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合集下载

2、《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

2、《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

《一次读完25本经济学著作》读书笔记一、《赋税论》《赋税论》的作者威廉·配第被誉为“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

在这本书中,威廉·配第通过对爱尔兰社会现状的分析引出了税收的起因、种类,以及自己对税收改进的看法。

令我比较印象深刻的观点有:1、把劳动看做财富的源泉。

2、把劳动时间看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

3、地租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以后的余额。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我讲解了许多经济学知识,今天读来仍然是引人深思。

或许其中有许多观点已经过时,但仍有一些观点是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的,例如对私人财产或地产做出价值评估,并据此开征土地税的做法。

虽然这种做法容易产生腐败漏洞,给贪官以可乘之机,但此做法是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征税的方式。

《赋税论》的智慧光芒穿越数百年历史照耀着当代人类,可见其伟大。

二、《经济表》《经济表》的作者魁奈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本著作就是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学说和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

魁奈的经济思想中心就是认为法国财富生产的减少和经济处于危机状态,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没落和衰退。

由此可见,魁奈是重农主义的代表。

读完了这一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从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之间的交换行为来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在这个说明过程中,魁奈运用了生动的例子,让我能较为简单地就理解了原本应该是抽象复杂的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该著作的作者詹姆斯·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

在本书中,他对税收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首先,对于税收的来源他是这样解释的:“历史地看,赋税是充当君主借款的一种担保而产生的,赋税产生的根源是在古代社会富人的生活靠隶属的劳动与徭役维持,经济社会是封闭的。

以后自由思想解放了隶属的关系,过去,奴隶主不向奴隶与农奴支付劳动的报酬,现在需要支付了,这样导致了工商业新秩序的形成,并进而促成社会经济的繁荣,换言之,没有法律和纪律就不会有工商业的繁荣。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阅读的相关书籍汇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阅读的相关书籍汇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阅读的相关书籍汇总一、经济学经典著作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第2部《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第3部《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第4部《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 √第5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 √第6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第7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 第8部《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第9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 √第10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第11部《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第12部《纯粹经济学要义》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 √第13部《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第14部《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 √第15部《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第16部《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第17部《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第18部《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 √第19部《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第20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第21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 √第22部《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第23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 √第24部《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 √第25部《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第26部《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第27部《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第28部《资本上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第29部《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 √第30部《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美国1958—) √费雪(美国)《利息理论》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重点阅读打“√”的经济学十部经典著作及简介:1、亚当。

经典阅读: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经典阅读: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李斯特著作的时代背景拿破仑战争以后,德国的邦数已由300个减少到38个,但是各邦有自己的关税壁垒。

这种情况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全国市场的形成。

为了消除这种阻碍,德国资产阶级在1834年成立了统一的关税同盟,除了奥地利和一些小邦,其他各邦都参加了。

大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可是国内政治上的统一还没有完成,工业的发展还远远地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当时英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们竭力提倡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以大量廉价的商品冲击德国的市场。

怎样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促进德国大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

而产业革命以后英法工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资产阶级也有了充分的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开展自由竞争,因此他们竭力倡导自由贸易。

在这时德国的工业技术却落后得多,资产阶级面对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比工业发展初期的英法更加需要保护关税制度,因为这样,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就特别强调国家的干预作用。

FRIEDRICH LIST,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1) Second Book The Theory Chapter XIPolitical and Cosmopolitical Economy.Before Quesnay and the French economists there existed only a practice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was exercised by the State officials, administrators, and authors who wrote about matters of administration, occupied themselves exclusively with the agriculture, manufactures,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of those countries to which they belonged, without analysing the causes of wealth, or taking at all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Quesnay (from whom the idea of universal free trade originated) was the first who extended his investigations to the whole human race, witho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dea of the nation. He calls his work 'Physiocratie, ou du Gouvernement le plus avantageux au Genre Humain,' his demands being that we must imagine that the merchants of all nations formed one commercial republic. Quesnay undoubtedly speaks of cosmopolitical economy, i.e. of that science which teaches how the entire human race may attain prosperity; in opposition to political economy, or that science which limits its teaching to the inquiry how a given nation can obtain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ld) prosperity, civilisation, and power, by means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Adam Smith treats his doctrine in a similarly extended sense, by making it his task to indicate the cosmopolitical idea of the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commerce of the whole world in spite of the gross mistakes made by the physiocrates against the very nature of things and against logic. Adam Smith concerned himself as little as Quesnay did with true political economy, i.e. that policy which each separate nation had to obey in order to make progress in its economical conditions. He entitles his work,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i.e. of all nations of the whole human race). He speaks of the various system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a separate part of his work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demonstrating their non-efficiency, and of proving that 'political' or national economy must be replaced by 'cosmopolitical or world-wide economy.' Although here and there he speaks of wars, this only occurs incidentally. The idea of a perpetual state of peace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all his argument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explicit remarks of his biographer, Dugald Stewart, his investigations from the commencement are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 that 'most of the State regul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rosperity are unnecessary, and a nation in order to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lowest state of barbarism into a state of the highest possible prosperity needs nothing but bearable taxation, fair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peace.' Adam Smith naturally understood under the word 'peace' the 'perpetual universal peace' of the Abbe de Pierre.······The Britons as an independent and separate nation would henceforth take their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sole guide of their policy. The Englishman, from predilection for his language, for his laws, regulations, and habits, would whenever it was possible devote his powers and his capital to develop his own native industry, for which the system of free trade, by extending the market for English manufactures over all countries, would offer him sufficient opportunity; he would not readily take a fancy to establish manufactures in France or Germany. All excess of capital in England would be at once devoted to trading with foreign parts of the world. If the Englishman took it into his head to emigrate, or to invest his capital elsewhere than in England, he would as he now does prefer those more distant countries where he would find already existing his language, his laws, and regulations, rather than the benighted countries of the Continent. All England would thus be developed into one immense manufacturing city. Asia, Africa, and Australia would be civilised by England, and covered with new states modelled after the English fashion. In time a world of English states would be formed, under the presidency of the mother state, in which the European Continental nations would be lost as unimportant, unproductive races. By this arrangement it would fall to the lot of France, together with Spain and Portugal, to supply this English world with the choicest wines, and to drink the bad ones herself: at most France might retain the manufacture of a little millinery. Germany would scarcely have more to supply this English world with than children's toys, wooden clocks, and philological writings, and sometimes also an auxiliary corps, who might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pine away in the deserts of Asia or Africa, for the sake of extending the manufacturing and commercial supremacy, th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of England. Itwould not require many centuries before people in this English world would think and speak of the Germans and French in the same tone as we speak at present of the Asiatic nations.True political science, however, regards such a result of universal free trade as a very unnatural one; it will argue that had universal free trade been introduced at the time of the Hanseatic League, the German nationality instead of the English would have secured an advance in commerce and manufacture over all other countries.It would be most unjust, even on cosmopolitical grounds, now to resign to the English all the wealth and power of the earth, merely because by them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mmerce was first established and the cosmopolitical principle for the most part ignored. In order to allow freedom of trade to operate naturally, the less advanced nations must first be raised by artificial measures to that stage of cultivation to which the English nation has been artificially elevated. In order that, through that cosmopolitical tendency of the powers of production to which we have alluded, the more distant parts of the world may not be benefited and enriched before the neighbouring European countries, those nations which feel themselves to be capable, owing to their moral, intellectu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developing a manufacturing power of their own must adopt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as the most effectual means for this purpose. The effects of this system for the purpose in view are of two kinds: in the first place, by gradually excluding foreign manufactured articles from our markets, a surplus would be occasioned in foreign nations, of workmen, talents, and capital, which must seek employment abroad; and secondly, by the premium which our system of protection would offer to the immigration into our country of workmen, talents, and capital, that excess of productive power would be induced to find employment with us, instead of emigrating to dista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to colonies. Political science refers to history, and inquires whether England has not in former times drawn from Germany, Italy, Holland, France, Spain, and Portugal by these means a mass of productive power. She asks: Why does the cosmopolitical school, when it pretends to weigh in the balanc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utterly ignore this great and remarkable inst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at system?。

30部必读经济学经典

30部必读经济学经典

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魁奈的《经济表》作于1758年。

但从杜邦德奈穆尔在1769年描写的在凡尔四开本长时间被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一版到1904年舍勒声称他见到了杜邦四开本的版本并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三版,直至1971年贝卡格利在意大利店中发表现了符合舍勒所描述的资料,《经济表》的初版可谓经过多年之后,才《经济表》的作者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出身于巴黎附近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兄弟姐妹众多,早年受到的教育并不太好,13岁丧父,16岁外出医,后又回乡作外科医生,声誉日隆。

魁奈一生研究过化学,植物学,哲学等并受庇护他的侯爵妇人庞巴杜夫人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语》。

魁奈在宫廷居住期间常同当时法国上流的思想家,哲学家交往和聚会,熟会和经济情况。

1753-1756年,也就是魁奈6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路易十五继续推行重商主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而且大部分赋税都加在农民身上,导致大量农民破产,会上一般舆论也都很关心经济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魁奈开始对经济问题于1756年和1757年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写了《农民论》和《谷物是魁奈最早发表的两篇经济著作。

此后,他又相继为《百科全书》写了《人类论》《租税论》和《利息论》。

中,魁奈提出也纯产品说,社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价值与货币理论等,而论,为魁奈《经济表》的出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石,而这些里论中的纯阶级的划分更是直接构成了《经济表》的理论基轴,贯穿着《经济表》的始终《经济表》的理论前提和重要假设。

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背景下,魁奈开始第一次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是魁奈的《经济表》于1758年产生了,而这也会资本的再生产的学说和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

作为医生出身的魁奈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一种不以人勿的意志移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处于统治地位。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

书目1.亚当·斯密《国富论》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5.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7.威廉·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8.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9.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10.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11.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12.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本资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交流使用,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亚当•斯密《国富论》人物简介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属于古典经济学派。

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

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主要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61年写成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1.主题和背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马克思对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学状况进行批判的一部著作。

在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德国经济学家们多数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都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认为,德国政治经济学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才能真正解决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核心思想《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兴起。

3.重要概念和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其中最著名的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资本积累理论则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内在机制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4.对后世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部著作也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了现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5.结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体系中的重要著作之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这部著作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李斯特1841年出版的[宝典]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李斯特1841年出版的[宝典]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李斯特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核心思想如下:(一)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将一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业阶段。

他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并不适用于每个经济发展阶段。

在农工业阶段的国家应采用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原因是此时本国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低,国际竞争力差,不足以与来自处于农工商业阶段国家的产品相竞争。

如若采用自由贸易政策,不但享受不到贸易利益,还会令经济遭受巨大冲击。

(二)生产力论不管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还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都显示了明显的贸易利益。

对此,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固然有益,但这样的贸易利益不足以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依据。

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基于静态分析方法和世界主义的立场之上,这与现实世界不符。

这样的贸易利益应被视为静态的贸易利益,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尽管在短期落后国家能够获得一些贸易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该国生产财富的能力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任何时候,各民族的利益都高于一切。

当自由贸易损害到一国实际或潜在利益的时候,该国有权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较优势是动态且可培养的。

落后的国家在面临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时,为了“促进生产力的成长”,有理由采取产业保护措施。

针对当时的经济背景,李斯特指出,对于德、美这样的处于农工业阶段的国家如果与处于农工商业阶段的英国进行自由贸易,虽然表面上在短期能够获得贸易利益,但在长期将损害其生产力,制约其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个国家要追求的是财富的生产力,而非仅仅是财富本身。

“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和已经创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灭的财富获得补偿。

”(三)国家干预论像重商主义一样,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也强调国家在贸易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1、《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经济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有规律的运行过程的简明图示说明,这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也是重农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

魁奈在“纯产品”的概念下,研究了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3、《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口原理》是作为法国革命和革命的激进思潮的“消毒剂”而问世的。

马尔萨斯直言不讳地说,他写作《人口原理》的目的,“是运用这原理来试验一下那些关于人类和社会的完善性的理论的真实性”,而他所揭示的“真理”的效用则在于,使下层阶级“永远不易受到煽动性出版物的影响”,让上层阶级“无须担心那种革命的过火行为”。

正因如此,《人口原理》一问世,立即受到英国统治阶级热情的喝彩。

二百多年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科学家及政治家。

不仅如此,他的观点还影响着生物学的研究,查理•达尔文说他读过《人口原理》,该书为他的进化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6
2013-11-21
• 李斯特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 利益是对立的,只要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 展水平不平衡,各国利益相冲突,发达国家对 落后国家的零和博弈就存在,各国之间的利 益分配就将出现严重对抗。要实现从零和 博弈到双赢博弈,就应该使各国站在同一经 济发展水平上,公平竞争。在没有达到这个 目标之前,落后国家要防止赢者通吃的零和 博弈,只有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落后 国家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战略实现赶超,有限 保护与国家推动则必不可少。
2013-11-21 16 第5章西班牙和葡萄牙人• 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凭借新航线的发现带来的时来 运转,迅速 积聚了大量财富西班牙具备了实现富强 所必须的全部因素,但是顽固与专制联手把强大的 民族精神窒息了;葡萄牙在厄勒塞拉伯爵领导下, 曾试图发展制造业,初期效果令人震惊,但厄勒塞 拉伯爵去世后,《麦修恩条约》的缔结,使英国制 成品迅速充斥了葡萄牙市场。可与同葡萄牙签订的 《麦修恩条约》相提并论并值得一提的是 英国于 1713年与西班牙签订的《阿西安托条约》,按照该 条约,英 国人有权每年把一定数量的非洲黑人运往 西属美洲,每艘船每年可 访问波托贝洛港一次,这 就为他们向这些国家走私大量货物提供了 一个千载 难逢的机会。
2013-11-21 13
第3章荷兰人
• 良好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与汉萨同盟的贸易得到的 资本积累、以及国家统一与自由精神公民精神,使 得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但是,荷兰人没有看到更为 深远的政治才能,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建立在强 大的民族主义基础之上,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支 持,他们已经获得的霸主地位才能得以维持。当别 的民族大国兴起时,荷兰这样的小国必然衰落。荷 兰在国外贸易方面丧失了这样大的部分以后,结果 与汉萨城市及威尼斯过去的遭遇如出一辙——大量 的物质与精神资本这时在荷兰已感到无用武之地, 就以移民或贷款形式转向别的国家,这些国家这时 已从荷兰手里取得了荷兰昔日占有的优越地位。

经济学的自学书籍推荐书目精选30本

经济学的自学书籍推荐书目精选30本

经济学的自学书籍推荐书目精选30本一本好书,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常常读书,是通往梦想天堂的道路,细细品味,是通向胜利彼岸的直通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经济学的自学书籍推荐书目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6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6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7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72、李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73、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74、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75、宠巴维克:《资本实证论》76、克拉克:《财富的分配》经济学提高自身自学书籍80、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81、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82、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8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8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85、萨缪尔森:《经济学》86、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87、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88、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89、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90、施蒂格勒:《产业组织》91、施蒂格勒:《公民和国家》92、弗里德曼:《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国际经济政策理论读后感经济周期性衰退不一定就是经济危机,只有严重性衰退才能说是经济危机。

经济衰退,也有经济总量减少和经济增速下滑之分。

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经济本身的周期性规律,也有可能是政治、战争、金融风险、政策、法律等原因导致的。

书中有提到——经济周期性衰退,是因为过度生产,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而导致的,而我认为,本质上是旧供给太多,而新供给不足,政府实时发布行业数据,以及政策倾斜和限制,大力支持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案。

而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自动化+无人技术+机器人+3D打印等,旧技能的劳动力同样也会过剩,但是今天和100年前不同,旧技能的劳动力几乎是不可能升级到新技能的,即使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或者教育(马夫学习几个月能当上司机、而司机不可能学习几个月就当上无人驾驶技术工程师的)。

经济学必看书目

经济学必看书目

30部必读的经济类经典第1部《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第2部《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第3部《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第4部《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第5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第6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第7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第8部《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第9部《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第10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第11部《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第12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第13部《资本与利息》欧根·冯·庞巴维克(奥地利185l一1914)第14部《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第15部《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第16部《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第17部《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第18部《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第19部《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第20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第21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 第22部《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第23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地利1899—1992)第24部《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第25部《丰裕社会》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美国1908—)第26部《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第27部《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威廉·舒尔茨(美国1902—1998)第28部《资本上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第29部《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1943—)第30部《经济学原理》格里高利·曼昆(美国1958—)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第1部《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1894—1976)第2部《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美国1930—)第3部《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美国1933—)第4部《克罗淡投资策略》斯坦利·克罗(美国1928—)第5部《艾略特波浪理论》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美国1949—)第6部《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雪(美国1908—2004)第7部《投资学精要》兹维·博迪(美国1943—)第8部《金融学》罗伯特·C·莫顿(美国1944—)第9部《投资艺术》查尔斯·艾里斯(美国1941—)第10部《华尔街45年》威廉·戴尔伯特·江恩(美国1878—1955)第11部《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约翰·迈占(美国1912—1987)第12部《笑傲股市》威廉·欧奈尔(美国1933—)第13部《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美国1934—)第14部《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埃德加·E·彼得斯(美国1952—)第15部《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詹姆斯·P·奥肖内西(美国1931—)第16部《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美国1944—)第17部《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美国1952—)第18部《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美国1930—)第19部《交易冠军》马丁·舒华兹(美国1945—)第20部《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美国1877—1940)第21部《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吉姆·罗杰斯(美国1942—)第22部《世纪炒股赢家》罗伊·纽伯格(美国1903—1999)第23部《一个投机者的告白》安德烈·科斯托兰尼(德国1906—1999)第24部《逆向思考的艺术》汉弗菜·B·尼尔(美国1904—1978)第25部《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范·K·撒普(美国1945—)第26部《泥鸽靶》弗兰克·帕特诺伊(美国1967—)第27部《贼巢》詹姆斯·B·斯图尔特(美国1951—)第28部《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希勒(美国1946—)第29部《伟大的博弈》约翰·斯蒂尔·戈登(美国1944—)第30部《散户至上》阿瑟·莱维特(美国1931—)30部必读的管理学经典第1部《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第2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第3部《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第4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第5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第6部《企业中人的方面》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1906—1964)第7部《个性与组织》克里斯·阿吉里斯(美国1923—)第8部《如何选样领导模式》罗伯特·坦南鲍姆(美国1915—2003)第9部《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美国1916—2001)第10部《伟大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美国1914—)第11部《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美国1903—1981)第12部《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美国1931—)第13部《让工作适合管理者》弗雷德·菲德勒(美国1922—)第14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美国1915—1999)第15部《再论如何激励员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国1923—2000)第16部《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1924—) 第17部《经理工作的性质》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1939—)第18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彼得·杜拉克(美国1909—)第19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美国1908—1984)第20部《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美国1935—) 第21部《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美国1947—)第22部《Z理论》威廉·大内(美国1943—)第23部《转危为安》爱德华兹·戴明(美国1900—1993)第24部《总经理》约翰·科特(美国1947—)第25部《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美国1942—)第26部《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美国1925—) 第27部《巨人学舞》罗莎贝丝·摩丝·坎特(美国1943—) 第28部《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美国1947—)第29部《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美国1948—)第30部《基业长青》詹姆斯·柯林斯(美国1958—)20部必读的修身处世经典第1部《道德经》老子 (中国·先秦生卒年不详)第2部《圣经》基督教经典第3部《论语》孔子 (中国·春秋公元前55l-前479)第4部《孟子》孟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第5部《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古罗马121-180) 第6部《荀子》荀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30-前230)第7部《庄子》庄子 (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第8部《道德箴言录》拉罗什福科(法国1613-1680)第9部《颜氏家训》颜之推 (中国·南北朝531-591)第10部《人生论》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561-1626)第11部《家范》司马光 (中国·北宋1019-1086)第12部《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西班牙1601-1658) 第13部《世范》袁采 (中国·南宋?-1195)第14部《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唁兰克林(美国1706-1790) 第15部《小窗幽记》陈继儒 (中国·明代1558-1639)第16部《蒙田随笔》蒙田 (法国1533-1592)第17部《菜根谭》洪应明 (中国·明代生卒年不详)第18部《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中国清代1811-1872)第19部《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美国1888-1955)第20部《傅雷家书》傅雷 (中国1908-1966)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第1部《忏悔录》第2部《贝多芬传》第3部《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第4部《巴尔扎克传》第5部《我生活的故事》第6部《约翰逊传》第7部《萨特传》第8部《我的爱,我的自由》第9部《居里夫人传》第10部《罗素自传》第11部《罗曼·罗兰传》第12部《我妹妹与我》第13部《甘地自传》第14部《真爱让我如此幸福》第15部《卡夫卡传》第16部《牛犊顶橡树》第17部《从文自传》第18部《拿破仑传》第19部《富兰克林自传》第20部《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第21部《荣格的生活与工作》第22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第23部《苏东坡传》第24部《杰克·韦尔奇自传》第25部《巴赫传》第26部《华盛顿全传》第27部《我毕生的故事》第28部《房龙传》第29部《无尽的探索》第30部《卓别林自传》20部必读的心理励志经典第1部《富兰克林》第2部《依靠自我》第3部《自己拯救自己》第4部《伟大的励志书》第5部《致加西亚的信》第6部《巴比伦富翁的秘密》第7部《思考致富》第8部《一生的计划》第9部《积极思考的力量》第10部《人人都能成功》第11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第12部《与你在颠峰相会》第13部《人性的弱点》第14部《唤醒心中的巨人》第15部《攻心为上》第16部《谁动了我的奶酪》第17部《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第18部《平地而起》第19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20部《邮差弗雷德》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第1部《道德经》第2部《鬼谷子》第3部《管子》第4部《论语》第5部《孙子兵法》第6部《荀子》第7部《韩非子》第8部《战国策》第9部《人物志》第10部《贞观政要》第11部《反经》第12部《资治通鉴》第13部《三国演义》第14部《菜根谭》第15部《智囊》第16部《三十六计》第17部《曾国藩家书》第18部《厚黑学》第19部《君主论》第20部《战争论》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心血运动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自然史》《物种起源》《昆虫记》《人类的故事》《鸟与文学》《所罗门王的指环》《菌儿自传》《趣味地球化学》《寂静的春天》《从一到无穷大》《双螺旋》《黑猩猩在召唤》《物候学》《细胞生命的礼赞》《自私的基因》《啊哈!灵机一动》《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古海荒漠》《混沌:开创新科学》《时间简史》《皇帝新脑》《西方科学的起源》《魔鬼出没的世界>《万物简史》《数字化生存》《生命的未来》一百本投资类书籍1.《格栅理论》小罗伯特·汉格斯特龙机械工业出版社2.《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3.《战胜华尔街》约翰·迈吉机械工业出版社4.《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海南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股市晴雨表》威廉·彼得·汉密尔顿海南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6.《伟大的博弈》约翰·S·戈登中信出版社7.《艾略特波浪理论》小罗伯特·普莱切特机械工业出版社8.《艾略特名著集》小罗伯特·普莱切特机械工业出版社9.《投资者的未来》杰里米·希格尔机械工业出版社10.《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威廉·D·江恩机械工业出版社11.《投资收益百年史》伦敦商学院合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2.《最佳金钱故事》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海南出版社13.《投资圣经》安迪·基尔帕特里克机械工业出版社14.《与天为敌》彼得·伯恩斯坦机械工业出版社15.《超级金钱》亚当·史密斯机械工业出版社16.《以交易为生》亚历山大·埃尔德机械工业出版社17.《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费雪海南出版社18.《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约翰·迈吉机械工业出版社19.《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20.《共同基金常识》约翰·博格百家出版社21.《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海南出版社22.《证券分析》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23.《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江苏人民出版社24.《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小弗雷德·施维德海南出版社25.《说谎者的扑克牌》麦克尔·刘易斯海南出版社26.《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机械工业出版社27.《沃伦巴菲特之路》罗伯特·汉格斯特龙清华大学出版社28.《华尔街巨人》华尔街日报合著海南出版社29.《投资骑士》吉姆·罗杰斯中信出版社30.《长线法宝》又名《股史风云话投资》杰里米·希格尔清华大学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31.《利润通行证》马克·默比乌斯中信出版社32.《笑傲股市》威廉·欧奈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1929年股市大崩盘》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4.《查理芒格传》珍妮特·洛尔海南出版社35.《散户至上》阿瑟·莱维特中信出版社36.《逆向思考的艺术》尼尔海南出版社37.《投机与骗局》查尔斯·马凯等著海南出版社38.《数字的谎言》亚历克斯·贝伦森中信出版社39.《全面解读巴菲特》罗伯特·P·迈尔斯高等教育出版社40.《投资心理学》约翰·诺夫辛格北京大学出版社41.《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42.《统计陷阱》达赖尔·哈夫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3.《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宇航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44.《证券交易新空间》比尔·威廉姆地震出版社45.《香港股史》黄绍伦等东方出版中心46.《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马克·泰尔中信出版社47.《华尔街梦之队》妮姬·罗斯海南出版社48.《巴菲特至股东的信》沃伦·巴菲特机械工业出版社49.《沃伦巴菲特传》罗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50.《股市博弈论》杨新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1.《短线交易大师》奥利弗·瓦莱士地震出版社52.《道氏理论》罗伯特·雷亚地震出版社53.《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罗伯特·门斯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4.《至高无上—来自最为大证券交易者的经验》约翰·波伊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5.《解读华尔街》杰弗里·B·里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6.《绝境与生机》斯蒂芬·韦恩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57.《股市十八岁》周焕涛山东出版社58.《克罗谈投资策略》斯坦利·克罗中国经济出版社59.《金融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上海人民出版社60.《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地震出版社61.《证券混沌操作法》比尔·威廉姆宇航出版社62.《专业交易人士技术分析》康斯坦斯·布朗海南出版社63.《亚当理论》威尔德中国经济出版社64.《格雷厄姆论价值投资》珍妮特·洛尔海南出版社65.《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席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6.《江恩股市法则》威廉·D·江恩清华大学出版社67.《江恩股市定律》威廉·D·江恩清华大学出版社68.《江恩选股方略》威廉·D·江恩清华大学出版社69.《挚爱成就梦想》威廉·D·江恩清华大学出版社70.《股市无敌》小理查德·阿姆斯清华大学出版社71.《股票投资就问两个问题》肯尼斯·费雪中国书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72.《操盘建议》阿尔佩西·帕特尔华夏出版社73.《技术分析》马丁·普林格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74.《华尔街史》查理斯·R·吉斯特经济科学出版社75.《巴菲特年度报告》沃伦·巴菲特打印76.《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詹姆斯·P·奥肖内西经济科学出版社77.《投资的艺术》亚历克·埃灵厄机械工业出版社78.《随机致富的傻瓜》纳西姆·塔勒布中信出版社79.《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又《沃伦·巴菲特全传》詹姆斯·奥洛克林中国青年出版社80.《华尔街的恶魔天才》小爱德华·J·勒内汉中信出版社81.《对冲基金风云录》比格斯中信出版社82.《如何从商品期货中获利》威廉·D·江恩机械工业出版社83.《华尔街50年》亨利·克鲁斯机械工业出版社84.《蜡烛图方法》斯蒂芬·W·比加洛机械工业出版社85.《技术分析原理》黄柏中经济科学出版社86.《像格雷厄姆学思考,像巴菲特学投资》劳伦斯·科尼厄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87.《花旗帝国》莫尼卡·兰利中信出版社88.《桑迪韦尔自传》桑迪·韦尔中信出版社89.《股市技术分析》雪峰地震出版社90.《高盛文化》里莎·埃迪里奇华夏出版社91.《摩根传》琼·斯特劳斯华夏出版社92.《股票培训班》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地震出版社93.《沸腾的岁月》布鲁克斯中信出版社94.《卖空的艺术》凯思琳·斯泰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95.《技术分析精解》林康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96.《储备与稳定》本杰明·格雷厄姆海南出版社97.《长赢投资》约翰·博格中信出版社98.《伯格投资》约翰·伯格机械工业出版社99.《伯格谈共同基金》约翰·伯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00.《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约翰·聂夫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是进入证券市场的最最基本的知识储备。

如何摆脱“永久打工者”的困境?——重读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如何摆脱“永久打工者”的困境?——重读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由 于 可 以 引 进 一 些 西 方 的 技 术 和
问题 。
国家 知 识 产 权 局 局 长 田 力 普 年 初 就 如 何 发 挥 知 识 产 权 作 用 、 进 自 主 创 新 问 题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促 阐 述 。 田 力 普 认 为 , 国 只 应 该 叫 “ 界 加 工 厂 ”。 中 世 也 就 是 说 我 们 缺 乏 自 主 研 发 、 主 创 新 , 有 充 当 自 只
陈 晓 律
( 京大学 历史系 , 苏 南京 200 ) 南 江 10 8
有 认 真 地 进 行 全 面 的 理 论 思 考 , 其 没 有 对 发 达 尤 国家 的相应 历史 进 程 进 行 完 整 的 、 比性 的 理论 对
思 考 , 使 之 成 为 国 家 长 期 发 展 的 战 略 意 志 和 全 并

原 因 就 是 , 建 国 起 就 处 于 西 方 国 家 封 锁 之 中 的 自 中 国 , 力 更 生 是 一 种 没 有 选 择 的 选 择 , 国 只 能 自 中
依 靠 自 己 的 力 量 来 解 决 本 国 的 经 济 发 展 难 题 。 由
于 这 种 严 酷 的 环 境 , 们 尽 管 取 得 了 很 大 的成 绩 , 我 却 依然 与 国 际先 进 水 平 有 较 大 的 差 距 。 于是 , 当
20 0 6年 7月
J1 0 6 u .2 0
可 继 续 发 展 的 道 路 , 至 于 成 为 世 界 市 场 上 的 永 不


品书录 ・
久 打 工 者 , 成 为 几 乎 所 有 中 国 人 都 必 须 关 心 的 就 事情 了 。
中 国 必 须 走 自 主 创 新 的 道 路 , 一 点 本 身 并 这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简述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

20 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但他的这种脱离仍非常有限,其对经济的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仍是以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2、《通论》的历史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

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只有两个选择:1、改变生产力关系,过渡为社会主义。

2、局部改变生产力关系,过渡为法西斯主义。

但资本主义国家不愿完全改变生产力关系,也不愿孤注一掷,因此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3、《通论》内的经济学理论(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2)三大心理规律: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外的经济学著作,是保护主义者的教义基础。

该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历史、理论、学派和国民经济政治学。

我在暑假对这本书进行了研读,并对其中的历史部分进行了摘录,对理论及学派部分进行一定的总结,对最后的一部分进行了思考。

李斯特的理论证明并非运用抽象的方法,而是采用历史现象作为依据。

李斯特在历史这一部分中,列举了几个大国的经济现象。

通过这几个大国的经济历史,说明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当然,这个必要性是以英国当时的状况(生产供给世界的绝大部分制造品,海军力量最为强大)为标尺得出的。

历史。

十二、十三世纪的意大利已经拥有了国家经济繁荣所需的一切因素:在商业和工业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农业和制造业的模式纷纷被其他国家所效仿;道路和运河质量在欧洲首屈一指;它为各国提供制成品、奢侈品和热带产品,这些国家则为它提供原材料。

但是,意大利却并未达到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水平,在李斯特看来,这是因为意大利缺少一样东西,正因为这样东西,使它与各种繁荣插肩而过。

这种东西就是它缺乏国家的统一及由此迸发的力量,意大利各个城市和统治力量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而各司其职和发挥作用的,而是像独立国家那样,动辄兵戈相见、大动干戈、自相残杀和相互蹂躏,而内部冲突对国家繁荣有极强的破坏力。

另外,作为意大利典型代表的威尼斯仅仅是一座城市,当世袭制的君主大国兴起时,威尼斯就很难再保持自己的商业优势,因为没有一种明智的商业政策可以让单个城市的商业优势超越所有统一的而保持长盛不衰。

由此,李斯特推断,单个城市或一个小国与大国进行竞争时,不可能成功地建立或保持保护性政策。

始于1241年的汉萨同盟,很快就意识到了各地工业可以从团结力量中获取巨大利益,所以不失时机地开发并建立了一套商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在英王爱德华二世起,汉萨商人垄断了整个英国的全部外贸。

但是,随着国家在文化和工业方面的不断进步,他们就会对贸易制度产生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的利益要求已经不同:在国家处于野蛮状态时,那么不受限制贸易就能使这些国家受益匪浅,就可以为解决猎场、牧场、森林及农业的所有产品找到出路,并换回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随着国家的进步,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可以做比出口原材料更为有利的事情,这时,他们就认识到自由的贸易制度会成为本国繁荣的绊脚石,就会对外国的进口商品进行许多的限制。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

经济学从入门到精通必读的120本经典书籍1、亚当·斯密:《国富论》2、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4、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6、奥尔森.(中译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7、巴泽尔.(中译本)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8、贝克尔.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9、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0、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1、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2、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3、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4、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5、德姆塞茨.(中译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7、迪屈奇.(中译本)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18、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1、费景汉、G·拉尼斯.劳动过剩经济的发展.台湾.台湾中华书局22、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3、格哈特·门施等.资本价值变化与创新偏好.北京.商务印书馆24、霍利斯·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5、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6、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7、贾塔克.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8、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9、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3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31、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32、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33、拉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34、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5、劳·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36、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7、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38、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39、罗纳德·卜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40、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1、罗森斯坦一罗丹.略论’大推进’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北京.商务印书馆43、罗伊·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4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45、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4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47、麦多斯.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48、摩尔根编.劳动经济学.北京.工人出版社49、尼·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北京.商务印书馆50、钱颖一.企业理论.商务印书馆51、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中译本)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52、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53、萨·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5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55、樋口美雄.劳动经济学.东洋经济新报社56、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7、瓦连捷伊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人口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58、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9、西尔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60、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北京.商务印书馆6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63、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5、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6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67、周天勇.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6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69、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70、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71、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72、李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73、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74、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75、宠巴维克:《资本实证论》76、克拉克:《财富的分配》77、凡勃伦:《有闲阶段论》78、庇古:《福利经济学》79、缪尔达尔:《货币均衡论》80、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81、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82、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8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84、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85、萨缪尔森:《经济学》86、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87、米德:《国际经济政策理论》88、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89、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90、施蒂格勒:《产业组织》91、施蒂格勒:《公民和国家》92、弗里德曼:《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93、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94、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95、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96、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97、加尔布雷思:《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98、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99、莫里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100、道格拉斯:《数理经济学》101、钱纳里:《产业关联经济学》102、贝克尔:《歧视经济学》103、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104、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的政治遗产》105、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106、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我们面临的选择》107、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08、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09、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1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1、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12、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113、哈耶克:《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114、克莱因:《凯恩斯革命》115、索洛:《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16、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117、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118、托宾:《资产积累与经济活动》119、加纳德:《宏观经济理论》120、西蒙·克拉克:《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国家的危机》。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读后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运转的生动体现,它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那么,国民体系究竟是什么?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得到深入研究和解答。

这本书由伊曼纽尔·熊彼特著,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

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剖析,书中指出了国民体系的重要性和作用。

国民体系,是指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总体统计和分析,是国家经济生活最全面的反映,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以及国民幸福感。

国民经济体系是贯穿于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书中说明了国民体系评估的一些关键指标,包括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社会保障等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和社会状况,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稳定状况。

国民体系评估和衡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国内收入分布情况的重要指标。

同时,它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此外,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国民经济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一些贫穷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滞后、资源浪费、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而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财富分配不均、投资主体的集中度不高、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中国走向强国的进程。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如何建立并健全国民体系、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永远是重要的话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政治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批判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并批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理论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以及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让我们先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合作写作的一部著作,它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理论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命运。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进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了解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马克思单独完成的。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货币循环、生产的基本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们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困境,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深入学习和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还能够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这两部著作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全书思路对欧洲各主要政治势力的兴衰成败进叙述、分析、归纳,指出了提高一国竞争力所必备的两点:1,统一、稳定、团结、自由的主权国家。

2,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随即从理论层面对这两点加以论述,提出国家经济学概念和生产力理论,并驳斥了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和世界经济学的论点,同时指出了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以全力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

最后对历史上相关学派和各主要国家曾经实施的经济政策予以评述,以巩固自己的观点。

二、主要论点国家经济学:指出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差别,各国均有各自无从抹煞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特点和不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各国只有共同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阶段,并在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联盟范围内,国际间的自由贸易菜对所有国家有利。

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包括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更加重要,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本国工业的强大,所以要已采取关税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生产为优先。

三、全书脉络第一编历史(1-10)第一章意大利人:以威尼斯盛衰之例指出:1,国别竞争要国家的统一。

2自由贸易政策需随时局转换而变更。

第二章汉撒商人:以汉撒商人重商轻本的云最方式最终衰落违例,指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荷兰人:指出一国强大民族性的重要性,单靠工商业是无法是国家摆脱逆境的。

第四章英国人:分析英国人称霸原因:1,适时的政治政策。

2,工业化的传承。

第五章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以两国的衰败违例,反证宗教、政治自由是工商业深根发芽的土壤。

第六章法国人:工业的发展对一国农业的促进。

第七章德国人:指出德国工业的发展呼唤国家的统一、国内市场的自由顺畅和统一的对外关税。

第八章俄国人:指出了国民的团结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的积极作用。

第九章美国人:指出工业立国是更本,农业国是无法于工业国竞争的。

第十章历史教训:对上文史实的再归纳总结。

第二编理论(11-27)第一部分(11-16)论述国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部分(17-25)论述工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26-27)指出实施关税保护的可行性。

第三编学派(28-32)第四编政策(33-36)四、阅读体会一直以来便就科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政策这些概念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于是就想到从李斯特的这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引申开去,谈谈自己对这方面问题的看法。

以我个人而言,尽管在其字里行间也的确体现着一些诸如“生产力理论”、“国家经济学”之类的学理性的概念与阐释,但李斯特的这部书与其作为一部对某一经济学流派理论体系进行阐述的书籍,倒不如说是一部特定国家与特定时期所应采取的特定经济政策的原因的解释和内容的概括。

也许有人会问经济学政策不是源自经济学理论吗?不可否认,这句话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淡化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明显的体现于两点:一、后者更具有论证的普泛性。

二、后者更具有逻辑推衍的严密性。

遗憾的是这两点在李斯特的著作中体现的相当苍白,这是我认为的其更像一类颇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原因。

而反观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不管其究竟是对是错、是全面是片面、是主观是客观,抑或是不是具有某些人通常所谓的阶级局限,但其所起到的对近代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作用是任何人所无法否认的。

由此斯密理论的属于科学范畴这一点也就无从怀疑了,所以我认为,用一种更偏向于经济政策范畴的学说去怀疑、驳斥甚至取代一个纯经济学领域的学说,这样的努力,不止是徒劳的,甚至是有一些荒谬的。

进行比较的两者从本质上并不处在同一层面,李斯特的驳论,从一开始就有些误入歧途。

再进一步看,更有些意味的是,李斯特对斯密的最着力的攻击点,在我看来,恰恰又是斯密学说的科学性体现的较为充分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科学。

用达尔文的定义:“科学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并提炼总结。

”我认为,但凡科学,其首先必需具有两个普泛性:1、前提假设的普泛性。

由于科学是对纷繁复杂现实的科学性的提炼,故其往往需要用其前提假设来排除其他外生变量的作用,以便更单纯的体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属性,这一点在经济科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但是注意了,不是所有的排他性语言均可以作为前提假设的。

往往只有那些较抽象的较本初的尽可能排除了随机的特定的外生变量作用的那些假设,才可以充当这一重要的角色。

诸如物理学里惯性定理中的“无外力”假定,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假定等等。

此即前提假设的普泛性。

2、施予对象的普泛性。

既然已经有了前提假设,并已成了规律,则应该至少做到在假设的限定范围内能够“放之四海皆准”。

斯密的自由贸易学说固然是个理想状态,但在那个理想状态之下,我们找不出一种可能的反面情况。

而李斯特的学说,说是赞成关税保护,却又说是在工业起步较晚的工业国家适用,不包括殖民地也不包括当时的更为发达的英国。

好的,不包括就不包括吧,但他又说即使在符合假设的国家内,农业和工业之间也要区分对待,农业可以自由贸易,而工业需要更多的关税保护。

好不容易说明白了这些,他又指出,即使不同的工业品,关税政策也是不同的,关税要征,但又不能征的过高。

说白了一句话,只有当时的德国,以及过去的和将来的一切有着当时德国特性的国家——才有理由遵循这样的学说。

而施用对象普泛性这一点早以不见了踪影。

既不具有前提假设的普泛性又不具有施用对象的普泛性,李斯特学说的科学性至少在普泛性这点上,已经全然坍塌。

回过来看,亚当?斯密又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比如,惯性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外力平衡的状态下便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而自由贸易学说则忽略国家利益的冲突,认为自由贸易的条件一旦存在,便会怎样怎样。

对于惯性定理,无外力的条件假设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但是第一,没有这样大胆的假设,能够产生这样拨云见日的光辉理论吗?第二,理论与现实的指引,是否会因理论前提的不能实现而失去意义呢?如果连这两点我们都心存怀疑的话,那么人类千万年来的数不清的各学科各领域的科学成就,当然也包括经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假定、模型、悖论,也都将沦为学院书生们自娱的消遣而不会具有任何现实意义了。

而事实上,斯密最伟大的地方也就是在于其第一个前瞻性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创造性的克服了这一点。

由此开始,经济学才真正的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科学的所有必备特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李斯特所精心安排的那些流于其著作末篇“政策篇”里的那些文字。

(尽管斯密本人也错误的认为自由贸易的条件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因此所有国家的所有政府,在实现了保卫职能和倡导公平后,于经济领域无需再有所作为。

)当然,李斯特的学说即使其更像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也是有着它作为经济政策的独有价值。

还是物理学上的那个惯性定理的例子。

所有的人们都知道,没有外力的非静止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客观积极的面对这个力的作用无处不在的世界。

比如火车,对于火车行进中无法回避的空气阻力与摩擦力,人们想到了蒸汽机,想到了铁轨,想到了圆圆的车轮,甚至想到了未来的磁悬浮列车。

于是哪怕我们仍然无法实现那没有外力的状态,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照旧可以让火车固定地以每小时100公里、200公里甚至400公里的速度行驶。

同样的即使现实中远远没有实现完全竞争,没有实现自由贸易所需要的市场条件,我们仍然可以引入国家干预,引入关税政策,引入公共约束,引入许许多多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使我们的经济生活能像那列火车一样行驶的更为高效和有序。

这也正是千百个李斯特们所劳心,所思索,所提倡,所贡献的财富,无论他们的表达形式如何,无论他们的施用效果怎样,这样的努力,同那些致力于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的人们的辛勤付出一样,都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坦白的说,不管李斯特本人的意图何为?其致力于研究的成果,许多都间接的起到了对斯密学说进行补充和具体分析,以使其更好的指导现实的作用。

换句话说,李斯特的所有阐述不是在驳斥斯密学说的错误,而只是指出了在当时的德国,在那样特定的历史发展规律阶段,斯密的学说不能照搬照抄的直接使用,要有所补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点显然没有错,许多著名的实践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只是李斯特有些冲动了,把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看做了是对原理论的全盘否定,却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点,即他在提出关税保护必要性的同时,却也间接承认了斯密理论中“国别间贸易与财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这样的观点。

重点的谈了普泛性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同样的,李斯特学说的逻辑论证也是有欠严密的。

在其著作开篇,便用了许多篇幅来阐释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每一段史实的背后都有一些支持自身观点的言论的分析与总结。

而坦率的说,其整个理论的逻辑论证,其主体也即是对史实分析的归纳与提炼。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1、每一个文中所及的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原因是否完全如李斯特所言。

2、这样的史实罗列与分析,即使样本再多,也只是个体史实的罗列,缺乏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不管在事实上多么的正确,在逻辑上也是不严密的,因为它缺少由特殊到一般的推演过程。

而遗憾的是,这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在科学理论的论证中,又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

由此,从论证的普泛性和逻辑推衍的严密性这两点上,李斯特的学说均是缺乏科学性的。

所以,在理论上也很难,并且在历史上也的确没有对斯密的观点产生根本的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