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老党员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事迹材料1位老党员的非常情怀先进党员业绩材料
2000 年,全国著名女劳模吕玉兰的故里——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迎来了1位年近古稀的特殊客人。

他放弃省城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1头扎进这片生生不息的黑土地,1扎就是5年。

这5年,他前后 33 次来到这里,驻村 300 多天;这5年,他为东留善固这座村落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的腾飞抹上了浓重的1笔;这5年,他和东留善固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浓浓的乡情,成了这里地地道道的“东留善固人”。

“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心里觉得没着衰败儿的。


——她,和农民有着割舍不了的深深情缘
2000年的初夏,年近 70 的她打起铺盖,只身1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梦里牵挂、朝思暮想的1方黑土地——东留善固村。

虽然是悄无声息,但还是“惊动”了他过去许多老战友。

许多人问他,“东留善固给你的待遇不低吧?”也有人劝他,“都啥年代了,还去‘革命',该歇歇了!” 对这位村里地里到处“乱转”的老人,1开始村民们也感到好奇:“老张这次来难道不走了?” 老伴更是想不通,“忙碌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离休在家了,就不能过几天安生日子?”她老人却说,“我此人大半辈子抓农村工作,也没啥爱好,就是爱和农民打交道。

农村,空气好,民风醇,人厚道,有活儿干!”“农民就像家里的暖水瓶,外边凉,里边热。

我跟农民有感情。

退下来想踏踏实实地给老百姓办点事儿”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朴实想法,使他的心与农民牢牢地贴在1起,毫无保存地把他晚年“余热”献给了他心爱的农村,献给了他深爱的农民。

今年已经是 74 岁高龄的她, 1945 年 6 月参加革命,曾任邢
台地委副书记、衡水地区行署专员、省人大常委、省工经联主席等职。

1998 年省委批准他离休,为革命事业忙碌了大半生的老人1时“闲”了下来,离开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觉得没了着落。

早在 1975年 10月至 1986年9 月,她在邢台地区工作了整整 11 年,期间曾屡次到东留善固村里调研指点工作。

离休后,他放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依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弃了许多兼职,乃至连自己故乡的村落聘他,他都谢绝了。

满怀浓浓的玉兰情结,揣着对老百姓的爱心,带着对东留善固的缕缕乡情,和对新1任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的希冀与信任, 2000年 5月 22 日,她正式受聘为东留善固村顾问。

“东留善固是我的第2故乡,说实在的,我真放不下这里啊——” 来到东留善固,村党总支书记吕廷祥知道他历来艰苦朴素,因而就在村里的小食堂安排了简单的午餐,4菜1汤。

没想到,她老人却1脸严肃,“我第1次来,你们把我当客人,上了这么东西,吃不了都浪费掉了,从下顿开始,以后每次只要两个小菜,乡亲吃啥我吃啥。

记住,我是给咱村帮忙来了,不是添乱来了。

虽然条件好了,但不能坏了艰苦奋斗的规矩。

”有1次,说到做到的她让吕廷祥栽了面子。

吕廷祥斟酌到老人昼夜为村里大事小情操心受累,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实在过意不去,就悄悄安排食堂多做出1个菜来,没想到她老人的倔脾气上来了:“撤下 1个菜,留到下顿吃。

不撤,就罢饭!”平时有泪不轻弹的结实汉子吕廷祥流泪了:“您是打心眼里帮俺啊,叫乡亲们的心里咋能过意得去呀!”是啊,他深爱着这片土地 , 他把满腔血汗倾洒在了东留善固。

每次来,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铛铛的:弄计划、上党课、去学校、和村干部风里雨里1块儿跑项目 ,, 他老伴说:“老张把家都忘了,就连
说梦话也是东留善固!”5年了,每次驻村,他都是两个简单的小菜,住着最简单的农家院落,他用真诚的朴实感动着身旁的每位同志。

许屡次吕廷祥背着她和村干部悄悄合计:“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为咱村的事操劳,多少给老人1点报酬,也算是乡亲们1片情意。

”但这片“好心”都被老人毫无情面地1次次谢绝了。

“靠工资收入生活满过得去,钱是身外之物,到东留善固,趁身上零部件还可以,帮助你们出出主张,铛铛顾问,能使东留善固人富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 “老人心里装的是东留善固的现在和未来,为让百姓的日子有奔头,他把心都掏给了乡亲。

”——村干部称他是“俺村第3次创业的总设计师”
2000 年1个酷热的夏夜,劳累了1天的村民早已进入了梦乡。

但是,她老人仍戴着老花镜对《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字斟句酌。

这已经是他修订过的第5稿了。

就是这本薄薄的章程,饱含着他5个多月的血汗。

在改革开放的新情势下,东留善固如何实现以法治村,这是她和村干部们1起探索的1个新课题。

这村原有的1本《规范化管理章程》,还是 1995 年他担负省8届人大常委时参与制定的。

可季节变了要换衣裳,情势变了要换思想,原本的章程明显已落伍了。

因而“修”东留善固的新“宪”便成了老人的“第 1脚”。

他1方面吃透精神,又深入到各家各户,细听每位村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依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的所需所愿。

每起草1稿,他都要念给乡亲们听,看他们还有啥意见。

为了使章程更加严谨规范,她老人又分别拿到省、市地方人大建设研究会和临西县人大,要求有关专业部门从法律、政策上把关。

经过5个多月的反复酝酿,旧章程重新更名为《东留善固村民自治章程》,共10章, 1百条,上合国家大法,下合村情民意,“啥事能干,啥
事不能干,1翻小本本心里就有数了。

这是俺们村的‘小宪法'啊!”村民们这样评价。

摸透了村情和乡亲们的意愿,她老人协助党总支、村委会1班人展开了推动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方位攻略。

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役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次来东留善固,上党课成了他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只要她老人驻村上党课,晚上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党员,就连7、810岁的老党员只要听说上党课了,也让儿孙搀扶着去,说啥也舍不得拉下1课。

常常是从晚上 8 点讲到夜里 1 2 点,没有1人离开,唯恐灌不进耳朵。

1些老党员说,“老张讲的党课通俗易懂,像重锤敲鼓心啊。

” 如今,东留善固村的 80 多名党员个个都是好样的,村里有啥难事急事,党员都是抢着上。

村民们说,“党员就是党员,要不村里为啥有这么多年轻人争着要做党的人呢!”上个世纪710年代,作为全国劳模的老支书吕玉兰,至今深深遭到东留善固村民的爱戴,在她身上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走集体道路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深深的时期烙印。

许多村民不好意思弄个体经济,怕给玉兰丢脸抹黑,传统观念使这个老典型1度裹足不前。

“发展个体经济,让百姓鼓起钱袋子,不是给玉兰丢脸,而是给玉兰挣面子!”她老人的话振聋发聩。

他亲身带领村主要干部到个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外地参观学习,开辟视野。

并把该村经济发展思想和措施归纳为“捉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

就是这4句话让村民们的心里敞亮了,顾虑打消了。

观念变、天地宽。

放开了思想的东留善固人也放开了手脚。

这1年,村里个体运输从起初的3家两户,发展到 200 多人参与的运输市场;棉纺作坊联合生产,已发展到 300 多家;轴承加工业也如星星之火渐渐燎原;个体经济占据了该村的大半江山。

抓个体不放集体,大河有水小河也能满。

1999 年,玉兰酒厂1度堕入窘境。

当得知衡水老白干酒业团体老总是邢台县人时,她老人发挥他曾在衡水工作过的优势,带领技术工人来到老白干酒业的厂房取经学习,发展了新的生产线。

还把技术厂长请来手把手地教。

如今,玉兰酒厂已发展成为该村具有1 定生产、经营范围的支柱企业。

为加快东留善固的发展,她到省林业厅、农业厅请专家,帮助村里引进技术和品种,对万亩果园进行嫁接、改造。

计划利用3年时间,让东留善固成为冀南平原最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

他还带领村干部进京津、下温州招商引资,上项目、办企业。

春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

但是,去年尾月2108她老人和村干部却在赶往温州的路上。

由于,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温州的老板才在家,年下才是洽谈的最好时机。

大年的310、初1、初2,他们马不停蹄,洽谈会开了1个又1个,温州老板也1次1次被感动,“就冲这股劲儿,不和你们合作跟谁合作?”就这样,合作项目顺利谈成了。

直到正月初3,老人材匆匆赶回家中和妻儿团圆。

这时候,他已累得走不了路了。

随着村办企业水泥厂、纺纱厂的兴修,电力资源的紧缺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电力告急的现状,1方面她老人不惜年老,靠自己在省里的老面子、老关系,跑省进厅,终究要来了 3.5 变电站的指标,1方面村里勒紧裤腰带筹集3百万元的建设资金。

指标要来了,老人却病倒了,他在病中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吕廷祥说“你们去跑吧,正好我在家歇歇。

”可不知怎样了,电力部门变了卦,眼看着指标就要泡汤。

但老人尚在病中,扰他又于心何安。

廷祥书记正急火攻心的时候,她老人关心肠打来电话问他变电站建得如何了,吕廷祥这才吞吞吐吐地把实话说出来。

老人2话没有,托着带病的身体,去和有关省领导联系,当听说主管领导正在外地开会,他们就直奔会场。

省领导被他们这类执着的精神感动了,立即
拍板进行调和。

如今,村变电站如期开工,轰隆隆地机器转了起来,白白的棉花飞扬着村民们的感激,1寸寸白纱绽放着产业妇女们美丽的笑脸,飞奔的水泥线上转动着辛苦与汗水换来的财源,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这些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态势成了该村经济增长的1大亮点,仅去年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000 万元,是前 40 年总投资的两倍。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谋划了新1轮经济腾飞的蓝图,开始了“3次创业”,1批又1批农民改变了角色,打开了1扇扇致富的大门,东留善固村的经济进入了新1轮全面提速阶段。

“他不要东留善固的半根草,反倒贴了那末多,他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

” ——在村民们的眼里,她就是这样1位亲民爱民、永葆革命本质的共产党人听说要采访她老人,玉兰中学的几名教师不谋而合地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老人办教育的事儿。

东留善固村本资料权属文秘写作网,放上鼠标依照提示查看文秘写作网更多资料有 2 300多名村民,直到 2000 年还没有1
所完全的中学。

村里的孩子们,有的到10几里外的邻村或镇里上中学,有的则由于多种缘由停学或停学,过早地承当了家务农活儿。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穷'辈辈穷啊!”她老人下决心要在村里建起1所属于东留善固自己的村办中学。

缺少资金,她老人带头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了 300 元;老师没有备课本,学生缺少作业本,他还将自己出版专著剩下的纸订成作业本、笔记本,送给了教职员工和同学们。

吕廷祥书记得知此事后,立即在每一个本子的扉页上写下“祝你成才——她赠”几个大字。

9个闪闪大字熠熠生辉,那分明是老人火红的爱心。

1次,她老人和老师们在坐谈中不经意地了解到,镇上已欠发了教师
7 个月的工资。

7个月啊,眼看着教师精神不振,学生寥寥无几,玉兰学校被迫“夭折”,老人2话没说,立即来到村里和吕廷祥等村干部 1
起商讨决定由村集体贷款 2.8 万元支付了教师的工资,稳定了教师的情绪。

她老人慷慨解囊办教育的事传到县领导那里,县里立即调和了资金和师资问题。

村投资 250 万元盖起了 2000 多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已发展成为 15 个教学班, 600 多名在校学生, 30 多名教员的普通中学。

2004 年,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离湘,副市长郭俊苓和广大教师、学生1道过了1个快乐的教师节。

在发言中,她老人满怀深情地提出力争把玉兰学校办成“临西第1,邢台1流,全省知名”的目标。

如今新的玉兰学校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特点,提出了“ 3+1”教育教学新方针,也就是说中学毕业后,可以选择再加1年的职业技能学习,就获得初中、职业两个证书,为农村培养了诸多实用人材。

她老人的执着与爱心也深深感动着教师、学生和乡亲们。

他们也都把老人当作亲人,送他炒好的花生;学生们用“张爷爷”送给他们的作业本画上了1幅东留善固的村景送给老人;1心想要“跳槽” 的年轻教师在这里安下了心;体弱多病终年在家“疗养”的老教师被老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重新登上了讲台;乡亲们有的从自家果树上摘下1捧红枣也忘不了给他送去,让老人尝尝鲜儿,她老人人在东留善固,心也融入了东留善固,他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

他把家里的大圆桌送给村里的食堂,还把装修房子剩下的木板拉到村办企业,就连省高速公路更新下来的万年轻,他也让村里用大车拉来美化街道。

他把村里的老年人看做元勋,关爱有嘉。

每次来村他都会去看望年老的老人,他组织村民每一年年龄两季举行晒被评孝比赛;让村
老年协会给 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 5 元零用钱;给 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2002年“9?9”重阳节,组织老人坐上小卧车到摇鞍镇参观波尔山羊,乐得老人们合不拢嘴。

还请医德高尚的大夫给老年人检查身体。

老人们把他看做是自己的亲兄弟。

几天不见,就想他,,如今富起来的东留善固,村里条条都是笔挺宽阔的水泥路,路边的小树苗郁郁葱葱,村民们的房子沿路而建,除围起院墙的平房以外,还有很多两层小楼;村办工厂1字排开,校园里抑扬抑扬的读书声响彻庄园的上空,村落间的深井冒着汩汩清泉, 3.5 伏变电站遥相呼应 ,, 东留善固展现着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富裕的新形象。

面对未来,她老人和以吕廷祥为书记的党总支1班人眼光深邃,充满了非常的信心,勾画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改良人居环境、构建合谐村落”的全新蓝图。

他们决定建 1座玉兰公园,以玉兰精神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将于2006 年 3 月 31 日,在吕玉兰去世 13 周年时对外开放;同时调剂产业结构,更新果树品种,增加效益;把玉兰酒厂的牌子做大做响。

1辆辆穿梭来往的运输车,1团团雪白的棉花,1片片经济效益良好的果林,无不诉说着她老人和东留善固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