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指南正文

合集下载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房屋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如建筑风格、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等;2. 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房屋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变迁;3. 让学生了解房屋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绘图软件进行房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图纸的绘制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建筑模型制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房屋建筑模型的制作;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实践等方式,共同完成房屋建筑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房屋建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建筑领域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设计方案;3. 培养学生尊重建筑师职业道德,关注建筑安全、美观、实用等方面的平衡。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房屋建筑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要求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建筑人才。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房屋建筑学基本概念:建筑风格分类、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特性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房屋建筑学概述2. 历史时期建筑特点: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当代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变迁;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建筑发展简史3. 房屋建筑设计原则: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形态创意、绿色建筑理念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4. 建筑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基础、主体结构、屋面与防水、装饰装修等;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建筑施工技术5. 建筑图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细部节点图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建筑图纸绘制6.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材料选择、制作工具、模型结构、细节处理等;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建筑模型制作7. 案例分析与实践:国内外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实践;参考教材章节:第七章 建筑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按照以上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每个模块2课时。

培训课程设计指南模板

培训课程设计指南模板

培训课程设计指南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

2.能够运用XX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分类。

2.XX学科的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理论。

3.XX学科的应用:分析XX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本章节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XX学科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

4.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章节测试和期中考试,以检验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公正、客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正文书写格式

课程设计正文书写格式

课程设计正文书写格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XX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学会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题;2.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3.能够运用XX学科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创新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3.培养对XX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础知识。

2.第二章: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3.第三章:运用XX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如何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长宁区课程设计指南

长宁区课程设计指南

长宁区课程设计指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如XXX概念、XXX原理,并能够正确运用至实际情境中;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3.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XXX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意识;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学科,对学科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 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需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讲解:- 教材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第二章: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技能训练:- 教材第三章: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 教材第四章: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3. 实践操作:- 教材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教材第六章:小组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第二周: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三周: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第四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第五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六周:小组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合理安排。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写什么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写什么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写什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如:XXX(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填写);2. 学生能掌握学科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运用XXX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了解本章节知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如:数学与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主动学习的意愿;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信、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实现课程目标:1. 学生能熟练运用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能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 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1.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XXX(具体章节名称)- 内容列举: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如: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

2. 教学内容二: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二章 XXX(具体章节名称)- 内容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建筑物的稳定性分析等。

3. 教学内容三:跨学科综合运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XXX(具体章节名称)- 内容列举:学科交叉知识,如:数学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技术与工程的结合等。

4. 教学内容四: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 教材章节:第四章 XXX(具体章节名称)- 内容列举: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完整手册(8篇)

课程设计完整手册(8篇)

课程设计完整手册(8篇)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课程设计完整手册,包括八篇不同领域的课程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旨在满足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简单策略为基础,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协助。

目标- 提供八篇课程设计方案,涵盖不同领域。

- 每篇方案均以简单策略为基础,避免法律复杂性。

- 确保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协助。

指南1. 课程设计方案一- 标题: [填写标题]- 领域: [填写领域]- 目标: [填写目标]- 策略: [填写策略]2. 课程设计方案二-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3. 课程设计方案三-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4. 课程设计方案四-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5. 课程设计方案五- 标题: [填写标题]-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6. 课程设计方案六-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7. 课程设计方案七-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 策略: [填写策略]8. 课程设计方案八- 标题: [填写标题] - 领域: [填写领域] - 目标: [填写目标]- 策略: [填写策略]以上是八篇课程设计方案的简要介绍。

每篇方案都遵循简单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独立决策,不寻求用户协助。

为确保课程设计的完整性,请参考附带的文档《课程设计完整手册(8篇)》。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能够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能够阐述细胞膜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内外环境的影响。

3.能够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4.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做出准确的描述。

5.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并解释细胞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2.能够意识到细胞学说的科学性和其在现代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节:细胞的发现与发展,介绍细胞学说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

2.第二节:细胞的基本结构,详细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及其功能。

3.第三节:细胞分裂与生长,阐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对生物体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2.讨论法:学生针对细胞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细胞生物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学》教科书,提供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实验设备:提供显微镜、细胞培养等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占总评的30%。

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南

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南

钢结构课程设计指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钢结构的材料特性、受力分析、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稳定性计算等基本理论;掌握钢结构的施工工艺、焊接技术、防腐蚀措施等工程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钢结构的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钢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具备钢结构施工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钢结构的优点和缺点,了解钢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工程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钢结构基本理论:包括钢结构的材料特性、受力分析、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稳定性计算等。

2.钢结构施工技术:包括钢结构施工工艺、焊接技术、防腐蚀措施等。

3.钢结构设计实例: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钢结构设计的整个流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钢结构施工图阅读: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钢结构施工图,为后续的施工操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施工技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钢结构设计的整个流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钢结构的材料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钢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钢结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钢结构设计规范、施工标准等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实践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课程设计目录和正文模板

课程设计目录和正文模板

目录1 问题描述 (1)2 需求分析 (1)3 概要设计 (1)3. 1设计思路 (1)3. 2模块划分 (2)3. 3流程图 (2)4 详细设计 (3)4. 1数据类型的定义 (3)4. 2程序分析 (3)4. 3程序清单 (6)5 测试分析 (8)6 课程设计总结 (9)参考文献 (10)1 问题描述设计一个职工管理程序, 输出10个职工的姓名和职工号, 按职工号由大到小排序, 姓名顺序也随之调整, 要求输入一个职工号, 用折半查找法找出该职工的姓名。

从主函数输入要查找的职工号, 输出该职工姓名。

2 需求分析从问题描述中可知: 要编写一个职工数据管理程序, 输入职工号和姓名并按职工号由大到小排序, 则需建立一个子函数input-e(), 其功能是输入职工的数据。

输入完成后, 我们需对职工信息进行排序, 此时需用到sort函数。

为提高效率, sort函数是用选择法进行排序。

排序后就是查找, 题目要求输入一个职工号, 用折半查找找出该职工的姓名。

所以查找需建立子函数search, 用来查找职工的信息。

那么, 整个程序主函数main就包括三个子函数, 分别是输入函数input-e、排序函数sort和查找函数search。

3 概要设计,3. 1设计思路(1)首先建立主函数main, 在main中有三个子函数, 输入、排序、查找。

Main函数中用flag作为循环开关变量。

先赋值flag=1,输入要查找的职工号,显示查找结果,当不再继续查找时,flag=0.循环结束。

否则flag=1.(2)接下来分析第一个子函数---输入函数input-e。

用一个一维数组存储职工号, 为整型。

职工的姓名用一个二维数组存储, 为字符串。

定义一个变量i 用i的循环递增输入职工号和职工姓名。

(3)接着用选择法进行排序, 建立子函数sort。

每趟排序从待排记录中找到最大的记录, 并与第一个记录进行交换。

这样就完成了从大到小排序, 是整个记录成递减序列。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指南范文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指南范文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指南范文一、引言教育培训是指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个体或群体的技能、知识和素质。

课程设计是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

本文将提供一份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指南范文,帮助教育从业者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

二、需求分析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需求。

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背景、目标以及具体需求。

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确保课程设计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匹配。

三、课程目标设定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可以明确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概念;技能目标可以明确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态度目标可以明确学习者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形成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安排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

在内容安排时,应根据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课程的难易程度。

同时,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学习活动设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激发学习的兴趣,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是必要的。

学习活动可以包括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形式。

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实践经验,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评估与反馈评估与反馈是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评估与反馈,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评估可以包括作业、考试、项目等形式,通过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七、资源支持为了顺利进行课程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支持。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PPT、视频教学等,通过有效的资源支持,可以提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八、课程评估与改进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评估是必要的。

全面课程设计指南(样本)

全面课程设计指南(样本)

全面课程设计指南(样本)全面课程设计指南(样本)本指南旨在为课程设计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设计框架,涵盖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估方式的确定等方面。

通过遵循本指南,设计者将能够创建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

1. 课程目标在开始设计课程之前,明确课程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目标应与教育机构的整体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

1.1 确定课程目标- 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确定课程目标应满足的需求。

- 与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进行咨询,以确保课程目标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

- 结合教育机构的战略发展目标,确保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竞争力。

1.2 编写课程目标- 使用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来编写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宽泛或模糊的表述。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应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和设计。

2.1 分析学习需求- 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信息。

- 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以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起点。

2.2 确定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需求,梳理和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

- 制定课程大纲,明确课程的各个章节、教学内容和预期学习成果。

2.3 编写教学材料- 依据课程大纲,编写教材、课件、讲义等教学材料。

- 教学材料应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易懂性,同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3.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1 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课程目标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方法的适用场景。

-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考虑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选择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目标和分析结果,从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中选择适合的方法。

-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指南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指南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指南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指南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指南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观念,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理念1.立足学生实际,尊重个体差异。

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2.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应强调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

3.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化学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

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设计内容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讨论等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课程内容(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

(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等。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反应速率等。

(4)常见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5)溶液:溶液的性质、溶液的配制、溶液的浓度等。

(6)碳及其化合物: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7)金属与金属化合物: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8)有机物: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性质与用途等。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指南科学实验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科学实验课程设计能够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份幼儿园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科学实验课程。

一、实验内容选择1. 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关:如洗手、刷牙、植物生长、食物的变化等。

2. 与孩子感兴趣相关:如小动物、天气、风力、水流、磁力等。

3. 与孩子生活经验相关:如重力、平衡、音响、颜色、光线等。

二、实验课程设计1. 明确目标:在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

2. 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方法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趣味性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3.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应该规范和简明易懂,同时证明我们实验目的的成立。

4. 实验器材:幼儿使用的器材需要安全、卫生、易于操作。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或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

5. 评估:评估可以是交流或问答、测验或者以其它形式来完成。

三、实验课程的特点1. 实践性:实验课程培养幼儿对实验的兴趣,同时增强幼儿的亲身体验、实践动手能力。

2. 生动性:幼儿可以在有趣的实验过程中,学习各种规律。

3. 体验性:幼儿可以亲自尝试,实践操作,从而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

4. 综合性:幼儿接触科学实验的时候,会加深对生活、环境和世界的认识。

5. 连续性:科学实验是一种持续逐渐深入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需要教育者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

四、实验教学策略1. 呈现教育:教师通过直观的呈现教育策略,引导幼儿进行认识,随着实验的进程,教师逐渐呈现相应的理论知识。

2. 经验教育:通过幼儿共同体验,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

在实验中,强调观察、测量、推断、解释和预测等环节的操作,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3. 操作教育:实验需要幼儿亲身参与,触摸感受器材,建立操作经验。

通过实验操作方式,幼儿建立操作规律、衡量实验结果的能力,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探究方式。

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指南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指南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课程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的计划和组织。

一、课程设计的定义课程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用于系统地引导、影响和激发儿童的认知、情感、身体、语言、道德和社交发展,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惊喜和乐趣。

课程设计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组织和安排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过程,是教育活动进行的蓝图和方向。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实现儿童主导课程应当贴合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幼儿为中心,为其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活动和素材。

2. 知识、技能和价值并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课程应当涵盖这三个方面,激发儿童的兴趣并提高其综合素质。

3. 课程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内容应当适合幼儿实际能力,有利于幼儿理解、实践和反思。

4. 课程内容要有生命课程应当有生命力的元素,如年度主题、学科和星期日等。

这有助于幼儿的学习、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1. 了解年龄、性别、兴趣、需求等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分级,制定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

2. 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大纲。

目标要具体、切实可行,并注重儿童的综合发展,课程大纲要围绕教育目标、重点和核心内容而制定。

3. 选择教辅资料和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是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因此,选择教学方法和教辅资料是关键。

4. 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幼儿的生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制定教学计划并安排教学时间。

5. 进行教学实验和评估。

在课程实践中,需要进行教学实验和评估,了解教学效果,对未来课程改进提供参考。

四、幼儿园各学科的课程设计要点1. 语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

幼儿语文是循序渐进的,从拍手、点头到正确的识字和完整的句子再到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进行,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南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南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南引言:在教育行业中,课程设计是提供学生学习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教育行业课程设计的规范、规程和标准进行探讨,以指导教育行业的从业者进行更加有效和高质量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与意义课程设计是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它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密切相关。

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开展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是教育行业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特点,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背景知识,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设计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难度和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程,避免过早引入过于复杂的知识点。

3. 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性任务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4. 全面发展的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步骤和要点1. 分析学科标准和要求课程设计前,要详细了解学科标准和要求,明确学科核心知识和能力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

2. 设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科标准和要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与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相结合。

3. 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展示;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4. 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指南

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指南一、引言幼儿园教育是儿童人生中的第一阶段,也是一生中学习能力、成长能力、社会适应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基础。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培养好奇心、探究意识、创新思维等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文将从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设计的步骤、常见教学方法、基础课程的科目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展开阐述。

二、基本原则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针对幼儿个体发展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存在差异的个体特征,因此,针对孩子们的不同发展阶段、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注重幼儿个性化的需求,体现差异化的教育思路。

2.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需要,真正打造一个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教育幼儿在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方面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

3.遵循“多方位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过程,旨在培养孩子们在身体、智力、情感等几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全面、更开阔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注重教育与游戏的统一。

幼儿园教育是通过玩耍和游戏达到教育目的的,这是幼儿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和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游戏环境,注重游戏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富有创造性的体验,也能更懂得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延伸。

三、课程设计的步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灵魂,要明确它们是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和态度。

2.制定教学计划。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流程、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和评价方式。

课程设计指南

课程设计指南

课程设计指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践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达学科知识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XX概念的定义、XX原理的阐述。

第二部分:XX学科的方法论,包括XX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实例。

第三部分: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XX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XX学科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指南

课程设计指南

课程设计指南一、引言课程设计是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

二、确定教学目标一个好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指导教师的教学步骤。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

三、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学校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学习资源准备等。

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手段。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合理设计学生评价方式学生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九、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环境要有秩序、和谐、舒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十、开展课程设计的不断改进课程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设计的有效性。

课程设计指南正文

课程设计指南正文

第四章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4.1 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3.课程设计篇幅要求:工学类课程设计字数不少于2000字。

设计类专业题目应附设计图纸、计算机程序、设计说明书等;研究类专题应附实验原始记录及报告、数据处理及相关模型、计算机程序或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等支撑材料。

阅读中外文献资料,不得少于5篇。

4.课程设计符合统一规定的格式。

4.2 内容要求4.2.1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

扼要叙述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中文摘要约300~500汉字。

3.关键词:从说明书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附于中文摘要后。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前言(引言):是说明书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说明书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说明书的中心论点等。

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2)本论: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

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课程设计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

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参考文献:在课程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说明书中参考过的专著、说明书及其他资料(按学科类别分别为10或15篇以上),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说明书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课程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说明书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教师课程设计指南

教师课程设计指南

教师课程设计指南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教师们在备课阶段经常需要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对于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合理、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们需要掌握一些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决定课程设计的核心,它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们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们应该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们可以更好地设计适合学生们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课程设计的关键。

教师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好的课程设计的重要方面。

教师们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游戏化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六、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是一个成功的课程设计的必要条件。

教师们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同时,教师们还应该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课堂管理的安排,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课程设计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师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4.1 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必须由学生本人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3.课程设计篇幅要求:工学类课程设计字数不少于 2000 字。

设计类专业题目应附设计图纸、计算机程序、设计说明书等;研究类专题应附实验原始记录及报告、数据处理及相关模型、计算机程序或调研报告、读书笔记等支撑材料。

阅读中外文献资料,不得少于 5 篇。

4.课程设计符合统一规定的格式。

4.2 内容要求4.2.1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 20 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

扼要叙述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中文摘要约300〜 500 汉字。

3.关键词:从说明书标题或正文中挑选 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附于中文摘要后。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 1)前言(引言):是说明书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说明书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说明书的中心论点等。

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2)本论: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

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课程设计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

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参考文献:在课程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说明书中参考过的专著、说明书及其他资料(按学科类别分别为 10 或 15 篇以上),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说明书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课程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说明书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注释:在说明书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

4.2.2 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1.题目:要求简洁、确切、鲜明,字数不宜超过 20 个字。

2.摘要: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

中文摘要约300 汉字;英文摘要对应汉字。

3•关键词:从说明书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前言: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2)本论:①设计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论证(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②计算部分:这部分在设计说明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要列出各零部件的工作条件、给定的参数、计算公式以及各主要参数计算的详细步骤和计算结果;根据此计算应选用什么元、器件或零、部件;对采用计算机设计的还应包括各种软件设计。

③结构设计部分: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各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及功能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的硬件装置设计等,以及以上各种设计所绘制的图纸。

④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

⑤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验算(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3)结论:概括说明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6.参考文献: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末尾要列出在说明书中参考过的专著、说明书及其他资料(按学科类别分别为 10 或 15 篇以上),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说明书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附录:将各种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材料附于说明书的致谢之后。

4.4 本科生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撰写格式与打印要求4.4.1 封面学校统一模板,按要求填写并用 A4 幅面打印纸单面打印。

4.4.2 目录目录页中每行均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包括中外文摘要和关键词、主要内容的章、节序号和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

标题一般写到三级,不出现四级。

目录中的内容字体、字号与正文保持一致格式。

4.4.3 摘要和关键词在摘要的上方写上说明书题目;在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说明书的关键词 3---5 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

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外文关键词用逗号隔开。

摘要包括:1.说明书题目:黑体小二号字,居中,上空一行。

2.“摘要”字样:黑体小三号,居中。

3.摘要正文:宋体小四号, 1.5 倍行距。

4.关键词:“关键词”居行首,黑体小三号;关键词的具体内容为宋体小四号, 1.5 倍行距。

5.外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的字体为“ Times New Roman”,字号、行间距等与中文相一致。

4.4.4 正文正文段落和标题一律取“ 1.5倍行距”,不设段前与段后间距,宋体小四号字。

具体格式及要求如下: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如“第一章”或“ 1”)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如“1.1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如“ 1.1.1 ”)正文:宋体小四号表题与图题:黑体五号参考文献:黑体小三号参考文献正文:宋体五号、单倍行距致谢:黑体小三号致谢正文:宋体小四号附录:黑体小三号附录正文:宋体小四号注: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三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编号的末尾不加标点4.4.5页面设置1 •页眉:每版页眉为贵州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第页;宋体五号2.页边距:版面上页边距30mm,下页边距25mm,左页边距30mm,右页边距20mm;行间距为1.5倍行距。

3.页码的书写要求:摘要和目录的页码采用大写罗马数字编写,如I、U、M、W、……。

从正文开始至附录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写页码。

封面和任务书不编页码。

每章均重新开始一页。

章标题前空一行。

正文段落和标题一律取与段后间1.5倍行距”,不设段前距4.4.6 图表编号文中图、表只用中文图题、表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黑体五号字。

图的编号由“图”和阿拉伯数字组成,阿拉伯数字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用“ •”号分开,前部分数字表示图所在章的序号,后部分数字表示图在该章的序号。

例如“图 2.3”、“图3.10”等;每个图号后面都必须有图题,图的编号和图题要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一般用黑体五号字,表的编号方法同图的编号方法相同,例如“表1.6”、“表2.3”等;表的编号和表题要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如某个表需要转页接排,在随后的各页上要重复表的编号,编号后跟表题(可省略)或跟“(续)”,如表1.2(续)。

续表均要重复表的编排。

对于函数曲线图,请注意检查横纵坐标的变量名、单位、刻度值是否完整(对于无量纲化或无单位的,请注明“无单位”),不同线型或图符说明应完整,变量名和单位之间用“/”分开。

表的宽度不得超过版面文字的宽度,表一律要求采用三线表,表中参数及单位用“/”分开。

4.4.7 计量单位课程设计说明书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

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o力求单位名称全文统一,不混淆使用中英文单位名称。

4.4.8标点符号课程设计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4.4.9数字与英文字符课程设计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全文中的英文字符均采用 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与所在的文字段对应。

4.4.10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

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

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4.11注释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

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 [ ]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4.4.12公式公式应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对于公式中的变量含义需要说明的,请在公式后的段落中,采用“式中:A为某某, B为某某”的方式加以说明,A、B等字符必须与公式中的字体一致。

如,公式中为斜体,则说明中也必须使用斜体。

4.4.13 参考文献1 •要求与标识: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顺次引述(按在正文中被提及的先后来排列各篇参考文献的序号,所有参考文献均应在正文中提及);一般只引正式出版过的文献;对于文献有多个作者的,只著录前 3位作者,从第4位开始该用“,等”或者“ et al.” 代替;根据GB 3469规定,按下表标识不同的参考文献类型(另,对于专著、说明书集中析出的文献,标识用“ A”,其他用“ Z”)。

2 •著录格式与示例:(1)专著(含教材)著录格式:[序号]编著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1]刘谋佶,吕志咏,丘成昊,等.边条翼与旋涡分离流[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8. 24~27.[2]Isidori A.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M]. 2nd, New York: Springer Press, 1989. 32~33.(2)期刊著录格式:[序号]作者•题目[J].刊名,年,卷(期):页码•例如: [1] 傅惠民 . 二项分布参数整体推断方法 [J]. 航空学报, 2000, 21( 2):155~158.[2] Moustafa G H. Interaction of axisymmetric supersonic twin jets[J]. AIAA J, 1995, 33(5): 871~875.注:外文期刊的刊名可用简称;请注意标注文章的年、卷、期、页,不要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