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合集下载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2.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于其中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3.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5.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几何点,由这些几何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6.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7.晶胞:从晶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8.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9.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10.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11.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13.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强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7.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8.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1.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23.线缺陷:在两个方向上尺度很小,另一个方向上尺度很大,主要是位错。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淬火性: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能获得淬硬深度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

2 淬硬性:钢的淬硬性也叫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M的含量。

3 贝氏体:贝氏体是由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于弥散分布的渗碳体(或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状两相组织,用“B”表示。

4 残余奥氏体:当奥氏体中碳的百分含量大于0.5%时,由于M F已低于室温,因此淬火室温时,必然有一部分奥氏体被残留下来,这部分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5 共析转变: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析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A 727℃(F+Fe3C)6 固溶强化:由于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使塑性变形抗力增大,结果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增高。

这种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的形象,称为固溶强化。

7 等温冷却转变:在A1以下,保持恒温一段时间,让过冷奥氏体完成转化叫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8 临界冷却曲线:与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称为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

9 共晶转变:一定成分的液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不同的两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

10调质处理: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使钢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问题1力学性能符号含义σs(σ0.2 ) σb HBW(HBS) HRA(B、C) HV δψa kσ-1σs:在拉伸过程中,当负荷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时。

试样仍继续产生变形,此时的最小应力叫屈服点,用σs表示σ0.2:屈服强度为试样标距部分产生0.2%残余伸长时的应力。

σb试样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负荷于原始截面积之比。

HBW:当压头为硬质合金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450~650的金属材料。

HBS:当压头为淬火钢球时的布氏硬度符号,适用于布氏硬度值为低于450的金属材料。

HRA、HRC压头是金刚石圆锥的洛氏硬度符号,HRB是直径1.5488mm钢球的洛氏硬度符号。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均匀形核是指新相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新相优先在母相中存在的异质处形核,即依附于液相中的杂质或外表面来形核。

晶面指数:通过空间点阵中任意三结点的平面称为晶面。

点阵中一定有一系列间距相等的晶面与此晶面相平行,为表征晶面,采用晶面指数,亦称为米勒(M.H.Miller)指数。

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即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过冷度: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称过冷度。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

枝晶偏析:固溶体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匀晶转变后新得的固溶体晶粒内部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先结晶的内核含较多的高熔点的组元原子,后结晶的外缘含较多的低熔点的组元原子,而通常固溶体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这样,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枝间含低熔点组元原子多,造成同一晶粒内部成分的不均匀现象。

下坡扩散:组元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组元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致密度又叫堆积比率或空间最大利用率,是指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即晶胞中所包含的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一般把原子当作刚性球来看待,再算出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和晶格常数之间的关系,即可计算出致密度K。

金属材料:金属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可锻性的物质,而以金属物质制成的可供社会再次回收作原材料的金属产品叫金属材料。

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

一类由一种或几种分子或分子团(结构单元或单体)以共价键结合成具有多个重复单体单元的大分子,其分子量高达104~106。

它们可以是天然产物如纤维、蛋白质和天然橡胶等,也可以是用合成方法制得的,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非生物高聚物等。

常见金属学名词解释

常见金属学名词解释

1:铸造性(可铸性):指金属材料能用铸造的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性能。

铸造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

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偏析是指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结晶先后差异而造成金属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

2: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

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3:切削加工性(可切削性,机械加工性):指金属材料被刀具切削加工后而成为合格工件的难易程度。

切削加工性好坏常用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允许的切削速度以及刀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

它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导热性及加工硬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通常是用硬度和韧性作切削加工性好坏的大致判断。

一般讲,金属材料的硬度愈高愈难切削,硬度虽不高,但韧性大,切削也较困难。

4:焊接性(可焊性):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能。

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5:热处理(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金属材料学

金属材料学

Edit by x.h.
4/6
复习提纲
1、说出下列材料常用的强化方法:H70;45 钢;HT350;LY12;ZL102。 答:H70——冷变形强化(加工硬化) 45 钢——固溶强化(淬火) HT350——变质(孕育)处理 LY12——时效强化 ZL102——变质处理
或其它化合物相。 15、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等等临界点)的影响。 答:1、改变奥氏体的位置(Ni、Co、Mn 以及其它扩大γ相区的元素,均使共析点左移而 GS 线下沉;Cr、W、Mo、V、
Ti、Si 以及其它缩小γ相区的元素,均使三元系中的γ相区逐渐呈劈形)
金 2、改变共析温度(Ni、Mn 等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共析点(S 点)左移,GS 下沉,使得 A1 和 A3 温度同时降低。 Cr、W、Mo、V、Ti、Si 以及其它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γ相区呈劈形,且共析点(S 点)左移,使得 A1 和 A3 温度同时升高。) 3、改变共析体含量(所有合金元素均使共析点左移,说明在钢中 C%不到 0.77%时,钢就会变为过共析而析出二
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9、简述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是:强化铁素体、细化晶粒、提高淬透性、提高红硬性、增加残余奥氏体量。
10、用 45 号钢加工的二根轴,分别进行调质和正火热处理。问它们的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如何?有哪些区别?
答:45 钢调质处理相组织:回火索氏体,45 钢正火处理相组织:索氏体+铁素体,调质处理的钢与正火处理的钢相比,
材 糙,甚至产生裂纹;
措施:控制 Mn、Fe 含量;铸锭进行高温均匀化退火;将加热温度由 390~440℃提高到 480~520℃;采用高温快速退 火。 ②Al‐Mg 防锈铝易出现:a、钠脆和 b、时效软化现象;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1.A0温度:210℃,Χ碳化物转变为渗碳体的温度。

2.A1温度:727 ℃,共析转变温度。

3.A2温度:770 ℃(居里点),发生α铁的磁性转变,居里点以上磁性消失。

4.A3温度:912 ℃,体心立方的α铁转变为面心立方的奥氏体。

5.A4温度:1394 ℃,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的δ铁。

6.在1538℃以上,纯铁由固体转变为液态。

1495℃为包晶转变温度,1148℃为共晶转变温度。

7.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性能与纯铁基本相同。

8.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面心立方结构,塑性很好,且具有顺磁性。

9.珠光体:共析转变产物,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有较好的强度和韧性但总体上说比较软。

10.莱氏体:共晶转变产物为莱氏体,莱氏体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呈蜂窝状,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11.马氏体: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称为马氏体,有着高的强度和硬度。

12.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

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3.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

14.网状碳化物:过共析碳素钢、合工钢、高碳铬轴承钢等钢材在轧后冷却过程中,在Acm~Ar1温度范围内,浓度过高的碳以碳化物形式沿奥氏体晶粒边界析出,包围着奥氏体晶粒,在显微镜下呈现网状,叫网状碳化物。

15.带状碳化物:高碳铬轴承钢钢锭冷却时形成的结晶偏析,在热轧变形时延伸而成的碳化物富集带,呈颗粒状,叫带状碳化物。

16.变态莱氏体:莱氏体在727℃以下即发生共析反应后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变态莱氏体塑性很差,难以进行变形加工,但因具有共晶转变,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17.钢的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A1温度以上,珠光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或A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的工艺与过程。

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金属材料学与热处理相关名词:1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2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3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4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5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6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7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9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0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1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12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知识点总结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可分为纯金属和合金。

新型金属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属结构材料。

1、合金(1)概念: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性能:合金具有不同于各成分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或机械性能。

①熔点: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金属低②硬度和强度:合金的硬度比各成分金属大(3)易错点:①构成合金的成分不一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合金中一定含金属元素②合金的性质不是各成分金属的性质之和。

合金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成分金属,不是简单加合;但在化学性质上,一般认为合金体现的是各成分金属的化学性质③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形成合金,两种金属形成合金,其前提是两种金属在同一温度范围内都能熔化,若一种金属的熔点大于另一种金属的沸点,则二者不能形成合金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常温下,多数合金是固体,但钠钾合金是液体2、常见的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分类①黑色金属材料:铁、铬、锰以及它们的合金②有色金属材料: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及其合金(2) 黑色金属材料——钢铁①生铁:含碳量在2%~4.3%的铁的合金。

生铁里除含碳外,还含有硅、锰以及少量的硫、磷等,它可铸不可煅。

根据碳的存在形式可分为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和球墨铸铁等几种②钢:含碳量在0.03%~2%的铁的合金。

钢坚硬有韧性、弹性,可以锻打、压延,也可以铸造。

钢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按化学成分分类,钢可以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

碳素钢就是普通的钢,碳素钢又可以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低碳钢韧性、焊接性好,强度低;中碳钢强度高,韧性及加工性好;高碳钢硬而脆,热处理后弹性好。

合金钢也叫特种钢,是在碳素钢是适当地加入一种或几种,如锰、铬、镍、钨、铜等合金元素而制成的。

合金元素使合金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性能,用于制不锈钢及各种特种钢③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3) 有色金属材料——铜和铝①铝及铝合金: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纯铝的硬度和强度较小,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通常用作制导线。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

它由金属元素或合金组成,具有高强度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

在金属材料中,金属元素单独存在的称为纯金属,如铁、铜、铝等。

而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经过熔炼、混合而成的材料,合金的性能通常比纯金属更优异。

例如,不锈钢是由铁、铬、镍等元素组成的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金属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首先,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自由传导电子,使其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其次,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快速传递热量,广泛应用于散热器和加热器等领域。

此外,金属还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冷加工或热加工的方式改变其形状,实现各种复杂的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力量而不易变形或断裂。

这使得金属材料成为建筑、桥梁和汽车等领域中常用的结构材料。

此外,金属还具有较高的韧性,能够在受到冲击或挤压时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易破裂,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抵御大气、水、酸、碱等介质的侵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而且,金属材料还具有可回收性,可以通过熔炼再生的方式,减
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之,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金属材料的独特性能和广泛用途使其成为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

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金属材料学

金属材料学

金属材料学金属材料学是关于金属材料的研究学科,是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金属材料学主要研究金属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并通过研究金属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来揭示金属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特性。

金属是一类常见的材料,具有导电、导热、强度高、韧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电子等领域。

金属材料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金属结构与相变、金属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金属的机械性能等。

金属结构与相变是金属材料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之一。

金属材料的结构由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组成,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来研究。

金属材料的相变包括固溶体的形成、金属相变温度的确定、金属的亚稳相等等。

金属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对金属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电导率、热导率、磁性、反射率等,而化学性能则涉及金属的腐蚀性、韧性等方面。

通过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可以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金属的机械性能是金属材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金属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延展性等方面。

通过研究金属的机械性能,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降低金属的脆性,从而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金属材料学的研究对推动金属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可以开发出新的金属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同时,金属材料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总之,金属材料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型金属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金属材料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等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行为,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金属材料有关术语和定义

金属材料有关术语和定义

金属材料有关术语和定义1.术语和定义1.1钢材标准术语1.1.1交货状态交货状态是指交货产品的最终塑性变形加工或最终热处理的状态。

最终塑性变形加工状态也可理解为不经过热处理交货的状态,如热轧(锻)及冷拉(轧)状态。

经正火、退火、高温回火、调质及固溶等处理的统称为热处理状态交货,或根据热处理类别分别称正火、退火、高温回火、调质及固溶等状态交货。

1.1.2热轧状态钢材在热轧或锻造后不再对其进行专门热处理,冷却后直接交货,称为热轧或热锻状态。

热轧(锻)的终止温度一般为800~900℃,然后一般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因而热轧(锻)状态相当于正火处理。

所不同的是因为热轧(锻)终止温度有高有低,不像正火加热温度控制严格,因而钢材组织与性能的波动比正火大。

目前不少钢铁企业采用控制终轧温度轧制,由于终轧温度控制很严格,并在终轧后采取强制冷却措施,因而钢的晶粒细化,交货钢材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无扭控冷热轧盘条比普通热轧盘条性能优越就是这个道理。

热轧(锻)状态交货的钢材,由于表面覆盖有一层氧化铁皮,因而具有一定的耐蚀性,储运保管的要求不像冷(拉)轧状态交货的钢材那样严格,大中型型钢,中厚钢板可以在露天货场或经苫盖后存放。

1.1.3冷拉(轧)状态经冷拉、冷轧等冷加工成型的钢材,不经任何热处理而直接交货的状态,称为冷拉或冷轧状态。

与热轧(锻)状态相比,冷拉(轧)状态的钢材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表面粗糙度低,并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由于冷拉(轧)状态交货的钢材表面没有氧化铁皮覆盖,并且存在很大的内应力,极易遭受腐蚀或生锈,因而冷拉(轧)状态的钢材,其包装、储运均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均需在库房内保管,并应注意库房内的温湿度控制。

1.1.4正火状态钢材出厂前经正火热处理,这种交货状态称正火状态。

由于正火加热温度(亚共析钢为Ac3+30~50℃,过共析钢为Accm+30~50℃)比热轧终止温度控制严格,因而钢材的组织、性能均匀。

与退火状态的钢材相比,由于正火冷却速度较快,钢的组织中珠光体数量增多,珠光体层片及钢的晶粒细化,因而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并有利于改善低碳钢的魏氏组织和过共析钢的渗碳体网状,可为成品的进一步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1.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相2. 间隙化合物: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比值大于0.59时,形成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型化合物3. 固溶体:是以一组元为溶剂,再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所形成的均匀的混合固溶体,并保持溶剂晶格类型而形成的相4.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意原子最近邻并且等距的原子数5. 致密度:单位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的百分数6. 金属键:有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键合称为金属键7.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的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对晶体结构的抽象8. 多晶型性:当外界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元素的晶体结构可以发生转变把金属的这种性质成为多晶型性9. 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形核功10. 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既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它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芽胚”11. 临界晶核:半径为r*的晶核r*=-2r/∆Gv12. 动态过冷度:当液固界面温度低于熔点时,使固相界面原子向液相中迁移速率大于液相原子向固相迁移速率,使晶核表面向液相推进而具有的过冷度13. 光滑界面:固液两相截然分开,固相的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所以微观上看界面是光滑的。

但从宏观看,他往往由不同位向的小平面所组成的,故成折线状,这类界面也称小平面界面14. 粗糙界面: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从微观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

但从宏观上看,界面反而很平,由于过渡层很薄,这类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15. 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16. 不平衡共晶:在不平衡凝固时,由于固相偏离平衡位置,不但冷到固相线上凝固不能结束,甚至冷到共晶温度下还有少量液相残留,最后这些液相转变为共晶体,形成所谓不平衡共晶17. 离异共晶:共晶体中的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相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称为离异共晶18. 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表明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为梯度而非浓度梯度19. 均匀化退火:将产生偏析的铸件加热到低于固相线下100-200◦C的温度范围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使原子充分扩散,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铸件。

金属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金属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一、概论1.组织:用肉眼或借助于各种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材料内部的情景,包括晶粒的大小、形状、种类以及各种晶粒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相对分布。

2.结构:原子集合体中各原子的具体组合状态。

二、金属和合金的固态结构1.固溶体:溶质组元溶于溶剂点阵中而组成的单一的均匀固体。

一次(端际):以纯金属组元作溶剂,结构上保持溶剂组元纯态时的点阵类型。

二次(中间):以化合物为溶剂的固溶体,结构类型与主、副组元都不同。

代位:主组元一部分原子被其它组元原子取代,保留主组元结构类型。

一定范围内(有限互溶)或是所有成分范围(无限互溶)。

异类原子按任意比例统计分布在各类结构中各相应晶面,并处于主组元相似的正常位置。

有序:异类原子不是统计式分布,而是按一定顺序分布。

超结构(长程有序):某些在高温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当其成分接近一定原子比,在低于一定临界温度时可转化为长程有序固溶体。

间隙:异类原子分布在主组元原子间空隙中。

金属间化合物类型:各组元原子按一定比例和一定顺序共同组成一个新的不同于其任一组元的典型结构。

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在合金中形成的与其纯组元结构类型不同的相。

2.开放型金属:d0点附近较平缓、势阱小、原子间作用力弱、结合能小、原子易压缩、刚度小、热膨胀大。

(与封闭型金属对应)3.空间点阵:由构成晶体的结构基元抽象出来的等同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周期排列。

4.排列周期:点阵直线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5.单胞(基胞):在空间点阵中选取的一个能反映其特点的最小构筑单元。

一般以最近邻八阵点为顶点能够构成一个体积最小、对称性最高的平行六面体。

6.晶面:点阵空间中由阵点组成的平面为点阵平面,非严格意义上又称晶面。

晶向:点阵空间中两阵点连线(及延长线)为点阵直线,非严格意义上称晶向。

晶带:晶体中一系列晶面可相交于一条直线或几条相平行的直线,合称...晶界:同成分、同结构晶粒间由于相对取向不同而出现的接触界面。

倾转晶界:在所选平面内以任一直线为轴,使晶粒两部分相对转动任意角度。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晶界:晶界是成分结构相同的同种晶粒间的界面。

3.晶胞:在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4.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质的物质。

5.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6.固溶体: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质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着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7.置换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8.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9.位错:是晶体内的一种线缺陷,其特点是沿一条线方向原子有规律地发生错排;这种缺陷用一线方向和一个柏氏矢量共同描述。

10.刃型位错:晶体中的某一晶面,在其上半部有多余的半排原子面,好像一把刀刃插入晶体中,使这一晶面上下两部分晶体之间产生了原子错排,称为刃型位错。

11.螺型位错: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12.位错滑移:在一定应力作用下,位错线沿滑移面移动的位错运动。

13.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14.孪晶:孪晶是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晶面就称孪晶面。

15.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16.柯氏气团:通常把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后,在位错周围偏聚的现象称为气团,是由柯垂尔首先提出,又称柯氏气团。

17.均匀形核:新相晶核是在母相中存在均匀地生长的,即晶核由液相中的一些原子团直接形成,不受杂质粒子或外表面的影响。

金属材料常见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常见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常见名词解释金属材料常见名词解释1.金属自然界中,凡具有导电、导热、有光泽和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称为金属。

如铁、钢、铝、铜等。

2.纯金属由一种金属组成的物质,纯是相对而言。

3.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如钢和生铁是铁碳的合金;黄铜是铜锌的合金等。

4.钢碳含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5.生铁碳含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是铁矿石经高炉冶炼的主要产品。

按用途常分为炼钢生铁(白口生铁)和铸造生铁(灰口生铁)等。

6.铁合金铁与碳以外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的总称。

按照元素种类的不同,分为硅铁、锰铁、铬铁等许多种。

在实际工作中,铁合金还包括金属锰、金属铬等纯金属添加剂以及锰硅合金、硅钙合金、硅铬合金等中间合金和某些氧化物(如五氧化二钒)添加剂。

因为,它们在钢铁和铸造工业中都是作为合金添加剂使用的,归并为一类便于管理。

7.非金属不具备金属特性的物质,如玻璃、橡胶等。

8.金属材料金属经冶炼及各种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截面形状和和何尺寸的材料。

9.黑色金属材料通常是指铁、铬、锰及其合金,实际工作中常简称为黑色金属,也称铁金属,包括钢、钢材、工业纯铁、生铁、铁合金等。

10.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实际工作中常简称为有色金属,也称非铁金属。

如铜、铝、钛、镁、镍及其合金等。

11.非合金钢也称碳素钢,除含有一定量为了脱氧而加入的硅、锰元素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钢。

12.常存元素钢中除了铁和碳以外,还含有硅、锰、硫、磷、氮、氧、氢等元素,这些元素是由原料或冶炼过程带入的,在各种钢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故称常存元素。

13.合金元素为了适应某些使用要求,特意加入或提高含量的元素或是其含量超过一定数量的元素。

14.合金钢含有合金元素的钢。

15.低碳钢碳含量小于0.25%的钢,也称软钢或铁,俗称的铁皮、铁铲、铁桶等,其实都是低碳钢的制品。

16.中碳钢碳含量0.25%~0.60%的钢。

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倒易点阵:根据倒易规则把正点阵的晶面转换为倒空间的阵点,由此得到的空间点阵结构。

3.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负性、尺寸元素或电子浓度因素等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4.电子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子浓度因素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5.间隙化合物:过渡族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中间相,特指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原子尺寸比大于0.59时形成的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化合物。

6.共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固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固体相。

7.共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液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液体相。

8.包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两个或多个固相。

9.包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先凝固的固相共同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一个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固体相。

10.晶内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的第二相界面处或形变带处形核长大而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

11.形变诱导析出:形变后存在于基体相中所形变储能促使第二相沉淀析出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第二相沉淀析出温度比平衡温度升高和使沉淀析出量比平衡析出量增大的现象。

12.形变诱导相变:形变后存在于母相中的形变储能促使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冷却相变的实际发生温度比平衡相变温度升高、使新相生成量比平衡量增大、使新相生成时间缩短的现象。

13.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

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

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

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20)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
21)人工时效:人工时效是人为的方法,一般是加热或是冰冷处理消除或减小淬火后工件内的微观应力、机械加工残余应力,防止变形及开裂。

22)应变时效:如果将预变性试样在常温下放置几天或经200℃左右短时加热后再行拉伸,
则屈服现象又复出现,且屈服应力进一步提高。

此现象通常称为应变时效。

23)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性。

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充分溶入奥氏体,然后水冷,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

24)超高强度钢:一般讲,屈服强度在1 370MPa(140 kgf/mm2)以上,抗拉强度在1 620 MPa(165 kgf/mm2)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

25)应力腐蚀:奥氏体或M不锈钢受张应力时,在某些介质中经过一段不长时间就会发生破坏,且随应力增大,发生破裂的时间也越短;当取消张应力时,腐蚀较小或不发生腐蚀。

这种腐蚀现象称为“应力腐蚀(破裂)”。

26)n/8规律:加入Cr可提高基体的电极电位,但不是均匀的增加,而是突变式的。

当Cr的含量达到1/8,2/8,3/8,……原子比时,Fe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显著下降。

这个定律叫做n/8规律。

27)碳当量:一般以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含碳量的影响, 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C%的增减, 这样算得的碳量称为碳当量(C.E)
(C.E = C + 0.3 (Si+P)+ 0.4 S - 0.03 Mn由于S, P%低, Mn的作用又较小C.E = C + 0.3 Si )28)共晶度:铸铁含C量与共晶点实际含C量之比, 表示铸铁含C量接近共晶点C%的程度。

(共晶点实际C量= 4.3 - 0.3Si)
29)孕育处理:指在凝固过程中,向液态金属中添加少量其它物质,促进形核、抑制生长,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30)球化处理:铸铁在铸造时处理合金液体的一种工艺,用来获得球状石墨,从而提高铸铁的机械性能
31)黄铜:铜锌合金称为黄铜,再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形成多元黄铜。

32)锌当量系数:黄铜中加入M后并不形成新相,只是影响α,β相的相对含量,其效果象增加了锌一样。

可以用加入1%的其它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上相当于百分之几的Zn的换算系数来预估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多元黄铜组织的影响,这种换算关系称为锌当量系数。

33)青铜:是Cu和Sn、Al、Be、Si、Mn、Cr、Cd、Zr和Co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的统称。

34)白铜:是以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35)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和规定时间断裂所能承受的应力(στ)。

36)持久寿命:它表示在规定温度和规定应力作用下拉断的时间。

37)石墨化;钢中渗碳体分解成游离碳并以石墨形式析出,在钢中形成石墨夹杂的现象
38)形变时效:将预塑性变形的钢样放置一段时间或经过200摄氏度左右短时加热后再拉伸,则屈服点又重新出现,且屈服应力提高的现象。

39)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M组织的倾向,即钢被淬透的能力,它是钢固有的一种属性,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速的大小
40).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与钢的的含C量有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