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第15课 《白杨礼赞》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5课 《白杨礼赞》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三、作者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在描述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起伏变化?
课堂总结
全文五次赞美白杨树,第1段起了统领全文 的作用,点明“白杨树不平凡”这根主线, 接着通过二赞、三赞、四赞,层层深入的 借物咏人,寓情于物。
我赞美
白杨礼赞 白杨树
不平凡
情感线索
结构文章线索
白•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 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 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似的特点。
补充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将白杨树的特征与抗战精神相 结合,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
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策略。
• 借助标题找托物 • 抓住外形析品质 • 物人相似明寓意 • 知人论世悟情志

象征 人
精神
白杨礼赞
白杨树
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
的哨兵
民族 抗日精神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坚贞不屈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抓反复出现的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
一、抓反复词句,找出线索。 1.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 进行“礼赞”的?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 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抗日 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 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 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 的散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沪教版一、原文白杨树实在是不一般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功效,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假设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通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若是不是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示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或许是“雄壮”,或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但是同时你的眼睛或许感觉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但是霎时间,若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屹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实在是不一般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一般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概向上,而且牢牢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滑腻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维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尽力向上进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屹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确实是白杨树,西北极一般的一种树,但是决不是一般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或许你要说它不美。

若是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可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顽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复习要点

14 白杨礼赞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开垦(kěn)主宰倦怠(dài)丫枝倔(jué)强鄙视婆娑(pósuō)虬(qiú)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qí)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恹(yān)恹欲睡:形容精神不振想要睡觉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折,屈服;挠,弯曲。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矛盾全集》,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质朴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四、知识点1、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实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的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的作用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感知,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余韵悠长;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2、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行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3、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

如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

题目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二)自主解决生字和新词。

开垦主宰倦怠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挠三、精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然后选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树力争上游,笔直的杆,笔直的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树普通,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象征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四、练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白杨礼赞的笔记

《白杨礼赞》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白杨礼赞》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

1. 第一段: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引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第二段:描述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它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3. 第三段:通过对比白杨树与其他树木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

4. 第四段:描绘了白杨树在风雪中的傲骨,表现了它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5. 第五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的品质,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生字词积累1. 白杨: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黄绿色,果实长椭圆形。

树干白色,木材质地轻软,用途广泛。

2. 礼赞:以诗文歌颂并赞美。

3.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

4.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5. 婆娑:形容枝叶纷披的样子。

6. 挺拔:(身材、姿态等)直立而高耸。

7. 虬枝:盘曲的树枝。

8. 傲骨:比喻坚强不屈的性格。

9. 凛冽:(风)寒冷刺骨。

10.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三、课文赏析1. 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我赞美白杨树!”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使得文章的主题鲜明,引起读者的关注。

2.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在悬崖峭壁上扎根,挺拔屹立。

”这种生命力的顽强,使得白杨树成为了一种象征。

3. 作者通过对比其他树木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婀娜的倩影,也没有盘曲的虬枝。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白杨树的形象更加鲜明。

4.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在风雪中的描绘,表现了它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立着,昂首迎接漫天飞舞的雪花。

”这种描绘,使得白杨树的形象更加丰满。

5. 文章结尾再次强调白杨树的品质:“我赞美白杨树!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这种结尾方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2.能够感受作者对白杨的情感,理解赞颂的特点;3.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够学会使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白杨礼赞的特点,学会用词语的情感色彩来表达情感;2.体会作者对白杨的深深的爱戴之情;3.学会通过本文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白杨,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音频播报等;2.以理解作者的情感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性理解文章;3.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体发言等方式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并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树,然后讲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一遍,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第二遍朗读。

3. 文本理解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为学生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生动的描写;2.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例如提问、点拨解释等;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描写白杨的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色彩,提高学生理解情感表达的能力。

4. 个人思考表达教师让学生通过思考白杨树的特点和本文的描写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知识点总结文章以作者在青海采风时看到一个大白杨,感到非常欣慰,从而写下了这篇礼赞白杨的文章。

文章中反复使用了描写白杨的词语以及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文章中营造出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学会使用情感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学生作业1.阅读本文、自主思考;2.选择一颗自己喜欢的树,用一篇文章来描写这棵树,并用情感色彩丰富文章中的描写。

八年级课文白杨礼赞

八年级课文白杨礼赞

八年级课文白杨礼赞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写作背景二、字词积累1. 重点字词- 开垦(kāi 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 主宰(zhǔ zǎi):主管;统治;掌握。

- 倦怠(juàn dài):疲乏困倦。

- 丫枝(yā zhī):树木枝叉。

-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 虬枝(qiú zhī):盘曲的树枝。

- 伟岸(wěi àn):魁伟,高直。

- 傲然(ào rán):坚强不屈的样子。

- 宛然(wǎn rán):仿佛。

- 秀颀(xiù qí):美而高。

2. 多音字- 壳:qiào(地壳、金蝉脱壳);ké(蛋壳、贝壳)。

- 晕:yūn(晕倒、头晕);yùn(晕车、月晕)。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1. 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 第二部分(第2 - 3段):描写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侧面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 第三部分(第4 - 6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它的笔直、向上、团结等特点,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 第四部分(第7 - 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主题。

2. 内容分析- 描写白杨树的手法- 外形描写:文章第5段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白杨礼赞》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 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创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在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前途,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借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1、开篇直抒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为下文描写白杨做铺垫。

3、详细描写白杨的外形,突出其不平凡。

4、由树及人,揭示白杨的象征意义,赞美抗日军民。

5、再次强调白杨的不平凡,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

四、白杨的外形特点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白杨的以下外形特点:1、笔直的干:“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的干笔直挺立,没有一丝弯曲,体现了它的正直和坚定。

2、笔直的枝: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这显示了白杨的整齐和团结。

3、宽大的叶子: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表现了白杨积极向上的生长姿态。

五、白杨的象征意义白杨不仅是一种树,在文中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北方的农民,他们质朴、坚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劳作;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他们坚守岗位,保卫着祖国的安全;象征着在敌后抗日的广大军民,他们团结一心,不屈不挠,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

六、文章的语言特色1、运用象征手法:作者通过对白杨的描写和赞美,巧妙地将白杨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使白杨成为一种象征,赋予了它深刻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礼赞》的主旨和象征意义,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观察实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培养他们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和追求。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白杨树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象征的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作者简介: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白杨礼赞》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北方农民质朴、坚韧精神的赞美。

教学准备:《白杨礼赞》课文PPT课件,包含茅盾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白杨树及北方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白杨”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白杨树及北方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生态特征。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茅盾的生平和《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白杨树描写的部分。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倔强”、“虬枝”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象征意义:讨论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象征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象征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1白杨礼赞比喻句排比句比喻句: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把高原土地比作“大毡子”。

交代口杨树的生长环境。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而远远有一排一一不, 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把口杨树比作哨兵,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白杨树的特征。

拟人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 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拟人化的写法,借物咏人。

对白杨树外形的具体描述。

2、“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白杨树人格化,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排比句: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2、“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3、“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口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主题。

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白杨礼赞表达方法《白杨礼赞》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以口杨树为象征,通过礼赞口杨树,歌颂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象征手法,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3.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白杨树的印象。

(2)教师导入: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但在作家茅盾的笔下,它却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白杨礼赞》,感受白杨树的独特魅力。

2.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著称。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之情。

4.研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1)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①白杨树具有哪些形象特点?明确:白杨树具有笔直、挺拔、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枝枝叶叶靠紧团结、一律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形象特点。

②请从文中找出描写白杨树形象特点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课文笔记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白杨树为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主要笔记:
1. 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

• 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结尾部分,作者用激昂的语调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2.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白杨树这一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的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

• 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表达了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3. 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描述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 接着,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生长环境等,并通过这些描述进一步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最后,作者呼吁人们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4. 写作手法: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将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 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坚韧精神的象征。

• 作者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5. 个人感悟:
•通过阅读《白杨礼赞》,我深刻体会到了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习白杨树的坚韧精神,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白杨礼赞》课堂笔记

《白杨礼赞》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外形、生长环境、内在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

同时,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拓展和升华,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突出了其象征意义。

二、重点字词1.注音:挺拔(tǐng bá)、伟岸(wěi àn)、傲然(ào rán)、楠木(nán mù)2.词义:(1)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2)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3) 旁逸斜出:向旁边伸出。

(4) 不折不挠:不屈不挠。

三、重点句子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点题——礼赞白杨树。

第二段: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及外形特点。

第三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再次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六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

五、写作特点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拓展和升华,将白杨树与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突出了其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基础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基础知识梳理

白杨礼赞1.文学常识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文章思想内容(1)相关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2)写作思路:描绘形象(白杨树)——精神品质(不平凡、力争上游)——象征意义(北方抗战军民的精神)——抒发情感(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抗战军民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3)写作线索:本文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为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主线。

(4)主要内容:本文以白杨树为象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重点字词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 yān)欲睡虬.(qiú)枝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妙语佳句)。

语出陆游的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支配;统治;掌握。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疲乏困倦:(性情)刚强不屈。

:(树木等)高耸在天空。

:盘旋(多指舞蹈)。

:透出。

:轻视;看不起。

4.重点句子(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点拨:起笔破题,直抒胸臆,感情强烈,醒目突出,“实在”强调“不平凡”,突出了礼赞的原因。

(2)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汇总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 2 岁丧母,4 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 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 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 1950 年他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 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 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 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 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 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 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 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 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 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 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 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 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 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 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_ 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描写
白杨树生长的历程,讴歌了它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这
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伟大,更能够领悟到人
类应该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第一节:白杨的成长历程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成长历程,它从一颗小小的种
子开始生长,经过了严寒酷暑的磨砺,最终成为了一颗高大、挺拔、生命力极强的白杨树。

这样的成长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
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得更加坚强。

第二节:白杨的精神内涵
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它的不屈不挠、
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人所钦佩。

白杨树顶着风雪依然挺拔,不倒退,不退缩。

这样的精神在人类的成长道路中也同样重要,只有坚持
不懈,才能够走到成功的彼岸。

第三节:白杨的意义
白杨树不仅仅是一颗树,更能够代表一种精神。

它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不仅应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得到追求,更应该在我们社会进步的道路中得到重视。

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像白杨树一样的精神,才能够激发出我们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总而言之,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白杨树的美丽与生命力,更伴随着白杨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刻表达了人类应该有的精神品质。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中,如同白杨树一样,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清单

《白杨礼赞》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茅盾(1896 -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2.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 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5 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途中在延安停留了几个月,亲身体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光明前景,深受鼓舞,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借助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二、字词积累1. 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开垦(kěn)•主宰(zǎi)•倦怠(dài)•丫枝(yā)•倔强(juéjiàng)•婆娑(pósuō)•虬枝(qiú)•伟岸(àn)•傲然(ào)•宛然(wǎn)•秀颀(qí)(2)易错字形:•开垦:“垦”不能写成“恳”。

•主宰:“宰”下面是“辛”,不是“幸”。

•丫枝:“丫”不要写成“桠”。

•倔强:注意“倔”和“强”的写法。

•婆娑: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顺序。

•虬枝:“虬”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

•秀颀:“颀”的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斥”。

2. 词语释义•礼赞:怀着敬意地赞扬。

•视野: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错综:纵横交叉。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无边无垠(yín):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恹恹(yān)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鉴赏品读1.赏析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

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第④段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做铺垫。

3.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

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4.第⑦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

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5.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做铺垫。

所以第⑧段并不多余。

6.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课文中出现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有:第一处:第④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二处:第⑥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三处:第⑧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四处:第⑨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首先描写黄土高原,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其次描写它的“干、枝、叶”笔直、向上的特点,赞美其外部形态的不平凡;最后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的特点,赞美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第二题1.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2.文章第⑦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白杨树。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笔锋一转,则变抑为扬,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夸它是“伟丈夫”等。

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题不矛盾。

“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

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题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