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

合集下载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中国政府调控人民币汇率的一种经济政策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成为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

内外失衡指的是人民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汇率偏离其均衡水平。

内资外逃和外资流入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国内资本大量流出国外时,会导致人民币贬值;相反,当外资大量流入时,会导致人民币升值。

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也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失衡的因素。

面对内外失衡的人民币汇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人民币汇率。

中国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和销售外汇来影响人民币的汇率。

当人民币过强时,政府可以购买外汇来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人民币供应量,从而压低人民币汇率;相反,当人民币过弱时,政府可以销售外汇来增加人民币供应量,提高人民币汇率。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结构性政策来调控人民币汇率。

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减少金融市场的扭曲和波动,从而促进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中国政府调控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整货币政策和实施结构性政策等手段,来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内外失衡。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来应对。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引言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国际收支失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净值与资本流入与流出之间的差异。

当一个国家的净出口超过资本流入时,被称为贸易顺差;而当资本流入超过净出口时,则被称为贸易逆差。

国际收支失衡会对经济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和金融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调节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改变其货币政策来调整汇率,从而影响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

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调节措施包括:•汇率干预:国家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整本国货币的汇率。

如果一个国家想增加其出口竞争力,可以采取贬值本国货币的措施,从而使其货物和服务更具价格竞争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想促进进口,可以采取升值本国货币的措施。

然而,汇率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仍存在争议。

•利率调节:国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资本流动。

如果一个国家希望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可以提高利率。

而如果一个国家希望抑制资本流出,可以降低利率。

但是,这种借助利率调节的方法也可能引发其他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和债务问题。

贸易政策调节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贸易政策也可以被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贸易政策为国家提供了一种通过限制进口或鼓励出口来改变贸易差额的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贸易政策调节措施:•关税和配额: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关税或实施进口配额来限制进口。

这样做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减少贸易逆差。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并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贸易协议:国家可以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来改善贸易差额。

这样的协定可以减少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然而,达成贸易协议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各方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资本流动管理管理资本流动也是一种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式。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与调整规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与调整规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与调整规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指的是产品供给和货币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如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货币市场需求过于旺盛,则会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如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货币市场需求不足,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调整规律是指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会通过一系列机制和调整方式来恢复平衡状态。

主要的调整规律包括:
1. 价格调整:当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当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降。

价格的调整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达到供求平衡。

2. 利率调整:货币市场的失衡往往与利率有关。

当货币供应过剩时,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来提高利率,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降息来促进经济增长,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

3. 政策调控:政府可以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手段来调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

例如,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和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以促进供求平衡。

4. 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加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能力和需求结构的协调性,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失衡问题。

总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失衡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调整规律包括价格调整、利率调整、政策调控和结构性改革等,可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来实现供求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调节政策(ppt)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调节政策(ppt)
☻优点:简单易行;短期不会影 响经济增长。
☻局限性:动用储备,数量有限; 借外债,有债务压力。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2.财政政策 ☻作用机制: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
控制或改变总需求和物价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2.财政政策
☻局限性: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往往导致 经济增速放慢;而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又 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出口增加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 (以赤字为例)
赤字
减少 外汇储备
国民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本国货币 供应量减少
利息率上升
资本流入增加
减少国内支出
进口需求减少
国内价格水平下降
出口增加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 (以赤字为例)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 节机制调节政策(ppt)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1.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
黄金外流
物价下降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黄金流入
国际收支 逆差
国际收支 顺差
黄金外流
进口增加 出口减少
物价上涨 黄金流入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2.纸币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节 (以赤字为例)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3.货币政策
☻作用机制:影响银根的松紧和利率的高低, 引起国内货币供应量、总需求以及物价水 平的变化,以实现对国际收支调节。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 3.货币政策
☻作用渠道: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结构性失衡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 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跟经济周期有关, 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 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 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 意味着进口 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 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 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和调整税率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国际储备较多时,采取增加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率、刺激 投资等手段 ,可以提高消费水平 ,促使物价上涨,增加国内需求和进口,减少顺差。

当国际收 支大量逆差时,则可采取削减财政预算、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紧缩通货等措施 国内物价下降 ,增加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逆差。

①利率调 调节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 可以降低利率,促使资本外流和扩大投资规模,使顺差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可以提高利率, 吸引外资流入, 控制投资规模, 使逆差缩小。

提高利率会使本币汇率上升, 容易影响国内投资, 抑制商品出口,从而发生贸易收支 从根本上影响国际收支的改善。

因此,只有在币值严重不稳, 国内经济 ②汇率调整。

通过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 提 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货币升值后, 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相应从而使顺差减少;相反, 货币贬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差。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失衡而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必须要进行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可以分为自动调节和政策调节。

自动调节通过汇率机制、收入机制和货币机制的调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但自动调节只能在某些条件或经济环境下起作用,而且作用效果和程度也无法保证。

因此,各国都采取一定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使国际收支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般说,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临时性失衡的政策。

一般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失衡后,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

这种政策以外汇为缓冲体,故称外汇缓冲政策。

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季节性.偶然性失衡和不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失衡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它可以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而不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但对长期性失衡,该政策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不宜用于调节长期性失衡。

②汇率调整政策。

汇率调整政策就是指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的政策。

汇率调整旨在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经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资本融进融出的实际收益成本的变化等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

但通过汇率调整实现调节目标,要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具有充分弹性,而且汇率调整,尤其是竞争性贬值容易引起贸易伙伴的报复,从而引发货币战。

③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是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这是战后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财政政策一般是从收支两个方面进行调节,其主要政策工具有税收.政府支出和国债政策。

财政当局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松动的或紧缩的财政预算对总需求进行直接调节,并通过国内企业的传递,特别是涉外企业的传导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人民
币汇率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人民币的汇率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外资流入和国
际金融市场等方面。

在内外失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来灵活调整,以
实现外汇市场的平衡和经济的稳定。

在外部失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政策主要是针对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整。

当外
汇市场需求大于供应时,人民币的汇率会上升,央行可以采取措施增加外汇供应,以稳定
汇率;而当外汇市场供应大于需求时,人民币的汇率会下降,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外汇等手
段来减少外汇供应,以稳定汇率。

在内部失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政策主要是针对国内经济形势进行调整。

当国内经
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大时,央行可以提高人民币汇率水平,以降低进口成本,抑制通货
膨胀;而当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就业压力大时,央行可以降低人民币汇率水平,以提高出
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人民币汇率政策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等情况下,央行可以考虑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货币方法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货币方法
1.
2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
國際收支失衡有許多不利影響,各國政府都十 分重視國際收支狀況,並把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作為總體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 經濟體系有自動調整機制能使國際收支恢復均 衡,當自動調整機制失效,一國政府必須動用 政策工具來調整國際收支。

3
國際收支平衡的意義
國際收支表是根據複式記簿原理編製而成, 表上借方金額的合計恆等於貸方金額的合計 為了衡量一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一般的作 法是將所有的國際交易區分為「自發性交易 」與「調節性交易」 當自發性交易的收入與支出相等時,就是平 衡,收入超過支出就是順差,反之則為逆差
CA Y ຫໍສະໝຸດ A16國內吸收(續)

國內吸收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由所得誘發的 吸收,稱為「誘發性吸收」,另一個是與所得 無關的吸收,稱為「自發性吸收」,亦即:
A aY D
aY:由所得誘發的國內吸收,稱為「誘發性吸收」 ( derived absorption ) 。 a: 「邊際吸收傾向」 ( marginal propensity to absorb ) 。 D:與所得無關的國內吸收,稱為「自發性吸收」 ( autonomous absorption) 。
5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機制
1.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整機制 2.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整機制
有時國際收支失衡並不需要政府當局採取對應措施, 經濟體系有自動調整機制能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6
國際收支的記帳原理

當自動調整機制失效或調整時間過於緩慢, 一國政府可動用政策工具來調整國際收支。 CA + KA + FA + OA = 0

14
國內吸收

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

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

四、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134)答:1、调整货币供应量第一,公开市场业务;第二,再贴现率;第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调整货币需求量增加商品供给量,包括积极扩大进口3、混合型调整4、逆货币运行方向调整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压缩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1642)供给型调整所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从紧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当货币供给量小于相应的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从扩张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迎和货币需求量,这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

由于现实货币供给通常总是大于货币需求,因而本节旨在研究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下的调整对策设计。

供给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有:(1)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其主要对策有:其一,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其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其三,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

(2)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可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其二,对已到期的贷款不再转期,坚决收回;其三,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

(3)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措施将一部分社会经济主体的存款转入政府在中央银行的金库存款,即将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达到实质上紧缩货币供给量的效果。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其一,政府可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其二,可相应的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其三,在税收上,可增设新的税种、降低税基和提高税率等。

货币失衡与调整

货币失衡与调整
y1 y2 y3
AS0
AD1 AD0 Y
通货膨胀成因的具体分析——成本推动型
定义: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 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分类:工资推动、利润推动以及进出口推动 基本的表现及作用机理: 工人工资↑→产品成本↑→产品价格↑→工资↑→物价↑ “工资—物价"螺旋(主要原因:工会或某些非市 场因素压力的存在) 企业垄断程度高→产品价格↑→利润↑→总体物价↑(典型案 例: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 进口原材料↑→生产成本↑→产品价格↑ 国内出口量↑→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物价水平↑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减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农民收入地下, 不愿开垦种地。若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就能避免 供给冲击,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发 展
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改进经济发展模式 , 促进其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国家应当 加大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 , 提高产 品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对资源投入过多的依赖程度 , 以最 大限度地减少资源价格波动造成的 供给冲击。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成因的具体分析——需求拉动型
定义: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 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简单的来说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过 少的商品” 基本的表现及作用机理: M R i Y C AD P 原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 市场的需求变动等。我国近年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效应: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分类:自发性通货膨胀诱发性通货膨胀支持性通货 膨胀
货币失衡与调整
CONTENTS
货币失衡的定义
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 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 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其基本存 在条件可以表示为:Md≠Ms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中出现的收支不平衡现象。

收支失衡的形成原因复杂,包括各国经济增长率、汇率、贸易政策等因素。

为了避免收支失衡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制定政策调节机制,以下是其中几种常用机制:
1.汇率政策调节机制:通过调整国际货币汇率,达到减少贸易逆差或增加贸易顺差的目的。

汇率调节机制既适用于汇率浮动制下的市场化经济也适用于汇率固定制下的计划经济。

2.财政政策调节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如降低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来控制国内投资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种政策调控通常要考虑政府开支与负债比例、预算赤字等多种因素,并需要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贸易政策调节机制:通过增加或减少关税、保护性贸易壁垒等方式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从而达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然而,这种政策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责任。

4.国际借款和投资调节机制:通过借款和投资调节国际资金流动,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借款和投资的方式需考虑国家信用评级、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等因素,以确保它们对国际经济有积极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二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二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包括两个方面即市场机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和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引导措施。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

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1、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实际经济因素之一。

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和资本流动的决策等都要把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不仅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服务的贸易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2、国际收支与物价变化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注意到物价变化同国际收支状况之间的关联他于1752年提出了有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休谟指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水平的变化而自动地得到调整。

这是国为每一个国家的货币给是以黄金本身或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构成的。

在当代变化对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存在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出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基础货币减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货币量)物价下降同时该国的货币会贬值即汇率上浮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下降进口商品相对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3、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水平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

因为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程度不同的有所下降从而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它很可能在国际收入完全恢复平衡以前就不再起作用而不象“物价——铸币流动机制”那样会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货币失衡与调整

货币失衡与调整
定义: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 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简单的来说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过 少的商品” 基本的表现及作用机理: M R i Y C AD P 原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 市场的需求变动等。我国近年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效应: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分类:自发性通货膨胀诱发性通货膨胀支持性通货 膨胀
AS1
AS0
P1
E1 滞涨
E0 P0
AD0
0 Y
Y1 Yf
P
O
Y
AS左移,产量减少,价格上升
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 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 石油禁运,暂停出,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 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2.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 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 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 上涨;
3.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关系——菲林普斯曲线
定义:该曲线提出初期,首先是用来解释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 率之间的关系。随着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逐渐将货币工资增长 率用通货膨胀率替代,进而就演化成了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的菲 利普斯曲线。
分类: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原因:总需求曲线移动驱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基本变现: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 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 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 高。

第13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第13章 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三)国际收支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国际收支差额特别是贸易账户差额对市场供求的影响最为主要。 若贸易账户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市场总需求,在存在闲置资源的 情况下,会拉动本国产出,增加就业。 相反,若贸易账户逆差,则会减少一国市场总需求,会对本国产 出、就业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有支出法的GDP核算: GDP=C+I+(X-M) C为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I为总投资,X为商品和服务 的出口,M为商品和服务的进口,(X-M)为净出口,这就是通常所 说的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因素对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都 有重要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一国均衡,也会受到他国的冲击或拖累, 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是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外贸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配合,力求达到内外均衡。
(三)通货膨胀的种类
1.按照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的程度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温和 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温和通常指物价水平平均上涨率在3%以上,但尚未达到2位数; 恶性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已经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秩序,甚至会造成严重动荡,若不加控制将导致货币体系和经济的 崩溃。 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的通货 膨胀和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公开型直接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隐蔽型由于价格管制原因不直接表现为物价水平上涨,以市场 中出现商品普遍短缺、有价无货,凭票供应,黑市猖獗等。我国计 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实行价格管制,曾出现过。
1.经常账户
3)收入 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所 引起的报酬的收支,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
职工报酬指受雇于国外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一年的短期工人。 投资收入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有关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收入与支出, 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得的收入与支出。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概述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概述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手段概述国际收支运动规律表明,国际收支均衡是暂时的,而失衡是常态。

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加之市场本身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调节,使之恢复均衡。

要正确调节国际收支,必须首先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政策对症下药。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这里只介绍主要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作用机理。

1.外汇缓冲政策外汇缓冲政策是指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抵消超额外汇供求以调节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货币当局减少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弥补外汇供给缺口;出现顺差时,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汇,增加外汇储备,消除超额外汇供给。

外汇缓冲政策不仅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而且还可以稳定汇率,但是外汇储备和举债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这种调节政策只适用于:(1)调节临时性失衡,避免本币汇率因临时性失衡而遭受无谓的波动。

(2)调节长期性失衡时作为其他政策的辅助措施,避免过猛的调整对国内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冲击。

2.财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在于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

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出现顺差时,宜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来影响国际收支,以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逆差为例:(1)收入效应,即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倍数减少,造成国内需求和支出下降,其中包括对进口品的需求和支出,从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其汇率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在内外失衡的情况下,人民币的汇率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国内经济状况、国际竞争力和外部
经济环境等因素。

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内外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经济增长与出口需求之间
的矛盾,二是外部环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度依赖出口
导致资金过度流入,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升值过快,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而外部环境的变
化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如全球经济不稳定、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等。

针对内外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中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平衡国内国际经济关系:一是加强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国内经济的自主消费能力。

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创
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
压力。

二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方式增加经济活动,
分散对外贸易的风险,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市场和货币。

中国还可以采取一些货币政策来调控人民币汇率。

通过合理的利率政策、稳定的汇率
预期和激励性的财政政策,来引导资金流动和投资方向,减少资本流出和减缓人民币升值
的速度。

中国还可以采取市场化改革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
场的地位,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对货币失衡的调整方式主要有哪些?(134)
答:1、调整货币供应量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第二,再贴现率;第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货币需求量
增加商品供给量,包括积极扩大进口
3、混合型调整
4、逆货币运行方向调整
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压缩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1642)
供给型调整
所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从紧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当货币供给量小于相应的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从扩张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迎和货币需求量,这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

由于现实货币供给通常总是大于货币需求,因而本节旨在研究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下的调整对策设计。

供给型调整的主要内容有:
(1)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其主要对策有:其一,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以直接回笼流通中的货币;其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以紧缩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其三,减少基础货币供给量。

(2)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大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到均衡的调整可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停止向客户发放新贷款;其二,对已到期的贷款不再转期,坚决收回;其三,将未到期的贷款提前收回。

(3)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措施将一部分社会经济主体的存款转入政府在中央银行的金库存款,即将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转化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达到实质上紧缩货币供给量的效果。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其一,政府可减少对有关微观经济主体的财政拨款;其二,可相应的增发政府债券,以直接减少社会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其三,在税收上,可增设新的税种、降低税基和提高税率等。

(4)从经济运行中的个人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个人收入资本化的途径来疏导流通偏多的货币供给量。

所谓个人收入资本化,是指将经济运行中个人可支配收入一部分转化为投资资本,既包括直接投资资本,又包括间接投资资本,从而使个人可支配收入由消费领域引导至生产投资领域。

需求型调整
与供给型调整相对应的需求型调整,乃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从增加货币需求量入手而使之适应于货币供给量;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相应货币需求量的失衡时,则从减少货币需求量角度入手来使之与货币供给量相适应。

即:需求型调
整从需求方入手,医治货币需求,并从而填平货币供需失衡缺口,以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目标。

由于货币需求量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内生变量,因此对货币需求量的调整对策更多地在中央银行之外进行,主要包括:
(1)增加商品市场上的供给,由商品市场上的供给引导需求,并从而实现货币市场上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2)中央银行动用金银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从而扩大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

(3)大幅度地提高商品价格水平,通过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供需均衡的调整。

混合型调整
所谓混合型调整,实际上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整的有机结合。

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加货币需求量,而是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既进行供给型调整,又开展需求型调整,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不致于给经济运行带来过大经济波动;反之,在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同时,压缩相应的货币需求量,以尽快而有效地实现货币供需的均衡。

逆向型调整
所谓逆向型调整,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通过压缩货币供给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

其内涵是:若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同时现实经济运行中又存在着尚未充分利用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存在着某些供不应求的短缺产品,社会经济运行对此需求量很大,而可供能力又相对有限,这样通过对这类产业的追加投资和发放贷款,以促进供给的增加,并依此来消化过多的货币供给,达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虽然这种逆向型调整不如供给型调整那么见效,而且在短期内还会扩大货币供需失衡的局势,但是只要中央银行在调整过程中把握时机,调控力度适度,便能成功地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