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合集下载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第二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22年学习资料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一《手稿》中的语境复杂,有三种不同的话语-1、处在被告席上的资产阶 社会制度及其国民经济学-2、对蒲鲁东一青年恩格斯的审判;-3、超越国民经济学范围的哲学人本主义 判;-二架构-1、用社会主义观点在国民经济学范围内批判经济现象-2、从哲学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出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教材的异化理论部分-。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方面,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劳动取代了黑格尔的精 劳动,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的唯心主义理解的实质在于把它仅仅看作“自我意识-的外化”,即设定物性 视之为精神的一个环节。在黑格尔那里,-66-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 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通过把“自由自觉的 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上,使劳动的主体由-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变成“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创造商品、资本和-私有财 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从而开-始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就是有悖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异化劳动。-9
四、《手稿》的主要思想-一异化劳动思想-1、异化的概念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异化思想-霍布斯、卢梭 费希特、黑格尔、乐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2、创作《手稿》-前马克思前对异化的阐述-《黑格 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
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研究-西方近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 由主义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Q-首先,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意义 同时洞察到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根本矛盾 批判,从中剥离出了劳动范畴,说明了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对劳动范畴的正确理解。-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却凝结了马克思的诸多智慧,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政治经济学及哲学知识的匮乏,于我而言要想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许多观点的精妙之处,对马克思的才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深叹服。

其中异化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个概念,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对异化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则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他这样说道:“劳动者生产得越多,那他创造在自己对面的异化的对象世界就越加厉害,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加贫乏,归他占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向神的贡献越多,他自己的留存就越少。

”随后他便提出了外化的概念,即“凡是他投到对象中去的所有生命,都敌对地疏远他。

”这样的理论我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晦涩也很有趣,直接通过枯燥的文字难以深入理解,我试着从这样几方面更全面地去理解异化这一概念。

书中提到了私有制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占有其他存在物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私有制是一种必然,而当存在的对象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对象就不再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了,而是成为真正脱离于人的生活的客观事物了,这些对象不再属于人本身了,这就叫外化。

我们的生活本来也是我们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象,当这一对象同样的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时,人便从人的生命活动中消失了,即人的异化。

前者逐渐演化为资本,而后者则成为了异化劳动的载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资本从人们的生产和劳动中外化出来并与劳动形成了对立,人的活动则异化成了资本的附庸。

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工人在拧机器上的螺丝,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叫做他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异化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由于异化的作用,人在资本与异化劳动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消失了,这是我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如果有人问一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我想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请问我看哪本书最好?”他大概会得到这个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想象中,一个哲学家最伟大的著作应该由他本人呕心沥血撰写并发表出来,向世人阐述他缜密的逻辑和伟大的思维。

但这本在马克思死后才被人发表的手稿汇总,却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克思写下这些内涵深刻甚至还有些晦涩难懂的手稿时,年仅26岁。

这也成为了同为26岁的笔者选择学习并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

在这手稿的开篇,就讲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地产、劳动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关于地产,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房地产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的促进下,高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原罪”。

任正非曾如此责怪过下属怠慢人才:“你把人先招来,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让他去洗沙子也好。

”之后通过每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华为在本次贸易之争中,似乎“平安着陆”了。

但我国其他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说白了就是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能立刻显现,而花钱养着“无用的人”不符合资本运作的规律,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给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

但科研人员也需要生活,面对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去寻求能够立即将劳动变现的岗位。

而我国处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财富正在增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分工加剧,这就导致了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马克思着作读书笔记专业:经济学姓名:王恒【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写作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

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

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的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

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的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的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更多的产品,最终的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的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

作为异化劳动概念的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的不是劳动的对象化,而是劳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概念,我的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的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的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的外在力量。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产品相异化。

这种异化的表现是“劳动所生产的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第二、-第三、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过程本身相异化。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

作者: 张一兵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的经济哲学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是青年马克思以人本主义的哲学话语全面批判的最初尝试。

青年马克思此时的理论运作主要是一种批判性的经济哲学,非科学的价值评判是其逻辑尺度。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文本语境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经济学客观逻辑的异质性并存。

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

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书中所说“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但是“为什么产品要属于劳动者呢?仅仅是因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吗?”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属于私人的,那么如果要是说产品是属于劳动者的,那么就是说劳动者从资本家的手里夺取了物质的占有权,则劳动者不就变成“资本家”了吗?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之后可以得到代替产品的货币。

所以我认为:首先我是同意“异化劳动”这个观点的,但我觉得这个异化的程度是有待商榷的。

就是支付劳动者的产品和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劳动者贬值的程度。

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

首先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首先,劳动的异化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打工生存的现象。

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城市的美丽环境,他们都是在这个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他们付出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是成反比。

他们的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被城里人轻视、嘲笑。

同时,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大的哭,却拿着最少的工资,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

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甚至他们会感到空前的虚弱和无能。

这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一系列的驳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于是劳动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它们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们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

所以,既然人与劳动已变成了不是相互依存互助的关系,而人只能在劳动中品尝到痛苦的话,他们怎么还会感到快乐呢?。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伯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读法律。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黑格尔学派分化成老年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左派)。

左派背弃他们老师的保守立场,力求做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向专制制度、神权思想宣战,马克思加入该阵营,而且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把哲学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1842年,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该报公开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维护其利益,对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及抨击。

为此,《莱茵报》受当地政府压制。

1842年马克思辞去主编职务,不久报纸被封闭。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到巴黎,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

1844年8月,马克思同恩格斯会面。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1845年春天写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革命的意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

在此之后,完成了《资本论》、《法兰西内战》等。

二、作品背景(参考百度百科)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 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完成的。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范文大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范文大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范文大全)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

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

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

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

《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

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

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

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政治经济学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拜读了被誉为马克思最高杰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艰深、引用率最高的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

全书共三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手稿第一次发表。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1844部经济哲学手稿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他去世后大约四十四年,直到1927年才浮出水面.。

这些手稿说明了年轻的马克思从哲学过渡到政治经济学(现在称为经济学)。

马克思对经济的浓厚兴趣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使他与其他黑格尔的追随者区别开来,但他在这些文本中的写作要比他后来写的更富有哲理性、抽象性和思辨性。

例如,物种存在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人,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些手稿给我们一个马克思的知识框架的参考和哲学信念的基础。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范畴的分析及二者关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这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经济学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下面我将对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进行记录:首先第一手稿中主要论述了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的问题。

本书中的一个亮点之所在,就是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阐述了私有财产与资本主义的起源,而不是阶级斗争或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家入手,指出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虚构状态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这样一个结果,即“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态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1844手稿读书笔记

马克思1844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魏振凯21225096 机械设计研究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概念,主要分析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产品的异化,生产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对此的方法论解读上,国内的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偏向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是偏向于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认为它是前两者的复杂结合体。

而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的理论时,其人本主义思想倾向又体现得尤其明显。

下面就我自身的阅读和理解为基础,来阐述一下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面对着的情况是“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即工人生产的产品的异化特征。

他从国民经济学的话语系统中提出这一问题,同时又提出了疑问和批判,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

”为了解释劳动和资本是如何分离的,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阐释了为何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却越贫穷。

从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角度来看,工人生产的财富是和自身的价值成反比的,所谓“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而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其本质的挖掘,即可得出劳动产品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现实化在工人这里表现为了非现实化,成为了一种异己的产物,同劳动本身相对立,而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了对象的丧失,以及劳动生产者被这对象所奴役。

马克思的论述出发点是与异化相对应的统一和本质存在状态,他认为工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是与它们的生产者相统一,属于它们的制造者的,而非论述中所提到的与生产者处于异化状态下的分离与对抗情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货币]
附录 卡·马克思 *1844年 经济学哲学...
[笔记本II]
笔记本I
[笔记本III]
1
[I]
2
[II]
3
[III]
4
[IV]
5
[V]
01
[I]
02
[II]
04
[IV]
06
[VI]
03
[III]
05
[V]
[VIII]
[VII]
[IX]
人名索引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编辑说明编者引言卡·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01
序言
02
笔记本I
04
[笔记本 III]
06
[片断]
03
[笔记本 II]
05
[增补]
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
[异化劳动和私 有财产]
[笔记本II]
[对笔记本 II第XXXVI 页的补充]
[对笔记本 II第XXXIX 页的补充]
[分工]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编辑说明
目录
02 编者引言
03 卡·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附录 卡·马克思
04 *1844年经济学哲 学...
05 人名索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手稿写于1844年,此期间,正如列宁 所说,马克思刚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手稿是马克思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 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的最初成果。在手稿中,他论述了劳动对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意义,指 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劳动的异化,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工人阶级必须打碎私有制 的桎梏,使本阶级和整个社会获得解放。手稿围绕这一基本思想,提出了一些列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 产主义观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重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重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1、工资(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①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

②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2)工资的波动①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工资的影响是最大的A价格波动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工资>利润>地租B当资本家盈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图,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A物价高的时候,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资料价格提高而提高B物价低的时候,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资料价格下降而下降。

(3)社会三种状态和工人的地位①财富处于衰落状态,工人遭受的痛苦最大。

②财富正在增长的社会A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在挣钱欲望的驱使下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寿命。

B资本的积累,社会分工的增加,工人的人数也增加。

在富裕的社会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破产,小资本家成为工人阶级。

工人数量的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工资自然下降,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工人沦为乞丐或饿死。

③财富达到顶点的社会,工资会很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很激烈,以致工资会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势;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

2、资本的利润(1)资本①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积蓄的劳动。

②基金,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

③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

(2)资本的利润①资本家要求利润和资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A使用货币得到的利润多,那么为使用货币而付出的利息就多B使用货币得到的利润少,那么付出的利息也少②资本家的双重获利A通过分工获利: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多,分工会越来越细,增加生产工人的数量或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资本会随着这些增加而扩大B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eg.雇佣织工的资本必然总是大于雇佣纺工的资本,因为前一种资本不仅要补偿后一种资本及其利润,而且还要支付织工的工资,而利润必定总是同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

经济学手稿读书笔记

经济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

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也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第一手稿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

主要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理论、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

在第一手稿工资部分里,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这实际上从表面上从表面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的外在的那种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

”从而可以看出劳动者与产品之间的这种对立关系。

在“工资”部分里,他说“,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这句话道出工人对资本家存在一种依赖关系马克思指出“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句话在揭示来了社会现实,也凸显了“异化劳动”这一经济学现象。

在第一手稿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地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地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地指导下,我对《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地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地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地工业生产更多地产品,最终地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地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地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地),当然更重要地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地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地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地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地”)b5E2R。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地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地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地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地,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地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地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地财富越多,他地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地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地商品.物地世界地增值同人地世界地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地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地比例生产地”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地不是劳动地对象化,而是劳动地异化.p1Ean。

二、异化劳动地概念,我地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地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地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地外在力量.”DXDiT。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地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地劳动同他地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地表现是“劳动所生产地地对象,及劳动地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地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地力量,同劳动相对立”RTCrp。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标签:马克思异化社会劳动共产主义分类:读书※转载阅读是最大的乐趣2006-12-17 11:5505年6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事实上,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思潮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产生,并经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同诠释而日趋丰富;“异化”的概念则最早出自黑格尔哲学体系,费尔巴哈借用这一名词,并使它具有新的含义。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仍带有黑格尔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所以仍主要着眼于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去思考社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问题。

但是,马克思克服了其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使之成为分析和揭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联系上,达到了前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对当时的经济现状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开始的。

在《第一手稿》的开始,马克思就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低为最贱的商品的: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結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來,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別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沒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而马克思跳出国民经济学所局限的表面现象,找到了这把钥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平时作业“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姓名李丹丹学号************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任课教师刘晓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公室制一.笔记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分离。

资本和地产无需停留于这种分离。

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7页)评述:结论性陈述。

实际上,该书后半部分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已这里为逻辑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说主体与主体的斗争,但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客体的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我认为此种分离实现的机制,主要在于“收益”或“利润”与劳动分离,却与资本相联结。

2.“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

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最大的而且是绝对的。

”(第8页)评述:这是一段对供需原理——后世成为价格理论——解释劳动现象的经典批评。

指望工人调整供给达到劳动市场的自然价格是不现实的。

原因有二。

其一,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灵活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

而工人的能力和“功能”相对固定,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

其二,调整劳动的供给,实际上决定一部分人失去工作。

在某些时代,这意味着福利水平的降低;在另一些世代,则可能剥夺劳动者的生存权利。

3.“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评述:是2的合乎逻辑的推论。

这里有一个反向推论。

即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将逐渐减小,最终实现资本平面化。

由3,这是否意味着不同行业的工资也有程度较弱的平面化趋势呢?我认为不然。

第一,《1844》与古典经济学对“工人”的理解不同。

前者强调工人权利以及其信息水平的局限,后者强调经纪人对成本和财富的选择能力。

两者确立的主体是不同视域的概念。

工人成为投资者不能弥补这一鸿沟。

因为即便那样,工资也不会相应的成为投资利润。

第二,即是真的有办法,使劳动价格——即工资——与商业部门的利润形成比例,也难以清晰的描述这一结构的样态。

比如这里所说的成比例的劳动,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还是单位产量的劳动价格?关于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有未解的争论。

我认为1844倾向于前者,而试图推进理论发展的观点倾向于后者。

(第9页)4.“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使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

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不依赖性;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

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对抗。

最后,正向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了工人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数量的制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程度。

”(第11页)评述:资本积累导致的生产繁荣,并不自然的成为工人待遇好转的原因。

因为资本的成功,更大意义上是机器和技术本身的成功,而非工人的胜利。

没有资本的积累,就没有机器的进步。

而工人想与资本相联系的努力,往往淹没在与作为劳动产品的机器斗争的现实中。

想要让劳动者成为资本积累的受益人,则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当然上述结论也可以佐证,对劳动关系的立法往往产生于一国经济腾飞时,而非平穷时代。

这不仅因为国家立法资源的相应丰富,也因为此时的劳资矛盾比彼时更为激烈。

当然这样的劳动立法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她伤害了资本积累本身,并进而使劳动滑向更为苦难的深渊。

5.“工资的提高和资本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第12页)评述:这是因为劳动本身被作为耗费品,而资本可以在文明的庇佑下循环积累。

可以说,资本本身就有复利那样的品格。

然而上面的说法又是不确切的。

资本因为劳动的沉淀和资源的利用而形成并壮大。

但资源会有损耗,这导致劳动形成资本效率的下降,进而可以得到资本实质减少以及形式上被高估的结论。

另一方面,资本是劳动积累的结果,如果制度足够有效,则可以把此种自身累积的结构转移到劳动本身当中,使劳动者从中收益,使劳动的生命也可以像资本那样,跨国时间长河而延续。

二.解读: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而且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资本产生的源头。

而对于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都是基本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经济范畴。

资本更深刻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而劳动正是促进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劳动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增加资本,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劳动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劳动力。

当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时,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想要的正是让劳动力成为资本,于是,剥削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这一过程在15世纪的英国最为典型。

当时,在海外毛织品市场扩大的刺激下,许多英国封建贵族凭借暴力,把大片村社公有土地和农民的私有土地围圈起来变成牧场,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同时,作为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英国政府,有用严刑峻法强迫失去土地的农民到工厂做工。

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切因素都属于资本家,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因而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目的是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取得额外的资本,他们生产剩余价值获得高收益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的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

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

因此,工人的工作时间必须多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以下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要一定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文化活动。

在这两点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也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力量对比。

另一个增加剩余价值,满足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时间长度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尽管反抗的结果是资本家必胜),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

于是,资本家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单位企业开始的,就如同最先吃番茄的一定是几个人,肯定不是大部分人。

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生产出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

但随着个别劳动时间的减少,企业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指企业由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工资是工人生存的资本,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以美国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倒牛奶的事情为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其一般特征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急剧增多,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物价下降,现金奇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同时,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