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第十章环境质量监测保证139 精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促进环境监测质量提升,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监测质量管理责任1. 监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
2. 环境监测单位应当设立监测质量管理岗位,负责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3. 监测质量管理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监督监测操作流程;组织开展监测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等工作。
四、监测质量管理规定1. 环境监测单位应当制定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明确监测工作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操作程序等。
2. 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应当涵盖以下内容:监测设备的管理;监测过程的记录和审核;监测数据的保存和管理;监测质量控制和质保体系等。
五、监测设备的管理1. 环境监测单位应当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并建立相应的记录。
2. 监测设备应当采购合格证明,并设立管理档案,记录设备的型号、规格、购置时间、检定、校准和维修维护等情况。
3. 监测设备应当定期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4. 监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误差应当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故障和误差对监测数据的影响。
六、监测过程的记录和审核1. 环境监测单位应当建立监测记录档案,记录监测程序、方法、结果、质量控制和其他必要信息。
2. 监测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并能够追溯到监测数据的来源和操作者。
3. 监测记录应当由相应的负责人审核,并签字确认。
4. 监测记录应当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需要时查询和审计。
七、监测数据的保存和管理1. 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相关规定保存一定的时间,并能够便于查询和审计。
2. 监测数据应当建立档案,保存在安全、防火、防潮的环境中。
3. 监测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应当防止数据的损坏和丢失。
4. 监测数据的管理应当建立权限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篡改或删除。
环境监测设备校准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设备校准质量管理制度一、概述环境监测设备是用于测量、记录和监测环境指标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我公司制定了环境监测设备校准质量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准工作。
三、校准计划1. 校准周期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我公司将设备分为三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校准周期。
一级设备每年校准一次,二级设备每两年校准一次,三级设备每三年校准一次。
2. 校准计划编制校准计划由设备管理员负责编制,包括校准设备的名称、型号、出厂编号、校准周期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校准日期。
四、校准标准与方法1. 校准标准校准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且有有效的校准证书。
对于没有行业标准的设备,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校准。
2. 校准方法校准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实际操作。
校准人员必须熟悉校准方法,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校准。
五、校准人员1. 资格要求校准人员应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经验,并通过相关培训,获得相应的校准资格证书。
2. 职责校准人员负责校准设备的操作和记录,确保校准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并处理校准中出现的问题。
六、校准记录与报告1. 校准记录校准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校准的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校准结果等信息,并签名确认。
2. 校准报告校准人员应在校准后及时制作校准报告,并将报告交给设备管理员备案,报告内容应包括校准结果、校准标准、校准方法等信息。
七、校准问题处理1. 异常情况处理如果在校准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或测量结果超出容许误差范围,校准人员应立即停止并记录此次校准为无效,并将设备报修或更换。
2. 校准结果验证设备管理员应定期抽查一定比例的校准结果,并进行验证,确保校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八、设备维护与保养1. 设备维护设备管理员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调试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设备保养设备管理员应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定期保养,并记录保养日期和内容。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二、教学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三、教学难点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PPT、实物样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幅污染严重的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环境监测?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收集样本、分析样本、评估结果等步骤。
2.讲解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种方法在不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三、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问题,如采样误差、分析误差等。
2.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标准化操作、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套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方案,并向全班展示和讨论。
四、复习和总结1.通过PPT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家庭周边环境的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老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本教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10-13)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1. 何谓末端控制?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主要特征:①是一种由“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系统;②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控制;③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2.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污染物“末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行政控制手段与发达国家的“命令-控制”措施有无显著区别,若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在第一阶段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进行重点污染源治理,只是宏观上加以环境污染控制,对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颁布了《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是微观上对环境质量指标加以界定,做的很具体。
②我国在第二阶段提出“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和定量考核,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交费就能排污。
而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排污总量的控制,有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很多企业因此排污受到限制甚至不允许排污3. 试客观评价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的作用。
答:①实行末端控制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重视污染防治②实行末端控制实践中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实现了人们从思想认识上重大转变,环境保护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③实行末端控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并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靠处罚收税控制能解决的。
第十章 环境标准
ISO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制定并在世界范围 内实施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1992年 又组织制定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ISO9000和ISO14000的性质——是在环境行政管 制手段以外,基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 新的“自愿适用”的间接环境管理的方式。 ISO9000和ISO14000设立的目的——实现“自由 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既不因为环境管制而影 响自由贸易,又不至于因自由贸易而增加环境成本。 ISO14000标准适用的对象——所有与环境利用行 为相关的主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法 人团体、社会组织等。【无“国家、个人”】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为了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 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的规定, 就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 于质量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的样 品所作的规定,是“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是一种特殊的标准。在环 境保护工作中,需要有遵守统一的具有指 导意义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 图形、指南、导则及信息编码等,它们是 制定标准、进行环境管理的工作规范。
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二级”组成。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1.五类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2.二级——国家级、地方级。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上述五类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包括“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在本辖区内执行。】
环境标准的制定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 的根据——所谓环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区环境中的污
环境质量监测规范
环境质量监测规范导论现代社会对环境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
环境质量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规范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将从环境质量监测的意义、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的水平和能力。
1. 环境质量监测的意义环境质量监测是了解环境状况、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环境质量监测也可追踪环境治理效果,评估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促进环境管理的持续改善。
2. 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环境质量监测可采用定点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定点监测主要用于长期监测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包括大气、水、土壤等。
移动监测则针对特定环境问题,通过取样或测试仪器实时检测来获得数据。
定点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并及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3. 环境质量监测的指标环境质量监测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以大气环境为例,可从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条件等方面进行监测。
空气质量指标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同时,还需要监测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以了解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 环境质量监测的设备和技术环境质量监测需要使用各种科学仪器和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设备、土壤测试仪等。
这些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能够准确测量各项指标。
同时,还需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报告环境质量监测所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并编制相应的报告。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空间插值等方式进行,以揭示环境变化趋势和异常状况。
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以便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 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5. 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环境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本
环境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包括环境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工作。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组织1.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有相关的资质和能力。
2.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全面、连续、规范的监测体系。
3.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程序1. 环境监测工作程序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环境监测工作程序应当包括监测计划编制、监测设备采购、监测点设置、监测数据处理等内容。
3. 环境监测工作程序应当建立监测数据快速反馈和应急响应机制。
第五条环境监测工作设备1. 环境监测工作设备应当具有国家认可的检定证书,定期进行检测和校准。
2. 环境监测工作设备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3. 环境监测工作设备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储和保护。
第六条环境监测工作数据处理1. 环境监测工作数据应当及时、准确地采集和记录。
2. 环境监测工作数据应当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3. 环境监测工作数据应当进行安全的存储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和篡改。
第七条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控制1.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现场质控、实验室质控和数据质控等。
2.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第八条环境监测工作报告1.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公开。
2. 环境监测工作报告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预警。
3. 环境监测工作报告应当建立反馈机制,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第九条环境监测工作责任追究1.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监测数据出现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追究。
2.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对出色完成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奖励。
环境监测服务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监测服务管理工作,保障环境监测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环境监测服务的水平,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的健康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家环境监测站及其所属的各级环境监测服务机构。
第三条环境监测服务管理以国家环境监测站为主体,各级环境监测服务机构依法履行环境监测服务职责,实行科学管理和技术监督。
第四条环境监测服务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正、独立、客观的原则,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负责。
第二章环境监测服务机构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国家环境监测站应当依法履行环境监测服务的职责,开展大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监测工作,并具有独立核算、独立财务的法人资格。
第六条国家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包括:(一)完成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维护任务;(二)负责环境监测服务的技术标准制定和技术规范的编制;(三)组织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四)对环境监测服务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五)承担环境监测项目委托管理和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审核任务。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站的统一部署,承担好本地区环境监测服务的相关任务。
第八条各级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环境监测站的规定,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确保环境监测服务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技术监督。
第三章环境监测服务管理的质量管理第九条各级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按照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
第十条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标准物质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准确性。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设备的保养、维修和检定制度,确保环境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制度,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第四章环境监测服务管理的技术监督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技术指导制度,确保环境监测服务工作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清单
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清单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清单: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版)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章水污染防治- 第五章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 第六章声环境污染防治- 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八章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第九章放射性污染防治- 第十章处罚与责任- 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与环境信息公开-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生态补偿- 第十三章环境管理- 第十四章督察与责任追究- 第十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六章附序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修订版)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第三章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 第四章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与排放数据发布- 第五章分类管理与综合控制- 第六章减排措施- 第七章大气污染物重点监管区管理- 第八章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追究- 第九章法律责任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修订版)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 第三章污水排放许可与排污费征收- 第四章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 第五章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第六章河湖管理与保护- 第七章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第八章水污染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 第九章法律责任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9修订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产生单位减量有奖和贵重物质回收- 第三章交接单位减量有奖- 第四章接收单位绿色化改造- 第五章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第六章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营- 第七章固体废物排放许可与排污费征收- 第八章法律责任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2018修订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三章生态环境监管- 第四章生态损害赔偿- 第五章禁止行业和项目- 第六章生态红线- 第七章生态保护地- 第八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衔接- 第九章生态环境损害风险评估- 第十章生态环境信息公开- 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责任追究-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附件】:-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 - 附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文- 附件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文- 附件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1、环境质量标准:指规定环境中某种物质或物理量的单一值或范围,用于评价环境质量的标准。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供应安全、舒适的就诊体验,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诊疗区域和公共区域的环境管理工作。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三条医院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包含:卫生与消毒、通风与空气质量、噪声掌控、灭火与安全防备、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第四条医院环境管理要做到:防尘、防菌、防虫、防尘螨,并保持清洁、乾净、无异味。
第五条医院应设立环境管理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医院环境管理的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开展环境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员工严格遵守环境管理制度。
第七条医院应向患者、医务人员、访客等发布和宣传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和要求,提高大家对环境管理的重视和参加度。
第三章环境卫生与消毒第八条医院应定期订立环境消毒计划,确保全部科室、诊断区域和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第九条医院应配备充分的消毒设备和器具,并保持其正常运行。
第十条医院消毒工作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采用合格的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第十一条医院应对医疗器械、床位、病房、公共区域等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实现要求。
第十二条医院要加强对卫生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其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工作。
第十三条医院要建立科学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机制,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
第四章通风与空气质量第十四条医院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通风系统正常运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
第十五条医院应定期测试室内空气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医院应保持诊疗区域和病房的空气流通,避开空气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七条医院应设立吸烟掌控区域,并加强吸烟宣传教育,禁止在医院内吸烟。
第五章噪声掌控第十八条医院应对噪声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室内、室外环境噪声不超出规定标准。
第十九条医院应定期监测噪声水平,如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音。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参考内容:1.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环境监测工作的理念和要求。
质量方针应包括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以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承诺。
2.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编制环境监测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明确各个环境监测环节的工作要求、责任和程序,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仪器校准与验证、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3.组织机构和人员: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
负责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胜任监测工作。
4.仪器设备和校准:选择适用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具备所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校准、验证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仪器设备的校准应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建立校准记录以备查验。
5.样品采集与处理:制定标准化的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并确保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可能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如空气污染、交叉污染等。
样品的处理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避免误差和 contamination。
6.方法和标准:选择适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并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方法和标准的管理制度,包括方法选择、方法验证、方法比对和方法修订等方面的要求。
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保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7.数据处理与分析:建立科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识别并排除异常值和误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8.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连续监测和平行测试等措施,用于监控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外部质量评估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和参与质量保证活动来评估实验室的水平和能力。
环境检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环境检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摘要:环境检测是环保行业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检测结果可以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发展现状,从而管控环境中产生的污染源。
环境检测的质量直接影响环境保护评价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的质量管理措施,来保障环境保护评价的真实性,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各自所处区域的环境质量的真实情况,同时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加需要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大力保护。
关键词:环境检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引言自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迎来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甚至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完全被破坏,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有必要加强区域性的环境检测力度和增加环境检测的次数,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在环境检测中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动态变化的数值指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环境变化是迅速和不确定的。
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业区域一般都会在城市的偏远地区,接受外界信息的时间会比较缓慢,因此在节省时间成本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往往很容易被忽视。
工业区域的自然环境容易受工业生产的方式影响,特别是工业废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可以直接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工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必须加强对环境的检测,同时对环境进行科学和专业评估。
然而环境检测大多都是人工操作,虽然可以使用精密的检测设备,但是仍然有许多因素影响环境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环境检测的质量控制,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质量控制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打好基石。
2.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现状2.1环境检测实验室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环境检测行业的相关质量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以保证质量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实施,发挥环境检测的实质性作用。
在日常的环境检测中,不仅人员层次较多,流程环节也存在交叉影响,因此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不断完善实验室制度管理的建设,但是在实验室制度的日常管理当中,往往较重视实验室的检测和质量控制,对实验室的检测流程和检测人员要求较多,而对现场采样的质量难以把控,因此在实验室检测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现场采样质量有误差,造成实验室检测数据产生重大偏差,这不利于环境检测的科学有效性;环境检测的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室制度的建立,因此环境检测管理人员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多使用先进的环境检测技术,不断总结环境检测的相关经验,及时改进和优化实验室制度,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验室的样品检测。
第十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1.
缓解资源供应缺乏 的矛盾
2. 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增强迷信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才干
1、依托科技创新增强环境维护 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气组织攻关,力争 在环保关键技术、特性技术方面取得打破。 以后要优先展开环保战略、规范、环境与安康等研讨,鼓舞对水体 、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 维护、资源循环应用、饮水平安、核平安等范围的研讨和技术开发 ,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置、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污 染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范围的运用。 积极展开技术示范和效果推行,实在提高我国环境维护的科技含量 。 2、开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维护 要积极开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增强开展环保效劳业,支持各类一切 制企业参与污染管理和环保产业开展。 增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中央和行业维护,促进公允竞争, 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
2、综合规范和行业规范
环境维护综合规范普通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综合排放规 范
环境行业规范是指对环境维护任务范围内触及的局部污 染活动以及设备、仪器所做的规则。
综合规范与行业规范不交叉执行,有行业规范的优先执 行
行业规范,没有行业规范的执行综合规范。
新时期环境维护的对策措施
1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3、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 树立健全国度监察、中央监管、单位担任的环境监管体 制。
• 国度增强对中央环保任务的指点、支持和监视,健全区 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省域环境维护,催促反省 突出的环境效果。
• 中央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担任,监视下一级 人民政府的环保任务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树立相 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五、总量控制与减排制度
环境保护监测质量控制标准
环境保护监测质量控制标准导言:环境保护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制定的规范和要求。
本文将从监测目标的设定、监测方案的设计、样品采集、分析检测、质量保证等方面,分别对环境保护监测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论述。
一、监测目标的设定环境保护监测目标的设定是制定监测计划的基础。
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监测需求之间的平衡。
1.数据需求分析:根据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政策目标,进行数据需求分析,明确监测的目标和内容。
2.监测参数的选择:根据环境监测对象的特性、环境评估的要求和现有技术手段,选择适当的监测参数。
3.监测频次的确定:根据监测目标的重要性、环境变化的速度和预算限制,确定监测频次。
二、监测方案的设计监测方案的设计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监测方法、设备选择、样品采集和分析检测等因素。
1.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远程监测等。
2.设备选择和校准: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并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同时,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样品采集:根据监测对象的特性和监测方法的要求,制定样品采集方案。
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采样点的选择、采样容器的清洁、采样工具的消毒等。
三、分析检测分析检测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在分析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样品的制备和保存,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
1.仪器设备的选择和校准:选择准确度高、稳定性好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并建立设备使用记录,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
2.样品制备和保存:根据监测方法的要求,进行样品制备,并保证样品在采集后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变化。
3.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对分析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素质。
并建立操作记录和档案,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可追溯性。
环境监测教材
See you in summer term!第一章绪论 (7)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7)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7)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7)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8)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8)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8)三、监测技术概述 (9)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9)第三节环境标准 (9)一、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 (9)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10)三、水质标准 (10)四、大气标准 (11)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2)七、噪声标准 (12)八、辐射标准 (13)九、其他标准 (13)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3)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14)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4)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16)一、水质污染 (16)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16)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 (16)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7)五、污染物形态分析 (17)六、水域功能区 (18)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8)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1)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22)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4)一、水样的类型 (24)二、地表水样的采集 (24)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29)四、废水样品的采集 (31)五、底质样品的采集 (33)六、排污总量监测 (33)七、应急监测 (34)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37)一、水样的消解 (37)二、富集和分离 (38)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 (40)一、水温 (40)二、臭和味(水样采集后,最好在6h内完成检验) (40)三、色度 (41)四、浊度: (42)五、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 (42)六、残渣 (43)七、电导率: (43)八、矿化度 (44)九、氧化还原电位 (44)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44)一、铝 (44)二、汞(Hg)(Hg、Cd、Cr、As、Pb)“五毒” (45)三、镉(Cd) (46)四、铅 (47)五、铜 (48)六、锌 (48)七、铬 (48)八、砷 (50)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50)一、酸度和碱度(2-5℃,暗处,最好现场测定) (50)二、PH值(PH=-lg[H+]) (52)三、溶解氧(DO)采样现场加MnSO4-KI固定,冷暗处,几小时之内测定。
环境监测管理标准
环境监测管理标准一、引言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分析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它对于保护环境、预防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准确性和可比性,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监测管理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环境监测的各项标准进行论述。
二、环境监测计划1. 监测目标环境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目标,包括监测的区域范围、监测的环境要素等。
监测目标应符合环境保护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确定。
2. 监测内容环境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应与监测目标相一致,能够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的情况。
3. 监测指标与方法环境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监测标准。
监测指标和方法应科学合理,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比性。
三、环境监测现场操作规范1. 人员培训与资质环境监测现场操作应具备专业训练与资质认证。
人员应熟悉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标准操作流程,并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
2. 仪器设备的校准与维护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并保持良好的维护状态。
校准和维护工作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样品采集与保存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采集后的样品应妥善保存,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检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评估1. 数据记录与储存环境监测数据应定期进行记录和储存,并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数据记录应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参数和结果等重要信息,以方便后续的数据管理和分析。
2. 数据质量的评估与控制环境监测数据应经过质量评估,并参考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数据处理。
对于错误或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排除和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环境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并编制相应的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监测数据的描述、分析结果和结论,并根据需要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建议。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资料
环境立法体系
宪 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参加的 国际公约
环境保护 单项法
环境标准
其他部门中 相关环保法规
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
(1)宪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基础。宪法第26条规定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 害”, (2)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是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地方 法律、规章立法的基本依据。 (3)环境保护单项法针对各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保护对象分 别做出的具体法律规定,是进行环境法制管理的直接依据。如: 《城市规划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4)地方性环境法规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在不与国家环境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环境法规。 如《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
10.2 我国环境保护的单项政策
单项环境政策我国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 方针和政策的补充和具体化。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 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能源政策。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专项环境政策。
产业政策
环境产业发展政策 环境保护产业渗透于 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强调 发展环境治理产业。在可 持续发展战略下,环保产 业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高 新技术产业。
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 按规定向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 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 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 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 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 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两个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环境监测类质量管理方案
环境监测类质量管理方案1. 引言
1.1 目的
1.2 范围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1 质量方针
2.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3 文件控制
2.4 记录控制
3. 环境监测过程控制
3.1 采样过程控制
3.2 实验室分析过程控制
3.3 数据处理及报告编制控制
4. 设备和测量可靠性控制
4.1 设备管理
4.2 测量可靠性控制
5. 人员培训与能力控制
5.1 培训需求识别
5.2 培训计划及实施
5.3 能力评估
6. 质量审核与纠正措施
6.1 内部质量审核
6.2 外部质量审核
6.3 纠正和预防措施
7. 持续改进
7.1 质量目标
7.2 质量绩效评审
7.3 持续改进措施
8. 附件
8.1 相关法律法规
8.2 参考文献
以上是一个环境监测类质量管理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大纲。
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环境监测管理原则
(1)实用原则:监测不是目的,是手段,监测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实用;监测手段不是 越现代化越好,而是准确、可靠、实用。
(2)经济原则:确定监测技术路线和技术装备, 要经过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3 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以及技术的完整性和追溯性, 应对监测全过程的一切文件(包括从任务来源、制订计划、 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应按严格制度予以记录 存档。同时对所累积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 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信息是各种环境质量状况的情报和数据的总称。自然 界的资源有三种,即再生资源(如动植物资源)、非再生 资源(如金属、非金属、矿产等)及信息资源。而后者的 重要性正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档案文件的管理,资料、信 息、整理、分析是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
标识;
• 14、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
• 6、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 验证书或报告(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
• 7、检验样品的接收和进行检 验的日期;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概述
• 中国实验室认可制度 • 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 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
的关系 • 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
核要求
第四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
一、实验用水
• 纯水分级表 • (一)蒸馏水 • (二)去离子水 • (三)特殊要求的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内容
• 1.采样
• 2.样品预处理、贮存、运输
• 3.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 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
• 4.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 5.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 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
正常运行过程中最低限度的质量保证 工作,应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检验证书或报告
• 每份检验证书或报告至少应 包括以下信息:
8、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 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
• 1、标题,例如“检验证书” • 9、涉及的抽样程序;
或“检验报告”;
• 10、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
• 2、实验室的名称与地址,进 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加以说明),
1、网络的总体设计。 2、具体采样点选择。 3、子站的结构设计。 4、采样系统选择。 5、分析方法。 6、监测仪器选择。 7、设备装置的安装和布局。 8、标准的可追踪性。 9、标准工作。 10、监测仪器日常零点、跨度值的检
查与调节。
11、零点、跨度飘移控制限的规定 以及相应的数据修正工作。 12、监测仪器单点和多点标准频次 的规定和控制性检查。 13、预防性和弥补性的维护工作。 14、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有效性的 鉴别。 15、监测数据精密度、准确度和完 整性、代表性及可比性检验。 16、有关质量控制的文件及文件管 理。
行检验的地点;
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 3、检验证书或报告的惟一性 • 11、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
标识(如序号)和每页及总 页数的标识;
• 12、对检验证书或报告内容负责人员的 签字、职务或等效标识、签发日期;
• 4、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 • 13、如果适用,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验
• 5、被检定样品的说明和明确 样品有效的声明;
第9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概述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环境监测管理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监测实验室基础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实验室质量保证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环境标准物质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 对于自动监测站,除了数据库外,档案 内容应包括:
(1)仪器设备的生产厂家、购置和验收记录; (2)流量标准的传递和追踪记录文件 (3)气体标准的传递和追踪记录文件 (4)监测仪器的多点线性校准表格; (5)运行监测仪器零点和跨度漂移的例行检查报
表; (6)监测仪器的审核数据报告; (7)运行监测仪器的例行检查记录; (8)监测子站和仪器设施的预防性维护文件; (9)仪器设备检修登记卡。
二 环境的内容和原则监测管理
1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主对环境监 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其核心内容是环 境监测质量保证。具有如下五方面的质量特征: • (1)准确性:测量值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 (2)精密性: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 •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益监测数据的总额满足预 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 (4)代表性:监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 表程度。 • (5)可比性:在监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 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获数据的一致程度。
• 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 • 了解标准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标准化和环境标准物质; • 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 • 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 • 掌握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方法; • 掌握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空白实验,校准曲线,监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 一、定义与意义
• (一)定义: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 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订计划;根据 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 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
• (二)意义: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时间、 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且随机多变,不易准 确测量。这要求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结果所 提供的数据有规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 作出正确的结论。
测线的概念;
第一节 环境监测管理
一 主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我国已经颁布的主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有: 《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环境监测管理办 法》、《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监控企 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环境监测质 量管理规定》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 制度》、《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和《环境监 测技术路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