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_0
浅谈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
方 中天 麻 、钩藤 平肝 熄 风 ;生石决 明镇 肝潜 阳 ;川 牛膝 引血 下
行 ;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
热 积滞 涤除为 度 ,适 时减量 或停 药 ,以免过量 伤正 。医学教 / 搜集 育 整理 腑气通后 ,应治 以清 热化痰 、活血通 络。午后热甚者 加黄芩 、石
膏 、栀子 ;痰 盛者可加竹沥 、天竺黄 、川贝母 ;兼见 头晕 头痛 ,目眩 耳 鸣者为 热动肝 风之象 ,可加天麻 、钩藤 、菊花 、珍珠母 、石决 明以 平肝熄 风潜 阳;苦 口干舌燥 ,苔燥 或少 苔,便秘 者为热盛 伤津,可加
J】治则 l 活血化瘀 ,化 痰通 络。 1 方药 . 2 方 用化 痰 通络 汤加 减 。半 夏 1g ,茯苓 1 g 5 ,白术 1g 5 0 ,胆南 星
方 中瓜 萎 、胆南 星清 热化 痰 ;生 大黄 、芒硝 荡涤 肠 胃 、通 腑泄 热。本方使 用大黄 、芒硝 剂量应视病情 及体质而定 ,以大便通泄 ,痰
21治则 .
平肝泻火通络 。 2 . 2方药 。
温经通 阳、养 心安神 ;小便频数或 失禁者 ,为气虚不 摄 ,加桑螵蛸 、 金 樱子 、益 智仁 以温 肾固摄 ,肢软无力 ,麻木者 可加桑 寄生 、杜仲 、 牛膝 、鸡血藤 以补肝 肾,强筋 骨。
5 阴虚 风 动
51治则 .
生地黄 、玄参 、麦冬以滋阴液 。 4气 虚血 瘀
41治则 .
5 ,天竺黄 1g g 5 ,天麻 1g 0 ,香 附1g 5 ,丹参1g 5 ,大黄5 。 g
I . 解 3方
益气活血 ,扶正祛邪 。
42方药 .
方 中半 夏、茯苓 、白术健脾燥 湿 t胆南 星、天竺黄 清热化痰 ;天 麻 平肝熄风 ;香 附疏肝理气 ;丹参活血化瘀 ;大黄通腑 泄泻 。全方合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辩证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三高病人逐渐增多,脑梗塞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加。
脑梗塞也叫中风,脑梗塞后遗症是基层医院常见疾病。
脑梗塞是脑组织供血障碍,出现局部坏死,根据梗死的范围有腔隙性脑梗塞和大面积的脑梗塞。
临床表现不同,主要表现在意识障碍、口角歪斜、走路不稳,严重者出现偏瘫,不能走路,严重的降低了生活质量。
在脑梗塞治疗方法中,西医治疗以营养脑神经、稀释血液粘稠度治疗为主[1]。
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辩证、并且进行不同治疗。
一、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随机选取2017-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68名,随机分成2组。
西医治疗为对照组34人。
中医治疗组34人。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脑梗塞病例情况人数性别男女年龄(岁)平均年龄对照组34211349-7964±6.26中医治疗组34221250-8063±5.89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疗,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1、气虚血瘀型,常见类型,常见于体弱的老人。
方用补阳还五汤;2痰热腑实型,方用桃仁承气汤;3、肝肾阴虚型、方用镇肝熄风汤;每日一剂,分2次饭后服用,2周一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效果评价标准:根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BIHSS进行评分,基本治愈:评分降低90%以上;后遗症基本消失;显效:评分降低46-89%以上,而且口角歪斜、上下肢活动障碍明显改善。
有效:评分降低25-45%,后遗症有所改善;无效:评分降低小于25%或增加,后遗症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见表2。
对照组治疗无效人次是9例(26.5%)。
中医组治疗无效的人次是4例(11.8%),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2%。
其中30例治疗后有一定的恢复。
二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本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无效率%对照组1375926.5%中医治疗组1893411.8%三讨论: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脑组织局部突然缺血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在意识水平障碍、口角歪斜、上下肢活动不便等,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观察
较高,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 和生 活质量造 成 了极 大威胁 。中 药应用 于治疗 缺血性 中风疗 效显 著 , 在 临床治疗 中具有非
常重要 的地位 。对 2 0 l l 一 0 2— 2 0 1 3—0 2收治的 3 0例缺 血
证论治 , 探讨中医辨证疗 缺血性 中风的临床治疗疗效 。
1 . 2 方法
试验亦证实 : 该药 对常见的一些具 有耐药性 的致病菌 具有 极强的抑制作用 , 能抗炎及 促进伤 口愈合 。红霉素 软膏
综上所述 , 龙珠 软膏 合用 红霉 素软膏 疗效 好 , 安 全性 高, 有助于肛裂术后创面愈合 。
参 考 文 献
用于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3 6
V o l 。 2 4 N o . 6
J o u r n a l o f A e r o s p a c e Me d i c i n e
珠软 膏合用红 霉素 软膏 , 龙珠 软 膏改善 了创 面 的微 循环 , 减轻术后创面不适合促进创 面愈合 , 红霉素 软膏控制 局部 感染 , 二者合用 既有利 于坏 死组织 的快 速消 除 , 又能 够保 护新生组织不 被细 菌感染 , 导 致疗 程 的延 长 , 提 高住 院患
关键 词 中医; 辨证论治 ; 缺血性 中风 ; 临床疗效 中图分 类号 :R 2 7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3 . 0 6 . 0 6 3
缺血性 中风是脑血管疾 病之一 , 指 的是在脑 血栓基础 上造 成的脑动脉堵 塞和脑 梗塞 最终 导致 意识 障碍 以及偏 瘫, 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人 … 。缺血 性 中风 患者在 临床 上 的症状通 常表 现为昏迷 和肢体麻 木等 , 发病率 和致残 率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视 , 至连 亲 属 的耐 心 规劝 也 置之 不 理 。此 类 患 者 应放 在 首 位 , 甚 着重 讲 解 卫 生科 普 知 识 、 关 的病 例 和 引起 的后果 , 相 做法 不 仅 仅 局 限在 说 教 , 而是 利 用 阅 读 报 刊 杂 志 、 板 报 等 宣 传 方 式 , 别 黑 特 在患 者 出 院 时应 跟 亲 属配 合 做好 康 复 指导 工作 。 以上 的病例 , 冠 心 病 患 者 中 绝 大 多 数 的 患 者 对 自己 的 病 在 情不 甚 了 解 , 一旦 发 病 心理 状 态 就相 应 变坏 , 别 是初 次 发 病 者 特 更 缺乏 心 理 准备 , 有 的患 者 虽不 重 视 , 他 们 在各 种 因素 的诱 而 但
此 , 对 1 6 患 者 的 护理 中 , 对 患 者 心 理状 况 的不 同类 型 , 在 2例 针
护理 计划 , 力争 在 护理 工 作 中使 心理 护理 这 一环 节更 快更 好 地
发展应用, 发挥 其 更 显著 的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分 别制 定 了相 应 的 护 理 计 划 。如 前 所 述 的恐 惧 、 躁 易 怒 型 患 急
2 龚南 智 , 真 海. 王 心肌 梗 死 患 者 的 心 理 反 应 的护 理 [] 检验 J.
医学 与 临 床 .0 7 4 4 :2 . 2 0 ,( ) 3 4
( 稿 日期 :0 70—4 收 20—61 )
中风 的 中 医辨证 施护体 会
苏 美 丽
( 建 省 安 溪 县 中 医 院 内科 福
பைடு நூலகம்者 , 对其 年 龄 、 针 性格 以 及 文 化 素 养 等 , 基 础 护 理 中相 应 增 加 在 了 心理 护 理 的 内 容 , 体 做 法 是 : 患 者 为 亲 人 , 以启 发 、 具 视 多 鼓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69例
造成脊柱失稳 。再 加之术后患 者对腰部 的保护性 心理不 愿 意活动 ,缺少活动使腰 周 围肌 肉废 用性萎缩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腰椎稳定性 越来越差 ,很容 易发生腰椎 小关
[ 5 ] 柳清. 当前常用方 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 2 4 6例 [ J ] . 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 ,
中华骨科杂志 , 2 0 0 3 , 2 3 ( 1 1 ) : 6 5 7 - 6 6 1 .
突 出的椎 间盘髓核组织 ,充分 减压 ,从而使症 状得 以缓
解 。但 由于腰部神 经根无外膜 及神经囊 膜 ,化 学屏障 功 能相对缺乏 ,耐牵拉 、挤压及化 学刺激能力 较差 。一 方 面破裂的髓核长期 压迫神经根 和马尾 神经 ,造成其慢 性 炎性改变 ;另 一方 面手 术 中不 可避 免 出现牵 拉 、挤 压 , 影 响了神经根的微循 环 ,加 重损伤 ,同时产 生一系列 病
2 【 ) 1 3 , I 1 ( 1 3 ) : 1 1 7 - 1 1 8 .
( 本文责编 : 苏
玲
本文校对 : 孙 国 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2 )
中医辨证 治疗 中风 后遗症 6 9例
田凯 夫
( 吉林 省 集 安 市 中 医 医 院 ,集 安 1 3 4 2 0 0 )
关 键 词 :中 医辩 证 治 疗 ; 中风 后 遗 症 ;肝 肾 阴 虚 ; 风 痰瘀 血 ; 气 虚血 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叭. 0 2 8
6 5 . 2 %, P< O . 0 5 。 结论 中 医辨 证 治 疗 中风 后 遗症 疗 效 显 著 ,值 得 推 广 应 用 。
中风偏瘫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体会
偏瘫又 叫半身不 遂 ,是指一 侧上下 肢 、面肌 和舌肌下 部 的运动障碍 ,它是急性脑血管病 的一 个常见症状 。轻度 偏瘫 患者虽然 尚能活动 ,但 走起路来 ,往 往上肢屈 曲 ,下 肢伸直 , 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 半个 圈 ,这 种特殊 的走路 姿势 ,叫做偏 瘫步态 。严重者常卧床不起 ,丧失生 活能力 。按照偏瘫 的程 度 ,可分为轻瘫 、不完全性 瘫痪 和全瘫 。轻瘫 :表现为肌力减 弱在 4~5级 ,一般 不影 响 日常生 活 ;不完 全性瘫较 轻瘫重 , 范 围较大 ,肌力 2~4级 ;全瘫 :肌力 0~1级 ,瘫痪 肢体完 全 不能活动 。近 10年来 ,笔 者治疗 了 6O例 中风偏 瘫症 ,疗 效 满意 ,现介绍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 察病 例共 9O例 ,均为本 院诊 治 的患者 ,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 组 60例 ,男 34例 ,女 26例 ;年龄 5O~ 83岁 ,平均 (66.15±2.6)岁 ;全部 均有 急性发 作史 ,属 脑 出 血者 l7例 ,属脑 血栓形 成或脑 梗死者 43例 ;有 中枢性 面瘫 3l例 ,语言障碍 11例 ,部分 患者伴有 烦躁 、头晕 、口干少津 、 耳鸣、偏盲 、健忘或大小便 改变。体检 :伴 高血压 36例 ,伴颈 椎 病 25例 ,伴糖尿病 33例 ,肌 力 0~ I级 28例 ,Ⅱ级 32例 , 肌张力高 13例 ,肌张力低 47例 。合并高血压 病 12例 ,冠心 病 8例 ,皮肤感染 3例 ,月 经不调 4例。对照组 30例 ,男 17 例 ,女 l3例 ;年龄 52~78岁 ,平均 (63.2±1.8)岁 ;属脑 出血 者 8例 ,属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者 22例 ;合并血 管 、神 经、感 染等并 发症 11例 ,部分患者兼 2种 以上 并发症 ,其 中高血压
中医辩证施护在中风急性期康复中应用分析
中医辩证施护在中风急性期康复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对中风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后各种证型的康复效果。
方法:用中医整体护理程序对(观察组) 中风急性期30例进行辨证施护,另(对照组) 实施功能制护理40 例。
结果:中经络者护理质量效果明显优于中脏腑者,中医整体护理的效果也明显优于功能制护理。
【关键词】中医整体护理;辨证施护;中风急性期中风急性期,是指中风病人发病2周,中脏腑者最长不超过4周的时期。
中风向来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我科于2008年6月—2010年6月,对中风急性期6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探讨和证实对中风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整体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临床资料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 。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少于72h的中风患者;②头颅ct或mri确诊;③符合中风的诊断标准;④入院时均有一侧偏瘫;⑤排除有严重的心肾功能损害者。
2护理方法两组均接受中风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用辨证施护作为实施护理程序的基本手段。
根据四诊所得,运用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气候、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分析,确定中医的护理诊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情志护理、饮食调理、辨证施护等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
一般于发病24~48h生命体征处于稳定时进行肢体和语言的康复锻炼。
对照组则实施功能制护理模式。
3统计方法所有病人均在入院24h 内,由主管护士根据患者神志、语言、肢体功能等采用统一表格进行评分,以后每周评分1次。
中经络者连续观察2 周,中脏腑者则连续观察4 周。
实验数据采用spss8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4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 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分期标准、中风计分方法及疗效评定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急性期指发病2 周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计分法主要评定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风发病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传统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受损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出现出血性损害。
而在中医理论之下,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气滞、湿浊、瘀血等多种因素引起脑部功能障碍。
为了探究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
本次案例涉及一位患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1. 病例描述患者为男性,65岁。
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而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后,确诊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
2. 中医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确定了其辨证类型为气滞血瘀型。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2.1 药物治疗根据中医理论,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其中包括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药物,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主要治疗目标。
2.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风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如合谷、阳陵泉等进行针刺,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首先,患者右侧肢体无力逐渐改善,并恢复部分功能;其次,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在情绪和认知方面也有所改善。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案例的观察和治疗,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4.1 中医治疗中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次案例中,中医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表明中医治疗在改善中风患者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4.2 中医辨证施治需要个体化在本次案例中,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了辨证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表明中医辨证施治需要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
4.3 中医与西医结合可以取得更好效果本次案例采用了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等。
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用 了中西医结 合治 疗和护理 ,获 得满意 效果 ,现 总结如下 。 不节 ,致 聚湿 生痰 痰 郁化热,内风夹痰上扰,常可 引起半身 1 1 资 辩 临床 不莲;痰 郁化热 ,夹 滞阻于中焦,下则腑气不通则便 秘, 上则
本组病例中 脑 出血 2 4侧,脑梗塞 2 O侧,混合性 中风 8 清阳不升而头晕 ,亦 可见咯痰 ;风痰 阻于舌 本,则脉络 不畅,
虚而入中于络 气血痹 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 则见麻
2 t 2随 时巡视、仔细观 察,记录 神、色 、呼吸 、体温 、 木 不仁 ,风邪 外 袭 , 营 卫 不和 则 见 恶寒 发 热 肢体 拘 急 。 .. 血压 、脉象、舌象及二便情况 。发生神 昏、血压 下降或突然升 调护 方面 要避 风 寒 ,注 意保暧 防止 受冻 ;恶 寒发热 者 注
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讯
国 际医 药 卫 生导 报
20 。 2年 第 2 3期 -
死 ,最终切 口裂开。因此对 于刮 宫产腹部伤 口应 早期进行预防 可大大减 少抗生 素用量 及使用 时间,避 免滥 用抗生 素增 加耐
感 染性 治 疗 。
药菌致病 的机会和治疗难 度 且微波照射有利 于抗菌药物渗
研究表 明微 波具有穿透力 深和 加热均匀 的特 点 ,通过非 透和 吸收 , 对抗 生素 应 用具 有协 同 作用 。微波照 射 简单 力
热效应 及内生热效应 人体 组织感觉 不到热或温热情 况下 使 便, 安全有 效 是 有效预 防 腹部切 口感 染的 治疗 方法 之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组织内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增加局部血 值 得进 一 步 探 讨 。 液循王 和营养 ,促进 炎症 的毗 收和消退 。 同时在微波场的作 参考 文献 f 用下,激活 人体的细胞,刺激上皮细胞生 长,加速新生 肉芽增 1 左绪磊. 妇产科感染. 1 . 第 版 北京: 民卫 生 出版社, O , 人 2 0 O 生,提 高内部组织的再生能力 ,进而加速 了伤 口的愈合 在其
浅谈中风后遗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中风后遗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发布时间:2022-01-01T06:23:14.9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月17期作者:尹新生廖国平尹莺桦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导读]尹新生廖国平尹莺桦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湖南省常宁市中医医院;湖南常宁421500)摘要:中风是指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脑损伤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患者可被治愈,但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麻木、言语塞舌不利、口舌喘斜、痴呆等后遗症。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脑怒等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失调,全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本病的病位在脑,但和肝脾心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治疗,疗效满意。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复发率、病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易留下后遗症。
1、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中风的发生阴阳偏胜,气血逆乱为本,风、火痰、气虚瘀为标,六因互相影响,内外因相合为病,形成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症候。
[1]2、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2.1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面色发白,气短乏力,自汗除,舌苔薄白腻,脉象细缓等。
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加减,主要作用为活血益气、扶正祛邪。
药方组成:黄芪60g、山楂20g、当归20g、赤芍20g、桃仁20g、川芎15g、红花10g、地龙10g、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
方中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山楂养胃合中,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党参以益气通络;上肢功能障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功能障碍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言语不利加石菖蒲、郁金以化瘀开窍。
2.2肝肾阴虚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眩晕耳鸣,腰胆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弦细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附90例报告)
采用辨治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 , 取得 了较好 的疗
【 关键词 】 中医辨证分型 ; 中风后遗症
中医后遗症 系中风发 病半年 以上 而某些临床症 状 、 征 体
未 能 消 失 。 中医 认 为 中风 的形 成 , 在 气血 内 虚 的 基 础 上 , 是 遇
8 1岁 , 平均 6 . 5 4岁 ; 病程 3个月 ~8年 。心肾 阳虚型 3 0例 , 表现 意识朦胧或 痴呆 , 忘 , 强语 謇 , 体不遂 , 健 舌 肢 畏寒 肢冷 ,
两组发生肝功能损 害的时间主要是使用 抗结核药 物后 1
~
[ ] 谭永康. 2 药理和肝病 . 中国防疫杂志 ,0 2,4 3 1214 2 0 2 ( ):5 —5 . [ ] K poi . u - d cdle i resi lai rd gd - 3 alvzN D rgi ue i r s dr i tnf r e t n v do mp c o o u
vl m n n eua o. rgSf20 ,4 2 :8 -9. eo e t drglin D u a,0 12 ( )4 34 0 p a t
8周 内, 以后 肝 功能损 害减 少 , 与相 关 资料 报 道肝 损 害
8% 一 0 0 9 %在用药 8 内发生相符。 周
3 讨 论
心悸 气 短 , 晕 耳 鸣 , 眩 血压 偏 低 , 红 干 或 胖 嫩 , 自 , 沉 细 。 舌 苔 脉
有劳倦 内伤 、 思恼 怒 、 忧 嗜食厚味 , 烟酒 等原因 , 进而引起脏腑
阴 阳失 调 , 血 逆 乱 , 冲 犯 脑 , 脉 痹 阻 或 血 溢 脑 脉 之 外 所 气 直 脑
26 / , 患者 T I 动 于 2 . 1U L 4例 BL波 13~3 . L o 1对 照 组 8 35t l ; m /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03 中风中医辨证分型
气虚血瘀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气虚血行不 畅,导致瘀血阻络。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 语不利,肢体麻木,舌质暗淡或有瘀 斑,苔薄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原 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常用方剂 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痰瘀阻络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痰湿内盛,瘀血阻络,导致气血不畅。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拔罐等传统疗法,以 及现代中医的特色疗法如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
西医治疗方法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压、降血糖、降血 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 和介入治疗等。
结合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中医和西医治疗 方法进行联合应用,以提 高疗效。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或胖大,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或沉涩。治疗原则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肝阳上亢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导致中风。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原则为平 肝潜阳,熄风通络。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
分类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包 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症状
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偏瘫、口角歪斜、失语、意识障 碍等。根据脑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表现
中风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吞咽困难、 大小证论治理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30例
[ ] 戴 戎 . 工 关 节 的 基 础 与 临 床 研 究 [ ] 1 . 1 人 M . 版 北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 9 3 2 1 人 1 9 :6 .
老年 患者 为多 , 病 因病 机 多为 肝 肾两 虚 、 其 筋失 荣 养 , 加 之外 伤 、 劳损 或风 寒湿 邪侵袭 , 留注 关节 所致 。 中医
治 疗 方 法 取 穴 : 津 、 液 以 及 舌 3针 、 部 顶 金 玉 头
颞前斜 线 。 操作 : 金津 、 玉液 2穴在 口腔 内 , 系带两 旁 舌
静脉 上 , 为金津 、 左 右为 玉液 。针刺前 可 以让患 者用 生
学认 为“ 不通 则痛 ” “ ,不荣 则痛 ” 依据 针刀 医学关 于 骨 。 质增 生 的原理 , 关 节骨 质增 生 形成 的根本 原 因 是膝 膝
关节 内部 的平 衡失 调 , 产生上 述 的临床症 状 和体征 。 而
造成 力平 衡失 调 的 主要病 理 因素是 拉 应力 和 压 应力 ,
临床 资料 本 临 床研究 中 3 0例 患者 均来 自广 州
中医药大学第 一 附属 医院针灸 科住 院部及 门诊 。患 者
经 C T或 MR 诊 断 为脑 血 管 意 外 , I 意识 清 楚 , 情 稳 病 定 , 心肺 等严 重并发 症 ; 用北京 医科 大学 汉语 失语 无 采 成套 检测 ( C 确诊 为运动性 失语 症 , B o a失语 。 AB ) 即 rc 3 0例 患 者 中男 性 1 8例 , 女性 1 2例 ; 龄最 小 3 年 6岁 , 最大 7 2岁 ; 脑梗 塞患者 2 例 , 出血患 者 9 。 1 脑 例
社 , 0 4 5 0 2 0 :4 .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
结果观察组PULSES评分(11.1±1.9)、CSS评分(16.2±2.3)、NIHSS评分(19.1±2.2)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4.4±11.9)、FIM评分(77.4±12.5)、MMSE(2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标签:中风;辨证治疗;溶栓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栓疾病,其中以缺血性中风较为多见。
溶栓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且计量不容易把握。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可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需进行辨证治疗。
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男41例、女性19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
2.38±7.16)岁,病程3~8h、平均(
3.54±0.51)h;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
②收住院后给予溶栓治疗;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归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仅给予溶栓治疗,归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先给予肝素钙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7,1ml:5000单位)5000单位、静脉滴注,而后一次性静脉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603,10万单位)100万单位、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气虚血瘀型给予当归9g、川芎4.5g、黄芪6g、赤芍6g、桃仁12g、莪术6g、地龙6g,水煎服、1剂/d;痰浊阻络型给予三棱6g、莪术6g、当归9g、地龙6g、枳壳6g、竹茹4.5g、鲜竹沥5g、制胆南星6g,水煎服、1剂/d;肝阳上亢型给予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1剂/d。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采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价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强;采用CSS中國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得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
1.3.2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PULSES评定量表评价日常生活功能,得分越高、功能越差;采用ADL量表评价Barthel指数,以此反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独立性,评分越高、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的PULSE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FI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属于中医理论范畴,对应的西医概念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临床上,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较高,占中风比例的80%以上。
该病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病变、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当斑块破裂、基质暴露时,可引起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动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
因此,西医针对该病多主张采取及时的溶栓治疗,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溶栓时间窗较窄,超过一定时间后治疗效果不佳,且溶栓计量难以把握、容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缺血性脑中风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火、热、痰、瘀之证,年高体衰、积损伤正、年高体虚、操劳过度、元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基础,由此引起的内生热毒挟痰瘀科导致正气亏虚、气机逆乱,进而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1]。
因此可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给予汤剂口服治疗。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并分别给予汤剂煎服。
在不同的汤剂中,均有当归为君药,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为臣药,可以发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效果;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佐药,可以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起到治疗效果[2]。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比较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首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来直接反应治疗价值,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进一步随访两组患者远期的日常活动能力可知,观察组患者的PULSES评分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FIM评分高于对照组。
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更好,由此可见,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1.
[2]郭捷婷,黄燕. 缺轿性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3,54(13):1156-1159.
[3]李景鹤,张金素,李梅玲. 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J]. 光明中医,2012,27(9):1781-1782.
[4]肖亮.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