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合集下载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教案全套(表格式)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教案全套(表格式)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1
课 型
教学
目标
下限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方法
教 学 预 设 流 程
小班化教学特征的体现
小组合作、个别化活动或
课堂分层练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

【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表格式)
课题
1.我在成长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旁注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来自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课题
2.悄悄发生的变化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第一章:探索物质世界(第14节)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58节)2.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2 生活中的热现象2.3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2.4 生活中的电现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912节)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3.2 天气与气候3.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3.4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利用4. 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316节)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2 常见的工程技术4.3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4.4 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天气与气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 学生能够了解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生活关系,认识常见的工程技术,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常见的工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表格式)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一、显微镜的发展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分层
作业
板书
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二、制作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物等,看看能发现什么新的细节?2、学生:可以发现图片或物体的细节更加清晰,例如细小的花纹、纤细的纹理等。

3、师:让学生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之处。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细节,而用肉眼观察则看不到这些细节。

4、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4、学生:因为放大镜的发明,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助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介绍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放大镜的科学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同时,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

我们肉眼很难看清它们的细节。

那么,我们该如何观察它们的身体构造呢?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节。

2、师: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你们已经学过了,它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吧。

二、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1、师:现在,我给大家分发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让大家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尽量观察到昆虫的细节,并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

2、师: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然后仔细观察昆虫的各个部位,比如说头部、胸部、腹部等,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纹路等。

同时,还要观察昆虫的运动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三、交流观察结果1、师:观察结束后,让我们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给大家,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学生:我们观察了一只蚂蚁。

发现它的触角上有很多细小的毛发,这些毛发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

3、学生:我们观察了一只蝴蝶。

发现它的翅膀上有很多细小的鳞片。

这些鳞片可以帮助它们保持身体的温度和保护身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天气与气候3.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4.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5. 光与色彩6. 电与磁7. 人体与健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光与色彩、电与磁的基本原理,关注人体健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态系统的平衡、生命起源与进化、光与色彩、电与磁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天气符号卡片、生态系统模型、光与色彩实验器材、电与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天气预报等,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天气、生态系统等问题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2)天气与气候: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分析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

(3)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光与色彩: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色彩的形成。

(5)电与磁: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天气符号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构建、光的折射现象等。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用图示表示地球自转、公转,标注昼夜更替、四季更替等现象。

2. 天气与气候:用图表展示天气符号、气候类型。

3. 生态系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注生态平衡。

4. 光与色彩:用图示表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色彩的形成。

5. 电与磁:用图示表示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表格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表格版)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作业
设计
教 后 反 思 和 交 流
备 课 记 录
课题: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第 课时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本学期第 课时
集 体 备 课 记 录
二次备课记录
学科德育设计
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
目标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法
教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集体备课安排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集体备课安排表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进度暨备课安排表
2020年4月21日
周次 时 间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主备人 备注
1 2.25-3.1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4-3.8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3
3.11-3.1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4
3.18-3.22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5 3.25-3.29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6
4.1-4.5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 醋的变化
7 4.8-4.12 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8 4.15-4.19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
16
6.10-6.14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分类和回收利用
17 6.17-6.21 5、一天的生活用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18 6.24-6.28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9 7.1-7.5
复习
20 7.8-7.12
期末考试
。。。。 。
。。。。 。。。。
9 4.22-4.26
复习
10 4.29-5.3
期中考试
11 5.6-5.10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月相变化
12 5.13-5.17 3、我们来找“环形山” 4、日食和月食
13 5.20-5.24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一)
14 5.27-5.31 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
15 6.3-6.7 1、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生物的遗传现象第2节:生物的变异现象2.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物质的性质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1节:能量的转化第2节:能量的守恒4.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节: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以及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等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掌握;地球运动和变化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验材料;物质变化和性质实验器材;能量转化和守恒实验装置;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

2. 学具:科学实验记录本;常用实验仪器(如放大镜、量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通过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配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地球的运动和变化2. 板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难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分析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探讨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描述其性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设计实验,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地球的运动和变化:制作地球运动和变化模型,解释相关现象。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天的生活用水学习目标、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

学习难点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学习准备学生上网或从书本中查阅“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有关信息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集体备课二度备课导学过程设问导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出现过停水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学生汇报、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谁?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合作探究、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导学过程3、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提问:具体怎样节水,大家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呢?2、介绍政府积极节水的事例。

汇报点评: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刷牙”的对比实验、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题。

2、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3、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4、老师演示:切苹果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巩固练习:学生讨论并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注意向学生强调:制定节水方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可行,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拓展延伸:、创作一些节水宣传画,张贴在用水处。

2、写一份节水倡议书,张贴到校园和社区的宣传栏,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进行宣传,号召师生一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板书设计一天的生活用水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家庭用水的量的差距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导学反思六年级科学(下)课堂导学案年级六学科科学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设计时间XX.1.18——2.8总课时30授课时间学习内容污水和污水处理学习目标.做污水净化实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XX学校六年级下册科学科备课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 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作业作业:作业本P1_2板书4、怎样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放大镜看——(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更——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一)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一)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一)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一) 轻轻盖上盖玻片一)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1)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 页上。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第1课时
总课时
1
备课人
黄嫚
时间




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无法看清他们的身体结构,也不便于观察他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导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来自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板 书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作 业
作业:作业本P1_2
课题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3、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
1.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3、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XX学校六年级下册科学科备课
课题
1.1放大镜
第1课时
总课时
1
备课人
黄嫚
时间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