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几次物价上涨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管外,重点对信贷投放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自此开始实 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
•
1988年的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
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当
时触发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改革“闯关”,计划内和
ຫໍສະໝຸດ Baidu
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价格。深层次矛盾仍然是经济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 滞后,放权让利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多年积累 的比例失衡矛盾在价格“闯关”改革中集中释放,之后不 得不暂停“闯关”,并严厉紧缩财政、信贷,但由于力度 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出现了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 滑。
•
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财
政承包、放权让利、拨改贷和价格“双轨制”改革全面推
行。由于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预算
约束,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基建、技改投资迅速扩张,
加之随后实行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
近两位数。当时为抑制通胀,除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
对外采取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冲国内涨价。
• 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升过快,主要是食品因数导致 ,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次食品价格上涨,导 致通货膨胀情况类似。1988年物价上涨有一个明显 的特点:即不仅食品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而且长期 比较稳定的日用工业品价格也竟相提价,“搭车“涨 价、相互攀比涨价等现象突出,推动了物价全面上 涨。物价涨势之猛,调价面之宽都是建国以来少有 的,远远超过了城乡居民在思想上和经济上的承受 能力。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抢购风潮,引起了社会 的严重不安。物价上涨的态势如此发展下去,国家 、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是难以承受的,应该引起我们 的高度重视。
• 所谓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 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 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物 价指数为核心CPI。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 Robert 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 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 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 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 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 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 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 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 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 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 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主讲:闭自豪 答辩:杨雨婷 制作:方媛媛 资料搜集:闫丽丽
谢佳颖
• 物价的含义
• 通常所说的物价其 实就是生产价格,而 生产价格是由部门平 均生产成本加上社会 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生产价格就是价值的 转化形态
• CPI
•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 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 要指标。CPI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 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 况,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实际上,CPI在通 常情况下,是一个大于100的数,即一系列参考商 品的价格相对于基期时的他们的价格的一个相对价 格,而不是一个变动率数值。一般说来当CPI>3% 的增幅时可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 CPI>5%的增幅时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 的通货膨胀。
•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 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 、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 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
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 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
• 核心CPI
•
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开发
区、房地产热迅速升温,投资规模迅猛扩张,并出现乱集
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现象,导致
1994货币供应量增长高达34%,居民消费物价涨幅高达
24.1%,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自1993年年中开
始,出台了紧缩货币和财政、保值储蓄、整顿金融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的物价上涨的阶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
物价上涨,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89
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改革开放以
来(1978~2008)的32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平均为5.5%。
• 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当时急于摆脱文 革后的经济萧条,通过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 “大干快上”若干项目实现“四化”。结果短期 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 破坏了总供求平衡,物价迅速上涨,称“洋跃 进”。为此,当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 根和管制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
实行分业经营等16条措施进行调控。与前三次相比,这次
调控的市场化手段明显增强,既治理了恶性通货膨胀,又
没有出现以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大起大落,国民经济
运行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
1994年后,国家采取了多项宏观紧缩措施,物价上涨
率逐渐回落,但就在人们为经济的“软着陆”而欣喜之时,
1997年10月,我国首次出现“负”通货膨胀率-商品零售
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持续大幅增长是当时需求
拉动的主要特征。从货币供应看,由国际收支持
续大幅顺差引发的货币供应也是主要渠道。从供
给方面看,2007年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
格持续上涨,导致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迅速上升。
从治理措施看,主要特点是内外兼治。对内采取
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大幅对冲顺差投放的货币,
价格指数出现下跌。1998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开
始出现下跌。1999年,物价指数仍然在下跌。
•
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在2007下半年到2008年
上半年。与前四次相比,这次通胀发生在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的背景之下,
外部冲击对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非常突出。从需
求看,除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这一老问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