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10.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10.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而且关系到卫生境埋场的建设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他的总目标要求。

场址的选择是卫生填埋场规划设计的第一步,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安全原则是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垃圾填埋场建设中和使用后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小,不能使场地周围的水、大气、土壤环境发生恶化。经济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从建设到使用过程中.单位垃圾的处理费用最低,垃圾填埋场使用后资源化价值最高。即要求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经济效果,实现环保的目的。

影响选址的因素很多,主要应从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和法律等方而来考虑。这几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选址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基本的淮则:

①场址选择应服从总体规划

作为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填埋场的功能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控制和处理,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卫生及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卫生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与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其场址的选择应服从当地城市总体现划,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虽影响周围环境但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填埋场应与当地的人气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②场址应满足一定的库容量要求

任何一个卫生填埋场,其建设均必须满足一定的服务年限。一般填埋场合理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特殊情况下不少于8年。应选择填埋库容量大的场址,单位库区面积填埋容量大,单位库容量投资小,投资效益好。

库容是指填埋场用于填埋垃圾的场地体积大小。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应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填埋计划和填埋进度图也是填埋场世纪的重要文件。依据填埋进度图可计算出填埋场每阶段和总填埋量,即库容填埋容量基于设计的平面团,每一等高线用求积仪测出面积,平均面积乘以等高线的高度而求得,或由横断面图而求得。

对于山谷型填埋场,垃圾的沉降对填埋库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把由于沉降而产生的库容折算成垃圾容重。如刚刚填埋的垃圾,在充分压实的条件下,容重可能达到1t/m3,若考虑沉降,在计算总库容时,可以把垃圾容重折算为1.2—1.3t/m3。

③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场地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地表水,同时也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废物运往场地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地貌评价才能确定。一个与较陡斜坡相连的水平场地,会聚集大量的地表径流和潜层径流。地表水和潜层水文条件的研究特有助于这种情况的评价,也有助于评价地表水导流系统的必要性和类型。场地地形坡度应有利于填埋场施工和其他建筑设施的布置;不宜选在地形坡度起伏较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处。原则上地形的自然坡度不应大于5%,场地内有利地形范围应满足使用年限内可预测的固体废物的产量,应有足够的可填埋作业的容积,并留有余地。应利用现有自然地形空间,将场地施工土方量减至最小。

④气象条件

场址还应避开高寒区,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不应位于龙卷风和台风经过的地区,宜设在暴风雨发生率铰低的地区。场址宜位于具有较好的大气混合扩散作用的下风向,白天人口不密集地区。寒冷、潮湿、冰冻等气候条件将影响填埋场的作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⑤对地表水域的保护

所选场地必须在100年一遇的地表水域的洪水标高泛滥区之外,或历史最大洪泛区之外。避开湿地,与可航行水道没有直接的水利关系,同时原理供水水源,避开湖、溪泉等。场地的自然条件应有利于地表水排泄,避开滨海带和洪积平原。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位置应该在湖泊、河流、河湾的地表径流区。最佳的场址是在封闭的流域内,这对地下水资源造成危害的风险最小。填埋场不应设在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距居民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填埋区直接与河流和湖泊相距50m以内地区。填埋场场址离开河岸、湖泊、沼泽的距离宜大于1000m,与河流相距至少600m。

⑥对居民区的影响

场地应位于居民区500m以外或更远。最好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使运输或作业期间废物飘尘及臭气不影响当地居民,同时应考虑到作业期间的噪声应符合居民区的噪声标准。

⑦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要求

场址应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石或坚硬岩层的基础上,天然地层的渗透性系数最好能达到10-8m/s以下,并具有一定厚度。基岩完整.抗溶蚀能力强,覆盖层越厚越好。场地基础岩性应对有害物质的运移、扩散有一定的阻滞能力。场地基础的岩性最好为粘滞土、砂质粘土以及页岩、粘土岩或致密的火成岩。场地应避开断层活动带、构造破坏带、褶皱变化带、地震活动带、石灰岩溶桐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坍塌区、含矿带或矿产分布区以及地表为强透水层的河谷区或其他沟谷分布区。

⑧对场地水文条件的要求

场地基础应位于地下水(潜水或承压水)最高丰水位标高至少1m以上(参照德国标准),及地下水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场地应位于地下水的强径流带之外;场地内地下水的主流向应背向地表水域。场址不应选在渗透性强的地层或含水层之上,应位于含水层的地下水水力坡度的平缓地段。场址的选择应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应设有保护地下水的严密的技术措施。

⑨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

场地应选在工程地质性质有利的最密实的松散或坚硬的岩层之上,它的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应保证场地基础的稳定性和使沉降量最小,并有利于填埋场边坡稳定性的要求。场地应位于不利的自然地质现象、滑坡、例石堆等的影响范围之外。填埋场场地不应选择建在砾石、石灰岩溶洞发育地区。

⑩场址周围应有相当数量的土石料

所选场地附近,用于天然防渗层和覆盖层的教土及用于排水层的砂石等应有充足的可采量和质量来保证能达到施工要求;黏土的pH值和离子交换能力越大越好,同时要求土壤易于压实,使土具有充分的防渗能力。填埋场的覆土量一般为填埋场库区库容量的10%-20%,并且土源宜为黏土或黏质土。城市附近土地紧张,应尽量利用丘陵或高阶台地上的冲积、残积及风化土,以减少侵占农田;土料应尽量在填埋场附近选择,以降低成本,但对场区内可作为天然衬里的黏性土不宜破坏。

11场址应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场址交通应方便,具有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运输的全天候公路,宽度合适,承载力适宜,尽量避免交通堵塞。根据有关资料,垃圾填埋处理费用当中约60%-90%为垃圾清运费,尽量缩短清运距离,对降低垃圾处理费的作用是明显的。以目前城市较为普遍采用的垃圾清运车—一东风牌自卸汽车为例,运距每缩短1km,每吨垃圾即可减少0.15L的耗油量,车辆周转时间可缩短l分钟。因此,场址选择应综合评价场址征地费用和垃圾运输费用,择其最低费用者为优选场址。

垃圾填埋场选址规定

垃圾填埋场选址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一、在《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502—2008中: 5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技术要求 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除执行 GB 18485 等国家标准的污染控制要求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单台焚烧炉的处理能力不低于 200 吨/天; b) 焚烧炉应能连续运行,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系统处于负压状态; c) 烟气净化系统脱酸工艺宜采用干法/半干法工艺;除尘系统宜采用活性炭喷射加布袋除尘器的组合工艺; d) 自动控制系统应能使焚烧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实现自动连锁控制,使烟气中污染物排放浓度符合表 1 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 e)焚烧厂厂界距离居(村)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类似建筑物的防护距离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定,但不应小于 300 米。 二、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中: 5 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三、在《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

4 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 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 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 b. 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粘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c. 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固废课程设计:垃圾填埋场课程设计

Content 前言 (1) 1、绪论 (3) 1.1生活垃圾概述 (3)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4) 2、工程概况 (5) 2.1工艺选择 (5)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6) 2.3项目设计要求 (8) 3、填埋场的选址 (8) 3.1场址禁设地区 (8) 3.2选址条件 (9) 3.3场址比选与场址确定 (9) 3.4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10)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12) 4.1防渗工程 (12) 4.2水平防渗 (12) 4.3垂直防渗 (16)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18) 5.1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18) 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18) 5.3渗滤液收集系统 (19)

5.4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19) 5.5工艺选择 (21) 6、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及利用 (21) 6.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21) 7、填埋作业设备选择 (22) 7.1推土摊铺设备的选择 (22) 7.2压实设备的选择 (22) 7.3取土设备的选择 (23) 7.4喷药和洒水设备的原则 (23) 7.5其他设备的选择 (23) 8、封场工程 (24) 8.1填埋场的封场系统设计 (24) 8.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25) 9、环境保护与检测 (26) 附图 (27)

前言 一、设计目的 进一步加强对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认识,通过工程设计训练,强化课堂知识,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1、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和总体设计(填埋区库区场底工艺平面布置图、库区堆填规划平面布置图); 2、填埋场防渗系统设计(包括场底防渗结构布置图、库底与边坡防渗结构布置图、边坡锚固平台处防渗结构布置图、库区周边锚固沟处防渗结构布置图,封场); 3、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包括工艺流程选择、主要构筑物尺寸、主要设备选型)。 三、设计条件 1、设计题目:阳江市600吨/天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主体设计 2、原始数据及操作条件要求:规划用地总面积247400平方米,填埋高度45米。 四、主要工作内容 1、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和总体设计; 2、填埋场防渗系统设计; 3、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 4、绘制符合规范的工程图; 5、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选址要求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固体颗粒、垃圾、炉渣、污泥、废 弃的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人畜粪便等。有些国家把废酸、废碱、废油、废有机溶剂等高浓度的液体也 归为固体废弃物。按其来源不同,一般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等。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总原则。减量化”是通过适宜 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资源化”是指采用工艺技术, 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与资源。无害化”是将不能回收利用资 源化的固体废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最终处置,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目的。 处理固体废物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回收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这 一过程不改变物质的性能,收集起来的如金属、玻璃、纸张、塑料等废弃物,经处理后可作再生资源利用。二是无害化处理。对不能全部利用或因技术原因暂不能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防治对环境造成污染。 2处置场厂址选择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需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 B16889 - 1997),填埋场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 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

(2) 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畜居栖点500m以外; (3) 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得建在下列地区

①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 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 的区域内; ②居民密集居住区; ③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④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选址要求需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 B18599 - 2001),填埋场选址应符合 以下要求: (1) 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 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向,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3) 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 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 应避开断层、断层破裂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 响区; (5) 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6) 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选址的其他要求: ①I类处置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篇一: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第1条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二、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 三、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四、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 五、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第2条填埋场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一、必须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须达到设计量,使用期至少六年。 二、应有一定的施工设备,如汽车、布料机、装载机、推土机、碾压机等。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应按填埋工程量、作业实际需要而定。 1 三、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四、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五、不引起空气、水和噪声污染,不危害公共卫生。 六、技术工艺简单而科学,填埋工程处理垃圾的成本低。 第3条填埋场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交通方便,运距较短。 二、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 三、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 四、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 五、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六、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 七、远离水源。一般设在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第4条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 二、洪泛区。 三、淤泥区。 四、居民密集居住区。 五、距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800m以内的地区。 六、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七、地下水水面与坑底距离2m以内者。 八、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蕴矿区、灰 2 岩坑及溶岩洞区。 九、珍贵动植物栖息养殖区和国家大自然保护区。 十、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研究考察区。十一、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第5条填埋场选址必须事先进行调查,在掌握下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一、地形、地貌。 二、地层结构、岩石性及地质构造。

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目录设计说明书 1、绪论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 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项目设计要求 设计计算书 3、填埋场的选址 选址的考虑因素 选址的程序 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填埋区基底工程 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防渗材料 防渗系统的构造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渗滤液收集系统 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 填埋气的组成 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导排 7.终场覆盖 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8.封场后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符号说明 1、绪论 生活垃圾概述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

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问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问题 摘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要求,而且还要紧密结合所选场址各方面特征因素,全面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阐述了选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问题 1 前言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XX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 全统计,每年有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 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率正逐步得到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XX)、《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 强烈,阻力较大。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如何权衡利弊,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选址成败关键因素。 2 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篇一: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第1条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二、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 三、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四、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 五、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第2条填埋场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一、必须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须达到设计量,使用期至少六年。 二、应有一定的施工设备,如汽车、布料机、装载机、推土机、碾压机等。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应按填埋工程量、作业实际需要而定。

三、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四、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五、不引起空气、水和噪声污染,不危害公共卫生。 六、技术工艺简单而科学,填埋工程处理垃圾的成本低。第3条填埋场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交通方便,运距较短。 二、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 三、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 四、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 五、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六、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 七、远离水源。一般设在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第4条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一、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 二、洪泛区。 三、淤泥区。 四、居民密集居住区。 五、距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800m以内的地区。 六、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七、地下水水面与坑底距离2m以内者。 八、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蕴矿区、灰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崇明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 班级:55388799 学号:05793346 学生姓名:XXX 设计时间:2011.11.5-2011.11.14 指导教师:XX XXX

目录 一■前言------------------------------------------------------ P 1-2 1.1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2固体废物的危害 1.3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 二■工程概况--------------------------------------------------- P 2-3 2.1项目背景 22课程设计目的 2.3设计要求 2.4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三■设计计算-------------------------------------------------- P 4-7 3.1填埋场容积计算 3.2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3.3填埋气体产生量的计算 四■卫生填满场的设计------------------------------------------ P 7-8 4.1处理对象 4.2填埋场的选址 五. 填埋场的防渗 ---------------------------------------------- P 8-12 5.1防渗方式 5.2防渗材料 5.3防渗结构 六. ------------------------------------------------------------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P 12-13 6.1渗滤液的特点 6.2渗滤液的收集 6.3渗滤液的处理 七. ------------------------------------------------------------ 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 P 13-14 7.1填埋气的组成 7.2填埋气的收集系统 7.3填埋场气的导排 八■终场覆盖-------------------------------------------------- P 14 8.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8.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10.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而且关系到卫生境埋场的建设是否真正能够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他的总目标要求。 场址的选择是卫生填埋场规划设计的第一步,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安全原则是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垃圾填埋场建设中和使用后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小,不能使场地周围的水、大气、土壤环境发生恶化。经济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从建设到使用过程中.单位垃圾的处理费用最低,垃圾填埋场使用后资源化价值最高。即要求以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经济效果,实现环保的目的。 影响选址的因素很多,主要应从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和法律等方而来考虑。这几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选址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基本的淮则: ①场址选择应服从总体规划 作为城市环卫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填埋场的功能是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控制和处理,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卫生及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卫生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与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其场址的选择应服从当地城市总体现划,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虽影响周围环境但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填埋场应与当地的人气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②场址应满足一定的库容量要求 任何一个卫生填埋场,其建设均必须满足一定的服务年限。一般填埋场合理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特殊情况下不少于8年。应选择填埋库容量大的场址,单位库区面积填埋容量大,单位库容量投资小,投资效益好。 库容是指填埋场用于填埋垃圾的场地体积大小。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应在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填埋计划和填埋进度图也是填埋场世纪的重要文件。依据填埋进度图可计算出填埋场每阶段和总填埋量,即库容填埋容量基于设计的平面团,每一等高线用求积仪测出面积,平均面积乘以等高线的高度而求得,或由横断面图而求得。 对于山谷型填埋场,垃圾的沉降对填埋库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把由于沉降而产生的库容折算成垃圾容重。如刚刚填埋的垃圾,在充分压实的条件下,容重可能达到1t/m3,若考虑沉降,在计算总库容时,可以把垃圾容重折算为1.2—1.3t/m3。 ③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场地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地表水,同时也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废物运往场地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地貌评价才能确定。一个与较陡斜坡相连的水平场地,会聚集大量的地表径流和潜层径流。地表水和潜层水文条件的研究特有助于这种情况的评价,也有助于评价地表水导流系统的必要性和类型。场地地形坡度应有利于填埋场施工和其他建筑设施的布置;不宜选在地形坡度起伏较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处。原则上地形的自然坡度不应大于5%,场地内有利地形范围应满足使用年限内可预测的固体废物的产量,应有足够的可填埋作业的容积,并留有余地。应利用现有自然地形空间,将场地施工土方量减至最小。 ④气象条件 场址还应避开高寒区,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不应位于龙卷风和台风经过的地区,宜设在暴风雨发生率铰低的地区。场址宜位于具有较好的大气混合扩散作用的下风向,白天人口不密集地区。寒冷、潮湿、冰冻等气候条件将影响填埋场的作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完整版)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毕业设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目录设计说明书 1、绪论 1.1生活垃圾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3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况 2.1项目背景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2.3项目设计要求 设计计算书 3、填埋场的选址 3.1选址的考虑因素 3.2选址的程序 3.3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4.1填埋区基底工程 4.2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4.3防渗材料 4.4防渗系统的构造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5.1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5.3渗滤液收集系统 5.4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1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2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6.1填埋气的组成 6.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6.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导排 6.3.1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 6.3.2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 7.终场覆盖 7.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7.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8.封场后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符号说明

1、绪论 1.1生活垃圾概述 1.1.1生活垃圾的定义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1.1.1生活垃圾的危害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焚烧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有还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工程设计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姓名:郝飞 麻太刚 王屿

姜浩 指导教师:董军、迟子芳2014 年8 月

目录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1) 一.工程概况 (1) 1.1项目背景 (1) 1.1.1城市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概况 (1) 1.1.2社会经济现状 (1) 1.1.3城市发展基本情况 (3) 1.1.4环境卫生现状 (3) 1.2工程设计主要内容 (4) 1.3方案设计依据和原则 (4) 1.3.1采用主要规范及标准 (4) 1.3.2方案设计原则 (5) 1.4设计特点 (6) 1.4.1总平面布置特点 (6) 1.4.2污染控制技术特点 (6) 1.4.3雨污分流及渗滤液处理技术 (6) 1.4.4卫生填埋工艺 (7) 1.4.5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7) 二.厂址选择与确定 (7) 2.1 厂址选择要求 (8) 2.2 厂址选择与确定 (9) 三.工艺设计 (9) 3.1 建设规模以及服务年限 (9) 3.2 覆盖土来源 (10)

3.3 填埋方案 (10) 四.主体工程设计 (12) 4.1 场底处理及边坡平整 (12) 4.1.1 场地平整 (12) 4.1.2 边坡平整 (12) 4.2 防渗 (12) 4.3.渗滤液收排系统 (13) 4.3.1渗滤液收排系统的作用 (13) 4.3.2渗滤液收排系统的结构 (14) 4.3.3渗滤液收排系统的类型选择 (14) 4.4 场外排水系统 (15) 4.5 场外排水系统 (16) 4.6 垃圾渗滤液处理 (16) 五.辅助设施设计 (16) 5.1 调节池 (16) 5.2 截污坝 (17) 5.3 垃圾拦挡坝 (17) 5.4污水处理站和渗滤液处理站 (17) 5.4.1 污水处理站 (17) 5.4.2 渗滤液处理站 (17) 5.5 垃圾填埋场气体处理 (18) 5.6 覆土备料场地 (21) 5.7地磅站布置 (21) 5.8 道路设计 (21) 六.封场技术方案 (21)

垃圾填埋场选址原则

垃圾填埋场选址原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垃圾填埋场选址原则 一、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应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相协调一致; 2.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3.应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4.地质情况较为稳定、取土条件方便; 5.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及征地费用较低,施工较方便; 6.应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7.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8.选址应有环境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9.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10.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500m; 同时还应满足: 1.必须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限,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0年; 2.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3.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4.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但边坡坡度不宜太大。 二、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水源保护区; 2.洪泛区和泄洪道; 3.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的卫生防护距离在500m以内的地区; 4.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5.填埋库区与敞开式渗滤液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6.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 7.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课程设计垃圾填埋场设计

目录设计说明书 1、绪论 1.1生活垃圾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3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况 2.1项目背景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2.3项目设计要求 设计计算书 3、填埋场的选址 3.1选址的考虑因素 3.2选址的程序 3.3地址的选定与所需的容积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4.1填埋区基底工程 4.2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4.3防渗材料 4.4防渗系统的构造 5. 渗滤液的产生及收集处理 5.1垃圾渗滤液概念和来源

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5.3渗滤液收集系统 5.4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1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 5.4.2渗滤液调节池设计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处理6.1填埋气的组成 6.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6.3填埋场气体的收集与导排 6.3.1填埋场的导排方式及选择 6.3.2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 7.终场覆盖 7.1填埋场封场系统设计 7.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8.封场后续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主要符号说明

1、绪论 1.1生活垃圾概述 1.1.1生活垃圾的定义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1.1.1生活垃圾的危害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1.2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焚烧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有还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2001]101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客观管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规划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保护环境,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项目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有关规定。 第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考虑城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城市、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综合比选。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第七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采用成熟的、适用的先进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对于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应经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确定。 第八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第九条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定额和指标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主体是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填埋场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规模与特点,结合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合理确定填埋场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中、小城市宜进行区域性规划,集中建设填埋场。 第十一条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场址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造成的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填埋作业要求,封场及后期维护与管理要求,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环境监测等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排放大气污染物(含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7年 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1、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2、补充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 3、细化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基本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要求; 4、增加了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共处置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厌氧产沼等生物处理后的固志残余物、粪便经处理后的固态

残余物和生活污水处理污泥的入场要求; 5、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封场及后期维护与管理期间的污染控制要求; 6、增加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项目数量。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废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本标准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4月2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设计与施工、填埋废物的入场条件、运行、封场、后期维护与管理的污染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和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 本标准只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污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某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工艺设计

武汉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深圳市某生活垃圾处理填 埋场工艺设计 姓名: 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概述 (2) 1.1工程概况 (3) 1.2 设计原则与范围 (3) 1.2.1编制原则 (3) 1.2.2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3) 1.3 设计依据 (4) 二、基础资料 (3) 2.1 城市概况 (3) 2.1.1地理位置 (3) 2.1.2交通运输 (3) 2.2 自然条件 (3) 2.2.1 地质构成 (4) 2.2.2 气候条件 (4) 三、垃圾量及人口数量 (4) 四、场址概况 (4) 4.1填埋场类型 (4) 4.2填埋场等级划分与规模确定 (4) 五、总图布置 (5) 5.1 设计原则 (5) 5.2 场区布置方案及特点 (5) 六、卫生填埋库区工程 (6) 6.1 防渗工程 (6) 6.2 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 (10) 6.3 填埋气体收集导排及利用 (11) 6.4 填埋作业技术 (11) 6.5 防洪工程 (12) 6.6 封场工程 (12) 七、渗沥液处理工程 (14) 7.1 处理工艺 (14) 7.1.1 渗沥液处理方案比较 (15) 7.1.2 渗沥液处理设计水量及水质的确定 (15) 7.1.3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对比 (15) 7.1.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及选择 (17) 八、环境保护与监测 (19) 8.1 设计依据 (19) 8.2 环境污染来源及污染物分析 (20) 28.3 环境监测 (20) 参考文献 (23)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深圳某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项目场址: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下坪谷地(深圳北部) 总用地:1100亩 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 处理规模:平均1600吨/日 服务年限:14年 1.2 设计原则与范围 1.2.1编制原则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城市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应在贯彻国家垃圾处理技术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厂址和处理工艺、严格控制二次污染并防止新的污染产生,使工程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规定。本项目的编制原则是:1)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垃圾处理的法规(条例)和技术标准的同时,结合当地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情况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对生活垃圾实行安全处置,使之真正达到国家规定的垃圾处理要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总体目标。 2)坚持因地制宜和科学态度,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上成熟的设备,确保各类设施互相协调,技术切实可行,降低垃圾处理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2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处理方案选择的原则是:技术成熟,工艺简洁,设备可靠,能适

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资料

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垃圾填埋场设计说明书 学校:北京工商大学 学院及院系:食品学院环境系 目录 1.绪论

1.1生活垃圾 1.1.1生活垃圾定义 1.1.2生活垃圾的危害 1.2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焚烧 1.2.2堆肥 1.2.3卫生填埋 1.3卫生填埋场概述 2.工程概述 2.1项目背景 2.2项目设计原始资料 3填埋场的选址 3.1选址的考虑因素 3.1.1运输距离 3.1.2场址限制条件 3.1.3土地面积 3.1.4出入场地道路 3.1.5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3.1.6气候条件 3.1.7地表水水文 3.1.8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3.1.9地方公众 3.2 选址的程序 3.3地址的选定及其所需容积(未完,根据实际情况) 4.填埋场的地基与防渗 4.1填埋区基底工程 4.2填埋场的防渗系统 4.3防渗材料 4.4防渗系统构造 4.5场地防渗系统方案的选定

5.渗滤液的产生与收集处理5.1垃圾渗滤液的概况及来源5.2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5.3渗滤液收集系统 5.3.1渗滤液收集系统的作用 5.3.2收集系统的构造 5.4渗滤液的计算 5.4.1渗滤液的产生量的计算 6.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收集6.1填埋气的组成 6.2填埋气体产生量的预测 6.3填埋场的气体收集系统 7.终场覆盖 7.1填埋场的封场系统设计7.2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回用 正文: 1.绪论

1.1生活垃圾概述 1.1.1生活垃圾定义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亦称城市固体废物,是由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市政环卫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文教机关团体、行政事业、工矿企业等单位所排出的固体废物。其主要组成为:厨余物、废纸屑、废塑料、废橡胶制品、废编织物、废金属、玻璃陶瓷碎片、庭院废物、废旧家用电器、废旧家具器皿、废旧办公用品、废日杂用品、废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污泥等。 1.1.2 生活垃圾的危害 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或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不加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而且如填埋处理不当,不进行严密的场地工程处理和填埋后的科学管理,容易污染土壤环境。 (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很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方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1.2 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 1.2.1 焚烧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过剩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有还有毒物质在800——1200℃的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1.2.2 堆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