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技哲学博士入学参考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04月07日]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硕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352《自然科学史》
1、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96《科学哲学》
1、亨普耳著,张华夏译,《自然科学的哲学》,三联书社,1987年。
2、艾伦?查尔默斯著,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科学技术史专业:
352《自然科学史》
1、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97《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1、袁运开主编,《现代自然科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任定成主编,《科学人文高级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吴国盛
《西方哲学史》
由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统一命题
《科学思想史(含自然哲学)》必读书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柏拉图:《蒂迈欧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黑格尔:《自然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伯特:《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纳入《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库恩:《哥白尼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纳入《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纳入《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纳入《剑桥科学史丛书》

《科学哲学(含技术哲学)》必读书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1987年版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纳入《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第五编“技术的追问”,上海三联1996年版
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详细可参见吴国盛教授个人主页上的招博页面,网址:
/personal/wugs

h/phdprogram/index.htm



龚育之
《科学技术史》
1、斯蒂芬?F?梅森著,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2、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科学技术哲学》
1、艾伦?查尔默斯著,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2、龚育之著,《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刘珺珺著,《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科学技术史专业:
任定成
何祚庥
《科学技术史》
1、斯蒂芬?F?梅森著,周熙良等译,《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2、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科技史理论与方法》
1、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席泽宗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赵万里著,《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阅2005年考试试题
科学思想史(含自然哲学)

共4题,每题25分

1,试论述希腊人的宇宙概念

2,试论述近代机械自然观的思想史背景

3,试阐述哥白尼革命所包含的观念变革、理论困难和保守特征

4,试述近代以来“运动”概念所发生的变化,并讨论与此相关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所发生的变化



科学哲学(含技术哲学)

共4题,每题25分

1,试论波普的证伪主义
性的思辨——我看波普与证伪主义
展梦白

卡尔·莱芒德·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当代著名的犹太裔英国籍哲学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于1959年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开创了批判理性主义,即证伪主义。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论证对象,作为一种批判主义哲学,证伪主义的批判着眼点放在了现代科学大厦的根基——归纳法上,针对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传统的科学观,即归纳主义科学观,就是把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这其中的前提原则断言“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必然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而自然的进程是永远一致的继续同一不变的。”但是从休谟开始,人们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便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从经验推理就意味着没有证据证明理论的正确性。休谟对此解释道“接受‘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这

一原则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尽管休谟不同意归纳法则,但他还是尽量为其找出一个形而上的理论出发点。波普则没有这么客气,他直言,归纳原理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从逻辑上证明这个原理的正确性,即使用“概率论”也无法为之辩护。他说“即使从狭义上来理解‘发现’,他也不可能是归纳的逻辑推理过程,而只是一种无法合理重建的创造心理学过程,即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
波普认为,“经验科学是理论的陈述系统,所以科学知识的逻辑就是理论的理论。在这种陈述体系中,一切严格的全称陈述都是无法证实的,其原因就在于,要证实一个自然律只能用经验来肯定这定律可以应用到的每一个个别事件,并发现每一个这样的事件都真正的与定律相符合,而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因此,科学理论相当于数学公理,是不证自明的,换句话说,它无需证实也无法证实”。以这个论述为基础,波普提出了他的“证伪主义”,即科学理论虽然无法证实,却可以证伪,换句话说,可证实性并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只有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特性,不可反驳、永远正确的不是理论,恰恰是非科学。因此,一切科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假说。
尽管后来的库恩以“范式”学说企图削弱这个理论,拉卡托斯试图把“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结合起来避开波普和库恩的错误,但是正是波普的“证伪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倍受争议,才使得“证伪主义”的影响力日益加深。不可否认,在归纳法统治科学世界的年代里,这个理论对于开拓我们认知世界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性、对科学的真理性进而到真理的存在性的理解程度,提醒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公理”背后还有广阔天地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颁奖典礼上公开表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波普的启发,但是波普有它的缺陷,就是作为一个形式逻辑的信徒,他并不是很清楚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也就是不懂得如何把握普遍性这个原理,这个原理的实质就是如何从众多个别性的经验存在中发现和把握到某种具有无限性质的普遍存在,也就是个别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到这里,先表明一下我个人的态度,作为一个受过中国传统哲学教育和马克思三大原理教育的人,我刚好明白一些辩证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有推翻波普的能力,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也许有人会说,辩证法同样离不开先验原理,而这正是波普所驳斥的,也就是说我不能够用波普批驳的理论作为基础来论证我的观

点,但是在对待先验原理的问题上,波普也说过“我们的理论,始于原始神话,进化为科学理论,确实如康德所说,是人造的。我们确实企图把它们强加于世界,而且如果我们希望的话,我们能够永远教条地坚持它们,尽管它们是假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波普指出:“如果没有理论,我们甚至不能开始,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依照。”
要讨论波普“证伪主义”理论,我在这里先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真理?理性的意义何在?科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便是我学过证伪主义后最先引起的疑惑。毫无疑问,真理是波普最关心的,也是他提出自己理论的目的所在;理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主流的旗帜,更是波普思考“证伪主义”时的依靠;“证伪主义”属于科学哲学范畴,一切研究探讨科学哲学或者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的终极指向都是以科学的目的为目标。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真理是什么。霍尔巴赫认为,真理就是对人以及能影响幸福的事物二者间的关系之真实的认识,要认识这些关系只有凭经验及基于经验的理性;普特南认为,真理即是理想的合理的可接受性;马克思认为,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雅斯贝斯在其《生存哲学》中的看法是,有四种不同性质的真理:实存的真理、一般意识的真理、精神的真理、生存的真理,不同的真理适用于不同的空间,然而人却同时生活在这些不同的空间里,因此真正的“绝对的整个的真理”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任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真理都局限于语言和人类理性的客观架构。这一观点不知是不是受到了我们中国佛家的影响,佛家对佛法有三层解释,第一层,“万物皆有”是俗谛,“万物皆无”是真谛;第二层,“万物皆无”是俗谛,“非有、非无”是真谛;第三层,“非有、非无”是俗谛,“非非有、非非无”是真谛,而这一层即无上佛法也是不可言说,只能用心去体会的。波普提出“证伪主义”,一定是想找到其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方法的“一般意识的真理”,继而通过这种“能够找到真理”的标准方法去寻求更为普适的“不可言说的真理”。落实到实际科研工作和生活中,我比较认同马克思对真理做的定义,其中有个词语“正确”也许会引起疑问,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正确”下过定义,那么我想,凡是能够如实反映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尽管这种“正确”很可能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法则或是其他状况,例如弱肉强食,但是我们不能够以建立在良知上的道德法则去评判“正确”,因为那将是另一个话题了。所以,如果“证伪主义”能

够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正确”的规律,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其次,理性究竟是什么。从西方哲学诞生的那天起,理性就与逻辑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西方哲学2600年的发展中,有过叔本华、尼采这些人本主义者,但理性始终是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从海克·孟德斯鸠到今天的于尔根·哈贝马斯,理性始终是西方哲学的旗帜,也是其区别于东方哲学的显著特点。但是千百年来,思想家们并没有给 “理性”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也只能以一种模糊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所以我们只能大概说,理性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推理的功能,它是逻辑法的基本推理形式:演绎和归纳的过程。演绎法即是以一些普遍性前提作为其立论的根本前提来推知结论;归纳法就是指从特殊推知一般的方法。如果我们想用演绎法证明某个前提的正确性,就需一些更根本的前提,这样一直往上推,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普遍性前提根本无法证明;而归纳法也有自己的缺限,那就是它是从特殊推知一般并不能保证其结论的必然正确性。这样说来,既然理性的根本都是不稳定的,那么理性就没有价值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理性在人类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又表明演绎和归纳的缺陷无损于他们的真理性,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宇宙的统一性”,即整个宇宙中的物质都是有层次的统一的,尽管其表象万千变化,但都服从宇宙的生命过程,我们生活在这绝对隶属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中,我们所认知、理解、追求的一切都是宇宙已经形成的概念或物质,任何单一方面对世界的解释和感知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也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对于所谓理性和非理性之争也是一样。理性的终极指向就是摆脱先验,拒绝一切形而上的概念,而非理性则相反,但是理性和非理性本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概念,不可以截然分开;理性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究天人之际”式的非理性的冲动,因为任何理性主义思想家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寻求到世界的本源;而这种思想家的非理性本身就是理性的表现,尽管这种理性是人类自我定义的,它意味着人高于动物性本能的思辨追求。波普的“证伪主义”企图用单一的“理性”来为科学找到一种分界标准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尤其对于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并且被实践证明,按照其本身理论运行会得到预想效果的科学,仅仅用是否可以“证伪”来判定其科学性便更是有失偏颇。与他提出“证伪理论”时的豪情相反,波普本人在《反对大词—

—一封最初未想发表的信》中“理性”的表示“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无知,这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决不应当佯装知道任何事情,我们决不应当使用大词。”波普对此的解释是——“知识分子所做的最糟的事情——主要罪过——是试图对同胞自命为伟大的预言家并给他们留下令人迷惑的哲学的印象。”
最后来讨论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无法给科学下一个定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领域角度会有不同的定义,所以我们只需要讨论科学的目的,换句话说,利用科学的终极指向反定义科学,这样做也许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但是就科学本身而言,实用于意识和实体正是其价值所在。休谟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搜集在人类经验中出现的恒常联系的资料,并依据科学规律组织这些资料,以此精心的确立“理性信念”的基础;胡塞尔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本质。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都得承认,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以得到本领域内的真理为最终目的,只要一种科学或者理论方法,能够以确定的理论得到积极的成果,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相反或者违反其中一项,我们就应该认可这种科学,并且使这种科学为人类服务。如果对于科学的研究纠缠于“确证”或者“确认”,甚或以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来判断庞大的、已知或是未知的自然科学体系是否是“科学”这样的字眼和方法,那哲学恐怕真的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声称的那样,消解于语言的茫茫词汇中了。退一步再说,即使判定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我们又能如何呢?非科学不等于错误,科学只是认识真理的途径之一,而并不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在“理性”的把“科学的目的”规范在特定“真理”的过程中,波普提出的“证伪理论”并未使追求真理的科学得到发扬光大,它所做的仅仅是把已经得到认可的科学换了一种更狭隘的定义,并且因此把一些科学拒之门外。科学产生于有限的经验事实中,而不必等到我们掌握了无限的经验后才得以产生。同样,科学也可以产生于在一定经验基础上的演绎推论中,但不可能产生于脱离经验的纯自我演绎推论中。在有限的经验事实中就包含着无限的经验性,在有限的单称陈述中就包含着无限的全称陈述。事物的无限性正存在于事物的有限存在中。很早以来,人们就在应用一种“全息技术”,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部分看到全部,因为部分可以反映全部与全体。再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人是会死的,而同时我们不必看到无限的人都死去后才能得出这样一个科学命题与规

律性。在现在许多谈论科学与伪科学之分的文章中,很多人都以波普的科学的证伪性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如有人用这一标准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说成是最大的伪科学,而最近来自上海的科研表明,经络与穴位所在的地方,其钙离子的浓度是穴位附近其他正常组织的几十倍,为经络的存在和其物质基础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更何况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如果按照上文提出的定义进行判断则毫无疑问是科学。实际上以一门学说是否具有所谓证伪性作为这门学问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评判标准,已经逐渐显现出妨碍科学发展的反科学倾向。因为一些科学是难以具备证伪性的,如生命的最初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宇宙最早诞生的研究,这是都是不可能去证伪的。六十年代的时候,波普运用其证伪性观点来批判马克思的学说和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其著作《开放社会及敌人》一书的重要内容,波普认为这两大学说没有可证伪性而应该归为伪科学之类,从而引起了学者对是否存在普遍适应的证伪性,达到什么样的具体标准才可称得上一个理论和学说有证伪性的讨论。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缺乏证证性,那么波普的学说的证伪性又在哪里呢?自由主义学说的证伪性又在哪里呢?或是构成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的理论之证伪性又是什么呢?在保罗·贺根写的《科学的终结》一书提到,他问波普“你认为你的证伪理论本身具有证伪性吗?”波普表示,不予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晚年的波普已经通过与一些学者的论战认识到其证伪理论在逻辑上的缺陷了。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波普本人对其“证伪主义”并未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应用于生活实践,或者说“证伪主义”并不适合具体问题而仅仅是纸上谈兵。波普在1994年接受意大利记者吉安卡罗·波塞提的采访时表示,“我们透过电视跟其他途径,鼓励我们的孩子要暴力解决问题。所以,很不幸的,我们需要媒体检查制度……我也不喜欢检查制度,但是,如果大家都愿意负责,会顾虑色情暴力对孩子的影响,那就不用检查制度了。”在这里,波普恰恰使用了他最反对的归纳法,他认为“以往的事情表明,电视播放的色情暴力对孩子有影响,所以尽管他本人是自由主义者,但仍然希望政府对此有所管制”,而按照“证伪理论”,波普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以后的电视播放的色情暴力会对孩子有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科学哲学问题而言,从众多个别性的经验存在中发现和把握到某种具有无限性质的普遍存在,也就是个别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能

够也更有资格来为科学做定义。波普所代表的形式逻辑从经验到经验的生硬推理,很难使推理从个别性的经验事实中上升到抽象的普遍性,它缺乏思辨性质的理性思维。尽管这并不等于说波普的“证伪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对科学研究同样有巨大的启发性,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思想的渗入,同时对科学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波普本人也同样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对于定义科学而言,我们需要更普适的方法,更谨慎的态度和更准确的语言,也许这些未来的成果我们无法看到,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家们会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科学更加适合人类自身的发展,即使它不是最完美的,那也应该足够令人满意了。



2,试评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费耶阿本德是近几十年来活跃在美国科学哲学界的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以风格独特、词锋犀利、思想骇俗而著称,在科学哲学的逻辑学派和历史学派两大阵营的对垒之间,他自立营盘,独树一帜。他的嗜好是抨击和批评极端,但他对极端的批评却又往往采取从另一个极端开始的形式。他作奇论说:他所“喜好的娱乐就是给不合理的学说发明令人非信不可的理由,借以使理性主义者陷入混乱”。在他以极端形式用极端言词对极端理论的批评中,往往闪现着辩证法思想,隐含着某种真理。他认为“哥白尼革命”的胜利,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胜利,而且也是“伽利略诡计”的胜利,即伽利略的风格、精明的说明技巧和“能言善辩”的宣传的胜利。对他的观点,你也许会由衷地赞同,抑或是猛烈地抨击或冷静地思索,但你决不会置之淡漠。本文旨在探讨他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和由此而引出的一些哲学的反思。
费耶阿本德针对科学中唯权威是从的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以科学研究方法中信奉刻板僵化、整齐划一的方法论教条主义,提出了他的“增多原则”和“反归纳法”,以此为桥梁,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3,试论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特征

4,试评述海德格尔“技术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的思想
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名单
1艾思奇1910-1966哲学
2包尔汉1894-1991历史、语言学
3陈伯达1904-1989历史
4陈翰笙1897-亚洲史
5陈望道1890-1977语法理论、修辞学
6陈寅恪1890-1969隋唐史
7陈垣1880-1971宗教史、史料学
8邓拓1912-1966历史
9狄超白1910-1976政治经济学
10丁声树1909-1989汉语音韵、方言调查
11杜国庠1889-1961哲学、中国思想史、先秦诸子
12范文澜1893-1969历史


13冯定1902-1983哲学
14冯友兰1895-1990中国哲学史
15冯至1905-1993中国古典文学、德国文学
16郭大力1905-1976政治经济学
17郭沫若1892-1978历史、文学
18何其芳1912-1977文学
19侯外庐1903-1987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思想史、哲学
20胡乔木1912-1992历史、中国近代史
21胡绳1918-2000历史、中国近代史
22黄松龄1898-1972政治经济学
23嵇文甫1895-1963哲学、历史1957
24季羡林1911-印度及中亚古代语言学
25翦伯赞1898-1968历史
26金岳霖1895-1984哲学
27黎锦熙1890-1978汉语语法、文字学
28李达1890-1966哲学
29李亚农1906-1962古代文字学、历史
30李俨1892-1963数学史
31刘大年1915-1999历史、中国近代史
32陆志韦1894-1970语言学、心理学、音韵学1957
33吕澄1896-1989佛学、因明学1957
34吕叔湘1904-1998汉语语法
35吕振羽1901-1980历史
36罗常培1899-1958汉语音韵学
37骆耕漠1908-经济学
38马叙伦1885-1970中国文字学
39马寅初1882-1982经济学
40茅盾1896-1981文学
41潘梓年1893-1972哲学
42千家驹1909-2002政治经济学
43钱俊瑞1908-1985农村经济
44沈志远1902-1965政治经济学
45汤用彤1893-1964印度哲学
46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
47王力1900-1986汉语音韵、语法
48王学文1895-1985政治经济学
49王亚南1901-1969政治经济学
50魏建功1901-1980汉语音韵学
51吴晗1909-1966历史
52吴玉章1878-1966文字语言学、历史
53夏鼐1910-1985考古学、田野发掘
54向达1900-1966中古史、中西交通史
55许涤新1906-1988政治经济学
56薛暮桥1902-政治经济学
57杨树达1885-1956汉语训诂学、古文字学、修辞学
58杨献珍1896-1992哲学
59尹达1906-198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
60于光远1915-政治经济学、哲学
61张稼夫1903-1991历史
62张如心1908-1976哲学
63郑振铎1898-1958文学史、考古学
64周扬1908-1989文艺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