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厦门老照片(多图)
厦门老院子景区讲解
厦门老院子景区讲解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陈诗语。
欢迎大家来到厦门老院子景区参观游览。
厦门老院子景区位于厦门老城区的东北角,东至中山路、西至文屏路、南临鼓浪屿,北靠鹭江道,占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
在厦门古城墙内,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
它建于清末民初,由华侨黄开泰等人筹资兴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进入景区后,您将看到一座宏伟的牌楼。
牌楼由汉白玉石砌成,上面有一副对联:“商贾云集地,南北通衢时”。
这座牌楼是由当年南洋巨商黄仲训出资兴建的,寓意着老院子是厦门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地方。
牌楼后面有一条长长的台阶,那就是登上老院子的阶梯。
这条阶梯旁有一棵大榕树,它的名字叫“百岁藤”。
据民间传说:黄开泰在上海经营盐业时,因生意兴隆而移家到厦门经商,他把家中的一棵“百岁藤”移植到了厦门,并取名“百岁藤”。
百岁藤十分茂盛,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这棵树在老院子内已生长了一百多年了。
—— 1 —1 —。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厦门历史文化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通行闽南方言。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
元属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
[老照片]人鬼杂居的厦门镇南关(今大生里)
[老照片]人鬼杂居的厦门镇南关(今大生里)提到镇南关,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广西边境的镇南关(现名友谊关),1885年3月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这里大败法军,被称为镇南关大捷。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厦门也有一座镇南关,它位于鸿山与麒麟山之间隘口处,是厦门城通往厦门港的必经之路,由于周边坟墓围城,仿佛进入了鬼门关,是一处人鬼杂居地。
▲晚晴时期洋人笔下的厦门清明节扫墓图,疑似镇南关。
▲镇南关不仅是一道关隘,更是一个地名,范围从九竹巷至大生里均被称之为镇南关,在一些记载里,鸿山也被称之为镇南关山。
图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绘制的厦门地图,此时的镇南关已拆除,仅剩地名。
▲清同治年间的地图比较抽象,未严格按照等高线测绘,地图上清晰地标注了镇南关,是一座城门,也可以说是一道隘门。
▲1843年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绘制铜版画之厦门城墙,是根据1793年英国外交团使的随团画师绘制的底稿所绘!这十余年来,一直被解读为厦门城的西门。
然而,这次恰好在微信群[厦门历史街区] 讨论该话题时,我根据老照片的参照,终于解开了谜题,这是最早关于镇南关的纪实画像,和实景完全吻合。
图中可见,牌坊的背后是一道城门,即镇南关,牌坊则是为施琅而立的纪功坊,故名“功敷海表、泽普天南坊',而左侧的旗杆很可能是它的配套。
▲1880年代圣朱利安.爱德华兹(St. Julian Hugh Edwards)拍摄的镇南关鸿山寺局部图,参照上述铜版画,不论环境和建筑还是牌坊的造型,都基本吻合,该牌坊的顶部结构相对较窄,和厦门其它牌坊均不相同,最关键的参照物是旗杆,它的存在彻底破解了这张铜版画的坐标。
▲1880年代圣朱利安.爱德华兹(St. Julian Hugh Edwards)拍摄的镇南关鸿山寺全图,由于机位原因,镇南关的城门被房屋所遮挡。
▲1900年代初期,鼓浪屿美璋照相馆发行的明信片之鸿山寺,牌坊露出了全身,画面的右侧则是鸿山寺的入口,可见当年的鸿山寺和镇南关古道的落差并不大,约两公尺高。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相关资料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资料背景介绍鼓浪屿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仅1。
87平方公里。
山石、树木、植被、阳光、沙滩、海浪,形成四面环海的独特自然景观。
厦门鼓浪屿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势力,肆意掠夺资源,抢占强租土地,企图使之成为长期侵占中国的桥头堡。
他们把目光瞄准美丽的岛屿—鼓浪屿,纷至沓来,在岛上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公共租界”,使小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构筑在鼓浪屿的欧、美、日等13个国家的各式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建筑,作为各国实力的象征,大多反映出所在国的建筑特征。
20世纪2030年代华侨在鼓浪屿兴建千余幢中西合璧私家别墅,使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美称。
为了保护好这份底蕴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鼓浪屿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4月1日颁布了《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在鼓浪屿岛内规划出207幢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其中重点保护有82幢,一般保护有125幢。
建筑的风格鼓浪屿风貌建筑以欧洲古典建筑为主,始建于19世纪中下叶。
第一座风貌建筑建于1844年,是具有英国田园风格的英国领事馆.1902年后,鼓浪屿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建筑热潮中,欧洲的各种建筑形式,诸如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纷纷移植于仅有1。
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
有的原样照搬,有的揉合改造,有的推陈出新,使鼓浪屿成为建筑博览.第一阶段:1840—1920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13个国家向鼓浪屿派驻领事,建立领事馆.18 44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鹿礁顶首先建领事馆,这是鼓浪屿有欧陆别墅的开始。
1847年,建立领事公馆,1870年,又建立了新的领事馆.之后,美国等12个国家在鼓浪屿建立了领事馆,这些是比较纯正的欧陆建筑。
厦门之历史沿革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环岛路安郡(郡治福州),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7],属泉州。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
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
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
宋属平海军、泉州。
元属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4]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
[4]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
[4]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老照片:八十年代做记者
⽼照⽚:⼋⼗年代做记者
⼋⼗年代,我在新民晚报当体育记者,⾛南闯北,留下很多照⽚.
那个时候,做记者很⾟苦,没⽇没夜,⼈也就瘦得没了形.但是,⼋⼗年代的记者⽣活,今天回想起来,仍是有滋有味.这张照⽚,摄于1985年夏天.北京.当时,⼤⽅框的眼镜,很时髦.
1986年夏天,在四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1987年夏天,在南斯拉夫.旁边是⼈民⽇报记者吴骅.
1984年,在厦门.同中国男排合影.左⼀.前后两任的中国男排主教练邹治华和余有为,都在其中.
1989年的冬天,北京圆明园.脖⼦上的相机,不是我的.那是摄影记者周天虹的吃饭家伙.我拿来做做样⼦.秀⼀秀. 1984年春天,在扬州.左起:芮乃伟,杨晖,曹⼤元,周天虹和我.。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作者:郑雯馨来源:《海峡旅游》2017年第12期老照片,代表着消逝的生活。
它所携带的温情,是由每一个曾注视过、抚摸过它的人层层叠加而来的。
受兴趣驱使,一直在收藏厦门老照片的紫日,现下正在打造“厦门历史影像处”这个场域,他用老照片与城市对话,不只是缅怀往昔,而是希望以此留住生活的痕迹,并为当下的浮躁功利赋予生活的智慧,这间房子所收藏的,恰恰是我们所遗失的。
┌我所展示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厦门的老城区多仄径。
那些随地势起伏的石板路仿佛是从两两相对的房子的夹缝中长出来的枝蔓,曲折地通往城市最隐秘的所在:可能是一座庙宇,一段老城墙,或是一栋装满了城市记忆的建筑。
比起游人如织的古城东路商业街,其右侧那条通往盐溪街的小路除了当地居民之外,甚少得到过路人的关注。
唯有路口处的石敢当坚持着守卫的职责,暗示着不经意闯入的人:一个秘密的厦门将由此进。
与所有的老城区相差无几,盐溪街多数时候是宁静的,街区食杂铺的老板发现近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生面孔,多是在寻找位于盐溪街9-1号的一栋双层小洋楼里的“厦门历史影像处”。
中华街道将这栋原本闲置的小洋楼提供给“厦门历史影像处”的主理人紫日,从首期的《百年鹭岛今昔影像》,到目前的《晚晴碎影厦门原作》,以及后续将推出的《风华民国盛世厦埠》及《文艺新厦静谧祥和》,不同主题的厦门原版老照片展将陆续在这里举办。
对紫日而言,和以往应邀办展不同,这一次从展览主题、展馆布置乃至很多细节都是由他个人来主导,二楼作为主展览,依据每期主题摆放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一楼空间有限,故作为接待,一张吧台供看展的人稍作歇息,有时他们一边端着紫日泡的茶,一边和他闲聊照片背后的故事; 吧台上方悬挂着厦门不同时期的路牌,“九条巷”“大井脚巷”“自强路”“文明楼”……均是搪瓷材质,充满年代感的美术字。
紫日说,这些被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从旧城修缮时抢救下来的路牌、门牌也是记录厦门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它们见证了厦门的城市发展,即便最终随着消失的街道和场所而被淘汰,但“我所展示的,正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
厦门经典老宅
厦门经典老宅曾谋耀(曾道人):历经数年踏查鹭岛每栋老建筑生命史、脑子里保存最多老房子记忆的厦门人。
一、鹭江道外滩上的老房子鹭江道建于1929-1932年间,北起厦禾路,南至现在的和平码头,当时全长1563米,宽13.4米,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道路拓宽,建设了观景长廊和海滨公园。
它是当时建设堤岸的第一、二段。
现在的鹭江道是厦门交通最繁忙的道路,也是一条美丽的外滩,它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与街道。
1、鹭江道232-236号:华康烟厂旧址2、海后路60-66号:漳厦铁路局旧址3、鹭江道58号:大清一等邮局旧址4、海后路46-56号、人和路130-134号:合福庆公司大楼旧址5、海后路42-44号:联勤总司令部旧址6、海后路36-40、大同路2-4号:大千旅社大楼旧址7、海后路34号:厦门海关大楼旧址8、海后路32号:台湾银行旧址9、海后路29号:中央银行旧址10、鹭江道54号:鹭江宾馆11、晨光路52号:福星大旅社旧址二、海后滩“英租界”里英国领事馆移交中国政府的九处房产及其外交照会1930年12月20日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照会厦门县政府就租界里面的九处外国人的房产移交给厦门县政府管理,目前这九处房产的现状。
1、鹭江道3号:太古轮船公司旧址即“同文码头”旧址2、海后路2号:太古洋行旧址3、海后路8-24号:和丰公司旧址4、海后路36-40号:大千旅社大楼5、升平路47-55号:永福公司大楼6、海后路42-44号:联勤总司令部旧址7、海后路26号:荷南安达银行旧址8、海后路32号:台湾银行旧址9、鹭江道54号:和记洋行旧址三、大同路商业街上的地标老房子大同路是在1927年厦门市第一波城市建设时建成的第二条马路,它的总长1100米,宽有9米,骑楼宽20.米,以思明北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大部分都是骑楼建筑,建成后以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命名,民国时期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堪比上海的南京路。
30年来厦门消失的17个地标,哪一个最令人惋惜?
30年来厦门消失的17个地标,哪一个最令人惋惜?近30年来,许多厦门人挂在嘴边的地标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被拆除。
虽然这些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顽固的老厦门人却难以改口,仍用旧地标做地名,或许这反映了老厦门人对于这些地标挥之不去的情感吧。
如果你90年代就在厦门居住,相信对以下的17个消失的地标不会陌生。
▲1950年代末的工人文化宫(杨羽翔收藏)市工人文化宫建成于1958年,原址位于中山路与新华路交汇处,原厦门城的中心位置。
其建筑为典型的苏式风格,原为五层,1980年代加高一层,楼顶上“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八个大字十分醒目。
文化宫曾是厦门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除了经常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班,还有灯谜、象棋、卡拉OK、电子游戏等活动。
文化宫前的广场总是门庭若市,欢歌载舞。
2002年,旧文化宫拆除,建起了新大楼。
2008年文化宫搬迁至滨北文化艺术中心,此楼改由市公安局使用,但老厦门人总改口不了,仍称中山路的东端为“文化宫”。
▲1990年代初的工人文化宫(《厦门建设》)▲2000年的工人文化宫,2年后文化宫拆除(李世雄摄影)▲1950年代末初建成的海滨公园(杨羽翔收藏)1950年代末形成的海滨公园对于厦门人的意义绝非今日可比。
当时厦门的公园屈指可数,特别是在拥挤的闹市区中,能被绿荫环绕是一件奢侈的事。
曾几何时,在海滨公园内的绿荫下泡茶聊天或下棋娱乐是老厦门与朋友周末固定的节目。
1993年,必胜客进入厦门的时候,第一家店就开在海滨公园内的海滨娱乐中心。
世纪交替,鹭江道拓宽,海滨公园改为鹭江道的带状公园,不过其人气跟知名度早已被其它新建的公园所取代。
▲1980年代末的海滨公园(紫日收藏)▲1994年的海滨公园必胜客▲1930年的自来水公司大楼厦门自来水公司大楼位于鹭江道水仙路口,1925年前后建造,楼高5层。
自来水公司大楼紧挨海边,雄伟的楼身,高耸的塔尖,绝对是鹭江道最高调的建筑。
在两岸对峙的年代,大楼上“巩固海防”的标语十分显目。
厦门的发展历程
厦门的发展历程厦门是福建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四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
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厦门的发展历程可谓翻天覆地。
厦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明朝时期的嘉靖年间,当时厦门只是一个简单的渔村。
随着时代的变迁,厦门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厦门成为中国海商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内外贸易、航运、金融、服务及其他行业的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厦门被国家确定为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投资者。
厦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个产业迅速崛起。
尤其是围绕着厦门港的经济发展,成为厦门重要的经济支柱。
厦门港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与世界各大港口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厦门的旅游业也逐渐兴起。
厦门以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海滨风光而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等景点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21世纪初,厦门又以其举办的金砖国家会议和厦门国际马拉松等大型国际活动而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厦门的国际形象,为厦门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厦门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消耗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厦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厦门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在全国排名前列。
厦门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都十分发达,对外交流和合作也日益深入。
同时,厦门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让居民和游客都能享受到美丽宜居的城市。
厦门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厦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厦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愿意为国际交流和合作作出贡献,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老照片,代表着消逝的生活。
它所携带的温情,是由每一个曾注视过、抚摸过它的人层层叠加而来的。
受兴趣驱使,一直在收藏厦门老照片的紫日,现下正在打造“厦门历史影像处”这个场域,他用老照片与城市对话,不只是缅怀往昔,而是希望以此留住生活的痕迹,并为当下的浮躁功利赋予生活的智慧,这间房子所收藏的,恰恰是我们所遗失的。
┌我所展示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厦门的老城区多仄径。
那些随地势起伏的石板路仿佛是从两两相对的房子的夹缝中长出来的枝蔓,曲折地通往城市最隐秘的所在:可能是一座庙宇,一段老城墙,或是一栋装满了城市记忆的建筑。
比起游人如织的古城东路商业街,其右侧那条通往盐溪街的小路除了当地居民之外,甚少得到过路人的关注。
唯有路口处的石敢当坚持着守卫的职责,暗示着不经意闯入的人:一个秘密的厦门将由此进。
与所有的老城区相差无几,盐溪街多数时候是宁静的,街区食杂铺的老板发现近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生面孔,多是在寻找位于盐溪街9-1号的一栋双层小洋楼里的“厦门历史影像处”。
中华街道将这栋原本闲置的小洋楼提供给“厦门历史影像处”的主理人紫日,从首期的《百年鹭岛今昔影像》,到目前的《晚晴碎影厦门原作》,以及后续将推出的《风华民国盛世厦埠》及《文艺新厦静谧祥和》,不同主题的厦门原版老照片展将陆续在这里举办。
对紫日而言,和以往应邀办展不同,这一次从展览主题、展馆布置乃至很多细节都是由他个人来主导,二楼作为主展览,依据每期主题摆放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一楼空间有限,故作为接待,一张吧台供看展的人稍作歇息,有时他们一边端着紫日泡的茶,一边和他闲聊照片背后的故事;吧台上方悬挂着厦门不同时期的路牌,“九条巷”“大井脚巷”“自强路”“文明楼”……均是搪瓷材质,充满年代感的美术字。
紫日说,这些被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从旧城修缮时抢救下来的路牌、门牌也是记录厦门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它们见证了厦门的城市发展,即便最终随着消失的街道和场所而被淘汰,但“我所展示的,正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
厦门革命旧址、纪念馆及烈士陵园
厦门革命旧址、纪念馆及烈士陵园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厦门万石岩园林植物园门前。
建于1954年10月,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纪念碑坐东向西,由花岗岩台基、碑座及碑身3部分组成。
通高24米,碑身正、背两面均镌刻五角星及陈毅手书“先烈雄风永镇海疆”8个鎏金大字。
碑的前面是两片玻璃丝草坪(约3200平法米)。
碑座配置台基两层,外层台基宽四十米,前后有数十级台阶通达碑的主体,碑座和碑顶分别雕以海浪和白云,碑的周围,苍松翠柏,鲜花盛开,整个造型雄伟壮观,象征着革命先烈顶天立地的革命英雄气概。
烈士陵园位于纪念碑正后方,陵墓呈圆形,花岗岩砌作,墓高2.3米,周长31米。
陵墓内安放着厦门解放前夕为革命捐躯的中共党员以及在解放厦门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渡海船工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公献身的烈士共计1036人的遗骸或骨灰。
烈士陵园东侧有1958年“八二三”炮战中英勇牺牲的安业民烈士墓,碑上镌刻朱德手书“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等字。
1987年在纪念碑北侧建有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该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座落于厦门烈士陵园东北角,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
展馆的建筑造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外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二层楼的建筑物略呈前低后高,正面石墙上方镶嵌着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十一个铜质大字,六扇铝合金茶色玻璃大门,增添了陈列馆庄严气氛。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位于思明区思明南路451号。
旧址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关押犯人之所。
1912年,厦门设思明县时改为思明县监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进行残酷镇压。
1930年3月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中共厦门市委领导的厦门反帝大同盟举行纪念大会,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近二十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关押在思明监狱内的“政治犯”增加到40余人,其中包括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为了建一座中华城,不知拆掉了多少历史】X'两三个世纪造就的这些街巷,早已把不同时代的砖石砌在一起,让我们在瞬间感受所有年代的冲击,产生一种血肉相连的幻觉。
一个充满记忆的城市总是让我们情不自禁。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的建设变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开发商都想分一杯羹却又害怕民众的骂声,最后在政府的半支持下,狠心地拆掉了多少人的记忆,和有价值的文物,在嘘唏不已的同时,却也随着时间的前行,而慢慢接受了现实。
中华片区可以说是厦门老城的一个精华所在,我不曾跟它一起经历过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造工程,也不曾抢着去拯救这最后的街景,所谓黄世金故居、新街礼拜堂、刘大宗祠.........我一一不知,那又怎样?我只能以一个外乡人的角度,去客观的看待过去的建筑和文化,然后在若干年以后,跟这座城市培养出了感情,才想看看它的现在的容貌,所以才会闯入老城,看到了伤痕也看到了惊喜。
【探访,中华片区】(其实,我也就把路与路围成的区域当做一个单位去探访,这样老城就可以划成好几个单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序去完成各个单位的探访。
)(图片来自杨羽翔手绘地图)2014.11、15天气晴。
太阳光照着暖烘烘,一扫这几天温度下降的趋势,瞬间感觉穿多了,从九点上白鹿洞寺开始算起,我经虎溪岩下山,过植物园和中山公园大门,经新华路拐进了中华片区的街巷里,开始探寻这一片区的市井和文化,乐此不彼,见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古厝、古物和风俗。
一路上走走停停,虞朝巷、盐溪街、苏厝街、外清巷、四仙街、石壁街、释仔街、本部巷、石顶巷、草埔巷,止于重建以后名存实亡的刘大宗祠。
繁华和宁静,一巷之隔,从朴质的小巷,突然拐入中山路的喧闹,看着手握美食、嬉笑玩乐的游客,让我一下子习惯不来,而自己啃着面包喝着水,瞬间感觉与中山路这条繁华街道上的人格格不入,站在思南和养元宫巷的路口,人来去如潮,锁在文安小学里面,高高翘起的屋脊,格外引起我的注意,那便是我此行的终点——江夏堂。
100多张福州老照片是土著都不一定全见过
100多张福州老照片,是土著都不一定全见过!!“翻完这些老照片,还是你熟悉的那个大虎纠城吗?“--潮人说▽1911-1913年,从白塔上俯瞰福州城▽1911-1913年,闽江上的小船和石桥▽1911-1913年,南城门附近▽1911-1913年,福州平原,看上去一马平川,没有拥挤的高楼与大厦▽1911-1913年,福州鼓岭的梯田▽1911-1913年,福州婴儿塔▽1911-1913年,福州美国领事馆▽1911-1913年,福州,婚礼上的平民新娘▽1911-1913年,这一定是土豪新娘了▽1912年,福州鼓岭的建筑▽1915-1925年,福州的步行街▽1911-1913年,福州闽江上赛龙舟(五月一至五日)▽1911-1913年,福州闽江上的夹板船▽1911-1913年,福州,闽江上的山东船▽1920-1930年,雨季洪水到来时的福州城▽1925-1935年,福州南大街附近兴建的纪念碑▽1926年,福州南门附近城区▽1926年,福州南门附近的文庙▽1929年,福州的街道景色▽1929年,闽江上的祭祀船。
▽1929年,福州南大街▽1929年,福州市政局门前▽1932年,福州,改建后的水泥桥▽1934年,从南台岛看到的福州城区▽1934年,福建协和大学附近的乡村▽1934年,福州福清的古塔▽1937年,福州,对岸的福建协和大学▽1946年,福州白塔▽1946年,福州瞭望塔▽1948年,福州郊外的乡村▽1948年,福州郊外乡村的儿童▽1948年,林森县(今闽侯县)的乡村国民学校▽1870年,福州的外国租界▽马尾罗星塔,那年秋天映入眼帘的深水良港,还有罗星塔巍峨屹立▽远眺万寿桥,十八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它们面朝闽江水守护这方水土▽上桥南行,一座岛屿横亘闽江中,那是中洲岛▽福州村里的农妇总是平易近人,独特的发饰延续了社会手艺,别具一格▽涌泉寺,俯瞰闽江山水,回望坐禅僧人,此时此景凝滞成信仰的最高境界▽闽江上等客的艄公,艄公撑杆,挺立在竹排一侧独赏青山碧水▽云雾环绕河岸,那头是秀丽的乡村茶园——福州北岭茶园▽用鸬鹚捕鱼的渔民▽“不到榕城来,不知闽江水。
厦门红楼的回忆内容
厦门红楼的回忆内容在小时候,每到周末的时候我就会和家人一起去厦门红楼游玩,这是我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厦门红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还代表了厦门当地的文化,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厦门红楼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它是一座兼具住宅和官署功能的建筑,曾是清朝厦门的四大名园之一。
在过去,厦门红楼是一座用于供厦门知县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后来被改造成了漂亮的庭园和博物馆,供人们观赏和学习厦门的文化。
进入厦门红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后花园和前庭院。
后花园是厦门红楼的精华,是一处精心设计的庭园,以石桥、楼阁和假山为特点,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
庭院里还有一些珍贵的植物和花卉,红楼的庭院布局别具一格,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花园。
在红楼内部,我最喜欢的是博物馆,里面展示了很多厦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物。
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有意义的展品,包括雕刻、陶瓷、织锦、石雕、字画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展品都是据称来自厦门本地的文化历史。
在这里,我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厦门本地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厦门红楼里的一间书房。
书房是一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房间,在这里,我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名人书画的故事。
在书房里,有几百本古代文化名著,包括《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还有一些名人的字画,我可以欣赏到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了解到更多有关文学和艺术的知识。
书房也是我最爱的地方之一。
此外,红楼内部还有一些展示厦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壁画。
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元素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有些壁画描绘了厦门的传统文化,有些则展现出生活中的场景和活动,例如武术、音乐、绘画和茶艺等。
这些壁画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貌。
总的来说,厦门红楼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方,是体验厦门本地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我看来,来到厦门红楼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厦门城市发展史
解放前的厦门,是个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商业消费性岛屿城 市,面积只有128平方公里, 人口不足27万人,经济基础十 分脆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人民生活困苦。
解放之初,由于海峡两岸对峙, 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潜伏特务 的破坏,金门的炮击, 台湾飞机的轰炸,给厦门的经 济恢复和发展带来重重的困难。 但是,英雄的厦门人民白日 荷锄夜枕戈,一手拿枪保卫祖 国的海防,一手坚持生产,发 展经济。
• 1954年,抓住国家 修建鹰厦铁路的机 遇,以移山填海的 精神,修筑厦门海 堤,使厦门岛与内 陆相连,成为人工 半岛,对加强海防 和促进厦门及闽南 地区的经济建设, 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973年,日理万机 的周总理,顶住各 种压力,发出“三 年改变港口面貌” 的号召,翌年,克 服“海防前线不宜 搞重点建设”的影 响,国家计委把东 渡一期工程列入国 家“五五”计划建 设项目,厦门抓住 机遇,加快东渡港 区的建设,昭示着 沉寂多年的厦门港 启锚远航。
• “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 滩留给你。”,秉承这 一建设宗旨,厦门环岛 路成为厦门最重要的环 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 • 厦门环岛路全程31公里, 路宽44-60米。整条路段, 有的依山傍海,有的凌 海架桥,有的穿石钻洞, 可以说每一个分段都有 不同的风景。蓝天,大 海,沙滩,绿地,四季 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用来形容是再合适不 过了。
厦门市是我 国五个经济 特区之一, 现辖思明、 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 和翔安6个区, 通行闽南方 言。相传远 古时为白鹭 栖息之地, 故又称“鹭 岛”。
• 厦门位于中 国福建省东 南部,是我 省第二大城 市,也是闽 南的区域经 济重心。明 初江夏侯周 德兴为配合 海防需要, 下令修筑厦 门城,开启 了厦门的历 史。
•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 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之后, 一系列政策优势,给厦门带 来了历史的机遇。 • 1981年10月,在厦门岛西 北部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 里兴建出口加工区。 •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 察厦门,亲手写下“把经济 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 题词。随后,国务院又决定 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整 个厦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 港的某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