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ndroid应用程序绑定服务bindService的过程源代码分析汇总

合集下载

安卓binder原理

安卓binder原理

安卓binder原理安卓Binder原理一、引言在安卓系统中,进程间通信(IPC)是非常重要的,而Binder作为安卓系统中的进程间通信机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安卓Binder的原理及其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安卓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安卓Binder的概述Binder是安卓系统中一种轻量级的IPC机制,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高效的进程间通信能力。

Binder主要由Binder驱动、Binder服务和Binder代理组成。

1. Binder驱动Binder驱动是位于内核空间的模块,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底层操作。

它提供了一组接口供用户空间进程使用,用于创建Binder节点、发送和接收Binder消息等操作。

2. Binder服务Binder服务是安卓系统中的后台服务,它可以通过Binder驱动与其他进程进行通信。

每个Binder服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Binder引用。

通过Binder引用,其他进程可以找到并与该服务通信。

3. Binder代理Binder代理是位于用户空间的模块,负责将进程间通信的请求转发给相应的Binder服务。

它通过Binder驱动与Binder服务进行交互,并将结果返回给请求方。

三、Binder的工作原理Binder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注册服务、获取引用和发起调用。

1. 注册服务Binder服务首先需要在系统中注册自己,以便其他进程可以找到并与之通信。

注册服务时,Binder服务会创建一个Binder节点,并向Binder驱动注册该节点。

注册成功后,Binder服务会获得一个唯一的Binder引用。

2. 获取引用其他进程想要与已注册的Binder服务通信,就需要获取该服务的Binder引用。

获取引用的过程是通过Binder代理完成的。

Binder 代理首先通过Binder驱动找到对应的Binder节点,然后获取该节点的引用,并将引用返回给请求方。

3. 发起调用一旦获取到Binder引用,请求方可以通过Binder代理向对应的Binder服务发起调用。

binder源码解析

binder源码解析

binder源码解析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用于进程间通信(IPC)的核心机制。

它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方式,让不同进程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交换和方法调用。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Binder源码进行解析。

1. Binder架构,Binder架构包含了Binder驱动、Binder服务和Binder代理三个关键组件。

Binder驱动是底层的驱动程序,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底层细节。

Binder服务是运行在服务端的组件,用于注册和管理Binder对象。

Binder代理是运行在客户端的组件,用于与服务端的Binder对象进行通信。

2. Binder驱动,Binder驱动是Linux内核中的一个模块,负责处理进程间通信的底层操作。

它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接口,用于注册和注销Binder对象、发送和接收Binder消息等。

Binder驱动使用了C/C++语言编写,源码位于内核源码树的drivers/android/binder目录下。

3. Binder服务,Binder服务是运行在服务端的组件,用于注册和管理Binder对象。

在Binder服务中,每个Binder对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Binder对象的handle)。

当客户端需要与服务端通信时,它可以通过Binder对象的handle来获取对应的Binder代理对象,并通过Binder代理对象进行数据交换和方法调用。

Binder服务的源码位于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os目录下。

4. Binder代理,Binder代理是运行在客户端的组件,用于与服务端的Binder对象进行通信。

在客户端中,通过Binder对象的handle可以获取到对应的Binder代理对象。

通过Binder代理对象,客户端可以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接收响应,并进行数据交换和方法调用。

Binder代理的源码位于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os目录下。

Android图文详解Binder进程通信底层原理

Android图文详解Binder进程通信底层原理

Android图⽂详解Binder进程通信底层原理⽬录什么是进程间通信什么是 BinderAndroid 中 IPC 的⽅式Binder 优势Linux 传统的 IPC 原理基本概念进程隔离进程空间划分系统调⽤传统 IPC 通信原理Binder IPC原理Binder 采⽤分层架构设计Binder 驱动Binder IPC 内存映射Android Binder 原理图Bind 原理图Bind 原理图交互Bind 原理图交互路线之前了解到进程与多进程,涉及多进程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进程间通信,说到进程间通信,Binder 成了⼀道绕不过的坎。

接下来咱们逐⼀了解。

什么是进程间通信进程间通信(IPC,Inner Process Co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进程之间的信息传递。

进程是系统进⾏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是操作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个应⽤⾄少有⼀个进程,⼀个进程中有包含了多个线程(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单位),进程相当于是线程的ViewGroup,线程相当于操作系统分配个进程的View。

什么是 BinderBinder 是 Android 系统中进程间通信机制(IPC)的⼀种⽅式,它是这些进程间通讯的桥梁。

正如其名"粘合剂"⼀样,它把系统中各个组件粘合到了⼀起,是各个组件的桥梁。

应⽤层:是⼀个能发起通信的Java类。

Client:是对 Binder 代理对象,是 Binder 实体对象的⼀个远程代理。

Server:是 Server 中的 Binder 实体对象。

机制:是⼀种进程间通信机制。

驱动:是⼀个虚拟物理设备驱动;如startActivity的简图:这⾥就⽤到了 Binder 通信,你会发现这⾥还有 Socker 通信,那我为什么要⽤ Binder ⽽不⽤ Socket。

Android 中 IPC 的⽅式名称特点使⽤场景Bundle只能传输实现了序列化或者⼀些Android⽀持的特殊对象适合⽤于四⼤组件之间的进程交互⽂件不能做到进程间的即时通信,并且不适合⽤于⾼并发的场景适合⽤于SharedPreference以及IO操作ContentProvider可以访问较多的数据,⽀持⼀对多的⾼并发访问,因为ContentProvider已经⾃动做好了关于并发的机制适合⽤于⼀对多的数据共享并且需要对数据进⾏频繁的CRUD操作Socket通过⽹络传输字节流,⽀持⼀对多的实时通信,但是实现起来⽐较复杂适合⽤于⽹络数据共享Messenger底层原理是AIDL,只是对其做了封装,但是不能很好的处理⾼并发的场景,并且传输的数据只能⽀持Bundle类型多进程、单线程且线程安全AIDL功能强⼤,使⽤Binder机制,⽀持⼀对多的⾼并发实时通信,但是需要处理好线程同步⼀对多并且有远程进程通信的场景Binder 优势出发点Binder共享内存Socket性能拷贝⼀次⽆需拷贝拷贝两次特点基于C/S架构,易⽤性⾼控制复杂,易⽤性差基于C/S架构,通⽤接⼝,传输效率低、开销⼤安全每个APP分配UID,同时⽀持实名和匿名依赖上层协议,访问接⼊点是开放的不安全依赖上层协议,访问接⼊点是开放的不安全通过以上对⽐,Android 最终选择了⾃建⼀套兼顾好⽤、⾼效、安全的 Binder。

[IT计算机]androidbinder机制

[IT计算机]androidbinder机制

Android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目录一.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二.Service Manager成为Binder守护进程之路三.Server和Client获得Service Manager接口之路四.Server启动过程源代码分析五.Client获得Server远程接口过程源代码分析六.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分析一、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 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我们知道,在Android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是由一些Activity和Service组成的,一般Service 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而 不同的Activity有可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也可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

这很自然地想到,不在同一个进程的Activity和Service是如何 通信的呢?毕竟它们要协作在一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功能。

这就是本文中要介绍的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了。

我们知道,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的,而Linux内核继承和兼容了丰富的Unix系统进程间通信(IPC)机制。

有传统的管道 (Pipe)、信号(Signal)和跟踪(Trace),这三项通信手段只能用于父进程与子进程之间,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后来又增加了命令管道 (Named Pipe),使得进程间通信不再局限于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之间;为了更好地支持商业应用中的事务处理,在AT&T的Unix 系统V中,又增加了 三种称为“System V IPC”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分别是报文队列(Message)、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和信号量(Semaphore);后来BSD Unix对“System V IPC”机制进行了重要的扩充,提供了一种称为插口(Socket)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若想进一步详细了解这些进程间通信机制,建议参考Android学习启动篇一文中提到《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一书。

Android应用程序绑定服务(bindService)的过程源代码分析

Android应用程序绑定服务(bindService)的过程源代码分析

Android应用程序组件Service与Activity一样,既可以在新的进程中启动,也可以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Service的过程,本文将要介绍在应用程序内部绑定Service的过程,这是一种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Service的方法。

在前面一篇文章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中,我们就曾经提到,在Android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是由一些Activity和Service组成的,一般Service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而Activity有可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也有可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在接下来的文章中,Android系统在新进程中启动自定义服务过程(startService)的原理分析一文介绍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Service的过程,Android应用程序启动过程源代码分析一文介绍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Activity的过程,而Android应用程序内部启动Activity 过程(startActivity)的源代码分析一文则介绍了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Activity的过程;本文接过最后一棒,继续介绍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Service的过程,这种过程又可以称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绑定服务(bindService)的过程,这样,读者应该就可以对Android应用程序启动Activity和Service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了。

这里仍然是按照老规矩,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Android应用程序绑定Service的过程,而所使用的例子便是前面我们在介绍Android 系统广播机制的一篇文章Android系统中的广播(Broadcast)机制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中所开发的应用程序Broadcast了。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应用程序实例绑定Service的过程。

在这个应用程序的MainActivity的onCreate函数中,会调用bindService 来绑定一个计数器服务CounterService,这里绑定的意思其实就是在MainActivity内部获得CounterService的接口,所以,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CounterService启动起来。

binder代码解析

binder代码解析

binder代码解析概述本文将对bi nd er代码进行解析,介绍它的作用、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

bi nd er是一种用于跨进程通信的机制,它可以在不同的A n dr oi d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和函数调用,极大地方便了应用程序的开发。

什么是bind er?b i nd er是A nd ro id系统中实现进程间通信(IP C)的核心机制之一。

它通过提供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桥梁,使得不同进程中的组件可以相互交互和通信。

binde r的工作原理b i nd er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创建服务端:服务端是通过继承`Bin d er`类并实现相应功能的方式来创建的。

服务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跨进程调用的方法。

2.创建客户端:客户端需要通过`S er vi c eC on ne ct io n`接口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并通过系统调用来获取服务端的`Bi nd er`对象。

3.调用远程方法:客户端通过获得的`B i nd er`对象,可以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这些方法会被代理到服务端执行,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4.传输数据:在进行远程方法调用时,数据需要进行传输。

b i nd er使用`P ar ce l`类来进行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binde r的使用方法使用bi nd er的基本步骤如下:1.创建服务端类:创建一个类继承`Bin d er`,并实现需要跨进程调用的方法。

2.注册服务端:在`A n dr oi dM an if es t.x m l`文件中声明服务端,并指定相应的`Se rv ice`类。

3.创建客户端类:创建一个类,通过`S e rv ic eC on ne ct ion`接口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并获取服务端的`Bi nd er`对象。

4.调用远程方法:通过获得的`Bi nd er`对象,可以调用服务端提供的方法。

5.解除绑定:使用`u n bi nd Se rv ic e()`方法解除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连接。

androidbindservice底层原理

androidbindservice底层原理

androidbindservice底层原理Android中的BindService(函数被用于绑定一个服务到一个活动中。

绑定服务可以让活动与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并且即使活动销毁,服务仍然可以在后台运行。

那么,Android中BindService(的底层原理是怎样的呢?在使用BindService(函数绑定服务时,首先会调用ActivityManagerService的bindService(方法。

在该方法内部,会创建一个ServiceBindRecord对象,并保存相关信息。

ServiceBindRecord对象维护了所有绑定了服务的活动信息,并保存了ServiceConnection对象。

接下来,ActivityManagerService会找到要绑定的服务的进程。

如果服务正在运行,则直接使用该进程,否则会通过startService(方法启动服务的进程。

在服务进程中,系统会调用Service对象的onBind(方法来处理绑定请求。

在onBind(方法中,可以返回一个继承自Binder类的对象作为服务的代理,以供活动与服务之间进行通信。

通过返回的代理对象,活动可以调用服务中的方法。

在活动中,会调用ContextWrapper的bindService(方法,该方法会创建一个ServiceConnection对象,并调用ActivityManagerNative的bindService(方法进行远程调用。

ActivityManagerNative是一个Binder对象,用于将bindService(请求发送给ActivityManagerService。

ActivityManagerService接收到bindService(请求后,会查找之前保存的ServiceBindRecord对象,调用它的bind(方法进行绑定操作。

在bind(方法中,会调用ServiceConnection对象的onServiceConnected(方法,以便通知活动服务已成功绑定。

android binder 原理

android binder 原理

android binder 原理AndroidBinder是一种IPC机制,是 Android 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使得不同进程之间可以通过接口来进行通信,实现了进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让应用程序之间可以互相协作。

Android Binder 主要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Binder 驱动和Binder 服务。

Binder 驱动是位于内核空间的模块,它负责管理进程间通信的核心逻辑。

Binder 服务则是位于用户空间的进程,它负责提供接口,允许其他进程通过 Binder 驱动来进行通信。

Android Binder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实现进程间通信。

每个Binder 服务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 Binder ID。

其他进程可以通过 Binder ID 来访问对应的 Binder 服务。

在 Binder 服务中,会定义一些接口,用于提供数据传输和方法调用的功能。

Binder 服务通过 Binder 驱动来进行注册和管理,当其他进程需要访问该服务时,Binder 驱动会将请求传递给对应的 Binder 服务。

Android Binder 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机制来实现进程间通信的安全性和效率。

例如,Binder 驱动会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Binder 驱动还实现了优化机制,能够对频繁的数据传输进行加速,提高传输效率。

总的来说,Android Binder 是 Android 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实现了进程间通信的功能,让应用程序之间可以互相协作。

对于 Android 开发者来说,理解 Android Binder 的原理,能够更好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优化。

Android中bindService的使用及Service生命周期

Android中bindService的使用及Service生命周期

Android中bindService的使用及Service生命周期Android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使用Service,通过调用Context的startService方法或调用Context 的bindService方法,本文只探讨纯bindService的使用,不涉及任何startService方法调用的情况。

bindService启动服务的特点相比于用startService启动的Service,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具有如下特点:1. 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在调用者和服务之间是典型的client-server的接口,即调用者是客户端,service是服务端,service就一个,但是连接绑定到service上面的客户端client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client指的是组件,比如某个Activity。

2. 客户端client(即调用bindService的一方,比如某个Activity)可以通过IBinder接口获取Service的实例,从而可以实现在client端直接调用Service中的方法以实现灵活的交互,并且可借助IBinder实现跨进程的client-server的交互,这在纯startService启动的Service中是无法实现的。

3. 不同于startService启动的服务默认无限期执行(可以通过Context的stopService或Service 的stopSelf方法停止运行),bindService启动的服务的生命周期与其绑定的client息息相关。

当client销毁的时候,client会自动与Service解除绑定,当然client也可以通过明确调用Context的unbindService方法与Service解除绑定。

当没有任何client与Service绑定的时候,Service会自行销毁(通过startService启动的除外)。

binderservice原理

binderservice原理

binderservice原理BinderService原理BinderService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是实现IPC (进程间通信)的关键之一。

在Android系统中,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各自的进程中,为了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Android引入了Binder机制。

BinderService作为Binder机制的核心,负责处理不同进程间的通信请求。

一、Binder机制简介Binder机制是Android系统中实现IPC的一种方式。

它基于C/S (Client/Server)架构,通过Binder驱动将不同进程中的组件连接起来。

在Binder机制中,服务端通过Binder对象提供服务,客户端通过获取Binder对象的引用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Binder机制的核心是Binder驱动,它负责进程间通信的底层实现。

二、BinderService的作用BinderService是服务端的一种实现方式,它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方法供客户端调用。

在BinderService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些远程接口,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会执行相应的方法,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三、BinderService的工作原理1. 创建Binder对象:在服务端,我们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继承自Binder类的对象。

这个对象就是我们要提供给客户端调用的实例。

2. 实现远程接口:在Binder对象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些远程接口。

这些接口定义了客户端可以调用的方法。

3. 注册BinderService:在服务端,我们需要将Binder对象注册为BinderService。

这样客户端才能通过Binder对象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4. 客户端连接服务端:在客户端,我们需要获取服务端的Binder 对象引用。

通过这个引用,客户端可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5. 客户端调用服务端方法:客户端通过Binder对象引用来调用服务端的方法。

Android深入四大组件(三)Service的绑定过程

Android深入四大组件(三)Service的绑定过程

Android深入四大组件(三)Service的绑定过程1.ContextImpl到ActivityManageService的调用过程我们可以用bindService方法来绑定Service,它的实现在ContextWrapper中,代码如下所示。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ContextWrapper.java@Overridepublic boolean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int flags) {return mBase.bindService(service, conn, flags);}查看ContextImpl的bindService方法: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ContextImpl.java@Overridepublic boolean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int flags) {warnIfCallingFromSystemProcess();return bindServiceCommon(service, conn, flags, mMainThread.getHandler(),Process.myUserHandle());}在bindService方法中,又return了bindServiceCommon方法,代码如下所示。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ContextImpl.javaprivate boolean bindServiceCommon(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 int flags, Handlerhandler, UserHandle user) {IServiceConnection sd;if (conn == null)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connection is null");}if (mPackageInfo != null) {sd = mPackageInfo.getServiceDispatcher(conn, getOuterContext(), handler, flags);//1} els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Not supported in system context");}validateServiceIntent(service);try {.../*** 2*/int res =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bindService(mMainThread.getApplicationThread(), getActivityToken(), service,service.resolveTypeIfNeeded(getContentResolver()),sd, flags, getOpPackageName(), user.getIdentifier());...}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throw e.rethrowFromSystemServer();}}在注释1处调用了LoadedApk类型的对象mPackageInfo的getServiceDispatcher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将ServiceConnection封装为IServiceConnection类型的对象sd,从IServiceConnection的名字我们就能得知它实现了Binder机制,这样Service的绑定就支持了跨进程。

service 的绑定原理

service 的绑定原理

service 的绑定原理Service的绑定原理:在Android中,Service是一种可以在后台运行的组件。

其主要作用是执行一些无法在UI线程上执行的任务,如下载文件、播放音乐等。

而Service的绑定是指将一个Service对象和当前的Activity或Service对象进行绑定,从而可以通过Service对象的接口来调用其方法。

Service的绑定分为两种:1. 显式绑定:调用bindService()方法来绑定Service。

2. 隐式绑定:通过Intent和Service匹配来绑定Service。

在进行Service的绑定时,会创建一个IBinder对象,该对象提供了一种通信机制,使得Activity或Service对象可以与Service进行通信。

IBinder通常继承自IBinder接口,而IBinder接口又继承自Parcelable接口,这样可以方便地进行进程间通信。

当Activity或Service对象调用bindService()方法时,系统会调用Service的onBind()方法,并将一个IBinder对象传递给该方法。

当Activity或Service对象将服务解除绑定时,系统会调用Service的onUnbind()方法,释放资源。

在使用Service的绑定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异步调用:由于Service在后台运行,因此需要使用异步调用的方式来调用其方法。

2. 生命周期:在进行Service的绑定时,需要注意其生命周期。

如果Activity或Service对象销毁了,但是Service仍然在后台运行,那么需要在Activity或Service的onDestroy()方法中解除Service的绑定。

3. 多线程安全: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使用同步机制来保证Service的数据安全。

综上所述,Service的绑定是通过IBinder对象来实现的,在绑定时需要注意其生命周期、多线程安全等问题。

Android服务Service使用总结

Android服务Service使用总结

Android服务Service使用总结一.Service简介Service是Android 系统中的四大组件之一(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ContentProvider),它跟Activity的级别差不多,但不能页面显示只能后台运行,并且可以和其他组件进行交互。

service可以在很多场合的应用中使用,比如播放多媒体的时候用户启动了其他Activity这个时候程序要在后台继续播放,比如检测SD卡上文件的变化,再或者在后台记录你地理信息位置的改变等等,总之服务总是藏在后台的,例如,一个service可能处理网络事物,播放音乐,执行文件I/O,或与一个内容提供者交互,所有这些都在后台进行。

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这里Service的后台运行并不是子线程。

Service的运行是在主线程中进行的,只是它没有界面显示而已,它的耗时操作同样需要开启子线程,否者会跟Activity一样出现ANR(application not response–程序没有响应)。

我们要知道的是主线程的内容包括UI和后台。

只要程序中的UI或后台其中一个在跑,程序都算是在运行状态。

(一)Service的创建和注册1.Service服务的创建必须要实现重写其中的onBind方法,可以在里面做各种操作,也可以接收传递过来的Intent 的数据做处理。

public class MyService extends Service {@Nullable@Override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System.out.println("MyService.onBind");return null;}}2.Service服务的注册,在AndroidManifest中注册<service android:name=".MyService" />服务的注册是四大组件中最简单的一个,一般只要设置name属性就可以了。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

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Android Binder机制原理在Android系统中,不同进程间的通信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应用程序之间或系统服务之间的通信。

为了保证通信的稳定和效率,Android系统采用了一种名为Binder机制的进程间通信(IPC)方案。

本文将介绍Android Binder机制的原理以及它的工作模式。

一、Android Binder机制的原理Android Binder机制是基于C++语言和Linux内核的,在Binder 机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Binder对象”。

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使用的对象,它通过进程间共享内存的方式进行通信,以提高性能和效率。

Binder机制通过Binder驱动程序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之间建立虚拟连接。

具体来说,Binder机制的原理是:当一个进程请求访问另一个进程中的对象时,它会通过Binder驱动程序向目标进程发送一个请求消息。

进程B在收到请求消息后,将生成一个Binder对象,并将其返回给进程A。

之后,进程A通过这个Binder对象与进程B进行通信,这样就完成了进程间的通信。

二、Android Binder机制的工作模式1. Binder通信基本框架Android Binder机制的基本框架可以描述如下:(1) Binder驱动程序在内核空间中负责处理进程A和进程B之间的通信。

(2) 进程A通过Binder通信建立一个客户端,与进程B建立连接。

(3) 进程B在客户端连接上创建一个Binder服务对象,以提供服务。

(4) 进程A和进程B基于客户端与服务对象进行通信。

2. Binder服务Binder服务是Android Binder机制的核心,它是一种用于提供跨进程通信服务的对象。

在Binder服务中,最为重要的是“Binder对象”。

每个Binder服务都会生成一个唯一的Binder对象,这个对象代表了这个服务的身份标识。

安卓binder工作原理

安卓binder工作原理

安卓binder工作原理【实用版】目录1.Binder 的产生背景2.Binder 的定义和作用3.Binder 的工作原理4.Binder 的优势和应用场景5.总结正文一、Binder 的产生背景在 Android 系统中,由于应用程序需要实现各种各样的 IPC(进程间通信)需求,例如启动一个 Activity、与 System Services 交互等,因此亟需一种可靠的 IPC 解决方案。

在 Android 系统中,Binder 应运而生,它成为了 Android 系统中进程间通信的主要方式。

二、Binder 的定义和作用Binder 是一种实现了 IBinder 接口的类,主要用来实现跨进程通信。

从 Android 框架角度来说,Binder 是 ServerManager 连接各种Manager 和 ManagerService 的桥梁。

简而言之,Binder 是一种在Android 设备上进行 IPC 的主要方式,它主要用于实现跨进程通信。

三、Binder 的工作原理1.Binder 的创建:当一个进程需要与另一个进程通信时,会创建一个 Binder 对象。

在创建过程中,会通过 IPC 机制将请求发送到目标进程,目标进程收到请求后,会创建一个对应的 Binder 对象。

2.Binder 的通信:Binder 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

发送方将消息封装成一个 Parcel 对象,然后将 Parcel 对象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收到 Parcel 对象后,会将其解析为消息,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3.Binder 的安全性:Binder 通信过程中,会受到 Android 权限系统的监控。

只有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Binder 通信才能进行。

这保证了Binder 通信的安全可靠。

四、Binder 的优势和应用场景Binder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安全性和易用性。

由于 Binder 通信过程受到权限系统的监控,因此可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bindservice用法

bindservice用法

bindservice用法bindService用法在Android开发中,bindService是一种用来绑定Service和Activity之间关联的重要方法。

通过bindService方法,Activity可以与Service建立连接,并实现在两者之间进行交互。

本文将详细介绍bindService的使用方法,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Android组件。

一、什么是bindServicebindService是Context类中的一个方法,用于启动Service并与之建立关联。

它的定义如下:public boolean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 int flags)其中,参数解释如下:- service:表示要启动的Service的Intent。

- conn:表示一个ServiceConnection对象,用于在Activity与Service 之间建立关联。

- flags:表示启动Service时的额外标志位,通常设置为0。

二、为何使用bindService在Android开发中,Service是一种在后台执行长时间运行任务的组件,而Activity则是一种用户界面的组件。

通过bindService方法,我们可以使Activity与Service产生关联,从而实现Activity与Service的交互。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bindService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获取Service的运行状态:通过bindService,我们可以获取Service 的运行状态,例如判断Service是否在运行、获取Service的运行时参数等。

2. 调用Service提供的方法:Service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方法供Activity 调用,通过bindService可以获取Service的实例并调用这些方法。

bindService()启动Service_Android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_[共4页]

bindService()启动Service_Android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_[共4页]

Android应用开发从入门到精通144case R.id.localServiceActivity: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StartServiceActivity.class));break;}}}运行程序,如图6.4所示。

图6.4 MusicService运行图6.3.2 bindService()启动Service上节实例中讲解了startService()和stopServic()的用法,这是使用Intent来驱动执行的Service,可用性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于后台服务的需求。

对于后台执行的代码,我们的应用情景不光是希望进行后台操作,可能还希望进行交互,可以随时检查后台操作的结果,并能暂停或是重启后台执行的服务,可以在使用某一Service时保证它并不会退出执行,甚至提交一些参数到后台来进行复杂的处理。

这时可以使用Service的另一个访问方式,使用Binder 接口来访问。

Service基类还提供这类应用的回调方式,onBind()、onUnbind()和onRebind()。

使用Binder来访问Service的方式比Intent驱动的应用情景更底层,onBind()回调主要用于返回一个IBinder对象,而这一IBinder对象是Service的引用,可以在调用端(一般是与用户交互的Activity)直接调用Service里实现的某些方法。

这一节我们使用Binder接口来访问Service,这时的启动方式是bindService()。

下面用实例讲解使用Binder接口来访问Service,在MusicService工程中创建bindMusic Service类继承Service用于播放媒体音乐,然后创建bindServiceActivity这个Activity使用bindService ()启动bindMusicService,并在这种启动方式下与bindMusicService进行交互。

图解Android-Binder和Service

图解Android-Binder和Service

图解Android-Binder和Service在⼀⽂中我们说道,Zygote⼀⽣中最重要的⼀件事就是⽣下了 System Server 这个⼤⼉⼦,System Server 担负着提供系统 Service的重任,在深⼊了解这些Service 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Service?它的⼯作原理是什么?1. Service是什么?简单来说,Service就是提供服务的代码,这些代码最终体现为⼀个个的接⼝函数,所以,Service就是实现⼀组函数的对象,通常也称为组件。

Android 的Service 有以下⼀些特点:1. 请求Service服务的代码(Client) 和 Service本⾝(Server) 不在⼀个线程,很多情况下不在⼀个进程内。

跨进程的服务称为远端(Remote)服务,跨进程的调⽤称为IPC。

通常应⽤程序通过代理(Proxy)对象来访问远端的Service。

2. Service 可以运⾏在native 端(C/C++),也可以运⾏在Java 端。

同样,Proxy 可以从native 端访问Java Service, 也可以从Java端访问nativeservice,也就是说,service的访问与语⾔⽆关。

3. Android⾥⼤部分的跨进程的IPC都是基于Binder实现。

4. Proxy 通过 Interface 类定义的接⼝访问Server端代码。

5. Service可以分为匿名和具名Service. 前者没有注册到ServiceManager, 应⽤⽆法通过名字获取到访问该服务的Proxy对象。

6. Service通常在后台线程执⾏(相对于前台的Activity), 但Service不等同于Thread,Service可以运⾏在多个Thread上,⼀般这些Thread称为Binder Thread.要了解Service,我们得先从 Binder ⼊⼿。

2. Binder先给⼀张Binder相关的类图⼀瞰Binder全貌,从上⾯的类图(点击看⼤图)跟Binder⼤致有这么⼏部分:Native 实现: IBinder, BBinder, BpBinder, IPCThread, ProcessState, IInterface, etcJava 实现: IBinder, Binder, BinderProxy, Stub, Proxy.Binder Driver: binder_proc, binder_thread, binder_node, etc.我们将分别对这三部分进⾏详细的分析,⾸先从中间的Native实现开始。

《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 第2版》课件17 绑定Service服务

《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 第2版》课件17 绑定Service服务
《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
绑定Service服务
课堂引入
问题:Service是在后台运行的、没有界面的程序片段,本地启动式Service
还哪些用途?是如何提供服务的?远程绑定式Service如何构成?有何作
用?
黑龙江
新疆
吉林
掌握绑定Service的用法
山东
掌握Binder类接口方式的实现
西藏掌握Messager类的实现方法
项目实例-后台绑定播放
(1)创立项目,设置资源 (2)创建Service代码 (3)创建MainActivity代码 (4)修改配置文件
思考与练习
1.编写一个程序,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当前运行服 务的详细信息。 2.编写一个程序,查看本地服务或远程服务的声 明周期。
(2)在service服务类中声明一个上一步创建的内部类 的实例,以供在onBind()方法中作为IBinder对象返回。
(3)在 client 端,在onServiceConnected()方法中得到 从 onBind() 方法中返回的 IBinder 对象,然后可以通过该 对象中获得相应的service实例,依据service实例中提供的 公共方法就可以向服务发送消息或获取服务提供的资源 了。
一个service要想能够被其他组件绑定,那么必须实现服 务的 onBind() 方法,且必须返回一个 IBinder 对象,然后 其他组件可以通过这个 IBinder 对象与该 service 进行通讯。
客户端通过bindService()方法绑定到服务,传递 ServiceConnection的实现对象。
使用绑定Service
三种实现方式: ➢ 继承Binder类 ➢ 使用Messenger ➢ 使用AIDL。

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docx

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docx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的原理,并且深入分析了系统提供的Binder运行库和驱动程序的源代码。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几篇文章分析的Binder接口都是基于C/C++语言来实现的,但是我们在编写应用程序都是基于Java语言的,那么,我们如何使用Java语言来使用系统的Binder机制来进行进程间通信呢?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Android系统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用Java语言来实现的Binder接口了。

熟悉Android系统的读者,应该能想到应用程序框架中的基于Java语言的Binder接口是通过JNI来调用基于C/C++语言的Binder运行库来为Java应用程序提供进程间通信服务的了。

JNI在Android系统中用得相当普遍,SDK中的Java 接口API很多只是简单地通过JNI来调用底层的C/C++运行库从而为应用程序服务的。

这里,我们仍然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Java接口,主要就是Service Manager、Server和Client这三个角色的实现了。

通常,在应用程序中,我们都是把Server实现为Service的形式,并且通过IServiceManager.addService接口来把这个Service添加到Service Manager,Client也是通过IServiceManager.getService接口来获得Service接口,接着就可以使用这个Service提供的功能了,这个与运行时库的Binder接口是一致的。

前面我们学习Android硬件抽象层时,曾经在应用程序框架层中提供了一个硬件访问服务HelloService,这个Service运行在一个独立的进程中充当Server的角色,使用这个Service的Client运行在另一个进程中,它们之间就是通过Binder机制来通信的了。

这里,我们就使用HelloService这个例子来分析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n d r o i d应用程序绑定服务b i n d S e r v i c e 的过程源代码分析Android应用程序组件Service与Activity一样,既可以在新的进程中启动,也可以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Service的过程,本文将要介绍在应用程序内部绑定Service的过程,这是一种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Service的方法。

在前面一篇文章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中,我们就曾经提到,在Android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是由一些Activity和Service组成的,一般Service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而Activity有可能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中,也有可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在接下来的文章中,Android系统在新进程中启动自定义服务过程(startService)的原理分析一文介绍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Service的过程,Android应用程序启动过程源代码分析一文介绍了在新的进程中启动Activity的过程,而Android应用程序内部启动Activity过程(startActivity)的源代码分析一文则介绍了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Activity的过程;本文接过最后一棒,继续介绍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启动Service的过程,这种过程又可以称在应用程序进程内部绑定服务(bindService)的过程,这样,读者应该就可以对Android应用程序启动Activity和Service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了。

这里仍然是按照老规矩,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Android应用程序绑定Service的过程,而所使用的例子便是前面我们在介绍Android系统广播机制的一篇文章Android系统中的广播(Broadcast)机制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中所开发的应用程序Broadcast了。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应用程序实例绑定Service的过程。

在这个应用程序的MainActivity的onCreate函数中,会调用bindService来绑定一个计数器服务CounterService,这里绑定的意思其实就是在MainActivity内部获得CounterService的接口,所以,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CounterService 启动起来。

当CounterService的onCreate函数被调用起来了,就说明CounterService已经启动起来了,接下来系统还要调用CounterService的onBind函数,跟CounterService要一个Binder对象,这个Binder对象是在CounterService内部自定义的CounterBinder类的一个实例,它继承于Binder类,里面实现一个getService函数,用来返回外部的CounterService接口。

系统得到这个Binder对象之后,就会调用MainActivity在bindService函数里面传过来的ServiceConnection实例的onServiceConnected函数,并把这个Binder对象以参数的形式传到onServiceConnected函数里面,于是,MainActivity就可以调用这个Binder对象的getService函数来获得CounterService的接口了。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整个调用过程为MainActivity.bindService->CounterService.onCreate->CounterService.onBind->MainActivity.ServiceConnection.onServiceConnection->CounterService.CounterBinder.getService。

下面,我们就先用一个序列图来总体描述这个服务绑定的过程,然后就具体分析每一个步骤。

点击查看大图Step 1. ContextWrapper.bindService这个函数定义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ContextWrapper.java文件中:view plain1.public class ContextWrapper extends Context {2. Context mBase;3. ......4.5.@Override6.public boolean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7.int flags) {8.return mBase.bindService(service, conn, flags);9. }10.11. ......12.}这里的mBase是一个ContextImpl实例变量,于是就调用ContextImpl的bindService函数来进一步处理。

Step 2. ContextImpl.bindService这个函数定义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ContextImpl.java文件中:view plain1.class ContextImpl extends Context {2. ......3.4.@Override5.public boolean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 ServiceConnection conn,6.int flags) {7. IServiceConnection sd;8.if (mPackageInfo != null) {9. sd = mPackageInfo.getServiceDispatcher(conn, getOuterContext(),10. mMainThread.getHandler(), flags);11. } else {12. ......13. }14.try {15.int res = ActivityManagerNative.getDefault().bindService(16. mMainThread.getApplicationThread(), getActivityToken(),17. service, service.resolveTypeIfNeeded(getContentResolver()),18. sd, flags);19. ......20.return res != 0;21.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22.return false;23. }24. }25.26. ......27.28.}这里的mMainThread是一个ActivityThread实例,通过它的getHandler函数可以获得一个Handler 对象,有了这个Handler对象后,就可以把消息分发到ActivityThread所在的线程消息队列中去了,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用法,现在我们暂时不关注,只要知道这里从ActivityThread处获得了一个Handler并且保存在下面要介绍的ServiceDispatcher中去就可以了。

我们先看一下ActivityThread.getHandler的实现,然后再回到这里的bindService函数来。

Step 3. ActivityThread.getHandler这个函数定义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ActivityThread.java文件中:view plain1.public final class ActivityThread {2. ......3.4.final H mH = new H();5.6. ......7.8.private final class H extends Handler {9. ......10.11.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12. ......13. }14.15. ......16. }17.18. ......19.20.final Handler getHandler() {21.return mH;22. }23.24. ......25.}这里返回的Handler是在ActivityThread类内部从Handler类继承下来的一个H类实例变量。

回到Step 2中的ContextImpl.bindService函数中,获得了这个Handler对象后,就调用mPackageInfo.getServiceDispatcher函数来获得一个IServiceConnection接口,这里的mPackageInfo 的类型是LoadedApk,我们来看看它的getServiceDispatcher函数的实现,然后再回到ContextImpl.bindService函数来。

Step 4. LoadedApk.getServiceDispatcher这个函数定义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LoadedApk.java文件中:view plain1.final class LoadedApk {2. ......3.4.public final IServiceConnection getServiceDispatcher(ServiceConnection c,5. Context context, Handler handler, int flags) {6.synchronized (mServices) {7. 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 sd = null;8. HashMap<ServiceConnection, 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 map = mServices.get(context);9.if (map != null) {10. sd = map.get(c);11. }12.if (sd == null) {13. sd = new ServiceDispatcher(c, context, handler, flags);14.if (map == null) {15. map = new HashMap<ServiceConnection, 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16. mServices.put(context, map);17. }18. map.put(c, sd);19. } else {20. sd.validate(context, handler);21. }22.return sd.getIServiceConnection();23. }24. }25.26. ......27.28.static final class ServiceDispatcher {29.private final ServiceDispatcher.InnerConnection mIServiceConnection;30.private final ServiceConnection mConnection;31.private final Handler mActivityThread;32. ......33.34.private static class InnerConnection extends IServiceConnection.Stub {35.final WeakReference<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 mDispatcher;36. ......37.38. InnerConnection(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 sd) {39. mDispatcher = new WeakReference<LoadedApk.ServiceDispatcher>(sd);40. }41.42. ......43. }44.45. ......46.47. ServiceDispatcher(ServiceConnection conn,48. Context context, Handler activityThread, int flags) {49. mIServiceConnection = new InnerConnection(this);50. mConnection = conn;51. mActivityThread = activityThread;52. ......53. }54.55. ......56.57. IServiceConnection getIServiceConnection() {58.return mIServiceConnection;59. }60.61. ......62. }63.64. ......65.}在getServiceDispatcher函数中,传进来的参数context是一个MainActivity实例,先以它为Key 值在mServices中查看一下,是不是已经存在相应的ServiceDispatcher实例,如果有了,就不用创建了,直接取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