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78页16个成语故事简介

合集下载

四下成语故事

四下成语故事

1.叶公好龙主要内容:从前有位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在家里所有的家具刻上龙,所有的用具画上龙,所有的衣物上都绣有龙,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叶公喜欢龙,这就感动了天上的真龙,当真龙下来探望叶公时,叶公吓得逃跑了。

心灵鸡汤:“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好爱,或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不会爱好、赞赏它,反而还会害怕、恐惧。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口是心非,说假话,要实事求是,做一个诚实的人。

2.大器晚成主要内容: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他很有灵气,加上学习刻苦,所以他后来受到曹操的器重。

他有个堂弟叫崔林,人也不很聪明,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贬他才智不足,认为他没有出息。

而崔琰对人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

” 后来崔林果然做了很高的官。

心灵鸡汤: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3.如鱼得水主要内容:东汉末年,刘备特意拜访诸葛亮,并得到了帮助,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因此,刘备给他们解释,他形象把自己比做鱼,诸葛亮比作水,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读了这个成语,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能凑合了事,一定得找到适合自己的事物或方法才会取得成就。

4.破镜重圆主要内容:南朝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估计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开行动,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

到期,徐德言与妻子相约而至长安,夫妻团聚。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要明白,许多事物和生活都来之不易,如果拥有了,就要珍惜,不能轻言放弃,如果失去了,也要尽量地挽回。

5.乐极生悲主要内容: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个成语故事简介汇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个成语故事简介汇总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78页16个成语故事简介汇总
知己知彼
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着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
百战百胜
秦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着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四年级必读书目成语故事主要内容

四年级必读书目成语故事主要内容

《成语故事》主要内容一、引言《成语故事》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语言文化魅力的经典作品。

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它展现了成语的起源、演变和含义,为我们揭示了成语背后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成语的独特魅力,并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主要内容《成语故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成语的起源与演变:这部分介绍了成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通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成语的由来和发展。

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于一个农夫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放下农具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最终荒废了农田。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只依赖运气,而要勤奋努力。

2.成语的含义与启示:此部分解析了众多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富有寓意的故事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例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通过艰苦努力,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成语启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3.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本书通过讲述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源自于北宋画家文同的故事。

他每次画— 1 —竹子之前,都会先在心中想象出竹子的形象,然后才下笔作画。

这个成语意指做事之前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计划。

4.成语的类别与运用:本书按照不同的主题和用途,将成语分为诸多类别,如劝善惩恶、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

每个类别下都有相应的故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三、结语《成语故事》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读物,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解析,让读者领略了成语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成语的起源、演变和含义,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成语故事》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和社交技巧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和华人华侨,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拓展孩子知识面!1. 拔苗助长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释义】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释义】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 风吹草动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

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

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

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

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释义】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4. 风雨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

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

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

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释义】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5. 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释义】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6. 天罗地网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

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鹏程万里》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鹏程万里》

成语故事《鹏程万里》萧县实验小学吴宏丽学情分析: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读过简单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古代成语故事的理解以及正确把握成语的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出自《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比喻前程远大。

在本次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独立阅读这个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然后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展示,结合插图等多种形式,以期达到直观形象,情景再现,凸现主题、启发诱导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的特点。

2、让学生能独立阅读成语故事,说说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通过阅读体会读后受到的启示来提高阅读的能力。

3、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历史故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点:独立阅读成语故事,说说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通过阅读短文体会读后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回顾什么是成语故事,你能说一说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吗?2、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就是《鹏程万里》(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了解短文大致意思。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了解“鹏程万里”这个成语的大致内容。

2、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三、精读短文,研讨质疑。

1、指名朗读故事,思考:(1)鹏的身体有多大?书中是怎样描写它所具有的飞行能力的?(2)文中除了写大鹏鸟以外,为什么还要写鷃雀呢?鷃雀又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大鹏说了些什么呢?(3)要是你是大鹏,你会怎么回答小鷃雀的疑问?3、交流阅读后获得的启示,并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富有故事性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

第一则成语故事是《亡羊补牢》。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农夫原本有一群羊,但有一只羊不小心跑丢了。

农夫没有及时寻找,结果导致更多的羊跑丢了。

农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努力找回丢失的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意思是事情出了问题,虽然已经晚了,但只要立即补救,还是能够挽回一些损失的。

第二则成语故事是《一箭双雕》。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猎人看见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在一起,便发射了一箭,不仅射中了兔子,还射中了狐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箭双雕”,意思是一举两得,能够利用一次机会解决多个问题。

第三则成语故事是《闭门造车》。

故事中讲述了一位工匠在家中制作车辆,其他人都不看好他,认为他白费功夫。

工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造出了一辆非常精美的车辆,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意思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能够做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能够汲取到其中的智慧和品德。

【这是一个大致的故事内容,如需查看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继续询问我】。

第二篇示例: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一、李代桃僵从前有一位叫王姐的小女孩,常常到附近的果园里玩耍。

一天,她看见了一棵结满了桃子的桃树。

她想拔下来吃,却发现桃子太高,够不着。

于是,她找来了一个桃枝,想要将桃子打下来。

可是,无论怎么使劲,桃子就是打不下来。

就在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看到了王姐的困境,便笑着对她说:“小姑娘,你要记住一句话,叫做‘李代桃僵’。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代替别人做某些事情。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拓展孩子知识面!1. 拔苗助长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释义】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释义】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 风吹草动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

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

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

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

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释义】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4. 风雨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

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

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

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释义】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5. 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释义】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6. 天罗地网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

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了解成语故事不仅有助于拓宽知识面,还能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

1. 掩耳盗铃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头脑简单,他听说有一个非常贵重的铃,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

他想偷走这个铃,但害怕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他把耳朵捂住以免听到任何声音。

然而,当他掩耳的时候,他无法听到其他人的脚步声,结果被发现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从此,人们用“掩耳盗铃”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掩耳盗铃”的含义是自欺欺人,不顾现实的行为常常会带来错误和失败。

2. 守株待兔故事中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种植水稻,十分辛苦。

一天,他在田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上,不幸而死。

农夫觉得这是一个巧合,认为如果他等在原地,就能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

于是,他放弃了耕种,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

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成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实践。

3. 杯弓蛇影古代有一个人去打猎,他在半路上见到一个弯曲的树枝,被误以为是毒蛇,吓得逃跑。

实际上,那只是一个杯子的倒影。

从此,人们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对事物产生恐惧和过度敏感的心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要因为自己的想象而产生无谓的恐惧和疑虑。

4. 守株待兔在古代,有一个农夫整天忙于种田,但总是少根筋,不能平心静气地耕种。

一天,他在种田时偶然发现一只死兔子,他认为如果他再不用辛勤耕种,而只需静候兆象,就可得到“等不来的收获”。

于是,他只顾着每天守在那棵树旁,等待另一只兔子撞击而死。

可是,兔子们并没有回头再往他纵一次。

古话说“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不能心存侥幸,不能盼巧生财。

以上四个成语故事,既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人教语文四年级下成语故事

人教语文四年级下成语故事

叶 腹背受敌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落 四面楚歌 兵贵神速 作 品 围魏救赵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声东击西 突然袭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神出鬼没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所向无敌
三 字 经
始春秋 七雄出 传二世 汉业建 光武兴 终于献 号三国
终战国 嬴秦氏 楚汉争 至孝平 为东汉 魏蜀吴 迄两晋
五霸强 始兼并 高祖兴 王莽篡 四百年 争汉鼎
谢谢 大家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 字子房,汉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 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 (张良、韩信、萧何)之一。刘邦为 了挽留他,封他为留侯(正史记载留 是一个地名)。司马迁《史记· 留侯 世家》就是写他的。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 义】其:代词,指敌人;不意:没有料 到。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或没有意料时就采取 行动。 【出 处】《孙子· 计篇》:“攻其无备,出 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示 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 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 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 【释 义】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 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鬼。唳:叫声。把风的响声、鹤 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 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极度惊慌 疑惧。 • 【出 处】《晋书· 苻坚· 载记》
兵贵神速
• 【释 义】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 别迅速。 • 【出 处】《孙子· 九地》:‚兵之情主速。‛ 《三国志· 魏书· 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 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 【示 例】 •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 魏书· 郭嘉传》,兵 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 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 ,掩其不意。

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解释

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解释

1.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2.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3.半途而废:中途停止。

比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有始无终。

4.兵不厌诈: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5.伯乐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6.杯弓蛇影:“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7.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8.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

9.惩前毖后:吸取以前的教训,谨防以后重犯。

10.大公无私:1.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2.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11.东山再起: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12.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

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却丑得可怕(见于《庄子·天运》)。

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

“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13.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

也说东窗事犯。

14.打草惊蛇: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15.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16.得陇望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17.道听途说: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

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18.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后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19.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0.高枕无忧:形容平安无事,无忧无虑。

21.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2.黄粱一梦: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23.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24.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成语故事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成语故事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成语故事道理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个成语故事道理均是:要勤奋好学,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要忘了学习,要刻苦读书,书不离手。

1、囊萤夜读:囊萤夜读的意思是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形容刻苦学习。

(前面18课)2、悬梁刺股:悬梁刺股的意思是头发绑在房梁上,锥子刺痛大腿来提起精神学习,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指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二是指战国时期的苏秦,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疼痛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在西汉,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但到了晚上天黑什么都看不清,家里也买不起油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邻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读书。

但最终还是被邻居发现,邻居不是太友好,恶意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是比较有志气的,所以在邻居墙上凿了个小洞,借光读书,日复一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4、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前面18课)5、程门立雪: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北宋文学家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拜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成语故事包括很多,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胸有成竹、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成语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守株待兔为例,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
在田里发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于是便不再耕田劳作,整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的再次出现,结果荒芜了田地,自然也没有再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成功。

再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楚国
人坐船渡河时,不慎将宝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宝剑落水的位置,希望日后能在此处找到宝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死守陈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智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故事,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78页16个成语故事简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78页16个成语故事简介

知己知彼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着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

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

百战百胜秦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

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

因功晋升为国尉。

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

秦国以郢都为南郡。

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

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

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

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

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

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小学四年级下册学过的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下册学过的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下册学过的成语故事范文1:我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学习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其中我最爱的一则是《独具匠心》。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匠人在受雇于一位富商后,为富商制作了一把极为精致的壶。

这个匠人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完成了这个壶。

但是富商觉得这个壶跟其他的壶没什么不同,很普通,就不想买了。

匠人回家后大吃一惊,发誓要做出一件让富商大吃一惊的东西。

经过一番周折,匠人发现了一颗瓜子,他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一步步地雕刻出了一个精致的瓜子梳子。

富商看到后十分欣赏,不仅买下了瓜子梳子,还向匠人学习了他的匠艺。

这个故事深深地教育我们,成功不是出于天赋,而是因为你自己付出的努力。

只要我们具备独具匠心的思想,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能够成功。

写作重点: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会创新和努力。

让孩子们理解到一些朴素的道理,比如“独具匠心”可以让我们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用词分析:文章中的用词大多简单明了,容易被孩子们理解。

同时,篇幅适中,语言流畅,不过多赘述。

范文2:当我学习了《一举两得》这个成语故事,我深感故事中所述的做事理念千真万确。

故事讲述了两个想出橘子的商人,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一个商人打算每个橘子卖五十个铜钱,但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橘子卖到最好的价格。

另外一个商人把橘子削开卖,不仅让人们容易买进,也让顾客看到了橘子的新鲜程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好的一点就是,不管方法是动手的还是智力型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采用宽广的视角来思考。

这个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并且让自己从中得到了启示。

写作重点:通过成语故事告诉孩子们,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用词分析:文章中的用词比较简单,不过多赘述,不过文中也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些较为高级的概念,比如“采用宽广的视角”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容易被孩子们理解。

成语故事精选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精选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精选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精选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精选的成语故事,带您领略其中的智慧与趣味。

第一个成语故事是“画蛇添足”。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个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觉得画作还不够完美,于是决定再在蛇的腹部画上几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觉得很奇怪,因为蛇天生是没有脚的,画蛇添足成为了用来形容多此一举、不必要的做法的成语。

第二个成语故事是“杞人忧天”。

据说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整天担心天空会塌下来。

有人看到他焦虑不安的样子,劝他不必多虑,但他却视而不见。

这个故事是用来形容那些过分焦虑、杞人忧天的人的成语。

第三个成语故事是“守株待兔”。

相传,古代有个农夫每天守在株旁等待兔子撞树而死。

有一天,不巧有只兔子真的撞树而亡,农夫欣喜若狂,却不知这仅仅是个偶然事件。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那些只靠侥幸而不努力奋斗的人,是不明智的行为。

以上是几个成语故事的简介,这些成语的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理,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既能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灵活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素养。

四年级下册所有四字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所有四字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所有四字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己知彼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着书《兵法》,认为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就是上策,出兵打破那个国家就要差一些。

要善于运用计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百战百胜还不是最高明的,只有不通过战斗而使敌人屈服才高明。

百战百胜秦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

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

因功晋升为国尉。

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

秦国以郢都为南郡。

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

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

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

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

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

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

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

”于是派人报告赵国。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

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运筹帷幄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

刘邦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

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

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面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

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态,我却能够使用他们。

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

这就了被我攻灭的原因。

”决胜千里【成语故事】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出其不意【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典故】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高干在并州据地称王,河东卫固、范先表面要求任太守,实际与高干暗通,曹操没有让他们任太守,由杜畿担任河东太守.杜畿说自己孤身前去赴任,让卫固感到出乎意料,然后分化他们来巩固地位.攻其不备攻其不备意思是趁敌人还没有准备时进攻.出自<孙子.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攻打固陵,屡打不下,部下孙静献计说: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从正面攻打.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你给我一支兵队从那里包抄固陵,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定能取胜.孙策同意了,同时下令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长期作战的感觉,还命人多点灯,看似大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到达固陵附近时,王朗大吃一惊,忙派周昕迎战,周昕不敌,战死,不久固陵就陷落了,会稽一带被孙策占领.在对方毫无准备时,给予迅速的一击是一种战略.生活中只有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才冷静能面对突发事件.【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

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声东击西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

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

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没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对敌我双方的优劣短长均能透彻了解。

《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孟氏注:“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 郭仲晦云,用兵以持重为贵,盖知彼知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此百战百胜之术也。

” 毛泽东《论持久战》八一:“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亦作“ 知己知彼”。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 鲁迅《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

”腹背受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典源出自《魏书.卷叁五.崔浩列传》.崔浩,字伯渊,北魏东武城人.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足智多谋,军国大计皇帝皆会与之商讨而后行.泰常元年(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这就是所谓『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后来「腹背受敌」被用来形容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草木皆兵“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

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