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免疫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免疫毒性及评价

可诱发超敏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来源 药物
食品 化妆品
工业化学物
植物 混合物有机体
种类 青霉素类、磺胺类、新霉素、哌嗪、螺旋霉素、盐酸安普罗胺、抗生 素粉尘、抗组胺药、奎尼丁、麻醉药、血浆代用品 蓖麻子、生咖啡豆、木瓜蛋白酶、胰腺提取物、谷物和面粉、食品添 加剂、真菌 美容护肤品、香水、染发剂、脱毛剂、指甲油、除臭剂 乙( 撑)二 胺、邻苯 二 甲 酸酐 、偏 苯 三 酸酐 、二 异 氰 酸酯 类( TMI、HDI、 MDI、 TDI)、 金 属盐 类 、有 机 磷、 染 料( 次 苯 基二 胺等 )、 重 金属 ( 镍 、 汞 、 铬 酸 盐等 )、 抗 氧化 剂 、 增塑 剂 、 鞣革 制 剂( 甲醛 等 ) 毒常青藤、橡树、漆树、豚草、花粉等 棉尘、木尘、动物产品
这里已被生命所抛弃,留下的只是一个寂静的春天,无声无息....
中文名称 滴滴涕(DDT)
• 英文名称 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 别 名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 p,p‘-DDT);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免疫毒性及其评价
免疫毒理学:
Immunotoxicolog y
研究外源性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有 害作用及其机理。
•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 是毒理学与免疫学间的边缘学科,也是 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研究外源化 学物质(xenobiotics)和物理因素对 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
工业化学物 有机溶剂、多卤代芳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乙二醇醚类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空气污染物、紫外线、粉尘(二氧化硅、石棉等)、 环境污染物
免疫毒性试验

免疫毒性试验得指导原则(草案)本指导原则就是为了有助于药品安全性得正确评价,对申报药品审评时所做免疫毒性试验提供得标准实施方法。
但就是、对于所有得药品进行完全一样得免疫毒性试验,有时也不尽合理,重要得就是:应根据对象药品得特性采用最适宜得试验方法。
[背景]在清除细菌与病毒等外来病原体以及体内产生得癌细胞等,并维持生体正常得过程中,免疫系统起着重要得作用。
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导致机会感染与产生肿瘤,这在免疫功能缺乏症与获得性免疫功能缺乏综合征(AIDS)得病例中就是人们所熟知得。
对免疫系统得有害作用(免疫毒性)与其她毒性不同,与其说就是其直接对患者得生存带来威胁,不如说由外来病原体得侵袭与内在性癌细胞得发生时产生得免疫毒性更有害。
关于药品审评申报得非临床免疫毒性试验,虽然指出了其重要性,但就是,构成免疫系统得细胞组织及其相互作用就是复杂得,免疫功能得评价项目很多,除小鼠之外得试验动物,特别就是毒性试验中通常使用得大鼠,其免疫功能试验方法得评价尚未充分进行,这些都就是实情,而且免疫功能试验方法得设定较迟。
然而,近十年间,包括国际性得共同研究,免疫毒性试验方法得评价取得了较大得进步,即便就是使用大鼠进行得免疫毒性试验,也进入了堪称充分而实用得阶段。
在本指导原则中,利用具有免疫毒性得诸多化学物质在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时与免疫毒性有关得检查项目中出现异常得现象,其原则就是,根据反复给药毒性试验得结果,在怀疑存在免疫毒性得场合下,进而再做免疫毒性试验、免疫毒性包括抑制免疫功能、变态反应、自体免疫以及其她得免疫功能异常亢进等,但本指导原则并未将试验药物特异性得免疫反应(药物变态反应与药物特异性得自体免疫)作为研究对象。
(注1)根据本指导原则,在符合表1得某一项时,必须进行免疫毒性试验。
生物制品及应用生物技术得药品不列入本指导原则得对象。
[指导原则得目得]为了有效地进行药物免疫毒性得检查及其性质得研究,必须根据预测得免疫毒性选择最适宜得试验方法与拟定实验方案。
免疫毒性及其检测方法医学PPT

3. 对有拮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品的研究
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
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
天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编辑版ppt
3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 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外来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及其检测方法
免疫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当“抗原性异
物”或“异己成分”进入机体后,机体识别“自我”与 “非我”的成份,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来排斥非 我的物质,或诱导机体处于异常的生理状态。
免疫功能可以对机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产生不利
的影响。如对药物、花粉等的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器官
13
1、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防御功能,如正常组织(皮肤、粘膜等) 的屏障作用、正常体液的杀菌作用、单核巨噬 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 伤作用等天然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作用广泛且 与生俱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编辑版ppt
14
两类吞噬细胞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一类能与 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 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并不都具有
抗体活性。实践中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同
义词互用。
编辑版ppt
10
抗体的分类
IgG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几乎人体任何 组织都有分布,可以穿过胎盘,对新生儿的抗感染有 重要作用。
免疫毒性

接触性皮炎
Maybe due to either TH1 or CTL 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 疫应答的现象,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 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可分为器官特异 性和器官非特异性两大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为 多见,女性的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7倍
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
昆虫
能够诱导变态反应的抗 原性物质。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食入性变应原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肥大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嗜硷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指非遗传所致
,个体通过与外源性物质接触而被诱导和激活 的特异性的免疫能力。
特异性免疫
天 花 病 毒
天 花 病 人
接种牛痘
特异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及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体液免疫:以B 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
目的的免疫机制。属后天的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
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细菌、 病毒、肿瘤及寄生虫的抵抗力。本表列举能改变 宿主抵抗力的一些化学物质及药物等
外源化学物免疫抑制的机制:
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并未 完全明了,而且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可通 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免疫功能,总的来说 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大类。
生物技术药物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

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免疫功能检测
hypersensitivity 目前预测IV型变态反应
autoimmunity host resistance
Buehler试验、豚鼠最大化试验 (GPMT)、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局部 淋巴结试验(LLNA)
PLNA(报告抗原TNP-Ficoll、TNPOvalbumin)
%
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CD4/CD8比例
CD4/CD8
1.8 1.6 1.4 1.2
1 0.8
比 0.6 例
0.4 0.2
0
对照组
低剂量
中剂量
高剂量
图 猕猴iv 4周 LHRHA-PE38后外周血CD4/CD8比例
免疫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统计学意义与生物学意义(尤其单一指标) • 变化程度 • 与剂量/暴露关系 • 与拟用临床剂量的关系 • 疗程关系 • 涉及动物种属数量和受影响的终点 • 可能继发于其他因素 (e.g., stress,) • 可能的细胞靶点和(或)作用机制 • 引起这些变化的剂量与产生其他毒性的剂量关系 • 可逆性
• 放射免疫沉淀法(RIP) 液相法,中等或高通量水平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液相法,不需结合物(酶标记抗体),能检测到 不同亲和力的抗体和各亚型抗体
• 电化学发光法 液相法,可检测各种抗体亚型
抗体检测方法考察
• 方法学考察
—灵敏度:500-1000ng/ml,低滴度抗体检出 —受试物干扰:如有文献报道,如血清中受试物 浓度大于0.15µg/ml,则难以检测到抗受试物抗体。 一般从1:10开始稀释或对样品进行处理。长效? —精确度:利用阳性对照品重复测量 —阴性对照血清一般需从15只动物或50人中抽取
医疗器械免疫毒性检测方法及流程

免疫毒性检测方案免疫毒性效应可分为4种类型,免疫抑制,免疫刺激,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免疫毒理评价中应注意:剂量-反应关系通常是不典型的;由于免疫系统的代偿,单一的指标改变,不足以反映免疫毒性,全身性的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要保证足够的动物数和纵向,横向的对照;种属间的差异;免疫终点和免疫毒性评价实验的最佳时间选择。
评价免疫毒性的前提,要清晰和保障:(一)动物因素的稳定性和正常化✓动物因素:✓动物来源✓动物运送✓饲养条件✓饲养环境的质量✓操作对动物的刺激(二)试剂和实验的标准化(三)免疫抑制毒性的评价策略一般因素✓动物种属选择✓剂量选择(要求至少有一个剂量能够引起动物组织学或功能学改变,选择的高剂量组不应导致动物体重下降超过对照组动物体重的10%)✓剂量-反应关系(高剂量可能导致免疫抑制,中等剂量无诱导作用,低剂量有免疫刺激作用;应当尽可能选择适当的低剂量)✓暴露持续时间(啮齿类动物为连续28天,大型动物可超过28天)✓暴露途径✓常规毒性研究与免疫毒性研究的关系(免疫功能指标,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检查,血液学指标,临床化学参数,设置3个剂量组,其中有1或2个剂量已经做过常规的毒性试验。
)试验方案选择分级方案✓Ⅰ级(筛检阶段):血细胞计数,淋巴器官重量和组织学,直接PFC试验(是最敏感的免疫功能试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活性✓Ⅱ级(机制研究阶段):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的抗体反应,DTH反应,T淋巴细胞毒性,巨噬细胞功能和宿主抵抗力测试。
分阶段试验方案✓一线试验➢淋巴器官组织学检查:采样,称重,染色。
胸腺的重量减少可反映潜在的免疫抑制,脾脏重量减轻与免疫毒性存在剂量相关,激活和静止的淋巴结同时检测,从胸骨和股骨收集骨髓,梅格-Giemsa染色或细胞学,FACS检测。
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改变:骨髓,胸腺(退化/萎缩),脾脏(生发中心/萎缩),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标准血液学和临床化学参数:血细胞计数;骨髓毒性(集落形成试验);淋巴细胞亚型分析(B细胞,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CD14+,NK细胞CD56+,免疫标志物的激活情况,CD25,CD62L,CD44或CD71);血清免疫球蛋白(ELISA检测IgG、IgM、IgA、IgE)➢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体液免疫测定:注射特定抗原,一般在注射后5-10天内检测ELISA检测抗体水平。
免疫毒性试验

免疫毒性试验的指导原则(草案)本指导原则是为了有助于药品安全性的正确评价,对申报药品审评时所做免疫毒性试验提供的标准实施方法。
但是。
对于所有的药品进行完全一样的免疫毒性试验,有时也不尽合理,重要的是:应根据对象药品的特性采用最适宜的试验方法。
[背景]在清除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以及体内产生的癌细胞等,并维持生体正常的过程中,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导致机会感染和产生肿瘤,这在免疫功能缺乏症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乏综合征(AIDS)的病例中是人们所熟知的。
对免疫系统的有害作用(免疫毒性)与其他毒性不同,与其说是其直接对患者的生存带来威胁,不如说由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和内在性癌细胞的发生时产生的免疫毒性更有害。
关于药品审评申报的非临床免疫毒性试验,虽然指出了其重要性,但是,构成免疫系统的细胞组织及其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免疫功能的评价项目很多,除小鼠之外的试验动物,特别是毒性试验中通常使用的大鼠,其免疫功能试验方法的评价尚未充分进行,这些都是实情,而且免疫功能试验方法的设定较迟。
然而,近十年间,包括国际性的共同研究,免疫毒性试验方法的评价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即便是使用大鼠进行的免疫毒性试验,也进入了堪称充分而实用的阶段。
在本指导原则中,利用具有免疫毒性的诸多化学物质在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时与免疫毒性有关的检查项目中出现异常的现象,其原则是,根据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结果,在怀疑存在免疫毒性的场合下,进而再做免疫毒性试验。
免疫毒性包括抑制免疫功能、变态反应、自体免疫以及其他的免疫功能异常亢进等,但本指导原则并未将试验药物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和药物特异性的自体免疫)作为研究对象。
(注1)根据本指导原则,在符合表1的某一项时,必须进行免疫毒性试验。
生物制品及应用生物技术的药品不列入本指导原则的对象。
[指导原则的目的]为了有效地进行药物免疫毒性的检查及其性质的研究,必须根据预测的免疫毒性选择最适宜的试验方法和拟定实验方案。
免疫毒性及评价分析

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胺、重金属、有机溶剂
溶血性贫血
甲基多巴、青霉素、甲灭酸、苯妥英、干扰素-α、磺胺药
血小板减少症
乙酰唑胺、氯噻嗪、利福平、奎尼丁、氨基水杨酸、
硬皮病类
氯乙烯、石英、L-色氨酸
天疱疮
青霉胺、吡啶硫胺素
甲状腺炎
多氯联苯、多溴联苯、碘、锂、IL-2
免疫毒性的主要特点
• (一)免疫系统易感性 • (二)毒性反应复杂性 • 1.反应的选择性 • 2.反应呈双相性 • 3.免疫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的复杂性
• 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控制这 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了解发病机 制、指导临床治疗都有极其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它已成为临 床检验的一项重要指标。
3. 细胞免疫功能评价
• 常用的三种方法: • (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2)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试验(CTL ) • (3)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DTH)
免疫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阐明免疫毒性及其机制 • (二)进行免疫毒性的危险度评价 • (三)完善和发展免疫毒性评价方法
外源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外源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表现在
三个方面,即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和 自身免疫反应。
外源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 、 immunodepression)
麸质过敏症的病人容易出 现 严重腹泻、腹痛、胀 气、粪便酸臭的症状。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
表现: • 溶血性贫血 • 粒细胞减少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农民肺”(超敏性肺炎):“蘑菇工人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
一、免疫抑制
1、外源化学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包括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巨噬细胞功能、 NK细胞功能及宿主抵抗力等。
凡具有免疫抑制的化学物均能降低机体对细菌、病毒、
肿瘤及寄生虫的抵抗力。
例如:
1)人群中由于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 结缔组织病、慢性炎症性疾患及防止移植器官的排斥等, 可引起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合并症。 2)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的另一个合并症是继发癌症的 发生率增高,如果治疗停止后,继发癌症可部分或完全 消失。通过对大量存活10年以上肾移植病人的调查,几
和引起超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3. 对有拮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品的研究 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 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 天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该功能具有高度选择性,只针对引起免疫应答 的同一抗原起作用,故又称特异性免疫; ②异质性,不像非特异性免疫是由一种细胞对各种抗原异 物皆可引起相同的应答。特异性免疫是由不同类型的免疫 细胞对相应的抗原异物分别产生应答; ③记忆性,免疫细胞被特异致敏原保存记忆的信息,再遇 到同样的抗原异物时,能增强或加速发挥其免疫力; ④可转移性,特异性免疫力可通过转输免疫活细胞和抗体 转移给正常个体,使受体对原始抗原异物发生特异反应。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
(2) 过敏性肺病:
在过敏性肺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哮喘。在欧洲和美 国职业哮喘人群约占0.2%~6%,日本约有15%的哮喘 病例与职业有关。
三、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 就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
疫应答的反应 。 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机体的组织成份或免疫系统本 身出现了某些异常,致使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成份当成外 来物来攻击。这时候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机体自身一些 成份的抗体及活性淋巴细胞,损害破坏自身组织脏器。 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以致破坏正常组织结 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成为自身免疫疾病。
二、超敏反应
由于职业接触而引起的超敏反应由于职业暴露可引起各 型超敏反应,例如:
(1) 接触性皮炎:
某些染料、油漆、金属、塑料、药物等物质与人体接 触,使机体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物质,发生的湿
疹样反应称接触性皮炎。这类接触性皮炎约占整个职业
性皮炎的60%,表现为红肿、硬结、严重的反应可引起 局部组织坏死、皮肤溃疡及剥脱性皮炎。
第十章 外来化学物质 的免疫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免疫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当“抗原性异
物”或“异己成分”进入机体后,机体识别“自我”与 “非我”的成份,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来排斥非 我的物质,或诱导机体处于异常的生理状态。 免疫功能可以对机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产生不利 的影响。如对药物、花粉等的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器官 移植的排斥反应等。
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是指淋巴细胞对“异己”物质,特别是对生 物致病因素及其毒性有防御、杀灭和消除能力。 某一抗原只能选择性地刺激识别它的特异性淋 巴细胞。
换言之,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有针 对性,不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消灭多种抗原, 所以将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称为特异性免疫功 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免疫器官
骨髓:产生B细胞、K细胞、NK细胞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 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
腔上囊是禽类B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
淋巴结 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
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 胞及其前身
3、免疫分子
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分子, 包括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 等。
1、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防御功能,如正常组织(皮肤、粘膜等) 的屏障作用、正常体液的杀菌作用、单核巨噬 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 伤作用等天然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作用广泛且 与生俱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两类吞噬细胞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这类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异体蛋白和药物
免疫反应并形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能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性质。
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特性的物质叫完
全抗原,也叫免疫原;如大多数蛋白质、个别大分子多
糖、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异种血清。 仅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半抗原; 如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包括绝大多数多糖、所有脂类及 青霉素类药物。
免疫功能(肺、皮肤、胃肠道)影响的方法;建立从动物免
疫毒性检测结果外推到人的数学模型等。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2. 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
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采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整体、细胞、分子、基因水 平上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 机制,它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缺损的机制
三、免疫的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按特异性分 主动免疫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天然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承担 细胞免疫——T细胞承担 按抗原对象分
抗感染免疫 抗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 变态免疫 自身免疫
按发生的部位分
局部免疫 全身免疫
骨髓样干细胞 骨髓中 造血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红细胞、粒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细胞 前T细胞 胸腺 T细胞
的入侵 免疫稳定:清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异常细胞,如衰亡细 胞、损伤细胞。 免疫监视:监视、发现突变细胞(肿瘤细胞)并歼灭之。
抗原
抗原
等等。 抗原具有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性):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 是指能够能在机体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
特异性免疫包括:
特异性体液免疫是由B淋巴细胞对抗原异物刺激的应答, 转变为浆细胞产生出特异性抗体,分布于体液中,可与相 对应的抗原特异结合,发生中和解毒、凝集沉淀、使靶细 胞裂解及调理吞噬等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对抗原异物的应答,发展 成为特异致敏的淋巴细胞并合成免疫效应因子,分布于全 身各组织中,当该致敏的淋巴细胞再遇到同样的抗原异物 时,该细胞与之高度选择性结合直接损伤或释放出各种免 疫效应因子,毁损带抗原的细胞及抗原异物,达到防护的 目的。
二、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 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超敏反应与 免疫反应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 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 紊乱,免疫反应则主要表现为生理性防御效应。 某些药物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由于使用方式不同, 可出现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如青霉素所致的超敏反应通常以过敏性休克、荨麻疹、 哮喘等Ⅰ型超敏反应为主,亦可引起局部Arthus反应和 关节炎等Ⅲ型超敏反应;当长期大剂量静脉注射时,可引 起溶血性贫血等Ⅱ型超敏反应;若反复多次局部涂抹,则 造成由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免疫毒理学 (Immunotoxicology) 是在免疫学
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外源 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 用及其机制。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是免疫毒理 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和改进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方法 进一步改进和 确定免疫功能检测与宿主抵抗力试验;建立检测外源化学 物免疫毒性的体外试验方法;建立评价外源化学物对局部
三、自身免疫
四、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特点
1.反应的灵敏性 很多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造成不 良反应的剂量往往低于它们的一般毒性作用剂量。如小鼠 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基汞、四乙基铅和砷酸钠在表现出明 显毒性反应之前,就出现免疫功能改变。又如许多大气和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吞噬是一种古老的细胞 功能,也是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人血液中的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两类。 由于它们能非特异性地吞噬多种抗原,对机体 起防御和保护作用,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抗原异物 接触后产生的防御功能。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初次接触抗 原异物时并不立即发生免疫效应,而是在高度 分辨自我和非我的信号过程中被致敏,启动免 疫应答,经抗原刺激后被刺激的免疫细胞分化 生殖,逐渐发展为具有高度特异性功能的细胞 和产生免疫效应的分子,随后再遇到同样的抗 原异物时才发挥免疫防御功能。
小分子有机物与载体蛋白结合形成载体复合物后才
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抗体并不是与整个抗原分子
发生反应,而只能与抗原分子当中的特殊化学基团结合,
这种能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一个抗原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 种抗体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而不能与其他 抗原决定簇结合。
三、自身免疫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其基本 病理特征为化学物质诱导体内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活 性细胞,特别是辅助T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产生一种 或多种自身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 液循环到某些部位沉积下来,干扰相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 能,并通过激活补体,促使炎性细胞浸润,造成组织损伤。 如氯化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肾炎,可见染毒鼠血清 IgE和IgG浓度明显升高,脾脏IgG分泌细胞增多,血清 中抗核抗体、抗DNA抗体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 病理切片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和外周血管有线状或颗粒状免 疫复合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