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对当事人可得利益保护有什么规定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内容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规范合同订立与履行,保障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制定本编。
第二条合同是自愿订立的、相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合同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约定权利和义务,共同遵守。
合同一经签订,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修改或解除合同。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明确约定合同标的、价格、数量、质量、履行期限等内容,充分尊重对方意愿,诚实信用,维护交易安全。
第四条合同履行应当尊重习惯、商业惯例,遵循公序良俗,注意社会效益,保护环境资源,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第五条合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的,并具有明确的约束力。
合同应当根据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确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法律对某种合同预先约定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合同标的应当具有确定性、可行性。
合同标的不明确或者不真实、不合法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有因发生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无法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损失。
第七条合同应当根据合同标的的种类和交易特点,事先确定约定方式、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主要要素,确立合同的基本结构。
第八条合同一经正式签字确认,即产生法律效力。
签字确认可以书面、口头、电子等形式进行,但应当能够保证合同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九条合同标的有权利、财产要求的,应当具有法定资格。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他人订立的合同无效。
第十条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等行为应当符合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经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充分协商、协议,不得采取欺诈、威胁、利诱等手段。
第十一条网络交易合同的订立、履行,适用本编规定。
网络交易平台应当加强对网站用户的信息审核和交易监管,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外文合同应当根据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确定,中文文本与外文文本有冲突的,应当以合同标的所在国法律为准。
第十三条合同的解释应当根据合同标的的种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合同的目的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综合确定。
可得利益损失赔偿不因合同解除而免除

可得利益损失赔偿不因合同解除而免除在商业交易中,合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交易的各项条款、条件和责任。
它不仅保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商业运作的有序进行。
然而,当一方违反了合同条款,导致另一方出现了经济损失,受损方可以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就是利益损失赔偿。
利益损失赔偿是合同法中的一项法律责任,它要求违约方因违反合同条款而造成另一方经济损失的,应该赔偿受损方的相应经济损失。
所以,如果出现了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不能光顾着想着如何解除合同,遵守约定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是,有些人认为,一旦合同解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就彻底终止了,任何合同条款的执行也会随之终止。
因此,合同解除可以免除违规方的责任,并免除其对另一方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合同解除不仅不会影响违规方的责任,反而可能会增加其赔偿责任。
这是因为,当合同被解除后,违规方已经无法履行其对合同的义务。
而对于受损方来说,他们有权要求违规方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此时,经济损失的计算将基于双方的合同条款、交易价值和市场情况等因素。
如果合同解除后,受损方实际经济损失增大,那么违规方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计算受损方的经济损失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要实现公正、合理的赔偿,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双方的交易起始时间、合同条款、市场预期情况以及交易行为影响等因素。
这也是当前合同纠纷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以上来看,合同解除不会抹掉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利益损失赔偿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一项法律责任。
当一方违反合同规定,导致另一方出现经济损失时,受损方可以要求对方偿付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合同的严格执行,不仅可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能够促进商业运作的有序进行。
除了合同解除会导致利益损失赔偿不受影响这一点,还有其他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同于他们的法律关系。
《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及法律适用

《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及法律适用《合同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民事法律,其中的公平原则是合同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公平原则规定了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各方应当本着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行事,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同时,公平原则也是法律适用的指导原则之一,对于解决合同纠纷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根据公平原则的要求,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即各方当事人在平等地位、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合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公平原则要求各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保护约定的权益,同时也要求各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保持诚信、不得故意隐藏事实、说谎虚假、规避义务等行为,确保合同能够得到有效履行。
对于合同纠纷的处理,公平原则要求法院应该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等,综合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权益,在判断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等方面做出公平的裁决。
公平原则作为《合同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平原则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保证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增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公平原则的具体适用需要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裁判实践结合进行。
首先,公平原则适用于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各方当事人的自愿原则,没有强制或欺诈的行为。
合同的内容应当是公平和合理的,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其次,公平原则适用于合同的解释。
在合同解释过程中,应当尊重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尽量实现双方共同意思的最大一致。
同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的问题、出资和利益等因素,进行公平的解释。
再次,公平原则适用于合同的履行。
各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义务,保护合同的权益。
同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合同的具体约定,协商解决矛盾和纠纷。
合同法的五大原则

合同法的五大原则1. 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合同法的基础,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基于各方当事人的自愿意愿。
根据自愿原则,合同双方应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自觉遵守协议内容。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被强迫签订合同或者被迫履行合同。
自愿原则要求各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能够理解并接受合同条款的含义和后果。
如果一方当事人缺乏完全行为能力,或者受到欺诈、胁迫等非法手段影响而签订了合同,则该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2.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应处于平等地位,并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平等原则要求各方在协商和签订合同时应相互尊重对方权益,不得利用强势地位对弱势当事人进行不公平待遇。
根据平等原则,在协商过程中,各方应充分交换意见,平等对待对方提出的合理要求,并在协商过程中寻求共识。
当一方当事人在协商和签订合同时明知对方处于劣势地位,而利用这种劣势地位获取不正当利益时,该合同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3. 自由原则自由原则指各方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应保持自由选择权。
根据自由原则,各方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订立合同的对象、内容、方式和条件。
自由原则保护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鼓励各方根据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来决定合同条款。
根据自由原则,在签订合同时各方应充分了解并明确约定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并遵守公平竞争规则。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限制了另一方的自由选择权或者违反了公平竞争规则,则该合同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4.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应遵循公平交易原则,确保交易结果符合公正、公平的标准。
公平原则要求各方在协商和签订合同时应坚持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对方合法权益。
根据公平原则,在签订合同时各方应确保合同条款的公正性,避免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垄断地位获取不正当利益。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采取欺诈、虚假陈述等手段误导对方,或者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则该合同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最新合同法全文

最新合同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基本原则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加强合同的约束力,促进合同的公平交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合同的定义和效力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平等主体之间确定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订立、变更或者终止,应当依法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并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第三条合同的自由原则当事人订立、变更或者终止合同,应当依法履行民事权利和义务,并遵守公共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合同的平等原则当事人自愿订立合同,应当平等主体,均拥有相互选择权利和独立决策权利。
一方对另一方订立的以自愿为基础的合同,应当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
第五条合同订立和履行的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变更或者终止合同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采取欺骗、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第六条合同的成立合同成立的要件包括: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合同的内容确定,以及合同的形式符合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
第七条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形式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电子形式等方式。
法律对某些合同形式的要求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条合同的内容合同内容应当包括条款及其内容,合同的约定适用范围、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九条重大事项的书面合同原则当事人订立与重大事项有关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第十条交易习惯的适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根据当地的交易习惯进行处理。
第十一条合同的合法性合同订立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均应当合法。
第十二条合同的自愿原则合同的订立、变更或者终止应当基于自愿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合同的公平交易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应当根据交易公平原则,平等地对待对方,注重合同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十四条合同的约束力合同的约束力应当根据合同各方的真实意思确定。
当事人的合同行为与合同文本不一致的,应当以当事人的实际意思为准。
第十五条合同的解释对于合同的解释,应当综合考虑合同各条款的内容以及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合同法全文

2023最新合同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五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第十三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第十四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

合同法全文第一章通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自主意思自治的原则,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条【合同的定义】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修改、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三条【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依法自愿订立合同,应当自主确定合同的内容、形式和其他条款。
第四条【平等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同。
第五条【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义务,维护社会公平和诚信。
第六条【保护国家利益原则】法律法规对合同内容的设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对保护国家经济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
第七条【善意信赖原则】善意第三人取得合同标的物的权利,不受限于当事人之间的变更、撤销。
第八条【期限】依照法律规定,民事活动的期限从合同订立、诺告、履行、承认、确认、消失、索赔办理等行为的发生时起算。
第九条【排除违法条款】合同的条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第十条【合同格式】法定格式的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按照法定范本。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十一条【订立方式】合同的订立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报、电传、电子数据交换或者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民事活动的成立时间】民事活动的成立时间,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当事人意思表示确定;对于未约定成立时间,应当自意思表示到达对方时生效。
第十三条【要素】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包括订立合同的内容和方式。
第十四条【成立要件】合同的成立,应当符合下列要件: 1. 有相互的意思表示; 2. 有明确的标的; 3. 合同内容合法。
第十五条【预交货物】买卖合同订立后,卖方以买方尚不拥有的物物担保的方式提供给买方预交货物,卖方应当按照约定提供预交货物;预交货物应当具体生产、准备或者划分。
第十六条【约定期限】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限。
第十七条【未约定履行期限】当事人没有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限的,按照约定的事物履行期限确定,没有约定的按照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确定。
民法的可得利益

民法的可得利益民法的可得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的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民法的可得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的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民法的可得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的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即合同解除后,当事人仍可要求赔偿损失,损失包括可得利益,但有限制条件,即所要求的损失存在,与违约方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且不得超过义务人的预期。
”“可得利益的赔偿不但必须而且可行。
可得利益赔偿的合理标准是:通过赔偿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已被适当履行的状态。
为此首先必须确定合同如能履行,非违约方所应该获得的利益;其次,则要确定因为违约而造成违约方所处的现实利益状态。
二者之间的差距即为非违约方所遭受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而赔偿可得利益的极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时非违约方获得的利益。
确定可得利益赔偿的范围,必须根据上述标准,而不能以受害人在订立合同之前的利益状态为标准。
如果仅仅确认后一种状态,那么尽管受害人在订立合同后为准备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价获得了补偿,但其订约所期待的利益并没有实现。
对于违约方来说,虽然作出了补偿,但可通并未使其承担不当得利的后果,在违约本身就是为了获得比履行通获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况下,此种赔偿显然对于违约方十分有利,其结果会诱发违约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合同的定义本法所称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二条合同的当事人合同的当事人,是指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合同的自由原则当事人依法享有订立、变更、终止合同的自由。
当事人的合同行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诚信原则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不得以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履行合同,不得恶意拖延履行合同义务,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合同的成立第五条合同的要件合同应当具备下列主要内容:(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标的物或者服务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或者酬金、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等;(三)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四)合同签订日期和地点。
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补充、变更或者约定其他条款。
第六条合同的形式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经过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采取特定形式的合同,依照其规定办理。
第七条表示意思的真实性当事人应当对其表示的意思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当事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所订立的合同无效,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八条广告作为要约广告是指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发布的,以介绍、宣传商品或者服务为目的的宣传行为。
广告作为要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明确商品或者服务的种类、性能、质量、价格、销售方式、履行条件等内容;(二)可被广告收件人接受;(三)广告中所述内容构成要约;(四)广告中的内容不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
第九条订立合同的要求订立合同,当事人应当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经过特定程序订立合同的,按照其规定办理。
第十条不当得利当事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合同条款所规定的利益,造成另一方损失的,该利益无效,另一方有权要求恢复损失。
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详解

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详解合同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常见的法律行为之一,它在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合同法则是调整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的公平原则被认为是保护交易双方利益平衡的核心原则之一。
本文将对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的含义公平原则是合同法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体现了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公平原则指的是“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应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欺诈对方,不得滥用权利。
”该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即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双方的利益应得到平等的保护。
二、公平原则的适用范围公平原则适用于合同的订立、解释、履行和变更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订立合同阶段,当事人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协商,避免利益严重失衡的情况出现。
在合同解释过程中,应遵循公平原则,对于模糊、不明确的合同条款应进行合理解释。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各方应相互信任、遵守合同约定,保障双方权益。
在变更合同的情况下,应通过协商一致的原则,保持公平。
三、公平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作用1. 实现交易双方利益的平衡公平原则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它的作用是保护交易双方在合同关系中的利益均衡。
根据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实的原则,对等受价值的权益。
公平原则保证了交易双方在协商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平等地位,防止了一方对另一方的操纵和损害。
2.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原则在合同法中还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合同作为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它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平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违反强制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只有当合同符合公平原则,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3. 防止欺诈行为和权利滥用公平原则在合同法中还有防止欺诈行为和权利滥用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法引言合同法于1999年合法通过,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合同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立法,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合同法》进行介绍和解读。
第一章合同的基本规定第一条合同的定义合同是自愿订立的民事法律文件,内容包括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法律和公平原则,维护合同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二条合同的自愿原则合同是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的,任何强迫、欺诈等行为都是违反合同法的。
第三条合同的平等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应当平等协商,并享有相等的权利和义务。
任何一方不得以优势地位对另一方进行不公平的约束或限制。
第四条合同形式的自由原则合同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形式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第五条合同订立的效力合同经过当事人的有效签订即产生效力,并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六条合同的要素第七条合同的订立方式合同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电子合同等形式订立。
书面形式合同应当由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八条合同的订立方式的效力合同的订立方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
违反订立方式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合同方式或者解除合同。
第九条合同的附条件、附期限、附解除权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附条件、附期限或者附解除权。
但是,附条件、附期限、附解除权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第三章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十条履行义务的地点和方式合同的履行地点和履行方式由当事人约定。
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交易习惯确定。
第十一条履行期限合同的履行期限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书面形式和当事人的约定确定。
第十二条合同履行的质量要求合同履行的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
第十三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
变更合同应当经过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同意,解除合同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
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如何

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如何认定和计算可得利益的损失,在司法实践中赋予了法官⾃由的裁量权。
⼈民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法计算可得失利益。
那么下⾯店铺的⼩编就为⼤家介绍⼀下关于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如何计算的。
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如何(⼀)约定计算法即⼈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事先约定的可得利益的数额或因⼀⽅违约产⽣的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额,计算可得利益损失的⽅法来确定赔偿责任。
依合同法第⼀百⼀⼗四条规定精神,当事⼈可以事先约定⼀⽅违约造成对⽅可得利益损失时,应根据约定情况向对⽅⽀付⼀定数额的违约⾦。
在约定的违约⾦低于受害⼈的可得利益损失时,受害⼈可以请求⼈民法院予以适当增加;在约定的违约⾦⾼于受害⼈的可得利益损失时,违约⽅可以请求⼈民法院予以适当减少。
此外,当事⼈也可以事先约定因⼀⽅违约产⽣的可得利益损失赔偿的计算⽅法和最⾼限额。
司法实务中应注意的是,只要可得利益损失赔偿纠纷案件当事⼈事先有此约定,且不违反法律禁⽌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或第三⼈合法权益的,⼈民法院应确认此约定有效,并优先适⽤此⽅法计算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额。
同时,承认当事⼈事先约定的可得利益损失赔偿额和计算标准,既可以减轻⼈民法院在实际确定可得利益损失⽅⾯的困难,也有利于提⾼司法效率,减轻当事⼈讼累。
(⼆)收益对⽐法即依通常⽅法⽐照受害⼈相同条件下所获得利益来确定应赔偿的可得利益损失。
此种⽅法⼜可分为平均收益对⽐法和同类收益对⽐法。
前者是指以受害⼈在上⼀收益时间段的收益作为参考标准,来确定应赔偿的可得利益损失。
如以受害⼈在上⼀年或上⼀⽉的利润作为参考标准来确定其可得利益损失。
后者是指以同类合同、同时期内实际履⾏所取得的财产利益,同类企业在某个时期获得的平均利润,或以某项设备投⼊正常运⾏时所获得的财产利益等作为参考标准,来确定受害⼈的可得利益损失。
此种收益对⽐法⼀般适⽤于那些能获得⽐较稳定的财产收益的情况。
司法实务中,采⽤该计算⽅法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参照对象。
2021年我国合同法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解释

我国合同法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解释如何理解我国规定缔约过失责任呢?下面,为大家详细解读!《 ___合同法》(下称《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该条规定的是缔约上过失责任,填补了我国民法中无缔约过失责任明文完整规定的空白。
尽管早在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中有所体现,但不具体明确。
《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对于填补法律漏洞,保护缔约阶段遭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权益,完善债法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①现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有关法律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先合同义务时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
而所谓先合同义务是自缔约人双方为签订合同而互相接触磋商开始逐渐产生的(即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合同成立前)注意义务,包括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保护、互相通知、诚实信用等义务。
缔约上违反这些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所负的赔偿责任,就是缔约上过失责任。
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而致契约不成立者,对其契约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失。
②它的现实基础,是合同当事人双方基于订立合同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其实体法上的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
③该责任自罗马法开始即为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的重要问题。
但对其进行系统和深刻、周密的分析研究始自德国法学“硕儒”耶林发表于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上的《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失赔偿》。
缔约过失责任既不是侵权行为责任,也不是合同责任或违约责任。
其责任基础是缔约过失。
它要求当事人在缔约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承担相互协助、相互保护、相互通知的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设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要件,是人民___正确适用法律,正确处理缔约过失责任纠纷的重要前提。
可得利益要如何认定及认定方法是什么

可得利益要如何认定及认定方法是什么1、未来性。
即可得利益是一种未来利益,它在违约行为发生时并没有为合同当事人所实际享有,而必须通过合同的实际履行以及合同当事人的一定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
或者说该利益是确定的、无争议的,若一方违约,另一方将必然出现的一种损失。
2、期待性。
即可得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希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所获得的利益,是当事人在订约时能够合理预见的利益。
同时,这种可得利益应是在短期内能取得的利益,而不是久远将来因合同的履行而可能获得的效应利益。
3、现实性。
即可得利益已具备实现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只要合同如期履行,就会被当事人所获得。
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为实现这一利益作了一些准备,具备了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基础条件。
同时,这种可得利益通常应当是财产利益、不包括非财产性的机遇等等。
二、在主张可得利益损失时,应注意最高法院的哪些裁判规则1、可预见规则例如:在(2014)民一终字第286号案中,最高法院认为,火炬公司作为专门从事土地投资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的公司法人,应对土地市场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其违约行为可能给彤泰公司造成何种损失具有充分的预见能力。
从而认定其应承担可得利益损失。
反之,若其损失不可预见,则法院不支持可得利益损失,例如:(2015)民申字第2208号案。
2、减损规则例如:在(2017)最高法民申4594号案中,最高法院认为,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有关“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之规定,赔偿数额的确定亦当适用该“减损规则”。
3、过失相抵规则在(2016)最高法民终711号案中,最高法院认为,因主张可得利益一方对协议不能履行负有过错,其签订合同时知晓对方当事人与案外人有在先合同的事实,对合同不能履行的后果应有预见,故其主张可得利益损失的诉讼请求不应予以支持。
合同法的原理

合同法的原理
合同法的原理是指合同成立、履行和终止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以下是合同法的原理:
1. 自由原则:合同订立应基于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订立合同,也可选择合同的内容和方式,但不能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2. 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在协商和订立合同过程中应处于平等地位,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或欺诈行为剥夺对方的平等权利。
3. 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时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以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不正当手段获得不当利益。
4. 国家保护原则:合同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违法、无效的合同提供救济措施,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5. 等价原则:合同应具备相互权益对等的特性,即各方应给予相当的权益和义务,对合同条款的约定应基于公平合理的价值交换。
6. 自由转让原则: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转让,但必须依法规定和合同约定,确保转让的合法性和合同权益的保护。
7. 保护诚实人原则:对于合同当事人的善意行为,合同法提供
一定的法律保护,尽量减少可能的损失和不公平结果。
8. 保护弱势当事人原则:对于出于保护需要的弱势当事人(如消费者、劳动者)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中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以平衡力量的不对等。
以上是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它们约束和规范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决争议的过程,确保了合同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和计算

违约损害赔偿中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和计算《合同法》在违约损害赔偿方面,确立的是完全损害赔偿原则,包括积极损失的赔偿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
之所以规定在积极损失之外还要赔偿可得利益损失,是因为如果只赔偿积极损失而不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就只能是受损方的利益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对受损方不公平,而且也纵容了违约方。
但是,合同法中的违约损害赔偿也从鼓励交易、减轻违约方过于沉重赔偿责任等方面对完全赔偿原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那么,在法律实务中如何认定和计算可得利益损失?一、《合同法》完全损害赔偿原则的规定《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合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本条规定中“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确立了对违约损害完全赔偿原则,“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既包括包括积极损失的赔偿又包括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
积极损失是指因违约造成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用支出。
一般包括:因为违约而得不到补偿的订约费用支出;一方对另一方作出履行后未获得的对价;因标的物交付瑕疵而要承担的全部损失;因履行迟延造成的利息损失和其他财产损失等。
积极损失的赔偿的目的是让使受损方的财产达到合同订立以前的状态。
可得利益损失是指受损方在合同适当履行以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没能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损失。
与积极损失相比,可得利益损失是一种未来的、期待的利益损失,比较难以把握,法律对可得利益损失的规定比较模糊,因此,在法律实务中很多法官在判决中也不支持可得利益损失。
二、可得利益损失的种类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当前形式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09]40号)规定:根据交易的性质、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等类型。
《合同法》第111条评注

《合同法》第111条评注一、本文概述《合同法》第111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重要条款,对于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以及救济措施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条款的深入解读和评注,揭示其内涵、外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为合同法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提供有益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合同法》第111条的基本内容,包括其立法背景、立法目的以及主要规定。
随后,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该条款进行评注,包括其对于合同履行原则的影响、对于违约责任认定的作用、以及对于救济措施选择的指导意义等。
在评注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案例,对第111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内在逻辑和适用规律。
本文还将对《合同法》第111条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不同案件类型中的适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完善该条款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合同法的完善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合同法》第111条的全面评注和分析,为合同法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我国合同法的完善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合同法》第111条基本内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1条是关于合同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规定。
这一条款是对合同履行瑕疵问题的重要规范,对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第11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这一规定明确了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即当一方当事人的履行行为存在瑕疵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对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理解。
这包括拒不履行和加害履行两种情况。
拒不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却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债务;加害履行则是指债务人虽然履行了债务,但履行行为不当造成了债权人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明确合同的法律地位,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事主体订立、变更、解除合同,应当遵循自愿、等价有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应当履行诚实信用的义务。
第四条合同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条国家保护合同自由,禁止非法干涉和限制合同自由。
第六条合同应当遵循公序良俗。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第七条合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有合法的合同对象和合同内容;(二)当事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三)当事人间的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明确;(四)依法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必要条件。
第八条当事人可以依据交易习惯、当事人之间的经营方式和交易习惯、诚信原则等约定合同条款。
第九条当事人可以采用口头、书面、电报、传真、数据电文、电子邮件等形式订立合同;使用文字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采用中文书写。
第十条当事人利用因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诚信原则,并按照网络交易的特点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合同的内容、格式等。
第三章合同的效力第十一条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第十二条在合同有效期内,当事人不得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和诚信原则,通知对方并经过协商;变更或者解除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第十三条合同效力受限制的情况,依照法律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合同不能对第三人产生法律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合同双方主张合同作为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但是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第十六条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方式、期限、数量等履行义务。
第十七条债务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八条当事人可以采取与合同约定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履行合同,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权益。
可得利益的认定是如何的

可得利益的认定是如何的可得利益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利益,关于可得利益我们的条件和界定我们需要有⼀个初步的认定和知识的了解,下⾯就有店铺⼩辫为⼤家介绍⼀下可得利益的认定是如何的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家了解相关知识!可得利益的认定是如何的所谓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履⾏以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利益。
是当事⼈在订⽴合同时能够合理预见到的、将来必须通过合同的如期履⾏才能实现的利益。
按照⽬前学理界⼤多数⼈的观点,可得利益具有如下特点:1、未来性。
即可得利益是⼀种未来利益,它在违约⾏为发⽣时并没有为合同当事⼈所实际享有,⽽必须通过合同的实际履⾏以及合同当事⼈的⼀定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
或者说该利益是确定的、⽆争议的,若⼀⽅违约,另⼀⽅将必然出现的⼀种损失。
2、期待性。
即可得利益是当事⼈订⽴合同时希望通过合同的履⾏所获得的利益,是当事⼈在订约时能够合理预见的利益。
同时,这种可得利益应是在短期内能取得的利益,⽽不是久远将来因合同的履⾏⽽可能获得的效应利益。
3、现实性。
即可得利益已具备实现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只要合同如期履⾏,就会被当事⼈所获得。
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为实现这⼀利益作了⼀些准备,具备了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基础条件。
同时,这种可得利益通常应当是财产利益、不包括⾮财产性的机遇等等。
另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3条之本意,可得利益必须是合同履⾏以后可以获得的纯利,⽽不包括为取得这些利润所⽀付的费⽤和必须缴纳的税收或其他规费。
前述费⽤⽀出是获益的投⼊成本,可得利益损失是指受害⼈因违约⽽遭受的上述预期纯利润的损失。
所以,在计算可得利益时,必须扣除上述各种费⽤,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守约⽅的总收⼊。
虽然我国的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9条、原《技术合同法》第17条早已规定“可预见损失(或称可得利益损失)”属于违约赔偿范围,但⼀直以来不为司法实践所重视,⽽《合同法》第⼀百⼀⼗三条的规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司法理论争论不休的“可得利益是否赔偿”的问题,在损失赔偿数额的计算上⾸次明确了除现有财产损失外,还包括守约⽅在合同履⾏后可以获得的利润损失。
合同法基本6大原则

合同法基本6大原则
合同法是规范合同关系的法律法规,其中包含了多个原则。
根据我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六大原则如下:
1. 自由原则,合同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强调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由订立、修改和终止合同的权利。
这意味着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原则,没有强制性。
2. 平等原则,合同法要求合同的订立应当基于当事人的平等地位,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强迫另一方接受不公平的条款或条件。
当事人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合同,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平等保护。
3. 公平原则,合同法要求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应当公平合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强调当事人应当诚实守信,遵守合同约定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欺诈、隐
瞒重要事实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损害对方的利益。
5. 守信原则,合同法要求当事人应当信守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方式和质量履行合同,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
同时,合同法也规定了违约责任,当事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6. 公共利益原则,合同法要求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当合同与法律、法规或公共利益相冲突时,应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进行解决。
以上是我对合同法基本六大原则的理解和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如有需要,我可以进一步提供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法对当事人可得利益保护有什么规定
案情:
甲预测某地段新修的门市会在一两年内增值,遂凑足10万元资金从开发该片区的某
房地产公司购买了其中的一个门市。
双方签订出售合同约定:从甲付清房款次日起房地产
公司在90日内为甲办好房产证。
合同签订后,甲如约履行支付全部购房款以及办理房产
证所需税费的义务。
甲付款后一边等待房地产公司给自己办理房产证,一边积极寻找买主。
果然不到一年
该地段门市大幅增值,甲所购门市乙愿意以12万元的价格购买。
甲遂与乙签订了房屋买
卖合同。
乙向甲支付了房款后催促甲将门市及时过户给自己。
但因房地产公司迟迟不按约
定为甲办妥房屋产权证,致使甲无法履行与乙的房屋买卖合同。
乙找到甲要求甲退回房款。
甲退款后找到房地产公司要求解除合同、返还房款及赔偿利息损失,并同时要求房地产公
司赔偿因不能及时向外出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万元。
房地产公司只同意返还10万元购
房款及利息,不同意赔付甲提出的2万元经济损失。
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甲主张的2万元经济损失属于尚未发生的间接损失,房地产公司的违
约行为与甲所提出的损害事实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我国《合同法》对间接损失的赔
偿无明确规定,故房地产公司不用赔付。
第二种意见认为房地产公司应该进行赔付。
评析:
第二种意见分析理由如下:
甲向房地产公司提出赔付的损失属于可得利益损失。
可得利益是合同在适当履行以后
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未来性,即是一种未来利益,在违约行为发生时并没有为合同当事人所实际享有,必须通过合同的实际履行以及合同当事人的一定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
二是期待性,即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期望通过合同的履行所获得的利益,是当事人在
订立合同时能够合理预见到的利益;
三是现实性,即其已具备实现的条件,只要合同如期履行,具备转化为现实利益的条
件时就会被当事人所实际获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给对
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
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
的损失。
”该条款就体现了对可得利益损失的保护。
本案中甲所要求的经济损失,是其在与房地产公司订立门市买卖合同时期望通过合同
的履行所取得的利益,只要房地产公司如期履约就能获得,这种期待利益是可得利益。
通
过对合同法第113条的适用,可以使违约的受害人甲恢复到合同如期履行的状态。
房地产
公司进行的损害赔偿不仅包括甲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还包括了2万元可得利益的损失。
因此,甲提出的可得利益损失房地产公司应当予以赔付。
相关阅读:
合同的分类
计划合同与普通合同
劳动合同法凡直接根据国家经济计划而签订的合同,称为计划合同。
如企业法人根据
国家计划签订的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等。
普通合同亦称非计划合同,不以国家计划为合同成立的前提。
公民间的合同是典型的
非计划合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计划合同日趋减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计划合同已被控制在很小范围之内。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双务合同即缔约双方相互负担义务,双方的义务与权利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合同。
如买卖合同、承揽合同、委托合同无偿有偿都是双务、保管合同无偿有偿都是双务。
单务合同指仅由当事人一方负担义务,而他方只享有权利的合同。
如赠与唯一一个纯
粹的无偿合同、自然借款无偿有偿都是单务等合同为典型的单务合同。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有偿合同为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取得权利需向对方偿付一定代价的合同,如买卖、互易
合同等。
无偿合同即当事人一方只取得权利而不偿付代价的合同,故又称恩惠合同,如赠与、
使用合同等。
有些合同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如委托、保管等合同。
双务合同都是有偿合同,单务合同原则上为无偿合同,但有的单务合同也可为有偿合同,
如有息贷款合同。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以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的,为诺成合同。
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尚须实物给付,合同始能成立,为实践合同,亦称要
物合同。
要式合同与非要式合同
凡合同成立须依特定形式始为有效的,为要式合同;反之,为非要式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法人之间的合同除即时清结者外,应当以书面
形式订立。
公民间房屋买卖合同除用书面形式订立外,尚须在国家主管机关登记过户。
主合同与从合同
凡不依他种合同的存在为前提而能独立成立的合同,称为主合同。
凡必须以他种合同
的存在为前提始能成立的合同,称为从合同。
例如债权合同为主合同,保证该合同债务之
履行的保证合同为从合同。
从合同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故主合同消灭时,从合同原则
上亦随之消灭。
反之,从合同的消灭,并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
本约与预约
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协议为预约。
嗣后履行预约而订立的合同为本约,即本合同。
凡订有预约的,即负有订立本合同的义务,违背预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时亦应负民事责任。
当事人与第三人利益
根据订立的合同是为谁的利益,可将合同分为为订约当事人利益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
益的合同。
为订约当事人利益的合同,是指仅订约当事人享有合同权利和直接取得利益的合同。
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订约的一方当事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第三人设定权利,使其获得利益的合同。
在这种合同中,第三人既不是缔约人,也不通过代理人参加订立合同,但可以直接享有合同的某些权利,可直接基于合同取得利益。
如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
保险合同。
定式合同
定式合同,又称定型化合同、标准合同,是指合同条款由当事人一方预先拟定,对方
只能表示全部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合同,亦即一方当事人要么整体上接受合同条件,要么不
订立合同。
经公证、鉴证或审核批准的合同
①合同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合同当事人的申请,对合同的真实性及合法性所作的证明。
经公证的合同,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可作为法院判决或强制执行的根据。
对于依法或依约定须经公证的合同,不经公证则合同无效。
②合同鉴证是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应合同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进行的鉴证。
鉴证机关认为合同内容有修改的必要时,有权要求当事人双方予以改正。
鉴证机关还有监督合同履行的权利,故鉴证具有行政监督的特点。
目前中国合同鉴证除部门或地方性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一般由当事人自愿决定是否鉴证。
③合同的审核批准,指按照国家法律或主管机关的规定,某类合同或一定金额以上的合同,必须经主管机关或上级机关的审核批准时,这类合同非经上述单位审核批准不能生效。
例如,对外贸易合同即应依法进行审批程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