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第一章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子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各名牌大学争相录取的人才。而美国的名校对“高考状元”却并无偏爱。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六成高考状元被哈佛拒收。这件事反映出国际人才标准的新趋势。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从养成良好习惯开始。

第一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学会做人的本质含义是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周南照所说,学会做人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父母不是战略家但需要战略眼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忠心教授所说的那样:“幼儿教育是基础,基础是根基,根基是要承重的,要承受一生的重量,光学习知识和技能是无法打牢根基的。”因此,家庭教育并非都是技巧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习惯是对人的解放还是成为人的枷锁?这取决于你养成了什么习惯。如果是养成爱运动、爱读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做事有计划等好的习惯,自然是人的解放;如果是养成做事拖拉、言而无信、依赖他人、没有责任心等坏习惯,自然是人的枷锁。因此,要以做人做现代人为导向来培养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需要潜移默化。因此,就儿童的习惯培养而言,家庭的作用至少比学校高出100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认为,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去完成。他说了一句堪为经典的话:“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教师。”

教育的真理是朴素的。现已95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被誉为新中国幼教拓荒者,她的教育观点极为朴素:“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丰富孩子的经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点也不费劲。”相反,今天重压之下的孩子因为扭曲,所以就成长得很费劲。

习惯与能力是什么关系呢?也许,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最明白:“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人们追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能也是一种习惯。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所说,按习惯做就“心安理得”,不按习惯做就“失魂落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论对于习惯的观点最为奇特,他说,习惯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习惯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或许可以说,习惯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的历史。

教育荒废与新人才观

今天的教育是人人重视,家家户户关心。但是人们重视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反思自己的教育,认为日本的教育处于一种荒废的状态,即表面上抓得很紧,实际上荒废了真正的教育——人格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我在反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的时候,也有特别深的感悟,因此写出了《夏令营中的较量》。

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据《上海商报》2012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近

两年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下属的心理健康援助热线,每天都能接到40~50个心理困扰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求助电话。统计的结果显示,20~40岁的自杀高危人群占总数的40%左右,女性与男性求助者的比例大致达到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老师向记者介绍说,每年都有3~5名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向他寻求心理帮助。

2012年5月,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严俊在北京积水潭桥附近的护城河跳河自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严俊是村里唯一考上清华的孩子,而且本科毕业后直接被保送为研究生,父母都盼着严俊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光宗耀祖,却不料等来的是这个噩耗。

严俊为什么自杀呢?原来严俊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把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但由于学习成绩好,父母和老师都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同学发现严俊出现了精神紊乱的问题,给他父母打电话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时,严俊虽然忙于毕业论文,但性情变得越来越诡异,有时会突然冲到操场上大喊,还时常向母亲抱怨毕业论文难写,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自己压力很大。

5月4日,严俊就想在宿舍内拿着剪刀触碰插座自杀,但手指被击伤后没有成功。中午严俊被送到医院治疗时,从厕所窗户跳出后出走。5月7日被发现在护城河里溺水身亡。

从2013年1月到3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媒体已经报道了7起大学生自杀的新闻。

除了大学生外,中小学生的人格健康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扬子晚报》2013年1月18日的报道:12355南京青少年综合服务台对9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 %的中小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和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中小学生分别为35 %和61 %。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过一闪而过的自杀念头。

2013年3月12日,《合肥晚报》报道《合肥一小学生不愿写作业声称要以自杀威胁妈妈》。原来,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这名小学生就被迫在周五晚上用一个小时做了40道数学口算题,周六、周日两天又被硬压着完成了其他作业。最后,儿子让妈妈在作业本上签字,结果妈妈嫌他做作业拖拖拉拉不肯签。于是这名小学生就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你不给我签字我就自杀好了!”

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也可能随时崩溃。

著名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说得非常深刻:什么叫人才?人才是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的,“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这种人更不能叫人才。我们当然希望两者统一,希望是“人才”,但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宁肯他是“人”没有“才”,也不要他有“才”不是“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所以,人才先要成人,其次是成才。我们国家也存在着教育荒废的现象,很多父母关心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为孩子升学考试乐此不疲地操劳。难道父母不需要关心孩子是否开心吗?如果孩子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能积极化解一些不良情绪,对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不会感恩难有爱心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需要与培养孩子的孝心结合起来,孝敬长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尊敬长辈的教育,他说:“尊重、敬慕老一辈,这是我们生活的法则。”为此,他特别对青少年提出了“十不准”的要求:

一是在大家劳动的周围,不准闲待。在你清楚知道长辈人正在干活而不允许你休息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