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教学策略》读书交流 (1)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我最近读了XXX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
XXX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能力。
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的困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在教研究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
在我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
我意识到,我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需要更多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需要先观察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刻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XXX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上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
读完XXX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想法,做到理性面对,顺其自然。
在捉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时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
我们现在的“生本课堂”,变得学生说得多,老师说得少了。
学生们毕竟没有经验,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强调出重难点,这样就难免对一些听讲惯不好的学生造成困扰,不能较好的掌握知识。
XXX“课堂教学策略”之三“重复中突出重点”策略解决了我的困扰。
XXX说“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课堂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
这可以促使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认知的表达转化为全班的共识。
”书中“角的度量”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并说明测量方法。
在学生交流时,XXX通过插言和追问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1这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
说实在,读教育类的策略方法感觉还是挺枯燥的。
但在课堂教学后,感到迷茫也无助时,拿起这本书,就像是吴老师在远处给你指明了方向一般。
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
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多的,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
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从中我还深刻的感受吴老师也提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书中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片断,吴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总结:(1)先看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求什么问题,弄懂题意。
(2)再想想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也就是做好解题的计划。
(3)解决问题,按计划实施。
(4)回头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总结。
正好这两天我们也讲到了“解决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着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讲讲看,在讲完例题后就带着学生总结了以上的4个步骤,并提出在今后解决问题时就按照以上4步进行。
《吴正宪教学策略》读书交流

• 11、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 • 12、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 •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 • 14、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 15、课堂教学理答的策略, • 16、问题解决的策略, • 17、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 • 18、巧妙利用转化思想策略, • 19、数与形结合的策略, • 20、数学建模的策略, • 21、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江湖人称“吴正宪团队的团员们”在与学生交流对话 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子,这个“影子”到底是什么?
正如序言中所说: 一次又一次的“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 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团员们总在寻求那个神秘的“影子”。大 家在鲜活的课例中,不断挖掘课堂教学背后的理念,寻找课堂教 学策略。 • 联想自身的教学经历,我想只有扎根教学实践,反思课堂得 失,才能促成教学理论,教学规律的提炼和领悟。不断挖掘一招 一式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努力完成从学习教学技术到领悟教学 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 • • 正像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所说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 站的团员,每个人都各具特色、与众不同,但团队共同的地方就 是开始对学生的关注,这也许就是那个影子的一层含义吧。
这本书是谁写的?
“吴老团队”基于什么背景写的这本书?
2011年4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昌平园” 组织的研讨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修,本 书的撰写做出重大贡献。在为团员禹芳和吴老师做了一节 “同课异构”,会后进行研讨和交流,总结出了“促成认知冲 突的策略”、“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利用错误资源的策 略”等。 同年7月,吴老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 “九华山庄”共同研讨,整理书稿,收集案例。 不难发现,这本小学数学界的“巨作”,不是吴老一人 的,是一个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不是凭空闲谈,是基于 实践,基于课堂,反思、总结、提炼出来的。“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 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本学期研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书中介绍了21种教学策略,没有高深的理论,选用的是案例加策略的呈现方式,吴老师从目标、情境、探究活动、练习、评价、互动学习、问题解决、渗透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建模等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具体阐述了相应的策略,每个策略都有相应的案例及解析,一对一的点评,让人读有所悟,读有所用。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感受有以下几点: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重视课前设计,把握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本书中吴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
具体来书,老师们在刻画知识与技能目标或描述数学活动过程时,往往忽略目标动词的使用,总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安排难易不合理。
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近期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要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上,以及数感的增强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上,空间观念的发展上。
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放眼于未来,准确选择好目标动词,课堂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就有了生命力。
其次就是怎样构建师与生的和谐。
吴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是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的过程,所以课堂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场所。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在思维活动有了产物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建立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平台,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教师要耐心倾听,寻找学生想法中积极的因素,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实现师生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第1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最新《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读书心得

最新《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读书心得在阅读《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这本书时,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策略。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个人心得体会:1.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首先强调了课程设计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研究目标和有效的研究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明确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2. 课程设计的原则书中还介绍了几个课程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设计一个成功的课程非常有帮助。
其中包括:- 学生中心:将学生的研究需求和兴趣放在课程设计的核心。
- 目标明确:设定明确的研究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他们正在研究什么。
- 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设计。
- 反馈与评估: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机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度和问题。
3. 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给出了一些有效的课程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效果的课程。
其中包括:-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研究需求。
-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工具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吴正宪课程设计策略》让我深刻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出高效的课程。
这些理念和策略对于我未来的教学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研究和实践这些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研究体验。
> 注意:以上为个人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幸接触到余老师推荐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
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小学数学教学阅历尚浅、在教学中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其中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现在的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有的早已超出了教师的意料,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现状,找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精彩。
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引导方向尤为重要,不同的学生学困点不同,教师的引导就要相应的要有所改变。
了解了学生的难点,自然可以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对个别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教师就要对整个课堂进行定位。
有时候的教学感觉课堂异常精彩,其实可以说是热闹,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课堂中有一部分同学是没有收获的,因此教师还要对整个课堂的学生进行充分整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满载而归。
吴老师的这本书,每个点都是以课例为载体,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充分的体会到每个教学策略的用武之地。
在今后我的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的这本书就是我的引路人、指明灯,相信我的教学能力终会有质的飞跃。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说实在,读惯了文学类的叙述故事,第一次读教育类的策略方法感觉还是挺枯燥的。
但在几次课堂教学后,感到迷茫也无助时,拿起这本书,就像是吴老师在远处给你指明了方向一般。
它像是一本工具书,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方面给你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
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习题课时,我们班的课堂气氛总是死气沉沉,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都不集中。
在我课后反思时,翻开手中的这本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和方法:我的习题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从学生做到老师讲,可见我的课堂没有生趣的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吴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来说,让数学练习伴随着有趣的情境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练习的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习题课的设计也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要先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应用此策略,在之后的教学中,孩子们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
吴老师给我支的招却不仅限于此,这两天我正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一课四讲。
备好一堂课应从教学目标入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刚刚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新手来说,这些变化都没有经历过,但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
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研究学生,直面学生现实。
在一讲过后,白校长就问了所有学生一个问题:在讲课前都谁已经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二年2班共55人,有25人会背9的乘法口诀。
我的两个班也大都如此,在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后,编口诀和整理口诀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口诀的记忆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困难。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交流稿

我和我亲爱的图书只为遇到最好的自己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亲爱的同事们,下午好: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图书是《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
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便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跟着这些问题,一路追问,共同欣赏这本书。
“吴老团队”基于什么背景写的这本书?2011年整理的书稿和案列,2019年来看,是否有哪些观点不够客观、哪些理念的滞后呢?江湖人称“吴正宪团队的团员们”在与学生交流对话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子,这个“影子”到底是什么?主干内容有哪些策略?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和启发呢?“吴老团队”基于什么背景写的这本书?2011年4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昌平园”组织的研讨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修,对本书的撰写做出重大贡献。
团员禹芳和吴老师做了一节“同课异构”,会后进行研讨和交流,总结出了“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等。
同年7月,吴老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九华山庄”共同研讨,整理书稿,收集案例。
不难发现,这本小学数学界的“巨作”,不是吴老一人的,是一个团队智慧的结晶,不是凭空闲谈,是基于实践,基于课堂,反思、总结、提炼出来的。
这本书的研究与编著的过程,也给我们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提供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套用学习强国上的一句热门语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江湖人称“吴正宪团队的团员们”在与学生交流对话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子,这个“影子”到底是什么?正如序言中所说:一次又一次的“同课异构”、“双师同堂”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团员们总在寻求那个神秘的“影子”。
大家在鲜活的课例中,不断挖掘课堂教学背后的理念,寻找课堂教学策略。
联想自身的教学经历,我想只有扎根教学实践,反思课堂得失,才能促成教学理论,教学规律的提炼和领悟。
不断挖掘一招一式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努力完成从学习教学技术到领悟教学规律的升华,真正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分享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分享第一篇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一些心得。
你们知道吗?一翻开这本书,我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吴老师的那些教学策略,简直太妙啦!比如说,她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可太重要啦,想想咱们小时候上课,如果老师干巴巴地讲,咱们能听进去多少?但吴老师有办法,通过各种有趣的例子、小故事,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抓住了。
再说说吴老师的提问技巧。
她提的问题可不是随便问问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思考,自己找到答案。
这可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强多啦!读了这本书,我真的感觉自己在教学上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启发。
我觉得咱们都可以学学吴老师的这些策略,让咱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孩子们更喜欢学习!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有点心动,想去看看这本书啦?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的感受,快来听听吧!哎呀,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停地在心里感叹,吴正宪老师真是太厉害了!吴老师特别善于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说,讲数学知识的时候,她能把那些枯燥的数字变成一个个有趣的生活场景,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啦。
而且吴老师还很会引导孩子们合作学习。
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那种氛围多好呀!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怎么和小伙伴们相处,怎么一起进步。
还有哦,吴老师对课堂的评价也很有一套。
她的表扬不是那种随便的“你真棒”,而是具体地指出孩子们哪里做得好,让他们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以后就更有动力做得更好啦。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就一直在想,以后我也要像吴老师这样,把我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不再害怕学习,而是开开心心地主动去学。
小伙伴们,你们要是也对教学感兴趣,真的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给你们带来很多惊喜的!好啦,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
读《吴正完课堂教学策略》学习体会

读《吴正完课堂教学策略》学习体会“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那就是“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讲的是狙公(喂猴子的人)给这些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众狙(一群猴子)皆怒,说:“凭什么?凭什么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不高兴。
”于是,狙公就改了,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庄子用的词很有意思——“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
一般人在学这个成语的时候,会觉得这说的是某个人想法、做法总是更改,老是变来变去的。
其实,“朝三暮四”的真正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关于价值的习惯性判定里面。
你习惯了先拿多一点儿,再拿少一点儿。
结果有人给你讲,先少一点儿,后多一点儿,行不行?虽然总量一样,却受不了。
作为一名老师,当时读完这个故事,我自然而然想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能否在孩子们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给予他们“朝四”,使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尝到学习的甜,产生自信,阳光快乐地开启初中乃至高中整个人生的学习。
当《吴正完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捧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
吴正宪老师机智的教学设计,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真实情境再现的练习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利用多种策略、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来自努力的成就感,形成学习的积极体验。
在课堂中老师一句句温情的引导与提示,恰到好处的肯定与评价,向学生传递着来自老师的爱,让学生感受着课堂的温暖,享受着学习的幸福,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称之为开启了孩子“朝四”的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 读《吴正宪课堂策略》

• 吴正宪,女,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 师、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 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研制组核心 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 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 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 与美的旋律”。
设计的精彩,关注学生,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错 误,动态的课堂,更是鲜活的。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 的方法,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追问、思考、 探究、实践、提升。如:如何有 效地提问?如何利用儿童经验?利用 错误资源的策略。课堂机智应变。
小结。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 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 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吴老师这本书很 好的阐述了这些,书的内容真实实用,让我一生受用,我 坚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活用、巧用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好、 上好每一节课,在进步中不断成长!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既害怕又激动。
害怕是因为我深切感受到知识的不足。
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又多读了一本专业书籍。
(出示)经典语录:1.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
2.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
3.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
4.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以上四句正是数学领航人吴正宪老师的经典语录!吴正宪,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
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
有幸读了由吴老师主编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和艺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
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真的特别多,书中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
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的课堂是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充满魅力的数学灵动课堂:一、机智的捕捉火花----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叶兰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动态的过程。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吴老师随时都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知道学生在看什么,想什么,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是什么,也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把它们放大和渲染,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会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完善了人格,那么吴老师究竟有什么样的法宝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充满了灵动性呢?1、一起出发(预设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备的教学预设是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遇到的问题,那么怎样给孩子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呢?下面以吴老师《估算》一课来具体地谈谈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 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 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 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 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 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 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 美的旋律”。
主干内容有哪些策略?
• 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 2、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 • 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 4、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 5、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 • 6、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 7、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 • 8、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 • 9、设计课堂练习的策略, • 10、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
谢谢您的聆听!
• 11、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 • 12、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 • 13、建构互动学习的策略, • 14、促成认知冲突的策略, • 15、课堂教学理答的策略, • 16、问题解决的策略, • 17、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 • 18、巧妙利用转化思想策略, • 19、数与形结合的策略, • 20、数学建模的策略, • 21、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数学课,首先是“人”来学习数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吴正宪老师反复强调“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 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 求设计、组织教学”。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课堂上允许孩子犯错,利用好错误资源。
三、在课堂上允许孩子犯错,利用好错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