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1)
蔡礼旭-弟子规笔记
幸福人生讲座1.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择业择时择友等等都是抉择。
幸福的感觉就是下对了抉择。
需要看对人的能力。
人生的第一大事就是教育好儿女,教育需要身教。
有责任心才有担当。
解决问题要从根本解决。
上行下效。
活在感恩中的人很幸福。
为人长者眼光要放远,谨慎判断,将影响世世代代的人。
2.家庭不是谈利益的地方,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
抉择中择念最重要,解决冲突就要从根本下手,根本就在思想。
不能张扬欲望,要看到本分。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分事。
要人爱存心。
福田心耕,从小做到为人着想,老年会有福报。
3.诚者,物之终始。
从小用圣贤去教导孩子,让孩子用爱心,仁慈,真诚去经营一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任何伟大的思想和行为都从微小的事开始,要从自身开始,要修身。
不学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法形成。
4.学贵立志,学贵力行。
学习要有主次,从小到大。
读书不可长傲慢之气。
夫妇之间关系处好就能处好五伦关系,很重要。
爱是用心去感受。
要去辨别真正的爱。
爱没有花言巧语。
别用代理父母教孩子,要亲力亲为。
5.财富有因有缘才会有结果,散财不是没有了,无形中还存在,遇到机缘就显现出来了。
要懂得种财布施的因下去,财富就会越聚越多。
布施要真心,福报终会有。
教育注重以身作则,丈夫需要具备恩义、情义、道义,妻子要具备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家庭才和睦,造福后代。
6.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要有信用才能在社会立足。
要时常反省,才会不停增长智慧。
父母长辈都宠爱子孙,会造成一个自私的后代,要以身作则。
7.要多担心自己的学问够不够,别去管别人。
生活要有规律,关系到身体健康。
孝心开,百善开。
很多事情要亲自去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既然知恩,就要去报恩。
要正心,格物致知,才能修身齐家治天下。
8.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人因该越熟越尊敬。
说话做事态度很重要。
跟人讲话要遵循一个原则:夸。
言行一致才能应该的别人的尊重。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05/2/21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3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到: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 假如我們能夠在家庭經營一個很好的談話風氣,那家庭氣氛就會很好。
那我們假如是一個團體,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也要常常口吐蓮花,讓所有的同仁在談話當中,都可以如沐春風,可以互相鼓勵、互相肯定。
我們要帶動這樣的談話風氣。
那假如是一個團體領導人,是一個政府領導人,他談話的時候都是對別人的漫罵,挖人家的隱私,都是這些攻訐的言詞,雖然逞了一時之快,那流弊、往後不好的影響確實很難估算。
因為小孩子沒有好壞判斷能力,看到領導人都這麼說話,那我也應該可以。
所以後面的後果就很難收拾。
俗話說「公門好修行」,因為處在公門影響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興邦,一言會喪邦。
所以我們當領導者不得不在言語當中,要多加謹慎、多加考量。
只要我們有這個態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語當中,帶動社會的良好風氣。
『奸巧語』。
這個「奸」是欺騙、是機巧。
那為什麼要用奸跟巧?就是為了把自己的言語過錯,自己沒有守信用的過失掩蓋起來。
所以孩子他假如用奸巧語,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謊。
能撒謊的孩子聰不聰明?不聰明還撒不出謊。
有一個初中生,因為跟同學常常攀比,所以都喜歡買貴的東西,母親不讓他買。
有一天說要配名牌眼鏡,他媽媽不肯,說:你本來就有一副了,還配?媽媽不給他配,他就自己去,去了一會兒回來了,配好了,然後跟他媽媽說:去付錢!聰不聰明?他可以不用帶一兵一卒,不用帶什麼錢,就可以講得讓對方相信他媽媽會來付錢。
所以很多家長,小孩子反應很好,他都說:好聰明!我很怕聽到小孩子好聰明,小孩要的是樸實、是忠厚。
現在的小孩聰明都用到哪?用到撒謊,用到達到他的目的。
比方說,有個小女孩跟她父親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有好幾家冰店。
她走在第一家冰店就稍微腳步放緩,就跟她父親說:天氣怎麼這麼熱。
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兄弟朋友篇(蔡礼旭)
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兄弟朋友篇目录第十五讲兄弟关系———兄友弟恭 (3)第十六讲朋友关系———朋友有信 (9)第十七讲朋友关系———交友的学问(一) (14)第十八讲朋友关系———交友的学问(二) (202)第十五讲兄弟关系———兄友弟恭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提到了"长幼有序",就是"兄友弟恭",举了一些我们古代圣贤人的例子,可以感受到圣贤人的兄弟之情非常的深厚,可以为了兄弟舍掉生命,更何况是其它的财物、其他的东西,都能够为了兄弟之情而懂得谦让,懂得放下的功夫,所以这值得我们好好来效法。
有一首提到叙述兄弟之情的一个诗词,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一段诗词很有味道,这一段提到了"兄弟连枝各自荣",我们看第一句,"兄弟连枝各自荣",兄弟是同气连枝,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所以就好象一棵大树一样长出来很多的枝干,各自发展,各自能够延伸出来,能够枝繁叶茂。
"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兄弟之间的言语应该和睦一点,不要太冲,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当而起了冲突。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当中最容易起冲突的是什么?就是言语,所以忍耐的功夫要从哪里开始忍?慎言,谨言开始做到,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
当兄弟之间有很冲的言语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方能够退一步,能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
当你能忍得下来,等对方情绪比较缓和下来的时候,他会想到我的态度不恰当,所以转而会生起一个愧疚之心,这样整个关系就不会破裂,甚至于他会因为你时时能忍能让,兄弟之间会对你产生一种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要以德来服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我们三、四十岁以后,这个感觉就会很强烈了,每次相见可能一年见不到两、三次,每一次一见好象皱纹多一条,或者白头发多几根出来,所以岁月催人老,所以要珍惜兄弟相处友爱的机会。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06 细讲弟子规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11 细讲弟子规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16 细讲弟子规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21 细讲弟子规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26 细讲弟子规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31 细讲弟子规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36 细讲弟子规37
细讲弟子规38 细讲弟子规39 细讲弟子规40
细讲弟子规41。
弟子规完整版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
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细讲弟子规每一集心得体会1《细讲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稿。
刚刚拿到这本书,只有一个感想,这么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够读完呢?而且给家长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下目录,第一次推荐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实在是很心虚,但是目录上以孝为主的内容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对家长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孝顺的孩子,不然把孩子各方面培养的再优秀都白费。
我读了第一页就有一种很迫切地要读完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更有“先见之明”的自负,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早已背熟了那本小小薄薄的《弟子规》。
可是,随着蔡老师的谆谆深入,我的心一点点变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过的这二十多年尚不知何为做人,我真的枉为人子,更枉为人师!哪些为圣贤而下跪的八十老翁,也的确是真情所致。
以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是个有道德的人。
而且把孝顺看的很重,小学二年级开始只要放假在家就为父母做饭,看着父母吃下我做的饭菜是我最大的幸福,不顶撞父母,不惹他们生气,我觉得就是孝顺了。
而且孝顺也是我当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工作后,给学生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时,失声痛哭,家长以为我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曾经在苏州参见新教育试验培训时,看过感念父母恩情的视频说体会的时候,哭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回来后,以感恩为主题的家长会上,让众多的家长感动的和孩子一起抽泣。
全区语文教师下水文比赛的时候,我以母亲为题,边写边掉泪尽管如此,百善孝为先,对照蔡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连根本的“孝”字我却没有做好,只是每一次都触动我的.心灵让我自责的哭泣,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但我没有从根本上读懂“孝”字,没有这个根基,我不懂得礼敬,不懂得谦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爱人,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做的很好!还振振有词的教育孩子要及时尽孝。
原来以为《弟子规》就是来约束孩子行为的,让学生们背,我不背。
我仅仅是要求他们会背。
兴致来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讲一讲肤浅的道理,觉得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其实我懂得的也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肤浅的意思,我从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去读,去做。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文字版
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开篇即提纲挈领地讲“有余力,则学文”,这便是做学问的态度和目标——当用有限的生命,在有生之年多学圣贤教诲。
《弟子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即讲在家中长辈叫唤时,应一听到就回答,不要过久。
“事虽小,勿擅为”,即讲任何事情,纵然很小,也不要自己擅自主张,而必须先向父母请教。
“亲所好,力为具”即讲对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尽力去准备。
蔡礼旭老师又从生活细节处举例说明如何落实“入则孝”。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弟”中的“兄道友,弟道恭”,讲做兄长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恭敬兄长。
这里包含着古人对和睦兄弟关系的重视。
蔡礼旭老师又从日常的称呼和请教问题处,讲如何落实“出则弟”。
蔡礼旭老师在讲《弟子规》时特别重视实践,讲求落实。
例如他讲“事勿忙,忙多错”时便举出自己孩子的例子,说明在做事匆忙时便容易出错,因此做事情不能不假思索地匆忙完成。
蔡礼旭老师在讲《弟子规》时还特别重视礼仪教育。
例如他讲“步从容,立端正”时便举例说,一个人走路时步履从容,就会显得很有威仪;一个人站立时能保持端正的姿势,就会显得很有精神。
以上是蔡礼旭老师讲解《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视频。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 41 集 )
细讲弟子规 01 细讲弟子规 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 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 06 细讲弟子规 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 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 11 细讲弟子规 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 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 16 细讲弟子规 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 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 21 细讲弟子规 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 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 26 细讲弟子规 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 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 31 细讲弟子规 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 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细讲弟子规38
讲弟子规 40 36 细讲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39
37
细
细讲弟子规41。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规观后感_⼼得体会蔡礼旭弟⼦规观后感本⽂是关于⼼得体会的蔡礼旭弟⼦规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蔡礼旭弟⼦规观后感(⼀)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样,不过是⼉童的启蒙教育⽽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师的幸福⼈⽣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本做⼈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字蕴却含着做⼈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童,对于我们成年⼈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有余⼒,则以学⽂”是《弟⼦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许多的道理,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的准绳,在⽣活⼯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错误的⾔⾏。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定要提得起⼀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已。
⼀定要落实在⽣活当中,落实在⼯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师学习,决⼼在⽣活中⾝体⼒⾏《弟⼦规》的每⼀句话。
虽然有些⼀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活⽅⾯已初尝了⽢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认为是个孝顺的⼈,⽆论对⽗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些陌⽣的⽼⼈,我的⾏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直觉得天下的⽗母都是⽗母。
我能做到将⼼⽐⼼。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的⼈莫过于⽗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来孤独的⼼,总以为多打⼏个电话,多给⼏个养⽼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母,和他们促膝谈⼼,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起观赏花灯焰⽕,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孩⼦,对⾃⼰百依百顺,⼼情怎能不舒畅,胃⼝怎能不好呢?在学校⾥,我也尽⼒把《弟⼦规》的每⼀句话落实到⼯作中去。
[弟子规讲解蔡礼旭]弟子规讲解
[弟子规讲解蔡礼旭]弟子规讲解一:[弟子规讲解]《弟子规》全文讲解《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
他祖籍山西,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
释题:弟子规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
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我们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则是老师的弟子,人人都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永远是“弟子”。
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规”。
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
总叙“总叙”,相当于佛教论典中的立誓句。
在下面两偈中,可以涵摄整部论典的内容。
学《弟子规》其实很简单,它只有九十个颂词,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特别顺口,所以我要求智悲学校的学生早上读诵。
对小孩子而言,可能有些内容懂,有些不一定懂,但只要慢慢记在心中,长大后这些道理就会随口而出,很容易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不管佛教理论还是世间格言,只要用得上,对自己心行起到断恶修善的作用,就是善法。
心善则善、心恶则恶,所以,本论也是诸佛菩萨的一种加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这部论典是圣人的教诲。
所谓“圣人”,狭义上指儒教的创始者——孔老夫子;广义上,所有的古德圣贤、高僧大德皆可包括其中。
二:[弟子规讲解]弟子规讲解引导语:《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
为什麽他们这麽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
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
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
蔡礼旭讲弟子规
诸位领导、诸位老师、诸位家长:(一)从小有礼貌,一生遇贵人我先自我介绍,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在礼节当中首要的要介绍自己。
我姓蔡,礼貌的礼,旭日东升的旭,我叫蔡礼旭。
从小我有一个习惯,只要长辈到我们家里来,只要听到长辈的声音,不管我身在何处,我会马上快步,就像刚刚快步跑上来一样,走到长者的面前,跟这个叔叔问好:「叔叔好!」「阿姨好!」诸位朋友,这个动作重不重要?诸位朋友你们教了没有?回答的声音不太洪亮。
我们很多时候,人生觉得很重要的事,都记在脑子里,但是都还没有教给我们的孩子。
甚至我们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我们自己都没有开始做。
所以小时候养成的这个礼貌,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
记得有一次我在乘电梯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女士,一进门的时候我就请教她:「请问上几楼?」诸位朋友,你上电梯的时候,会问别人上几楼的举手。
没有人举手?我终于体会到中国人的美德叫做谦虚,做到了都不敢叫人家看到,积阴德。
我问了她,相信她的心中会有一股暖流冒出来,居然会有年轻人这么客气。
我跟她自我介绍,我说:「你好,我叫蔡礼旭[(女婿)同音]。
」她说:「你好,我叫[丈母娘]。
」结果这么一讲我就跟她聊了起来,一聊才知道她的女儿和我是高中的同学。
所以,我的体会很深刻,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们老祖宗很多圣贤的教诲,要用你的人生去体会。
我在三百多场演讲当中,接触了非常多全国各地的朋友,确确实实每一个缘分都来之不易。
我从海口飞到深圳,再从深圳开车过来,加起来应该超过一千公里了,确实是千里来相会。
而知缘还要惜缘,我们珍惜这个因缘,而珍惜这个因缘之后,要再造更好的缘分。
诸位朋友,这个缘分遇到之后,要到哪里去造缘?当我们真正领受了圣贤学问的时候,要在我们的家庭当中,造圆满的因缘;在我们社会当中,造安定和谐的社会,在我们的国家当中,造中国人的强盛,造民族文化的复兴!那我们这个缘就是真正的往圆满的方向去发展了。
刚刚提到的:「不学礼,无以立。
」所以礼貌的态度,对孩子一辈子都很重要。
弟子规问答 蔡礼旭
弟子规答问蔡礼旭老师主讲(共一集)2007/3/7 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3-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今天藉由这个机会跟诸位同修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在《弟子规》方面的一些修学体会。
刚好有同修写了问题,我们做一下交流。
问:第一个问题,男众想邀请女众照相,《弟子规》有何规范?答:这跟往生好像没什么关系。
《弟子规》从头到尾讲一个孝字,《弟子规》从头到尾也讲一个敬字,对人的恭敬。
我们所有处世待人能圆融,父母不担心,《弟子规》从头到尾也讲一个孝字。
所以有孝心、有恭敬的心,要落实弟子规就不难,而且孝敬的心是我们本有,对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修行人不能讲我的个性怎么样,我的个性怎么样,个性不是真正的我们,我们的本善里面跟圣贤、跟佛菩萨是无二无别。
我们从心境上去学《弟子规》,落实起来就不困难。
是一个孝字、是一个恭敬,也是一个忍字,忍住烦恼,伏住烦恼,放下过去错误的个性。
修道人没有个性可言,个性就是贪瞋痴慢,叫个性,修道人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我记得二00五年一月一号到新加坡跟新加坡的同修交流中国文化,师长见到我们第一句话跟我们提到,「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学儒就要学孔子」。
我们是学佛、学儒,我们不是佛学、儒学,学佛、学儒最重要的就是从存心上去契入。
存心上一定是不断的息灭我们自己的贪瞋痴,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切言行,跟佛菩萨、跟圣贤人相不相应。
佛菩萨的行持是一切皆是孝敬的心,所以是礼敬诸佛。
我们今天去邀请别人照相,要有礼敬的态度,但是我们想想,做任何事情有没有意义要先想。
我们每天念著无常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精进就是跟了脱生死、跟往生无关的事就别干了。
男众去邀女众照相,这个意义好像不大,真的照完相之后,照片怎么处理还真麻烦!到时候照完洗出来,又被太太看到问「这个人是谁?」那有什么意思?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先想想有没有意义?烦恼就不见了,有意义的事再做。
弟子规完整版讲解学习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主讲(第一集)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这里这一次的讲座叫「幸福人生讲座」。
诸位朋友,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觉。
您常常在睡觉当中有没有睡到笑醒的?有。
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睡到笑醒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让这些欢喜在你的人生当中愈来愈多?我们假如这样去经营人生,就会愈来愈幸福。
哪些事情让你一想到就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有没有哪位朋友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觉?怎么都没有了?好东西要让好朋友分享,当我们把好东西让好朋友分享,你有没有幸福的感觉?施比受更有福。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朋友下午来听过课程,一定有人已经把你最好的朋友带过来,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当我们把最好的朋友带过来,让他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得到一生重要的观念,你的内心会觉得怎么样?很欢喜。
假如刚好这节课,他都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让孩子懂得孝道,他获得这个观念,然后他的孩子真正懂得孝,你这个朋友半夜睡觉都会笑醒。
你不只把自己的幸福自己享,还给别人享。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去回想一下,你人生所有让你幸福的感觉,其实都是你下对了抉择,所谓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诸位朋友,你的人生曾经下对哪些抉择?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现在有没有在下抉择?假如现在在底下说:今天好累,我打个瞌睡好了。
那抉择打瞌睡跟认真听课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前面跟后面都是抉择。
「男怕入错行」,所以要抉择对什么?行业;「女怕嫁错郎」,要抉择对什么?择偶。
其实这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就是你要看人看得很准。
比方说你抉择这个行业,选对了行业,还要跟对了主管,他才会提拔你,他才会成就你。
所以,看人的能力重不重要?很重要!女怕嫁错郎,嫁错老公会不会幸福?很困难。
假如跟对了上司,你的事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进而你的家庭也会很安定。
所以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免费下载】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主讲 (第一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这里这一次的讲座叫「幸福人生讲座」。
诸位朋友,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觉。
您常常在睡觉当中有没有睡到笑醒的?有。
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睡到笑醒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让这些欢喜在你的人生当中愈来愈多?我们假如这样去经营人生,就会愈来愈幸福。
哪些事情让你一想到就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有没有哪位朋友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觉?怎么都没有了?好东西要让好朋友分享,当我们把好东西让好朋友分享,你有没有幸福的感觉?施比受更有福。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朋友下午来听过课程,一定有人已经把你最好的朋友带过来,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当我们把最好的朋友带过来,让他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得到一生重要的观念,你的内心会觉得怎么样?很欢喜。
假如刚好这节课,他都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让孩子懂得孝道,他获得这个观念,然后他的孩子真正懂得孝,你这个朋友半夜睡觉都会笑醒。
你不只把自己的幸福自己享,还给别人享。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去回想一下,你人生所有让你幸福的感觉,其实都是你下对了抉择,所谓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诸位朋友,你的人生曾经下对哪些抉择?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现在有没有在下抉择?假如现在在底下说:今天好累,我打个瞌睡好了。
那抉择打瞌睡跟认真听课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前面跟后面都是抉择。
「男怕入错行」,所以要抉择对什么?行业;「女怕嫁错郎」,要抉择对什么?择偶。
其实这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就是你要看人看得很准。
比方说你抉择这个行业,选对了行业,还要跟对了主管,他才会提拔你,他才会成就你。
所以,看人的能力重不重要?很重要!女怕嫁错郎,嫁错老公会不会幸福?很困难。
假如跟对了上司,你的事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进而你的家庭也会很安定。
所以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
弟子规完整版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细讲弟子规》是由蔡礼旭编写,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细讲弟子规吧!现在在教育中提倡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
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
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导,是生活的标准,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那么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入那么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
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外表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导,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承受,这些都是孝心的表达。
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
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导、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看下一句经文:【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道人善,即是善』。
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风范,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是绝对会这样,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一定有人已经做到『愈思勉』,已经学到了,一定有。
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
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
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
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这也是我落实《弟子规》的结果,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甚至於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著报复你。
这都是在意气用事,这样不可取。
所以不要去『扬人恶』,可能会树立敌人。
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
所以我们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
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过,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
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都只宣扬人家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
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
所以言语不可不慎。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善相劝』。
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
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
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
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
对於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
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
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
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
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
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
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
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
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
所以我爸爸给我取这个名字,我不得不有礼貌。
当他到了岷州一带,这个岷州是现在的甘肃,在岷州当刺史,刚好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
他去以后觉得太严重了,这是孝跟义全丧了。
所以他就主动把这一些丢在路旁的生病的人,统统把他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
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
接的时候又跟他说:我跟你爸爸都相处这么久,你看我也没病。
那这一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都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就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把这个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
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
这个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什么?每一个人的良心。
人的良心丧了,纵使还有命在,也是行尸走肉。
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
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也举了不少例子,像之前也举到一个孩子叫庾衮,不愿意抛弃他的哥哥,所以自己留下来;村落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独自照顾哥哥。
吉人天相,后来哥哥还身体好了。
这确实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所以善相劝才能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那我们就失去,比方说当朋友、或者当先生、或者当儿子的本分就没有尽到。
所以这个何时规劝,我们也要抓对时机,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这我们之前也已经很深入来研究过,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
那当我们都可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很祥和的风气,又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所以一个团体假如能够非常的和睦、和谐,这个团体一定会非常兴旺。
所以我们处众当中必要以和为贵,然后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要「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也要顾及他人的面子。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经文,一起把它读一遍:【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下一句经文『凡取与,贵分晓』。
这个取、与就是比方说家里、家族在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
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
当家庭有这个和气,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
但是只要染上争夺,像我们之前也有提到「居家戒争讼」,假如因为分不平,到时候告上法院,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甚至於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
所以尽量能够让,我们就去让。
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
其实人都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怎么样?没了。
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一让,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
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
所以「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别人侮辱我们,或者别人伤害我们,我们都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们。
那我们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应该去伤害、不应该去批评、不应该去指责他人,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
干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爱他的媳妇;「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
这一句对联也很有人生的哲理,给我们很大的省思。
我们看第一句,愿天下翁姑,是指公公婆婆,因为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
这个婆媳之争因为没有读过《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因为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
所以可以用三分爱女儿的这种情对媳妇,那相信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
其实这人真的是很奇怪,比方说妈妈很气她先生很懒惰,都不做家事也不帮忙。
她生不生气?她很气!但是她也跟她儿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有没有?「将加人,先问己」。
那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们曾经穷过,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
一般有一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谁说的话算?所以这个态度有待商榷,因为这太亲了以后就会意气用事,对於他的做法利弊得失很可能都看不清楚。
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他的败相已露。
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
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
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往往都会太偏颇。
要用什么?理智来对应。
那现在又常常说什么IQ、什么EQ、什么CQ,还有HQ。
这外国的东西,他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怎么样?他不复杂他没有版权可以拿。
所以其实很多的道理只有一个,讲成很多个,我们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抓回来。
什么是EQ?Daniel Goleman写的EQ。
什么是EQ?叫情商是吧?情商。
IQ叫什么?智商。
这两个怎么分?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是不是?那什么叫智商?智力很好叫智商。
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比方说有一个男人:我很理智,我要努力赚钱,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我要睡在公司。
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拍著胸脯,我是要为了家庭打拼。
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
这哪是理智?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
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疼儿子疼得要命,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这样叫情商吗?爱之足以害之。
你的情当中没有智,那叫滥情;你的智当中没有情,那叫什么?那叫薄情。
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妻子儿女去哪?连妻子跟他say bye-bye,他都搞不清楚妻子为什么走了,有没有这种人?因为妻子觉得跟他讲讲不通。
所以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
所以明明是一个真实的真心,把它讲得那么多,让我们都不知道往哪一条线拉上去。
所以卢叔叔他每一个礼拜再怎么忙,他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
请问是情商还是智商?对!因为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有真理智,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
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这一些做人的态度,才叫真情、真义、真智来过一生。
诸位朋友,你觉得我情商好还是智商好?所以我们不要再,还是「依法不依人」,好好的跟著《弟子规》、跟著四书学习,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会跳不出来。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有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於人。
我们看下一句『恩欲报,怨欲忘』。
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
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
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
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我曾经见过她本人,在高雄的时候,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片赤子之心。
「恩欲报,怨欲忘」,所以她时时想著可以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
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
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於也有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能够跟著杨老师,跟著卢叔叔,跟著我的师长,跟著古圣先贤的教诲,我是很幸运的人,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
这一年多来,虽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