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合集下载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说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

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

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

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

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

无功,不追求功。

无名,不追求名。

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

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

……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说人生有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听上去很神奇,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那就看看庄子说的“无已”、“无功”、“无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宋荣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又是什么人物?他算是个道家的高人了,是一个充满了个性的高人。

没有什么官位,一生穷困,就像灰雀嘲笑大鹏一样,宋荣子一生都在批评君王。

天下之人,小到一乡之名人,大到一国之君,都是成功学的奴隶,都在追求大鹏之志,把自己的荣辱看得比命还重。

这宋荣子却我行我素,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夸赞,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批评,这就是“辩乎荣辱之境”。

天下之人一起夸奖他,他也不以此为荣,不会因别人夸奖就更加励志;天下之人一起批评他,他也不以此为耻,不会因别人批评而垂头丧气。

宋荣子为什么如此潇洒?因为他已经接近了“无已”的境界,这其实就是《齐物论》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灭了自己的小宇宙,自然把与生命无关的种种累赘分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老子说的“宠辱不惊”。

珍重生命,无视荣辱。

至人无已,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无已无的是自己的成心,不是天下。

《庄子.天下篇》说宋荣子:“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意思是说:宋荣子心系天下民生,自己却不讲究,还经常挨饿,连弟子也饿得招架不住了,都这般窘困,还是心怀天下。

这么了不起的人,庄子却笔锋一转,说宋荣子也没有达到极致。

这其实只是一种笔法,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极致。

列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八):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无”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范畴。

“无功”、“无名”、“无己”是庄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曾多次表述过“三无”的思想。

有的是直接的理论阐述;有的是通过寓言的象征隐喻。

在《逍遥游》中,庄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三无”的思想。

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主旨是对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的探索,上述言论就是庄子探索的结论。

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自由逍遥,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必须“无功”、“无名”、“无己”,由“有所待”达到“恶乎待”。

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就由“有待”达到了“无待”,即达到了人生逍遥的自由理想的境界。

也就是说,庄子“三无”的提出,根源于对人生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三无”是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智慧。

但是由于儒家的“立功”、“立徳”、“立言”人生三不朽的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庄子用超常和反思的智慧和眼光提出的“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使人们对“三无”的理解和把握产生迷障和困惑。

本文力图对庄子的“三无”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以期给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一个科学地、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和评价。

庄子的“三无”思想,具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这种多指向、多层次的“三无”思想,是在“无”这一“道”的境界中统一。

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一、对世俗功名价值观的超越自从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思想后,积极入世,建立功名,成为一般人的普遍追求。

功名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所谓功名,包括富贵、权势、名利、金钱、地位等等,庄子把它概括为与人相对的“物”。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河南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杨明鲜“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

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

[无名]不求声名。

”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这些注解虽然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起来有不少疑点。

疑点一,按上面注解,“不求功利、不求声名”便是最高境界。

但就在这段文字中庄子举了宋荣子的例子。

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课本注解和“教参”对此均作了解释,意思是他能够把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

宋荣子甚至达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的境界,但庄子认为他“犹有未树也”,即修养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无功利,不求声名”并不是庄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课本对“无功”“无名”的注解使原文前后矛盾。

疑点二,《逍遥游》节选部分是总论,论述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所凭借、有所依靠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庄子首先论述,在自然中,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同,但都要有所凭借,尘埃凭借的是“以息相吹”,大鹏高飞九万里凭借的是大风和辽阔的天空。

进而又论述,在社会中,人的才智和修养高低不同,但都“有所待”,即使御风而行的列子,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但也仍然要凭借风力。

庄子自始至终论述的是:人们应该凭借外物、依靠外物、人为地主宰外物呢,还是顺应万物的本性、物我化为一体呢?而课本注解却把文章的结论解释为“不求功利、不求声名”,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疑点三,王先谦编的《庄子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孙雍长先生编的《庄子注译》等都直接把“无功”解释为无功利或无功绩,课本编者似乎也感到把“无功”直接注为“无功利”或“无功绩”有生硬之处,因此先强调“无为”,再由“无为”引出“无功利”,注为“无所为,故无功利。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上次我们谈到了《逍遥游》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有境界,境界越高,我们看事物就看得越透。

那么人的境界有多少层次呢?庄子进行了归纳,分为七种人:第一种人:知效一官。

就是有做官能力的人,或者说某些方面知识很渊博,很擅长的人。

基本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专家,权威的那种比较有能力的人。

第二种人:行比一乡。

在一定地域内的领袖人物,无论能力,德望都是这个地域裡最高的。

第三种人:德合一君。

这种人能力更强,能和最高领袖配合得很好,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在古代可能称为“名相”,在现代可能是称为“总理”的那种人。

第四种人:徵一国者。

不用说了,国家领袖。

古代叫“一国之君”,“皇帝”,现代来讲应该是“主席”或者“总统”之类的。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种人的境界开始超出普通人范畴了,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

世间任何事物现象,都看得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

很难得的一种人,基本你我这种普通人是见不到的,如果非要找个名词代表这类人,我想“君子”比较合适。

第六种人:仙人(御风而行,令然善也)。

这裡庄子拿他老师列子来举例,列子已经能够飞了,摆脱了“行”的束缚。

按佛经讲,是具有“神足通”的了。

注意啊,无论是道家还是释家,神通都不是特意修来的,而是到了某个境界,自然而然带来的副作用。

释家为了防止弟子沉迷神通,甚至有不得使用神通的戒律。

但这种人是不是就了不得了呢?还没有,庄子说了,“犹有所待者也”,还是不能解脱乾淨,还“有所待”。

第七种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简单的理解,就是“逍遥”了,没有能束缚他的了,不单不受束缚,还能掌握利用之(仙侠小说裡那些很牛的男主/女主,掌握了天道规则之后,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事物与他对立的了。

没有相对,那就是绝对,释迦牟尼出生说的第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讲的就是这个境界。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2019.04 文学教育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萝请■嫘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 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

在《逍遥游》中庄子详细 地论述了他体“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可以从低到高依次表述为三个层次:“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贯穿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把握这三个层次,一 定可以把握庄子的整个“逍遥游”思想。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三个层次-■庄子“体道,,之“游”庄子对于主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集中 地体现在他'‘体道''的理论之中,要想知道庄子是如何 "体道”的,首先就要知道庄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庄 子的'‘道"是在消弭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 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于"道”的追求也 必定是在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之 中去求取。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个体人格精神的绝对 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 的对待关系,也即在出世中去求取。

但问题在于,主 体精神思维的出世不难求取,究竟如何才能在现实生 活之中达到出世?依庄子的看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 界上之所以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是因为我们始终处 在一种与他人和他物的各种对待关系中,并习以为常 的把这些对待关系当作我之为“我"的充分条件。

然 而,人一旦有"己我"和'‘对待”的观念就再也无法摆 脱各种有限性,进而获得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了。

庄 子正是看到了这些阻碍人们达到逍遥游的各种限制,才提出'‘体道”之"游”的。

纵观庄子思想的大部分著作,比较集中阐释'‘游”这一思想的除了《逍遥游》之外还有《知北游》、《应帝 王〉和〈在宥》等等。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1 对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的解析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说,修养至高的人能够超越自我,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人能够超越功利,道德高尚的人能够超越名利。

庄子所讲的至人、神人、圣人,是指品格修养极高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扰。

在《庄子》中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他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举世誉而不加劝,举世非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意思是说,世上的人都赞美他不能使他劝勉,世上的人都非议他不能使他丧气,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区别,分清光荣与耻辱的界限,从不去追求世俗上的声誉。

“无己、无功、无名”的实质是以人生的本来意义为出发点来看待私心与功利,它所集中强调的是“贵真全性”,亦即注重本真,除去矫饰。

它的内涵可以从五个为方面去解释:一是生命宝贵,失而不可复得;二是降临人世当怀赤子之心;三是率性做人,不容虚伪;四是注重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五是注重道德修养,达到至德至善。

这五个方面可以连贯表述为:人生始于生命,在人世间要常怀赤子之心,率性做人,注重养生,升华道德,体现贵真全性,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人生无己便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人生无功却取得了万世之功,人生无名却使自己成就千载之名。

这就是“内圣外王”最现实的内涵了。

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与老子思想也是一脉相承,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己无功无名”以至于“内圣外王”,于我们现实生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就看能不能超越名利与成败——超越官欲则心安,超越情欲则身安,超越物欲则神安。

人一旦超越了名利、得失、成败的困扰,就会心安理得,这样看似无所作为,实则逐渐使人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

这无论是在为人、为事、还是在为官之中,都会让人有一种心底无私、天高地阔之感。

2 《庄子》中有关“无己无功无名”思想的阐述《庄子》中许多关于“无己无功无名”的故事,庄子通过这些故事,对这一主张不断深化。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辨析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辨析

庄子至人、神人、圣人辨析王景琳1,徐匋2(1.加拿大政府语言中心;2.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摘要:至人、神人、圣人同为庄子《逍遥游》中所标举的三种理想人物,在精神境界、人格层次上,三者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三者同属“逍遥游”者,而“无己”“无功”“无名”则是不同社会阶层之人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途径。

具体来说,就是民“无己”则为至人,臣“无功”则为神人,君“无名”则为圣人。

也就是说,在人世间,至人、神人、圣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功能。

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则可视为支撑起庄子理想人世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9)04-0380-07收稿日期:2018-11-20作者简介:王景琳,文学硕士,原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现执教于加拿大政府语言中心,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宗教方面的研究。

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逍遥游”者的典范。

既然同为进入了最高人生境界的逍遥游者,为什么庄子又将其分别称为至人、神人、圣人,而不统称为“逍遥游者”?至人、神人、圣人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内涵又指的是什么?自魏晋以来,以上问题就逐渐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然而大多数《庄子》研究者往往局限于词语的诠释,很少展开深入的阐述。

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对庄子所倡导的人格精神、所创建的人生境界的理解,而且直接涉及庄子政治观、社会观及其处世哲学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实际支撑起了庄子理想人世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

在此,我们仅以《庄子》内篇为主要依据,对至人、神人、圣人加以梳理、辨析,以寻找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一、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争议《庄子》内篇中,“至人”见于5篇8次,“神人”两篇4次,“圣人”6篇28次。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翻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翻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翻译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

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
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

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

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

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

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

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意思: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出自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的散文《逍遥游》。

原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逍遥游》对后世的影响: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它不仅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现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政治家当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毛泽东。

在现代文学家中,鲁迅倾心于庄子的哲学和文章,思想和文风上受到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闻一多、郭沫
若等文学大家也受其影响很大。

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游》的“至人”“神人”“圣人”辨析

《庄子·逍遥游》的“至人”“神人”“圣人”辨析

《庄子逍遥游》的“至人”“神人”“圣人”辨析吕俊峰【摘要】In the eyes of Zhuangzi, all things in our world are not only against each other, but dependant upon each other, which means there is no absolute freedom in nature. If one wants "nothing to be expected",he/she has to see "nothing in themselves", thus making integration of man and god, which, in turn, makes people obtain absolute freedom in the spiritual word. And only "Lofty-Man","God- man" and "Sage ", though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an reach such ideal state.%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所待”就得“无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

人世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般境界,这三者又有所区别。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6【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庄子;至人;神人;圣人;区别【作者】吕俊峰【作者单位】新疆兵团二中,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向我们阐释了他所渴望的人生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道家庄子的三个寓言故事,三种逍遥人生境界忘物、忘人与忘我

道家庄子的三个寓言故事,三种逍遥人生境界忘物、忘人与忘我

道家庄子的三个寓言故事,三种逍遥人生境界忘物、忘人与忘我在道家人生哲学的理想人格中,老子崇尚“婴儿”境界。

在老子看来,婴儿保持着人类最宝贵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他们如生机勃勃的宇宙万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认为,婴儿心智未开未受世俗的污染,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婴儿终日大哭嗓子却依然清亮,是因为婴儿啼哭时能让气自然的运行,外界影响不了甚至也伤害不了他。

老子的“婴儿崇拜”意在告诉人们,当个体忘记了自我的存在,消除了一切功利目的,消除了一切欲望,就能达到全身养性的目的。

老子婴儿不为外物所伤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庄子。

相较于老子的婴儿理想人格,庄子更加玄幻,提出了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人格。

庄子认为神人有一种万物不伤的神奇能力。

他说,神人“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事实上,这只是庄子的寓言而已,人不可能不为外物所限所伤,但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他的理想是成为不为外物所限所伤、自由自在地游于“无何有之乡”,与天地合一的神人、圣人和真人,而这种生活的境界就是“逍遥”。

儒家人生观的基本立场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问题就去解决它,儒家人生的痛苦就在于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道家人生观的基本立场则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介入和解决问题,这叫做“无为”;或者把问题看成是没有问题,干脆取消一切问题,这叫做庄子的“齐物”和“逍遥游”。

道家的痛苦在于人生的问题太多,所以选择逃离而出世。

那么,人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庄子认为要经历三种境界。

庄子不喜欢说大白话,他喜欢用寓言的形式让你猜。

第一个境界是“庄周梦蝶”。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而在梦中蝴蝶也在做梦,它梦见变成了庄周,庄子梦醒之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道家庄子《南华经》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家庄子《南华经》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家庄子《南华经》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家太极之人力图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读:什么是“至人”?至即能运用天界、地界、人界三界杠杆之力的人。

杠杆即一对多,多级杠杆就是相乘的效应;从而产生由小到大的多级能量反应;从而通过一个极小的力,驱动一个极大的力;通过一个极小的能量,驱动一个极大的能量;通过一个极小的数量驱动一个极大的数量;这个点就是太极的中心,太极这个点就是杠杆引动的起点,而太极的两仪就是不断级联放大的杠杆。

至人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引动杠杆的力量,而造福众生。

什么是“神人”?神人是包装的打通地界能量的人;神人必须神秘,神人必须只露头、尾,神龙见尾不见首。

神秘是一种力量,恐惧的来源就来自未知;已知就不存在恐惧。

神人比较借助地界能量;因为地界能量是恐怖之源。

恐惧的力量力大无穷,没有恐惧就没有敬畏、没有恐惧就没有信仰,没有恐惧就没有神人;神秘、恐惧是神人的两大法宝;所以神人无功,神人坐在哪里就可以了,不会去做功,但神人却是力量之源,精神之力、信仰之力。

什么是“圣人”?圣即能在天界、地界、人界自由游走的人。

圣人运用的是阴阳之力,或者说是矛盾之力;有矛盾才有动力,无矛盾就无动力;矛盾越大、动力越大;矛盾的根源就是落差,有落差就矛盾;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分别,有分别就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不同,有不同就有矛盾;太极即时运用矛盾的力量来进行六道的运化;六道就是不同级别的能量场,级别不同,就产生矛盾,就产生动力。

圣人不是用具体的物,而是用矛盾的力量;所以无名,无名而无不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
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这句话是出自庄子的《逍遥游》。

原句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
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扩展资料:
《逍遥游》的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
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

“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乃庄子至理名言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乃庄子至理名言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乃庄子至理名言作者:杨本枢晨曦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飘摇欲坠的窗棂照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一张陈旧的案几旁,庄子手捧一捆竹简聚精会神地看着,如同一个孩童看到美味的食物流露出的那种贪婪的、垂涎欲滴神情。

时间就在这种雕塑般静止的画面里慢慢的流逝,不知不觉,一个上午的时光就过去了。

当蔺且走进来的时候,庄子还在隐几而坐,还在手捧竹简,还在吮吸这竹简中的甘露。

蔺且站在庄子的身旁,恭敬的问道:“老师读的是老子的书吗?”庄子抬起头看看蔺且,“是的,今天看的这些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蔺且赶紧顺着庄子的话语说道:“请先生赐教。

”庄子用手指点着竹简中的一段话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说:“老子对于人世看得很透,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间,孜孜不倦地追求什么?上层人追求的是荣华富贵,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丰衣足食。

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荣辱、机会和磨难。

在面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情感时,人的本性体现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一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分析得很到位,因为人都有肉体,人的心灵总是屈就形体而存在,生病了就担惊受怕,大难来临了就惶惶不可终日;受宠了表现的是惊吓,屈辱了表现的还是惊吓。

”“如果心灵能够勇敢的脱离形体而存在,能够超脱形体,忘掉自己的形体,人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情感制约,能够实现心灵的逍遥。

”“推而广之,纵观历史上的神仙传说,那些神仙不管是为了拯救天下万物,还是帮助一方利益获得者,他们最终目的都不是为了封官加爵,而是单纯的拯救与帮助事宜,绝不会讨价还价、斤斤计较。

”“再说说治理一方领土的圣人吧。

有道的圣人心中有大爱,像尧舜禹这些圣人们带领老百姓生活,其目的很单纯,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安稳,不再颠簸流离,这些圣人们并不是为了流芳千古。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圣人无名庄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是以生命为出发点,并以生命为归宿。

他希望人们安时而处顺、以道为师,是为了加强其生命的韧性和强度;他希望人们不要沦落为某种工具,同时不要把别人当作工具,是为了张扬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他希望人们学会养生,注意心理健康,把“神人”的目标追求为现实,以摆脱生活的枷锁,强化世俗生活。

但是如何做到呢?庄子提出了“圣人无名”、“神人无功”和“圣人无己”三种境界。

在《庄子·逍遥游》篇中,庄子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却拒绝了的故事来阐述了什么是“圣人无名”。

在寓言中,许由用了鹪鹩、田鼠的比喻来说明所谓“圣人无名”也就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不离弃生命本位来追求名。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超过一个树枝;田鼠到河里喝水,所需要的不超过喝满肚子。

因此,对于徐的出身来说,天子只是一个虚名,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庄子认为,当人们为了追求功名而忽略了人生的标准时,人生就被工具化了。

2、神人无功《庄子·逍遥游》中还通过一个神人的寓言,来阐述“神人无功”。

从前有两个和尚,一个叫首乌,一个叫连叔。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道教。

有一天,肩吾对连叔说:“我听人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住着一些神人。

他们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喝甘露;他们经常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靠精神意念就能使五谷丰登,使这一年里没有任何的灾害农作物不发生疫病。

我可不信这样的事情,哪里会有这样的神人呢?”连叔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无法和瞎子一起欣赏文彩的美丽,无法和聋子一起欣赏钟鼓的乐声。

啊,你只知道人的身体有外在的残疾,却不知道人的心灵也有这样的缺陷。

你没有这么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所以你不相信这样的神人。

不过,这样的神人确实存在。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大水到天也淹不到他们,大旱使金属熔化使土山被烧焦也热不到他们。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为外在的这些俗物所困扰啊。

庄子中对神人至人圣人的描述

庄子中对神人至人圣人的描述

庄子中对神人至人圣人的描述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人类的认知和生命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神人、至人、圣人是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人类境界和精神境界。

神人是庄子哲学中的第一层次,它代表着人类的自然状态。

神人是指那些没有受到外界干扰和扭曲的人,他们的内心纯净、自然、无欲无求。

在庄子看来,神人是最接近自然的人,他们没有被社会和文化的束缚所限制,能够自由地生活和思考。

神人的境界虽然很高,但是它并不是庄子哲学中的最高境界。

至人是庄子哲学中的第二层次,它代表着人类的精神状态。

至人是指那些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物质、超越时间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智慧、慈悲和爱。

在庄子看来,至人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境界,他们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能够超越自我利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至人的境界比神人高出许多,但是它也不是庄子哲学中的最高境界。

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的最高境界,它代表着人类的最高精神状态。

圣人是指那些能够达到无我境界、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智慧、慈悲和爱。

在庄子看来,圣人是一种极度发展的人类境界,他们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物质、超越时间,达到一种超越人类的境界。

圣人的境界是最高的,但是它也是最难达到的。

神人、至人、圣人是庄子哲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人类境界和精神境界。

神人是最接近自然的人,至人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境界,圣人是最高境界,能够达到无我境界、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些境界虽然难以达到,但是它们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精神自由和境界升华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导语:《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