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药202刘佳欣-25号-中药信息检索中医药发展史PPT课件
(2024年)中药学最完整的课件pptx
04
中药炮制学
Chapter
2024/3/26
18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保 证用药安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如寒、热、温、凉等,以适应 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
增强药物疗效
通过炮制,可以增强中药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30
2024/3/26
10
03
中药鉴定学
Chapter
2024/3/26
11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部颁药品标准
2024/3/26
12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地方药品标准
方法
来源鉴定
2024/3/26
13
中药鉴定的依据与方法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2024/3/26
14
中药鉴定的程序与步骤
切制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 片、段、丝、块等,以便进一步炮 制和调剂。
炮炙
包括炒、炙、煅、煨等方法,通过 加热处理使中药达到一定的炮制要 求。
2024/3/26
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水中煮沸,或加入其他 辅料一同煮制,以改变药性、提高疗 效。
复制法
将净制后的中药材加入一种或多种 辅料,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复制, 以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性。
黄连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药理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恶心、呕 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附子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药理作用,但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表 现为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
雷公藤
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等 器官损害。
(2024年)中药学课件PPT课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18
中药的禁忌内容
01
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伍不当而产生或 增强毒性、副作用,属于配伍
禁忌。
02
妊娠禁忌
某些药物因损害胎元或对孕妇 有不良作用,属于妊娠用药禁
忌。
03
服药食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04
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 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 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2024/3/26
19
配伍禁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材不宜同用, 属于“十八反”配伍禁忌。
案例三
人参与五灵脂、郁金等药材不宜同用,会影响人 参的补气效果。
ABCD
2024/3/26
案例二
乌头类药物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等 药材不宜同用,属于“十九畏”配伍禁忌。
案例四
服用滋补类药物时,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 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0
05
中药的临床应用
2024/3/26
21
常见病症的中药治疗方案
感冒
桂枝汤、麻黄汤等中药复方制剂,可缓 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14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加水煎煮一定 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
散剂
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粉 碎后均匀混合而成的 干燥粉末状制剂。
丸剂
将中药细粉或提取物 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 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 剂。
膏剂
将中药提取物或细粉 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 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2024年度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04
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
2024/2/2
18
解表剂及治法
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等,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如恶寒 发热、头痛身痛等。
辛凉解表
银翘散、桑菊饮等,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如发热 重、微恶风、咽痛等。
扶正解表
败毒散、参苏饮等,用于治疗正气虚弱又感外邪的表 证。
2024/2/2
19
清热剂及治法
2024/2/2
21
补益剂及治法
补血
四物汤、归脾汤等,用于治疗 血虚证,如面色无华、头晕眼 花等。
补阴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用 于治疗阴虚证,如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等。
补气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用 于治疗气虚证,如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等。
2024/2/2
气血双补
八珍汤、炙甘草汤等,用于治 疗气血两虚证。
深入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揭示中药科学内涵 。
创新药物研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拓展应用领域
探索中药在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中药服务范围 。
31
传承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守正创 新
在传承中药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 进行创新。
29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求
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可 控、安全有效。
规范化种植与炮制
推广规范化种植和炮制技术,提高中药材品质和 药效。
标准化临床应用
制定统一的中药临床应用指南和规范,提高临床 疗效和安全性。
2024/2/2
30
创新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2024中医学之中药学PPT课件
01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理论Chapter中药学定义及历史发展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的历史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与分类方法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分类方法中药配伍禁忌与用药原则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用药原则包括辨证用药、因人用药、因时用药、因地制宜等方面,强调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节。
同时,还需注意中药的剂量、用法、煎服法等问题。
02常用中药材介绍及功效分析Chapter01020304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紫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01020304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补益类中药材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03常见方剂组成及临床应用举例Chapter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应用举例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风寒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01应用举例02功效03组成应用举例功效组成应用举例功效04针灸治疗原理及操作技巧讲解Chapter针灸基本概念和原理阐述针灸定义针灸原理针灸治疗作用常见穴位定位和针刺方法演示针刺方法演示常见穴位定位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步骤。
演示时应详细介绍针刺的角度、深度、手法等要点。
辅助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注意事项和禁忌说明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如严格消毒、准确取穴、掌握刺激量等。
同时,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
禁忌症虽然针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禁针、皮肤破损处禁针等。
异常情况处理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保证患者安全。
中医药发展史ppt课件
甲骨文
完整版ppt课件
蓋天說法
5
周朝 (約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為四個時期:
西周、 東周、 春秋時代 、戰國時代 ★儒學及道家思想
★宮廷醫師
1.《周禮》記載,東周時期已存在有系統的醫療組織 醫術已開始分門別類
2.中國首見法定的獸醫
扁鵲-醫學之祖
★ 扁鵲 –望聞問切
★ 《黃帝內經》是由《素問》及《靈樞》兩書合成 《內經》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基礎,除了醫學, 亦闡述道德、哲學及宗教。其主題滲透、 貫穿道家思想、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各方面。
22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1
★明代之醫學流派
● 滋陰派 、 溫補派 、溫病派 ●天花:漢代葛洪的《肘後方》已有記載,無有效的防治方法。
直到明代發明人痘接種法,為免疫學的早期成就。
★外傷科的新成就
●陳實功的《外科正宗》 1.論及外科常見疾病一百多種 2.主張治療外科疾病應該內服和手術併重 3.最早對頸部惡性腫瘤及乳癌的記錄
煉丹方士
完整版ppt课件
敦煌壁畫<殷人防疫圖> 用火 、 水掃除污穢16
隋朝 (公元 581~618 年)
★巢元方
太醫博士 巢被隋政府指派編寫 《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 共 50卷分67節,論述了 1,700 種病症,是中國最早的病因証候學記錄。 此書內容涉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科、皮膚學、眼科及耳鼻喉科。 許多後世中醫著作對有關的論述都是直接或間接引用本書的原文及論點。
內容開始充實及提高
完整版ppt课件
11
焚書坑儒
漢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
西漢 公元前206 ~ 公元24年 東漢 公元25 ~ 220年
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概论ppt演示课件
情 报
事 产生 物 运 动
人脑有序化
信
知
息
识
用于实践
记
录
数
在
பைடு நூலகம்
据
载 体
文 献
二 、古代中医药文献的特点
1、数量庞大,文献收录分散; 2、字词术语,含义与今有区别; 3、分类特殊,检索途径单一; 4、讹误散存,版本众多; 5、书体结构复杂,编例与今有区别; 6、文献载体多样,历史悠久。
8
三、现代中医药文献的特点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 国际标准书号由13(10)位数字组成: ❖ ISBN 978-7-5062-3601-0 ❖ 第一个号码段是地区号,7是中国出版物使用的代码。 ❖ 第二段号码是出版社代码。 ❖ 第三个段是书序号。 ❖ 第十位是电子计算机的校验码。
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
19
❖ 不正规的期刊: ❖ 《中国中医药》72-2003/R ❖ 《中国护理杂志》72-2005/R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98-0401/R ❖ 《中华现代护理学》72-2010/R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98-0527/R ❖ 《中华当代医学:护理版》43-7781/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
第二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概论
1
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的概念
广义:存储与检索两个过程 狭义:仅仅指检索一个过程
2
第一节 中医药文献概述
3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 2、什么是文献、知识、数据、信息及情报?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怎么样的? 3、古代中医药文献和现代中医药文献各自特点如何? 4、现代中医药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2024年《中药学》全套课件完整版x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 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 温病初起。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 散风热。主治痈疽,瘰疬 ,乳痈,丹毒,风热感冒 等。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 治外感发热,温病初起, 咽喉肿痛等。
祛湿类中药材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水肿尿少,脾虚食少 ,便溏泄泻,心神不安等 。
04
经典名方解读与临床应用 举例
经典名方来源及背景介绍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中收录的经典 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千金方》
唐代孙思邈所著,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收录了许多实 用有效的方剂,如温胆汤、四物汤等。
《外台秘要》
唐代王焘所著,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保存了 大量珍贵医学资料,其中收录的经典名方如黄连解毒汤、 犀角地黄汤等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中药分类与命名规则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特点,中药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 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命名规则
中药的命名通常根据其形态、气味、产地、功效等特点进行,如“金银花”因其花色金黄、状如银花而得名,“ 黄连”则因其根茎呈连珠状且色黄而得名。
中药资源分布及采集加工方法
资源分布
中药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多种来源。其 中植物类中药占比较大,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采集加工方法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是保证其质量和药效的重要环节。采集时 应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时期进行,加工则包括净制、切制、 炮炙等多个步骤,旨在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和 降低毒性。
2024版《中药学》课件(完整版)
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四气五味
归经
中药通过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 苦、甘、辛、咸)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脏腑 功能。
中药具有归经作用,即药物对人体某部分的选 择性作用,通过归经可了解药物作用的部位和 范围。
升降浮沉
中药通过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调节人体气机 升降出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
拓展中药资源的国际市场
促进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材 的国际贸易,促进中药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与 利用。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中药新药和保健品,推动中药产业的 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野生资源的依赖。
加强中药资源管理
03
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中药资源变化
情况,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前景
推广中药材的综合利用
加强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开发新的药用部位和用途,提高中药材的利 用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材废弃物进行回 收利用,提取有效成分或转化为其他高附加 值产品。
过敏反应
中药与西药或其他中药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毒性,应注意合理配伍。
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中药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 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部分中药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不良影响,应 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04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方法与目的
炮制方法
4 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传统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对中药质 量进行评价。
中医药发展史(精)-医学精品课件
疼痛缓解
中医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等。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中医针灸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如祛斑、减肥、抗衰老等。
美容保健
中医药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05
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冲突
中医药理论以及疗法往往与现代医学存在较大差异,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与现代生物学、化学理论不同,可能导致沟通与理解的困难。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方式
经典研读
02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重对经典医籍的研读和学习,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临床实践
03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实现,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
弘扬中医药文化
要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辨证论治
中医药文化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和病因,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天然药物
中医药文化认为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疗效,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强调药物的天然性和非毒性。
师承教育
01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主要采取师承教育的方式,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
《伤寒杂病论》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金方》、《肘后备急方》
这两部著作对临床医学、药物学和传染病学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
唐宋时期的成就
《本草纲目》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是中药学的集大成之作。
《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
《中医发展史》PPT课件
精选课件
11
㈠“随俗为变”的医疗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精选课件
12
扁鹊令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精选课件
13
㈡采用“四诊法”:
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扁鹊见蔡桓侯的故事: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金翼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愈于此。”
《千金方》内容丰富,记述有妇、儿、内、外各科病 症及本草、制药、解毒、急救、食治、养生、针灸等 内容。记载有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精选课件
35
宋元时期的学术争鸣
——北宋、南宋、元朝
精选课件
36
温病学的发展
温病学说是众多医家对传染病进行辨证施治 的经验总结,它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 医治疗外感病的两大学派,在中医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精选课件
39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明朝人 , 字东壁,号濒湖山人,人称李濒湖,湖 北蕲州人。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李时珍写有《濒湖脉学》、《濒湖医案》、 《濒湖简方》等书。
精选课件
15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
精选课件
16
中
医
理
论 经 典 之 作
中 国 现 存 最
早
的
精选课件
17
--医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全书共18卷,包括《素问》和《灵枢》各 9卷,共162篇。
中医药发展史ppt
要点二
中医药科研难度大
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实验验证,科研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医药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医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才能赢得市场份额。
要点三
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
矿物药材包括天然产出的矿物质和加工制品。
中药材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其中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为主要产区。
中药材的分布与特点
分布区域
不同地区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如北方的黄芪、人参,南方的金银花、枸杞等。
地域特点
中药材的生长和分布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
伏羲制九针
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独特的医疗体系
中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医学之林的一朵奇葩。
世界各地的中医药热
近年来,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
历史背景
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05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有了医药的文字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在中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起源和早期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药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政府开始加强对中医药的管理和规范化,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理论体系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中医发展史》课件
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医国际化发 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创新:研发新型中药,提高 疗效,降低副作用
人才培养:加强中医人才培养, 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 综合能力
中医在健康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在健康产业中的地位:作为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 在健康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 位。
训。
添加标题
中医在海外的应 用与贡献:介绍 中医在海外临床 应用的情况,包 括针灸、推拿、 中药等方面的应 用,以及中医在 防治常见病、多 发病等方面的贡
献。
中医发展的挑战与
06
机遇
中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与融合问 题
中医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07
总结与展望
中医发展史的总结与回顾
中医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中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医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展望
传承与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同时不断创新, 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
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走向世界,为全球健康事业 做出贡献。
中医在健康产业中的挑战:随着 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面临着传 承与创新、标准化与国际化等挑 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在健康产业中的作用:中医 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健康 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和保 健方案,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在健康产业中的机遇:随着 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在健 康管理、康复保健、营养保健等 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4年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课件)中药学(课件)一、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和制备工艺的学科。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药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药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尝试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逐渐发现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2.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理论体系。
公元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形成。
此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药学,使其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
三、中药的基本理论1.四气五味: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分为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归经:中药的归经理论认为,药物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归经理论对于指导中药的配伍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配伍:中药的配伍理论认为,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药物的毒性,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4.炮制:中药的炮制理论认为,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药物的毒性、便于药物的使用和保存。
四、中药的性能与应用1.性能: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了解中药的性能,对于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单味药的应用和复方药的应用。
单味药的应用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复方药的应用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多种药物进行配伍,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五、中药的制备工艺1.采集:中药的采集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采集。
采集时要遵循适时、适地、适种的原则,确保药物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唐朝 (公元 618~907年) ---1
★太医署:公元 624 年设立,由行政、教学、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 ★皇室医学院 :包括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 ★药园 :培养药学人材 ★考试制度:医师们的升迁制度基于成功治愈率,
猛兽、疾病作抗争的过程中,已开始了医疗保健活
动。
Ø黄帝与炎帝:《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
3
商代 (公元前1700-1100年)
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 行医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 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 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天人地』解释自然定律 五脏与五行 相关
此为『中医药方剂学』的起源。
★医学教育的发展 ●师徒相授制度 ●以考试形式来选拔合资格 医 师 最早出现在汉朝
11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2
★最早期药学文献 ●《神农本草经》后人托名“神农”之作, 中国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 365种中药,内容包括252种植物类,67种动物类和46种矿物类。 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伤寒杂病论》
●华佗(公元141~208)
◎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
◎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筢病),
华佗
创作"五Biblioteka 之戏"华佗"五禽之戏"的五种姿态
13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1
★医学教育
●公元443年南朝宋文帝 :首创指派医师教育中医《针灸甲乙经》 ★ 针灸医术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所撰, 最早最完整的针灸疗法参考文献
人参
当归
巴豆
上
中
下
上品药120种多属滋补养生类,没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长期服用。
中品药120种多属补养兼 有预防作用,某些含毒性。
下品药125种,一般具有毒性,是专用于治疗的药物。
12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3
★汉代名医
●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 ~ 167年) :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
甲骨文
盖天说法
4
周朝 (约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为四个时期:
西周、 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儒学及道家思想
★宫廷医师
1.《周礼》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 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
2.中国首见法定的兽医
★ 扁鹊 –望闻问切
扁鹊-医学之祖
★ 《黄帝内经》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 《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除了医学, 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 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 脉学:血液及循环系统的概念 ●《脉经》王叔和(公元265 ~ 317年)所着,集古代诊脉法的大成
★方剂学 ●炼丹术:炼丹方士被认为是早期的药剂师 ●葛洪: 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备急方》 是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
14
《肘后备急方》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2
★本草学: ●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药物学家, 1.校订《神农本草经》编成《神农本草经集注》共记录730种药物, 成为后期中医药分类的标准。 2.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改篇,撰成《肘后百一方》。 ●龙门佛窟 :100篇医方
在《帝王世纪》一书中, 记载:伏羲氏「尝百药而 制九针」,中国医界千余 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 学的始祖。
8
九针模型
9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 焚书坑儒 -有关占卜、医学及农业书籍得以保全 秦汉交替时期,中医药体系,随同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内
容开始充实及提高
★其他重要医学文献 ●《雷公炮灸论》: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著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
炼丹方士
敦煌壁画<殷人防疫图> 用火 、 水扫除污秽15
隋朝 (公元 581~618 年)
★巢元方
太医博士 巢被隋政府指派编写 《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 共 50卷分67节,论述了 1,700 种病症,是中国最早的病因証候学记录。 此书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学、眼科及耳鼻喉科。 许多后世中医著作对有关的论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本书的原文及论点。
10
焚书坑儒
汉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
西汉 公元前206 ~ 公元24年 东汉 公元25 ~ 220年
★哲学及宗教的角色 : ● 学者或学校开始习究和记录医药文献,以实践自己的理念 ●注入哲学思想,例如道家的养生思想、儒家的行医规范等等。
★道教及长生不老 ●封建统治者都梦想长生 ●汉桓帝(公元147~168年) 印度佛教高僧入宫,提供长生不老仙丹。
●张仲景 又名张机 (公元150 ~ 219年),后世称为“医圣”。
◎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証论治。 ◎编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証论治原则,奠定中医治疗基础。
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
◎宋朝(公元960 ~ 1279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分为《伤寒论》及
《金匮要略》两册。
而《内经》序文中也记载:「歧伯 为黄帝之臣,帝师之问医,着为《 素问》、《灵枢》,总为《内经》 十八卷,,为医之祖书。
7
伏羲氏
伏羲氏,一名庖羲氏,姓 风,又名太昊,生存于旧 石器时代中晚期,
传说他曾教导人民佃渔畜 牧,是早期畜牧业的创造 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并创先天八卦,熟知阴阳 五行与疾病的相关性,
5
黄帝
黄帝是传说里中华民族的 共同始祖,本姓公孙,由 于在姬水出生,所以又以 「姬」为姓,名轩辕,号 轩辕氏、有熊氏,生于四 千六百年前
黄帝的创造发明,如文字、 算术、养蚕、衣服、音律 及用玉石制作兵器、建造
舟车以利交通等。
6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文献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 药的记载,现存的《黄帝内经》也 称《内经》,其论述医理之格式多 为黄帝发问,歧伯、伯高、少俞、 桐君等人回答讨论而成的医理著作;
14中药202--25号
1
中国医学是世界上第三个古老的医学
埃及医师 (3000B.C.)
巴比伦空中花园 (3500B.C.)
鼎: 古时的容器 (1600B.C.)
2
远古时代 (公元前2200年)
原始的部落
火的应用
Ø如云南的元谋人、陜西的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直
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等。
Ø由其文化遗址中便发现他们在长期与自然灾 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