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城市对于垃圾和粪便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998・3环境教育知识长廊

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其次是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树立人和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乃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进步,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会使其朝着协调人和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相反还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

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说明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举世瞩目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人类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也就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减轻和避免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质污染等生态危机造成的危害,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产和生存的最佳生态环境。□

我国古代城市对于垃圾和粪便的处理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牛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人口密集地区的消费活动所引起的局部污染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垃圾、粪便等是古代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了对它们的处理。

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消费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代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道者。”“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在商鞅制定的秦律中也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盐铁论・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在商代人们已经开始给农田施

肥,《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

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

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为了积

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

舍饲。甲骨文中的“牢”、“ ”等字,就

表明了对家畜的舍饲。“ ”字有两重

含义,一是猪圈,二是厕所。《说文解

字》,“ ,厕也,从豕在囗中也。”对于

厕所要经常清除,对于猪圈、牛栏等

也要经常清圈,除保持卫生外,还可

以积肥。《说文解字》,“厕,清也。”就

说明了这一点。甲骨文中还记载,“甲

戌卜,贞:般 ,氐?”(《拾》一二・三)

“贞:般 ,氐?”(《前》四・一六・八)

“般 ”就有清圈除粪之意。总之,最

迟到商代,已有了厕所、猪圈等,对粪

便进行收集,不仅保证了环境卫生,

还用粪来肥田,变废为宝。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

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

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

说明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

也有记载。《周礼・秋官》记载,“ 狼

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所

谓 者,据郑玄注讲,当为涤除之

涤字,狼为狼扈道上。贾疏:“狼扈道

上者,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籍

也。”据清人解释,“周礼野庐氏达国

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

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

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周朝所

谓国,即城中。 狼氏的职责就是清

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

的清洁,这也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

的机构。

周代的厕所不仅设在人们居住

之处,在活动场所也设有。据《周礼・

环境教育1998・343

知识长廊

(上接24页)

下几方面:学校的目的;正规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及其土地的管理;管理学校环境;教室管理等。

误区三:环境教育教师培养注重一般环境知识,而缺少环境教育教学论方面的内容。

在我们所做的《北京市教师环境素养调查》(1996年)中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在原毕业学校中学过有关环境的课程的人占2415%,这些人中6417%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之间,学习有关环境教育课程的方式依次为:选修课(817%),专业课(615%),公共课(415%),讲座(414%)。专业课是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中学习的有关环境的知识,选修课、公共课和讲座中开设的一般为环境概论一类的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了解有关环境的一般知识,但是缺乏环境教育教学论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所知甚少。这是影响学校环境教育,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致使我国的学校环境教育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个体行为水平上(取决于领导和教师的环境素养)。要全面提高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应该改革师范教育对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开设环境教学论或在环境概论课程中增加环境教学论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对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认识,知道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略)

天官》载,“官人为其井,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路厕也”。路厕的建立,对于维护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得以保持。至于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公厕的普遍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防止了传染病的流行。

唐代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极为可观。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唐玄宗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下过诏令,责成有关部门进行管理。“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长安、洛阳两城市中由于有人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壅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于是唐玄宗命令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仅仅依靠行政管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经济杠杆发挥了作用。在唐代出现了以清理垃圾、粪便为职业的人。《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太平广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这些人不仅清理了垃圾粪便,改善了城市环境,也因此积累了巨万家资。

据《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也有以清除粪便为业的人员。他们定期清除各家的粪便,再运到农村卖掉。明、清时期均有“粪夫”,负责粪便的清理。

虽然古代对垃圾、粪便作了一定的处理,但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年深日久,仍会影响城市的居住环境。

汉长安城经历800年之后,由于垃圾、粪便等污染环境,造成百姓不适宜继续居住的状况。“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注云:“京师地大人众,加以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卤。”

造成长安城地下水污染的原因虽有多种,但粪便、垃圾起了重要作用。建国前,北京城也曾垃圾如山,这些垃圾也曾影响北京的地下水。1938年曾有人分析北京地下水,在西单、西四和崇文门一带,10米以上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已达140~270毫升/升。

《万历野获编》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

《燕京杂记》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以上都表明,如果对垃圾、粪便不处理,就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这些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