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上)

古代汉语修辞(上)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 改“恒山”为“常山”,改“姮héng娥”为“嫦 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 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 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唐代为了避唐太 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 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 《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 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 “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 而已,理,非吾业也。”
•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 (5)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 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
• (3)点明了引文的书名属于明引 • (4)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 明书名; • (5)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 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 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古汉语修辞方式(上)
• 修辞方式 •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 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 些语句结构格式。
•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 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 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 种修辞方式。主要讲九种,即:引用(附: 用典)、婉曲、并提、代称、比喻、起兴、 互文、双关、错置九种。 •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 • •
引言 引用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借代可分为十余类,重要者如下: (一)以特征或标记代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 源记》)

(二)以官名、地名代人 。 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
) (三)以职业、劳动代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四)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 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 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 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 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 体的是暗引。

暗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割裂
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 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割裂可 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 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 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 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 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当句互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古汉语修辞放上

古汉语修辞放上

• (6)人且吉凶,妖祥先见。《论衡·订鬼》 • 人且吉,祥先见;人且凶,妖先见。 • (7)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
论》
•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 并提
•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 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 例(1)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 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 (2)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
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短语,即“陟臧罚否”。例 (3)中的“周苛、周昌”与“孙子”这两个联合短语的
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偏正短语,即“周苛之孙, 周昌之子”。例
• 并提
• (10)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 记》)
• “岸芷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岸上的小草,香气浓郁。小洲上的兰花,颜色青 葱,
• “郁郁”为香气浓烈的意思,而芷是一种香草, 故而“郁郁”是用来形容“岸芷”的。“青青” 不是指颜色,而是茂盛的样子,此句用来形容 “汀兰”生长得茂密繁盛。原句应理解为“岸芷 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 易《琵琶行》)
•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 以上三例都是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 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属 于当句互文。例(1)中的“秦”与“汉”互文, 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例(2)中的“主人” 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例 (3)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 与笼沙”;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上课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上课
明喻要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使用喻词(“如”、“若”、“犹”等),按“本体·喻词·喻体” 的顺序排列。 例: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暗喻(隐喻)
暗喻又叫隐喻,它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中间不用喻词。暗喻一般用判断句或叙述 句的形式表达。 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公,豺虎也。” 《荀子·王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
太子方富于年。 《七发》 太子年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对后主宠信宦官感到痛心和遗憾。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对皇帝不满。
委婉-交际辞令: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则是我所不知道的。(礼貌地拒绝了司马光的责难。)
借代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代替, 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名称。
借代-以特征代事物: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代荒凉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此代老人;垂髫,是小孩束发时垂下的短发,以代小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左传·僖公四年》 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与我们结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作战。
委婉-避不吉(生病):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 《战国策·赵策》
-----------------------------------------------------------------------------------------------------------------------委婉-避冒犯: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4. 博喻: 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如: ( 1)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 ,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 《与陈伯之书》 ) (2)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 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 )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时的关隘。 巴楚山水。 巴楚山水。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来到船上。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

谈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我们知道,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它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国古代的语言中也是非常普及的,这里所要谈的就是我国古代语言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引用、叠音、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等这里着重介绍引用和叠音这两种修辞方式一、引用所谓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

“引用”作为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适用于诗歌、骈赋、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种文体,可以说理叙事,可以抒情状物。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化作品《诗经》,其中已经有“人亦有言”、“先民有言”的字样。

先秦两汉,在言谈中引用《诗经》成为跻身高层社交场合的立身之本。

只要与当时的环境协调,与本人的身份合宜,所引诗句能够“言志”,就可以不管原诗真意。

《左传》中就有诸侯之间朝聘盟会时“赋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也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当时“引用”之风甚盛,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今天,阅读文言文,如果缺乏必要的引用修辞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引用修辞手法对我们阅读、鉴赏古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及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引用所作的实践努力是选用在人们头脑中有长期影响的语言意识,即文化积淀,利用其与表达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相同、相反及相通之处,唤起交际双方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论证更有力,说理更透彻,抒情更充沛。

其修辞效果显著,功能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形象贴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以简驭繁,收到言简意赅贴切形象的表达效果,这是引用最显著的修辞特征。

引用的典故、故事、俗语、谚语、格言以及圣哲的语录等,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而且,它们具有简练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以下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 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 量代物品。 量代物品。 例: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闲理阮咸寻旧谱,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 加焉? 加焉?


(1)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形象具体 突出事物特征, 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定义: 1.定义: 就是打比方, 就是打比方,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又称 ”“譬喻 譬喻” “比”“譬喻”。 苏轼《日喻》 例:苏轼《日喻》: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光如烛。 日之光如烛。
迂回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 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 绪。 若从君惠而免之,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 赐。
效果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往往能 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话语具有言外之意

1.定义: 定义: 定义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 在一起, 在一起,但在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传》 (《三国志 华佗传》) 水火烧溺人。( 论衡·问孔篇 。(《 问孔篇》 水火烧溺人。(《论衡 问孔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3.分

以引用所表达的意义与出处的原意比 较 a.直用 直用, a.直用,即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而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分

b.化用,即经过调整, b.化用,即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 化用 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符合原文原意,或 略语取意, 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反用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例: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修辞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除 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称“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1.定义: 1.定义: 定义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流传的格言 俗语谚语或历史故事等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 事类 事类》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 类义,援古以证今。 类义,援古以证今。
比喻的类型
(1)明喻: 明喻: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 喻词) 喻体)。 (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如”“若”“似”“犹”等。 ”“若”“似”“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螓首蛾眉。 犀,螓首蛾眉。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 之云。 之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内

a.引言 a.引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 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 说服力。 说服力。 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 例: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3.分

从出处的隐显而论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 a.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引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孔子曰: 周任有言曰: 例: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心理基础
联想 对权威的崇尚
表达效果 使立论有根据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 例: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登楼 赋》) 论语》 子曰:吾岂匏瓜也哉? 《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 不食? 不食?” 周易》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周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避免: 避免:晦涩与割裂
引用的标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 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 乃知咸,方是妙手。 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琵琶 乃知咸,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 玉珏》句句用事,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珏》句句用事,如盛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王骥德《曲律·用事二十一 用事二十一》 (王骥德《曲律 用事二十一》)
3.分

暗引,不指明出处, b.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 含在诗句当中。 含在诗句当中。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例: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何处?尘暗旧貂裘。 何处?尘暗旧貂裘。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从传统典籍和古人诗句中特殊事迹中得 来。
2.内

b.引事 b.引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内

c.引文 c.引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例: (士季)稽首而对曰:“……诗曰: 士季)稽首而对曰: ……诗曰: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 则能补过者鲜矣。 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分类
谦敬语: (1)谦敬语:又可分自谦语与表 敬语 自谦语: 小人、不才、 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 寡人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令尊、令堂、 令尊、令堂、令爱
(2)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 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赤壁之战》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 中“权起更衣”)。 主要是忌讳说病、 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 一旦山陵崩 山陵崩, 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例2: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有时, 无异”“不异”“疑是” 有时,“无异”“不异”“疑是”之类 ”“不异”“疑是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例: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 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特殊代普遍。 特殊代普遍。 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柳柳州、 柳柳州、曾南丰 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泽乡。 泽乡。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然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然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一、用典 婉曲 并提 代称 二、夸张 比喻 起 1.消极修辞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以求语句和文 章通畅、明顺、准确。 章通畅、明顺、准确。 2.积极修辞 2.积极修辞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特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形象 生动性和感染力。 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喻的构成条件: 2.比喻的构成条件: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3.比喻的成分: 比喻的成分: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的另一事物。 的另一事物。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