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VS
金属材料可以根据其晶体结构、相组 成、显微组织等特征进行分类。例如 ,根据晶体结构,金属材料可分为面 心立方晶格、体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 方晶格等。根据相组成,金属材料可 分为单相合金和多相合金。根据显微 组织,金属材料可分为奥氏体、铁素 体、马氏体等。
金属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金属材料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能等。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 和磁性等。化学性质包括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抗疲劳性等。机械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塑性 和耐磨性等。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金属材料概述 • 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 常用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应用与发展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案例分析
01
金属材料概述
金属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金属材料是指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通常包括纯金属和合金。纯金属是由 同种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如铁、铜 、铝等。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如不锈钢 、钛合金等。
热处理缺陷及防止措施
热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缺陷,如裂 纹、变形、氧化、脱碳等。
裂纹是热处理过程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 ,它主要是由于加热或冷却速度过快、和冷却速度、选
择合适的加热温度等。
变形是热处理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之一, 它主要是由于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产生的 应力引起的。防止变形的措施包括采用 多阶段加热或冷却、合理安排工件的放
性能。
退火
将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后缓慢 冷却,以消除内应力、提高韧性等 。
正火
将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后保温 一定时间,然后空冷,使金属材料 内部结构更均匀、硬度更高。

金属材料45名词解释(一)

金属材料45名词解释(一)

金属材料45名词解释(一)金属材料45相关名词解释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指的是具有金属性质的各种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建筑、电子等领域。

2. 金属材料45金属材料45是一种具体的金属合金材料,它主要由铁(Fe)和锰(Mn)组成,其中铁为主要元素,锰为合金元素。

金属材料45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

3. 合金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通过熔炼、混合等方法制备而成。

合金的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金属元素组合进行调节,通常能够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耐腐蚀性等。

4. 铁铁是常见的金属元素,其符号为Fe(Ferrum)。

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广泛用于工业制造、结构建筑等领域。

5. 锰锰是一种金属元素,其符号为Mn(Manganese)。

锰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磨性,在合金中常用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和耐腐蚀性。

6. 强度强度是材料抵抗外力的能力,表征材料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金属材料的强度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合金成分、热处理等方式进行调节。

7. 耐磨性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衡量材料在摩擦、磨蚀等作用下的表面损失程度。

8. 导电性导电性是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等领域。

9. 导热性导热性是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散热器、导热管等热传导材料。

10. 可塑性可塑性是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能力,通常指材料的延展性和冲击吸能性。

通过以上对金属材料45相关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金属材料45是一种具有一定强度、耐磨性的合金材料,主要由铁和锰组成。

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等特点,适用于机械制造等领域。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均匀形核是指新相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表面来形核。

晶面指数:通过空间点阵中任意三结点的平面称为晶面。

点阵中一定有一系列间距相等的晶面与此晶面相平行,为表征晶面,采用晶面指数,亦称为米勒(M.H.Miller)指数。

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即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

枝晶偏析:固溶体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匀晶转变后新得的固溶体晶粒内部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先结晶的内核含较多的高熔点的组元原子,后结晶的外缘含较多的低熔点的组元原子,而通常固溶体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这样,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枝间含低熔点组元原子多,造成同一晶粒内部成分的不均匀现象。

下坡扩散:组元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组元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致密度又叫堆积比率或空间最大利用率,是指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即晶胞中所包含的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一般把原子当作刚性球来看待,再算出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和晶格常数之间的关系,即可计算出致密度K。

金属材料:金属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锻性的物质,而以金属物质制成的可供社会再次回收作原材料的金属产品叫金属材料。

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

一类由一种或几种分子或分子团(结构单元或单体)以共价键结合成具有多个重复单体单元的大分子,其分子量高达104~106。

它们可以是天然产物如纤维、蛋白质和天然橡胶等,也可以是用合成方法制得的,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非生物高聚物等。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

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金属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强度和可塑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子行业等领域。

本文将对金属材料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1. 强度。

强度是金属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来描述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在工程设计中,强度是评价金属材料是否适合承受特定载荷的重要参数。

常见的强度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等。

2. 导电性。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有效传递电流。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电子器件、电路板和电力设备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铜、铝和银等金属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中。

3. 导热性。

除了导电性,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这意味着金属材料能够快速传递热量,适用于制造散热器、锅具和发动机等需要良好散热性能的产品。

4. 可塑性。

金属材料的可塑性是指其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裂。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加工成型的理想材料,例如铸造、锻造和拉伸等加工工艺都能够充分利用金属材料的可塑性。

5. 韧性。

金属材料的韧性是指其抗冲击和抗疲劳能力。

高韧性的金属材料能够在受到冲击载荷时不易破裂,适用于制造受力复杂的零部件和结构。

6. 耐蚀性。

金属材料常常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蚀性,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

不锈钢、铝合金和镀锌钢等材料因其良好的耐蚀性而被广泛使用于海洋工程、化工设备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7. 硬度。

金属材料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划痕和变形的能力。

高硬度的金属材料适用于制造刀具、轴承和齿轮等需要耐磨性能的产品。

8. 熔点。

金属材料的熔点是指其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

不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熔点,这决定了其加工工艺和应用范围。

总结。

通过对金属材料常见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金属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金属材料,促进金属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1.A0温度:210℃,Χ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的温度。

2.A1温度:727 ℃,共析转变温度。

3.A2温度:770 ℃(居里点),发生α铁的磁性转变,居里点以上磁性消失。

4.A3温度:912 ℃,体心立方的α铁转变为面心立方的奥氏体。

5.A4温度:1394 ℃,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的δ铁。

6.在1538℃以上,纯铁由固体转变为液态。

1495℃为包晶转变温度,1148℃为共晶转变温度。

7.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性能与纯铁基本相同。

8.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面心立方结构,塑性很好,且具有顺磁性。

9.珠光体:共析转变产物,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但总体上说比较软。

10.莱氏体:共晶转变产物为莱氏体,莱氏体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呈蜂窝状,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11.马氏体: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称为马氏体,有着高的强度和硬度。

12.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

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3.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14.网状碳化物:过共析碳素钢、合工钢、高碳铬轴承钢等钢材在轧后冷却过程中,在Acm~Ar1温度范围内,浓度过高的碳以碳化物形式沿奥氏体晶粒边界析出,包围着奥氏体晶粒,在显微镜下呈现网状,叫网状碳化物。

15.带状碳化物:高碳铬轴承钢钢锭冷却时形成的结晶偏析,在热轧变形时延伸而成的碳化物富集带,呈颗粒状,叫带状碳化物。

16.变态莱氏体:莱氏体在727℃以下即发生共析反应后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变态莱氏体塑性很差,难以进行变形加工,但因具有共晶转变,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17.钢的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或A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的工艺与过程。

什么是金属材料

什么是金属材料

什么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制得具有金属
特征的合金。

如铜材、钢材、铝材、铁合金之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指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如石墨、氧化硅)或者金属元素的氧化物
及其它盐类化合物(如铁红颜料、白刚玉、
玻璃、水泥、陶瓷)。

有机合成材料:指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材料,
如各种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
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复合材料:一般指纤维增强的各种材料。

包括有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
关于复合材料
水泥、玻璃钢、汽车轮胎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吗?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钢筋混凝土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

20世纪
40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展了玻璃
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从此出现了
复合材料这一名称。

汽车轮胎汽车轮胎主要
材料实际上是一种橡胶和碳黑的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是指

金属材料是指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一定金属元素含量的材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材料之一。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可塑性和强度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电子设备、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金属材料通常分为纯金属和合金两种形式。

纯金属是指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的材料,如铁、铜、铝等。

合金则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以及非金属元素混合而成的材料。

通过合金化可以获得丰富的性能和应用特点,如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等。

合金材料在强度、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方面往往具有比纯金属更优异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由于金属结构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材料内部自由移动,金属能够有效地传导电与热,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网、散热器等领域。

其次,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金属材料可以进行加工成形,如锻造、轧制、拉伸等,从而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

这使得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再次,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

金属的晶格结构使其具有自身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使金属材料在承受外力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形状和结构。

这使得金属材料在建筑、桥梁、航空航天等领域承受外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此外,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锈蚀是金属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但通过合金化和防腐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

这使得金属材料在海洋、化工、石油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优点,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

它由金属元素或合金组成,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

在金属材料中,金属元素单独存在的称为纯金属,如铁、铜、铝等。

而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经过熔炼、混合而成的材料,合金的性能通常比纯金属更优异。

例如,不锈钢是由铁、铬、镍等元素组成的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首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自由传导电子,使其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其次,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广泛应用于散热器和加热器等领域。

此外,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冷加工或热加工的方式改变其形状,实现各种复杂的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力量而不易变形或断裂。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建筑、桥梁和汽车等领域中常用的结构材料。

此外,金属还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到冲击或挤压时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易破裂,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抵御大气、水、酸、碱等介质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而且,金属材料还具有可回收性,可以通过熔炼再生的方式,减
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之,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金属材料的独特性能和广泛用途使其成为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绪论1.材料: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品的材料。

2、工程材料:是指具有一定性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承担某种功能、被用来制取零件和元件的材料。

3、金属材料:是指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包含金属和合金。

4、金属:是指由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及金属特性的一类物质。

5.合金: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具有正电阻温度系数和金属特性的材料。

6、无机非金属材料:又称硅酸盐材料、陶瓷材料,所谓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用天然硅酸盐(粘土、长石、石英等)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氮化物、氧化物、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氟化物)为原料,经粉碎、配置、成形和高温烧结而成的硅酸盐材料。

7.高分子材料:指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材料,也称聚合物。

8、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人工合成的、各组分间有明显界面、且性能优于各组成材料的多相材料。

9.结构材料:以强度、刚度、塑性、韧性、硬度、疲劳强度、耐磨性等机械性能为性能指标,用于制造承载和传递动力的零部件的材料。

10、功能材料:是以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性能为指标,用来制造具有特殊性能的元件材料。

第一章金属的性质1、金属的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制成零件或构件后为保证正常工作及一定使用寿命应具备的性能,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能。

2、金属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在加工成零件或构件的过程中金属应具备的适应加工的性能,包括冶炼性能、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及热处理工艺性能。

3.金属力学性能:指金属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

4、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立即可以恢复的变形。

其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晶格发生的歪扭与伸长。

5、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6.弹性极限:金属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ζ/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

什么是金属材料

什么是金属材料

什么是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具有金属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首先,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是由于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
可以在材料内部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和热量的传导。

因此,金属材料常被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子元件和散热器等产品。

其次,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金属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如锻造、拉伸、压延等,改变其形状和尺寸,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这使得金属材料可以被制成各种复杂的零部件和结构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另外,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许多金属材料具有抗氧化、耐酸碱、耐盐雾等特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期使用。

因此,金属材料常被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海洋工程和汽车制造等领域。

此外,金属材料还具有一定的磁性和光学性能。

一些金属材料在外加磁场下会
产生磁化现象,可用于制造电磁设备和磁性材料;而另一些金属材料在光照下会产生特定的光学效应,可用于制造光学器件和光学材料。

总的来说,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多种优良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
日常生活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将会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可靠和优质的材料支持。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超值版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超值版
二元相图 binary phase di合金系)的相图。
三元相图 ternary phase diagram:由三个组元(三元)构成的系统(在金属学中是合金系)的相图。
四元相图 quarternary phase diagram:由四个组元(四元)所构成的系统(在金属学中是合金系)的相图。
吉布斯能 Gibbs energy:物质系统的焓中在等压等温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功的那一部分。
混合吉布斯能 Gibbs energy of mixing:溶体的自由焓与其诸组元在未混合前的自由焓的总和之差。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Gibbs Helmholtz equation:
平衡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一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aA+bB+…lL+mM+…)其平衡常数K=[L]l[M]m…/[A]ab…式中[]代表浓度或者分压(气相反应)。
电子化合物 electron compound:专指一些其结构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电子浓度因素的金属间化合物。
饱和固溶体 saturated solid solution:溶质的含量相当于给定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最大量的固溶体;即能与该温度下过剩的溶质(相)共存的固溶体。
过饱和固溶体 supersaturated solid solution:是指在既定温度下溶解溶质的数量大于该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时溶解度的固溶体,是一种处于亚稳定状态的固溶体。
加工软化 work-softening:指在先前加工形变的基础上继续加工时,流变强度降低的现象。
形变带 deformation bands:于冷形变时出现在单个晶粒之间的这样的带状区域,即其点阵的取向发生了转动从而与周围不同了。

金属材料概述

金属材料概述

金属材料概述金属材料是指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材料。

一般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等,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一般还包括有色合金。

特种金属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结构金属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

其中有通过快速冷凝工艺获得的非晶态金属材料,以及准晶、微晶、纳米晶金属材料等;还有隐身、抗氢、超导、形状记忆、耐磨、减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一、金属的组成与结构1、金属的原子结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结合键,它是大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彼此失去最外层电子,成为正离子,而失去的外层电子穿梭于正离子之间,成为公有化的自由电子云或电子气,而金属正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静电吸引力,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除锡、锑、铋等少数几种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以外,绝大多数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主族金属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 s1或n s2或n s2 np(1-4),过渡金属的外围电子排布可表示为(n-1)d(1-10) n s(1-2)。

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均比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大。

金属材料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结合方式,但不同的金属材料性能各不相同,因为材料的性能与原子的结合方式有关,还取决于材料的内部结构。

结构即为原子的排列方式和空间分布。

2、金属的晶体结构按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固态物质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是指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固态金属等。

晶体一般有规则的外形和固定的熔点,在各个方向上原子密度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非晶体:是指原子在空间无规则排列的物质,表现出各向同性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常为晶体,其结合键主要是金属键,将原子抽象成一个质点,用直线把这些质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定形状的空间格子,这个空间格子,称为晶格,能够完全代表晶格中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晶胞中各棱边的长度称为晶格常数。

金属材料是什么

金属材料是什么

金属材料是什么
金属材料是指具有金属性能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元素或者金属合金。

金属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电子、冶金等领域。

金属材料具有诸多特点,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光泽性和延展性等。

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原子和离子之间自由移动,使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也是为什么金属材料常被用于制作电线、电器和散热器等应用场合。

金属材料的光泽性是由于其表面的自由电子可以吸收和重新辐射光线,使其具有良好的反射性。

同时,金属材料的延展性也非常好,可以通过拉伸、压制或者挤压等加工工艺改变其形状,广泛应用于金属制品的生产。

金属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零部件,提供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此外,金属材料的耐火性和耐腐蚀性较好,使其适用于高温环境和恶劣工况下的使用。

金属材料主要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

晶体金属由于具有定期的原子结构而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

非晶体金属由于其无定形结构,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磁导率。

金属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包括熔化法、形成法、电化学法等。

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铜、铝、钢、镍等。

总之,金属材料是具有金属性能的材料,具有导电性、导热性、
光泽性、延展性和高强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1.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相2. 间隙化合物: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比值大于0.59时,形成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型化合物3. 固溶体:是以一组元为溶剂,再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所形成的均匀的混合固溶体,并保持溶剂晶格类型而形成的相4.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意原子最近邻并且等距的原子数5. 致密度:单位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的百分数6. 金属键:有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键合称为金属键7.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的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对晶体结构的抽象8. 多晶型性:当外界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元素的晶体结构可以发生转变把金属的这种性质成为多晶型性9. 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形核功10. 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既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它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芽胚”11. 临界晶核:半径为r*的晶核r*=-2r/∆Gv12. 动态过冷度:当液固界面温度低于熔点时,使固相界面原子向液相中迁移速率大于液相原子向固相迁移速率,使晶核表面向液相推进而具有的过冷度13. 光滑界面:固液两相截然分开,固相的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所以微观上看界面是光滑的。

但从宏观看,他往往由不同位向的小平面所组成的,故成折线状,这类界面也称小平面界面14. 粗糙界面: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从微观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

但从宏观上看,界面反而很平,由于过渡层很薄,这类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15. 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16. 不平衡共晶:在不平衡凝固时,由于固相偏离平衡位置,不但冷到固相线上凝固不能结束,甚至冷到共晶温度下还有少量液相残留,最后这些液相转变为共晶体,形成所谓不平衡共晶17. 离异共晶:共晶体中的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相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称为离异共晶18. 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表明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为梯度而非浓度梯度19. 均匀化退火:将产生偏析的铸件加热到低于固相线下100-200◦C的温度范围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使原子充分扩散,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铸件。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晶界:晶界是成分结构相同的同种晶粒间的界面。

3.晶胞:在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4.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质的物质。

5.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6.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7.置换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8.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9.位错:是晶体内的一种线缺陷,其特点是沿一条线方向原子有规律地发生错排;这种缺陷用一线方向和一个柏氏矢量共同描述。

10.刃型位错:晶体中的某一晶面,在其上半部有多余的半排原子面,好像一把刀刃插入晶体中,使这一晶面上下两部分晶体之间产生了原子错排,称为刃型位错。

11.螺型位错: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12.位错滑移:在一定应力作用下,位错线沿滑移面移动的位错运动。

13.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14.孪晶:孪晶是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晶面就称孪晶面。

15.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16.柯氏气团:通常把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后,在位错周围偏聚的现象称为气团,是由柯垂尔首先提出,又称柯氏气团。

17.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存在均匀地生长的,即晶核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表面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 淬火性: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获得淬硬深度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

2 淬硬性:钢的淬硬性也叫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M的含量。

3 贝氏体:贝氏体是由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于弥散分布的渗碳体(或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状两相组织,
用“B”表示。

4 残余奥氏体:当奥氏体中碳的百分含量大于0.5%时,由于M F已低于室温,因此淬火室温时,必然
有一部分奥氏体被残留下来,这部分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5 共析转变: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析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A 727℃
(F+Fe3C)
6 固溶强化:由于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使塑性变形抗力增大,结果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增高。

这种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的形象,称为固溶强
化。

7 等温冷却转变:在A1以下,保持恒温一段时间,让过冷奥氏体完成转化叫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8 临界冷却曲线:与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称为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9 共晶转变:一定成分的液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
变。

10调质处理: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使钢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问题
1力学性能符号含义σs(σ0.2 ) σb HBW(HBS) HRA(B、C) HV δψa kσ-1
σs:在拉伸过程中,当负荷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时。

试样仍继续产生变形,此时的最小应力叫屈服点,用σs表示
σ0.2:屈服强度为试样标距部分产生0.2%残余伸长时的应力。

σb试样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负荷于原始截面积之比。

HBW:当压头为硬质合金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450~650的金属材料。

HBS:当压头为淬火钢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低于450的金属材料。

HRA、HRC压头是金刚石圆锥的洛氏硬度符号,HRB是直径1.5488mm钢球的洛氏硬度符号。

负荷分别为60、100、150Kg。

适用范围70~85、25~100、20~67。

HV维氏硬度符号
δ试样在断裂时的相对伸长。

ψ试样断裂后,试样横截面积减小量与试样横截面积之比。

a k冲击吸收功,即试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

σ-1光滑试样的对称循环旋转弯曲疲劳极限。

2 铁碳合金组织:A、F、P、Fe3C、Ld、L’d及组成。

A:奥氏体,是碳溶于ㄚ–Fe中的间隙固溶体; F: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P:珠光体,是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Fe3C是一种具有复杂晶格的金属化合物; Ld
: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
体的细密混合物; L’d:变态莱氏体,是珠光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3 钢的精密度如何分级?
一般将N小于4的称为粗晶粒,5~8级称为细晶粒,8以上称为超细晶粒。

4 根据含碳量如何区分钢与铁?根据组织室温下钢可分那三类?
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称为钢,>2.11%的铁碳合金称为生铁,<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纯铁。

根据室温下钢可分为: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

5 金属结晶包括那二个过程。

细化晶粒措施有那些?
晶核形成和晶核不断长大二个过程。

措施有:1增加过冷度2变质处理3附加振动。

6
1227
1538
7 A 铸造性能 B 可锻性和可焊性 C 切削加工性能 (D 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
8 热处理使钢发生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有相变产生,这是钢能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

9 写出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产物。

珠光体、贝氏体、托氏体、索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10 根据工艺不同,热处理工艺分为那5种。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及表面热处理
11 常见钢的热处理缺陷有那些。

过热与过烧,氧化与脱碳,变形与开裂。

1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特点:1马氏体转变属于无扩散转变。

2在Ms~Mz 之间,随温度的下降,M 量增加,A 量减少。

3一般情况下,马氏体转变不能彻底完成,总会保留一部分残余奥氏体,因此实际的组织
应是M+A 组成。

13 什么叫一次、二次、三次渗碳体?
自液合金中直接析出的称为一次渗碳体,将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727度冷却到室温时铁素体中过生剩的碳将以渗碳体的形式析出称为三次渗碳体。

14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临界点如何表示?
将加热时的各相变点用AC 1、AC 3、Ac cm 表示。

冷却时的各相变点用Ar 1、Ar 3、Ar cm 表示。

15 纯铁有那些同素异构转变体积含碳量有何不同?
液态纯铁在1538度时,结晶成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δ-Fe ,继续冷却到1394度发生同素异晶转变,L ´d
P + Fe 3C 11+ L ´d Fe 3C 1+ L ´d P F+P P+ F e 3C 11 0.0218 0.77% 2.11% 4.3% 6.69% F+ Fe 3C 111
由体心立方晶格的δ-Fe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的ㄚ–Fe,体积收缩含碳量增加。

在继续冷却到912度,又发生同素异晶转变,由面心立方晶格的ㄚ–Fe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体积膨胀含碳量减少。

16什么是退火,退火的目的,常用退火方法有那几种?
退火是将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1调整钢件硬度,以利于随后的切削加工。

2消除残余应力,以稳定钢件尺寸,并防止其变形和开裂。

3使化学成分均匀,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4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退火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均匀化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17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条件氏什么?马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把过冷奥氏体冷却到230度以下将发生马氏体转变。

特点:1马氏体转变属于无扩散转变。

2在Ms~Mz之间,随温度的下降,M量增加,A量减少。

3一般情况下,马氏体转变不能彻底完成,总会保留一部分残余奥氏体,因此实际的组织应是M+A 组成。

18什么是淬火,淬火的目的是什么?淬火后为何要回火?
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以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奥氏体化后,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快速冷却,从而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它是强化钢材最重要的热处理方法)
目的: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强化材料的性能。

淬火钢由于同时存在热应力和组织应力,性极脆,因此极易发行变形,甚至自行开裂,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回火以消除淬火钢的内应力,降低其脆性。

19什么是回火,淬火钢回火发生那些转变?
将淬火钢从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钢回火发生的转变:1马氏体的分解。

2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3碳化物的转变。

4渗碳体的球化、张大和铁素体的再结晶。

20淬火钢回火后可以得到那些组织,中、低温回火的组织?
1回火马氏体。

2回火托氏体。

3回火索氏体。

4回火珠光体。

低温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中温回得到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高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2115#钢和45#钢的齿轮要求表示硬度心部韧性好应如何处理。

15#钢:表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45#钢: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补充:铁素体和渗碳体是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渗碳体是钢中的强化相。

表面热处理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涡流”和“集肤效应”。

低碳钢渗碳后的室温组织:最外层是过共析钢组织,往里是共析钢组织,再往里是亚共析钢组织的过渡层,最里面的是心部的原始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