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霞教案
《霞》教案:将文学教学融入综合素养培养中
一、教案简介《霞》教案旨在将文学教学融入综合素养培养中,通过学习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共计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郑愁予的诗歌《错误》。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 诗歌《错误》的背景介绍。
2. 诗歌的逐句解析和分析。
3. 诗歌的主题探讨和思考。
4.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分析。
5.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意象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练习。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表演。
5. 情境教学法:创设诗歌欣赏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歌解析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诗歌鉴赏报告: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小组合作表演: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5. 诗歌创作展示: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掌握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诗歌绘画: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3. 诗歌分享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4. 诗歌创作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诗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涉及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诗歌解析资料:提供相关的诗歌解析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北京版数学教案11册1单元
1/5×1/2=□×□/□×□=□/□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说明这张长方形的纸表示1,要求学生用彩笔表示出1/5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拓展练习
1、练习2/7×3/4说明: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2、做练习二第1题
3、做练习二第2题
4、9/10×5/7 2/3×5/6
4× 6× 0.5千克×
(二)理解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渡语:经过同学们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能试着算一算结果吗?
1、尝试练习:25×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想的?
2、订正,板演同学说想法。
25× = 25× =
3、师生共同总结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整数乘分数,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7、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吗?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 )=()
()×()=()
2、计算:
读题,说说 是什么意思?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小结
3、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千米,24分可行驶多少千米?54分可行驶多少千米?
反馈:P3练习一1、3直接写书上,看谁最快。
4/9×1/8 5/6×1/2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注意提醒学
生先约分,再乘。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
歌唱祖国教案-高霞
音乐教案-歌唱祖国高密市姜庄中学高霞课题:《歌唱祖国》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过学唱《歌唱祖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唱歌曲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
2、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是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歌曲2、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3、弱起,一字多音缺乏感染力,正确地掌握歌曲的速度及呼吸方法教学难点:1、对歌曲情绪的处理2、个别节奏的掌握及演唱教学方法:视唱法、练习法、赏听法、歌唱法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磁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国庆典礼的录象,让学生感受我国繁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激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揭示课题三、教授新课1.出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主意主体2、作者简介:王莘 1918出生,江苏无锡人。
青年时期再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到延安鲁艺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毕业后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任教。
解放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
主要作品有歌曲《边区儿童团》、《战斗生产》、《愉快的劳动》、《歌唱祖国》、《祖国颂歌》、等歌剧《义和团》、《煤店新工人》等。
王莘同志于1950年9月创作的,作者怀着对心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者祖国光明幸福的未来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畅想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3.简介作品:《歌唱祖国》王莘作词作曲,作于1950年9月。
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
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有富于变化,在继承聂耳、冼星海革命群众歌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歌曲有长度相等的主、副歌组成,主歌每段歌词不同,表现了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副歌歌词不变,是歌曲主题集中的体现,两者再节奏、结构、音调诸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
三年级数学加法的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加法的教案(8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三年级数学加法的教案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会计算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能根据法则准确进行计算2. 能力目标:在尝试解决读书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自主尝试,并与他人交流三位数进位加法计算的过程。
3. 情感目标: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解决“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说说怎样算比较简便。
6+9+4=7+2+8=3+5+9=7+8+3=4+5+9=7+8+2=说明:6+9+4,先算6+4=10,再算9+10=19,用凑十法口算比较简单。
(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65+19= 53+27=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1等于7,7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8,十位写8;最后结果是84。
一起回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法则:1. 相同数位对齐;2. 从个位加起;3.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新授出示三个年级订阅小哥白尼的本数统计表如下:师:通过上表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答)师:你能根据上面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到减法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由于不是本课所讲内容不必板书。
当提到加法问题时教师要立刻板书出来:(一)提出问题1. 三年级和四年级共多少本?2. 三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3. 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4. 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多少本?教师引导说出:三个年级共多少本?(二)解决问题上面几个问题是最基本的加法题,所以运算的方法孩子们一定都能选对,我们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笔算过程。
1. 放手让孩子根据两位数的法则自己解决前三道题,选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下面同学有困难可小组内讨论解决。
2. 板演同学说笔算过程:(举一例)做笔算加法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5加9等于14,在个位写4,向十位进1;十位6加8等于14,14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百位1加1得2在加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最后结果是354。
高艳霞说课稿
“三化五步”教学模式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1、单元分析及教材处理:本课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本课的教学围绕"谈论如何去上学"这一话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语言素材看图说话、句型操练、实际描述,对话表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
谈论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
这些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在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方式,以说为主,最终以对话为途径,解决本课题的中心对话: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take the bus.以及Pairwork的反复操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说、读、写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我按语言知识、学习策略、二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1、知识目标:1)单词:交通工具:subway ,train,bus ,bike ,taxi,car ,boat ,plane有关的动词:take, ride , walk , 相关介词:on foot , by , in a car。
2)掌握以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能谈论自己及周围人的上学,上班,回家,等交通方式。
相关的句子:--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 take the bus.2、综合能力发展目标:在这一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我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语言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及自我认识能力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1、教学重点:学会不同的交通工具(subway , train, bus , bike , taxi , car ,)与有关的动词(take, ride , walk),相关介词(on foot , by , in a car )使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take the bus .谈论相关话题。
《霞》教案:将文学教学融入综合素养培养中
《霞》教案:将文学教学融入综合素养培养中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霞》诗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现代诗歌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自然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霞》诗歌原文。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理解。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霞的感受。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解释生词和短语。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诗歌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口头提问或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4.3 诗歌记忆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歌内容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写一篇短文。
5.2 文学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并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6.2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霞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霞》诗歌原文。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7.2 多媒体资源:霞的视频、图片等素材。
《霞》教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是一个科学而又有趣味的过程,而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尝试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内容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入手,探讨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案例简介本次教学案例的课程内容是中学生必修的文学课程,其中一篇选读文学作品为《霞》。
此课文描述了一个年轻女性因为婚姻变故而被迫离开城市,去到乡村做乡村教师,在艰难曲折中逐渐成长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城乡差异、生活的压力与挑战,以及自立自强的意义等等。
二.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学作品,了解大背景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自身成长的认识。
三. 教学过程1.开头导入教师首先通过PPT或者画面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背景信息,并给出一些重点词汇和概念等预习资料,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阅读交流教师将这篇文章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自由阅读,同时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就一段话进行讨论,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提出问题等等。
教师也在旁边观察和指导,及时纠正同学的语言错误和文学理解上的模糊点,予以解决。
3.文学解析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应,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文学解析。
例如,从语言形式、句式结构、篇章结构等方面剖析文章的美学特点,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铺陈等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文化意识。
4.情感发泄在阅读和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发泄自己的情感,讲述一些与故事相关的人生经历或者体验。
通过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互信和共感,帮助学生将文学知识与自身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深度。
5.多元评价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闭合、开放式考试问题、写作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
《霞》教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霞》教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霞》这首诗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霞》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霞》的阅读与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创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霞》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创作练习:学生模仿《霞》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诗歌《霞》的文本。
2. 相关文学鉴赏和创作的参考资料。
3. 书写工具和课堂用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分析讲解: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感。
4. 创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霞》相关的自然景观,学生模仿《霞》的风格,创作一首诗歌。
5.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让学生与《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文学作品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和使用《霞》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作业1. 让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自然景观,阅读相关的诗歌,尝试分析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可以使用《霞》的风格和意象。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霞》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霞》教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霞》教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霞》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采用讨论、分析、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霞》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3. 诗歌表达技巧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霞》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解析。
(2)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霞》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实物道具,如图片、模型等。
3. 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霞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阅读:让学生齐读诗歌《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霞》的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主题等。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表达技巧。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心中的霞光,体会诗歌的美感。
7.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高艳霞ppt
刘石畔小学
高艳霞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 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 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
情境导入:
动物王国的动物们进行100m短跑大赛 下表记录了参赛选手们的成绩:
参赛选手 时间秒
狮子
7
100/7
老虎
5.5
100/5.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豹子
4
25
兔子
4.5
100/4.5
熊
8
25/2
大象
10
10
速度(米秒)
判定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一看是不是(相关联)
二看是不是(能变化) 三看是不是(积一定)
谢谢
再见
高艳霞
教学设计高玉霞.doc
课题什么是面积主备人高玉霞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图画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
性。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够正确的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
准
备长方形和止方形
课时
安排
1课时
4月15日
基础教案设计
师生活动个性设计
一教学过程
1、认识物体表面。
C1)出示图片,闭上眼睛触摸物体,感知物体的表面
C2)指名介绍后,说明:其实,不管我们摸到的是什么,我们都叫它的表面。
C3)说明: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表面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大小)
(5)(出示几组物体表面)问:谁的表面面积大?谁的表面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
(1)描一描:
学生自选一样物体,把它的一个表面描在白纸上。
(2)比一比:
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你描的是物体的哪个面?再出示学生描出的不封闭图形,问:是这样的图形吗?为
板书设计:
面积是什么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高玉霞生物八下指导教学书
5.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乏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
自学方法:阅读教材81-85页
互帮根据自学提示内容,对有难度的问题,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或集体向老师寻求帮助。
四、讲解释疑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作用:皮肤的作用: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纤毛可以清扫病菌等异物;它们分泌的粘液有杀菌作用。
自学方法:阅读教材86-89页
自学提示二:
自学内容:(10min)
1、常用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2、面对晕倒、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等突发的各类事故,我们应该怎么办?
3、对心脏骤停者,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处理?对受伤出血者,在送往医院之前,应怎样做止血处理?(知者加速)
自学方法:仔细阅读教材90-93页
互帮
根据自学提示内容,对有难度的问题,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或集体向老师寻求帮助。
四、讲解释疑
1)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的的概念: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等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4)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时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抓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又称后天性免疫)
4.免疫的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清除体内衰
老,死亡和受损的细胞:监视、识别、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
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之根本
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之根本,教学检查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为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平稳运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濮阳市第五中学进行了教案检查评比。
刘建濮副校长、教务处丁桃红主任、教研处高艳霞主任,初中部各年级段长,正在认真地检查教案!
存在问题及建议:
(1)教案的设计还是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要有分层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
(2)注意设计好课堂提问,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整合性。
注意情境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去思考。
(3)有些老师的备课教案,没有设计意图,从备课中不能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落实活动空泛。
(4)个别老师教学反思的书写不及时,老师的课后反思过于简单,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
(5)个别的课时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板书、练习的设计。
本次我校教案检查,既发现了亮点,也找出了不足,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也将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此次教案评比展示,我校教师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化五步”教学模式公开课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大坝中学高艳霞
I. Teaching article (课题): Unit Three
I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教学目的和要求):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I take the bus.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20 minutes.
How far is it? --It’s 10 miles.
III.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culty (教学重难点):
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
IV. Teaching ways (教学方法):
Revision,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ading.
V. Teaching tools (教学工具):
Tape-recorder and Lattern.
V. Teaching time (教学时间):
Six periods
VI. Teaching procedure (教学过程):
The first period
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Key vocabulary. Target language. Oral practice.
2. Ability Objects
Listening skill. Writing skil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Know about some traffic rules.
II. 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Target language.
Hey, Dav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walk. How about you, Sally? --I ride my bike.
How does Emilio get to school? --He takes the train.
III. Teaching Methods
Listening method. Writing method. Pairwork.
IV.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
V. Teaching Procudrues
Step I Revision and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II Presentation
Step III Prill
First ask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 the sample sentences to them.
Ask them to repeat.
Hey, Dav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walk. How about you, Sally?
I ride my bike.
Step IV Practice
First ask students to say what each person is doing. Write the phrases on the board.
Walking;Riding a bike;Tak ing the train;Taking the subway;
Step V Pairwork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 the speech bubbles to the class. Sa: How does Bob get to school? Sb: He takes the train.
Step VI Consolidation
You may wish to include in the lesson names for other forms of transpo rtation that are common I the students’ home culture.
Step VII Summary and Homework
This class we’ve learnt some key vocabulary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How do you (does he) get to school?Do you know how your parents go to work? Next class I’ll ask some of you to tell me the answers.
Step VIII Blackboard Design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Key vocabulary: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walk.
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 He w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