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多种物质混合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合集下载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完教材内容之后进行的一项专题复习课。

学生对常见的酸碱盐、中和反应、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解决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相关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存在着对问题理解不透、表述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专题复习。

二、教学目标:1.回忆复习巩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H+、OH的检验方法以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和反应的过程。

2.学会对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的猜想方法。

3.能根据所学的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梳理出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5.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烧杯、药匙、镊子、玻璃棒、玻璃板、ph 试纸锌粒、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大理石、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模式:知识储备-- 分析探究---分组实验---直击中考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探究中和反应时我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2.提出问题2:那么正确操作实验我们可以直接将反应后的废液直接处理,但是由于有些同学的操作错误,现在得到了三种无色溶液,我们能否把他们直接倒入下水道呢?【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建立起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对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猜想的方法。

(2)能根据所学酸碱盐相关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总结出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一般操作步骤。

(二)知识储备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复习导学案内容2.课上快速校对与交流【设计意图】将本节课所用知识点整理出来,便于学生应用,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做铺垫。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科学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科学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2.最后的红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3.【提出问题】加入液体C之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是什么物质?(不考虑指示剂)
【猜想与假设】加入液体C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一定有,可能有。
【实验与结论】如何证明HCl的存在?
【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能否总结出溶液中溶质成分判定的一般方法?
【ppt展示】简单归纳为“一写二找三定”
化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中考化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科学探究的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因而也是中考化学的一大难点,如何解答科学探究类题目是我们复习应当教给学生的技能之一。在这里,笔者以课堂案例——“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为例,来探讨科学探究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并归纳一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三化学所有的知识,并且已经经历了第一轮复习,对于初三化学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把握,并且对于科学探究类型的题目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能力,已经适应在教室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式,小组合作与探究,练习与讲评分的探究
【失望】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兴奋】溶液先变红,红色很快消失恢复无色;当C过量时,溶液变为红色。
【惊奇】这是为什么呢?
将第一类型反应设计为魔术,通过趣味情境导入新课,现象明显,激发学生兴趣
分析酸碱中和类型反应总结方法
【科学探究】1.无色液体A、B、C可能是。
【分析】(1)问中的白色沉淀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问】氯化钙怎么产生的?
【提示】说明题干信息的重要性,“资料”的重要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反映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反映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科学
素养的展现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归纳猜想和设计方案的策略解决各种类型的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猜想与假设;(2)能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难点:应联想相应的化学知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选用试剂要恰当,注意排除干扰。

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
创设情境:
1.内容及方式:
2.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能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做出猜想
2.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是否成立
3.学会合作、交流、反思与评价
教师展示、学生明确的方式方法:观察、归纳、阅读。

二、总结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街体策略
猜想类问题解决策略:
1.可溶性的生成物必须有
2.反应物剩余
设计方案问题解决策略
1.联想相应的化学知识
2.选用的试剂要恰当,注意排除干扰
三、小组合作,学生汇报
气体与液体反应:反应后的溶质一般不考虑气体剩余,设计方案时一定生成的可溶物不需检验
固体和液体反应:猜想反应后的溶质时:固体剩余物不作考虑,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也很重要,是进行猜想的前提。

液体和液体反应:猜想反应后的溶质时:除了考虑生成的可溶物,还要考虑两种可溶反应物的剩余(只能剩一种)
四、知识整理
明确目标
五、体验评价
方式、内容:学生总结
六、课后作业
内容:试题中的最后一道题,课后讨论完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自主练习、互评互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3.教学活动: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对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后续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加强实验操作指导,注意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强调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3)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学策略: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2)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下册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再探酸碱复习教案

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下册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再探酸碱复习教案

板书设计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
——再探酸碱
一、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2、酸 + 活泼金属——盐 + H2
3、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H2O
4、酸 + 碱——盐 + H2O
5、酸 + 盐——新酸 + 新盐
二、碱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红色。

2、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H2O
3、酸 + 碱——盐 + H2O
4、碱 + 盐——新碱 + 新盐
三、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解题思路: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类讨论(可溶性生成物一定有)
(1)若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可溶性的生成物
(2)若不恰好反应,溶质除了有可溶性的生成物外,可溶性反应物只有存在一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展示学习目标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接着再现中和反应,并让学生讨论、猜想得到反应后溶液溶质的成分,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既让学生再次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让学生复习了酸碱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得到化学反应后溶液溶质成分判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堂形式多样、师生互动良好,不过要注意时间的安排,以及生生互动的设计。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想中和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溶质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分组实验
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别拿到三种无色溶液,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其中的溶质成分,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教师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每组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和总结出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教师在总结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判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物质混合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教学设计
宜昌市长江中学薛晓燕
【学情分析】
多种物质混合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是近几年来中考化学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也是我们学生答题中易错题型。

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从宏微结合和变化守恒的视角,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学业要求】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来分析物质的组成;能根据物质的
微观结构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量变与质变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得出结论。

能根据信息建构模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设计和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实
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探究的结果。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两种常见方法以及使用情况。

【教学难点】掌握流程图解法和离子分析的方法,能够准确确定溶质成分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分析推理→讲练结合→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