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规定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作者:————————————————————————————————日期: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变形缝设置规范
变形缝设置规范篇一:变形缝设置要求变形缝设置要求变形缝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 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 (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砌体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砌体结构设计要点1、钢筋砼结构房屋长度超过50米,建筑无特殊要求的应设置伸缩缝。
缝宽一般取50~100,宜取100。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不计入轴线差距小于0.5m者)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构造柱。
3、基础埋深应根据建筑±0.000的绝对标高确定基础埋深的相对标高,且基础圈梁顶标高宜设置在建筑室外地面以下。
4、较大洞口(大于2米)两侧应设置构造柱加强。
5、房屋的总高度应满足抗震规范7.1.2的要求,其中总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
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1)半地下室顶板高出室外地面小于1.5米,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井墙,且窗井墙又为半地下室内横墙的延伸。
2)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无窗井,且地下室的纵横墙较密,具有较好的嵌固作用。
3)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少于120mm。
6、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高度不应超过3.6米,当坡屋顶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房屋的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
当檐口标高附近设水平楼板时,此时阁楼应作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
阁楼高度不高,不住人,不设置固定楼梯,只是作为屋架内的一个空间,在房屋高度和层数控制时,可以不作为一层考虑。
7、构造柱设置部位应严格按照抗震规范7.3.1条规定设置。
8、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9、外纵墙开洞率不应大于55%。
10、除单面走廊房屋外,应至少有一道内纵墙。
11、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成,沿平面内宜对齐,墙沿轴线错开距离不宜大于720mm。
12、构造柱纵筋直径一般取 12,箍筋取 6@250。
当有以下情况时宜采用纵筋14,箍筋 6@200:7度时层数超过六层,砌体材料为烧结普通砖、P型烧结多孔砖;7度时层数超过五层,砌体材料为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
伸缩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之间的数值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一、结构缝的分类情况(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1. 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3. 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4. 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5. 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7. 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8. 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9. 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10. 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 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2. 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4. 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5. 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6. 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7. 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二、结构缝的设置(一)、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i.当有实践经验和可靠根据时,可不遵守本表的规定。
2. 层高大于5m的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 1.3后采用,但墙体采用硅酸盐块体和混凝土砌块砌筑时,不得大于75m。
砌体结构房屋裂缝的处理措施
砌体结构房屋裂缝的处理措施赵洋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201030610157 湖北黄石 435003 )摘要:多年来,砌体结构裂缝这一质量通病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同时也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功能。
文章拟就裂缝出现的成因及防治方法作以阐述。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裂缝原因,处理措施1前言1.1砌体结构概砌体结构是指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特点是整体性较差,抗拉和抗剪强度较低,比较容易产生裂缝。
但砌体结构裂缝有一定原因和客观规律。
通过对砌体结构裂缝和变形的分析,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目前,裂缝是砌体结构质量中最主要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当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温差将产生应力和变形,当应力和变一。
据有关资料统计,几乎80%以上的裂缝是由于温度应力造形超过砌体的正常使用极限时,砌体便会产生裂缝。
温度裂缝一成的。
由于砌体结构采用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较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但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例如:墙体风化腐蚀、渗漏、抹灰层脱落和耐久性能的降低等,从而导致建筑物承载能力的降低、整体刚度的减小、抗震性能的降低等。
因此,研究砌体结构温度应力下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对温度应力实施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1.2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几十年来砌体结构在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层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经常出现裂缝,裂缝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1年至3年内,缝宽不等,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
砌体结构裂缝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
因此,需要正确分析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砌体结构裂缝的产生。
变形缝—变形缝的基础知识(建筑构造)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
•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设 防震缝: •(1)毗邻房屋立面高差大于6m;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3)房屋毗邻部分结构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砌体结构防震缝的宽度
多层 70~100mm
高层 100~150mm
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
建筑高度/地震烈度
变形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 建筑物因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胀冷缩,使结构构件内 部产生附加应力而变形。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 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建筑中需设置伸缩缝。
(1)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长度; (2)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3)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时,建筑中需设置伸缩缝。 •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
软弱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
表:沉降缝的宽度
建筑物高度 H<5m H=5m~10m H=10m~15m 2~3层 4~5层 5层以上
沉降缝宽度/mm 30 50 70 50~80 80~120 >120 ≥30~70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
•强烈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影响或损坏是极大的,因此在 地震区建造房屋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影响。我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了我国各地区建筑物抗震的基本要求。 建筑物的防震和抗震通常可从设置防震缝和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 两方面考虑。在地震区建造房屋,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 对称并均匀分布,建筑物的形心和重心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 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同时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 性,加强整体刚度。
缝宽度
≤15m
≥100m
6度
7度 >15m
8度
变形缝长度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变形缝长度规范篇一:变形缝种类及要求概念: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作法: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
伸缩缝间距为60m左右;宽度20mm~30mm。
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作法:从基础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
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
设置原则:(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3)(变形缝长度规范)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宽度:2、3层50~80mm;4、5层80~120mm;5层以上≥120mm3、防震缝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
最小缝隙尺寸为50~100mm。
多层钢筋砼15m以下70mm;15m以上按烈度增大缝宽。
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八.结构变形缝1.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
(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排架结构装配式10070框架结构装配式7550现浇式5535剪力墙结构装配式6540现浇式4530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装配式4030现浇式3020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2)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屋盖或楼盖类别间距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40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6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50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75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60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100注:1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数值乘以0.8的系数。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一、结构缝的分类情况(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二、结构缝的设置(一)、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 1. 当有实践经验和可靠根据时,可不遵守本表的规定。
2. 层高大于5m的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后采用,但墙体采用硅酸盐块体和混凝土砌块砌筑时,不得大于75m。
围墙伸缩缝设置规范
设置伸缩缝时, 应保证围墙的 结构安全和稳 定性,同时应
注意美观。
伸缩缝宽度应根据围墙的高度和 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不应小 于80mm。
围墙高度超过5m时,应设置双层 伸缩缝,并确保两层伸缩缝的间 距符合规范要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伸缩缝 宽度应适当加大,以满足围墙抗 震要求。
定期检查伸缩缝的完好性,确 保无损坏或堵塞。
定期清理伸缩缝内的杂物,保 持畅通。
定期检查连接部位的紧固情况, 确保无松动。
定期涂抹润滑油,保持伸缩缝 的正常运转。
定期检查伸缩缝 的完好性
及时清理伸缩缝 内的杂物
定期涂刷防锈漆 进行防锈处理
根据需要使用合 适的润滑剂进行 保养
伸缩缝的清理: 定期清理伸缩 缝内的杂物,
避免因材料收缩和温度变化 引起的裂缝
减少温度应力对建筑物的影 响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 全性
伸缩缝间距应 根据围墙的高 度和地基情况 确定,一般不 超过30米。
在地震烈度较 高的地区,伸 缩缝间距应适 当减小,以防 止地震对围墙
造成损坏。
伸缩缝间距还 应考虑围墙材 料的膨胀系数 和温度变化等
保持畅通。
伸缩缝的检查: 定期检查伸缩 缝的完好程度, 如有损坏及时 修复或更换。
伸缩缝的润滑: 定期对伸缩缝 进行润滑,保 证其正常运转。
伸缩缝的更换: 如发现伸缩缝 损坏严重,应 及时更换,并 按照规范进行
安装。
砖墙:每隔30米设置一道伸缩缝, 缝宽20毫米,用弹性材料填充
钢板墙:每隔10米设置一道伸缩 缝,缝宽40毫米,用弹性材料填 充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
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
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
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
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
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
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
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
多层砌体的构造要求
8、砌块砌体的构造 Ø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砌,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90mm。
当搭砌长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 2φ4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网片 每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不得小于300mm。 Ø砌块墙与后砌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400mm在水平灰缝内设 置不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焊接钢筋网片(下图)。
3、房屋抗震横墙间距限制
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2 表中木楼、屋盖的规定,不适用于小砌块砌体房屋。
4、房屋局部尺寸限制 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下表的要求
注:1 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 2 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 3 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纵向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1.5m。
的程度和概率就越大。 Ø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Ø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下 表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 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Ø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 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Ø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 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 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Ø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1)L≥6m屋架,跨度≥4.8m砖/4.2m砌块/3.9毛石
2)壁柱:24厚砖6m/180厚≥4.8m砖/毛石≥4.8m
3、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1、平面不规则:
扭转:楼层最大弹性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凸凹:凹进大于30%
楼层不连续:板宽小于楼层50%,开洞大30%;有较大的楼层错层。
2、竖向不规则:
侧向刚度:≤上一层70%;≤上相邻三层均值80%,局部收进下层≥相邻下一层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内里有水平转换层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受剪承载力≤上一层80% 3、高层钢混防震缝宽度:
1)框架:≤15m时,70mm;大于15m时,6789度/5432/:20mm
2)框剪:70%;剪力墙:50%;且均70mm
4、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5、一般剪力墙竖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置:1)一般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间距均不应大于300mm;分布钢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mm。
6、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知识讲解
结构缝分类和设置结构缝分类和设置一、结构缝的分类情况(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二、结构缝的设置(一)、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 1. 当有实践经验和可靠根据时,可不遵守本表的规定。
变形缝做法
滑模施工的剪力墙结构,你看变形缝做法。看看陕西变形缝。宜适当减小伸缩缝间距。看看顶面。现浇墙体在施工中应采取措施减
小混凝土紧缩应力。基础。
五、混凝土小砌块墙体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沪)
屋盖类型
间 距
整体或装配整体式
钢筋混凝体结构
有保温层及隔 热层的屋盖
40
30
80
硅酸盐块体和混凝土砌块砌体
75
注:1.当有实践经验和可靠根据时,可不遵守本表的规定。变形缝做法。
2.层高大于5m的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后采用
但墙体采用硅酸盐块体和混凝土砌块砌筑时,不得大于75m。对于海诚变形缝。
3.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
(2)无桥式吊车房屋的柱间支撑和有桥式吊车房屋吊车梁或吊车桁架以下的柱
间支撑,宜对称布置于温度区段中部。当不对称布置时,上述柱间支撑的
中点(两道柱间支撑时为两支撑距离的中点)至温度区段端部的距离不宜
大于表中纵向温度区段长度的60%。
摘自《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
《沪: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规程》
(5)防震缝宽度按房屋高度和设计烈度的不同,一般可取5~7cm。你知道西安变形缝。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项 次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 天
1
排架结构
装 配 式
100
70
2 Hale Waihona Puke 框架结构 装 配 式
现 浇 式
75
55
50
无保温层及隔热层的屋盖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伸缩缝是为了克服材料热胀冷缩引起的应力,预防结构的开裂和变形。
伸缩缝的设计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使用条件、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将从伸缩缝的定义、分类、常用材料及其性能、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伸缩缝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划分的一种特殊缝隙,用于允许结构在温度变化和变形过程中自由伸缩,以减小应力、防止开裂和变形。
伸缩缝可以分为两类:水平伸缩缝和垂直伸缩缝。
水平伸缩缝一般位于楼板或者屋面上,用于分割结构以允许其在水平方向上的伸缩。
垂直伸缩缝一般位于竖向结构,如柱子或者墙体上,用于分割结构以允许其在垂直方向上的伸缩。
在设计伸缩缝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性能,常用的伸缩缝材料有胶带、橡胶板、聚乙烯、铅等。
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拉伸性和压缩性,能够自由变形,起到减小应力和防止开裂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考虑材料的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以确保伸缩缝的持久性能。
在伸缩缝的设计中,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条件等因素来确定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一般来说,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结构的刚度:结构的刚度越大,伸缩缝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大。
如果结构的刚度小,伸缩缝的间距应适当减小,以防止结构的变形和裂缝。
2.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结构的热胀冷缩,从而产生应力。
伸缩缝的间距应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来确定。
一般来说,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越大,伸缩缝的间距应越小。
3.结构的使用条件:结构的使用条件也会对伸缩缝的间距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振动或者冲击载荷,伸缩缝的间距应适当减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是根据结构的特点、使用条件、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的。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性能,以及结构的刚度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应力、防止开裂和变形,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