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解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5 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案一:巨人和孩子之巅峰对决课型:阅读课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巨人和孩子的文本,了解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2.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2.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
教学准备:1.巨人和孩子的文本;2.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入巨人和孩子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巨人和孩子的认识和印象。
Step 2 阅读巨人和孩子(15分钟)教师出示巨人和孩子的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可自己阅读,并标记重要信息。
Step 3 分析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巨人和孩子有什么不同?”“巨人为什么会生气?”等。
Step 4 分析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15分钟)让学生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对决,并分析冲突和对决的原因和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类似的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文本中的巨人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冲突对决,拓宽思维和视野。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水平,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给予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文本和课件,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教案: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掌握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教学内容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巨人和孩子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1.授课法2.讨论法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导入:有一次,小张和小明在路边玩,突然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巨人看起来很凶猛,小张一惊,想要逃跑,但是小明不同意。
小明说:“我去和他说话,看看他为什么在这里。
”小明和巨人聊了很久,最后巨人都和小明称兄道弟了。
小张连连感慨:“真没想到这么凶的巨人,竟然有这么好的一面。
”2. 探究故事情节(10分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读完故事之后探究故事情节中的一些细节。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哪里?3.巨人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很久?3. 分析故事中的道理(15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故事中隐藏的道理。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你们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4. 联系实际生活(10分钟)通过问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的巨人有哪些?2.我们怎样和巨人相处?5. 总结(5分钟)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领悟。
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故事中的巨人有什么新的看法?2.你觉得今天的学习最让你受益的是什么?课后作业1.思考巨人和孩子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2.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巨人,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对他(她)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15.《巨人和孩子》
15.巨人和孩子【学习目标】1.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赏析其作用。
(重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于爱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
”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
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以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
尤其是他的童话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王尔德也因此被誉为“童话王子”。
他的主要作品有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等,本文是他童话中的名篇。
2.字音字形。
绿茸.茸(róng)栖.息(qī)聆.听(líng)城堡.(bǎo) 吼.叫(hǒu) 高耸.(sǒng)徘徊..(pái huái) 硕.果(shuò) 笼.罩(lǒng)肆.意(sì)3.词语解释。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咆哮:①(猛兽)怒吼。
②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妙不可言:美妙到了极点,无法用语言表达。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明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明确:示例: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比喻。
2.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巨人和孩子》。
2.准备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形象进行描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放映或展示课文《巨人和孩子》,要求学生跟随课文朗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可边读边解释生字和难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3 讨论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就巨人和孩子的形象、心理和内涵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讨论巨人和孩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分别代表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讨论巨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 写作表达(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以“我眼中的巨人和孩子”为题,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从形象、性格、故事等方面进行描写。
2.鼓励学生用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表达力。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鼓励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思考和表达进行总结。
同时,提醒学生要多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并按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语文课,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巨人和孩子》,了解并理解了巨人和孩子这两个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课文分析方法。
2.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童话的魅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理解故事中的善良、勇敢等品质,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1.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故事中的巨人形象。
2.2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学习其用法。
3.合作交流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4.2教师分析巨人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6.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1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巨人形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提升了写作能力。
3.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巨人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宽容、谦逊等美好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的领会。
2.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巨人和孩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文《巨人和孩子》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重音。
3. 学习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并进行实际运用练习。
4. 深入探讨:(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句型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或句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心理变化。
2. 角色理解:探讨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象征意义:揭示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巨人代表权威和固执,孩子代表纯真和善良等。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3)
11、《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2、品析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的特色。
3、领会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并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感知内容,领会主题。
2、难点: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朗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骆驼寻宝的故事,懂得了拥有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方能成功;米妮打扫地毯下尘土的故事,明白了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那么,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一个有关“巨人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二、自学感知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栖息(qī) 聆听(líng) 徘徊(pái huái) 斗篷(péng)烟囱(cōng) 冰雹(báo) 咆哮(páo)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欣喜若狂:欢喜或快乐到了极点。
翩翩起舞:形容欢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2、扩题训练,感知课文内容。
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巨人和孩子”进行扩题训练,引导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3、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变化?明确:花园的变化: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雪在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地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巨人的变化: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变化的原因: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巨人看到了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才明白是自己的自私带来了恶果。
特别是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让他深受感动,从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七年级《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1.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2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故事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和重点句型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2对巨人和孩子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音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1.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3.课堂讲解3.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
3.2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4.合作学习4.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2分享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情感变化等。
4.3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共同完善分享内容。
5.课堂讨论a.巨人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b.巨人为什么改变了态度?c.你觉得巨人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6.课堂小结6.1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课文中的道理。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巩固记忆。
7.2布置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作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讲解、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2.学生参与度: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案例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15 巨人和孩子
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爱、奉献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片断写作表达练习。
◆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印发《一棵大树》、《溪水》等几篇文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前积累:读《一棵大树》、《溪水》等文章。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热身训练 1.形象阐述对“爱”的理解2.设疑、理解、点拨 2.朗读思考、讨论发言3.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3.讨论探究一、热身训练(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投影以上歌词或名言)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1.指名朗读、谈理解。
2.讨论问题,思考、发言。
记下其它同学的精彩发言。
朗读名言;进入_个爱意融融的意境之中。
3.朗读课文,写出内容提要,不超过 100字。
二、设疑、理解、点拨(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借此熟悉课文。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案:《巨人和孩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了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一文,该文主要围绕着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的友情展开,通过描述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患难与共的故事,传达了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并分析文中情节、人物、主题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友爱的精神,懂得团结友爱,学会帮助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情节和主题;(2)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猜本课要学习的是哪篇文章。
2.、新课呈现(10分钟)3.、阅读理解与课文分析(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
4.、课文学习(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生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
5.、课文理解与分析(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并且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总结在黑板上。
6.、扩展阅读(10分钟)老师推荐同类型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7.、作业布置(5分钟)回家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对《巨人和孩子》一文的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初步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也对友情、团结、帮助他人等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以及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挖掘故事的寓意。
3.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巨人和孩子》,并默读。
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三、集体讨论(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故事所传递的寓意。
四、读后感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读后感作文,并进行互评。
六、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复习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拓展延伸: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撰写一篇关于《巨人和孩子》的读后感。
2.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故事的结局或编写续篇,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巨人会和孩子成为好朋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巨人和孩子》的后续发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15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
15巨人和孩子“夫爱人者,人必进而爱之;利人者,人必进而利之;恶人者,人必进而恶之;害人者,人必进而害之。
”看看英国闻名作家王尔德在《巨人和孩子》一文中是怎样解说爱心的。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激励学生勇敢思疑,教师适合点拨,引导学生成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经过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1课时一、新课导入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墓地。
”(投影以上歌词或名言)请同学们说说对“爱” 的理解,能够应用格言、歌词,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现1生字注音绿茸茸( r ónɡ)栖息(qī)嬉戏(xī)...果实累累( l éi)城堡(bǎo)翩翩起舞(piān)...斗篷(pénɡ)吼叫(xiào)冰雹(báo)...彷徨(pái hu ái)呼啸(páo xiào)烟囱(cōnɡ).....2词语解说栖息:停留。
任意:不论所有由着自己的性子。
聆听:(书)听。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举棋不定。
乐不可支:乐得都快支撑不住了。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妙不可以言:美好到了极点,无法用语言表达。
欣喜若狂: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聆听( l ínɡ).任意( sì).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作飞舞。
笼盖: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形容窘况或发慌。
措,部署,办理。
3作者名片王尔德( 1854— 1900),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提议者。
对 20 世纪的英国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作品有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长篇小说《陶连格雷的画像》,诗剧《莎乐美》等。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1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被编排在第三篇,前两篇以歌颂无私无畏造福他人的精神和诚实、善良、勤劳的品德为主,这篇童话用对比的手法,歌颂爱心的力量。
学习这篇童话,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爱心,领悟作品所蕴涵的博爱精神。
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学习方法,每一组负责学习一部分,师生一起归纳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明白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从“爱心能改变自己和世界”导入,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②从分析人物形象导入,让学生带着“巨人在什么时候获得快乐”这个问题进入课文。
③从花园发生的巨大变化导入,让学生将自私带来的不幸、痛苦与爱心带来的美好、欢乐进行对比,认识到爱心的可贵。
2.教学切入点①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切入。
在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
②从分析巨人的形象特点切入,引导学生讨论: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上有什么可贵的品质?3.品读课文,完成问题①体会文章语言的精辟处A.用叠词表现欢乐喜爱之情。
如:青草—绿茸茸花朵—粉扑扑果实—累累B.表现巨人急切的心情。
如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激动”“奔”“急匆匆”。
②体会文章修辞手法的妙处如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写雪、霜、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儿、鸟儿、花儿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4.学法指导①梳理脉络法。
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②从课文中找出拟人的语句,领会拟人的妙处,在今后的写作中积极主动地模仿和借鉴。
四、拓展延伸1.从你的生活中搜集一个关于爱心和自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看看它们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巨人和孩子【导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2.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画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著名诗人白朗宁说:“把爱拿走,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在童话王国里,王子用爱心唤醒了沉睡的白雪公主。
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用童话诠释爱心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巨人和孩子》。
自学互研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栖.息(qī) 徘徊..(pái)(huái) 嬉.戏(xī)咆哮..(páo xiào) 聆.听(línɡ) 翩.翩起舞(piān)上蹿.下跳(cuān) 累.累果实(léi)(2)词义: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妙不可言:美妙至极,无法用语言表达。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栖息:停息。
聆听:听。
七零八落:形容非常零乱。
2.作者名片。
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1)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
3.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
2.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3.初步掌握运用拟人手法增添文章色彩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含义。
2.培养学生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后,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教学课型:自读课教学体裁:童话教学方法:教法:设疑、启发、诱导、分析、归纳、总结学法:朗读、查资料、讨论、领会、圈点批注、概述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今天我们学习的童话《巨人和孩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板书课题《巨人和孩子》二、课前检查1.本文是()国作家()写的一篇()。
2.童话有什么特点?(生答后出示小黑板)3.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词栖()息:停留。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聆()听:恭敬地听。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4.回忆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完成)三、授新课。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理出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巨人不在——孩子玩耍————春驻花园第二部分(3—10):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第三部分(11—21):巨人省悟——与孩共玩————春回花园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路点拨1)巨人由于自私带来什么后果?2)孩子到来,花园发生什么变化?3)哪件事使巨人深受感动,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引生归纳主题:爱心使人欢乐,自私使己痛苦。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 (5).doc
11.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
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
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
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代表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解爱、奉献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片断写作表达练习。
◆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印发《一棵大树》、《溪水》等几篇文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课前积累:读《一棵大树》、《溪水》等文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热身训练 1.形象阐述对“爱”的理解2.设疑、理解、点拨 2.朗读思考、讨论发言3.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3.讨论探究
一、热身训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
”(投影以上歌词或名言)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
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1.指名朗读、谈理解。
2.讨论问题,思考、发言。
记下其它同学的精彩发言。
朗读名言;进入_个
爱意融融的意境之中。
3.朗读课文,写出内容提要,不超过 100字。
二、设疑、理解、点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借此熟悉课文。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引用课文具体内容回答问题,发言时,其它同学要看有无具体根据,并给予补充。
(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了恶果。
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
人抱上大树之后的情形,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3.回答此问题时要注意,要求回答的是“课文”告诉
大家什么道理,而非是你怎样理解“爱心”的。
(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
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师引导学生理解:有时爱心会受到误解,有时爱心会被人利用,不能因噎废食,要看主流。
另外不仅要有
爱心,还要会“爱”)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1.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
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
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
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
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
大的变化。
2.阅读、分组讨论、发言。
大树很快乐,每次看到男孩满意地
走了,他都会感到十分幸福。
大树
不快乐,因为它的爱没有得到回报。
(两种答案都有道理,都应肯定)
3.要求: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都要与
原文和谐一致。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
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
事。
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一春天
自私一寒冬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开展“爱心大本营”的活动。
活动内容:每小组准备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都必须以“爱”为主题,课外活动时由课代表组织交流。
教学探讨与反思
弄清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结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不过不必篇篇都一个讲法——分段、段意、中心意思、写作特点。
根据本文特点,这一篇宜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借以培养概括能力。
分析结构与分析内容要相结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理解本文构思 1.各抒己见2.引导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2.阅读课文及辐射材料3.片断写作练习 3.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理解作者构思(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
(给予点拨) 1.思考、发言。
要点:意在说明,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借以强调主题。
2.学生交流(比如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就很突出: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
天,只有严冬。
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告诉了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而且这两段
内容也是相互照应,“小鸟便无心唱歌”与“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
地欢唱着。
”)
二、学习拟人修辞(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
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1.朗读、比较、品味:交流。
(例如课文
第八段,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
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用
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
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
写雪、霜、北
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鸟、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2.朗读,各抒己见。
(要点:要有丰富的
感情,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三、片断写作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
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讨论,谈见解。
动笔构思——写作——小组评议。
三、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
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
四、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爱一春天一美好和欢乐
自私一寒冬一不幸和痛苦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积累名人名言“爱心篇”。
2.以王尔德的童话为题材,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探讨与反思
童话教学始终应将培养学生想像力做为重点。
形式可多种多样,改写、续写是其中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