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针法。
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按照中医理念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薄智云教授1993年在《北京中医》上发文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如今腹针疗法已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本文从腹针疗法的原理、特点、治疗范围、针具介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处方等几个方面对腹针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16个常见病的处方选穴,供大家参考使用。
腹针常用处方(16个)
1、头痛:处方:1中脘M、2阴都S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2、落枕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3、肩周炎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3、滑肉门M(患)4、上风湿点M(患)5、上风湿外点S(患)辨证加减: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6、颈椎病: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辩证加减: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4大横M(双)辩证加减: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腹针强心方+腹针小三角组方
腹针强心方+腹针小三角组方
一、腹针强心方:
二、腹针小三角:(以主穴定位,然后一套管距离在左下角和右下角再各加一针,三针相距
各一分)
1、中极小三角:治疗一切尿频。
稍微破皮即可,不可深刺。
2、滑肉门小三角:治蝴蝶袖、肩膀。
3、外陵小三角:瘦大腿。
4、小九针:关元、关元旁开5分气穴,中极、中极旁开5分大赫穴,曲骨、曲骨旁开五分
横骨共九针组成。
由于它在腹部的下边,针对的是生殖系统,治疗妇科病、男科病,
针尖斜朝下刺。
5、清热解毒消炎针+小九针治疗一切妇科、男科、尿潴留、男性附睾炎、前列腺、尿道
炎。
6、尿频:小九针+中极小三角。
腹针图解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
腹针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
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
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
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
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
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
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
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
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1、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3、无先兆偏头痛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
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Φ、Φ;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腹针疗法“引气归元、腹四关”应用临床体会
腹针疗法“引气归元、腹四关”应用临床体会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临床30余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是一种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针灸治疗方法。
本人在临床上治疗了大量的病例,效果颇佳。
其中以“引气归元、腹四关”为主方,随症配穴更是高效、快捷广泛适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笔者现将在腹针临床应用的一年中治疗老年病、慢性病较好的处方四例介绍如下:主方:“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腹四关”:由双滑肉门、双外陵组成。
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
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
“腹四关”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在神阙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疾患。
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临床案例1、老年耳聋耳鸣金××男65岁退休干部。
2006年7月20日初诊。
自述30年前患感冒后出现耳鸣现象,后越来越甚。
现左耳轰鸣完全失聪,且经常出脓水;右耳靠助听器可稍听到声音。
头晕,头胀,面赤。
二便正常。
舌淡舌尖红苔白腻,舌体肥大边有齿痕,脉浮有力。
诊断:耳聋耳鸣(脾肾阳虚)。
治疗:主方: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翳风。
留针30-4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一个疗程。
针后患者诉说很舒服,和以往针灸(传统针灸)感觉不同,好像整个身体状况都在改善。
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患者不用助听器了。
问之才知道不用助听器也可以听到声音了,右耳耳鸣声明显好转,似有开窍之感。
3个疗程后,患者高兴告知,右耳可以在清晨听到小鸟叫声,安静的时候亦可以听到石英钟秒针滴答声,和正常耳朵无区别了。
治疗6个疗程,左耳耳鸣声减轻,不在流脓水,偶有开窍之感,但未取得全效。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2017-12-27 11:08导读:《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编者按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先天经络学说指导下,按照理、法、方、穴组方原则,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局部以达到脏腑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林超岱教授于2005年8月提出)腹针疗法以其安全、无痛、速效、便捷的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受到广大医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运用。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作者林超岱主任医师对于一类病症或单病症点评后均给出自己的腹针处方,并按针刺深浅、取穴单双规范地标示在“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上,融会贯通,易于掌握,以供读者临床参考。
该书除了点评语言主要从学术角度出发外,亦追求教授大众看懂腹针处方图,并能在家中用筷子进行腹部点穴,以便应急之需和养生保健。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自2017年10月中旬上市至今首印3000册基本售罄,好评如潮,供不应求,已于近日加印5000册。
编者摘取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四个典型病案与同道共享,以飨读者。
头痛【1 案】男性患者,67岁。
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编者注)术后出现头痛不适,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性质为胀痛、搏动性头痛,神经科医师以颅痛定等药物常规处理后无效,考虑头痛原因与手术后静滴扩血管药物有关,但因病情需要,不能停止该药物使用,故请我科医师会诊,尝试以针灸处理,会诊以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双)浅刺。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月老腹针之清热解毒针定式
月老腹针之清热解毒针定式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青春痘流黄水的今天扎了明天基本就干巴了
月老腹针之清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针定式
月老腹针之清热解毒针定式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青春痘流黄水的,今天扎了明天基本就干巴了。再比如感冒发烧的,有好多扎上半小时拔时人的退烧出汗了。因此对月老冯大为老师的清热解毒针我是爱不释手。它由如下几针组成:中脘、中脘下五分,下脘、下脘下五分,双上风湿点,双上风湿点下一分,共八针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常用处方
腹针治疗各种疾病的处方
1、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星刺。
辨证加减:
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天枢);瘀血头痛:气海、关
元、滑肉门(双)
2、落枕,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凝症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肘、腕痛-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烈: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列缺(患)
5、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气穴(双)
耳鸣、眼花:气旁(双)
6、腰背痛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
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
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7、膝关节炎
处方: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辨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
外侧扭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8、眩晕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气穴(双)
辨证加减
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胃部胀满,呕吐:梁门(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滑肉门(双)
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调脾气
9、中风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
辨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病程较久:气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