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诗歌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术语,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学情分析】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朗读法分析法

学生学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诗人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示儿》。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朝廷能够收复失地,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

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简介:

(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教师补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四、解题: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五、朗读指导: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感情基调:前四句昂扬的情绪;后四句深沉的忧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六、合作探究,鉴赏品味诗歌:

1、具体鉴赏诗歌: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问题①:“世事艰”指什么?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问题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一“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问题③: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

问题④:颔联有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白描的手法,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为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了铺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二“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问题⑤:“塞上长城”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讨论,师点拨)

【明确】用典。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作用:表达了诗人渴望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决心。

问题⑥: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师点拨)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三“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又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表明他矢志北伐的决心,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