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东坡还自岭南,古诗词阅读及答案,古诗词鉴赏翻译

合集下载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岭》

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 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 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绕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 快。 解析 这首诗既有叙事,也有描写。梳理作者的人生经历,从中把握作者乐 观旷达的情怀。作答时,可逐联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 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庚岭作此诗。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 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岭南流放阅读答案

岭南流放阅读答案

岭南流放阅读答案篇一: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测验卷:诗歌阅读一(含解析)诗歌阅读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李之仪②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徽宗即位,他遇赦返京,作者在苏轼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的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ān 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散乱的样子。

(1)诗中的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题目。

(11分)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朝人,出使金国被扣,强留仕金多年。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上阕中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5分)(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鲁山山行①梅尧臣适与野情②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

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②野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

(1)“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6分)(2)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唐多令邓剡注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古诗阅读理解及答案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古诗阅读理解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开头两句写雨后远望所见的景色,以“秋雨”和“晴空”来烘托,重点写“山色”之“碧”,使碧绿更加鲜明。

B.上阕结尾两句写词人在醉眼蒙咙中回望邈远的黄河与洛水,遗恨于夕阳之中,实质是抒发词人对未能收复沦落中原的遗恨。

C.下阕开头写景后,转入叙事怀古,词人遥想与平山堂有关系的欧阳修和苏轼都已仙逝,表达出对欧、苏的景仰,充满沧桑感。

D.下阕结尾两句与上阕相呼应,从怀古回到现实,写词人在秋风中匹马登程,怅然孤啸,表现了积极进取的勇气和韧性。

16.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

(6分)参考答案:15.C【解析】“叙事怀古”说法错误,应是议论怀古。

16.①“菰菜莼羹”使用了张翰见秋风思归家乡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否定了归乡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鸿南归,表达了词人宦游各地、归乡不得的愁思。

②“人间俯仰陈迹”使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是说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年华逝去,壮志尽付东流,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

(每点3分;指出运用的典故1分,分析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

苏东坡古诗词全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 苏轼[朝代] 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作者] 苏轼[朝代] 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 苏轼[朝代] 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作者] 苏轼[朝代] 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赤壁赋【作者】苏轼【朝代】宋译文对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题东坡诗后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题东坡诗后附答案及译文

【江苏省泰州市】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薛〔yua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薛〔yue〕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8.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小题.〔6分〕⑴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有乞书者〔〕②不择精粗〔〕③书遍乃已〔〕④虽谑弄皆有义味〔〕⑵以下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8.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然不能四五薛〔yu a已烂醉10.译以下句子〔4分〕⑴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2分〕⑵ 211.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⑴①……的人②选择③停止、止④即使⑵D【解析】例句中的然〞是转折连词,然而.A项中的然〞是“…的样子〞,B 项是这样〞,C项是正确〞,D项是然而",与例句意思一样.9.然/不能四五薛〔yu»/已烂醉【解析】句首联词然〞后要停顿,不能四五薛〞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巴烂醉〞又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短语,自然这两个短语之间停顿10.⑴〔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⑵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2.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解析】此题属于领悟主旨〞题.扣住神人〞, 从内容分析称为神人〞的具体原因.【参考译文】苏东坡平时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 但却不可求他写.但凡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问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薛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 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高低的呢?。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阅读附答案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阅读附答案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阅读附答案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阅读附答案(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21.这首词上下阕分别扣住与两个地点的变迁,写出了倍加感伤的世事沧桑。

(2分)22.本词写了登临所见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1)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尽心上》)(2)归,还也。

有,实有也。

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

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

”亦通。

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

(《孟子集注》)(3)正义曰:此章指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

而行仁,本性之自然者也。

汤、武利而行仁,视之若身也。

五霸强而行仁,则力假之而已。

然而久假而行之,而不归止,安知其非真有也。

杨子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

”亦同其旨。

(《孟子注疏》)23.出自(1)段文字的一个成语是;根据三段文字,(1)段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

(2分)24.试评析第(2)(3)段文字对第(1)段中孟子观点的不同理解。

(3分)参考答案:21.六朝胜地,行宫内院。

(2分)22. (1)空旷青山,破败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荒凉落日,明灭鬼火,凄清明月。

(2分)(2)与所写虚景结合(或虚实结合),突出表达了长江一线连年征战、豪杰消磨、功业成空的苍凉悲壮,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3分)23.久假不归;仁义(2分)24.前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强调真假之别,指出不仁义的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能变成仁义的。

后者认为“假借”紧跟在“性”、“体”之后,也是“行仁”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的实行仁义,就效果来看,与真正具备仁义的人也没有区别。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3.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4.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5.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6.气索:气短7.谓:说。

8.不韵:不雅9.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10.尝:曾经11.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淄博市20XX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文]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文]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文]第一篇:《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范文]导读: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文章送来,欧阳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供参考借鉴!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淄博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淄博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没有熟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而且有的.人会说士大夫不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一】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二】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赏析三】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陆深《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阅读答案

陆深《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阅读答案

念奴娇
秋日怀乡,用东坡韵
陆深①
大江②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

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


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
舟短棹,两腋清风发。

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

黄歇穿沙,袁崧筑垒③,到处堪唏发④ 。

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陆深:华亭〔今松江〕人。

②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
经松江的黄浦江。

③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战国楚人,号春申君,曾疏浚
黄浦江;袁崧,东晋人,曾任吴国内史,后被杀于沪渎垒〔今上海青浦〕。

“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

④唏发:晒干头发。

8.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中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8.参考答案:苏词景物雄壮、宏阔,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如“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景色的雄壮;陆词景物有雄阔也有秀美,如“大江
东去〞“襟带五湖吞百渎〞写出了景色的雄浑,“两岸芦汀,一湾柳浪〞那么写出了景色的秀美。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比拟阅读能力。

在诗词中景物特点有“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恬静秀美、孤寂冷清、朦胧渺远、清新明丽、萧疏凄寂、深远绵邈……〞,考生可
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景物特点的回忆,与本词比照得到答案。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是南宋诗人方岳所作,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发了对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

翻译/译文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

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

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

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⑵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忧愁的思绪。

⑹螺红:红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层,层层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莼(chún)羹:用莼菜烹制的羹。

⑽归鸿:归雁。

⑾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

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答李端叔书原文及翻译

答李端叔书原文及翻译

答李端叔书原文及翻译答李端叔书原文及翻译答李端叔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作品。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受尽人间冷暖,从弟弟处捎来李端的问候信,不胜感慨,故提笔回书,是为“答李端书”。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李端叔书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答李端叔书原文(宋)苏轼轼顿首再拜。

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

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

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

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

惟万万节哀强食。

不次。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

②递:驿站传递。

题东坡居士文言文翻译

题东坡居士文言文翻译

题东坡居士文言文翻译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简译:人间的风吹不到太阳也晒不到的地方,是皇宫里气派庄严的翰林院,那里森然罗列着数不清的珍贵书籍。

我想象着,您这位昔日东坡的旧居士,此时正在翰林院里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挥毫泼墨,似飞泄百斛明珠般奋笔疾书。

这是我从江南老家摘来的高山云雾茶,用茶磨精心研磨后,细洁的叶片就连那冰清玉洁的雪花也比不上它。

喝了我家乡的茶后,也许会唤起您彼时在黄州的旧梦,像范蠡那样独自驾着小舟泛游五湖四海。

黄庭坚与苏轼的师友情,为北宋文学史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苏轼欣赏黄庭坚人品如精金美玉,赞其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

黄庭坚更是极其仰慕苏轼的人品才学,从34岁与苏轼结缘开始,终其一生,都尊其为恩师,并始终保持弟子礼仪。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时,二人还处于诗书唱和阶段,平生素未谋面。

但是,当黄庭坚因此事而接受审问的时候,他却敢于挺身而出,为东坡仗义执言。

他盛赞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是忠君爱国的,即便是受到被“罚金”的处分也在所不惜。

后来,在京城供职的三年多时间里,成了师生二人平生最快意的时光,酬唱赠答,切磋诗文,共同的兴趣爱好让这份师友情更加牢不可破。

胆气豪壮的黄庭坚同时也是一个头脑冷静心思细腻之人,在苏轼从贬谪之所调回京城,并被委以重任时,他一方面替恩师感到高兴,一方面为其不胜寒的身居高位而感到担忧。

于是,他借赠茶的机会给苏轼写了一首《双井茶赠子瞻》,在诗中他为老师发出一个善意的提醒和警觉,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恩师再次遭受如贬黄州那般的的人生重创。

【古诗文阅读】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阅读练习及答案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提问问题(7分后)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挤何事,父老相携迎接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可以存有幽人客寓公。

注: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1094)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

②广东新丰,在惠州北。

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避黄巾乱于辽东。

④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1)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去传情言之有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展开赏析。

(3分后)(2)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4分)【(1)1.拟人。

(1分后)新丰的鸡犬看见我似的重新认识我一样,欣然下拜,“欣然”,“辨”均就是拟人化的动作,(1分后),充分反映了苏轼感受到的热切气氛,抒发了诗人初至惠州的喜悦之情。

(热切气氛、喜悦之情,只要点至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后)。

2.用典。

(1分后)字面的意思就是说道,苏武怎么会晓得从漠北返回中原回去?管宁自然想在辽东终老。

(1分后)苏轼筹钱这两个典故,抒写了他想要在惠州为家终老的感情(1分后)。

如果魏积安整体表现了惠州人民的热情好客,抒发了苏轼对惠州的爱好之情,一般会得1分后。

3.双关。

(1分后)“岭南万户”既可以指岭南万户酒,一般会指万家万户惠州人。

(1分后)“皆春色”,用春色真实写照酒的温暖,醇美,用视觉去形容味觉(备注:即为通感,能够紧紧围绕这个手法去分析,言之成理,一般会得3分后),形象生动。

另外,一般会筹钱春色去形容诗人所经之地家家户户的热情好客。

(1分后)其他手法,例如质问、白描等,例如能够言之成理,一般会得3分后。

(2)客观上,天时地利和人情之淳朴热情让苏轼有了家的感觉,也让远谪蛮荒的他有了归属感。

(2分)主观上,诗人想到此地会有精神和他相通的“幽人”陪伴,有美酒可寄托情怀,让他对谪惠生活充满期待,因此随遇而安,不以谪为患,有了归属感。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③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案】1.B2.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伤心、退隐出世之心。

①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

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B选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还可结合平时对苏轼的生平知识的积累来分析。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
页脚.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古诗词阅读及答案,古诗词鉴赏翻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ēn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

8.诗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8.苏东坡是一个乐观旷达、飘逸潇洒、年事已高的诗人。

首联写苏轼被贬岭南,身处逆境,生活艰辛却甘之若饴。

颈联是作者想象中的东坡,衣袂飘飘,鹤驾清风,很是飘逸。

尾联写东坡雪髯霜鬓,人已老矣。

(总括2分,解说各1分)
9.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

(概括情感2分)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结合诗句分析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