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对几种常见的磁场使学生加以了解认识,学好本节内容对后面的磁场力的分析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及磁感线分布的情况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5.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学生动手(运用安培定则)、类比的方法加深对本节基础知识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1.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2.正确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四、学情分析磁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但前面已经学习过了电场,可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六、课前准备:演示磁感线用的磁铁及铁屑,演示用幻灯片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要点: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学生答磁场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引入新课(老师)类比电场线可以很好地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板书1.磁感线(1)磁感线的定义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特点:A、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B、每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C、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21 第 O 0 0年 9期
总第 15 期 8
实验方案 : 拉动木块在木板 上滑动 , ① 读出弹簧秤 的示 数; ②保持接 触面不变 , 变压力 , 拉动木 块在木 板上滑 改 再
教 学设 计
其 中 叫做动摩擦 因数 ,无单位 ,跟接触面 的性质有
关。
动 , 出弹簧秤 的示数 ; 读 ③保持 压力不变 , 用毛 巾包住木 板 , 拉动木板在毛 巾上滑动 , 出弹簧秤的示数 。 读
师: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必须 同时满足才会产生摩擦力。
那么 , 产生的摩擦力沿什么方向呢?能举例说明吗?
( 生 回答 ,接触面 ,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 向相反。
生: 接触 面上 的压力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接触面积 的大
板 书 : 个 相 互 接 触 的物 体 , 它 们 发 生 相 对 运 动 或 具 两 当
数有什么变化 。) 师: 为了方便 读数 , 可以采用图 l 装置 , 固定弹簧秤 , 用 手 向外缓慢地拉木板 , 使木块随木板一起移 动。 问 : 请 ①木块 和木板之 间有相对运动吗? 此时木块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②
新 校 罔理 沦版
XfiYII【la . a li.tB l o b1. r X i ii I " l
教 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 摩擦力》 的教学案例
郝 宗姝
( 烟台市第 四中学 , 山东 烟台 240 ) 6 00
【 课题引入 】
实验 : 两本 书一页一 页交叉 、 将 压好 , 提起一本 书的书
( ) 究摩 擦 力的 大 小 二 探
师: 我们主要研究 前两种 , 两种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 这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前言为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引导中学学科教学朝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们组织编写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手册》。

这套丛书按新课程结构编排共分15册,本册为物理分册。

《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主要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第二部分为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汇集了1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这些“设计”都是根据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每个“设计”有“课标要求”、“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还有“专家点评”。

第三部分为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选配了4个典型课例,其中包括“概念课”、“规律课”、“探究课”和“活动课”,并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与点评,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

本书把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这套丛书主编吴惟粤,副主编李文郁、吕伟泉。

本书主编姚跃涌,编写人员张军朋、刘雄硕、宁革、洪丹、何晋中、胡志坚、刘同胜、陈拱忠、李镇滔、陈旭、苏剑青、黎炬、张增慧、黄重创、刘志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缺点和不足,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订。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2005年2月目录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目录第一部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论(1)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20)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28)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46)第二部分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47)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8)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55)三、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62)四、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73)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1)六、探究自由落体运动(89)七、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95)八、研究摩擦力(101)九、力的等效与替代(109)十、力的合成与分解(116)十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25)十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34)十三、牛顿第三定律(143)十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51)十五、超重和失重(158)十六、测物体运动加速度(168)十七、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78)第三部分高中物理新课程课例实录(186)一、超重和失重(概念课)(187)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188)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课)(189)四、测物体运动加速度(活动课)(190)“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高中物理课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 什么是直线运动?2.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轨迹是曲线)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

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

(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教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光的折射》【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

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vcn,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2、理解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以及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3、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4.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目标: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案例针对的是高中物理课程,以“力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任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验、案例、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对象为我国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为开展复杂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物理概念及其公式。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问题求解的能力,如运用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物理原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严谨治学,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进人际交往。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教案
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概述和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初步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探
究途径。

教学重点: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学科的抽象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物理学科:通过介绍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等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物理学的定义: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物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运动等,让学生初步了解
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三、实践(15分钟)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探究性,培养他们独立
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总结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课堂小结:向学生介绍下节课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培养了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
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物理高中新课讲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新课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新课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课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
2.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高中课本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新课内容,并解释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3. 实验: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通过讨论、概括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教学反馈:
1.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评分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 教师自评: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注意事项:
1. 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细致备课,确保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上述只是一个示例教案设计范本,具体教案设计还应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调整。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案例_13031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案例_1303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威海一中周春妮【课标要求】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学情分析】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①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②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①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1A为一个标度;②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6篇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6篇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6篇篇一: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第一节动能的改变2、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是对动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学习整章内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开始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相互联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所以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

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等相关知识三、设计思想:“课堂探究教学”并不在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研究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本课时采用“问题—讨论—分组实验—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实例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建立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教学流程如下: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恒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数值关系。

初步认识动能定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讨论。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1教学过程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3.知识的提练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

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内能改变的量度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2一、目标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设计1.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过程与方法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2.教材分析(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

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高考试题中常以综合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3.学生分析1、本人所教学校属于农村薄弱学校,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通俗的讲就是十分“懒笔”,但思维活跃,善于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学生会将结论记住,在课堂上机械的,剧本式的配合老师,没有深入的思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没有要求学生预习。

4、面对新现象,新问题,且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数学运算,物理理论要求不高,适当地又降低了学习难度,选择探究式教学是最佳的途径。

5、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难点: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

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5.教学资源1.教师演示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多媒体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28组。

6.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导学,双案合一学生学习方法:实验,观察,自主发现探究、交流,自主建构7.教师教学流程示意图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整节课主要采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结合实验探究总结楞次定律的内容,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教学流程如下表:8.教师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

师(演示):用方形线圈在磁场中来回切割,导致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问: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的切割方向,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

1、教师启发,完成电流方向的指示设计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什么呢?生: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

师:如何指示呢?有那些实验器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生: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利用电路改装实验中的表头,没有电流时,指针在表盘的中央,当电流从不同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一样,我们可以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判定电流的输入方向。

B: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二极管串连接入闭合回路,当二极管发光,表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二极管的导流方向一致。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体现,导致学习热情高涨)师:该设计怎样的电路来查明电流方向与电表接线柱,或者是电流方向与二极管发光的关系?生:(同学之间交流,共同完成设计,对不同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可行性评价)师:(从同学的设计中,找到最佳合理设计)如图所示:师:按照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辩明指示的方向并做简要的交代。

2、教师主导,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收集师:假如让你来研究被污染河水的治理方案,那你第一步要做什么?生:取来样品分析师:我们要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接下来该干什么呢?生:连接闭合回路,让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并用相应的仪器来指示师:可以设计那些方案来实现呢?生:(交流互动,依据电磁感应现象,可能性最大的两种设计如下图所示)师:请大家利用小组内的器材,选择一种电路,连接器材并完成实验结果记录(两种方案,设计两种学案)(在这一环节,需要学生注意磁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环绕方向)师:(多媒体结果显示)教师启发:根据实验结果,你能直接说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吗?我们知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种形成感应电流,而感应电流本身也能产生磁场,我们能否通过一个“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把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联系起来?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续填实验记录)方甲乙案相对运动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先由小组汇报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引导: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磁通量的变化存在几种情况?生:两种,增加和减少师:我们来看,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削弱”磁通量的增加;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弥补”磁通量的减少;通俗的讲,磁通量增加不行,磁通量减少也不行,用一句话可以怎样来描述呢?生:“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多媒体显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9.板书设计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应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1确定原磁场方向;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10.教学反思1、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学生的思维在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其应该具有的特征。

2、教育是事业,教育是创新,教育是艺术。

3、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规律教学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不是物理教学的唯一模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最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采用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对不同的学生,设问要做到“起点定方向,落点定区域”。

6、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明确认识后,告诉学生,教师也要保持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诠释1.教学内容的较高层次说明在楞次定律的另外一种表达中,感应电流的原因可以是磁通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机械效应(如相对运动或使回路发生形变);感应电流的效果,既可以是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也可以是因为感应电流而导致的机械作用(如磁场力等)。

总之,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2.对学生作业的说明(A).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楞次的生平事迹,你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B).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C1)、根据楞次定律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是:()A、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B、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反向;C、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D、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C2)、在赤道上空,一根沿东西方向的水平导线自由落下,则导线上各点的电势是:()A、东端高;B、西端高;C、中点高;D、各点电势一样高。

(C3)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长直导线通以恒定电流,有一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在下列情况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导线中电流强度变大 (B)线框向右平动(C)线框向下平动 (D)线框以ab边为轴转动答案(C1)C(C2)A(C3)ABD说明:(1)开放性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大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ABC三个层次的练习3.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4.案例教学过程的5.教学内容所引用延伸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