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解说
送东阳马生序注解解说《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一位马姓同乡的话,旨在鼓励他勤奋学习。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注解和解说:1. “生”:对年轻后生的亲切称呼。
2. “日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意思是,每天有粮食和布匹供应,每年有衣服和皮葛赠送。
这里形容官府为学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3. “无冻馁之患”:没有挨冻受饿的担忧,形容生活无忧无虑。
4.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坐在大房子里诵读诗书,不必为生活奔波劳累。
形容学习条件优越。
5.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有司业和博士做他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要求而得不到的。
这表示学习资源丰富,教师素质高。
6.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所有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形容藏书丰富。
7.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借别人的而后才能看到。
这里形容学习条件优越,不必像宋濂那样亲自抄录书籍。
8.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如果学业不精、德行不成,那不是天资低劣,而是心思没有我这样专一罢了。
这是宋濂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反思,强调了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9.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经两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行好。
这是对马生的赞扬,表明他在太学中表现优秀。
10.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回京师去拜见马生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宋濂。
这是对同乡的尊敬和礼节。
11. “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
这是宋濂对马生的回信,表达了对他的肯定和鼓励。
12.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同他讨论问题,言辞和气而脸色温和。
这是宋濂对马生的态度,表现了他的谦虚和亲切。
13.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骄傲,那怎么算是了解我呢?这是宋濂对误解的回应,表明了他的谦逊和自省。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送东阳⻢⽣序原⽂及翻译注释 学习是学⽣所必须要履⾏的义务,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毅⼒和恒⼼去克服困难其中的困难,这⼀点我们就要向宋濂学习。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送东阳⻢⽣序原⽂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送东阳⻢⽣序原⽂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患⽆硕师名⼈与游,尝趋百⾥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侍左右,援疑质理,俯⾝倾⽿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不敢出⼀⾔以复;俟其欣悦,则⼜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深⼭巨⾕中。
穷冬烈⻛,⼤雪深数尺,⾜肤皲裂⽽不知。
⾄舍,四⽀僵劲不能动,媵⼈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乃和。
寓逆旅,主⼈⽇再⻝,⽆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之环,左佩⼑,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余则缊袍敝⾐处其间,略⽆慕艳意,以中有⾜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未有所成,犹幸预君⼦之列,⽽承天⼦之宠光,缀公卿之后,⽇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学于太学,县官⽇有廪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冻馁之患矣;坐⼤厦之下⽽诵诗书,⽆奔⾛之劳矣;有司业、博⼠为之师,未有问⽽不告、求⽽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录,假诸⼈⽽后⻅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天质之卑,则⼼不若余之专⽿,岂他⼈之过哉? 东阳⻢⽣君则,在太学已⼆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以乡⼈⼦谒余,撰⻓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和⽽⾊夷。
⾃谓少时⽤⼼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骄乡⼈者,岂知予者哉? 送东阳⻢⽣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常爱好读书。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古文赏析四:巧用对比,现身说法——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赏析《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的代表作。
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宋濂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
序是一种文体,它源于《诗大序》,后世变为书序和赠序。
本文即属后者,这是作者写给一个同乡后生的临别赠言。
作者德高望重,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势,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进行说教,而是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苦经历现身说法,劝勉后生学子,希望他们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自勉,发奋学习。
文章循循善诱,恳切周至,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蔼然有长者之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本文劝人向学,实是一篇议论文。
然而,我们通观全文,却发现全文绝少有议论处。
盖作者深谙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因此他全用事实说话。
以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与切身感受来启发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自励精进,真可谓:夫子循循善诱、现身说法。
作者叙述早年的求学经历,围绕“勤”、“艰”两字落笔,突出当年之艰。
作者选择三个事例。
其一,求书之不易:“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其二,问学之难:“尝趋百里”,“执经叩问”,“色愈恭,礼愈至”。
其三,外出求学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
由于事例真实感人,故而说服力极强。
二、巧用对比,突出主旨。
本文通过对比法结构全文。
第一段记述早年经历与第二段列举今日诸生的优越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全文最基本的骨架。
这些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衣食:廪稍之宫、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四层对比,昔日艰难今日优越显而易见,进而揭示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一、【课文全解】东阳:今浙江东阳县。
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
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幼时即嗜(shì)学。
【余:我。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嗜:喜爱,爱好。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
以:来。
观:看。
假借:借于:从。
手自笔录:亲手用笔抄录。
译文: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从有书的人家借来看,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大:非常。
弗:不。
怠:懈怠。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
译文: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毕:完成。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
译文:抄写完毕,赶紧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益:更加。
慕:仰慕。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学说。
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患:担心。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交游。
尝:曾。
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经:“四书五经”的“经”,不是“佛经”。
叩,请教,与“问”同义复用。
译文: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自己交流学习,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原文: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对照翻译:余幼时即嗜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代〕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予一作:余)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送东阳马生序》主要告诫我们学习要怒怕吃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学校原文、翻译及解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高校士宋濂写给自己晚辈后生马君则的一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劝勉马生勤学善学。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解释,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仆人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跑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专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翻译】我年幼时就特别爱好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注释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注释通过对送东阳马生序的品读,我们能够领略古人求学的不易,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注释1. 卒:终于。
2. 余:我。
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深度解读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宋濂通过叙述自己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同乡马君则的劝勉和期望。
首先,文章采用了严谨而紧凑的内在结构,从作者自身谈起,从容道来,先描绘自己的求学经历,再谈及马君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
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紧密联系,相互照应,避免了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其次,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
宋濂详细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最后,文章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
这种写作方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赠序,通过宋濂自身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同乡马君则的劝勉和期望。
文章内在结构严谨而紧凑,层次分明,描摹细致,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文章中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赏析,这篇文言文比较重要,而且比较难理解,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于临别赠言。
文章内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分为三个段落,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1段是讲述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诚恳专一。
这一段层次十分清晰。
先是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下文定下基调。
“嗜学”然而“家贫”,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必须借书抄录,按期归还。
因此得以“遍观群书”。
接着叙述自己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然后写自己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行走于“深山巨谷”,冒着“穷冬烈风”,“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形象地写出了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学时坚定的决心。
其次叙述自己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极其简朴。
拿自己与“同舍生”作比较,用以说明作者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心情。
这一段最后一句总括全段:“勤且艰苦若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本段采用现身说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2段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作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与第1段构成鲜明的对照,从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结论。
这一段首先写当时的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岁月裘葛之遗”,与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纹袍蔽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下去写太学生们读书环境之优越:“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
其次写教学条件之优越:今日之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与前面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相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赏析,这篇文言文比较重要,而且比较难理解,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鉴赏《送东阳马生序》鉴赏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
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
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
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
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
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
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
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
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
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
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
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
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
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
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
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
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
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
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
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
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
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2019.9■禾一原文余幼时即嗜学(1)。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4)。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5),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7),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8),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9),父母岁有裘葛之遗(1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11),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12)。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注释(1)嗜(shì)学:爱好读书。
(2)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3)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正统中,追谥文宪。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赏析-送东阳马生序.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周溶泉、徐应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