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1. 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
内脏神经系统是一种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反应性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安静时的活动。
这两个系统共同协调和支持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
2.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
内脏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脊柱神经节和腰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颈部。
这两个系统分别起到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3.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调节调和各种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收缩和扩张、肺部的通气、消化和排泄等。
4. 内脏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联合感觉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加速心脏的收缩和扩张,提高血压,增加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含量,加速新陈代谢和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降低心率和血压,增进消化和吸收,增加能量和储存体内的营养物质。
5.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低血压、心动过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总之,内脏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它与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一起协调和支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4.交通支 每一个交 感干神经节与 相应的脊神经 之间有交通支 相连,分为:
4.交通支 ①白交通支: 有髓鞘的节前 纤维组成,呈 白色。白交通 支仅存在于 T1-L3共15对 脊神经的前支 与相应的交感 干神经节之间。
4.交通支 ②灰交通支: 连于交感干与 31对脊神经 前支之间。由 交感神经节后 纤维组成。无 髓鞘、色灰暗, 故称灰交通支。
4.纤维粗细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是较粗的有髓纤维,内脏运 动神经是薄髓和无髓的细纤维。 5.分布形式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 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 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一、交感神经 ㈠概况
1.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T1L3(有的书 中C8-L2)节 段灰质侧角 的中间外侧 核。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3.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行程 节前纤维:脊 髓中间外侧核 发出→脊神经 前根→脊神经 干→白交通支 →椎旁节,有 三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 的椎旁节,并 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 升或下降,终止 于上方或下方的 椎旁节。 T1-5来的纤维上 升;T6-10来的纤 维上升或下降; T11-L3来的纤维 下降。
4.分布范围不同 交感神经:在周围的分布 范围较广:头、颈部、胸、 腹腔脏器,全身血管、腺 体、竖毛肌; 副交感神经:不如交感神 经广泛,大部分血管、汗 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 均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5.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
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
四、内脏神经丛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 觉神经在达到所支配脏器过程中常互 相交织,共同构成内脏神经丛。 这些神经丛主要攀附于头、颈、 胸、腹腔内动脉周围或分布于脏器附 近和器官内。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非意志神经,是指位于非意识控制下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部分。
它主要负责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肺、胃等器官的自动调节。
内脏神经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维持人体的应急反应,也被称为“战斗或逃
跑反应”。
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跳、
提高血压、扩张肺部气道以增加肺活量,并抑制消化系统的功能。
这一系统在应对急激的情况时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当人体遇到紧急的危险或面临高度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启动,以增加机体的生存能力。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它能缓解紧张和应激,并在身体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发挥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这一系统在身体处于安静、休息或消耗较少能量的状态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身体进行恢复和修复。
内脏神经与脑和脊髓之间主要通过一对位于颈部和胸部的神经束,即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神经,它从脑干延伸到胸部和腹部的内脏器官,控制心脏、肺部、胃肠道和其他内脏器官的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经如交感神经的胸腔神经和腰腹神经,它们通过脊髓与内脏器官相连。
内脏神经的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调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维持人体
的内部平衡和稳定。
当内脏神经发生紊乱或失调时,会导致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心律不齐、胃病、输尿管结石等。
因此,了解内脏神经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1.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system)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功能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所以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因为他主要是控制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2.牵涉性痛 referred pain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牵涉性痛优势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发生在离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其发生的机制是: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部位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受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
其形态学基础是: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和内脏器官。
(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痛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运动,汗腺分泌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head zones)3.试述与脑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的名称及各节,节后纤维的分布1)由中脑动眼神经副核发出随交感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眶腔后到达视神经后段外侧的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由脑桥的上泌涎核发出的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一部分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颚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及腭粘膜的腺体;一部分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
3)延髓下泌涎核发出岁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内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4)由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的分支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结肠左曲以上腹腔脏器)5)由脊髓S2-S4的骶副交感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出骶前孔,又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2)胸部: 胸交感干 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胸神经节 10~12个(以11个最为多见)
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随12对胸神经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第1~5 胸交感神经节→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心丛等 ③穿行第6~9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 ④穿行第10~12 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主动脉肾节
神经系统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第二节 脑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三、牵涉性痛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1-
内脏神经系统
包括
中枢部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15-
(二)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节
头部: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 位于心丛、肺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内的神经节 支气管和消化管壁内的神经节等
副交感神经元属于胆碱能神经元,其中多数尚含有血管活性 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类物质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T1~T6)中间外侧核的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部, 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
(T6~T10)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至其它胸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T11~L3)在交感干内下降,在腰骶部交感神经节换元。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效应器
4
副交感N
节前N元
节后N元
植物性N节
节前纤维 节前N元的胞体
节后纤维 节后N元的胞体
5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N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6
7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散大
缩小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胃肠
蠕动减慢
蠕动增强
膀胱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
肌收缩(贮尿)
弛(排尿)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 脑干副交感核(4对)
36
肠系膜 下N节
(4)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骶、尾N→下肢和会阴部血管、
汗腺和竖毛肌 ②加入盆丛→盆腔器官
37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瞳孔开大肌, 胸、腹、盆腔内脏平滑肌, 心肌, 全身血管, 竖毛肌, 腺体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fight-or-flight”
39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比较: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部 大脑、间脑、脑干、脊髓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3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
内 脏 运 动 神 经 概 况 示 意 图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的器支配
神经元数目
一个
两个(节前、 节后)
纤维成分
一种
两种(交感、副交感)
纤维粗细
节后纤维分布 形式
较粗的有髓纤维 神经干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也称 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 等处的内感受器将刺激传至各级中枢,在维持机体内、 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肺丛
•③内脏大神经; 心丛
•④内脏小神经;
•⑤内脏最小神经。
•
(3)腰部:
•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 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 肌内侧缘之间。 •腰感干发出的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连接5对 腰神经 •②腰内脏神经 • 腹主动脉丛 • 肠系膜下丛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 消化管道及盆腔脏器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神经节和1 个奇神经节。 •节后纤维的分支: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②一些小支加 入盆丛
薄髓、无髓 神经丛
(一)交感神经
•1. 概观: •(1)交感神经:
• ◆低级中枢:T1-L3节段的灰质 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 节、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和交感 神经丛等;
内脏神经系统介绍
颅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6
脊髓S2-4副交感核—节前纤维—盆内脏神经—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 ——盆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2)
骶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7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神经节位置 节前后纤维长度 分布范围不同 T1~L3 脊髓 T1-L3侧角 椎旁节、椎前节 节前短、节后长
① 发自椎旁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随脊神经分布于全身血管、汗腺、立毛肌。 ② 攀附动脉走行,形成丛,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 直接分布于器官。
12
(二)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13
1、中枢部
→内脏器官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20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医学全在线
21
22
23
10
(3)交感神经走行
节前纤维: 中间外侧核 — 前根 — 脊神经干 — 白交通支 —交感干 ① 终于相应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② 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③ 穿过椎旁神经节后终于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11
节后纤维:
医学全在线
低级中枢
(1)脑干内的 副交感核 (2)脊髓S2-4的 骶副交感核
14
2、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近旁或壁内,包括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副交感神经分为颅部、骶部副交感神经。)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08
而习惯上的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仅仅指
09
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包括内脏感觉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结构、功能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行径特点
脑干、脊髓中枢发出后,直达而不交换神经元
中枢发出后,交换神经元后达到效应器:(1)节前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轴突 , 称节前纤维。 (2)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内脏神经节, 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内节
节前后纤维长度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分布范围不同
分布范围广泛
较局限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拮 Fra bibliotek 抗又相互协调
作用比较:
二、内脏感觉神经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周围突
脊髓后角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脊神经节
周围突
———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内脏器官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内脏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炎、胃溃疡等,常表现为 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
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常表 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 等症状。
生殖系统疾病
如性功能障碍、乳腺增生等, 常表现为性欲减退、乳房胀痛
等症状。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
维持内环境稳定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各种生理活动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调 节体温、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
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01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内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与中枢神经系统紧密相连,接受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
02 03
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内脏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例如 ,内脏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某些激素的分泌,而激素也可以影响内脏神经 系统的功能。
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手段
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采取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 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需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心态。
预防措施与保健建议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卫生习惯等,以降 低患病风险。
保健建议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等一般感觉。
特殊内脏感觉神经
传递味觉、嗅觉等特殊感 觉。
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
起源于脊髓胸腰段,通过交感神经节 和节后神经元支配内脏器官、血管和 腺体,使其兴奋。
副交感神经
起源于脑干和脊髓骶段,通过副交感 神经节和节后神经元支配内脏器官、 血管和腺体,使其抑制。
人体形态学课件内脏神经(很完整)
内脏神经能够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以适应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 化。例如,当人体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当人体处 于安静或休息状态时,副交感神经会兴奋,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05 内脏神经在临床医学中的 应用
内脏神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内脏神经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1 2
心脏节律调节
内脏神经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和传导系统,影响 心脏的跳动和血液输出,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血管张力调节
内脏神经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和张力,影响血压和 血流量的变化,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
3
心血管反射调节
内脏神经参与心血管反射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 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 态平衡。
04 内脏神经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01
02
03
神经调节
通过内脏神经纤维传递神 经冲动,快速、精确地调 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在血 液中传播,间接地影响内 脏器官的功能。
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维 持内环境稳态中相互补充, 共同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脏神经的反射弧与反射机制
内脏神经可调节肺血管的舒缩和张力,影响肺动脉压力和肺血流量,与肺动脉高压、肺栓 塞等疾病有关。
06 内脏神经的研究进展与未 来方向
内脏神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研究
早期的内脏神经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 学描述和生理功能方面,如内脏感觉 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分布、传导通路等。
现状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 的交叉融合,内脏神经的研究已经深 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内脏神经的 生理、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体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ppt课件
系 统
中 脑干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低级中枢:动眼神经副核,
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枢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部 间脑 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内分泌
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 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4-
一、内脏运动神经
颈上神经节 心丛
胃 腹腔神经节 小肠
-8-
(4)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脊神经节 后根
腹腔神经节
前根
交感干神经节
-9-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3种去向: 中间外侧核—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2)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节间支
颈部3-4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7-
(3)椎前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 颈胸神经节
交感干 肺丛
胸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腰神经节
腰内脏神经 骶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3-
内脏神经系统组成概括如下:
交感神经(颈、胸、腰、盆部)
周 围
内脏运动神经
颅部:行于动眼、面神经、舌咽、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内 骶部:盆内脏神经
内
部
内脏感觉神经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膝神经节、舌咽神经下节、迷走神经下节
脏
神 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三、牵涉性痛
概念: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 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
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
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心传入神经与皮肤传入神经中枢投射联系
系统解剖学(第9版)
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一)眼球
1. 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 2. 交感神经:来源于颈上神经节,攀附于颈内动脉,分布于瞳孔散大肌等。 3. 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中来源于动眼神经副核的神经纤维,在睫状神经节 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交感干和交感神经节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中枢突 膝神经节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周围突
孤束核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脊髓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骶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于正常的内脏活动一般不引起主观感觉。 2. 内脏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膨胀、冷热、缺血等刺激则十分敏感。 3.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内脏痛定位亦不准确。
3. 交感干的位置在脊柱两侧,由19~24个椎旁节连接;椎前节有4个;T5~T9发 出内脏大神经、穿膈脚,终止于腹腔神经节;T10~T12发出内脏小神经、穿膈脚,
终止于主动脉肾神经节。
4. 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叫牵涉性痛。
谢谢观看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内脏运动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1. 副交感神经低位中枢 颅部: 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中脑) 上泌涎核(位于脑桥) 下泌涎核(位于延髓) 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 骶部: S2~S4 骶副交感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脊髓灰质前角
骨骼肌 仅一级神经元, 仅一级神经元,胞体位 于低级中枢 多为较粗的有髓纤维, 多为较粗的有髓纤维, 传导速度较快 只有一种纤维成分 一般受意志控制 以神经干的形式直接到 达效应器
脊髓灰质T1-L3侧角、 侧角、 脊髓灰质 侧角 脑干及骶副交感核
平滑肌、心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由两级神经元构成,有节前、 由两级神经元构成,有节前、 节后纤维之分 为较细的无髓或薄髓纤维, 为较细的无髓或薄髓纤维, 传导速度较慢 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 常为交感、 常为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 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 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 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 由丛再分支到效应器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 脏 神 经 系 统 概 观
交感低级中枢( 中间带外侧核) 交感低级中枢(T1~L2或L3中间带外侧核) 低级中枢 或 中间带外侧核
脊髓
副交感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S2~S4骶副交感核) 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内脏感觉中继核(孤束核)
中枢突
(二)进入中枢后
1、与内脏运动神经 元联系(内脏- 元联系(内脏-内脏 反射) 反射)。 2、与躯体运动神经 元联系(内脏- 元联系(内脏-躯体 反射) 反射)。 3、传至大脑皮质(可 传至大脑皮质( 产生内脏感觉) 以产生内脏感觉)。
(三)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1、内脏感觉纤维数量较少,以细纤维为主,痛 内脏感觉纤维数量较少,以细纤维为主, 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 阈较高,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但内 脏强烈活动时可产生如恶心、饥饿、胀等感觉。 脏强烈活动时可产生如恶心、饥饿、胀等感觉。 对挤压、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对牵拉、 对挤压、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对牵拉、痉 膨胀等刺激很敏感。 挛、膨胀等刺激很敏感。 2、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即一个脏器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 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 的感觉纤维经过多个节段的脊神经进入中枢,而 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 一条脊神经又包含来自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因 此内脏感觉往往是弥散 弥散的 定位不够准确。 此内脏感觉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够准确。
连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的神经纤维, 连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脊神经之间的神经纤维, 交感干神经节 之间的神经纤维 交通支。 分白、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es) 白交通支 由脊髓灰质侧角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 节前纤维, 由脊髓灰质侧角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 仅存于T 仅存于T1~L3节段各脊神经的前支和相应的交感 干神经节之间。 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es) 灰交通支 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 对脊神经中全 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31对脊神经中全 色灰暗。 有,色灰暗。
中 枢 部
脑干
副交感核: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迷走神经背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下泌涎核) 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 副交感低级中枢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心血管运动调节中枢(延髓) 调节中枢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呼吸运动调节中枢(延髓、脑桥) 调节中枢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间脑:情绪行为、体温摄食、水平衡、心血管、
节前纤维 白交通支
节后纤维 灰交通支
4、交感神经的节前 、 纤维和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三种去向 节前纤维三种去向 ⑴→相应的椎旁节 相应的椎旁节 经相应椎旁节,在交感干 ⑵ 经相应椎旁节 在交感干 内上升或下降 ⑶借路经过椎旁节→ 借路经过椎旁节 椎前节换元 •节后纤维三种去向 节后纤维三种去向 ① 灰交通支 →返回脊神经 返回脊神经 血管支,缠绕动脉 缠绕动脉,随之分 ② 血管支 缠绕动脉 随之分 布 内脏支, 直接→内脏 ③ 内脏支 直接 内脏 白交通支
(一)、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内脏运动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二)、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三)、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低级中枢
效应器 自低级中枢至效 应器的神经通路 神经纤维特点 神经纤维成分 机能特征 分布特点
椎前神经节
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 呈不规则的节状团块, 位于脊柱前方, 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 脉脏支根部。主要有: 脉脏支根部。主要有: 腹腔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 神经节 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 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 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3、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es) 、交通支
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进出此节的节前和节后 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 纤维 2、副交感神经节 、 分为器官旁神经节和器官壁内神经节
颅部副交感神经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内
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 —— 瞳孔 睫状神经节换元) 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换元 括约肌、 括约肌、睫状肌 脑桥的上泌涎核——面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 —— 泪腺、鼻、 面神经 翼腭神经节换元) 泪腺、 脑桥的上泌涎核 翼腭神经节换元 口腔以及腭黏膜的腺体
内脏神经丛(了解) 内脏神经丛(了解)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在到达所支配 脏器的过程中常互相交织呈网状,攀附在某些大血管 脏器的过程中常互相交织呈网状, 或脏器的周围,构成内脏神经丛( 或脏器的周围,构成内脏神经丛(其中有内脏运动神 经节)。 经节)。 主要有: 主要有: 心丛、肺丛、腹腔丛、 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和腹下丛
5、交感神经的分布
脊髓灰质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节内换元后, 脊髓灰质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节内换元后, 节后纤维分布规律: 节后纤维分布规律: ~T5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头 (1)T1~T5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 腔脏器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腔脏器及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2)T5~T12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腹腔肝、 ~T12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腹腔肝、 12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腹腔肝 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 (3)L1~L3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 1 脊髓节段的节后纤维支配 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一)组成
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内 假单极神 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 经元),周围突随同面 舌咽、 随同面、 经元 ,周围突随同面、舌咽、迷走神经和交感以及 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 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 随同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进入脑干延 随同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进入脑干延 面神经 进入 终止于孤束核 孤束核( 髓终止于孤束核(神经元胞体位于面神经的膝 状神经节,舌咽、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 状神经节,舌咽、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 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 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终止于 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进入脊髓 灰质后角(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灰质后角(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
—— (下颌下神经节 —— 下颌下腺和 舌下腺 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耳神经节换元) 延髓的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耳神经节换元 —— 腮腺 舌咽神经 延髓的下泌涎核 耳神经节换元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 迷走神经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胸
交感神经节换元) 腹脏器(除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交感神经节换元 ——胸、腹脏器(除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三、内脏感觉神经(visceral sensory nerve)
内脏感觉神经由内脏感受器(内感受器) 内脏感觉神经由内脏感受器(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 由内脏感受器 脏的刺激, 脏的刺激,并将内脏感觉冲动传到中枢而引起内脏 感觉, 感觉,中枢可直接通过内脏运动神经或间接通过体 液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液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感受器:内脏器官、 内感受器: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都有丰富的感 觉神经末梢 化学 机械 温度 痛觉等
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paravertebral ganglia) 椎前神经节(prevertebral ganglia)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位于脊柱两侧,每侧19~24个。相邻 位于脊柱两侧,每侧19~24个 19 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 椎旁节由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 椎旁节由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上 至颅底,下至尾骨, 至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于尾骨前方 汇合于奇神经节 奇神经节。 汇合于奇神经节。 颈部: 颈部:3~4对; 胸部:10~12对胸交感神经节; 胸部:10~12对胸交感神经节; 腰部: 腰神经节; 腰部:4对腰神经节; 盆部: 盆部:2~3对骶交感神经节和1个奇神 骶交感神经节和1 经节 。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 多极神经元组成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胞 体大小不等。 体大小不等。
骶部副交感神经
脊髓2-4骶副交感核 脊髓 骶副交感核
骶神经前支 骶前孔 盆内脏神经 盆丛
脏器旁、 脏器旁、壁内神经节
节后神经纤维 结肠左曲以下的消 化管和盆腔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位置 神经节位置 脊髓T 脊髓T1-L3灰质侧柱的中 间带外侧核 椎旁节和椎前节( 椎旁节和椎前节(位于脊 柱周围) 柱周围) 副交感神经 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 脊髓2 脊髓2-4骶副交感核 器官旁节和壁内节( 器官旁节和壁内节(位于 器官周围) 器官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