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通胀模型:瑞典学派的林德伯克认为世界性通 胀是多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国内通胀 与世界通胀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只能从国外“进 口”。 通胀国际传递的六种途径:
通过国内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传递 通过国内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传递 通过国际收支的“财富效应”与“货币效应”传递 通过国内外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传递 通过国外商品价格和工资上浮的“预期效应”和“示范效 应”传递
实现货币均衡的三个条件
货币利率(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等于 自然利率(实物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相一 致时的利率)。 资本供求平衡,即储蓄等于投资。 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稳定不变。
核心观点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货币均衡条件得到 满足时,一国经济就会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反 之,如二者发生背离,货币均衡条件得不到满足, 经济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发生向上或者向下 的波动,经济产生周期性波动。 自然利率是无法人为控制的,而货币利率却在央 行的控制范围之内,因此,使两种利率一致的唯 一方法就是调节货币利率。 维克塞尔将利率因素引入到货币供求影响物价水 平的机制之中,这为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奠定的基础。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 了通货膨胀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走出“滞涨”
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5.2%的经济路径。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 每年需要下降0.6%。 卡特政府: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拨款举办公 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收效不显 著。 里根政府: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 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
第三讲 货币均衡问题
要点提示: 货币均衡的理论阐释 货币失衡的两种表现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两种例外
货币理论研究的目的
货币供求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无论是 货币供给还是货币需求,都不可能完全舍弃 另一方而独立进行研究。 回到问题的起点:金融学研究的是货币运行 与实体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货 币均衡的目标指向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思想
尽管货币均衡思想早已有之,但最早集中分 析货币均衡问题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 他在1898年《利息与物价》和1906年的 《政治经济学讲义》第二卷中系统阐述了其 货币均衡思想。 威克塞尔认为,经济均衡的关键在于货币均 衡,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开创了货币经济学的先河。
通缩成因的理论解释
凯恩斯:立足于实体经济,从需求不足的角度解释 通缩的成因。在一个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资本产 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其生产成本也在上升,这使 得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常常 伴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后者又使得投资品加速减 少,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有效需求和收入下降, 加剧经济中的失望情绪,进一步推动通缩形成。 评价:忽视货币金融因素的影响,没有注意到货币 政策在30年代的失误(货币主义的批评)。
需求拉动型图示
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
背景:
二战之后,西方劳工组织得到发展,工会 在决定工资水平和抵制工资下降方面的能力大 大加强。产品垄断价格、工资以及初级产品进 口成本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开始受到关注,一些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开始从供给角度分析 通胀成因,提出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
工资推进型: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工 资的提高引起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便会导致 物价上涨。在物价上涨后,如果工人又要求 提高工资,而再度使成本增加,便会导致物 价再次上涨。这种循环被称为工资—物价 “螺旋”。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场因 素压力的存在,会使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率超 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黄达的经典四框图
AS ຫໍສະໝຸດ BaiduD
Md
Ms
图2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其中: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 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
四框图的理论解释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 有偏大或者偏小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 可有偏大或者偏小的总需求; 总需求偏大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 加,但是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总需求偏小则 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的偏大或者偏小 也可以通过紧缩或者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 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胀的国际传导
结构论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胀率取决 于三个因素。
世界通货膨胀率; 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世界性通胀就经国际贸易的价格渠道和部门结构 影响到经济开放小国的国内物价水平。
结构论
中国学者的解释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参与全球经济循环,发挥专业分工优势 人口红利 “刘易斯拐点”
通货紧缩的界定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对通货紧 缩的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 降。 ” 弗里德曼认为通缩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 流量的增长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出现 的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两种例外
“滞涨”现象: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 国家先后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 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高 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
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确出现了增长势头持续不 败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的局面。 1996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低搭配的黄金发展期。
通胀成因理论的发展
需求拉动型通胀:传统的视角 成本推进型通胀:研究视角从需求面扩大到 供给面 结构性通胀:对成本推进型通胀理论的深化 预期通胀:考虑心理因素的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通胀国际传递:货币论与 结构论
需求拉动型通胀理论
从需求面去寻找通胀成因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界的 传统视角。
由“三平”理论到“四平”理 论
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 物资供给平衡 外汇收支平衡
货币失衡
货币失衡:是相对于货币均衡而言的,是 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不相适 应已达到了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即 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
Ms>Md ,通货膨涨 Ms<Md ,通货紧缩
发展
英国学者希克斯用劳动力供给合同理论和 美国学者托宾用特殊的劳动力供给函数理 论来解释了鲍莫尔的基本假定,这两个理 论被统称为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不均衡模 型。 70年代以后,结构性通胀理论被用来解释 西方“滞胀”的结构性原因以及解释开放 经济条件下通胀的国际传递问题。
预期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货币学派将自然失业率假说和 适用性预期概念引入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之中, 认为短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在长期则不 存在。 合理预期学派认为合理预期的存在和人们对通胀 的正确预期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抵消了通胀政 策的效果,通胀对于降低失业率没有任何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不存在。
利润推进型:寡头企业和垄断企业为保持 利润水平不变,依靠其垄断市场的力量, 运用价格上涨的手段来抵消成本的增加; 或者为追求更大利润,以成本增加作为借 口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 升。
成本推动型图示
结构性通胀
起源: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1967年6月在《美国经济评 论》发表的“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镇 危机的分析”一文,提出了部门不平衡增长模 型。 基本假设:两个劳动生产率不同的部门的货币 工资增长率趋同。 结论:缘自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工资推 动的产品价格上升是结构性通胀的主要原因。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胀的国际传导
货币论
斯沃博达(A.K.Swoboda)建立起一个国际 贸易收支逆差的传递模型。国外的通胀只有 一小部分通过“一价定律”下的单一价格渠 道传递到国内,其余部分则是由国际贸易顺 差引起的国际储备量即基础货币和实际货币 余额效应间接传递到国内。
货币主义者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间利率调整在通胀传递中的作用要大于 价格调整的作用,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调 整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资产选择引起的 国际间资本流动会更迅速地把通胀“扩散” 到世界各地。
凯恩斯关于货币均衡的观点
分析的前提:三大心理规律
流动性偏好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现代货币具有三大特征:
生产弹性为零 替代弹性几乎为零 具有周转灵活性并且保藏费用低
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这利率变动的方向
人们具有旺盛的货币需求,而货币供给却不能自动增 加 市场利率具有趋高的倾向
凯恩斯的单缺口模型: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商品 市场上的超额需求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本特· 汉森的双缺口模型:商品市场出现缺口,而劳动力 市场处于均衡时,物价会上涨,实际工资下降,企业主 利润增加,扩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缺口形 成,实际工资上升;工资的支出又会造成新的商品缺口, 形成新的物价上涨压力。因此,商品市场缺口和劳动力 市场缺口共同造成物价的上升。
通货膨胀的实质
哈耶克认为: 通货膨胀的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 增长,以致“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 品”,从而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 主流教科书的界定: 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地上 涨。
通货膨胀的度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核心价格指数(Core CPI)
新剑桥学派:关注收入分配不公的影响。 哈耶克:滞涨是滥用需求管理政策的苦果。 货币主义:滞涨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结 果。
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滞 涨”现象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 约在5%左右。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一国政府的两个主要宏观经 济目标。但很难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57年近100年统计资 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 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从货币工资膨胀率与失 业率之间的关系导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 系.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一 种替代关系。
货币失衡通过利率变量传递到经济运行中,致使 宏观经济失衡。 结论: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调整经济恢复均衡, 均衡的回复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
希克斯和汉森的IS-LM模型
在产品市场上,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 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 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 场; 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 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 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 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 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中才能决定。
“滞涨” 现象的多维理论解释
新古典综合派
部门供给说:个别生产部门的供给异常引起的价格 变动,粮食和石油等初级产品供给的短缺是滞涨的 最重要原因。 财政支出说:西方国家实行的福利国家制度导致财 政支出结构变化所致。财政支出不利于刺激生产扩 张,而使得失业工人不急于找工作;同时财政赤字 扩大,加剧了通胀压力。 劳工市场结构说:工人对相对工资的维护形成了工 资的“看齐”机制,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转化为工 资上涨与失业并存,进而转化成通胀与失业并存。
案例:高低搭配的“中国经济 增长之谜”
自1996年以后形成了高速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长 期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曾经被国内外经济学界称 之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之 谜” 的解释:“北京共识”
乔舒亚.库柏.拉莫(Joshua Kooper Ramo)2004年提出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 ”具有艰 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 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 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 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 (如积累外汇储备)等特点。 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