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精选试题)

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

1、《乐记》

2、1973年()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无音孔,距今近7000年。

3、舜时,由夔编制的一个乐舞,其表现形态是“()”。其中“石”为“磬”。

4、《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其中“麋革置缶”即为“()”。

5、《吕氏春秋》所述的()包含八首歌曲。(是由三人手执牛尾,踏着脚步歌舞,内容包括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气正常、草木茂盛、五谷丰收等)。

6、舜时的代表性乐舞《大韶》,采用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孔子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尽善”的艺术。又名《萧韶》《九韶》《韶》。

7、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夏》和《大濩》,都是歌颂当代统治

者的,《大夏》是歌颂(),《大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8、目前出土的殷代编钟、编磬等大都以()为一组,有561,361等这类不同三音列。

9、五声音阶的形成:a.可能形成于8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能吹六、七声音阶。(1986年5月、1987年6月两次出土);b.最晚形成于晚商,大约()年前,依据为河南辉县出土的可大体奏出五声音阶曲调的五孔陶埙。

10、六代之乐

11、郑卫之音

12、八音分类法

13、周秦时期宫廷音乐的特点为()。

14、初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礼、乐、刑、政)。他们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因此,西周时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维护

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15、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也不一样。

16、西周时乐队的编制,规定为()(佾意为列,每佾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任何人不得僭越。

17、六代之乐中周初的《大武》,孔子对其的评价为:“()。”

18、雅有()()之分。

19、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或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唱时用琴或瑟伴奏,称为“()”。

20、大雅:内容与颂相似(雅乐),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用()伴奏。

21、房中乐(俗乐):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的乐歌,以()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

22、四夷之乐(俗乐):是指来自()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

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

23、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就用“郑卫之音”或“郑音”来作为俗乐的代称,又称“()”。

24、《诗经》(305篇)所集的十五国风(160篇),多四言诗体,音乐多采用分()形式。

25、屈原整理或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和《离骚》中,还有“少歌”和“乱”等结构名称。()是音乐的高潮部分。

26、郑卫之音的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廷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对比。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制度,认为(),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27、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即“()”的音乐思想。

28、简述对“非乐”思想的评价。

29、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

传秦青的歌唱有“()”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30、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分三层,铭文约2800字,每钟能发三度双音(42枚发小三度,22枚发大三度),音域A1—c4,以姑洗(C)为宫的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31、八音分类法中各类的代表乐器(),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籥、篪)。

32、人们赞扬伯牙的琴声“()”分别对应古琴曲“高山”“流水”;形容“瓠巴鼓瑟而渊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33、旋相为宫

34、“六律”

35、三分损益法

36、三分损益法所求十二律,称“三分损益律”,又称“()”,“隔

八相生律”。

37、五度相生律的两个缺陷:①仲吕继续三分损益,不能还生黄钟本律。②十二律不平均,()不完满。

38、新律

39、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特点为()。

40、刘邦在家乡与父老相聚时,曾即席作了一首(),命儿童用楚声歌唱,后来也成为宫廷的常备节目。

41、“乐府”始建与秦,汉武帝刘彻改建了“乐府”,组织人员采诗,其范围及于赵(河北)、代(山西)、秦(陕西)、楚(湖北)等地区。随后又任命()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

42、汉魏南北朝的乐府音乐,主要有()三大类。

43、相和歌的得名,取义于“()”。

44、相和大曲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引子性质的“()”,可唱可不唱;

二是正曲即歌曲,通常有好几段歌词,每唱完一段都有一个器乐插段,称为“解”;三是“趋”与“乱”,也分有词无词两种。趋是乐舞快捷之意,乱是高潮,音乐表现特别丰满。伴奏乐队一般由笙、笛、羯鼓、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组成,也有加篪或用筑而不用羯鼓的。

45、相和歌的四个发展阶段:①()歌,无伴奏(清唱、彩唱)。②但歌,“一人唱,三人和。”即帮腔。如《江南》③相和歌,见名词解释。④相和大曲,歌、舞、器乐并用,大套结构形成(套曲)。

46、相和曲又名“()”,只奏不唱。如《广陵散》。

47、清商乐与相和歌一脉相承,主要包括来自太湖流域的吴声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

48、吴声歌曲风格比较婉柔,曲尾常有虚词唱出的拖腔,谓之“()”。

49、西曲分舞歌和倚歌两种形式,舞歌尾部也有类似吴声的送声,但往往较为长大,大概应为有众人帮和,所以另称为“送和声”或“和声”。倚歌也是一种()性质的歌曲,一般用笙、铃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吴声歌较为豪爽奔放。

50、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民族统称北狄,他们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

51、北狄乐,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胡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形成“()”。

52、朝的“鼓吹乐”可分为四类:①(),皇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②骑吹、车架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③横吹,军中马上所奏。乐器用鼓、角等。角是西域流行乐器,张骞通西域时曾带回《摩轲兜勒》曲,李延年据以创作了“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横吹乐中最重要的曲目。④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乐器用铙、箫、横吹(即横笛)等。

53、乐府音乐有平、清、瑟、楚、侧等不同的乐调,其中平、清、瑟三调称()。包括三种结构不同的音阶,即:古音阶(雅乐音阶,变徵,变宫)旧,新音阶(清乐音阶,清角,变宫)新,侧商音阶(燕乐音阶,清角,清羽)。

54、自汉至南北朝传入的重要乐器(胡乐器)有()、箜篌、筚篥、羯鼓、铜钹、沙锣、达卜等。

55、()的确立使琴(古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56、当时积累的曲目有所谓“()”,另外还有《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王昭君》《楚妃叹》《乌夜啼》《碣石调·幽兰》等曲,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

57、《碣石调·幽兰》有梁时人()所传的文字谱传世,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从该谱中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说明当时的七弦琴音乐已用了纯律音阶。

58、这个时期在律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其中京房的()已大体能解决从仲吕再生黄钟回到本律的问题,但因律数太多,难于付诸音乐实践。

59、京房提出“()”的理论。

60、公元274年,荀勖在制笛的过程中发明了“()”的方法。

61、何承天提出了一种接近()的“新律”。

62、曲子

63、隋初置七部乐,即国伎(后改称“西凉伎”)、清商伎、()、天

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后改称“礼毕”)。炀帝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

64、唐武德初去文康伎,改设张文收所作的(同燕)乐四曲为部,太宗时又加入(),为十部乐。

65、十部乐中,只有()是汉族传统的音乐(汉乐),西凉伎和张文收的燕乐四曲则是受龟兹乐影响的汉乐(汉胡交融),其他都是西域和外国的民族音乐(胡乐)。

66、唐高宗时便取消了多部伎的编制,而根据音乐歌舞的特点分为()两大部。

67、坐部伎是坐在台上演奏,以()为主;立部伎是站在台下演奏,主要是伴奏大型的歌舞杂伎。

68、隋唐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隋唐宫廷燕乐)都属于民间俗乐。常用乐调包括七宫四调,即所谓“燕乐二十八调”,亦称“()”。每宫包含宫、商、羽、角(属于新音阶,相当于古音阶徵音为宫的角调,亦称“徵角”)四种调式。

69、唐代管理俗乐的机构称为“()”,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

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唐玄宗又设“梨园”,专习法曲,以演奏为主。

70、大曲(燕乐大曲),综合了歌、舞、乐,结构长大:①():节奏自由的器乐部分。②中序:“拍序”“歌头”慢板歌唱为主。③破或舞遍:慢起渐快,有催拍之称,以舞蹈为主。

71、法曲,大曲中的精华。本来是()所用的法乐,结构和大曲一样,称“法曲”者可能是就其音乐风格而言。

72、《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法曲和大曲),相传是唐玄宗所作,并吸收了一些()的音调。

73、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诗中所述,结构大致为:①散序6段,开始时各种乐器先后进入,节奏自由,音调优美,不舞。②中序或拍序18段,众乐合奏,歌舞俱作,这部分可能是比较抒情的慢板和中板。③(),即主体部分,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和作为尾声的熬衮,是繁音促节的快板,舞亦随之。

74、宋·姜白石(姜夔)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姜夔将其中序一阕填词后传于世,称()。

75、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则称(),其中包括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代

面》《拨头》《踏摇娘》等以及本时期形成的《参军戏》。

76、《参军戏》属于两个角色的小戏,主要角色称为“参军”。陪衬角色,称为“()”。

77、说唱音乐形式在唐代以完全确立。当时民间流传的说唱音乐称为“()”,它以讲说故事为主,中间夹用歌唱。又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始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成为“变文”的说唱形式。

78、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两种。

79、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创作方式,以()为主,度曲为辅。

80、隋唐五代的绝、律诗体和长短句的词都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应属于曲子一类。诗人们最初是按民歌小调的格调填写新词供艺人们演唱,但原来的诗词又常由教坊乐工和民间艺人重新配曲演唱的,则称为“()”。

81、古琴自南北朝产生“文字谱”后,经唐初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完成了通常所谓的“()”,这对古琴音乐的传播无疑是

很有作用的。

82、这一时期的著名(),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醉渔晚唱》、潘廷坚的《捣衣》、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订的《离骚》以及《梅花三弄》等,大都有明代传谱留存于世。

83、琵琶是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乐器之一,唐代琵琶曲甚多,但都没流传下来,上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批唐代留存的琵琶谱(“敦煌琵琶谱”内均为())。

84、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到宋代发展为“俗乐字谱”,到了明清则发展成为“()”。

85、拉弦乐器的产生:这一时期(唐代)出现了()两种早期的拉弦乐器,这对我国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影响很大。

86、唐代时期特别流行的乐器有()、羯鼓、横笛等。

87、《白石道人歌曲》

88、宋元时期宫廷音乐萎缩,()勃兴。

89、宋元时期,城市繁荣,除茶楼、酒肆里经常有歌妓卖唱外,还有许多供游乐的去处,称为“瓦舍”(“瓦肆”)又称“()”。在瓦市里设有专门供各种戏曲、曲艺表演的场所,称为“勾栏”。

90、宋元的城市小曲,已完全转向了以()为主的形式,在文学史上称为“词”。

91、词体歌曲有“小令”和“长调”之分。小令亦称令曲,长调又称()。

92、一般词体歌曲,都是按某种既有曲调填上新词而成,但也有一些是先作好歌词,再由乐工另配新曲的,当时称为“()”。

93、姜夔的自度曲十四首,尚有乐谱流传至今(《白石道人歌曲》),用当时流行的“()”记声,是音乐史上极其宝贵的资料。

94、宋代的俗乐字谱中,吹管乐的乐谱称“管色谱”,拉弦乐的乐谱称“()”。

95、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品有《扬州慢》《凄凉犯》()《隔溪梅令》等。

96、鼓子词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的,以()为主的艺术形式。通常只用一个曲牌(单曲叠唱)。伴奏乐器为鼓。出自己击鼓伴奏外,旁边还有其他乐器伴奏。

97、缠令和缠达都是多()的曲艺,盛行于北宋。

98、缠令:前有引子,后有(),中间夹用若干曲牌。(联缀体)

99、缠达:在引子后用两个()交替演唱,没有尾声。(循环体)

100、在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后来又吸收另一种“赚鼓板”中一段具有特殊节奏的音乐而形成所谓“唱赚”,首创者为南宋绍兴年间的艺人()。

101、唱赚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有时也加用笛子。

102、诸宫调,结构为若干曲式单元,每一单元可能是()。

103、现在完整的诸宫调唱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唯一完本,宋代曲艺之集大成者)。

104、诸宫调的伴奏乐器:早期以鼓、板、锣为主,有时加笛子,后

来可能因女艺人增多,加用琵琶等弦乐器。宋:鼓、板、笛。金元时期加用()。

105、宋代歌舞是直接承袭唐代大曲发展演变而来的,唐大曲的歌词为绝、律体,各段内容互不联系;宋大曲则改为长短句的词体,连续叙述一故事,并且往往只摘取大曲中的一段如曲破来改编运用,称为“()”。同时又有采用缠达的结构方式,用一诗一词相间演述一段故事者,称为“转踏”。

106、宋代“杂剧”是在唐宋故事歌舞及()基础上演进而成的。

107、宋杂剧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北宋时)一为(),即开场小戏,可能属于歌舞性质。二为正杂剧,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歌舞、说白兼备的表演形式。(南宋时)增加后散段(杂扮)。

108、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亦有杂剧流行,但不称杂剧而称“()”。一般认为,艺人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行院”,院本即“行院之本”的意思。

109、元杂剧通常以()演述一个故事,有时因剧情需要可在折与折之间加一段短小的过场戏,称为“楔子”。

110、元杂剧音乐方面每折均用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套曲,通常都在十曲以上。换折时则换另一宫调(诸宫调)。每折只用()主唱。

111、元杂剧所用乐曲都是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方音乐,故历史上亦常称元杂剧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竹秦、拍板等。

112、元杂剧的音乐没有直接保留下来,但大都被后来的昆曲所吸收,即()。

113、在元杂剧兴起之前,约当12世纪南宋初期,浙江永嘉(今温州)地区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戏曲,称为“永嘉杂剧”,所用曲牌都属于()为主的南曲,所以又叫“南戏”。

114、南戏的结构比较自由,全剧无一定的折数,剧中任何角色都可以()。

115、直到元末明初,当杂剧衰落时,南戏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取代杂剧而发展为明清盛行的“()”剧。

116、宋元城市瓦舍和其他游乐场所演奏的器乐大都是()。

117、小乐器,包括笙、笛、琵琶、筚篥等乐器的独奏和()件乐器的合奏。

118、细乐,是一种小型丝竹乐队,主要由箫、管、笙、竹琴、嵇琴、方响等乐器组成,特点是只用()而不用弹拨乐器,管乐器也都用轻型的,故音调比较清越、幽雅。

119、清乐,是一种小型吹打乐队,由管乐器笙、笛、筚篥,打击乐器方响、小提鼓、拍板组成,不用()。音乐风格比细乐热烈。

120、琵琶独奏唐宋以来均极流行,但很少有流传下来的大曲乐曲。目前得见的只有产生于元代的()。

121、古琴音乐以宋末永嘉人()为首的浙派最为著名,现存《潇湘水云》就是他的代表作。

122、新法密率

123、曲牌体

124、传奇剧

125、乱弹剧

126、到了明代,鼓子词、诸宫调等已经衰落,代替它们的主要是弹词和鼓词,它们都是()的后裔。

127、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词话由南北分头发展,音乐风格各异,乃逐渐风化为()两系。

128、弹词主要流行于()一带,以苏州一支较为突出,早期多为长篇说唱,演唱者自弹三弦或琵琶。

129、代中叶以后的著名弹词艺人以()为最重要。

130、俞调贵柔婉,贵细静、贵()。

131、陈调苍凉粗犷,故后来常作为()的专用唱腔。

132、马调(稍晚)“唱到末一字之前,故缓其腔,而将末一字另吐于后,()”。

133、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以()伴奏,后又加用三弦。

134、清代前期的鼓词艺人,著名的有()四家(四大流派),清家善弹,梅家擅唱。

135、乾、嘉之际,短篇鼓词在八旗子弟中十分盛行,并得到了较集中地发展,称为“()”。

136、大鼓和弹词的音乐都是“()”。

137、如用多个曲牌连接组成唱段,则称()。如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河南曲子、四川清音等。

138、明清的曲牌体曲艺通称(),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和散曲的艺术传统,并不断吸收明清流行小曲发展而成的。

139、“牌子曲”除运用一般套曲形式外,还发展创造了()的形式,即将某一主要曲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作为一部套曲的头、尾,其间插以其他曲牌。

140、戏曲方面,北杂剧到元末明初已经衰落,南戏得到知识分子的帮助很快发展起来,确立了所谓“传奇剧”的体制。其音乐不限于南曲,也吸收一些北曲,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