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中国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晚清(1840-1912)
(3)内容
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的主张。 (4)特点 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 法。 (5)影响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 并行不悖。 (2)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 统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民 族 工 业 的 曲 折 历 程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国 民 政 府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
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 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 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但是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开始逐渐增加。
这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文化条件,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农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棉花、油料、茶叶、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产量增长缓慢。
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耕地再分割和粮食减产成为社会危机。
同时,由于流民的增多以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工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水平较低,主要生产天然布、纸、瓷器、铜器、绸缎、木材等轻工业产品和一些特产。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很多中国的制造业被西方国家抢走了。
比较尴尬的是,虽然西方列强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商品和新技术,但中国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得益处。
晚清时期社会的变化晚清时期社会存在着一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官员、地主、商人等传统的势力逐渐被新兴的资本阶级所代替。
这个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许多新富豪诞生,他们依靠商业经营和起步的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新思潮的兴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
在晚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观点和观念传播到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康的中产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分裂成了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劳动者处于低端收入,被压迫的地位。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
晚清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落后: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发展,而是逐渐衰落。
由于西方列强强行开放中国市场,导致大量的中国财富流失,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国家财政长期赤字。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生产不发达,加上洋务运动带来的大量债务,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困难。
2. 改良与革命思潮兴起:晚清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先后兴起了保守、改良、维新和革命等多种思潮。
光绪年间的百日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则是中国共和民主革命的开端,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政权。
3. 异乡侨民的涌入:晚清是大规模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时期。
一些商人、劳工以及难民流落到了世界各地,其后代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他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 满清政府统治危机: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逐渐激化,政治上的腐败日益恶化,使得满清政府处于一个极度动荡的局面。
尤其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满清的统治危机逐渐加重,最终被推翻。
总之,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历史
价值,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晴时期的中国
一
1.朝贡体系:
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
(1)含义: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
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
(2)特点:“华夷观”思想
(3)影响:朝贡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 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 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救亡图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例3 [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 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 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 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深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
略性质。
(3)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
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 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 “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 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 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 (5)资产阶级 ①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 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拓]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首要任务;二是实现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 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补] 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 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 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项, 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无知无能。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 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 缝中艰难产生。
❖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 “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
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政 治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 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 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
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思潮与领袖风范
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思潮与领袖风范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内外交织,思想与政治密不可分。
一方面,西方列强渗透进入中国,颠覆传统政治体制;另一方面,民间思潮如浪潮般涌现,掀起各种思想风潮。
在这样的情境下,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领袖风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强思潮晚清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弱点,并提出了“自强”思想。
这个思潮的代表是南方派。
他们认为中国要强大,必须要改革自己,学习西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倡导学习自然科学、数学、物理等现代学科。
领袖方面,李鸿章是自强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战略思维和外交手腕,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鸿章不断主张改革开放和学习先进文化,积极引进现代机器和设备,发展纺织、造船、民办枪械等产业。
他还创办了北洋水师,建立了北洋大臣和北洋军阀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科举思潮另一股思潮则关注的是教育和政治。
科举制度自宋朝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但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已显落后,却依然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作为起义者和改革家,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科举思潮。
他们认为应当系统的推进新式教育,培养人才,以便保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在思潮的引领下,梁启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当选为新式议会的成员。
他在议会中积极贡献,为弘扬民族精神、争取民族独立奋斗一生。
康有为也致力于改革,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进教育改革,并提出了“人人学习,人人选举”的口号。
他被公认为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家,成为中国高度权威的哲学家。
三、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也是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
维新思潮旨在重建国家社会秩序,推动政治和经济改革。
他们提出的“中学主义”与“外学主义”思路,将儒学与现代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上的新格局。
领袖方面,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认知,对维新思潮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专题.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
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
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
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解析
短板2 史学观念滞后于时代意识 例2 (2013· 新课标全国 Ⅰ 卷文综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 )
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晚清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晚清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晚清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晚清政府不断尝试进行政治改革,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压力。
本文将从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探讨晚清中国的局势。
一、政治改革1. 废除科举制度晚清政府意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开始尝试废除这一制度。
科举制度长期以来导致了官僚腐败、士人儿女成群、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废除科举制度成为政治改革中的重要一步。
2. 实行新政晚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试图改善国家的政治状况。
其中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该变法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反对,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推行洋务运动为了解决国家的危机,晚清政府推行了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自强能力。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金浪费、技术依赖等。
二、社会变革1. 经济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晚清政府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试图发展工业和商业。
这些变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结构变化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分化。
传统的士人阶层逐渐失去了其特权地位,而商人和工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3. 文化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总结: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晚清时期,即清朝晚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逐一介绍晚清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一、晚清政治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清朝政权的终结,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旨在强化清朝的国力,挽救国家危局。
变法的中心任务是改革政府机构、军事、教育、法律等方面,但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失败。
3.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的又一次改革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梓绶、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活动,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化改革,但遭到朝廷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只持续了短短的百日便告失败。
二、晚清经济知识点1. 不平等条约: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由于历次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贸易利益,使中国经济陷入危机。
2. 自强运动:晚清时期,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兴起了一系列争取自强自立的运动。
其中代表性的是洋务运动,旨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 农民起义: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反映了农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地主豪绅的反抗。
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起义对晚清政权产生了巨大冲击。
三、晚清文化知识点1. 白话小说:晚清时期,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白话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以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形式,更贴近百姓生活,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 新学派:晚清时期,新学派是一股重要的思潮。
新学派强调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思考,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的故事
晚清时代是指中国清朝末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充满了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许多故事和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晚清时代的故事和事件:
1. 义和团运动:在晚清时代,义和团运动爆发,一群农民和武装团体抵制外国侵略者和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事件导致了对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的袭击,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和北京的包围。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代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改革清朝政治体制、军队和教育。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这一改革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革命斗争。
4.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是一个宗教组织,曾经在晚清时代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反对清朝政府的压迫。
5.辛亥革命后的混乱: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政治混乱和军阀割据时期,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各种政治派系和冲突,反映了国家分裂和动荡。
这些故事和事件反映了晚清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团结与分裂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团结与分裂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与变革,这期间的民族团结与分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民族的共存格局,但在晚清这一特殊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既有团结合作的一面,也有分裂激化的一面。
首先,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民族团结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提升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康梁和议。
通过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斡旋,康梁和议使中国避免了更多的战争和耗费,并提升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此外,晚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民族团结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强调的是君子和仁德的理念。
这种思想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而不论是汉族还是满族,只要有德行,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并共同建设国家。
然而,同样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分裂倾向。
首先,满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成为当时民族团结的最大障碍之一。
尽管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统治渐渐被汉族人民所不满。
尤其在康梁和议失败后,人们普遍认为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了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和约签订。
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化了满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使得民族团结目标更加遥远。
除满汉之外,民族团结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存在着五十余个少数民族。
在晚清时期,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汉族人民普遍对其他民族持有歧视态度,将其视为“地方”、“野蛮”。
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也对汉族存在着不满,认为他们侵占了自己的土地和资源。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的民族团结面临严峻的挑战。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民族团结与分裂的复杂形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团结无望。
事实上,中国社会的民族团结与分裂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具有晚清时期的特殊性。
通过深入讨论和解决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中国社会能够逐渐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
晚清社会与文化的变革
晚清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一、概述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从19世纪末延续到20世纪初,涵盖了晚清政府的衰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对改革的探索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晚清社会与文化的变革进行详细探讨。
二、政治变迁晚清官僚体制衰败,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改革思想,并探索新的政治理念。
同时,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标志着政治体制发生根本转变。
三、经济转型晚清时期,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失衡和工业化进程滞后。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自强学堂运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文化启蒙晚清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推崇。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梁启超的《胶州湾日记》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
五、社会变革晚清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封建剥削制度逐渐瓦解,农民起义活跃起来。
同时,由于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教育改革在晚清时期,教育也经历了重大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和近代大学,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这些改革对培养现代知识分子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七、女性地位提升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改良运动中,并开始争取平等权利。
啼笑皆非社会俱乐部的成立以及一些女性杂志的创办,为女性发声提供了舞台。
八、思想解放晚清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带来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重新审视。
社会各阶层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探索个人权利和自由。
总之,晚清社会与文化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为后来中国的革命和改革打下了基础。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
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与民族主义觉醒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危机。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外入侵的国家压迫与殖民侵略、内外交织形成的政治动荡、社会经济的困境以及文化的危机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逐渐觉醒,崛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挽救国家命运,追求国家的富强与尊严。
一、国家命运与民族困境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在外,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重难返;在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社会。
国家遭受到一次次的屈辱与挫败,陷入了民族矛盾的深渊。
二、国家觉醒与思潮崛起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国社会也逐渐觉醒,并开始崛起一些思潮。
其中,辛亥革命爆发成为晚清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走上了国民革命的道路,民族主义思潮开始蓬勃发展,振奋了整个国家。
三、文化兴起与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两次变法,这些变法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但却使得一些先进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开始渐渐深入中国。
新思潮迅速崛起,众多的学者开始反思中国社会,想方设法振兴国家。
中国社会渐渐放弃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迈向了更加自由进步的文化。
四、民族主义运动的崛起晚清时期,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兴起,各种民族主义的组织相继成立。
其中,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力量的崛起,象征着中国社会爱国情怀的觉醒。
一系列的抗击列强的运动与起义,使得中国社会开始建立起民族自信心,不再屈服于列强压力。
五、文化复兴与现代化探索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文化复兴与现代化的探索。
他们积极推崇科学、民主等西方思想,倡导社会进步,提倡革命宪政与国家富强,通过教育的力量普及国民教育,改进封建的教育体制。
六、晚清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觉醒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觉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开始重塑自己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振奋了整个国家。
晚清对列强耻辱的故事
晚清对列强耻辱的故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列强强行侵略,使得中国主权严重受损,人民饱受苦难。
首先,我们要了解晚清时期的背景。
那时,清朝统治者腐朽无能,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国防薄弱。
这使得列强看到了可乘之机,纷纷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接踵而至。
在这些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无尽的苦难。
领土被割让,赔款数目惊人,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但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列强的淫威。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义和团运动的抗击八国联军,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为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晚清的耻辱并没有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而结束。
民国时期,列强依然对中国进行势力范围的分赃,甚至引发了五四运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国人认识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的重要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程。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国家的强大是民族尊严的基石。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自主,就无法保障人民的利益。
其次,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动力。
最后,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段耻辱。
我们要以此为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还要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晚清时期的耻辱是中国历史上永远的痛。
这段历史让我们认识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
晚清发展趋势
晚清发展趋势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期。
由于外国列强入侵与内忧外患的影响,晚清社会发展呈现出多种趋势。
首先,晚清政治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共存的趋势。
晚清朝廷虽然存在一定的集权,但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内部改革的推进,政治体制开始趋向分散与自治。
此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自治运动,一些地方官员也呼吁废除科举制度,提倡新兴的政治体制。
其次,晚清经济呈现出内外交流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占,中国开始与世界其他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西方的工业化经验,提倡实业兴国,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一些商业家与企业家逐渐在中国经济中崭露头角,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社会文化呈现出开放与启蒙的趋势。
晚清社会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冲击,开始有人提倡科学与进步,并尝试推动社会变革。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深入研究西方知识与思想,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学派。
社会风气开始有所改变,思想解放与多元化的声音逐渐被接受。
最后,晚清社会还呈现出一种民族主义的趋势。
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侮辱,中国社会开始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意识。
一些知识分子提倡民族自强与抵抗,民族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晚清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目标的运动与组织。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与转型。
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些趋势有的是对外开放交流的体现,有的是内部自我启蒙与改革的体现,有的是民族主义的兴起。
这些趋势的出现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晚清人民生活
晚清人民生活
晚清时期的人民生活。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人民生活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民、工人和城市居民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状况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
然而,在晚清时期,农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土地兼并、赋税重压、自然灾害等。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他处谋生。
同时,农民们的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工具和方法,这也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
工人阶级在晚清时期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许多农民纷纷进入城市从事工厂劳动,然而工厂里的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下,工时长,劳动条件恶劣。
这些问题使得工人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许多人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城市居民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晚清时期,城市里的居民生活条件比较差,居住环境脏乱不堪,卫生条件差,疾病流行。
同时,城市里的社会秩序混乱,治安不好,许多人生活在恐惧之中。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农民、工人和城市居民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状况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激发了人民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于变革的追求,也促使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 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 的直接原因。(8分)
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学堂
院选为办学宗旨
表1 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
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 C.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D.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社会共识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1、西方侵略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 (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冲击了专制中央 集权政体、促进了外交等制度近代化)
——既保留了传统又体现了近代化特征。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 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 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 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 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 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 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 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 “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 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读表1,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 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 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
晚清时期的中国
时间:1840-1912年 整体感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向近 代社会变革与转型。
中外关联: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侵 略掠夺,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时代特征
• 政治:清政府腐败,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 机加深(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兴起)
• 经济: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 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学器物、学制度、 实业救国、民主共和。
•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 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 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重农抑商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农民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逐渐衰退 D.中国国内市场发展仍严重滞后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 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 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 明( )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 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 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 (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 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 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 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 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 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 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 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2、自然经济的解体与顽存,民族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
• 根据1912年山东胶州农户收入统计,42亩 地的自耕农出售产品和副业产品的现金收 入为其总收入的38﹪。而根据20世纪20年 代的调查,安徽等省17处的2866农户家中, 家庭自用的农产品为47.4﹪,出售部分为 52.6﹪。这表明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 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 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 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 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 文化:西学东渐,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在 中国传播。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 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 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 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 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 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 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 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 治大பைடு நூலகம்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 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 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 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 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 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 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 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二、重点知识
1、西方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救亡。 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的近代化。 小农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初步发展。
3、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 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