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古离别译文及注释

古离别译文及注释

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描写离别的主题,这体现了古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和留恋之情。

其中一首代表作就是《古离别》这首诗,下面将对其进行翻译并加上注释。

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昼夜不离把君怨,无端嫁得金龟婿。

翻译:当两人相见的时候不舍难分,分离的时候也难以割舍情意。

东风渐渐衰弱,百花凋谢。

昼夜思念,对你的怨恨不曾离口。

明明无端受嫁,却娶了一个贵族。

注释:1. “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句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之难以言表。

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相见与别离都受到严格的道德规范约束,因此分别时的悲伤更是难以忍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表现出了诗人以自然现象来比拟心情的手法。

东风渐渐减弱,花朵纷纷凋谢,正如两心相离,感情逐渐变淡。

3. “昼夜不离把君怨”,描绘了诗人日夜思念心上人的场景,并因无法与其相聚而产生的怨恨之情。

4. “无端嫁得金龟婿”,这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嫁娶感到无奈和懊恼。

金龟在古代象征财富和权力,但嫁与金龟并不代表幸福,而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总结:这首《古离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离别的哀思和不舍之情。

通过古代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离别的深切感情和对人生无奈的思考。

离别虽然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来抚慰心灵,珍惜眼前人,平凡的幸福。

第二篇示例: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古离别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常常表现出人们在分别时的深情与哀伤。

古代文人常以离别为主题,借助这种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感伤和思念。

古离别诗不仅在情感上表现出哀思,也在语言和结构上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离别诗的翻译和注释。

《离别》迢迢牵掠初,缦缦将谁序。

离别经年伤,伤离何时止。

执手虽婉曲,犹胜琴上过。

相思不可道,怀念莫能许。

翻译:长久以来,牵手之初,纷纷扰扰,似乎要走向何方。

分别多年,伤痕累累,伤感之情又何时才能停歇。

纵然相拥的手势婉转曲折,却仍不如琴音一般动人。

古诗古别离·与君桂阳别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与君桂阳别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与君桂阳别翻译赏析《古别离·与君桂阳别》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端。

其古诗全文如下: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赏析】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辞。

观“朝发能几里(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势速”,知此首作于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时。

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中十句为第二层,后四句为第三层。

其特点是处处呼应前诗又处处加重笔墨。

第一层的“与君桂阳别”四句,呼应前首“此地”四句,桂阳,今湖南郴州,当时二人分手之地。

前首曰“后期”、“前路”,此首曰“后事”、“前期”,相互呼应,反复强调二人临别时有约在先,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后事忽差池”,自己未践前盟,遂酿成悲剧。

“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写景物,与前首开头“水国”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浓墨重彩,并且均脱胎于《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李诗笔意较《楚辞》更为凄苦。

第二层叙述归途中情景,“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男子思归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由自己的愁,想到对方的愁,“孤舟”点明二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悲凉和漂泊无定的感觉。

“昨夜”两句,境界阔大清朗,本应赏心悦目,这里却撩起了诗人的愁绪,表现出他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

“菊花”二句,以景写情。

“菊花”秋末开放,“荠菜”春日开花生长,二者分别代指秋和春,此处只表明分别已久,并非实指,通过秋去春来的季节变换,形容出离别久,相思深。

“下江”两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风器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前面“朝发”两句说船行太慢,与此似乎矛盾,实际上船速并无大的变化,只是人的心情过于急切、复杂,故生出种种幻觉。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

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

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古别离1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2。

【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白话译文】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

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

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

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诗简介《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

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翻译/译文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注释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

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

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

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

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

蔽:遮盖,挡。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团:圆。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李端《古别离二首》“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全诗赏析

李端《古别离二首》“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全诗赏析

李端《古别离二首》“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全诗赏析古别离二首李端【其一】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其二】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赏析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古别离》题辞说:“《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

”《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

”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

”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

”由“题辞”及《古别离》题下所录各诗看,此题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的悲苦之辞,李端的这两首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首为女子相思之辞。

全诗十六句,共分四层,每四句一层。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在一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与情人同舟而行,途中听到商贾的声音,二人在枫林之下住宿。

这四句描写的是秋景,我国文人本有悲秋的传统心理,秋天里恰逢离别,自然平添一份愁绪,为下一层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将情人送走之后,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梦中,虽然约定以后相会的日期,但这“后期”实在难以预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却是崎岖难行,这里写“她”离别时的痛苦、对后期的担忧,对“他”的关切心情,极为深婉动人。

如果说上一层以景胜,此层则以情胜。

第三层抒写别后相思之苦。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巫峡”两句写心随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

这两句说巫峡与湘浦,虽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遥遥,相见不易,暗用“巫山云雨”事,取其原义,言其虽愿为巫山云雨,长随君畔而不可得,意极凄婉。

古别离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别离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别离原文_翻译及赏析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迢远,苦乐良难保。

宿昔梦同衾,忧心常倾倒。

含酸欲谁诉,展转伤怀抱。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

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唐代·孟云卿《古别离》古别离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迢远,苦乐良难保。

宿昔梦同衾,忧心常倾倒。

含酸欲谁诉,展转伤怀抱。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

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孟云卿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唐代·萧妃《夜梦》夜梦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唐代·李世民《冬狩》冬狩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说是“不恨”其实是反语,盼郎早归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迟迟不归,她哪里会不恨呢?然而,对丈夫的深情使她甘愿承受等待的煎熬,甘愿以苦苦的相思来慰藉彼此相恋的真情。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译文】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

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

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

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

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

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

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

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

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

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赏析一】《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

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贯休《古离别》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贯休《古离别》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古离别贯休(唐代)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注释旨酒:美酒。

旨,美好。

伊余:犹我。

伊为助词,无实义。

空:犹祇。

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简析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

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

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

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

”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

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作者介绍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

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

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

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

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

有《禅月集》存世。

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妄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译文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滋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但山川,也但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但古时不可能但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

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

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

见《晋书·列女传》。

详见《乌夜啼》注。

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

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别离》原文及赏析

《别离》原文及赏析

《别离》原文及赏析《别离》原文及赏析《别离》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用洒脱挺拔之笔,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坚强刚毅的性格。

颔联用壮士奔赴战场的比喻,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别离》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离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杖剑:同“仗剑”,持剑。

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

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鉴赏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

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

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别离》译文及注释

《别离》译文及注释

《别离》译文及注释《别离》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离》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别离唐代: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杖剑:同“仗剑”,持剑。

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

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鉴赏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

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

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韦庄《古别离》原文译文鉴赏

韦庄《古别离》原文译文鉴赏

韦庄《古别离》原文|译文|鉴赏《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

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古别离》原文唐代: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

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

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

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鉴赏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

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

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古诗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翻译赏析《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庄。

其古诗全文如下: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前言】《古离别》是晚唐诗人韦庄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

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作有同名诗词的作者还有:王适、孟云卿、孟郊、姚系、于濆、张彪、李益、李端、陆龟蒙、乾隆等。

【注释】①毵毵: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毵毵下垂/柳枝毵毵②不那:无奈③酣:正在兴头上。

前两句说,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风和日丽,是一片美好的景象。

此时就要分别了,但告别酒才刚喝一半,还没有喝够呢④玉鞭:马鞭。

后两句说,在临别之时,送行者用马鞭指着行人将要云的江南;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色更加动人,所以,也就更容易触动彼此的离情愁绪【翻译】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赏析】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

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

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

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古别离1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2。

【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白话译文】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

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

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

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通用11篇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通用11篇

别离原文、翻译、赏析别离原文、翻译、赏析通用11篇别离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译文及注释:译文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①锦字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涛被流放在边远之地,他的妻子思念他,就织锦为文,在丝锦上写信赠给丈夫,她的词作写得凄婉动人。

②缄:封。

③云鬟绿鬓:形容女子头发浓密如云,而且很有光泽。

④回飙:旋风。

⑤阳台:楚王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离开时对楚王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⑥行云: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意。

⑦委:堆积。

鉴赏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

“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阳台”,本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

古离别_韦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古离别_韦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古离别_韦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古离别_韦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古离别唐代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译文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

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

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

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鉴赏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

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

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古别离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其二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鉴赏】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古别离》题辞说:“《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

’《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

’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

’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

”由“题辞”及《古别离》题下所录各诗看,此题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的悲苦之辞,李端的这两首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首为女子相思之辞。

全诗十六句,共分四层,每四句一层。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在一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与情人同舟而行,途中听到商贾的声音,二人在枫林之下住宿。

这四句描写的是秋景,我国文人本有悲秋的传统心理,秋
天里恰逢离别,自然平添一份愁绪,为下一层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将情人送走之后,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梦中,虽然约定以后相会的日期,但这“后期”实在难以预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却是崎岖难行,这里写“她”离别时的痛苦、对后期的担忧,对“他”的关切心情,极为深婉动人。

如果说上一层以景胜,此层则以情胜。

第三层抒写别后相思之苦。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巫峡”两句写心随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

这两句说巫峡与湘浦,虽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遥遥,相见不易,暗用“巫山云雨”事,取其原义,言其虽愿为巫山云雨,长随君畔而不可得,意极凄婉。

“天晴”二句写思妇伫望痴等的苦况,“天晴”、“月落”,言日夜盼望,“海樯”、“津鼓”,表明“他”将从水路回来,所以“望”、“听”都是盼远人早日归来。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这一层收束全诗,归结到眼前情景,可见前三层均为追念往事。

言“人老”、“白首”,说明等候漫长,“清宵”所“歌”,不外乎离别相思之情,亦即前三层的内容。

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辞。

观“朝发能几里(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势速”,知此首作于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时。

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中十句为第二层,后四句为第三层。

其特点是处处呼应前诗又处处加重笔墨。

第一层的“与君桂阳别”四句,呼应前首“此地”四句,桂阳,今湖南郴州,当时二人分手之地。

前首曰“后期”、“前路”,此首曰“后事”、“前期”,相互呼应,反复强调二
人临别时有约在先,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后事忽差池”,自己未践前盟,遂酿成悲剧。

“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写景物,与前首开头“水国”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浓墨重彩,并且均脱胎于《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李诗笔意较《楚辞》更为凄苦。

第二层叙述归途中情景,“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男子思归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由自己的愁,想到对方的愁,“孤舟”点明二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悲凉和漂泊无定的感觉。

“昨夜”两句,境界阔大清朗,本应赏心悦目,这里却撩起了诗人的愁绪,表现出他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

“菊花”二句,以景写情。

“菊花”秋末开放,“荠菜”春日开花生长,二者分别代指秋和春,此处只表明分别已久,并非实指,通过秋去春来的季节变换,形容出离别久,相思深。

“下江”两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风器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前面“朝发”两句说船行太慢,与此似乎矛盾,实际上船速并无大的变化,只是人的心情过于急切、复杂,故生出种种幻觉。

这一层遥应上首“巫峡”四句,写景更为细腻工整。

第三层应上一首结尾四句,诗人回到洞庭,面对茫茫湖水,伊人已无踪迹,想要寻问她的去向,竟不知到何处投宿为好。

诗的结尾说“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连用两个典故,上句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下句则用见于《述异记》的一个传说:相传舜崩于苍梧,二妃哭帝极哀,泪染竹上,成斑痕,故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湘竹。

此处借用这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因见不到情人的极度悲伤、绝望的心情。


完这两首诗,给人的强烈印象是笼罩全篇的哀怨缠绵的气氛。

它借鉴了《湘君》、《湘夫人》的意境与技巧,其相似之点有:所写情事,都发生在洞庭、湘水一带;结构上,都是前首为女子之词,后者为男子之词,二者同为悲剧结局;再从具体描写看,除上文提到的“木落”二句及“水国”二句,受到《湘夫人》“袅袅兮秋风”二句影响外,李诗中两首的结尾“消宵歌一曲”二句和“空令猿啸时”二句,是模仿《湘君》、《湘夫人》的结尾“时不可兮再得(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李诗显得更为凄婉。

在意象选择上,二者都用了“汀洲”、“极浦”、“洞庭”等等。

这组诗,是大历诗人学习《楚辞》作法的一个有力证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