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常用处方(16个定稿)

合集下载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针法。

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按照中医理念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薄智云教授1993年在《北京中医》上发文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如今腹针疗法已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本文从腹针疗法的原理、特点、治疗范围、针具介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处方等几个方面对腹针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16个常见病的处方选穴,供大家参考使用。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

腹针治病总结(纯干货,建议收藏)一、调任督冲脉(一)气穴肚皮发黄、发黑,是肝气不疏、气郁,肚皮有花纹比无花纹的更差。

肚皮松松垮垮,是气虚。

女过35岁,男过48岁,都上引气归元;女过42岁,男过50岁都要加冲脉的气穴;有心脏病、肺病、肾病,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调冲脉,加上“气穴”。

针尖方向不能朝头,应向脚的方向斜刺,如果朝上会引起气逆。

(二)任脉四穴上脘、下脘,调补心脾肺,针尖45度角斜刺。

针尖不能朝上,否则容易心脏病、神经发作。

气海,以调补阴气为主;可以直刺,针站不住,可以向脚的方向。

关元,阴中生阳,阴阳双补。

加上气穴,可以加强关元的作用。

关元、气穴,垂直深刺,针尖不能朝上,更不能朝下。

针尖朝上,气往上,脚会冷;朝下,肾水下行,正气受损,会出现白带流水。

气海、关元连用,可以培元补肾,调内分泌。

(三)加强穴在关元下5分,垂直深刺,有加强调补的功效,可以针对哮喘、卵巢早衰,心脏病、老年人、肾病的人。

在下脘旁开5分的商曲,有加强冲脉的行走的作用,调补心、脾、肺、肠胃。

颈椎、腰椎有问题,也要加双商曲。

颅内脑供血不足,加双商曲。

针尖朝脚的方向,斜刺。

(四)水分、中极水分,消肿,不管什么原因。

直刺、深刺。

中极,相当于尾椎头。

可以调膀胱,主治尿频、小便不下。

但是尾椎病,不能直接扎中极,应往痛处挪1-2毫米,否则变成调膀胱的功能。

直刺、深刺。

同时也是前列腺的病灶,包括炎症、肥大。

痔疮,不扎中极,而是旁开。

以痔点定位置。

外痔过皮则可,内痔过皮,再往里。

浅刺中极旁开上下左右1厘米,可以调外阴、龟头炎、湿疹。

二、调胃经胃经上穴位,脂肪厚,进针比任脉的深(一)天枢调补脾胃肠,消化吸收软弱者。

直刺,也可以朝脐方向略斜,但是不能朝上、朝下。

比中刺略浅:调月经量少、淡等后天气血少。

太深,饭量会大开。

(二)滑肉门、外陵滑肉门相当于肩关节的内侧,外陵相当于髋关节,两穴合用,可以活跃四肢供血,如手脚冰凉者。

针对关节四肢,应该垂直、中刺。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

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腹针常用处方(16个)

腹针常用处方(16个)

1、头痛:处方:1中脘M、2阴都S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2、落枕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3、肩周炎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3、滑肉门M(患)4、上风湿点M(患)5、上风湿外点S(患)辨证加减: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6、颈椎病: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辩证加减: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4大横M(双)辩证加减: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 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 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腹针强心方+腹针小三角组方

腹针强心方+腹针小三角组方

腹针强心方+腹针小三角组方
一、腹针强心方:
二、腹针小三角:(以主穴定位,然后一套管距离在左下角和右下角再各加一针,三针相距
各一分)
1、中极小三角:治疗一切尿频。

稍微破皮即可,不可深刺。

2、滑肉门小三角:治蝴蝶袖、肩膀。

3、外陵小三角:瘦大腿。

4、小九针:关元、关元旁开5分气穴,中极、中极旁开5分大赫穴,曲骨、曲骨旁开五分
横骨共九针组成。

由于它在腹部的下边,针对的是生殖系统,治疗妇科病、男科病,
针尖斜朝下刺。

5、清热解毒消炎针+小九针治疗一切妇科、男科、尿潴留、男性附睾炎、前列腺、尿道
炎。

6、尿频:小九针+中极小三角。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仅供参考)

腹针图解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腹针要求临床病人在首次治疗时必须对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进行准确的度量,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规范进行反复的校对。

(1)中脘(2)下脘(3)水分(4)神阙(5)阴交(6)气海(7)石门(8)关元(9)商曲(10)气旁(11)气穴(12)滑肉门(13)天枢(14)外陵(15)水道(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⑴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⑵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⑶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⑷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⑸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

⑹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⑺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⑻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⑼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

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

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

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

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

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

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

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

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原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

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治疗范围: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Φ、Φ;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腹 针 疗 法

腹 针 疗 法

三星针法
(2)、三星法 :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 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 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 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 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 部位的长短而定。
梅花刺法
(4)、 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 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 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 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 度得到增加。
12、滑肉门
12、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 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3、天枢
13、天 枢(足阳明胃经穴)
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穴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 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 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腹针应用举例
3、 肩凝症 处方:中脘M、商曲S( )、滑肉门三角 滑肉门三角S 处方:中脘 、商曲 (健)、滑肉门三角 (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 角距离略长。 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腹针应用举例
4、急性胃肠炎 、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 )加天枢M(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D)加天枢 (双)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 (右); 便秘加天枢下M( 便秘加天枢下 (左); 腹泻加腹泻穴M(神阙穴下0.5寸任脉上 寸任脉上); 腹泻加腹泻穴 (神阙穴下 寸任脉上); 水泻加水道M( 水泻加水道 (双); 虚寒型加大横M( ),神阙温灸 神阙温灸。 虚寒型加大横 (双),神阙温灸。

腹针在临床应用处方

腹针在临床应用处方
腹针在临床应用处方
一、颈椎病处方: 1、中脘 D 2、关元 D 3、商曲 S(双侧) 4、滑肉门 M(双侧) 加减:颈型颈椎病:建里S N根型颈椎病:商曲内上S(双侧) C5以上颈椎病:下脘上S C5以下颈椎病:上风湿点患S 滑肉门 患S
椎动脉型:下脘 S 头痛头晕较重:下脘上S 交感型:加左侧气旁M、下脘S 重交感型:加左侧气穴M
1
阴交 中注 气海 气旁
外陵 下风湿点 大巨 下风下点
2
石门 四满 止泻
3
关元 气穴 气外
关元下
水道
下风内点
4
中极 大赫
中极下
归来
5
曲骨 横骨
气冲
上风湿点 滑肉门 上风外点 天枢 3 大横
1
阴交 中注 气海 气旁Leabharlann 外陵 下风湿点 大巨 下风下点
2
石门 四满 止泻
3
关元 气穴 气外
关元下
水道
下风内点
4
中极 大赫
中极下
归来
5
曲骨 横骨
气冲
5
上脘
承满
4
中脘 阴都
梁门
3
建里 石关
下脘上
关门
2
下脘 商曲
太乙
上风上点
1
水分 神阙 膏俞 腹泻 1 2
上风湿点 滑肉门 上风外点 天枢 3 大横
落枕处方:
1、中脘 D 2、商曲 患侧S 3、滑肉门 患侧M 加减:痛或活动障碍以一侧的颈部为主时 在患侧的商曲的内上方加针 颈肩部为主,内上方和外下方加针 两侧颈肩部为主,取 下脘上 S 商曲双 S 滑肉门双 S
肩周炎处方: 1、中脘 D 2、商曲 M(健) 3、滑肉门 S(患) 加减:痛在结节沟在滑肉门的外侧加三角针 ( 同侧S) 痛在肩峰或三角肌至肩胛骨内上角 在滑肉门的内侧加三角针(同侧S) 发展期:只针刺 粘连期:除针刺外加手法,肩关节被动活动 恢复期: 配合锻炼,动作不要粗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

最全腹针处方(225个典型病例),拿筷子也可以点穴应急自救2017-12-27 11:08导读:《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编者按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和先天经络学说指导下,按照理、法、方、穴组方原则,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局部以达到脏腑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林超岱教授于2005年8月提出)腹针疗法以其安全、无痛、速效、便捷的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受到广大医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运用。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收集了截至2016年1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中的以腹针疗法为主体的典型病案,共涉及100多个常见疑难病症,225个典型病例,225个腹针处方,系史上最全腹针处方大全。

作者林超岱主任医师对于一类病症或单病症点评后均给出自己的腹针处方,并按针刺深浅、取穴单双规范地标示在“林超岱腹针处方图”上,融会贯通,易于掌握,以供读者临床参考。

该书除了点评语言主要从学术角度出发外,亦追求教授大众看懂腹针处方图,并能在家中用筷子进行腹部点穴,以便应急之需和养生保健。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腹针临床效案点评(典藏版)》自2017年10月中旬上市至今首印3000册基本售罄,好评如潮,供不应求,已于近日加印5000册。

编者摘取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四个典型病案与同道共享,以飨读者。

头痛【1 案】男性患者,67岁。

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编者注)术后出现头痛不适,头痛以前额部为主,性质为胀痛、搏动性头痛,神经科医师以颅痛定等药物常规处理后无效,考虑头痛原因与手术后静滴扩血管药物有关,但因病情需要,不能停止该药物使用,故请我科医师会诊,尝试以针灸处理,会诊以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双)浅刺。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腹针

腹针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
气 旁
气海旁开5分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
气 穴
关元穴旁5分处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
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编辑本段]
原理
腹针属针灸学新开展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其创始人薄智云教授研究近30年的结晶。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头痛:
处方:1中脘M、2阴都S
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2、落枕
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周炎
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
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
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
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
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
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
3、滑肉门M(患)
4、上风湿点M(患)
5、上风湿外点S(患)
辨证加减:
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6、颈椎病:
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
辩证加减:
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
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
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
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
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
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
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
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
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
4大横M(双)
辩证加减:
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
(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
(双)。

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8、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1水分M、2气海D、3关元D
辩证加减:
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
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
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浅)
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
穴(双)
10.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膝关节痛:
处方:1滑肉门M(患侧)、2外陵M(患侧)、3气旁M(健侧)、4下风湿点S(患侧)辩证加减:1.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2.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3.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10、眩晕: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
4关元D(引气归元)、5商曲M(双)、6气穴M(双)
证加减:1.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2.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3.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

5.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

11、中风:
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滑肉门S(患)、6上风湿点S(患)、
7外陵S(患)、8下风湿点S(患)
辩证加减:
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2.语言不利:中脘上
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
(患)
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11.病程较久:气穴(双)
12、慢性胃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
4、关元D
5、
6、天枢M(双侧)辨证加减:1.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2.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3.虚寒型:加神阙温灸
13、消化性溃疡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水分M
4、气海D
5、关元D
6、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2.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4、慢性肠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腹泻M 4、关元D 5、天枢(双侧)M
加减:小腹胀痛:加大巨M(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M(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M(双侧),神阙温灸
15、胆囊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 4、关元D 5、天枢(双侧)M 6、上风湿点S(右侧)
辨证加减:急性胆囊炎:加大横M(右侧),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右侧),便秘:加加天枢下M(左侧)
16、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1、中脘S 2、下脘S 3、上风湿点M(双侧)辨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
高热不退:加气海M、关元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