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问题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
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
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
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金融学:货币均衡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在开放条件下,若某个经济体的储蓄总量为18万亿美元,投资总量为16万亿美元,则理论上该经济体()A. 贸易顺差为2万亿美元B. 经常账户赤字为2万亿美元C. 经常账户盈余为2万亿美元D. 贸易逆差为2万亿美元正确答案:C2、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产出增长B. 货币供给过快增长C. 工资增长D. 需求增长正确答案:B3、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性因素中,一般不包括()A. 物价水平变化B. 利率变化C. 汇率波动D. 经济周期正确答案:D4、理论上而言,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当投资不足,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A.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逆差,资金由国内流向国外B.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顺差,资金由国内流向国外C.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顺差,资金由国外流向国内D.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逆差,资金由国外流向国内正确答案:B5、下列行为中,直接导致基础货币增加的措施或操作是()。
A.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C. 减税D. 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正确答案:B6、判断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
A. 调节性交易是否平衡B. 资本账户是否平衡C.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D. 服务贸易是否平衡正确答案:C7、一般而言,对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进行调节,应当()。
A. 应当降低劳工工资B. 主要应依靠经济转型C. 仅依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可D. 仅依靠本币升值即可正确答案:B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紧缩最严重的时期是()A. 1998年至2000年B. 2008年至2009年C. 2002年D. 1990年至1991年正确答案:A9、关于通货膨胀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当一国出口需求非常旺盛时,会出现通货膨胀B.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C.当成本普遍提高时,会引起通货膨胀D.价格一次性的大幅度上升属于通货膨胀现象正确答案:D10、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这句话是谁说的()。
货币均衡(备考专题)
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动态过程。
(Md=Ms)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需要具备两各条件: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利率是货币均衡的基本手段。
从供给方面看,利率越高,货币供给量越多,利率越低,货币供给量越少。
从需求方面看,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低,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高。
通货膨胀按照物价上升比例划分:爬行(1%-3%),温和(3%-6%),严重(6%-9%),飞奔(9%-)。
通货膨胀测量的指标体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定: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短期性、非政策性。
通货膨胀成因: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需求拉上型: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我国需求拉上型的四个具体因素: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前提条件:总供给给定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方法:治理宜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假说的理论缺陷在于假定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共生。
成本推动型: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
前提条件:总需求给定工资推动:由于工资提高使生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
前提条件:它的产生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和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
利润推动:是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而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前提条件:它的产生是以存在物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治理通货膨胀应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等多方面综合施治,如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等,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物价消费指数化等。
通货紧缩的特点:三低一高,低增长、低投资、低消费、高失业。
什么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条件
什么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条件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定时期经济运⾏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致的状态。
那么你对货币均衡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货币均衡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货币均衡的概念理解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的⼀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体⼀致,⽽⾮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致,但在长期内是⼤体⼀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致,⽽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致。
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个⽅⾯: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
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融市场资⾦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
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既⾮过多,也⾮不⾜。
货币均衡的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
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的调控⼿段;②国家财政收⽀状况;③⽣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
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实现。
就货币供给⽽⾔,当市场利率升⾼时,⼀⽅⾯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减少现⾦提取,这样就使现⾦⽐率缩⼩,货币乘数加⼤,货币供给增加;另⼀⽅⾯,银⾏因贷款收益增加⽽减少超额准备来扩⼤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率下降,货币乘数变⼤,货币供给增加。
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
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时,⼈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必然导致⼈们对⾦融⽣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
经济学货币均衡
的货币均衡
i
i1 i2
M
3
M
1 2
L
M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仅是局部均衡
1、以上分析是假定收入(Y)是不变,若收入 发生变化,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发生变化。 这也即意味着,货币市场的均衡是不稳定的, 会随着Y的变化而变化。只有Y是均衡国民收 入时,货币市场的均衡才是稳定的,才是真正 的均衡,即一般均衡。
2、IS曲线:商品市场均衡是Y与i的组合。
此处强调的是利率对产出的影响
3、IS曲线的左右区域的含义?IS曲线的平移?IS曲 线平陡的决定?
IS曲线: 特性与 非均衡区
i
B
A
IS Y
i
IS曲线的移动: 自发性支出增加
IS IS
Y
五、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当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产生 了均衡国民收入Y和均衡利率r,实现了瓦尔拉 斯一般均衡。在图形上表示为IS曲线与LM曲线 的交点,称之为IS — LM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的一般均衡
i
A
C i*
B
Y*
LM
IS Y
社会总供求均衡
一、IS — LM模型的假定条件
经济危机(供给无限)、物价不变
二、总需求曲线(AD曲线)
IS — LM模型描述的实际上是总需求,当 物价可变时,总需求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是AD 曲线。
三、总供给曲线(AS曲线)
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物价水平与总产出之 间的关系。其存在三个区间:凯恩斯区间—— 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半通涨区间——资源相对 充分利用、古典区间——资源已经充分利用。 AS曲线是在假定名义工资刚性、工人存在货 币幻觉的条件下得出的。
13(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第一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失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偏离,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市场总需求被定义为经济社会(一国家或一地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被定义为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关系:(1)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3)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4)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供给关系图:(市场总供给)(市场总需求)(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由图知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说,货币均衡与市场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表现市场供求均衡与否的物价水平波动也可以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经济决定金融的基本原理出发,市场均衡决定货币均衡,但与此同时,货币均衡对市场均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货币供给出发,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会形成更多的市场总需求(第十四章会讲),需求拉动供给,如果此时一国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资源,则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市场总供给伴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市场供求在一个更高的产出水平上达到均衡,不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
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机制
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机制一、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1.前提: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交易商品数量和利息率的水平,货币的供给则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随利息率和交易数量的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
2.自动均衡过程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在债券价格的变动,导致人们重新安排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从而导致货币总需求发生变动,利率调节着货币市场的需求。
货币供求交点决定的利息率为均衡利息率。
假定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根据某种货币政策控制在5000亿美元的水平上,根据既定的货币需求曲线,当利率为10%时,货币市场需求也为5000亿美元,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假定最初的利息率不是10%而是20%,在利息率为20%的情况下,货币的总需求为4200亿美元,而货币的供给却为5000亿美元,在总产量Q不变下,货币的供给超过货币的需求,这意味着人们手中实际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其为交易和作为金融资产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人们将试图减少其持有的货币量,作为财产而持有的货币量最佳替代物就是债券,人们会争相购买债券,于是债券的需求同债券的供给比相对会上升,这将推动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就会下降。
从而引起资产的货币投机需求上升,货币的总需求也就上升。
利息率直至降到10%,货币的供求重新相等在5000亿美元为止。
3.传导机制在r=20%时,M>L, BD↑, BD>BS, BP↑,r↓,L2↑,L↑,M=L结果:r下降到10%,L=5000=M。
在r=5%时,M<L, BS↑, BD<BS, BP↓,r↑,L2↓,L↓,M=L结果:r上升到10%,L=5000=M。
二、货币供给变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1.关系:这里所涉及的是实际利息率而不是市场利息率,因为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时候,一方面实际货币供给也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加强,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但实际货币供给也是上升的情况下,实际利息率通常是下降的。
2.自动调节均衡的过程假定货币市场最初处于均衡状态,r=10%,并且L=5000=M。
金融学: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五、我国对社会供求均衡的理论探讨
“三平”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 含义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 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 求平衡。
货币需求量是实际需求量,货币供给量与名 义货币需求量 在任何时候都是相等的;
货币供给的总均衡还包括货币供给和需求在 结构上的均衡
货币供给和需求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即均 衡有一个弹性区间。
三、货币均衡与社会供求均衡
4
商品总供给As
商品总需求Ad1货币总需求Md 2 Nhomakorabea3
货币总供给Ms
1、商品总 供给决定了货币总需求; 2、货币总需求决定了货币总供给量; 3、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的总需求; 4、商品总需求与商品总供给保持平衡。
“四平”理论:加了外汇收支平衡
六、货币失衡的原因及调整
货币失衡的含义: Ms≠Md 货币失衡原因:
货币供应量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量
深层原因:
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引起; 信用膨胀与紧缩; 财政收支不平衡; 外债规模的过大; 国外货币失衡的传递
调整途径
供应型调节:调节货币供应以适应货币需求 需求型调节:调节货币需求以适应货币供给 混合型调节:货币供给和需求的调节双管齐下
第九章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二、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共同均衡 三、货币均衡与社会供求均衡 四、货币均衡的显性指标 五、我国对社会供求均衡的理论探讨 六、货币失衡的原因及调整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 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用公式 表示即为: Ms=Md
货币银行学(第五版)第8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题库及答案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一、填空题1.基础货币又称和。
它由商业银行的和流通中的所构成。
2.狭义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及。
3.货币供给量是由及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4.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与之乘积。
5.货币均衡是指和大体上相一致。
6.货币均衡是一个过程。
7.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8.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为,此点决定的利率为利率。
9.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来说是大于的典型表现。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C.只持有货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前市场利率比正常水平高时,人们就会()。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C.只持有货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3.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C.商业银行 D.监管当局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A.越大 B.越小C.不变 D.不一定5.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A.越多 B.越少C.不变 D.不确定6.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越大 B.越小C.不变 D.不确定7.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低,则货币供应量()。
A.越多 B.越少C.不变 D.不确定8.在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中,商业银行能控制的是〔〕。
A.基础货币 B .法定准备率C.现金比率D.超额准备率9.在法定准备率为10%的条件下,当中央银行向某商业银行发放100万贷款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最多能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A.1000万B.900万C.99万D.1100万10.在法定准备率为10%的条件下,当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万用于发放贷款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最多能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A.1000亿B.900亿C.99亿D.1100亿三、多项选选择题1.基础货币包括:()。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公式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公式
货币市场是指货币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市场,货币的供给一般由
银行系统和中央银行掌握,需求方则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等多方面。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相等,价格稳定的状态。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公式为:M = Md,其中M代表货币的供给量,
Md代表货币的需求量。
当货币市场呈现供求相等的状态时,即M = Md,货币价格就不再波动。
有几个因素能够影响货币的需求量。
首先,利率水平对需求量有
直接影响,较高的利率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收益,从而提高需求量。
其次,经济情况也会影响货币的需求量,如经济繁荣时,企业和个人都
更愿意消费购买,将增加货币的需求量。
最后,经济政策也会影响货
币的需求量,如政府刺激消费政策,将增加消费者需求,进而催生货
币的需求量增加。
由此可见,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达到的。
政府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控制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货
币市场的稳定。
例如,平抑利率波动、积极制定政策,保证经济稳定
发展等等,这些手段都能够对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产生有益的影响。
当货币供给和需求同时相等时,货币价格是稳定的。
这能够给消
费者、企业和政府带来极大的稳定性,并持续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公式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关系分析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关系分析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方便交易和转移价值。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金融市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着经济的总量和价格水平,因此,对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关系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内构成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主要是由央行进行管理和调控。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再贷款利率等多种手段来调节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经济中的流动性,货币过剩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足则会造成通货紧缩。
由于货币供给的多少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央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现金储备、债务、通货膨胀率等等,来确定货币供给的大小。
二、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购买货物和服务所需的货币,也是银行体系中储户对存款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经济中的基本需求,存在于所有的经济活动中。
货币需求具有着以下的特点:1. 货币需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有直接的关联。
经济的发展越快,购买力越大,货币需求也就越大。
2. 货币需求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
收入的提高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购买力,需要的货币也就越多。
3. 货币需求存在时间的限制。
货币需求本质上没有消费需求那样的持久性,人们可能会随时减少存款或者把存在银行的货币转移到其他的投资形式中。
三、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关系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费雪方程式来表示:M × V = P × T其中,M是货币供给,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物价水平,T是货物和服务的总产量。
该式子表达了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和货物和服务的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关系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 经济活动的水平。
随着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增加,货币的需求会相应地增加。
在经济活动较弱的时期,货币供给往往能够超过货币需求。
2. 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央行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远远超过货币需求,货币将失去价值并对经济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习题+答案)
第八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题一、填空题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P228)2.在划分货币层次时,要有一个划分的标准,一般是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P229)3.商业银行最初吸收到的、能引起准备金相应增加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
(P230)4.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
(P230)5.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P230)6.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
(P230)7.目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体制下,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垄断发行原则;二是货币发行要有可靠的信用作为保证;三是要具有一定弹性。
(P232)8.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P232)9.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或减少)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P233)10.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数量。
(P239)11.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
(P242)M)与货币需求12.所谓货币均衡,是指从某一时期来看,货币供给量(SM)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
(P251)量(d13.通常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是否基本稳定。
(P252)二、单项选择题1.(B)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P228)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2.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则是(C)。
(p229)A.安全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风险性3.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通货(包括现金和存款)是由(A)创造的。
(P232)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C.资本市场 D.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4.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B)。
《金融学》第8讲 货币均衡与失衡
8.2 货币失衡: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inflation):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 涨的现象。包含以下关键点:
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以与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强调商品、服务的货币价格,即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 务相互之间的关系;
强调价格总水平,即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 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也称为压抑型通货膨胀(hidden inflation),是指政府通过价格控 制、定量配给以及其他的一些措施来抑制物价的上涨。表面上 货币工资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没有上升,但居民实际消费 水平却在下降。
8.2 货币失衡: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分类
按价格上涨速度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Low Inflation)
8 货币均衡与失衡
8.1 货币均衡概述 8.2 货币失衡:通货膨胀 8.3 货币失衡:通货紧缩 8.4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8.1 货币均衡概述
货币均衡概念
货币均衡
是与货币供求相伴而生并和经济均衡密切相关的一个综合范畴。 现代货币均衡的研究是在货币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将货币均衡 纳入整体的经济运行中,探讨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货 币失衡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如何促使货币失衡恢复到 均衡等问题。 从形式上看: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上涨的原因: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工资的增长率超 过了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某些垄断经济组 织为取得垄断利润而制定垄断高价。
8.2 货币失衡: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成因
供求混合推动说 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有需求拉上 河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货币均衡的原理和方法
货币均衡的原理和方法货币均衡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
货币均衡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均衡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方法。
一、货币均衡的原则1. 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匹配:货币供应应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对平衡,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如果货币供应过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过少则可能导致经济不景气。
2. 维持货币流通的稳定性:货币的流通速度、流通范围和流通方式等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货币的过快流通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而货币的过慢流通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3. 减少货币承载的资金成本:货币在经济中承担了存储和流通媒介的作用,因此需要将货币承载的资金成本降到最低。
降低资金成本可以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增加经济活动和交易。
二、货币均衡的方法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货币供应过多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贷款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货币需求。
2. 监管货币供应:政府可以通过监管金融机构,控制其货币发行行为。
通过设立合理的货币政策和监管制度,避免国内外货币市场出现严重的波动和失控情况,维护货币供应的稳定。
3. 发展金融市场:通过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增加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供给,提高货币供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发展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货币的流动性和流通速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货币支持。
4. 宏观经济调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货币需求。
宏观经济调控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增加货币需求,保持货币均衡。
5.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可以增加金融交易的主体和范围,促进货币的流通和使用。
同时,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也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货币预期,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货币金融学习题集 参考答案: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填空1.货币2.现实不流通的货币3.货币流通速度4.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5.外汇收支均衡二、判断1.对2.对3.错4.错5.对三、单选1.C2.A四、多选1. ABC2.BC3.ABD五、问答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答:(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非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2)要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至于视野之内,价格水平变动时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发生变动,若货币供给量没有做相应调整,货币非均衡的局面就会出现。
(3)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的货币需求不会因此改变。
此时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则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大。
同样也说明了货币的非均衡。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其他条件不变,利率同公众的货币需求,同企业的货币需求,呈负相关;而货币供给,与利率变动呈正相关。
货币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如果设想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假设货币需求增大而货币供给不变,就会拉动利率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假设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大,则会压低利率,反之则上升。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答: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
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创造出来的。
因此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
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
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者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
经济师《中金融》:货币均衡与失衡的表现
经济师《中级金融》:货币均衡与失衡的表现货币均衡的条件
中级经济师金额货币能否均衡就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利率r这两个重要条件。
(一)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
(二)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所谓利率水平的均衡,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
货币失衡的表现
Ms≠Md,即为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一是Ms<Md ,货币供应量不足;二是Ms>Md,货币供应量过大。
(一)货币供应量不足的表现
对个人来说,
对企业来说,
对整个社会来说
(二)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表现
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的货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使商品价格攀升、诱发通货膨胀。
(2)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强迫储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剑桥学派:关注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哈耶克:滞涨是滥用需求管理政策的苦果。 货币主义:滞涨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结 果。
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滞 涨”现象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 约在5%左右。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由“三平”理论到“四平”理 论
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 物资供给平衡 外汇收支平衡
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是相对于货币均衡而言的,是 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 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 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
Ms>Md ,通货膨涨 Ms<Md ,通货紧缩
凯恩斯关于货币均衡的观点
分析的前提:三大心理规律
流动性偏好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现代货币具有三大特征:
生产弹性为零 替代弹性几乎为零 具有周转灵活性并且保藏费用低
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这利率变动的方向
人们具有旺盛的货币需求,而货币供给却不能自动增 加 市场利率具有趋高的倾向
“滞涨” 现象的多维理论解释
新古典综合派
部门供给说:个别生产部门的供给异常引起的价格 变动,粮食和石油等初级产品供给的短缺是滞涨的 最重要原因。 财政支出说:西方国家实行的福利国家制度导致财 政支出结构变化所致。财政支出不利于刺激生产扩 张,而使得失业工人不急于找工作;同时财政赤字 扩大,加剧了通胀压力。 劳工市场结构说:工人对相对工资的维护形成了工 资的“看齐”机制,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转化为工 资上涨与失业并存,进而转化成通胀与失业并存。
通缩成因的理论解释
凯恩斯:立足于实体经济,从需求不足的角度解释 通缩的成因。在一个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资本产 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其生产成本也在上升,这使 得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常常 伴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后者又使得投资品加速减 少,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有效需求和收入下降, 加剧经济中的失望情绪,进一步推动通缩形成。 评价:忽视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没有注意到货币 政策在30年代的失误(货币主义的批评)。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两种例外
“滞涨”现象: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 国家先后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 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高 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
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确出现了增长势头持续不 败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的局面。 1996年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低搭配的黄金发展期。
利润推进型: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 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 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 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 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 升。
成本推动型图示
结构性通胀
起源: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1967年6月在《美国经济评 论》发表的“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镇 危机的分析”一文,提出了部门不平衡增长模 型。 基本假设:两个劳动生产率不同的部门的货币 工资增长率趋同。 结论:缘自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工资推 动的产品价格上升是结构性通胀的主要原因。
第三讲 货币均衡问题
要点提示: 货币均衡的理论阐释 货币失衡的两种表现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两种例外
货币理论研究的目的
货币供求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无论是 货币供给还是货币需求,都不可能完全舍弃 另一方而独立进行研究。 回到问题的起点:金融学研究的是货币运行 与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货 币均衡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胀的国际传导
货币论
斯沃博达(A.K.Swoboda)建立起一个国际 贸易收支逆差的传递模型。国外的通胀只有 一小部分通过“一价定律”下的单一价格渠 道传递到国内,其余部分则是由国际贸易顺 差引起的国际储备量即基础货币和实际货币 余额效应间接传递到国内。
货币主义者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间利率调整在通胀传递中的作用要大于 价格调整的作用,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调 整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资产选择引起的 国际间资本流动会更迅速地把通胀“扩散” 到世界各地。
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思想
尽管货币均衡思想早已有之,但最早集中分 析货币均衡问题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 他在1898年《利息与物价》和1906年的 《政治经济学讲义》第二卷中系统阐述了其 货币均衡思想。 威克塞尔认为,经济均衡的关键在于货币均 衡,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开创了货币经济学的先河。
需求拉动型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
背景:
二战之后,西方劳工组织得到发展,工会 在决定工资水平和抵制工资下降方面的能力大 大加强。产品垄断价格、工资以及初级产品进 口成本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开始受到关注,一些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开始从供给角度分析 通胀成因,提出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
工资推进型: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 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 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 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 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 “螺旋”。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 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率超 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黄达的经典四框图
AS AD
Md
Ms
图2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其中: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 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
四框图的理论解释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 有偏大或者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 可有偏大或者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偏大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 加,但是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总需求偏小则 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的偏大或者偏小 也可以通过紧缩或者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 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凯恩斯的单缺口模型: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商品 市场上的超额需求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本特· 汉森的双缺口模型:商品市场出现缺口,而劳动力 市场处于均衡时,物价会上涨,实际工资下降,企业主 利润增加,扩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缺口形 成,实际工资上升;工资的支出又会造成新的商品缺口, 形成新的物价上涨压力。因此,商品市场缺口和劳动力 市场缺口共同造成物价的上升。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 了通货膨胀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走出“滞涨”
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5.2%的经济路径。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 每年需要下降0.6%。 卡特政府: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拨款举办公 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收效不显 著。 里根政府: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 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胀的国际传导
结构论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胀率取决 于三个因素。
世界通货膨胀率; 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世界性通胀就经国际贸易的价格渠道和部门结构 影响到经济开放小国的国内物价水平。
结构论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一国政府的两个主要宏观经 济目标。但很难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近100年统计资 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 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从货币工资膨胀率与失 业率之间的关系导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 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 种替代关系。
实现货币均衡的三个条件
货币利率(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等于 自然利率(实物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相一 致时的利率)。 资本供求平衡,即储蓄等于投资。 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稳定不变。
核心观点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货币均衡条件得到 满足时,一国经济就会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反 之,如二者发生背离,货币均衡条件得不到满足, 经济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发生向上或者向下 的波动,经济产生周期性波动。 自然利率是无法人为控制的,而货币利率却在央 行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使两种利率一致的唯 一方法就是调节货币利率。 维克塞尔将利率因素引入到货币供求影响物价水 平的机制之中,这为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奠定的基础。
通货膨胀的实质
哈耶克认为: 通货膨胀的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 增长,以致“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 品”,从而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主流教科书的界定: 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地上 涨。
通货膨胀的度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核心价格指数(Core CPI)
案例:高低搭配的“中国经济 增长之谜”
自1996年以后形成了高速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长 期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曾经被国内外经济学界称 之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之 谜” 的解释:“北京共识”
乔舒亚.库柏.拉莫(Joshua Kooper Ramo)2004年提出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 ”具有艰 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 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 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 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 (如积累外汇储备)等特点。 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