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共21页
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
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
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如下: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被称为“五常”。
仁是指仁爱之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慈悲,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本质,是君子的基本品德。
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即把别人看作是自己同类,对他人要如同对待自己一样,有同情心和慈悲心。
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是人的行为准则。
在儒家看来,义是人的行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石。
义的核心思想是公正和正义,即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和正义。
礼是指礼仪和规矩,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
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的行为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仪式,是社会文明和个人修养的表现。
礼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和谦逊,即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谦逊。
智是指智慧和知识,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儒家看来,智是人的认知必须达到的境界,是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基础。
智的核心思想是明理和辨是非,即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
信是指诚信和信誉,是人对于自己言行的承诺和保证。
在儒家看来,信是人的行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石。
信的核心思想是言行一致、守信重诺。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明理和诚信。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精华——仁义礼智信
儒家思想精华——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北京为迎奥运曾经大力开展礼仪教育。
“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仁、义、礼、智、信被称五常,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是指导人们举止行为的常理。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
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
其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
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
”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
“五常”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仁”?“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居五常之首的地位,其他的礼、义、智、信无不围绕“仁”展开。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
孔子对子贡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
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
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
”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则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这也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什么是“义”?义,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
“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信的小故事,话说东汉年间有个衣叫张勋的秀才在赶考途中就了一个叫范式的商人,两人因此结为兄弟,并约定在明年的重阳再次相聚,然而到了第二年约定之日张勋左等右等知道太阳快下山了衣媒见到范式,张母知道后就劝张勋不要等了,张勋却说范兄是守信用重义气之人怎会失约?
张勋就这样一直在门外等范式,直至深夜十分看到一个黑影飘然而至,仔细一看原来是范式的鬼魂,原来范式为了养家忙于经商忘了重阳之约,等到今天早上才想起来,但是从范式所在的山阳到这里有千里之遥,不论如何是赶不过来了,范式听说人不能一日千里,但是鬼魂可以,为了赴约范式挥刀自刎化作鬼魂来赴张勋之约。
“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
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说完范式的鬼魂就飘走了。
而张劭,在赶到山阳见了范式灵柩后,自愧范式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范式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
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互相之间的真诚与心意,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
(来自般若人生网)。
仁义礼智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常者,即经常,平常,永久如此,万年不变,千古不易,如日月转运东升西落,画夜分明。
历年四季。
春夏秋冬,春天温和,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此乃时常之道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乃人之常道。
父慈、母贤、兄友、弟恭、子孝、即人之常行,所以永久,不得改变,能配合天地日月之道理,则谓之正常,人若不照常行事,则为无常矣。
仁。
仁者,人之心德也。
心德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正己化人之意也。
所谓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人不能离开群众而独存,若看他人之苦,即如自己之苦,他人有病,如自己有病,能发出恻隐之心,即仁也。
且能敬老爱幼,保惜一切物命,即是慈悲之心,仁也。
做事用物,为人而不为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我最讨厌者,别人骂我、欺我、恨我、则我不将祸害,移到别人身上,合仁也。
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若有仁德之人,愿看轻自己,而利益大众须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能将此五种美德,施行在天下,则为仁矣。
义义者,宜也即指人无含私欲,做事正当而合宜,谓之义也。
若该做之事则做,不该做之事即不做,亦谓义也。
故君子之人,在贫穷困苦之中,不失大义,而能修好自己身心,不被物欲所蔽,又逢发达之时,亦不敢奢华浪费,学富贵不能淫之坚决,不违背道德,使人人归向善道,故亚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谓君子之道也。
所以君子之人,若见财物,定先思义,虽然家庭贫困穷苦,亦不取不正当财物,而失此大义,若不义而贪求富贵,实如空中浮云,亦如草中露水,又如风中灯火,云逢风吹则散,露水受日晒则干,灯火遇风则灭,所以世人,若不远虑,必有近忧,作事若不三思而后行,只一味用险诈之法强夺,虽能成功,亦非永久之计,既然作事无考虑,灾殃已经显示目前矣。
人若有受恩,能尽量报恩,即义也【静思静悟】学会温和,对人对事,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学会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学会放弃,拽的越紧,痛苦的是自己。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家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由孔子所提出,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仁:指在人际关系中,要秉持友善、关爱、尊重他人的态度。
仁的核心是爱人,即把别人放在心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家庭中,仁意味着要孝顺父母、关爱亲朋;在社会中,仁则表现为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2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社会责任感。
义强调的是在面对道义和私利的抉择时,要遵循道义优先的原则。
义还包含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即把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3礼: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和规矩。
礼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礼也包含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智:是指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
智意味着要有辨识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在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智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5信:是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信强调言行一致,不欺诈、不虚伪,信任他人也要为他人所信任。
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基石。
儒家五常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风貌,也成为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也常常忽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儒家五常中的仁和义正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
同时,礼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系的维护。
智则启示我们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信则告诫我们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五常重要传统美德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孟子提出“仁、义、礼、 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 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即二人。古人发现:在面 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 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不能算错,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 出了“仁”的观念,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 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 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 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 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 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 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 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 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 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 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 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 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2。
国学五常选读仁义礼智信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 不能成才。
第二部分选读
弟 子 规
“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
所有的人都可以称为弟子,人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 “规”:是规范、道理。 《弟子规》是先贤对做人道德和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总结,
谨
第三篇“谨”讲述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的修养
朝起早 夜眠迟
晨必盥 兼漱口
老易至
便溺回
惜此时
辄净手
朝起早,夜眠迟:早晨要起早,晚上要晚睡。因为人生易老,所 以应该珍惜时光
晨必盥,兼漱口: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 爽,有一个好的开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 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 鞋带应系紧,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回家后衣、帽、鞋袜 都要放置定位,不能乱放,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找 不到。
入虚室,如有人:到没有人的房间里头,也要感觉有人在, 不可太随便。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勿畏难,勿轻略:不要害怕困难,对一些简单的事也不要 轻视、忽略。 斗闹场,绝勿近:赌博以及声色场所,千万不要进去。
邪僻事,绝勿问:一些奇怪的、偏颇的事情,不要接触, 也不要去打听。
食适可,勿过则: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过量。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年纪小时,不要喝酒。喝酒喝醉时,最 为丢人现眼。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勿践阈:践,践踏。阈,yù,门坎。 勿跛倚:身体不要经常歪斜。如果只站一条腿,人就会歪 斜。倚,yǐ。 勿箕踞:箕踞,jījù,是指坐的时候,两腿张开。 勿摇髀:髀,bì ,大腿。摇髀是指坐在椅子上后,翘起腿 来,抖动。
五常是指哪五个
五常是指哪五个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理常道,也是儒教的五个重要德目。
五常之性是人的本性;五常之德,是人之大德;五常之道是人伦大道。
五常之性是上天化生人类时赋予人的神圣的人性,是人所固有的、天赋的本性。
二,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
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即是宜,就是应该的意思。
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
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
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
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
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其本质是理,即天理。
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
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
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
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
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
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
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
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
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
孔子说: 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
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儒家五常释义
儒家五常释义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孝敬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尊重长辈);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智的本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
仁义的本质是重视家庭和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仁:仁爱、仁义、宽仁、有良心。
恻隐之心,仁也。
仁者,爱(他)人。
亲亲,事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
仁人的五种品德:恭(恭敬)、宽(宽厚)、信(言出令从,具有威信)、敏(善于思考,行动果断)、惠(恩惠)。
义:忠义、正义、义气、节义、仗义、道义。
羞恶之心,义也。
尊贤,从兄。
所当做就做,不当做就不做。
礼:礼和(礼之用,和为贵)、礼节、礼仪、礼貌。
恭敬之心,礼也。
智:睿智、智慧、理智、智谋、智商。
(辨别)是非之心,智也。
信:诚信、信义、信用、信任、守信。
诚实可靠,值得信任。
温:温和。
温和厚道。
古意为处事得当。
良:善良、贤良。
平和正直。
古意为才能卓著。
恭:恭敬。
端庄恭敬。
不足不恭,恭过则谄。
古意为遵纪守礼。
俭:俭朴、节俭。
节制有度。
古意为表里如一。
让:谦让、辞让、忍让、退让。
谦逊不争。
古意为学识丰富于国有利。
忠:忠诚、忠心、忠良、忠恕、尽忠。
精忠报国,舍生取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孝:孝悌、孝敬、孝顺、孝道、孝心、孝行。
孝乃德之本。
百善孝为先。
廉:廉洁、清廉、廉正、廉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耻:羞耻、知耻、耻辱。
勇:勇敢、勇猛、英勇、勇气。
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大忠大爱,天下一统,世界大同。
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大孝大勇,民族兴亡,祖国山河。
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家国天下。
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1.“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古人注,仁,从人,从二。相人 偶。就是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中,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而处理人 和人的关系,根本就是爱人。爱我们的亲人,友人和我们身边的 一切善良的人。 2.“孝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 哉?”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 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 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 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 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 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 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 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 不偿失的。
“仁”的代表人物:孔子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 惑,勇者不惧。”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与人忠。”
“仁“的施行
1.从积极方面来讲,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雍也》
有关智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信者,人言也。 意为诚实,讲信用, 不虚伪。人无信不 立,儒家把“信” 作为立国、治国之 根本。
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
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文化精华:五常“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儒家“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五常”显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所有社会,都不会从根本上拒绝这一原则。
因为事实上,至少是那些源远流长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如印度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本来也以不同的语言概念和表现形式,蕴含着这一原则中的五项内容。
它们都有强调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甚至超出亲友之间的博爱之类内容,接近“仁”;也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适宜关系,特别是正义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之类内容,接近于“义”;还有强调不同的人之间要以一定的礼节习俗来调节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包括宗教性的和世俗性的礼仪在内,相当于“礼”;至于对知识或智慧的追求,对诚信或信用的鼓励,更是这些古老文明或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当于“智”和“信”。
一句话,中华文化中的“五常”原则之所以是精华,之所以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甚至是人类社会永久适用的价值,恰恰是因为“五常”与其他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同样优秀、同样普适的原则相类相通。
五常
智
• • • • • 智,烛也。——《法言· 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 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 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贾谊《治安策》
智
• 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 恶的能力或认识。
• 智者不惑
信
• • • •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 通· 情性》 •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 晋语》 •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信
• 对应该真诚的人以真诚,对应该信守的承 诺信守。
三重天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礼
• 礼治,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即礼作为 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工具。 • 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
•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 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 保持自尊。 • “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 虚随和。 “ • 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 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 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 “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 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儒家五常
“五常”即仁、义、பைடு நூலகம்、智、信,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
•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现如今已经是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义和仁是道德的代表,“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即正义,公平;而“仁”是“五常”之核心,即仁慈、仁爱之心;“礼”是为了约束和规范道德而制定的基本的生活礼仪和准则,即遵礼,循礼;“智”就是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统一起来,即明辨是非,知善知恶;“信”是立国、立人之本,即守信用,不背言。
这条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五常”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民崇高道德的体现。
“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一种社会、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