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与致病机制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
疾病
痢疾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
伤寒、鼠伤寒沙门菌
伤寒、胃肠炎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类似痢疾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肺炎
李斯特单胞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斯特菌病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布鲁菌
布鲁菌病(波状热)
耶尔森菌
鼠疫、胃肠炎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梅毒螺旋体
梅毒
出现菌细 胞表面
介导这些 细菌侵入 上皮细胞
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或通过胞饮细菌进入细胞。
(2)产生有害代谢产物:H2O2 、细菌 素(如大肠菌素)等可杀伤病原菌;
(3)营养竞争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二)
2.营养作用 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岐杆菌
在肠道合成维生素B、K以及叶酸等。 3.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促进免疫 器官发育。双岐杆菌可诱导产生SIgA, 激活固有层CD4+ T细胞。
阴道 尿道
乳酸杆菌、白假丝酵母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1.生物拮抗(antagonism)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抗肿瘤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一)
1.生物拮抗 (antagonism)
(1)竞争黏附作用:正常菌群黏附,形 成保护性生物膜,阻止病原菌定植;
三、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 合的动态平衡。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指正常微生物群 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被破坏, 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牙周病概述 牙周病的发病因素 口腔正常菌群及致病因子
病因
局部 全身
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
一、口腔共栖菌和口腔正常菌群
• 口腔是细菌的最佳场所,寄居着700 种以上的微生物-----需氧菌、厌氧 菌、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 病毒等
• 寄居在口腔表面或牙周特殊部位的各 种微生物,主要有三种关系:共生、 竞争、拮抗
• 一些全身促进因素,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 免疫缺陷、吸烟、精神压力、营养不良等,可降 低宿主的防御力或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而 牙周病的开始和进展会影响牙周袋pH,影响微生 物可利用的氧和各种营养等,反过来又会影响微 生物的生长。
当正常菌群间失去相互制约,或者牙周微生物与宿主支架失去平衡,转变 成生态失调时,便可发生牙周病。至于牙周病的防治,一方面可通过祛除 牙周细菌或抗菌疗法,减弱细菌的侵袭力;另一方面可阻断宿主反应过程 中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及金属蛋白酶等)对牙 周组织的破坏,调整宿主防御能力或增强体质等措施,重建有利于牙周健 康的牙周生态系,这便是牙周病防治中涉及的生态调整疗法。
• 牙周感染是否发生,实际上由细 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条件决 定,影响动态平衡的一些局部促 进因素,如牙石、牙面色素、牙 体和牙周组织的解剖缺陷或异 常、食物嵌塞、验创伤、不良 习惯和不良修复体等,可增强细 菌的积聚和侵袭力。
• 宿主的免疫反应虽然在早期是保护性的,企图阻 止微生物进入牙周组织或在牙周组织中扩散,但 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细胞因子、前列腺素和 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可介导牙周结缔组织以及骨 组织的破坏。
• 牙周菌群不是定不变,随口腔卫生 习惯、饮食、年龄等变动,所以是相 对的
二、牙周生态系
第3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3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定义---人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机会致病菌定义---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致病的这类细菌,也可称为条件致病菌。
机会致病的原因---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导致机体产生的疾病。
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及侵入部位有密切关系。
1.细菌的毒力毒力---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即按一定注入途径,在规定时间内,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发生感染所需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的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人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它主要包括:(1)抗吞噬结构:荚膜、微荚膜等。
(2)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介导细菌粘附宿主靶细胞。
①分类:可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
②微生物感染与细胞调亡: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能够诱导一种细胞主动死亡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机体控制组织细胞数目,清除无用的、有害的以及异常的细胞,以维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其特征为细胞皱缩,细胞质和核固缩,并可出现含有细胞碎片的凋亡小体。
(3)侵袭性物质:致病菌产生的,一般对机体无毒性,但可协助细菌定植、繁殖和扩散的一类物质。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是接触依赖性分泌,需较多的蛋白质参与,所分泌的效应蛋白不在胞周间停留,也不被切割,直接从胞质输送到细胞表面或将这些蛋白注入宿主细胞而发挥致病作用毒素(1)毒素的定义:是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的物质。
(2)毒素的分类:按其来源、性质和功能作用可分内、外毒素两大类。
正常菌群——肠道菌群
小肠
泌尿生殖道
结肠
直肠
三.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生理性细菌 ●条件致病菌 ●过路菌(多为病原菌)
生理性细菌
与宿主为共生关系,是专性厌氧菌,肠 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 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 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抑制腐败菌、致病菌的生长
及其在肠道内的定植,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有利于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在肠道的增殖。
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 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如扁桃体、阑尾和黏膜下淋巴组 织等)等。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定居
低聚果糖(FOS)
◆分布:普通食物中果聚糖的含量 一般较低,只有在菊芋等少数几种 植物中的含量很高。
◆作用:
· 具有调节肠道菌 群。
· 提高机体免疫 力、降低血脂、 润肠通便等广泛 的生理功能。
菊芋
从断奶开始直到成年期双歧杆菌数量逐渐减少,成 年人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体内类杆菌、真细菌、消化球菌等主导地位。 到了中老年以后,双歧杆菌进一步减少,有害菌在进一 步增加。 经过对广西巴马3位长寿老人取样检测,发现双歧杆 菌在其体内厌氧菌中占主导地位,可见双歧杆菌与人类 长寿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为更好的维持身体健康,有必要对自身的肠道菌群 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六.肠道微生态的调整
调整的措施可归纳为二大方面: • 一般性调整措施 • 利用有益活菌制剂及其增殖促进因子
1.一般性调整措施
• (1)强调婴儿的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的比例远高于人工喂养儿。
7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宿主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
免疫逃逸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 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中的不同种 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 微生物群,也称为正常菌群。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 –某些曾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致病菌
(二)传播途径(外源性感染)
呼吸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消化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皮肤创伤 节肢动物媒介 性传播:STD 多途径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转归
机体免疫状态
感
侵袭力 致病菌的毒力
染
毒素
发
生
细菌因素 致病菌侵入宿主的数量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G-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 大量内毒素; 局部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bacteremia)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在血液中极少量生繁殖, 而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 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
基本特点:
– 感染发生地点必须在医院内; – 感染来源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 感染对象是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但主要为
住院患者,传播方式已密切接触为主; – 分离的病原菌多为耐药菌株。
医院感染的分类
– 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 自身的正常菌群或潜伏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 殖而导致的感染。
– 外源性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 环境感染:污染的医护用品、诊疗器械或空气
【管理资料】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汇编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
自然菌膜,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抵抗致病微生物的
侵袭及定植,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2.刺激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可刺
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3.合成维生素 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
双歧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还具 有抗菌活性,对假单胞菌属、金葡菌有抗菌作 用。双歧杆菌还可通过产生一种具有广谱抗菌 作用的称之为M-A抽提物的物质起抗菌作用.双 歧杆菌同样能增加人体肠道sIgA的水平.此外还 有营养、防治肿瘤、抗衰老、降胆固醇等作用
某些乳杆菌能通过增加肠上皮细胞MUC3 mRNA的表达及MUC3蛋白的翻译,可抑制肠致 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黏附。
病因和手术性盲袢导致肠内容物滞留局部
引起小肠动力异常的疾病:甲状腺机能 低下,迷走神经切断术,假性肠梗阻等.
其他:低γ球蛋白血症、结节性淋巴样增 生所致肠腔内免疫机能下降
过度繁殖细菌的种类
鉴于基础病变的种类和部位不同,以及微生物 的相互作用,过度繁殖的细菌种类也有所不同。 如胃酸缺乏时,可出现需氧和厌氧菌皆增加, 甚至近端小肠可出现大肠杆菌和厌氧性G-杆菌, 链球菌、乳酸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多数小肠内 细菌过度繁殖可以广泛引起肠腔内物质吸收障 碍
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位部 皮肤 口腔
鼻咽腔 眼结膜 胃 肠道
阴道 尿道
正常菌群的分布
常见菌种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耻垢杆菌等
链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杆菌、螺旋体、梭形杆菌、白 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 类白喉杆菌等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极毒抗原) 0.3-0.4%甲醛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免疫动物
• 类毒素(toxoid) –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结合蛋白的抗原性
• 抗毒素(antitoxin) –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内毒素 endotoxin
• 脂多糖 LPS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
菌毛
G+
膜磷壁酸
受体(糖类) 粘连蛋白
• 外毒素特征: – 蛋白质 – 毒性作用强 – 选择性强 – 理化稳定性差 – 抗原性强
毒素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外毒素
•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外毒素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刺激呕吐中枢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呕吐、腹泻
脂多糖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 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弱,抗体作用弱
• 侵入宿主菌量多少 – 致病菌毒力强弱和宿主免疫力高低 – 毒力强,所需菌量小 – 毒力弱,菌量大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
概论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各类的特点,正常菌群的概念与功能,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概念(microbe) 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见到的,种类多、分布广,多数无害而有益,少数致病的微小生物。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定义: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1产生化学物质,抑菌;2组成生物膜;3营养竞争✹营养作用: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合成,协助消化和吸收✹免疫作用: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二)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生理作用: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1、细菌大小常以微米UM作为计量单位(1UM=1/1000MM)2、形态:球菌(COCCUS):球形、近球形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ILLER BACTERIUM)弧菌(VIBRIO)螺菌(SPIRILLUM)细菌的结构(一)细胞壁(CELL W ALL)位置:细胞膜外,坚韧而有弹性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4)与细菌某些特性有关(抗原性、染色性)(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位置:细胞壁内侧,紧包在细胞质外性质:质地柔韧并富有弹性的液性膜状结构组成:脂质双层、蛋白质(丰富的酶)作用: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交换2)能量产生、储存和利用3)菌体一些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等)生物合成(三)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胞质含有多种内含物:(即细菌细胞的原生质(protoplasm) :细菌细胞膜内容物)1)核糖体(RIBOSOME)2)质粒: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胞质颗粒:(CYTOPLASMIC GRANULE)storage area of nutrients and stain with certain dyes中介体mesosome 增大细胞膜面积组成:环状DNA双链作用:控制细菌的遗传和变异性状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一、荚膜(CAPSULE)形态: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合成,并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厚者为荚膜;薄者微荚膜染色: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光镜下呈透明圈荚膜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易生成。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三 机会性感染
概念:由正常菌群或环境中机会性致病 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所引起的感 染统称为机会性感染
(一) 主要机会致病菌:大肠艾希菌、克 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 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沙雷菌属。另 外还有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和 毛霉菌等
(二)机会性感染与易感性宿主 1 基础疾病与易感性宿主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 ,出行 方式转变了人们更为便 捷。
(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 多。姿多彩
二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 1 生物拮抗作用
★占位性保护作用 ★竞争营养 ★改变PH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 转化和合成。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大 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 供人体吸收利用
3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 身的危害。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 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 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还可激活固有层 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 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病毒:HIV 病原因子:朊病毒
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克雅病。
.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型感染:
细胞肿胀变圆、聚集、融合、裂解、坏死;
称为细胞病变(CPE) 。
机制:
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
溶酶体酶的作用:自溶
1.病原菌传播方式
直接方式:吸入、食入 间接方式:接触 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
2.感染途径: .
.
四、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细菌能在体内生长繁殖,但宿主
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亦称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
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 某些特殊组织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 病菌大量繁而引起疾病。
.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概念:是指定居于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 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抑癌作用 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感染的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称为机 会致病菌。 条件:
显性感染:
1.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2.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
全身感染 (1)毒血症:
细菌在局部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杆菌 (2)菌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如伤寒或结核的菌血症。 (3)败血症:
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如鼠疫耶氏菌。 (4)脓毒血症:
27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显性 感染
据感染的 部位性质
不入血,但LPS必须入血 菌血症:细菌一过性或间歇性入血,但
不在血中生长繁殖,然后通过 血流到达适宜部位繁殖致病 (伤寒早期) 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全身 感染
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鼠疫和炭疽等)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 然后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器 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金葡菌)
1、神经毒素(neurotoxin):如破伤风和肉毒毒素; 2、细胞毒素(cytotoxin):如白喉和百日咳毒素; 3、肠毒素(enterotoxin):如霍乱和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的特点:为G-的LPS; 内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4类): 1、发热反应:内毒素 巨噬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 endogenous pyrogen, IL-1、6、TNF-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带菌状态(carrier):病菌与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经常间隙排
菌:细菌不入血仅局部生长繁殖,但
外毒素入血,经血到达易感部位 据感染的 急性感染 轻重程度
慢性感染 局部 感染
引起毒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 内毒素血症:G-细菌可以入血,也可以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 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 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物理屏障 屏障结构
化学屏障
生物屏障
天然免疫
宿主 免疫 防御 机制 获得性免疫
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分子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正常菌群致病的特定条件
正常菌群致病的特定条件正常菌群指的是人体内和外界接触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协同作用,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然而,在某些条件下,这些正常菌群也会变得致病。
下面将详细解释正常菌群致病的特定条件。
1. 免疫系统受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它可以有效地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时,就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衡,使得一些本来没有致病性的细菌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例如,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就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它通常生活在人体肠道内,但只有在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伤时才会变得致病。
2. 营养不良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和繁殖。
如果人体内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衡,使得某些细菌变得致病。
例如,缺乏维生素C 会导致口腔内的细菌变得致病,导致牙周病和龋齿等口腔疾病。
3. 环境污染环境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
如果人体接触到过量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就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衡,使得某些细菌变得致病。
例如,空气中存在的肺炎链球菌(Pneumococcus)就是一种常见的肺部致病菌,它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肺炎等疾病。
4. 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药物,可以杀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然而,抗生素也会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使得某些细菌变得致病。
例如,肠道内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是一种常见的有益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并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生长。
然而,当人体使用抗生素时,它会杀死乳酸杆菌,使得肠道内的其他致病菌有机会繁殖,导致肠道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正常菌群致病的特定条件包括免疫系统受损、营养不良、环境污染和使用抗生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并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以维持正常菌群的平衡,保护身体健康。
医学基础知识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希望能帮到您
正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生
理作用有:
(1)生物拮抗:正常菌群利用竞争黏附、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及营养竞争等机制,作为生物屏障来阻止外来致病微生物突破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而侵袭机体,并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能够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主要表现在氮的利用、糖的代谢及维生素的合成。
(3)免疫作用:其作为抗原,既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又能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SIgA、效应T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物质;既可限制正常菌群本身的危害作用,又可对同正常菌群发生交叉反应抗原的致病菌产生一定抑制或杀灭作用。
(4)抗衰老作用:其中某些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具有此作用,认为其机制之一是与其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关,SOD是一种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能催化O2-歧化,清除O2-的毒性,以保护组织细胞免受其损伤。
(5)抗肿瘤作用:实验动物研究表明其有一定作用,可能机制是通过自身产生的多种酶类,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物转化称无害物质及通过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而抑
制肿瘤。
.
精选doc。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五)院内感染的现状 平均感染率 5﹪-10﹪ 中国:8.5﹪-9.7﹪; 美国:2.7﹪。 中国:10多亿人民币;美国:约5亿美圆。
(六)院内感染的预防 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 加强卫生管理; 3. 加强对重点科室和人群的监管; 4.合理治疗。
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四、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特点
种特异性 宿主特异性
细菌致病性
毒力 细菌侵入途径 细菌侵入数量
细菌的毒力 概念:毒力(virulence):细菌侵入 宿主并致病的能力强弱程度。
包含:细菌侵袭力和毒素。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细菌对抗宿主抗感染免疫力、黏附宿主细胞
及侵入宿调(dysbacteriosis)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产 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 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由于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病症。
三、 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概念 指病人在住院48h后发生的感 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通 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b.有害代谢物;
(4)抗衰老作用;
c.营养竞争。
(5)抑瘤作用。
二、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
生态平衡被破坏,包括菌群失调和异位寄生 两类。
机会性感染;条件按致病性感染;条件致病 菌或机会致病菌。
致病条件 1. 异位寄生; 2.菌群失调; 3.免疫功能的低下。
1. 黏附因子 (黏附素) (1) 菌毛 主要位于G- 菌,又称定居因子; (2) 非菌毛黏附素 主要位于G+ 菌。
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Biblioteka 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类
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尿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阴道 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5、抗肿瘤作用
降解致癌物质 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8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物群(定位、定性、定量)
宿主因素
环境因素
二、 机会致病菌
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 特定的条件下,生态失调,使正常菌群 转化为能够致病的菌群。
特定条件: 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2、机体免疫力的下降 3、菌群失调
5
(一)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受体竞争(占位性保护)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营养竞争
2、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吸收 参与营养物质转化 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7
3、免疫作用
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对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
4、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产生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少数细菌总有 致病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 在致病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2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表及同外界相通的腔
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而有 益的微生物,称正常菌群。
3
•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0克,其中肠 道菌1000克,肺20克,皮肤200克,口腔20克, 阴道20克,鼻腔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9
1.菌体的表面结构
关键一步:粘附(adhesion)与定植(colonization) 相关表面结构: ①黏附素(adhesin)
菌毛黏附素:革兰氏阴性菌表面 非菌毛黏附素:革兰氏阳性菌表面
②荚膜(capsules)和微荚膜:抗吞噬作用、抗补体作用 ③鞭毛 ④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2.营养作用——产营养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排毒作用——除毒素、致癌物
Nanjing University
5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 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致病条件
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
二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Nanjing University 6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virulence ),即致病性的强度。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11
2.侵袭性物质
侵袭(invasion):致病菌需要侵入宿主上皮细胞内或 更深层组织,或经血液散播至全身,到达适合其生 长繁殖的靶细胞,引起疾病。 侵袭素:
能特异性地识别宿主细胞膜上的多种蛋白, 使细菌能够直接粘附到细 胞膜上,进而激活信号通路,使细菌被卷入宿主细胞内。 例:福氏志贺菌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蛋白质
差、60-80℃ 30分钟破坏
脂多糖
好、160℃ 2-4小时破坏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Nanjing University 21
细菌侵入的数量
感染所需要细菌数量的多少取决于: 致病菌毒力强弱 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Nanjing Univers源自ty22细菌侵入的门户
致病菌具有各自特定的侵入门户,这与其生长繁殖所需 特定的微环境有关。
有一些致病菌的侵入门户不止一个
Nanjing University
皮肤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非致病性分枝等
Nanjing University
4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屏障
避免进入吞噬溶酶体 防止吞噬体和溶酶体的结合 以“卷入吞噬作用”方式进入吞噬细胞 产生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H2O2等 合成丝氨酸激酶和酪氨酸磷酸酯酶,使其丧失吞噬功能
Nanjing University
13
(2)产生IgA蛋白酶
——水解宿主黏膜表面的SIgA
(3)抗原变异:
23
谢谢!~
Nanjing University 24
Nanjing University
19
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的生物化学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Nanjing University
20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来源 存在部位 外毒素 内毒素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Nanjing University
15
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的特征 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部分有超抗原性
合成代谢产物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解释放
Nanjing University
16
外毒素(exotoxin)
侵袭性酶(invasive exoenzyme):
降解和损伤组织细胞的酶类,破坏机体防御机制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12
3.逃逸机制
(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
抗吞噬作用:具有荚膜和微荚膜的细胞 不完全吞噬(incomplete phagocytosi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10
生物被膜形成过程: 细菌附着在物体表面
合成分泌胞外多糖(EPS)与糖蛋白复合物,包裹自身 大量繁殖,形成微菌落 微菌sity Nanjing University
正常菌群与致病机制
Nanjing University
1
基本概念
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 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 能使正常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
外毒素的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还有少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单肽链毒素。
Nanjing University
17
外毒素(exotoxin)
外 毒 素 的 分 类
Nanjing University
18
内毒素(endotoxin)
内毒素的特征 脂多糖 菌体裂解释放 化学性质稳定 不能成为类毒素 免疫原性弱 毒性作用弱 无选择性
Nanjing University
7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毒力:侵袭力、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户
Nanjing University
8
毒力
(1)黏附并定植于人体某种组织细胞 (2)适应特定环境,增殖,侵袭其他部位
侵袭力 (invasivenes s)
(3)抵抗或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
(4)释放毒素或诱发超敏反应
Nanjing University 2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消化道、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 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 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通称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Nanjing University
3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修饰菌体表面抗原,协助致病菌逃离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
(4)干扰补体活性:
抑制补体活化或者灭活补体活性片段,抵抗补体的溶菌、调 理及趋化作用
Nanjing University
14
细菌的毒力:毒素(toxin)
毒素的分类 外毒素(exotoxin)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 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