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标准要点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血吸虫病诊断张家阴2022-12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粪便中含有活卵,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接触感染水。

(3)易感性:人和脊椎动物通常易感染日本血吸虫。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尾蚴通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丘疹和瘙痒。

这是一种快速且延迟的过敏反应。

当儿童蠕虫穿过宿主时,经过的器官(尤其是肺)会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和破裂,导致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儿童蠕虫通过人体时,患者可能会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由局部炎症和昆虫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不同类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中形成,阻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

这种病变主要见于卵子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脏和结肠。

在肝脏,卵肉芽肿位于门静脉分支和前窦静脉的末端,因此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严重感染的患者中,门静脉周围会发生广泛的纤维化。

在肝脏切片上,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脏,称为管道纤维化。

它是晚期血吸虫病的特征性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二、临床表现(1)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如下:1发热: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症状。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胞破裂、溶血
(三)红细胞鞣化
取1/10000鞣酸溶液与等量2.5%红细胞悬液 混匀,置于37℃ 中15min,并不断摇动。洗 涤,去除多余的鞣酸。
鞣化红细胞的优点 鞣化后红细胞易吸附蛋白抗原。
(四)红细胞致敏
取虫卵抗原原液1:100稀释,与2.5%的鞣化红 细胞等量混合,置于37℃水浴中30min,并不断摇 动,然后离心,洗涤,去除多余抗原。
用含有5%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56℃灭活) 的pH7.2PBS保护液,配成10%浓度的
(五)致敏红细胞的冰冻干燥
将上述致敏红细胞悬液摇匀,分装于2ml安瓿 内。每支0.4ml,立即放入-40℃冰箱冰冻,待全部 分装完毕后,移入冰冻干燥机内,冰冻干燥约24h, 干燥后封口,保存于4℃中备用。
(二)红细胞醛化
取人“O”型血红细胞3份(不同个体) 混合 ,用生理盐水洗涤 。置冰浴内,将戊 二醛溶液慢慢滴入红细胞悬液中,边加边 摇,醛化1h。用1/10000的柳硫汞蒸馏水配 成10%的红细胞悬液,置于4℃备用。
醛化红细胞优点 克服了个体差异,保证实验重复性 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在4℃可保存1年 避免操作过程中因振荡、低渗、冻融使红细
(四)在第2、第3孔中各加致敏红细胞悬液 25μl,将反应板放在振荡器上振荡1min,室 温下静置45min,观察反应结果。
四、反应标准
(一)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下沉在 凹底部,形成紧密的圆点,周围整齐 清晰。 (二)阳性反应:待检者血清以1:10 稀释度出现凝集反应为阳性起点
(三)反应强度 “-”:红细胞全部下沉在凹底部,形成紧密 的 圆点,周围整齐清晰 “+”:多数红细胞下沉在凹底部形成圆点, 周围可见少量凝集红细胞 “++”:凹底部可见明显的红点,凝集红细 胞在底部形成小薄层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4)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2.检疫方法
(1)皮内试验: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
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 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 性反应。 igm、igg、ige等,可采用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 集试验等方法检测。 等。
1.急性吸血虫病症状: 大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以夏秋季为多起病较急,以发 热等全身症状为主。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在38~40℃之间热型以 间歇热、弛张热为多见,其次为不规则热。热度下午或晚 上较高,可达40℃,伴畏寒,清晨汗出热退,发热可持续 数日至3 ~4个月不等。重者常有神志淡漠,听力减退, 甚至谵妄、昏迷。较久者常有消瘦、贫血及营养不良性水 肿等。 (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常见,多见于发热期, 广泛分布或仅局限于四肢, 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流行病学 (1)人群易感性 以农民为多,种植水稻地区人群比种植 干旱性农作物人群易感,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群比高纬度 高海拔地区人群易感;男女无差别,妇女在河中洗衣,儿 童在水中游泳均易感染。 (2)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狒狒与猩猩虽有自 然感染,但对本病传染不起作用。 (3)传播途径 患者尿液与粪便中虫卵污染合流、池塘 等水源,螺蛳感染后释出尾蚴,后者大多由皮肤或(与) 粘膜侵入。
总的来说,全国的血吸虫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部 分地区呈现出血吸虫病疫情蔓延扩散,表现为:
(1)老疫区血吸虫病患者增加 (2)钉螺扩散明显、新钉螺区出现、感染性钉 螺分布范围扩大 (3)部分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的 地区出现疫情回升,各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增 加
四、临床症状
根据初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 的不同,临床上分为: 1.急性(Acute) 2.慢性(Chronic) 3.晚期(Advanced Stage) 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

传染病学血吸虫病

传染病学血吸虫病
案例二
患儿李某,因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游泳而感染,出现发热、皮疹、腹痛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血吸 虫病,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
治疗经验分享
药物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等 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采取相应的对 症治疗措施,以缓解患者痛苦。
人群分布
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与疫水的接触机会有关,因此渔民 、农民、牧民等职业人群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是血吸虫病的高 发人群。
患病人数及影响
患病人数
全球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历史上曾有数百万血吸虫病患者,经过几十年的防 治工作,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影响
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轻者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重者 导致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血吸虫病还 对疫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原学检查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或 毛蚴孵化法等,在粪便中查找血 吸虫卵或毛蚴,以确定感染。
肠粘膜活检
在肠镜下取肠粘膜组织进行压片 或组织切片检查,可发现血吸虫 卵。
免疫学诊断技术
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特 异性抗体,辅助诊断血吸虫病。
抗原检测
应用循环抗原(CAg)检测技术,在感染早期即可检出特异性抗原,有助于早期 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如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 蚴,或免疫学检查阳性,可诊断为血 吸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一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一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 GB15976一一2006 )
一、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5%以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降至5% 以下;不出现急性血吸虫病暴发;以行政村为单位, 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包据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下同)少于10 例;同一感染地点l周内连续发生急牲血吸虫病病例少于5 例;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

二、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 以下;不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倒;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

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畜;连续2年以上查不到钉螺;已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并有监测巩固方案和措施。

四、血吸虫病疫情消灭标准
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连续5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和病畜。

血吸虫病诊断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诠释20190911

血吸虫病诊断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诠释20190911
血吸虫病诊断及相关检测技术 标准诠释
已颁布国家和行业血防标准目录
序号 G-1 G-2 G-3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GB 20048-2006 丝虫病消除标准
GB 26345-2010 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
GB 15976-2015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
代替标准号 GB15976-1995;GB15976-2006
3、取血凝反应板,横向平放纵向使用。于第 1 列第 1 孔加稀释液 100 μL,第 1 列的第 3、4 孔各加稀释液 25 μL,第 2 孔不加稀释 液。
4、于第 1 列第 1 孔加 1 号待测样本 25 μL,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至第 2 孔,再从第 1 孔吸出 25 μL至第 3 孔,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至第 4 孔,充分混匀后吸出 25 μL 弃去。
晚期血吸虫病:应与结节性肝硬化、原 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等疾病相鉴别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A.1 流行病学 A.2 临床表现 A.2.1 急性血吸虫病 A.2.2 慢性血吸虫病 A.2.3 晚期血吸虫病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血清学检查
B.1 间接红细胞凝集实验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3胶体染料试纸条实验 B.4 环卵沉淀试验 B.5 斑点金免疫渗滤实验
(WS/T 630-2018)
一、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范围
各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
各级医疗 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
血吸虫病 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注:改写GB 15976—2015, 定义3.1 )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将抗原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 的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通过抗体桥联,出现肉眼 可见的凝集现象,以检测样本中的相应抗体。最常用的红细 胞为健康人“O”型红细胞。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6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是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以下其主要内容: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疑似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原则:血吸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血吸虫病的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等级。

疑似病例:有疫区生活史或与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粪便或直肠棉拭子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蚴,或血清学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弓|起的肝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过病原学检查(如肠系膜淋巴结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或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证实存在血吸虫感染。

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应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对于有肝脏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的患者,还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鉴别。

以上是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审核:批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患者体内不同的器官组织,能够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成虫,这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金标准。

在患者的粪便、肠道黏膜可以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慢性期在肝脏也可以找到血吸虫。

同时如果血吸虫存在异位器官寄生的可能,比如寄生在肺、肾脏、神经系统,通过穿刺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之一;
2、可以采取血吸虫针对性的抗体检查,考虑诊断血吸虫病;
3、在器官或者是体液当中,找到了血吸虫感染的核酸,也是诊断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要进行穿刺操作,从而取得机体组织诊断血吸虫病。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晚期血吸虫病调查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晚期血吸虫病调查

限制性心肌病:常在30岁前死亡。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是肝静脉流 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窦扩张淤血,腹水为漏出液。临床 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及特征性胸腹壁皮肤浅表静脉 曲张,早期无明显肝功能异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超 声波、CT可见肝静脉内血栓,下腔静脉狭窄等。 门静脉血栓: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少见,常发在 脾切除门腔静脉吻和术处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形成的 伸延(化脓性门静脉炎,腹部钝器伤):起病急骤、剧 烈腹痛、腹胀、呕吐、呕血、血便、腹泻、一但出现腹 水则量多,生长迅速。
2.首次确诊为晚血时间: 年,晚血类型:□(1)巨脾型 (2)腹水型 (3)结肠
增厚型 (4)侏儒型
3.曾否患过急性血吸虫病:□ =1;否=2
4.血吸虫病治疗史:□ 有=1; 无=2
5.治疗次数: □ 1次=1; 2次=2; 3-5次=3; 6-8次=4; 8次以上=5
6.末次治疗时间: 年 月: 治疗依据:□ (1)粪阳 (2)血阳 (3)其他
由虫卵或成虫的毒素与局部病变通过反射引起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脾功能亢进对垂体可能有抑制 作用。 通过有效病原治疗及脾切除,大部分病例生长发育可 进步。
6.鉴别诊断
a. 肝硬化按病因分: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 (>160g/d)、血吸虫病、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工业 毒物和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及其他。 b. 肝炎肝硬化:多由乙、丙病毒性肝炎引起,乙、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呈阳性,病程进展较快,大量肝 细胞坏死,严重肝衰,预后较差(见表2)。
三、现病史及主要临床表现
1.身高 cm,体重 kg, 发育:□ 正常=1;差=2;营养:□ 良好=1; 一般=2;不良=3 2.劳力:□ 弱=1;半=2;无=3 3.腹胀:□ 有=1;无=2;呕(便)血:□ 有=1;无=2;肝区痛:□ 有=1;无=2;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C治疗(参考件)C1 急性血吸虫病C1.1 支持和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可先用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退热改善症状后开始病原治疗。

C1.2 病原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及第2日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在第3~6日内服完。

每日剂量3次分服。

C2 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亦可采用成人总剂量50~60mg/kg(儿童体重小于30kg者按总剂量70mg/kg计),2日疗法,每日量分2~3次在饭后或餐间服,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剂量。

治疗可由医务人员送药上门,或定点发药,年老、体弱,伴发其他疾病者应在当地血防组或卫生院住院服药,服药期间及服药结束后3~5天内应适当注意休息,减轻体力劳动,避免高空和水上作业。

C3 晚期血吸虫病C3.1 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功能代偿良好的晚期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l日或2日疗法。

对年老、体弱、肝功能较差或有夹杂症的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3日疗法或90mg/kg6日疗法。

每日剂量3次分服。

C3.2 对症治疗C3.2.1 巨脾:凡脾脏肿大达Ⅲ级,或脾肿大达Ⅱ级,并伴明显脾机能亢进者,或脾肿大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均为脾脏手术的.适应症。

手术治疗有单纯脾切除术、脾切除加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血流阻断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等。

C3.2.2 腹水:治疗原则与一般肝硬化腹水相同。

内科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医治疗包括支持疗法、限制钠盐与水分摄入、营养与支持药物的应用、合理使用利尿剂等。

中医则辩证论治。

C3.2.3 上消化道出血:应先内科处理。

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止血剂的合理使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与三腔管气囊填压止血,必要时也可考虑内窥镜注射硬化剂止血,或去甲肾上腺素冰水溶液洗胃。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首先,通过患者的病史了解其生活、工作环境和接触史,尤其是是否有饮用过受污染的水源。

其次,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肝脏肿大、腹水、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可能与血吸虫病有关。

再者,实验室检查是血吸虫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和尿液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寄生虫引起的贫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可以发现血吸虫卵,尿液检查可以发现血尿和蛋白尿等。

最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等可以帮助观察肝脏和肠道的病变情况,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除了以上的金标准,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如免疫学
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和纳米技术诊断方法等,这些新的诊断方法可能会成为未来血吸虫诊断的重要手段。

但无论如何,对血吸虫病的诊断都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血吸虫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血吸虫诊断的方法会更加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 胸部X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胸部 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 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继而肺出现散在性 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 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病 变一般在3~ 个月后逐渐消失 个月后逐渐消失。 变一般在 ~6个月后逐渐消失。偶见虫卵 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 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可见组 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 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 形成溃疡时, 形成溃疡时,常有呕血及幽门梗阻等引起 的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 的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 此外,偶见虫卵沉积皮肤、输卵管、 此外,偶见虫卵沉积皮肤、输卵管、子宫 颈、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付睾等 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 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 中等型(Ⅱ度)腹水患者腹水较明显 中等型( 腹围80~ ),能耐受水但不 (腹围 ~90cm),能耐受水但不 ), 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 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 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 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 有低钠血症。重型( 有低钠血症。重型(Ⅲ度)患者腹围 常>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 月以 ,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 无自发性利尿, 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 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 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 患者有低钠血症, 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 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A. 有疫水接触史; 有疫水接触史; B. 无症征,或肝左叶肿大,间有腹痛,腹 无症征,或肝左叶肿大,间有腹痛, 泻或脓血 C. 粪便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或直检查出虫卵, 粪便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或直检查出虫卵, 有治疗史者应为近期变性虫卵或活虫卵。 有治疗史者应为近期变性虫卵或活虫卵。 D. 免疫学检测阳性。或有治疗史治后三年 免疫学检测阳性。 检测阳性,循环抗原检测阳性。 检测阳性,循环抗原检测阳性。 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A+B; ; 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A+B+C; ; 临床诊断:A+B+D; 临床诊断: ;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体5种血吸虫生活史比较
虫类
成虫寄生部位 虫卵分布
日本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痔上静脉、门静脉
虫卵排出 寄生宿主
中间宿主 地理分布

牛、羊、
钉螺
中国、菲律宾、
猪犬、猫及啮齿
日本、印度尼
类等7个目40余种
西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曼氏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粪 痔静脉丛、肠系膜 上静脉
猴、狒狒、啮齿 双脐螺 类等7个目约40 余种
在考虑诊断血吸虫病是应与下列疾病进行 鉴别诊断:
1.伤寒: 近年来伤寒亦发生变异,临床表现不典型,稽留 热、相对缓脉已趋少见,肥达氏反应抗体不高,甚至完全 阴性者可达10%-30%。现主张用酶标法检查血清抗原或检 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与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急性血 吸虫病重型可出现类似伤寒的中毒症状,肥达氏反应也可以 增高,但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增高,是急性血吸虫病有别于 伤寒。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伤寒者,病情迁延,治疗 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伤寒杆菌也钻入血吸虫成虫体内, 使抗菌药无效,当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下降或消失时,细 菌离开血吸虫成虫而进入血液,再次造成对人体致病。近 有主张进行一次杀虫治疗,可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生物与生
物之间的关系,从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分为共栖 关系、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此称寄生关系。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中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
地生长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
并使对方受到损害,将寄生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生
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 动物,并可能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这些动物就成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1,查病对象和频次1.1一类流行村每年对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询检法查病1~2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2二类流行村每年传播季节结束后1个月,对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3三类流行村每2年在传播季节结束后,对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4四类流行村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均达90%以上。

对当年检获感染性钉螺的村,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相关村民组6-65岁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5五类流行村对当年检获钉螺的村,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相关村民组6-65岁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检率均达90%以上。

1.6对有疫水接触史的流动人群,每年采用询检法或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

2查病方法2.1询检法主要是询问受检人员在末次治疗后,近1~2年有无疫水接触史及有无发热、腹泻等主要血吸虫病症状。

2.1.1材料准备听诊器、血压计、询检法调查登记表。

2.1.2操作步骤2.1.2.1应仔细询问受检者血吸虫病查治史、末次治疗时间及此后接触疫水地点、时间、接触方式及出现的症状。

2.1.2.2必要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非血吸虫病引起的发热、腹泻、肝肿大等临床症状体征。

2.1.3诊断标准末次治疗后,近1-2年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疑似血吸虫病症状,定为本法阳性。

2.1.4注意事项2.1.4.1应注意受检者接触水体地点周围的钉螺分布变迁及现状。

2.1.4.2避免诱导性询问血吸虫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2血清学方法根据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原理,用已知抗原(抗体)和采集的人体血清进行体外检测抗体(抗原)的方法。

目前人群查病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如下几种,可选任何一种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由于血清学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般不用于效果评价。

2.2.1环卵沉淀试验(COPT)2.2.1.1材料准备抗原(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石蜡、载(盖)玻片、显微镜、温箱、离心机、滴管、塑料管、针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1急性血吸虫病5.1.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慢性血吸虫病5.2.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5.3晚期血吸虫病5.3.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 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6.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A.1流行病学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流行区最东为上海市南汇区,东经121°51′;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22°20′;最西为云南省云龙县,东经99°04′;最北为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

血吸虫病的传播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特点,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40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吸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了疫水后感染血吸虫。

影响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

A.2临床表现A2.1急性血吸虫病对发生于初次感染者,在接触疫水后1d~2d内,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痒。

突出症状是发热,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者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脏肿大。

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A2.2慢性血吸虫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偶有轻度肝脏或脾脏仗大,多数肝功能正常。

但可因重复感染而出现明显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症状有间歇性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腹泻、粘液血便常于劳累后加重。

有的可表现明显的肝脏肿大,以左叶显著,且部分人有脾脏肿大。

嗜酸粒细胞多数增高。

A2.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

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导致劳动力减退。

常伴有性功能减退。

肝脏肿大,质硬,无压痛。

脾脏肿大明显,可达脐下。

腹壁静脉曲张。

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

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

晚期血吸虫病分为4种类型:①巨脾型:指脾脏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者。

②腹水型: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过度劳累或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后诱发,腹水可时消时现,病程从数年到10年以上。

③结肠增厚型:亦称结肠肉芽肿型或结肠增殖型。

常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或索条状物,有轻度压痛。

④侏儒型:系儿童时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又未及时治疗所致,患者发育迟缓,身体矮小。

实验室检查多见贫血、肝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如腹水)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血清学检查B.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B.1.1抗原: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SEA致敏的绵羊红细胞。

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

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1280~1:2560为合格。

抗原也可采用SEA和AUA的混合抗原;血球也可采用人“O”型红细胞。

B.1.2操作方法B.1.2.1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B.1.2.2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B.1.2.3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

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为1:5,1:10。

B.1.2.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

B.1.2.5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作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B.1.3结果判断B.1.3.1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B.1.3.2阳性反应:++++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者小。

+红细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形成一圆点,周围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肉眼见周边模糊(或中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空白点)。

B.1.4反应标准:以血清1:10稀释出现凝集反应可判为阳性。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2.1抗原或抗体:常用SEA包被载体检测抗体,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包被载体以检测抗原。

B.2.2操作方法B.2.2.1于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SEA或单克隆抗体,置4℃过夜。

B.2.2.2次日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盐水(PBS-T PH7.4,0.01mol/L)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3于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100或1:200稀释的受检者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批设1个阴性对照和1个阳性对照)100μl,37℃,1h。

B.2.2.4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5加入以PBS-T作1:1000或1:4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

B.2.2.6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7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邻苯二胺(OPD)或四甲基联苯胺(TMB)底物溶液,37℃,30min。

B.2.2.8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L硫酸(H2SO4)50μl以终止反应。

B.2.2.9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OPD为底物)或450 nm (TMB为底物)光密度(OD)值,以P/N≥2.1倍判为阳性。

B.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DDIA)B.3.1抗原:胶体染料标记的血吸虫SEA。

B.3.2操作方法B.3.2.1轻轻混匀抗原贮存管中胶体染料标记的抗原液。

B.3.2.2加50μl标记液至PVC小杯中,再入10μl待检血清,缓缓混匀1min。

B.3.2.3取试纸条插入小杯中,约10min左右,待对照带区出现紫蓝色反应带,即可判断结果。

B.3.3结果判断以检测带区和对照带区均出现紫蓝色反应带为阳性;以对照带出现紫蓝色反应带,而检测带区无反应为阴性。

B.4环卵沉淀试验(COPT)B.4.1虫卵: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

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种尾蚴1500~2000条,42 d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

B.4.2操作方法:先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 ml~0.10 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个~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24mm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h~72h后用低倍(80×~100×)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显微镜下加以识别。

为简化操作亦可选用预制的有双圆孔的双面胶纸条,只需在圆孔中加入干卵和50μl血清,覆以盖玻片,置37℃孵箱中48h,观察结果。

或选用预制干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湿盒中37℃保温经24h取出,倾去血清,加少量盐水显微镜下观察反应。

B.4.3反应标准:典型的阳性反应虫卵周围有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

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