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书报告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王建永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过程、机制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形成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是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四是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五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是党的建设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创立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一)中国社会的性质。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
(五)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权保证。
联合专政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特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小的阶段中,情形是变化了和变化着的,我们的具体纲领便不能不有所改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求“建立一个包括一切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在内的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的临时的中央政府”(《毛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1062~1063、1065页)。
请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为主要内容完 成一篇学习报告,题
请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为主要内容完成一篇学习报告,题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段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一切为了人民。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引领我们走向了胜利,开启一个了新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大学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而有一些错误的行为很容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误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对自身发展造成影响。
为此,我们先后系统的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
二、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来自人民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新冠病毒肺炎席卷武汉也让全国上下绷紧了神经。
面对疫情,举国上下心系武汉,各地人民踊跃捐赠,谱写了一曲“青山一道同云”的壮歌。
面对这些苦难,我们在风中颤抖,在雨中低头,却仍瑟瑟站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点的认识。
3.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结合这些新的特征,谈谈对当代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认识。
4. 结合中国科技发展实践,分析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如何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的关系。
第七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发生的新变化。
2.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矛盾问题。
3.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并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4.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论断,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概况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使帝国主义势力遭受沉重打击,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资本主义向更高垄断阶段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国际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趋势。
1. 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大体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时期。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
关于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人们基于对资本主义新特征的不同概括形成了不同认识。
从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社会化大生产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产、贸易、消费和资本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从而推动了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扩张,国际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际垄断反映了资本在国际化运动中不断实现增殖和扩张。
在国际垄断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金融资本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更加高级化。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读后感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读后感《马克思与当代中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观点和思考所触动。
首先,这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过程,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贡献。
其次,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作者指出,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此外,这本书还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和思考。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深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读完《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这本书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识,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相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报告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心得体会作为中山大学一名2012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良多。
从上课之前课表上“必修”二字所引发的淡淡抵触愁绪,到如今课程接近结束之时发自内心隐约的不舍之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10个字所代表的内涵在我的脑海中已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在大多数中国年青人的眼中,马克思主义已同中学政治对等起来,在死记硬背的一大串字符背后也许我们根本不懂得共产主义的真谛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字所提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仅是政治考试中万能的得分利器。
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孙洛平教授在“利已”假设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建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的艰难与进步;张仁铎教授以反问我们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来教会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王志康教授通过讲述进化论、理性、道德与人类社会发展来引发我们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于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就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它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关于生产力的最终决定的原理至今依然有效、合理,揭示了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众多讲座之中,让我印象深刻当属谭老师给我们讲授的一课——《从历史传统看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从中央集权传统、乡土社会传统、父权制社会传统、共产主义传统等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传统来阐释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大佳作。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颇多。
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亲身实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所有讲座都很精彩,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部分讲座内容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对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所长陆丽娜教授《导论》的体会陆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全球规模社会主义大辩论的5个热点话题,详细介绍了生命文化的学科基石,生命文化的六个基本概念和六个价值观念。
通过陆教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要做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做平凡而又快乐的人,实现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二元统一。
2.对杨建立教授《我国转型期的医患关系及新医改的政策选择》的思考杨教授报告主要内容:①我国转型期的特点和矛盾焦点②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③我国新医改的策略及其政策选择。
通过听报告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我国转型期间的医患关系特点,对自己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对了解未来医改政策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陈新石教授《谈谈科技创新与科研论文》的思考陈新石教授的演讲妙语连珠、引古博今、知识渊博、生动具体、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醒。
通过陈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今后博士论文的撰写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完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
正确的科研动力科学研究的发现是新技术发展和推广的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有力保证。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各种利益的冲突,浮躁之风充斥着科学研究领域。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正确的科研动力,如何面对科学人、经济人及其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问题,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动力不是仅限于好奇心,更多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下产生的驱动力。
只有寻找到正确的科研动力,端正科研态度,才能在学术之路上长远走下去,才有机会到达自己研究领域的巅峰位置,成为世界一流,为自己的国家乃至世界创造无穷的财富。
分析科学研究的动力,必须首先搞清楚何谓动力?动力在现实中的认知是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如风力、电力、水力、热力以及原子能等,均是基于客观现象的理解,而更为普遍的理解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面对科学研究,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体现在科学知识的增长,但不管是科学知识,还是科学认识活动和科学现象或者科学事业,都不是天然存在的,没有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就谈不到它们的发展。
因此,归根结底是人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恩格斯就明确地把“一切科学”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需要”。
既然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人的需要,那么对于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科学研究的动力究竟是不是也是基于个人的需求。
科研的动机主要有三心:好奇心、功利心、责任心。
可以肯定的是好奇心一定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一个人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表现为认识和解释未知世界的一种渴望。
科学家往往是因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常常以不同的而且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获得科学发现时的喜悦心情,有时甚至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对于每一个科学家而言,强烈的求知欲会产生同等强烈的做出发现或发明的创造欲,并且在获得新的科学发现的同时内心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满足还来源于对自然界内在美的发现。
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可编辑版】
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关于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心得体会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indo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与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与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与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
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且科学技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备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但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区别于科学主义,在这里我们就要尤为重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在当代,科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求真的同时不能忽略科学“为善”的价值,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有道德与责任的担当。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及读书报告院系:专业:学号: 18姓名:任课老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浅论摘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系统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论和认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 19 世纪,列宁、斯大林在 20世纪上半叶,结合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了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兴国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邓小平还指出: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邓小平科技思想根植于当时特殊的中国国情,其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指明路途,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铸就的中国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真理性。
一、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技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其客观基础,是社会实践。
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
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它改变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演化;它改变了人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科学技术所推进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成为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变革的指示器;它的进步,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关系,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杠杆;它促进了人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成为人们完善人格的重要推动力量,使真善美能够得以实现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读后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作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年级:2013级(硕士)姓名:赵海飞学号:201310812《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读后感作者先从一个例子(即一对女同性恋伴侣决定拥有一个失聪的孩子,因而找到一个家族五代都有聋人的精子捐献者,最后拥有了一个耳聋的孩子,在这件事被报道之后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谴责)引出了基因改良的问题。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只接触过克隆羊多利的故事,觉得那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后来被教育不能克隆人,否则世界将会大乱,并且一直停留在这样一个观念中。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了更多关于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识——基因原来可以改变。
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不可思议的不是科技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而是有的人竟然会去认同并做这件事。
我们知道每一个小生命都是上天赠予我们的礼物。
在他未出生之前,我们期待他、想象他,对他怀有无限的希望,然而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制造他,那么我觉得这个小生命就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基因工程的初衷并不是让人们按照某些标准去制造下一代,而是为了治疗疾病或预防遗传性疾病,这样的初衷当然是无可挑剔的,因为医学在不断进步。
从肌肉增强、记忆力增强、身高提升和性别选择四个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基因工程深入的思考,从医学治愈疾病到道德和人性的反思,透露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运动员是我们人类潜能得到不断发掘的证明,使我们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我们能够看到运动员付出辛苦努力从而取得成功,虽然付出了许多汗水,但却赢得人们的掌声和钦佩,让人们满怀期待下一次能够继续打破记录,而生化运动员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虽然能够打破更多的记录,取得更好的成就,但却使人们原本坚信的赞美和报酬唯有来自努力得到质疑,会使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得到改变,从而引发对于人性的思考。
谈到运动员,就不可避免的谈到比赛。
比赛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去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而如果比赛成了表演,那么就不叫比赛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读书报告—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解
阅读书目:《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解——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摘要:作为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内容的著作,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说明了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思想来源,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推动力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将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
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著作,也是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形成机制和胜利原因的经典文献。
本书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著作《反杜林论》的三章改写而成,《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5月底到1878年7月初,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杜林理论打着“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在德国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恩格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运动,避免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泛滥,写下了这部丰碑式的著作。
一.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先决条件之一,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没有到达也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恩格斯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节,恩格斯详细介绍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说明了他们的学说中积极先进的因素,也指出了其学说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恩格斯在文中说到:“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学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有哪些收获
学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收获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即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把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结合起来,这是理论界的共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任务为关照。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突出表现为时代性和实践性。
依据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不同内容和特点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相互承接的两大发展阶段,产生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两大理论体系。
在9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三条基本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永葆这一活力源泉,关键在于全面把握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强固这一根本特征,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与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把握科学内涵、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基本规律,是为了更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2. 自己认为对的观点,为什么?
本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阐述非常完备清晰,其实更多的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分析解说,更可贵的是结合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科学发展问题等等问题。
如果要对全书各个内容进行分析恐怕几万字也很难述说,因此,我想针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阐述介绍,这点也与助教确认过。
针对现在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我想对这一方面进行一点讨论分析。
首先,本书对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分析非常透彻,发展与环境紧密联系,没有环境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解决好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实行。
如果过度追求发展的速度,那么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从发展速度为西安,GDP至上这个错误的观念中跳出来,正如老师所提到的那样,可持续的关键是“转变”,而不是走“转移”、“转嫁”的路线,确实,要想根治环境问题最关键方法之一就是转变发展模式。
马克思曾经提出的“为人类同。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
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
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现状与存在问题。
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XX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
”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Window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与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与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与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
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 1 -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而且科学技术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一个具备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但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区别于科学主义,在这里我们就要尤为重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在当代,科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求真的同时不能忽略科学“为善”的价值,在继承与发展科学技术时必须要有道德与责任的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共产党宣言》及感想姓名:王磊学号:2016310492 组别:第3组组长名字:段小宇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巨大推动作用。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指出了为共产党的目标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标之间的联系。
自从1848年2月发表以来的160多年里,它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命运而抗争,为了人民的命运而奋斗。
1.《共产党宣言》的思维框架在《共产党宣言》的正文框架上,引言部分主要讲的《宣言》的发表背景与目的;正文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以及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与历史使命;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与理论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阐述共产党的主义和指导思想,批判错误思潮;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讲无产阶级革命者在现实中的斗争策略《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了科学,它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是我们共产党整个理论的源头。
自从发表以来,它就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帷幕,象征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的开始,指出党在阶级斗争中要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相结合,要建立广泛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时指出所有制问题是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以及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
而《共产党宣言》就是主要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通过论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剥削、压迫最为残酷,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同时与小农、小手工业相比,它与坚定的社会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性,同时它能够组织起来,也具有组织性,同时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具有广泛性。
因此无产阶级肩负着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世界历史使命。
恩格斯曾强调过《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这说的实际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和矛盾和斗争的历史。
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而这种解放的方式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来推翻资产阶级,来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和自由发展。
“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因此,《共产党宣言》指导广大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要与资产阶级斗争,消灭剥削,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的理想社会形态。
《共产党宣言》指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它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而自从《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就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革命先驱们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团结中国广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了艰辛而又漫长的斗争。
2.自己最赞同的观点我阅读《共产党宣言》感触较深的一点是,《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产阶级追求利益方式的野蛮血腥、对于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必将灭亡的未来,同时也没有否认资产阶级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把分散的封建割据结合成集中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它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里,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都得到巨大的发展。
它曾经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整体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狭小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却成了阻挡历史发展的顽疾。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而这种,既阐述资本主义罪行,而又不否认它的作用的科学态度,反映的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客观、实事求是的博大胸怀,发人深省。
另外,《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人它所代表的整个无产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根本上阐释了我们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
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新社会。
就像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一样,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开始当家作主,在政治上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但在经济上,资本家还存在,资产阶级势力还根深蒂固,革命仍未成功。
《共产党宣言》指示我们:无产阶级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改造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
那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可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承认了私有制,而只是一种过渡方式,因为目前的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一目标,因为我们不是为了消灭私有制才实行公有制,我们是为了实行公有制而必然要消灭私有制,所以当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需求,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阶级本身和经济对立就不复存在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私有制便能得以消灭。
3. 自己新的感悟《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社会主义与国家的建设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于《共产党宣言》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
《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得出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但是经过16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资本主义在世界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马克思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资本主义是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不只我们社会主义有改革,资本主义也有改革。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长期曲折性和艰巨复杂性。
《共产党宣言》自从发表,到今天已经160多年,却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共产党宣言》要解答的根本问题就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与前景问题,通过什么道路获得解放,解放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阶级斗争,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一个每一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自由竞争阶段,经过资本主义早期大工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压迫日益残酷,底层工人难以生存,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予了各国的工人阶级、劳动人民以启示和鼓舞,难以生存,就进行反抗,进行革命,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与各国的统治剥削阶级进行不懈的斗争,无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整个世界的格局都被改变了。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通过不断的斗争争取,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了,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福利制度也更加健全,资本家从来不会这么好心,他们只想着如何从工人身上吸更多的血。
这些都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艰苦斗争的果实。
虽然直到今天,资本主义仍然没有灭亡,但是那种残酷的、毫无人道的剥削压迫的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已经被无产阶级消灭了,这一切都要感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不屈不挠的批判和斗争,都要感谢《共产党宣言》为世界上的广大无产阶级指明的道路。
德国著名文艺学家海因里希·伯尔在《假如没有马克思》一文中说道,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
因此,在今天以及将来,只要哪里还有压迫剥削,哪里就还需要《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