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城市对于垃圾和粪便的处理
周末悦读古代最严“环境保护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周末悦读古代最严“环境保护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https://img.taocdn.com/s3/m/b4fdee2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2.png)
周末悦读古代最严“环境保护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从人类诞生后,为了生存,人类就开始向自然索取。
其实,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古人就开始注意环境和资源保护,并运用法律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曾发布禁令,在春三月,不得上山砍伐林木,“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不许入湖泽河川捕鱼,“以成鱼鳖之长”。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
禹的这一保护自然环境的禁令,后来被商王朝以及西周的统治阶级继承下来。
明天是“世界环境日”,让审判君带你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吧。
不准乱倒城市生活垃圾在商代,我国的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的消费活动产生了大量垃圾,对此商王朝进行严格管理。
据《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灰即为垃圾。
唐代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极为可观。
《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
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
”最早的城市环卫工人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人打扫城市卫生的图案。
《周礼·秋官》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条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当时的开封、杭州都有上百万人口,每一日从汴梁城郊赶进城内屠宰的生猪,即有万头之多。
这么庞大的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
宋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宋朝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街道司”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
街道司可以招募500个环卫工人,每名环卫工人给予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整顿市容等。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
悠久的公厕文明周代的厕所不仅设在人们居住之处,在活动场所也设有。
古人处理垃圾有何妙招
![古人处理垃圾有何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4fb4a0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5.png)
古人处理垃圾有何妙招作者:刘疆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20年第02期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主张要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
《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的记载,大意是:凡内外人等,听到鸡鸣就起床洗漱,穿衣服,收拾枕头、卧席,打扫房间和庭院,铺好坐席,然后各干各的事情。
打扫出来的垃圾是不能随意丢弃的,《韩非子》中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商代对在路边随意丢弃垃圾者,竟然要采取砍断手的严厉处罚。
到了商鞅变法时,依然保留有“刑弃灰于道”(《盐铁论》)的规定,足见古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视。
据《周礼》记载,周代还设有专门的管理环境卫生的官员,包括“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条狼氏”这种官的职责之一就是清除道路垃圾。
《周礼》中还记载:“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井匽”一说是公厕,说明那时不仅有公共环境管理人员,还有公共卫生设施。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简易的厕所,至少贵族、士大夫是要到厕所里面去方便的。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晋侯由于身体不适,“如厕,陷而卒”,竟不幸失足掉到厕所里淹死了。
至于积在厕所中的粪便,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其有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从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中,就发现了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
龙山文化之后,中国古代城市一直重视排水排污系统的建设。
先秦时期的考古遗址中,还多有专门堆积垃圾、废物的“灰坑”,或可直接称之为垃圾坑。
这些垃圾坑有的利用天然的坑穴,有的则系人工挖掘而成,里面堆积着大量的废弃物或灰烬。
这说明古人多以填埋、焚烧或集中堆积的方式处理垃圾,使其尽量远离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考古发现,汉代的长安城在宫殿、官署等重要的建筑物附近,建有复杂的排水管道或排水沟,可将雨水或生活污水排走。
汉朝垃圾管理制度
![汉朝垃圾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126aa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1.png)
汉朝垃圾管理制度汉朝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垃圾管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垃圾的产生和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朝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垃圾管理制度和政策。
首先,汉朝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开始考虑垃圾处理的问题。
在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中,将垃圾处理设施考虑在内,使得城市的垃圾处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汉朝政府还规定了城市的垃圾分类制度,将可回收垃圾与非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其次,汉朝政府对于垃圾的处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管理。
根据《汉律》,对于乱倒垃圾或者私自焚烧垃圾等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惩罚。
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垃圾处理的标准和方法,对于城市中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和监管。
此外,汉朝政府还注重了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城市中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垃圾处理机构,进行对于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
同时,也对于垃圾处理的技术进行了宣传和推广,促使城市中的居民和企业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垃圾处理。
汉朝时期的垃圾管理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的城市管理及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其基础上,中国古代城市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也为后来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的垃圾管理制度也为今天的垃圾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总的来说,汉朝垃圾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这一时期的垃圾管理制度不仅使得古代中国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更为后来中国古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的垃圾管理制度也为今天的垃圾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的想象等
![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的想象等](https://img.taocdn.com/s3/m/7fe11e4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2.png)
2020.4作文通讯垃圾分类已成为新的时尚。
其实,不光现代人讲究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古人也十分重视垃圾的处理。
商代的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代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据《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灰,即垃圾。
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到了秦代,对乱扔垃圾的处罚依旧残酷。
《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黥,即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用作刑罚。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这说明已有人专职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秋官》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条即洗涤之涤。
狼,旧注作“狼扈道上”,意为不洁之物狼藉道上。
“周礼野庐氏达国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
”国,即城中。
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也十分严格。
《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唐代对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
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当然,在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城市里,除了制止乱扔垃圾、设置必要的卫生清洁机构外,还需要推动垃圾的回收利用。
《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不知道他是不是最早通过收废品发家致富的人。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
“街道司”是宋代专门设置的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的机构,可以招募五百名“环卫工人”,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
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
乱认垃圾 古文
![乱认垃圾 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ca74a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f.png)
中国古代对于乱扔垃圾有相关的法令规定:
- 商代: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在街上倾倒垃圾,会被砍掉手。
- 先秦时期:《汉书·五行志》中有“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的记载,在街上乱丢垃圾的人要在脸上刻字。
- 唐代:《唐律疏议》上说“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在街上扔垃圾的人会受到惩罚,杖打六十大板。
如果执法人员纵容乱丢垃圾,也会一起受到惩罚。
这些法令旨在维护公共卫生和城市环境,古代对于乱扔垃圾的惩罚是很严厉的,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
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
![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0a796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7.png)
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一、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的起源古代的城市街道狭窄、拥挤,市井之间充满垃圾和污水,居民们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古代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最早的卫生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那时,各国开始在城市内规定环境卫生相关的法规,如禁止乱倒垃圾、污水等,以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朝代的卫生管理制度也有所演变。
秦汉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强大和行政管理的规范,街巷卫生管理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汉代设立了监察机构,专门负责城市卫生管理,积极开展了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隋唐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卫生管理更加重要,政府加大了对卫生管理的力度,设立了更加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使城市的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的组成古代的街巷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机构:古代城市的卫生管理机构由地方政府设立,主要负责城市卫生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执行。
监察官员对城市卫生状况进行定期检查,有权对卫生不达标的单位进行处罚。
2. 卫生设施:古代的街巷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厕所、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
政府会对这些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清洁卫生。
3. 卫生教育:古代政府会通过宣传教育、宣传标语等方式,普及卫生常识,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
同时,政府也会组织相关的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加强市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4. 环境整治:古代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如清理乱堆乱放的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污染等。
政府还会适时进行环境卫生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整改。
5. 立法规范:古代政府会针对城市卫生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和条例,明确城市卫生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民的行为,保障市民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三、古代街巷卫生管理制度的特点古代的街巷卫生管理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主导:古代的街巷卫生管理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负责卫生管理的规划、组织和执行,全面负责城市卫生管理工作。
我国古代的城市垃圾管理
![我国古代的城市垃圾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43c27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67.png)
我国古代的城市垃圾管理殷商对乱扔垃圾者剁手《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是说殷商时期,如果随地扔垃圾,直接剁手。
秦朝对乱扔垃圾行为入刑珍爱生命从不乱扔垃圾开始。
这种广告词到了秦朝同样适用,《秦法》规定:弃灰于道者刑。
将乱扔垃圾的行为列为犯罪,上升到刑法,按扔多扔少量刑,虽说比殷商时期稍微人性化了点,但性质是一样的——扔垃圾是犯罪行为。
唐朝实行杖打我们来看唐朝是怎么对待乱扔垃圾这种陋习的。
《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相对来说,唐朝对乱扔垃圾的处理方式要人性化一些,将垃圾像手榴弹一样扔出墙外的,杖六十,如果管理者看到有人扔垃圾而不管的,也要杖六十。
宋、明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宋朝对乱扔垃圾的处理方式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不过在管理上有所加强。
宋朝前期设有街道司,专门管理街道清洁、疏浚沟渠等这些事,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城管。
到了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将街道司并入工部,不再单独设立官员和官署,街道司在宋朝历史上存在一百六十三年,为大宋城的清洁作出了巨大贡献。
街道司旗下有支规模较大的队伍,约五百人,每人穿着一种特殊服装,这种服装有个专用的名称,叫做青衫子,那五百人每月领钱二千。
由于治理街道任务繁重,“工作甚重,事任非轻……恐日后不济……委本司招置少壮堪充功役之人……”这段话,分别引自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相关记载,可见皇帝对城市清洁的重视程度。
从上面的这一段内容里,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专门治理城市的机构,始于宋。
同宋朝一样,明朝也有专门的机构,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就颁令:“若在京桥梁、道路,本部自行随时计工成造修理,果有系干动众,具奏施行。
”意思是说,工部下面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部门,专门管理城市的清洁卫生,完善基础设施。
此外,又有《大明会典》记载:凡京城该管地方,街道坍塌、沟渠壅塞,及皇城周围坍损,工部都水司行委分管填垫疏通。
古代如何处理垃圾
![古代如何处理垃圾](https://img.taocdn.com/s3/m/9cfac9905a8102d277a22f3a.png)
视点13 近日,垃圾分类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在这背后,正是全球垃圾问题日益严峻的体现。
如何处理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数千年来,人们围绕着垃圾处理,发生了诸多故事。
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或许在了解这些故事的同时,也能为当今人们正确处理垃圾,甚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供借鉴。
隋代:因长安城垃圾多而新建都城 《韩非子·内储说上》曾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其意思是说殷商时代,在公共道路上乱倒垃圾是要受刑的。
也有说法是“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察·律令》按:“此法太重,恐失其实。
”但不管怎么样,在当时,乱扔垃圾,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
战国时期,商鞅实行变法,也采用了“殷之法”。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 即便是到了唐代,仍然对垃圾管理非常严厉。
《唐律疏议》中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也就是说到街道上扔垃圾的人,会被处罚六十大板。
如果执法者纵容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会被一起处古代如何处理垃圾/赖晨视点14罚。
根据历史资料,对垃圾严格管理的确有必要,在汉代以及隋唐时期长安城的记载中,可以发现随意排放垃圾对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汉代,随着城市建设的技术发展,皇宫内和一些大型建筑群内采用地下排水管网,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渠从宫内排到城内,由城内排到城外,由城壕汇流到渭河。
不过,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还没有如此好的设施。
在长安城内,不少道路上经常弥漫着各种垃圾和尘土。
所谓“长风一飘荡,尘沙涨天飞”。
隋代时,长安城逐渐呈现出国际性大都市的气象,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长安城里住着数十万人。
如此众多的人口生活在城里,每天必然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谢物。
史料记载,不少老百姓把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门口,日积月累,部分街道比两边房屋高一丈多;有的老百姓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们壅滞地下,腐烂分解,结果产生大量硝酸盐之类的毒素,溶于水并下渗,导致地下水中的硝态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变得咸苦,不可食用。
古代对废物的叫法
![古代对废物的叫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8f9e4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9.png)
古代对废物的叫法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无用、无价值或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或物体。
在古代,人们对废物有着不同的叫法,这些叫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废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一、破烂在古代,人们对一些破损、破烂的物品常常称之为破烂。
这些物品可能是衣物、器皿、家具等,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损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功能。
古代社会中,破烂物品通常被视为无用之物,被扔弃或者废弃。
二、残次品残次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产品。
在古代手工业盛行的时期,残次品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技术、工艺等原因,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缺陷或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这些产品被视为残次品。
古代社会中,残次品通常被丢弃或者重新加工利用。
三、废料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可再利用的剩余物质。
古代手工业时期,废料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制作木器时产生的木屑、制作铁器时产生的铁屑等,这些废料通常被视为无用之物,被丢弃或者作为燃料利用。
四、废弃物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被丢弃或者无法再利用的物品。
古代社会中,废弃物的产生与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一些过时的、破损的或者不再需要的物品常常被视为废弃物,被扔弃或者处理掉。
五、垃圾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食品残渣、纸张、塑料、玻璃等。
在古代社会中,垃圾的产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中,垃圾通常被视为无用之物,被丢弃或者处理掉。
六、污秽污秽是指古代社会中产生的脏乱、不洁的物质或环境。
污秽包括污水、粪便、垃圾等污染物。
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污秽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通常是将其排放到河流、湖泊或者直接掩埋。
七、异物异物是指古代社会中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的物品或物质。
例如,建筑物中的水槽中出现的杂物、草坪上的杂草等都可以被称为异物。
古代社会中,异物通常被视为不应该存在的物品,需要及时清除和处理。
八、废弃物料废弃物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需要再利用的物料。
古代环保法令趣谈
![古代环保法令趣谈](https://img.taocdn.com/s3/m/7c5268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b.png)
古代环保法令古代环保法令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如何处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环保法令的趣谈:1.秦朝的环保法令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统治者们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据史书记载,秦朝时期就规定了“禁止烧山泽”的法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环保法令之一。
此外,秦朝还规定了“不得毁坏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法令,以保护自然环境。
1.唐朝的环保法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它的统治者们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就规定了“禁止砍伐树木、捕捉鸟兽、破坏草地”的法令,以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唐朝还规定了“禁止在河流中倾倒垃圾、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法令,以保护水资源和市场秩序。
1.宋朝的环保法令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朝代,它的统治者们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就规定了“禁止在城市中烧煤、禁止在河流中倾倒垃圾”的法令,以保护城市环境和水资源。
此外,宋朝还规定了“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禁止在街道上乱扔垃圾”等法令,以保护市场秩序和城市卫生。
1.清朝的环保法令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者们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就规定了“禁止在河流中倾倒垃圾、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法令,以保护城市环境和市场秩序。
此外,清朝还规定了“禁止砍伐树木、捕捉鸟兽、破坏草地”的法令,以保护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古代环保法令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涉及到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这些法令反映了古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也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垃圾的管理制度是什么
![古代垃圾的管理制度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7b893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7.png)
古代垃圾的管理制度是什么垃圾的分类对于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利用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的生活物资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导致了古代社会对于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对于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级和管理。
古代社会的垃圾分类主要是侧重于可再利用的垃圾的分类,比如说废铜、废铁、废纸、废木材等等。
在古代社会,这些被废弃的物品并不会直接扔掉,而是会被专门的人或者机构收集起来,再进行修复、重组或者进行二次利用。
比如说在古代的农村社会,农民们会将家庭废弃的农具、瓦砖等等进行收集和再利用,这些废品经过再利用后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也可以减少垃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在古代的城市社会,废品回收和再利用也是比较普遍的,城市里会有专门从事资源回收的行业,有的会回收金属废品,有的会回收布匹纺织品等等。
垃圾的分类和再利用是古代社会垃圾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垃圾的处置和清理也是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手段,垃圾的处置和清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比如说排水系统不完善会导致河水被垃圾所污染,城市内街道不适合垃圾的堆放会使城市环境脏乱不堪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古代社会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比如说对于乱倒垃圾的行为要进行处罚,对于垃圾的清理和处理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管理等等。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的垃圾管理制度虽然比现代社会的垃圾管理制度简单和落后一些,但是它也有它独特的优点和特点,比如说通过废品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通过简单的垃圾处置和清理可以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和美观等等。
古代社会的垃圾管理制度依然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垃圾管理制度有一些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古代关于环保的生活妙招
![古代关于环保的生活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f7e6e1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6.png)
古代关于环保的生活妙招
- 凿井:夏朝时人们就知道要想喝水,先凿个井。
《周易》中也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的记载,表明人们非常注意保护水源。
- 垃圾处理:东汉时期,发明了最早的环卫机械——垃圾翻斗车和洒水车,用于打扫街道。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繁华热闹,因此设立了专门打扫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城市街道司,专管街道的清扫和积水的疏导。
南宋时期,也沿袭了这一措施,《梦粱录》中记载“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
明代时,有了专职清洁工负责环境卫生。
- 制定法律:商代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战国时期也有“弃灰于道者,黥”的法律条文,在犯人脸上刻下记号,以示警戒。
这些环保生活妙招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环境的关注,也为现代环保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古代人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的?
![古代人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的?](https://img.taocdn.com/s3/m/4853296d561252d380eb6ec7.png)
古人其实垃圾很少要处理的。
古人没那么多垃圾,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利用。
那极少的垃圾都是纯天然的,自己就腐烂、古代的生活垃圾污染性小,大多可被自然“消化”,城镇是有专门地点处理的(虽没有直接证据,但可以逻辑分析,随着城市飞速发展,人口增加,房屋密集,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图》,垃圾一定是集中地点处理的,唐朝的法律甚至有规定,住户向街道泼水掷物要受处罚。
农村估计是各自为阵,地广人稀嘛)人类排泄物是可以做肥料的,所以现在有些农村还将其集中倒在大缸中,待用,城市里有专门负责收排泄物的工种。
风化成尘土或肥料了。
古代的垃圾都是可以降解的,所以基本上是堆起来然后当底肥用.生活垃圾主要是食物和一些纺织品和木材一类的可燃品。
要么就喂狗喂猪了,要么就烧掉了。
首先,古代没有塑料,玻璃,更早一点还没有纸,所以这些垃圾就不存在处理的问题了。
再之,古代没有电器,所以废旧电器就不存在处理的问题。
第三,古代工业还没有出现,废水基本上是淘米洗菜产
生的,用它来冲茅坑就行啦。
这样就解决了。
第四,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生活水平都比较地下,普通老百姓吃剩下来的粮食都会省下来以后吃,极少数贵族倒掉。
现在浪费啊。
综观古人处理垃圾的问题,我们可以检讨一下现代文明到底比古代先进多少,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倒退!其实古人的食物是主要垃圾,吃不完就喂狗或猪啦。
当代比较贫穷的地区的人的生活情况与古代比较类似。
其实不用说那么远,小时候在农村,那时连塑料袋都没有,买食品都用纸包,再用纸绳绑好。
人畜粪便都放到一个大坑里,盖上土,春天时运到田野里做肥料。
那时真好啊!。
古代垃圾分类
![古代垃圾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ec4c7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f.png)
古代垃圾分类
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始和简单,垃圾的种类相对较少,主要来自于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自然有机物和人造物,如食品残渣、动物粪便、稻草等,垃圾总量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要少很多。
古代人们对垃圾也有一定的分类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厨余垃圾:古代人们将剩饭剩菜或煮熟的骨头、藻类海草等堆放在固定区域,方便养猪、鸡、鸭等家禽用作饲料。
2. 建筑垃圾:古人建房时会使用砖、瓦、木材等材料,在建筑工程完成后,会将剩余的建筑垃圾去往田里堆积,起到了肥料的作用,增加了土地的肥力。
3. 物品回收:在古代,物品回收是一种常见的行业。
例如,钢铁制品可以回收用作武器制造,丝绸、棉布等纺织品则可以再次加工制造成家居用品等。
虽然古代人们对垃圾管理方法摆脱不了自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但他们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处理依然对我们提供了启示。
唐朝人的垃圾处理
![唐朝人的垃圾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5145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1.png)
唐朝人的垃圾处理古代垃圾问题严重古人没有垃圾分类的管理方法,更没有对垃圾危害严重的认知。
但是,古人至少认为乱扔垃圾是不对的。
商朝人若把垃圾倾倒在街道上,被官府抓到后会被断手;秦朝规定,平民百姓乱扔垃圾,要在脸上刻记号和文字,并涂墨水,即“弃灰于道者黥”。
如此严酷的处理,除了因为没有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垃圾问题过于严重。
古代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并不完善。
虽然隋朝的街道两边已有排水沟、路沟和明沟,大型建筑群也有排水渠,但是,整个城市的排水设施不完善,这是要人命的事。
污水的排放怎么办?挖掘渗井。
结果,污水直接下渗或者汇入地表水之后下渗到潜水层,污染地下水,整个城市的吃水就成了大问题。
在古代城市,生活与生产垃圾、粪便是城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统治者使用了各种惩罚的手段,却收效甚微。
唐朝建国后,沿用隋朝的大兴城,将其改名为长安城。
在其鼎盛时期,长安城占地面积达到八十多平方千米,拥有一百多万人口。
可想而知,垃圾问题让朝廷非常头疼。
唐朝人的垃圾处理办法唐朝人要面对的垃圾,主要是餐厨垃圾、土石、木屑、废铜烂铁、粪便等。
当时的长安城,手工业、商业发达,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每天都会产生堆积如山的垃圾,唐朝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历朝历代都重视垃圾处理的问题,出台一系列严苛的政策,这是“堵”的做法。
唐律规定,在街道上随便扔垃圾者,杖责六十,若管理部门履职不力,要与乱扔垃圾者一起接受处罚。
在墙上打洞排出污秽物(或指屎尿之类)到街巷的,杖责六十,只排放清水的无罪,管理者不清查处理,和排污者同罪。
除了堵,朝廷也尝试用“疏”的方式解决问题。
唐朝重视排水沟的建设,同时也加强排水设施的修缮。
长安城除大道旁修有排水沟外,里坊与两市之间的街道旁也修筑有排水沟。
但是,长安、洛阳有人随便取土挖坑,污秽之物便会直接流入排水沟。
为此,唐玄宗发出诏令,要求整顿旧沟渠,不得在街巷挖坑取土。
唐朝人的环保意识,体现在一种叫“哕厥”的东西上。
古代维持城市环境的措施
![古代维持城市环境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602a8e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b.png)
古代维持城市环境的措施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维持城市环境的那些有趣措施。
在古代,维持城市环境可是个大工程。
为啥要这么大费周章呢?您想想,城市里人来人往,垃圾堆积、污水横流,那不得臭气熏天,疾病横行啊?所以,为了大家能有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古人可是想出了不少招儿。
首先得说说垃圾处理这事儿。
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的垃圾桶和垃圾车,那他们咋办呢?古人规定了专门的垃圾倾倒时间和地点。
就好比现在学校的上课铃,到点了就得去做该做的事儿。
每天特定的时辰,大家就把垃圾倒到指定的地方去。
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监督,要是谁乱倒垃圾,那可就得挨罚。
这罚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罚钱,有的是罚去打扫街道。
您可别觉得这小惩罚没啥,在古代,那点钱可金贵着呢,打扫街道也累得够呛。
所以大家为了不被罚,都老老实实遵守规定。
再说说污水排放。
古人也很有智慧,他们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
这排水系统就像城市的“血管”,把污水都引到该去的地方。
您能想象到吗?那时候的排水管道有的是用石头砌成的,有的是用陶制的管子,可结实了。
而且为了防止堵塞,还会定期派人去清理。
清理的人那可真是辛苦,得钻进那些狭窄的管道里,把脏东西一点点弄出来。
还有公共厕所这一重要设施。
在古代的城市里,公共厕所可不是随处可见的。
但一些比较繁华的地方,还是会设置公共厕所。
而且为了保持厕所的清洁,也有专人打扫。
这打扫厕所的工作可不怎么招人喜欢,但是总得有人干不是?另外,为了减少灰尘,古人还会定期洒水。
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那水车就会在街上穿梭,把水均匀地洒在地面上。
这就好像给城市做了个“保湿面膜”,让空气都变得湿润一些,灰尘也就不那么容易飞扬起来啦。
对于街道的清扫,古人也不含糊。
会组织百姓轮流打扫街道,就跟咱们现在的轮流值日似的。
到了打扫的日子,大家就拿着扫帚、畚箕,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让城市整洁了,还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这些措施实行起来可不容易,得靠大家齐心协力。
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
![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a8ce7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e.png)
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一、垃圾处理方式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科技和化学制品,人们采用了各种原始但实用的方式来处理垃圾。
其中,最主要的处理方式包括:1. 填埋:这是最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
古代人们通常会将垃圾填埋在城市周围的浅层土壤中,或者在专门的填埋场中进行填埋。
2. 焚烧:古代人们也会利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
一些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垃圾,如纸张、木材等,会被集中起来进行焚烧。
3. 丢弃:在某些情况下,古代人们也会选择直接将垃圾丢弃在街道上或者城外。
这种做法通常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二、垃圾分类方式尽管古代的垃圾处理方式相对简单,但有些城市和地区也会进行一定的垃圾分类。
以下是古代常见的垃圾分类方式:1. 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食物残渣、蔬菜叶子、纸张等日常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这些垃圾通常会被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
2.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破损的建筑材料、废砖瓦等。
这些垃圾通常会被重新利用,如用于铺路、建筑填充等。
3. 医疗垃圾:主要包括使用过的药品、医疗器械、废弃的药品包装等。
这些垃圾通常会被特殊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动物废弃物:主要包括动物的粪便、尸体等。
这些垃圾通常会被收集起来,用于制作肥料或者进行焚烧处理。
三、古代城市垃圾处理与分类的意义古代城市垃圾处理与分类虽然不像现代那样系统化和全面化,但仍然具有以下意义:1. 环境保护:通过对垃圾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类,古代人们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2. 公共卫生:通过对垃圾进行填埋、焚烧或者特殊处理,古代人们能够减少垃圾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社会健康。
3. 资源利用:通过对建筑垃圾、动物废弃物等进行再利用,古代人们能够减少对新资源的需求,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城市管理:通过对垃圾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类,古代政府能够减少城市管理的难度,有利于维护城市秩序和安全。
总的来说,古代的垃圾处理与分类虽然与现代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https://img.taocdn.com/s3/m/0e2a9c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2.png)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产物,人类一旦聚居在一起,就要面临垃圾处理问题。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垃圾处理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题。
古代城市的垃圾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生活垃圾,但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却也颇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先秦:零容忍,丢垃圾者断手商朝时期,城市已经颇具规模,人口开始密集起来,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统治者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法令。
根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灰即垃圾,居民把垃圾在扔道路上,被发现就要面临断手的惩罚。
商朝的惩罚比较残酷,但约束力强。
这一法令沿袭到了秦代,在《秦律》中便有“弃灰于道者被刑”。
先秦时期的周朝出现了历史上最早专门处理垃圾的机构。
《周礼·秋官》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条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卫生,这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唐代:有人专门回收垃圾古代城市唐朝时期,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几百万,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巨大。
唐朝为处理垃圾问题,也颁布了相关法令,只是相较于先秦而言略为宽松。
据《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意思为居民如果在街上扔垃圾要打六十大板,倒水则不用;官员纵容民众扔垃圾,与民同罪。
那么长安几百万人要如何处理垃圾问题呢?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出现了专门回收垃圾、处理粪便的人,有人还因此成了百万富翁。
《朝野佥载》就记载道:“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
”《太平广记》也载道:“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宋代:职业环卫工古代城市唐代专门回收垃圾的人,在宋代发展成了职业环卫工。
宋代经济繁荣,开封、杭州都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如此密集的都市产生的日常垃圾数量必然巨大。
而宋代又是如何处理数量惊人的垃圾呢?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宋朝设置了一个专门管城市卫生的机构“街道司”,“街道司”旗下有专门的职业环卫工。
古代关于废物的利用
![古代关于废物的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c1186eeefdc8d377ee323a.png)
古代关于废物的利用
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兴建了厕所积肥,印度等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利用粪便和垃圾堆肥的习俗。
早在公元前3000至前1000年,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就有将垃圾埋坑覆土的处理办法;18世纪,苏格兰大城市爱丁堡有将废物收集分类出售再用的记载。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
例如100年前,美国80%的人口在农村,而现在80%的人口在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乡镇企业的兴起使非农业人口增加了。
由于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三废”排放量日益加大,公害事件日多,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6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保护开始受到社会公众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的重视,污染防治和废物利用技术迅速发展,大体形成一系列处理方法,成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998・3环境教育知识长廊
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其次是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因此,树立人和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乃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进步,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其朝着协调人和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相反还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
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说明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人类环境会议。
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人类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也就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只有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减轻和避免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质污染等生态危机造成的危害,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产和生存的最佳生态环境。
□
我国古代城市对于垃圾和粪便的处理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牛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
人口密集地区的消费活动所引起的局部污染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垃圾、粪便等是古代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了对它们的处理。
一
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消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代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道者。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在商鞅制定的秦律中也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
”《盐铁论・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
在商代人们已经开始给农田施
肥,《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
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区
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
”为了积
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
舍饲。
甲骨文中的“牢”、“ ”等字,就
表明了对家畜的舍饲。
“ ”字有两重
含义,一是猪圈,二是厕所。
《说文解
字》,“ ,厕也,从豕在囗中也。
”对于
厕所要经常清除,对于猪圈、牛栏等
也要经常清圈,除保持卫生外,还可
以积肥。
《说文解字》,“厕,清也。
”就
说明了这一点。
甲骨文中还记载,“甲
戌卜,贞:般 ,氐?”(《拾》一二・三)
“贞:般 ,氐?”(《前》四・一六・八)
“般 ”就有清圈除粪之意。
总之,最
迟到商代,已有了厕所、猪圈等,对粪
便进行收集,不仅保证了环境卫生,
还用粪来肥田,变废为宝。
二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
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
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
说明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
也有记载。
《周礼・秋官》记载,“ 狼
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所
谓 者,据郑玄注讲,当为涤除之
涤字,狼为狼扈道上。
贾疏:“狼扈道
上者,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籍
也。
”据清人解释,“周礼野庐氏达国
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
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
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周朝所
谓国,即城中。
狼氏的职责就是清
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
的清洁,这也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
的机构。
周代的厕所不仅设在人们居住
之处,在活动场所也设有。
据《周礼・
环境教育1998・343
知识长廊
(上接24页)
下几方面:学校的目的;正规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及其土地的管理;管理学校环境;教室管理等。
误区三:环境教育教师培养注重一般环境知识,而缺少环境教育教学论方面的内容。
在我们所做的《北京市教师环境素养调查》(1996年)中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在原毕业学校中学过有关环境的课程的人占2415%,这些人中6417%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之间,学习有关环境教育课程的方式依次为:选修课(817%),专业课(615%),公共课(415%),讲座(414%)。
专业课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中学习的有关环境的知识,选修课、公共课和讲座中开设的一般为环境概论一类的课程。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了解有关环境的一般知识,但是缺乏环境教育教学论方面的内容。
所以,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所知甚少。
这是影响学校环境教育,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致使我国的学校环境教育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个体行为水平上(取决于领导和教师的环境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应该改革师范教育对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开设环境教学论或在环境概论课程中增加环境教学论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教师对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认识,知道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
□
参考文献(略)
天官》载,“官人为其井,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郑玄注,“,路厕也”。
路厕的建立,对于维护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得以保持。
至于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
公厕的普遍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防止了传染病的流行。
三
唐代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极为可观。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主司不禁,与同罪。
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
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
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
”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唐玄宗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下过诏令,责成有关部门进行管理。
“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
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
长安、洛阳两城市中由于有人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壅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于是唐玄宗命令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仅仅依靠行政管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经济杠杆发挥了作用。
在唐代出现了以清理垃圾、粪便为职业的人。
《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
”《太平广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这些人不仅清理了垃圾粪便,改善了城市环境,也因此积累了巨万家资。
据《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也有以清除粪便为业的人员。
他们定期清除各家的粪便,再运到农村卖掉。
明、清时期均有“粪夫”,负责粪便的清理。
四
虽然古代对垃圾、粪便作了一定的处理,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年深日久,仍会影响城市的居住环境。
汉长安城经历800年之后,由于垃圾、粪便等污染环境,造成百姓不适宜继续居住的状况。
“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注云:“京师地大人众,加以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卤。
”
造成长安城地下水污染的原因虽有多种,但粪便、垃圾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前,北京城也曾垃圾如山,这些垃圾也曾影响北京的地下水。
1938年曾有人分析北京地下水,在西单、西四和崇文门一带,10米以上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已达140~270毫升/升。
《万历野获编》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
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
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
”
《燕京杂记》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
以上都表明,如果对垃圾、粪便不处理,就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
这些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