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学初二暑期辅导四《机械运动》
八年级机械运动知识点分析
八年级机械运动知识点分析机械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运动的学科。
在中学物理中,机械运动通常在八年级进行深入学习,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机械运动的知识点。
一、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轨道上运动。
在学习直线运动时,需要掌握均匀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方面。
均匀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轨道上以恒定速度匀速运动,需要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直线轨道上的速度随时间而加速或减速,需要掌握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二、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轨道上运动。
在学习曲线运动时,需要掌握匀速曲线运动和变速曲线运动两个方面。
匀速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轨道上以恒定速度匀速运动,需要掌握匀速曲线运动的相关公式;而变速曲线运动则是指物体在曲线轨道上的速度随时间而加速或减速,需要掌握变速曲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三、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圆周轨道上运动。
在学习圆周运动时,需要掌握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公式、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公式等。
四、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机械运动中最基本的定律,共分为三条。
第一定律是质点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惯性定律;第二定律是牛顿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第三定律是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力的特性。
五、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进行作用的结果,是力的作用引起的物体位移与力的大小之积。
机械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者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包括势能和动能两种形式。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需要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的实施和数据处理,以便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在初中阶段,机械运动的学习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增加知识面,提高物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赛车比赛等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归纳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加速度的概念、图象法的应用等。
3.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美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机械运动基本概念、公式及图象法的掌握。
-填空题:涉及机械运动类型、物理量的定义等,如“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方向是______。”
-选择题:考察对加速度、速度变化等概念的理解,如“物体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______。”
-计算题:求解物体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如“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2秒后速度达到4m/s,求物体的加速度。”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机械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分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
2.学会使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掌握运用图象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如速度-时间图象、位移-时间图象等。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如计算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是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篇1】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一、多做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搞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就应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
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
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
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
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
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
并用心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立刻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优秀教案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优秀教案【参考题材】1.列车开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开展史和世界的开展史.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开展的奉献.【评价方案】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的丰富性.3.在此根底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化的问题.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才能目的:1、观察实验才能: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才能:判断和分析^p 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p 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的:1、辩证唯物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浸透爱国教育.教材分析^p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络实际分析^p 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络实际判断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p 所选的参照物.在此根底上,感性的分析^p 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p 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考虑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络实际,进步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和由理论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考虑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p ,老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p 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答复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p 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考虑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根底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例如教学单元分析^p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可以由运动情况分析^p 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p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例如可以进展分析^p ,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p ,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绘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绘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中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化分析^p 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p 两类实例: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绘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详细情况可以老师提供参考例如学生分析^p ,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老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例如:“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考虑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根底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根底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机械运动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机械运动初中物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3. 机械运动的快慢比较4. 参照物的选择5. 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快慢比较。
2.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PPT或视频,展示各种机械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运动的现象。
2.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特征。
3. 讲解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机械运动的快慢比较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机械运动的快慢。
5.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6. 讲解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种运动观的关系。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类型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能力的表现。
3. 关注学生对参照物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加深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机械运动教案初中
机械运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机械运动的现象,如汽车行驶、自行车运动、行人步行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有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探究机械运动的概念1. 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并说明判断的标准。
2. 总结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3. 解释机械运动的特点: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连续的、有序的。
三、理解参照物的选择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 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
3.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参照物可以是任何物体,但选择时要考虑研究的方便性。
四、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总结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需要选定参照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五、巩固知识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2. 让学生举例说明机械运动在科技、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七、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强调机械运动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参照物的概念分析问题。
3. 学生能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解析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解析我们都知道,在初中的物理中,有一部分知识是以机械运动为基础的。
因此,学好机械运动对我们在物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在初三年级,我们要学习机械运动这一章。
在机械运动中,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1、机械运动的特点:一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三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2、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对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水平方向为主体的运动,如水平地面上两点间的直线运动;一类是以竖直方向为主体的运动,如竖直向上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上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加速度为竖直向下的物体之间相互做速度变化率为竖直向下的事物与竖直向上的事物之间相互做速度变化率为斜向上东西。
3、机械运动中几个重要公式:4、机械运动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
1、力的三种表示方法力可以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平衡力。
比如我们在地面上用手推物体,物体受到的是来自地面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平衡力。
我们可以把它写在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就可以表示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用一个单位来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比如我们在地面上用手推物体,物体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我们可以写成一个单位来表示这两个力,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单位”。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为: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到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则发生相对应的运动状态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是这样的:(1)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使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两个物体都保持原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完整教案
【前言】机械运动是初中八年级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物理现象之一。
本文将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学习《机械运动》这个内容,编写一份详细、全面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概念;2、掌握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图示方法和计算方法;3、了解机械运动的物理规律和运动学方程;4、掌握机械运动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一、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1、机械运动的定义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其他物体所产生的运动。
机械运动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物理现象之一,包括平动和转动两种运动方式。
2、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种。
(1)平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各个点都沿着同一条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式,如一个人从A点步行到B点。
(2)转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以某一点为轴心,呈现旋转状态的运动方式,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二、机械运动的基本念1、位移:是物体运动前后位置变化的量,通常用ΔS表示。
2、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通常用v表示。
其公式为:v = ΔS/Δt3、加速度:在物理学中,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通常用a表示。
加速度的公式为:a = Δv/Δt4、时间: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通常用t表示。
5、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力,通常用F表示。
6、力臂:是作用力垂线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通常用L表示。
7、力矩:是作用力与力臂的乘积,通常用M表示。
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和作用力的大小有关。
三、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1、图示法在物理学中,图示法是物体运动描述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描述。
其中,直线运动可以用距离——时间图表示,而曲线运动可以用速度——时间图表示。
2、计算法在物理学中,计算法是物体运动描述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主要通过数值计算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特点和规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3.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1.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2.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运动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提问:什么是机械运动?有哪些常见的机械运动?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和转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各类机械运动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分组进行平抛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和观察,给出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组进行自由落体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和观察,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4. 计算练习(20分钟)•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练习题,包括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扩展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应用。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务必掌握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物理教科书《物理》第八册;2.实验器材:球、标尺、计时器等;3.计算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和准确性评定学生对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程度;2.计算练习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定其计算能力和解题思路;3.课堂参与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思考等,评定其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机械运动初中教案
机械运动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掌握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5)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引入参照物、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1)位移的概念。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械运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 课堂讲解(1)讲解参照物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讲解质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讲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讲解位移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4.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环节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机械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各种机械运动现象。
初中物理学习中,机械运动是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本文将对这一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读者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格式使其符合学习的需求。
一、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最基础的机械运动之一。
当物体沿着直线轨道运动时,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总结和归纳: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变化的概念,可以用来描绘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移动情况。
速度是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情况。
加速度则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中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运动情况,其速度-时间图像为一条直线。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的运动情况,其速度-时间图像为折线或曲线。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垂直上抛运动或下落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满足一定的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s=ut+1/2gt^2,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二、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相对于直线运动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运动轨迹不再是直线,而是呈现出曲线形状。
简单的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1.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轨道上做规则的、呈圆周形状运动的情况。
圆周运动的关键是理解角度和弧长的概念。
当物体做圆周运动时,角度的变化与弧长的关系为l=Rθ,其中l表示弧长,R表示半径,θ表示角度。
2.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没有外界力的情况下在空中做自由运动的情况。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机械运动是物理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的知识点总结: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或状态变化到另一个位置或状态的过程。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轨迹移动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不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
4.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沿曲线轨迹移动的运动。
常见的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沿着圆周轨迹移动;在抛体运动中,物体以抛体轨迹自由运动。
5.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a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运动时间。
6.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v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s为位移,t为运动时间。
7.位移与路程:位移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位置的直线距离,而路程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
当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折返时,位移和路程相等;当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有折返时,位移和路程不相等。
8.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状态。
9.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10.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11.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和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运动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和计算方法;3.机械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和计算方法;2.机械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投影仪;2.相关的实验仪器和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2.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教师通过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等。
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2.2 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和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讲解如何计算这些基本量。
通过实例的讲解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运动,并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相关的数据。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机械运动,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4. 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解决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和巩固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和小组讨论。
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讨论和练习等环节,全面地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运动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活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2.能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量和测量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量、等速直线运动、抛物线运动、简谐运动、实物建模与公式应用三、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量、等速直线运动、抛物线运动、简谐运动四、教学难点:实物建模与公式应用五、教学方法:1.通过多媒体讲解,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量。
2.通过小组讨论,讨论机械运动的分类。
3.通过实例分析,分析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4.通过实验探究,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量。
5.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实验箱、物理实验器材3.课堂活动材料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多媒体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2.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物品中有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的?”(二)讲解1.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
2.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量。
3.通过实例讲解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三)实验1.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等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抛物线运动的实验。
3.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简谐运动的实验。
(四)课内互动1.小组讨论机械运动的分类。
2.课堂互动,让学生尝试回答一些物理问题。
(五)探究1.利用实物进行机械运动的建模,探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2.利用公式进行机械运动的计算,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六)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点,展望下一课的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量,了解了等速直线运动、抛物线运动、简谐运动的规律和现象。
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掌握了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全面解析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的学习是整个物理学科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需要重视,而课程设置之外的一些资料也需要被充分利用。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机械运动》这一章节的教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学习材料。
下面我们将对这份教案进行全面解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机械运动、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能够掌握有关它们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简单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的位置、方向、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及应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自由落体的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动规律的应用;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掌握在计算过程中如何使用基本公式。
五、教学方法1.向学生演示反复的实验,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2.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相关的动画、图像及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3.将知识点分为小块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班级测试、学生讨论、学生小组活动及与家长的交流等方式进行,以评估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对于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用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来看,这份初中八年级物理的教案是一个非常详细且全面的学习材料,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份教案的正确使用能够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帮助。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暑期衔接-物理-新初二-机械运动 1课时_最新修正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八年级课时数: 1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肖克峰授课内容机械运动星级★★★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建议用时5分钟!>1、机械运动;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3、路程——时间图像。
:专题概述: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是这个专题的重点。
一、路程——时间图像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O的倾斜直线。
这条直线直观地反映了函数y与自变量x的正比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跟时间t之间的关系为s=vt,式中的路程s相当于正比例函数y=kx中的y,时间t相当于x,保持不变的速度v相当于比例系数k。
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二、数据表格分析本专题中表格题主要反映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Ⅰ.知识结构<建议用时20分钟!>:题型概述。
路程——时间图像和数据表格分析是近几年经常出现的题型。
可以以填空、选择、实验等方式出现。
题型一:路程——时间图像【例1】(★★★)小华乘水上游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物是的。
如图5所示的s-t图像反映了游船在某段江面上的运动情况,由图像可得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米/秒,它在3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米。
【答案】运动、1、30【解析】(1)小华乘水上游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与游船之间有位置的改变,就说明浦江两岸的建筑是运动的.(2)由图象可得该游船行驶30秒时,对应的通过的路程是30米.则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v=30m/30s=1m/s.【例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答案】C【解析】A、由图象可看出:经过4秒,甲车的路程是40米,乙车路程小于30米,则甲乙两车间距离大于10米,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经过6s,甲车路程为60米,乙车路程为40米,则两车相距20米,故B错误;Ⅱ.典例精讲C、由图象知: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间4秒,乙所用时间是6秒,甲用时比乙少2秒,故C正确;D、由图象知: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间是6秒,乙车用时9秒,则甲比乙少用时3秒,故D错误.小试牛刀:A、B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A点出发向B点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相关术语。
3. 能够应用运动学公式解决机械运动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和相关术语。
3. 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平衡木、计时器、直尺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机械运动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运动学知识,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二、理论讲解(25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详细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类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并解释相关术语。
3.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实验。
2. 实验一:利用平衡木和计时器,测量小球在不同高度自由落体的时间,并记录数据。
3. 实验二:使用直尺和计时器,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的斜面上的滑动时间,并记录数据。
4.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机械运动的规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和常见错误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尝试。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机械运动的现象,并总结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礼中学初二暑期辅导四《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心潮澎湃 C.海水奔腾 D.流星赶月
2、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B.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为70℃
C.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0.5dm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3、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
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 A.地球 B.“火卫一”探测器 C.太阳 D.火星
4、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
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5、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量程3m,分度值1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100cm,分度值0.5mm
6、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
速度一定是()
A. 9米/秒
B. 12米/秒
C. 4.5米/秒
D. 无法确定
7、我们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一:比较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方法二:比
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方法三:比较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百米赛跑中采用是哪一种方法()A.方法一B.方法二
C.方法三D.都不是
8、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
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9、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10、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比赛中,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上空运行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1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 B.2.5m/s C.1m/s D.5km/h
12、关于误差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
13、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96 nm=0.96×10-3μm=9.6×10-4μm B.9.6 cm=9.6÷100=0.096 m C.9.6 cm=9.6 cm×10 mm=96 mm D.96 cm=9.6 cm×10=96 mm
1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
15、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20m/s。
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 A.24m/s B.25 m/s C.26 m/s D.无法判断
16、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
的速度之比是()
A.1:1
B.9:4
C.2:3
D.4:9
17、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
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
18、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
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A.“歼-10”战斗机
B.地面上的房屋
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歼-10”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二、填空题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情景中,竹排“游”是以
为参照物,青山的“走”是以为参照物。
20、小明同学在做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帮他补上:某
同学的身高是15.8,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2。
21、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
以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是静止的.相对于是运动的。
2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它的符号是____,测量长度常
用的工具是____;时间的主单位是____,它的符号是____,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____。
23、坐在甲车里的人,看见路边树木向北运动,他是以为参照物.他
看到并排的乙车静止,若以树为参照物,乙车是的.
24、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相对于岸上的树来说,船上的人是的,小船
是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的.
25、小明乘坐公交车去学校时,看到车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运动,小明这是以
________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填“公交车”或“地面”)。
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km,乘车时间为6min,那么公交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26、单位换算:(1)2.54m= cm= μm。
(2)15m/s= km/h。
(3)5.5min= s。
(4)72 km/h=____ ____ m/s
27、坐在正在行驶的客车内,乘客以_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以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可见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性。
三、实验探究
28、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1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图1 图2
29、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2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观察如图4所示的停表(秒表),每一小格代表0.1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s.
图4 图5
3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5的实验装置:小车从
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S AB= cm,t BC= s,v 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
四、综合应用
32、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
丙两车快慢相同,乙车较甲、丙两车开得快。
(1)以什么为参照物,三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丙两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33、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8km的大桥,问火车全部通过该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34、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
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
或哪一段路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