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络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应用资料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与应用资料
医疗: 无线监测人体生理数据 医院药品管理
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控
远程医疗 空间探索:
星球表面(biǎomiàn)大范围、长时期、近距离的监测和探索。 选定着陆场地 ▪ 其他应用: 紧急和临时场合应急通信:地震、水灾、强热带风暴灾害地区、边远或偏僻野外地区
交通流量监控 智能化房屋
结构健康监测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
定位方法为:利用少量已知位置节点(参考节点,采用GPS 定位或
者预先放置的节点),来获得其它节点的位置信息
提出的算法有:Niculescu,Bulusu等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5、典型(diǎnxíng)应用
案例1 Senera的桥梁安全监控系统
Senera的系统,用于监测桥梁、高架桥、高速公路 等道路环境。对许多老旧的桥梁,桥墩长期受到 水流的冲刷,传感器能夠放置(fàngzhì)在桥墩底部、 用以感测桥墩结构; 也可放置在桥梁两侧或底部,搜集桥梁的温度、湿 度、震动幅度、桥墩被侵蚀程度等,能減少断桥 所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新兴的第四代传感器网络
▪ 第一代传感器网络:20世纪70年代。点对点传输,具有 简单信息获取能力。
▪ 第二代传感器网络:获取多种信息的综合能力,采用串 /并接口与传感控制器相联。
▪ 第三代传感器网络:20世纪90年代后期。智能传感器 采用现场总线(zǒnɡ xiàn)连接传感控制器构成局域网络。
▪ 第四代传感器网络: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标志,正处于
研究和开发阶段。
第三页,共三十五页。
以自组织形式构成多跳中继的分级(fēn jí)结构网络
普通节点和Sink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和多跳中继传输。 网关节点G:完成无线和有线信号转换,实现CERNET2的接入。 监控中心(zhōngxīn)CC:完成区域数据的综合处理。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的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位, 其 与整个 无线 传感 器 网络 应用 系统 的关 系如 图 1 所示 ¨ 。 .
加 工后 的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 数 据 上 传 至远 程服务 器的功 能 , 而 且 为 多 个 异 构 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同 时接 入 外 部 网 络提 供 了一
种 可 靠的 解 决 方法 .
件设 计 方案. 该 方案 是 以 S 3 C 6 4 1 0 为 主
0 引 言
无线传 感 器 网络 ( WS N) 是继计 算 机 和互 联 网之后 世 界信 息 产业 的第 三次 浪潮 , 已成 为新 一 轮 全 球 经济 和 科 技 发展 的战 略 焦 点. 随着
研究 的不 断深 入 , 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会 逐 渐 融 人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和社
会 活动 的各个 领域 . 在无 线 传 感 器 网络 中 , 每 个 物体 都具 有 唯 一 的标 识, 并且嵌 入 或装备 射频 识 别 ( R F I D) 、 传 感 器 等信 息 传 感设 备 , 以 此
为 基础形 成 了人与 物 、 物 与物 之 间全 新 的通信 交 流方 式 . 可 以说 , 无 线
处 理 器的 嵌 入 式 开 发 板 作 为 硬 件 开 发 平 台, 通过 A O D V路 由协 议 , 使 多个监测 区 域 的 wS N 网关和 A d h o e 网 关 组 建 成 A d h o c类 型 的 网 络 , 从 而解 决 了无 线 传 感
器 网 络 与 外 部 公 网 无 缝 隙连 接 的 问 题 . 该 方 案 不 但 实 现 了 经 过 WS N 网 关 处 理
作 者 简 介
理范围, 便捷 了应用 系统 同时对多个 监测 区域 的监 测 .

无线传感网络学习心得

无线传感网络学习心得

无线传感器网络学习心得初次接触这个课程时,我无意地在课本中看到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检测与跟踪。

这让我联想到物联网体系的感知层与网络层,乍一想,这不就是物联网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整体解决方案么?美国《商业周刊》与MIT 技术评论分别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

作为一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于此,内心燃起了一团火焰,因为觉得这个将成为我们将以时代推动者的身份参与到人类21世纪的建设中。

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课程,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别讲解无线传感器网络里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层,信道接入技术,路由协议,拓扑技术,网络定位与时间同步技术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整合零碎的知识,总结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

第三阶段是利用现有知识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并且能够根据现实需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一个整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一阶段知识总结,(1)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是数据传输的最底层,它需要考虑编码调制技术,通信速率,通信频段等问题。

信道接入技术中有IEEE 802.11MAC协议,S-MAC协议,Sift协议,TDMA技术,DMAC技术,CDMA 技术。

在物理层和信道接入技术主要有2个标准,一个是IEEE 802.15.4标准,一个是ZigBee标准,它们各有优劣,可根据现实情况采用不同标准。

(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作用是寻找一条或或多条满足一定条件的,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将数据分组沿着所寻找的路径进行转发。

路由协议中有Flooding 协议,Gossiping协议,SPIN协议,DD协议,Rumor协议,SAR协议,LEACH 协议,PEGASIS协议等协议。

(3)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大特点之一,拓扑控制策略为路由协议、MAC协议、数据融合、时间同步和目标定位等多方面都奠定了基础。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李宁 104753071172(河南大学,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475004)摘要:在对无线传感器应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无线传感器体系结构设计的要素,讨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件体系结构和通信体系结构。

通过与传统Ad hoc网络的对比,归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各层各面设计的特点。

文章认为虽然传统的传感器的应用方向主要在军事领域,但在民用领域也存在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体系结构;通信体系结构;自组织网络0 引言目前在无线通信领域和电子领域的进步促进了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无线传感器的发展。

这些无线传感器体积小,并具有感知、数据处理和短距离通信的能力。

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现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明显的进步。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高密度分布的处于被观测对象内部或周围的传感器节点组成。

其节点不需要预先安装或预先决定位置,这样提高了动态随机部署于不可达或危险地域的可行性。

传感器网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范围涵盖医疗、军事和家庭等很多领域。

例如,传感器网络快速部署、自组织和容错特性使其可以在军事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智能、监测、勘测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医疗领域,传感器网络可以部署用来监测病人并辅助残障病人。

其他商业应用还包括跟踪产品质量、监测危险地域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需要自组织(Ad hoc)网络技术。

尽管已有许多Ad hoc网络的协议和算法,但并不能够满足传感器网络的需求。

具体来说,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有以下一些特色,需要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中特殊考虑。

(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高出Ad hoc网络节点数目几个数量级,这就对传感器网络的可扩展性提出了要求。

由于传感器节点的数目多开销大,传感器网络通常不具备全球唯一的地址标识,这使得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相对于一般网络而言,有很大的简化。

此外,由于传感器网络节点众多,因此,单个节点的价格对于整个传感器网络的成本而言非常重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Internet、卫星或移动 通信网络等
任务管理中心
汇聚节点
监测区域 传感器节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体系结构
传感器节点包括 (1)数据采集模块 (2)处理控制模块 (3)无线通信模块 (4)能量供应模块
Internet、卫星或移动 通信网络等
任务管理中心
汇聚节点
监测区域 传感器节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体系结构
外部网络 (UAV、卫星通信
网、互联网等)
观测节点
目标
远程任务管理
用户
数据传输或 信令交换
传感器节点
感知现场
体系结构概述
观测节点(汇聚节点)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于上述节点群而言相对比较强,具有双重 身份。它连接传感器网络、Internet等外部网络,实现两种协议栈之间的通信协议转 换。同时发布管理点的监测任务,并把收集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上。通常假设观 测节点能力较强,资源充分或可补充。观测节点有被动触发和主动查询两种工作模 式,前者被动地由传感节点发出的感兴趣事件或消息触发,后者则周期扫描网络和 查询传感节点,较常用。
的目标信息。
外部网络 (UAV、卫星通信
网、互联网等)
观测节点
目标
远程任务管理
用户
数据传输或 信令交换
传感器节点
感知现场
体系结构概述
传感器节点具有原始数据采集、本地信息处理、无线数据传输及与其它 节点协同工作的能力,这些节点群随机部署在监测区域 内部或附近,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
外部网络 (UAV、卫星通信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OSI参考模型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协议参考模型

无线传感网络综述

无线传感网络综述

1、无线传感网络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一种由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能够实时地监测、感知和采集节点部署区中观察者感兴趣的感知对象的各种信息(如光强、温度、湿度、噪音和有害气体浓度等物理现象),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出去,通过无线网络最终发送给观察者。

2、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1)硬件资源有限:节点由于受价格、体积和功耗的限制,其计算能力、程序空间和内存空间比普通的计算机功能要弱很多。

这一点决定了在节点操作系统设计中,协议层次不能太复杂。

2)传感节点数目多、易失效:根据应用的不同,传感器节点的数量可能达到几百万个,甚至更多。

此外,传感器网络工作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经常有新节点加入或已有节点失效,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很快,而且网络一旦形成,人很少干预其运行。

因此,传感器网络的硬件必须具有高强壮性和容错性,相应的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可重构和自适应性。

3)通信能力有限:考虑到传感器节点的能量限制和网络覆盖区域大,传感器网络采用多跳路由的传输机制。

传感器节点的无线通信带宽有限,通常仅有几百kbps 的速率。

由于节点能量的变化,受高山、建筑物、障碍物等地势地貌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无线通信性能可能经常变化,频繁出现通信中断。

4)电源能量有限:网络节点由电池供电,电池的容量一般不是很大。

其特殊的应用领域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给电池充电或更换电池,一旦电池能量用完,这个节点也就失去了作用。

因此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过程中,任何技术和协议的使用都要以节能为前提。

5)以数据为中心是网络的核心技术:对于观察者来说,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是感知数据,而不是网络硬件。

例如,在应用于目标跟踪的传感器网络中,跟踪目标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对目标感兴趣的用户只关心目标出现的位置和时间,并不关心哪个节点监测到目标。

以数据为中心的特点要求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必须以感知数据管理和处理为中心,把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从逻辑概念和软、硬件技术两个方面实现一个高性能的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系统,使用户如同使用通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一样自如地在传感器网络上进行感知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一、无线传感网络的概念:无线传感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或译无线感知网络,是一种由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通过大量低成本、资源受限的传感节点设备协同工作实现某一特定任务。

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它综合了传感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总之无线传感网络就是一种让观察者做到目视千里,耳听八方的新型科技。

二、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1、无线传感网络可以自组织网络,网络自动配置,自动识别节点这包括自动组网、对入网的终端进行身份验证、防止非法用户入侵。

2、无线传感网络规模大,包括了大面积的空间分布,可以形成形成大面积的监视网络。

3、无线传感网络属于.动态性网络,它的能源受限制:网络大多工作在无人区或者对人体有伤害的恶劣环境中,环境条件变化可能造成无线通信链路带宽变化,更换电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系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4、无线传感网络具有自动管理和高度协作性:在无线传感网络中,数据处理由节点自身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无线链路中传送的数据量。

5、可靠的网络:传感器网络特别适合部署在恶劣环境或人类不宜到达的区域,所以网络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行才能完成人们的需求。

二、无线传感网络的现状:目前的无线传感网络发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协议通信层,网络管理技术层,网络支撑技术层等。

在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实用和研发项目有遥控战场传感器系统(Remote Battlefield Sensor System,简称REMBASS --伦巴斯),网络中心战(NCW)及灵巧传感器网络(SSW)), 智能尘(smart dust),Intel®Mote,Smart-Its 项目,SensIT,SeaWeb,行为习性监控(Habitat Monitoring)项目,英国国家网格,美军"狼群"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英特尔研究实验室研究人员将处方药瓶大小的32 个传感器连进互联网,以读出缅因州"大鸭岛"上的气候。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习题及答案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习题及答案第1章习题及答案1.选择题(1)1999年MIT成立了Auto-ID Center,并提出了(D),之后与七所知名大学共同组成Auto-ID Labs,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网络。

A.射频识别码B.产品标识码C.物品辨识码D.产品电子码(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联网的网络层的主要技术的是(D)。

A.Internet技术B.移动通信网技术C.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D.数据挖掘技术(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ZigBee的特点的是(C)。

A.无线传输技术B.短距离、低功耗C.通信范围较大、数据量较大D.采用分组交换和跳频技术(4)(D )年中国把物联网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A.2000 B.2008 C.2009 D.2010 (5)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指的是(B)。

A.互联网B.物联网C.智慧地球D.感知中国(6)智慧地球是(D)提出来的。

A.德国B.日本C.法国D.美国2.填空题(1)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3)从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解读物联网,可以将支持物联网的技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

(4)物联网支撑技术包括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技术、智能技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GIS/GPS技术、通信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等。

(5)2010年以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相继成立了6个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

(6)2014年9月,由我国主导提出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标准,已经顺利通过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ISO/IEC的国际标准立项,这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

3.判断题(1)物联网包括物与物互联,也包括人和人的互联。

(√)(2)物联网的出现,为我们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3)业界对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已经达成了统一的共识。

(×)(4)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非常好,技术廉价。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3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软件 面向多类型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技术
2.5 2.6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备概述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既要实现数据采集和处 理转化,又要实现数据的融合和路由,并对本身采集的数据和 收到的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综合,转发回监控终端。
• 低能耗; • 实时性;
• 低成本;
• 安全和抗干扰; • 协作。
2.1.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生活习性监测 地震监测
战场评估
医疗状况监控
无线传感器网络
精细农业 深海监控
目标跟踪和检测
森林火灾监控
小区安全监控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基础
移 动 管 理 平 台
拓 扑
网 络 管 理
(a)
(b)
图2-2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2.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特点 传统的无线网络和 MANET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以传输数据,完成通信为目 的,中间节点仅负责分组数据 的转发,通常节点具有持续的 能量供给。他们注重在高度移 动的环境中通过优化路由和资 源管理策略,最大化带宽利用 率,同时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质 量QoS(Quality of Service)。
2.2.5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开发套件
• 图像音频传感器的核心处理器为 Mega128,可以采用 JTAG ICE仿真 器进行仿真。 • 图像传感器的辅处理器为Tiny12,可 以采用stk500与之通信。 • 视频传感器的核心处理器为 i.MX27 ,开发板的flash中已经配臵好嵌入式 Linux。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实践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实践

[摘要]2020年春季学期高校线上教学全面展开,本研究尝试无线传感器网络专业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实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程特点,把课程中的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开展专业技术解决热点问题的教学方法,融入爱国思想教育,让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

本次线上课思政教学的实施,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关键词]在线教育;课程思政;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2(2020)40-0040-02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实践①张恩展,张霞(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甘肃兰州730050)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3C 技术:Communication ,Computer ,Control )高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面对突发事件(如大规模传染病、洪涝灾害等导致的线下教学中断)利用3C 技术在2020年把线上教育教学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在极短的时间内,线上教学快速地覆盖全国的所有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第一次[1]。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展线上专业思政教育,如何利用好时政热点社会素材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实施专业课思政教育是我们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实践入手,在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程特点,把课程知识技术理论与突发事件防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业技术针对突发事件防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融入爱国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等,做好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它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2]。

课程内容主要讲述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理论和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广泛,横跨多个领域,实际应用价值巨大。

因此,在2020年的时政热点事件背景下,本门课程的教学把课程的各个技术部分与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应用相结合,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解决人员体温检测联网、重要物资定位与追踪、重点人员身份识别与跟踪等教学单元。

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设计方法的探讨

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设计方法的探讨

线路本 身会 产生 金 属接头 生 锈 、渗水 等情况 ,人为
的意外 切 断线路 或 者联 结不 良而 造成 线 路 中断 ,导 致通信 线 路失 效 ,破坏 系统 中的数 据 交换 ,而 排 查 故 障往 往需 要花 费大 量 的时 间 。建 立一 个无 线 数据
1 无 线传感器 网络和 中间件简介
丰 收 。目前 国 内应用 于温 室 的无 线传 感 网络 方面 也 有 了一 些成 果 ,有研 制 了用 于温 室环 境 监测 的无 线 传 感器 [,以及无 线 传 感器 网 络在 温 室环 境 监测 中 1 】
农作物 受地域 、 自然环 境和 气候 等诸 多 因素 的限制 , 对农 业生 产有 着非 常重 大 的意义 。 2 年 来 , 施 近 0 设 农业 在我 国得到 了突飞 猛进 的 发展 ,设施 类型 也 由 季节性的简 易拱棚逐步 在 向常年性 的温 室方 向发 展。
gr n ou e wi e ss s e wo k n t e c r e o ul n t e e itn o t ee h s s en orn t r s i h ou s fb i g, h xsi g s f r el di war e
d v o men t o s a als s o e wi es e s rn t r d l wa e d s g d a e el p t me h d , n y i f h r t el s s n o e wo k mi d e r e in je s u e h r e h u e d s u s d t e s f s d i t e g e n o s , ic s e h o t r esg t o as d o i d e n wa e d i n me h d b e n m d l wa e r. Ke y wor s: r e h u e wi e s s n o e wo k mi dlwa e s f d g e n o s ; r s e s rn t r ; d e el r ; o wa e d s g t r e in

物联网传感知识技术论文范文

物联网传感知识技术论文范文

物联网传感知识技术论文范文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物联网传感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物联网传感技术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物联网传感技术论文篇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摘要:互联网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除了利用有线网络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做到物物相连。

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

在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兴起的形势下,作为其基础依托的互联网处于什么地位,对其发展有什么作用呢?本文通过分析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的构成和发展现状,由此探讨了网络在这两网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传感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1.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是比较新的技术领域,而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应用,积极攻克在标准上、技术和应用上的尖端技术。

我国也把这项技术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致当前的无线网络得以飞速发展。

在实现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

2.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的构成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

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

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协同的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传感器网络节点构成的。

应用和监测物理信号的不同决定了传感器的类型,另外节点的功能和组成也不尽相同。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几个单元:传感单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模数转换功能模块组成)、处理单元(由嵌入式系统构成,包括CPU、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以及电源部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81203

计算机技术(085211)一、学科简介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84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国内较早开办计算机教育的高校之一。

200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201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获得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

在矿山智能测控及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嵌入式系统应用及机器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工程数字化仿真等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应用开发等技术类工作。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的计算机专门人才。

具有坚实宽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各种专业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它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及应用课题。

可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

三、研究方向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和工程,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服务,现代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电信网、电视网融合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网联网技术等。

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测控技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现代通讯等多种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理论,重点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各种复杂系统信息的表达描述方法与建模理论、流媒体通信理论与应用技术;并研究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网络化控制技术,矿井人员定位技术,生产工况及安全智能测控技术,机器人技术,解决自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的问题,着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通常作为模式识别或计算机视觉系统的预处理部分,用于图像采集、变换、特征提取等前期工作,如图像增强、几何矫正、边缘提取、轮廓跟踪等;而模式识别则重点在于抽取有效特征,分类和识别物体,如指纹识别、签字验证等。

wmsn研究现状

wmsn研究现状

1 概述1.1 概念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加入了一些采集信息更加丰富的视频、音频、图像等传感器节点,由这些不同的节点组成了具有存储信息、数据计算和通信能力的分布式感知网络。

WMSNS用多媒体传感器节点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多种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单跳和多跳中继的方式将数据信息传送到信息的汇聚中心,然后汇聚中心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把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用户,从而实现了全面而有效的环境监测[34,35]。

广义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涵盖了传统数值传感器网络(traditionalscalarsensornetwork)、视频传感器网络(audioandvideosensornetworks)、图传感器网络(imagesensornetworks)、视觉传感器网络(visualsensornetworks)以及视频、音频、图像等各种传感器节点网络的混合[15]。

1.2 研究背景近年来,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已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holman[1]等人率先提出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实现海岸环境监控,DeBardelaben,J.A[2]在2003年11月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一些学者开展了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在IEEE系列会议(如MASS,ICIP,WirelessCOM等)、ACM 多媒体和传感器网络相关会议(ACM Multimedia,ACM MOBICOM,ACM WSNA等)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从2003年起ACM还专门组织国际视频监控与传感器网络研讨会(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ideo Surveillence & Sensor Networks)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也有许多高校开始了该领域的探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也开始了无线多媒体网络方面的研究工作,纷纷成立了无线多媒体网络组并启动了相应的科研计划。

无线网络技术_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网络技术_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 有效范围小:有效覆盖范围10~75米,具体依据实 际发射功率大小和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定
❖ 工作频段灵活:使用频段为2.4GHz、868MHz(欧 洲)和915MHz(美国),均为免执照(免费)的 频段
8.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最初源于军事上的需求 ❖ 后逐渐被被用于农业,医学等领域
安全/监控
闲侦听,以便接收可能传输给自己的数据。过度的 空闲侦听或者没必要的空闲侦听同样会造成节点能 量的浪费。 (4)在控制节点之间的信道分配时,如果控制消息过多, 也会消耗较多的网络能量。
MAC协议分类标准
❖ 采用分布式控制还是集中控制 ❖ 使用单一共享信道还是多个信道 ❖ 采用固定分配信道方式还是随机访问信道方式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协议主要负责路由发现和维护
路由协议可以划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级路由协 议
WSN 路由协议设计要遵从如下原则
❖ 能量利用率优先考虑 ❖ 数据为中心 ❖ 不影响传感器节点探测精度条件下的数据聚合 ❖ 理想的节点定位和目标追踪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链路层协议用于建立可靠的点到点或点到多点通信链路, 主要由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 ,简称MAC) 组成,MAC协议的基本作用是避免点到点通讯时冲突的发 生。
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必须满足两项基本要求:首先是组 建网络底层基础设施,实现多跳并具备自组织特性的节点 无线通讯;其次是在节点通讯过程中实现平等高效的资源 共享
❖ 确定事件发生的位置或获取消息的节点位置是传感 器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的有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应用综述(论文)

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应用综述(论文)

题目: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应用综述阚世朋学号:201110202136摘要: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构架、特征以及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举例说明物联网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概念、关键技术、应用正文:一.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很大区别,给其概念、特征所做出的归纳和总结也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物联网概念出现不久,其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学术界和工业界视觉各异,至今都没有给出公认的统一定义。

本文认为感知和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功能,是物联网区别其他网络的显著特征,下面给出几个典型的物联网概念。

定义1: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物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定义2:由具有标示、虚拟个性的物体或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示和个性信息在智能空间使用智能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进行通信。

定义3: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在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定义4: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

物联网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互联网特征。

物联网是解决物与物、人与物之间通信的网络形态,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尽管终端多样化,但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

(2)识别与通信特征。

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通信(M2M)的功能;通过在各种物体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使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受、有知觉”。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与研究热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与研究热点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1 期
王 玉 ,卢 彬
(.重庆 邮 电 大 学通 信 学 睫 , 庚 市 4 0 6 1 重 005 2 重邮信社设计皖,重庆市 40 6 0 0 5)
摘 要 描 述 了基 于微 机 电子 系统 ( M S 技 术 、 线通 信技 术 、 字 电子 技 术 的 无 践 传 ME ) 无 数
低 成本 的 通信 模 块 、 电节 能 、 跳 通 信 实 时性 、 节 单 系
统 节 能 、端到 端 通信 实 时 性 以及 与 It t ne me 的互 联
等 问题 。
在基 于调度 算 法 的 MAC协议 中 ,节点 进 行数 据 传输取 决 于调度 算 法 ,这 样使 得 多个 节点能 够无 干 扰的 在无 线信 道 中同时进 行数 据传 输 。时 间常 常 被 划分 为时 隙 , 时隙又 进一 步构 成帧 结构 。 每一 帧 在 中, 一个 节点 至少 分配 到一 个时 隙 。 类 协议 的调度 这
( olin f e 。 ) 于竞 争 (o tnin b sd 。 ) c ls r ) C 基 io e c ne t ae ) d o 混合 (y r c e s 。 面对 各协议 做 简要 的介 绍 h b i sh me ) 下 d
并进 行对 比。
211 基 于 调 度 算 法 的 M AC 协 议 ..
感 器 网络 的概 念 。首 先 介 绍 了无 线 传 感 嚣 网络 的 网 络 节 点 和 网络 的 结 构 , 着介 绍 了对 接 无线 传 感 器 网络 的熟 点 研 究 . 述 了的 网络 协 议 方 面 的研 究 、 概 MAC 协 议 、 由 协议 路 关键词 无线 传 感 嚣 网络 ;结 构 体 系 ;MAC协 议 ;路 由协 议

《物联网导论》第4章-无线传感网络

《物联网导论》第4章-无线传感网络
传感器网络网关是感知数据向网络外 部传递的有效设备,通过网络适配和转 换连接至传输层,再通过传输层连接至 传感器网络服务层。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重庆邮电大学
传感节点、路由节点和传感器网络 网关构成的感知层存在多种拓扑结构, 如星型、树型、网状拓扑等,如图中 (a)、(b)、(c)。也可以根据网络规模 大小定义层次性的拓扑结构,如图中(d) 所示的分层结构。
第五章 无线传感网络
重庆邮电大学
学习要求:
ZigBee 技术
1
2
6LoWPAN 技术
1
2
蓝牙及蓝牙 4.x 技术1来自234
体域网技术
1
2
面向视频通信的无线传感网技术 1 2
掌握 ZigBee 网络的构成 掌握 ZigBee 协议体系
掌握 6LoWPAN 网络拓扑 掌握 6LoWPAN 标准协议栈架构
4.3 中高速无线网络规范概述
重庆邮电大学
4.3.1 IEEE 802.11X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
目前,无线局域网已经形成了IEEE802.11系列标准,包 括IEEE 802.11、IEEE 802.11a/b/c/d/e/f/g/h/i/n/ah等标准。 199 0年IEEE802标准化委员会成立IEEE802.11WLAN标准工作组。
硬件层
……
设备管理
安全管理 跨 层 管 网络管理 理
标识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重庆邮电大学
应用层: 位于整个技术架构的顶层,由应用子集和协同信息处理这两个模块组成。
服务子层: 包含具有共性的服务与管理中间件,典型的如数据管理单元、数据存储
单元、定位服务单元、安全服务单元等共性单元。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开发》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用户(观察者)。

2.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协作式的感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_、发布感知信息_。

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控制、通信。

4.1996年,美国UCLA大学的William J Kaiser教授向DARPA提交的“低能耗无线集成微型传感器”揭开了现代WSN网络的序幕。

5.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WSN技术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6.网络中间件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服务、网络生成服务、网络自愈合服务、网络连通等。

7.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组网模式、拓扑控制、媒体访问控制和链路控制、路由、数据转发及跨层设计、QoS保障和可靠性设计、移动控制模型。

8.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协议、时间同步、定信技术、数据融合及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层技术等。

9.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大规模网络、自组织网络、可靠的网络、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应用相关的网络。

10.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

二、简答题1.请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

答: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定义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2.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哪些特点?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许多其鲜明的特点:(1) 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2) 通信能量有限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带宽窄而且经常变化,通信覆盖范围只有几十到几百米。

(3) 传感器接点的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能量、计算存储低、关键在有效简单的路由协议)。

(4) 网络规模大,分布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分布密集,数量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 并非易事 。 过对 低层次概 念的封装为程序设计者提供高 通
杂, 所以要 求相 应的 中间件必须 能提供较好 的容 错机制及 自
适应能力; () 3 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数 量庞大,而且硬 件结构和操 作系统 也不尽相 同, 以要求 中间件 能够屏 蔽异构性 , 所 从而
为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 1, : 便于 应用系统的开发; 3
网 凼




键 术


WS s N 中间件 的研 究大部分 仍处于初级 阶段, 面临许多 问 仍
题, 以下针对 WS s中间件 中的数 据融 合技术给 出了一些探 N 讨: () 1提高数据融合 中数据 的准确性 数据 的准确性 是数据融合 中的重 要问题 。 由于无线传感 器 的节点分布 广泛 、 网络 拓扑结构动 态多变 , 且处于 长期 而 无监 控状态 , 易造成节 点故障或数 据传输错 误 , 容 从而将 会 导致错误数据 出现在数据融合的过程 中, 这些 问题 的 出现都
() a基于查询的路由 定 向扩散 ( i c dDiui , ) 由中的数据融 合包 Dr t f s n DD 路 ee o 括路径建立阶段的任务融合和数据发送阶段的数据融合 , 这 两种融合都是通过缓存机制实现的 。DD的数据融合采用的
是“ 抑制副本” 的方法, 即对转 发过 的数 据进行缓存 , 发现重 复的数据将不予转发 。 () b 基于层 次的路 由 L AC E H与 T E E N都 是基于层次的路由,它们使用分簇 的方法体现数据融合 。 每个簇 首在 收到本簇成员的数据后进 行融合处理, 并将结果发给 Sn i k节点 L A H算法仅 强调 EC
为了节省传输的能量, 网络层 中开发与路 由相结合 的 在
() 4 模型驱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 以数据为 中心 的, 传感器 节点采集的 数据在空 间及 时间上往往具有一定 的规律 , 能够 用某 种模 型
进行描述
数据的历史观测值来预测未来 的观 测值 。 基于预测的数据融合方法, 主要是根据 传感器节点 采集 到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数据, 达到减少 网络中的数据 传输 量、 节省节点 的能量 以及 延长网络寿命的 目的。 但是, 由于 传 感器 网络的动态多变性 , 势必 给时域预测带 来许多 困难 。因 此, 法简单 、 算 具有 自适应 自学 习能力 的时域预 测数 据融合 方法是一 个值 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
() 4 提高数据融合算法的安全机 制 WS 中的有些传感节 点部署于相对 恶劣 的环境 , Ns 从而 使得类似 拒绝服务 的恶意攻 击和入侵变得更 加容易, 而数据


无线传感器 网络中的一 些研 究工作集 中在基于某 种模 型进行数 据融合 , 典型 的模型包 括神经 网络 、 卡尔曼 滤
数据融合 , 但并有 涉及具体 的融合方法 。 E N是 L A H LE EC
数据融合 的方式 多种多样 , 具体分类如 图一所示 。
的一种改进, 应用于监测事件 的反应网络 。T E E N和 DD一 样通过缓存机制抑制不需要转发的数据, 但它 利用阀值的设
置 , 加 了灵 活性 。 增
豳传 中件键术究 线 络问关技研 无 络 感 传 中 网

R s a c i h h e e h o o y o e e s S n o e w r s Mi d e a e e e r h w t t e K y T c n l g f Wi l s e s r N t o k d l w r r

51
K~
数据融合技术 。 该类型的数据融合技术 主要有下面 四种实现
方式 :
信开销和能量损耗。
3 无 线传 感 网络 中 间件 的核 心 技 术
WS s N 中间件 的核心技术有很 多,其 中数据 融合 ( a Dt a
Agrgt n 不 仅是研究 的重点, geai ) o 也是研究的热点 。 数据融合 是 将多份数 据或信息进行处 理, 组合出更有效 、 更符 合用户 需 求的数据 的过 程。 其主要优点是数据融合技术 能够有效克 服 WS Ns中能量约束, 去处冗余信息 , 减少 网络 中的数 据传 输量 , 从而节省 WS 节点能量, Ns 延长 WS 的生命期 。 Ns
集 。用 户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向网络发送 查询请求 , 查询请求 在 网络 中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 处理。 处理查询请 求以及返 回 查 询结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数据融合的过程 。 在这类算 法 中, 的方法包括 T G T A等。 典型 A 、i N
() 2 数据包合并
数据包 合并的主要思 想是当某个节 点收到多个 子节点
发来的 数据包时 , 将它们合 并成一个 大的数据 包, 后将合 然 并后的数据包发送到父节点。在 WS 中, Ns 数据字段相对较
的事件不定时 出现在某 些区域, 从而使这些 区域 的传感器节
点被激活退 出休眠状态 , 进入触 发状态。 时, 此 可以用恰 当的 数据融合算法在事 件发生 区域 内快速有效 的进 行处 理, 将处
o wi ls sno e rs ( v . dicas e dsmmaie n f e e cn l i aa g rgt n Fn l i u ss f r es e sr t k ws 0 An si s n e n wo tl f a u i r s e t yt h oo e dt ge ao . iayids se z o oh k e gs a i lt c
阴躲芬 龚华明
Yi o n a nDu  ̄n Go gHu mmg



关 键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系, 四川 成都 6 4 ) 171 1
( e at n C mp t cec,A A T ahr C l g ,Scun C eg u 6 4 ) D pr t f o ue Si e B ec e ol e i a h n d 17 1 me o r n s e h 1
Ab ta t T s a e n l z sa d s n a ie ef au ea d d sg rn i l s f t d l wa e a c r ig t ec a a trs c s r c : hi p p ra a y e n ma r st e t r n e in p c p e smi d e r c o d n t h r ce it s u z h i o i oh i
()由于 无线 传感 网络 的工 作环 境一 般 比较 恶劣 和复 2
2 无线传 感网络 中间件
WS N不 同于 传统网络, 它具备 自己独特 的特征, 如有 限 的能量 、 通信 带宽 、 处理和 存储 能力 、 动态 变化 的拓 扑 、 节点 异构等。所 以在这 种动 态 、 杂的分布式环境上 构建应用程 复
层抽 象的 中间件技术 是一种新 的方 法, 以充分解 决 WS 可 Ns 中设 计和 实现所面 临的一些 问题 , 方便应 用程序 的开发与实
基金 项 目: 阿坝 师专 校级 课题 “ 物联 网中间件技术 的应用研
究”
() 4 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量大 , 而且 冗余数据多, 再加上其 通信带宽有限,所 以不可 能将原始数据 传递 给应用系统 , 而 且应 用系统希 望接受 的也 并非 原始数据 而是一 些有意 义的 事件 这就要 求 中间件必 须具备 数据 融合 的功能 , 以缩小通
随着 微 电子 和 微系统 ( MS 、 ME ) 无线 通信 、 信号 处理 这 三个 技术 领域近年来 的飞速发展 , 一个新 的研究 领域成为国 内外 关注的热点 , 这就是基于 大量具有通信功 能的微型无线 传 感 器 构 造 的 无 线 传 感 网络 WS ( rl sSno t N Wi e e sr - es Ne wok) rs。
() c 基于链的路由 PG I E ASS是对 L A H算 法 的融合方 式进行 改进 的一 EC 图一 数据融合方式分类
种算法。该算法在收集 数据 前, 网络 中的所有节 点链 接成 将 为一条单链, 然后随机选择其 中一个节点 作为首领 , 向链 它
在 WS s N 中间件 中, 常见 的有 以下三种数据融合模式:
方法 的优 点是在于每个 节点发送 数据的距 离几乎是最短的, 而且最终只有一个 节点 进行远距离数 据传输 。因此,它 比
L AC E H算法更节省 能量 ,但缺点是平均延迟较大 且鲁 棒性
较差。
() d 基于事件的路由 无 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通常 有三种状态 : 发送 、 接受 和休 眠。 在实际应用时, 传感器 网络 的节点分布范 围很广, 被监测


要: 本文针对无 线传感 网的特 点, 分析总结 了其 中间件 的特 点和 设计原则 , 并就其 中的关键技 术—— 数据 融合做 了分
类总结, 最后探讨 了数据融合技术的未来发展方 向。 关键词 : 线传感 网络; 无 中间件 ; 数据融合 中图分类 号 :P 9 T 3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7 2(O 110 5 -3 17 - 9. l),0 1 4 2 0
中间件作为处于操作 系统 与应用程序之 间的系统软件 , 通过对底层组件异构性的屏 蔽, 提供一 个统一的运行平 台和 友好的开 发环境 , 并随着 技术的进 一步 发展 , 具有 了动态 重 配置、 可扩展 、 上下 文敏感 等特征。 线传感 网络的 中间件由 无 于其 自身网络的独特特 征, 在设计 时必须遵 循以下准则:
WS N具 有极其广泛 的应用,如感知 战场状态 ( 军事应 用 )环境 监控 ( 、 如气 候 、 理 、 染变 化 的监控 )物 理安 全 地 污 、 ( 如建筑 和结构 的监控 )城市道 路交通 监控 、 、 安全 场所 的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