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推荐word版 (3页)

合集下载

全国曾氏(字辈)大全《曾氏请收藏》

全国曾氏(字辈)大全《曾氏请收藏》

全国曾⽒(字辈)⼤全《曾⽒请收藏》资讯|⽂化|寻根|荣耀|名望|弘扬曾⽒⽂化|传播曾⽒正能量全国曾⽒派语(字辈)⼤全派语⼜称字辈、辈分、字派、排⾏诗、派⾏诗、字辈谱,是表⽰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

其意均为修⾝齐家。

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它在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起着⼗分重要的作⽤。

武城派(全国⼤多数曾⽒宗亲均属于武城派)我们曾⽒从开派始祖曾⼦参公开始,直⾄第六⼗⼆派,均⽆全国统⼀派⾏。

直⾄康熙61年,即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皇帝)御赐孔、孟、颜、曾统⼀派语,我们曾⽒才有全国统⼀的派语。

但是该派语由于某些原因,全国曾⽒并没有全部采⽤,⽽只是武城派普遍采⽤。

清康熙年间圣祖仁皇帝御赐“弘(63)、闻、贞、尚、衍、兴、毓、传、继、⼴、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先⼈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尊孔从六⼗三代始⽤此字。

“继”字因曾族避⼤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来全国各派⾏统⼀使⽤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

清道光年间宣宗皇帝续赐名派⼗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赐⼗字:⿍、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注:此⼗字为南宗曾⽒族谱总局民国版《武城曾⽒重修族谱》记载。

东宗没使⽤。

各地分⽀族“扬”字后有不同续派语。

)1912年民国⼤总统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说是孙中⼭,⼜说是⼀九⼆○年孔⼦七⼗六代孙令贻所续,时值北洋政府批准咨⾏各省四姓圣裔遵⽤。

)东宗字辈表武城派⼜分为四⽀【武城圣裔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武城南宗⽀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武城⾹港⽀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裕⽂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武城慈禧⽀系曾⽒字辈】宏闻贞尚胤,兴毓传纪⼴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世为朝廷⽤,安邦定国贤【圭公⽀系曾⽒字辈】盛(65)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连绵【略公⽀系曾⽒字辈】祖德培麟趾,宗功兆凤鸣英华逢盛世,友彩肇林明⽂(65)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知命从⼼齐家治国,兴让敦仁求其在我,⾏之以诚修⾝为本,明德新民【旧公⽀系曾⽒字辈】光明应正⼤,敦德承光训,崇仁启厚昆,惟期诸俊彦,齐楚振家声宗伯太诫东、孔世绍以昌中元继承宣、同从光祖德敦睦振伦常、应沾前泽远惟裕后贤章、起发兴朝⽇⽂明显万⽅、家庭徵⿍盛国运庆天长、⽴业希尧舜、建功仰禹汤【龙⼭曾⽒字辈】圭(66)壁呈云瑞,⼈⽂焕国华台衡思继武,⿍甲励承家⼀贯书绅永,千秋赐福遐谋贻资燕翼,世业仰清嘉(注:福建的宗亲⼤都属于龙⼭派)【龙⼭派⽀系字辈】宏(51)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佳⽇,明廷佐圣君⽂章华⼤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纲常恒古存诗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福建平和⽀系曾⽒字辈】⼦(56)宗垂令绪宏(61)闻贞尚衍,兴毓传继⼴,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新开国运,光复振家声【福建晋江县⽀系曾⽒字辈】得(55)职克钦洪,孚光⾄锐淑懋耀维锺泽,森昭德愈鸿作善家余庆,修⾝世永昌仁慈存尔志,忠孝⽴其⼼道学宗先哲,诗书则古贤君恩週萬国,⾂品励千年(另⼀说)克钦洪孚光⽟铭淑懋耀惟钟泽森昭德愈鸿【福建惠安县獭江曾⽒字辈】洪(66)伯⼦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福建珍和县曾⽒字辈】芳⽟⽂章海⼭⽔盛德⽂明进化祥勋宏道⼤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胜珍⽀曾⽒字辈】国思天⼼顺⽂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显荣【振裕⽀系曾⽒字辈】仁(57)⽟天章海,⼭⽔盛景常,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宣正义,杰俊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梅县扶⼤镇珊全村字辈】贤(70)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顺德锦⾥曾⽒字辈】⼴(59)⽴绍尚,伯良⽣宗公和顺积,中英华发达【江门鹤⼭⾦盘村曾⽒字辈]胜(新)⼦达永德⽂秀显朝庭【⼴东梅县-⼴西⽟林蒲塘曾⽒字辈】贵廷巨粤其孔德榜春万【東莞清溪廈屋村曾⽒字輩】錫(68)寅振奕宇成⽂時世可學業晉寬科【⼴西⽟林⽀系曾⽒字辈】贵廷巨粤其孔德榜春万贤(70派)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西三江⽀系曾⽒字辈】启(67)学昌传有⽂明显继先庭恢为⽇省守训定宗贤【⼴西灵⼭县⽀系曾⽒字辈】瑞忠诸有超,世珍承桌松建业能树达,永远庆奇昌【⼴西河池東蘭縣曾⽒字辈】宗、胤、啟、⾼、銘...【江西省全南县某⽀派曾⽒字辈】千(51)德必成曾,世尚本正先永宝其兴⼤吉昌克复延【江西丰城荣塘镇⽀派曾⽒字辈】洪(69)世⽂章遠,淵源德澤深世应亨嘉⽇,明庭佐圣君⽂章华仕国,学业秉彝伦师范⼀时⽴,纲常万载存诗书相继美,⾦紫建垂勋【江西宁都⽀系曾⽒字辈】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江西万年县⽀系曾⽒字辈】绍(68)学为崇正,存⼼必居仁,道义⽂章重,功名勋绩深。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曾姓源流考一.曾姓的来源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

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

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

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

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

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

[键入文字]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有记载的也有几百个,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曾姓。

曾氏家族历史与辈分(上部)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

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其中来源却有多种。

有些更已无法确实的追查出来处。

可是,曾姓却是姓氏中来源清楚而纯正的少数几个。

曾姓的来源: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 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

代神農氏治理天下。

姓公孫。

五傳至禹。

別為姒姓。

因此曾氏为夏禹的后裔。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现在为曾姓的华人,都是一脉传自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后代。

禹第四代孙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 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 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既是现在的山东。

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曾姓南迁始于汉末约公元8 年。

当时,王莽篡汉。

曾当西汉关内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據祖,不耻为王莽当官。

王莽因而要灭曾氏一族。

據祖便举族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的江西的吉安。

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 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并于886 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而成为龙山派的始主。

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1642 年,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1。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天下曾姓,自古同宗。

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时克欣永原蒙正大光明显志德功成,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正心诚意知定静安家齐国治康阜熙咸派者分也,行者同也。

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谱

曾氏家谱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2018-2019】百家姓排名的由来-优秀word范文 (3页)

【2018-2019】百家姓排名的由来-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百家姓排名的由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

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百家姓排名的由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北宋时期,产生一部《百家姓》。

姓氏的排列依次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它参照什么规律来排的呢?赵氏名列第一,因为赵匡胤是皇帝。

而在当时人数不多的钱氏为何排在第二呢?这是因为人民拥护钱姓国王和平统一中国的决策,人民愿意和平统一祖国。

五代十国中,有一个吴越国,国王是被人们誉为“一剑霜寒十四州”的钱武肃王钱。

他治国有方,人们安居乐业,经济富庶发达,是当时神州最为富裕的地方。

当时,赵匡胤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建立了北宋,只是吴越国还没有灭亡。

面对赵匡胤强大的兵力和他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为了使生产力不遭破坏,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取消自己的王位,将13州1郡,86县、55.07万户、11.5万兵卒全部献纳给宋朝,由此和平统一了中国。

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以中国统一大业为重,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的钱氏国王,便把钱姓排在了《百家姓》第二位。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1.李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5.38%=64,600,000人。

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赵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参考实用]曾氏家谱辈份

[参考实用]曾氏家谱辈份

曾氏家谱辈份
前言
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各地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不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曾、颜、孟姓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为圣裔排行命名。

其它各派行须以之取字,故谓之名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字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后业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曾氏全国统一名派字辈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共55字)
上面这55字是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的伟人所赐。

下面,将这五十X五个字辈排字逐字一一简解列为附表
解字附表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后语
[重点实用参考文档资料]。

曾氏来源

曾氏来源

曾姓起源(一)[曾氏属地]鲁郡,今山东滋县西二十五里。

[曾氏来历]曾姓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最早源地是古之鄫国(今山东峄县以东)。

据《世本》记载,夏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后来被莒国灭掉。

鄫太子巫逃到鲁国,把“鄫”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名望]曾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三十八位,其能作为中国的著姓,是因为其祖先中有一位曾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先师“吾日三省吾身”的学说,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信,动静言行必循于法。

他的后人以他的美德引以为荣,并以“三省”为堂号,且“三省”成了曾姓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曾姓人物人才辈出,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近代小说家曾朴,著有《孽海花》。

除上述名人外,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文学家曾几、曾慥、曾协,明代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代江西总督曾国藩,近代艺术家曾孝谷等,都是曾氏中的杰出人物。

武城曾氏家谱网/曾氏宗亲网/曾姓字辈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曾姓起源(二)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曾氏所有字辈顺序
全国曾氏统一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1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曾氏辈序与来历

曾氏辈序与来历

曾、孔、颜、孟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全国统一辈序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五经富排行辈序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官 常 日 新 贻 燕 绵 联 贵 乃 眷 上 天 心
关于曾氏辈序还有下列几点说明五经富曾氏开基始祖启溪公弘基公大约于元朝后期迁来当时根本没有辈序所谓基开吾伯佑和宗仲云洲十个字是后代子孙抽取祖宗名字依照顺序编排暂作世代次序称谓的
武城全国统一辈序最初于公元 1684 年清康熙皇帝南巡山东曲阜,谒圣庙赐下二十字: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作为曾氏辈序。 公元 1774 年清乾隆皇帝又批示:孔、颜、曾、孟,四姓共同统一辈系。 至清代道光皇帝又续赐十字为辈序: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公元 1920 年(民国九年)孔子 76 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又增订二十字为辈序: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以上辈序一共五十字 (以上资料由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摘录) 五经富地方辈序是在雍正年间曾子六十八代孙(弘基公第十四代孙)国学曾靖院亲手制 订的共 40 字: 祖志廷宗孔,世修德业隆。家学文奇正,友广思聪明。 尚古效先觉,居官常日新。贻燕绵联贵,乃眷上天心。 关于曾氏辈序还有下列几点说明 1 ○、五经富曾氏开基始祖启溪公(弘基公)大约于元朝后期迁来,当时根本没有辈序, 所谓基、开、吾、伯、佑、和、宗、仲、云、洲、十个字是后代子孙抽取祖宗名字, 依照顺序编排,暂作“世代”次序称谓的。它既不是全国统一辈序,也不是五经富 的地方辈序。 2 ○、全国统一辈序是从曾子 58 代(弘基公第 4 代)开始。五经富的地方辈序是从弘基 公第 11 代开始的。 3 ○、五经富的地方辈序从清代乾隆开始,在五经富曾氏族人一直使用至今,五经富曾氏 族人很多是业字辈(相当全国的昭字辈) 、隆字辈(相当于全国宪字辈)的,以此类 推。现在五经富曾氏族人很少使用地方辈序,而大部人都用全国统一辈序了。

曾氏

曾氏

这么多‘’曾“你会写吗?
曾子: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 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芳: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 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国潘: 曾国潘: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 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 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这是曾氏的始祖———曾侯
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 位 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最初发 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 在我国人口众多, 在我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著称 于世, 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 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 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 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 可考, 宋史 艺文志》 艺文志 肇的《曾氏谱图》一卷, 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 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兴宁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的来源

曾姓的来源

曾姓的来源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曾姓的起源天下只有一个曾,从来没有第二个曾。

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鄫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曾氏根源(简述)

曾氏根源(简述)

曾氏一、 姓氏源流曲烈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gǔngǔn))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sì)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二、 迁徙分布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

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

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

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三、 郡望堂号【堂号】“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曾家字辈顺序排列表

曾家字辈顺序排列表

曾家字辈顺序排列表
曾姓比孔姓、孟姓字辈晚两代,即曾氏是第63派起用“宏”字辈,孔氏第61派用“宏”字辈;颜氏从第62派起用“宏”字辈。

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地域、迁徙、经济、文化、信息等),很多曾姓支系无法统一到字辈行列,四川省各支系的先祖,为了子孙后代不紊乱,自定支系字辈,各派有各不同字辈。

全国曾氏统一字辈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绪、昌
曾氏统一字辈(55字)来源武仁皇帝所赐15字:“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字,孔氏从61代开始用宏字辈。

清道光年间宣宗皇帝续赐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初年袁世凯颁发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袭、世、
绪、昌。

天下曾姓字辈大全

天下曾姓字辈大全

天下曾姓字辈大全
【曾氏派行及字辈】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

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

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
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
“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
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

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

“弘”因敬避改作“宏”,
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

“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因此,自六十三代起,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曾氏字辈对照表:
曾氏武城与各支系派字辈对照表:。

曾姓的辈分排名怎样排

曾姓的辈分排名怎样排

曾姓的辈分排名怎样排63代至67代(明建文2年赐):宏、闻、贞、尚、衍。

68代至77代(明崇祯元年定):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78代至87代(清同治二年定):令、德、维、垂、佑、亲、绍、念、显、扬。

88代至97代(清同治九年赐):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

拓展资料1、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2、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3、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主要来源来源一:太子巫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2]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2]。

曾氏家族简介

曾氏家族简介

曾氏家族简介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主要来源来源一: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姓起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

曾姓起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

曾姓起源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台湾排名第十六。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禹。

禹有三子,幼子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唐代时曾姓首次进入福建,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达台湾的曾姓人,以后,就不断有曾姓迁往台湾。

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鲁国,庐陵,武城,长沙,扶风,冀州,青州,吉阳,南丰,韶州,虔州,交州,会稽,蜀郡,豫章,吴郡,河内,南阳,江夏,襄阳,宁化,长乐,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

按曾氏亦属孔门四大姓之一,与孔、孟、颜氏一样,有全国共用的字辈谱(昭穆),例如,制定于清朝的二十字为:『兴、毓、传、继、广、昭、宪、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曾姓历史名人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

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

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

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

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

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

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生出自。

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

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
曾字,五行属性为金。

曾姓世代相传,如今的人口众多,曾字作为姓氏时,读作Zēng,是一个多音字。

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简介
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
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
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
中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
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二、姓氏源流
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
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
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
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
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
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
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
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
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
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

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从曲烈至巫
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

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尽传孔子之孝。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
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
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

《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着,后世尊为“宗圣”。

如今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
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

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

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
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
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
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
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氏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後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
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

其後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後去邑旁,表
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国五圣人
之一的宗圣——曾子乃巫公之五世孙。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
冒姓的记录,如今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
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中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
有此姓,但有大部分是汉改少民而来,而且绝大部分少民曾姓的父系都是汉族,因为与当地少民杂居而改的,但从祖辈的族谱可以知道是较纯正的汉族所以
“天下一曾无二曾”是正确的,四千年前是一家,不要身份证的民族身份所迷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 百家姓荀姓排名及来源
2. 曾姓的来源,姓曾的名人
3. 百家姓崔到底排名及来源
4. 密姓在百家姓排名及来源介绍
5. 百家姓陈来源
6. 百家姓之魏姓来源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