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中把握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
东西方文明比较知识点总结
东西方文明比较知识点总结东西方文明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明体系,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哲学、价值观等。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通点。
通过比较东西方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增进文化认知,促进文明交流与对话,有利于世界和平与文明进步。
一、历史与传统(一)历史观东方文明注重历史的长久性,强调传统、祖先、历史文化的延续。
西方文明则更注重历史的变迁与革新,推崇革命、改革,强调现代性、创新等。
(二)宗教东方文明普遍信奉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注重宇宙和谐、道德修养、个人意识的融入。
而西方文明则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重视上帝、救赎、个人信仰的确立。
(三)家庭观念东方文明强调家族、亲情、孝道,家庭关系通常较为亲密,重视家庭和谐。
而西方文明则更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家庭关系较为独立。
(四)礼仪习俗东方文明普遍重视礼仪,尊重长辈,讲究礼貌。
西方文明则较为注重实用主义,对礼节不那么讲究。
二、哲学与思想(一)价值观念东方文明强调平和、中庸、和谐,重视“道”的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而西方文明则更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平等,追求实践、进步和改善。
(二)伦理道德东方文明重视修身养性,强调道德、孝道、忠诚等观念,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
而西方文明则更注重规范与法治,推崇法律、正义、公正等观念。
(三)政治思想东方文明普遍推崇君主制、官僚制,重视权威与秩序,强调公平与和谐。
而西方文明则更倾向于民主制度、法治,追求公民权利,倡导自由与平等。
三、科学技术与教育(一)科学观念东方文明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自然、天地之道,有较多的自然哲学思想。
西方文明则更重视实证主义,追求科学的严谨与客观性。
(二)技术创新东方文明的科技发展较为缓慢,注重传承与延续。
西方文明则以其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创新为世界瞩目。
(三)教育观念东方文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注重德育、文化传统的继承。
押题四 文明传承 文化自信-备战2020年高考作文之热点押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
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有文化基础,又能自主发展,还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从高考命题专家的角度来看,引领学生关注社会时代,关注民生发展,关注自我成长,关注人与自然,关注传承创新等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东西,这才是“大语文观”,才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押题四文明传承文化自信主题词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传承弘扬 (任务)多选一活即语文”的辩证命题。
此题与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带有情境性和具体任务的材料作文。
中西文明的对照读后感
中西文明的对照读后感《中西文明的对照》是我在大学时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时阅读并深感触动的一本书。
该书主要比较了中西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分析了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西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比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政治方面,中西文明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家族制和官僚制为主,注重礼仪和道德。
而西方文明则强调民主和个人权利,以国家法律和宪政为基础。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两种文明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但也带来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在经济方面,中西文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注重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而西方则注重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商业生产方面,中西两种文明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和挑战。
在文化方面,中西文明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中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彼此的文化,也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中西文明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这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
例如,中西方在对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家庭和婚姻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社会方面,中西文明的对比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西文明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
中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规律。
通过对中西社会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社会,也可以借鉴和吸收对方社会的好处和经验。
通过阅读《中西文明的对照》,我深感中西文明的交流和对比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宝贵的。
中西方文明的对比可以促进双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
有了对中西文明的全面了解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社会。
总之,阅读《中西文明的对照》让我对中西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明白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西文明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也可以从对方文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华文明可追溯自五千余年前,《尚书》中的“大业治于商周”的描述早已为中国文明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国这片土地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壮大,开创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中华文明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世界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艺术中华文明的艺术传统丰富多彩,这一点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最早的中国艺术遗址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使用了早期石器和陶器进行生产和生活。
古代中华文明的艺术精品众多,如郑国渠(春秋),浮雕马车(春秋),秦始皇陵兵马俑(秦代),岳阳楼记(唐代),扇子、扇面、宝葫芦等,均有独特之处,从中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艺术造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华文明的建筑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艺术与其他国家艺术的重要区别。
据统计,中国的文化遗产数量在全球遥遥领先,目前已经有55处文化遗产为世界所承认。
中国的艺术品种繁多,在描绘自然的山水画、人物画中,都能够感受到中国艺术家所表现出的独特审美观和精神内核。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世界闻名,它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被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承和应用,一些中国式的描绘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世界舞台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因此,中华文明不仅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精美艺术品。
二、哲学中国人的智慧在哲学上也有极为丰富的表现。
中国的哲学思想在古代曾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许多思想家和文化精英都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各种思想的发展,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中国人民对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和对于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也构成了中国文明中的独特贡献。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但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其中,中外文化有两次大的文化交汇。
一次是汉代晋唐时期,由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带来的佛学;另一次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欧洲传来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所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但是中国自古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必然跟别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其次,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再次,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如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上王伟的飞机被撞,中国人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而不是进行战争报复,这一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有关,主要的还是与中国人忍让为上有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美国“9.11”事件后,有90%的美国人要求进行报复,以恐怖行为反击恐怖行为。
这就是两种文化在各自民族里的直接表现。
不过正是有这些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各具特色。
德国人做“精”(精密制造业在世界占首位),美国人做“大”(世界五百强,美国占了近一半)。
法国人做“时尚”(如香水、时装、旅游、展览等)。
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征服自然”、“个体为本”、“力取天下”等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东方国家,如中国做“廉”(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是以廉价闻名遐迩的)。
日本人做“省”(日本产品追求低成本),则与东方人“顺天应物”、“粗族为本”、“执用两中”等文化观念有紧密的联系。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日语1203班201241035董智子如大家所知,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的历史大国,但古代文化中,也有其他国家传来的文化你,其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有两次众所周知的交融。
一次是汉代晋唐时期,由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南亚次大陆文化带来的佛学;另一次是从明代到清代,从欧洲传来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所以中华文化也不单单是自身的,也吸收包容了许多外来文化,是相结合的成果。
我主要举节日文化与建筑文化两个例子。
中国于外国节日文化也有不同。
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
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
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
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
而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
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
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
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
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
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
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
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
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
中西文明的历史比较和发展走向
中西文明的历史比较和发展走向中西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两个主要分支,虽然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但在人类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西文明的历史比较和发展走向。
1. 历史比较1.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中西文明的差异很大。
在西方,早期人类文化以希腊、罗马、埃及等为代表,这些文化在哲学、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而中国则以黄河流域文明为代表,这些文化在农业、手工业、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原始社会的中西方文明相对独立,几乎没有交流和影响。
1.2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西文明之间开始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在西方,以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古代文明迅速发展,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罗马帝国则是西方文明的顶峰,其法律、政治、文化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周、秦、汉等朝代相继出现,这些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文化、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
古代时期的中西文明,开始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但总体上还处于相对独立和分离状态。
1.3 中世纪时期在中世纪时期,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出现了质的飞跃。
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出现了中世纪哲学、神学和文艺复兴等文化运动。
而在中国,唐、宋、元、明等朝代相继出现,这些朝代在文化、经济、科技、航海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直接影响了全球历史。
此时期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已经非常密切,文化、哲学、科技等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1.4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深入,文化和科技上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宗教改革、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加速了与西方的融合,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二)西方文化概况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以来,以希伯来宗教理想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标志着西方社会开始从古典奴隶制向中古封建社会迈进,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时宗教神学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思想文化领域,后来,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冲突和融合,文艺复兴阶段形成.文艺复兴后的两百年间,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始终处于矛盾的冲撞之中,彼此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相适应,对国民的思想渗透非常深刻,给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仍是一脉相承的.先秦儒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理论架构,其核心是“仁”,包含极为丰富的政治和伦理内涵.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自我修养方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诸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民本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也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道互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丰富的内容.多个世纪以来,作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着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为指导和召唤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宗教精神渗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基督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体系,代表着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识与博爱精神.[2]这种精神境界作为宗教精神的真谛和精华渗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脉中,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信念去培养和启发人的感情,协调了人际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禁锢了科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到处充斥着愚昧和野蛮,文化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文化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世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二)天人合一与驾驭自然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为和自然运行的统一两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融洽相处.[3]尽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但它们在相对互补、融合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倾向是清楚的,其终极观点都是一致的,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谋求驾驭自然、征服社会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人不仅应当独立于神,而且独立于自然,人与自然分为两极并且被严格地区分开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认为提倡认识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与神学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鲁诺等科学家对大自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三)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相适应,产生了家族本位意识,强调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整个社会、整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从家族本位出发,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社会整体利益,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个体的利益和需求通过整体的发展来满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两重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对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纽带,由家而国、家国一体,进而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这对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束缚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压抑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忽视了个人的权益,萎缩了民族的进取精神.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的核心,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个性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成为西方国家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其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具体表现,正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所讲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4]三、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影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闭的,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证明了它的开放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对域外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力,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四周扩散.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道,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至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5]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在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行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中国文化的西传,使许多欧洲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思想传入西方,成为西方某些启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二)西方文化的东渐及其影响与中国文化西传和对西方的巨大影响不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除了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挑战.印度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首先是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6-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发展极为缓慢.伴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了中国,从输入内容来看,主要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时兼有宗教、历史、法政等内容,它们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制度层面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之后,立即吸引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有利了推动中国的天文、数学、地图测绘等方面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器物文化形成猛烈冲击,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步伐.但是也不能忽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等,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成果,它们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只有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可以发展与壮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正在变化的现实和世界大趋势,在反思、鉴别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从改良性修补到批判性重建的任务.[6]我们要理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抓住本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剖析和比较,找出其优势和差异所在,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促进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有机结合,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求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全力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大作业专业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班级1002学号201013061姓名王超豪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中西文化在文化形态、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差异【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西方世界的另一极,也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因素,中西文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差异。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在文化的基本形态方面,中华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
中国人自来就有大一统或大同的观念。
古圣先贤,教我们推己及人,己立立人,成己、成人、成物。
君子当效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
乃至要法天,配天,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西方人注重变化、多样性或多元论。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心目中的众神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大欺小,互相倾轧。
虽然有个以力服众的主神,但却常有被推翻与贬抑的危险。
现代美国社会是这一型态文化的代表”。
在民族性格方面,中国地理环境及多民族组成同一民族的特点易使中国人产生天人合一思想,崇尚自然,形成内向、中庸性格。
“西方人种复杂,变迁多,好与自然争斗,性格外向,个性鲜明。
中国人注重群体意识,西方人注重个体意识;中国人偏重道义,西方人偏重功利;中国人贵中庸,西方人好极端。
”在伦理道德方面,中国强调亲情,强调为他;西方注重个人,个性至上。
中华文化的伦理基础是父子,扩充到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尤重孝、悌,东方人在称谓上十分讲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西方人的伦理道德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最重视的不是自我修养,而是发挥个性。
第二,没有忠孝的伦理观念,少有长幼尊卑分别,视人人平等,重少数服从多数。
在政治方面,中国是一种英雄政治、专制政治;西方是一种国民政治、民主政治。
中国历来崇尚贤人政治,讲王道,是人治。
对人的要求远多于对法的要求。
《论语》中说:“政者,正也。
”以为人好,政治便一定会好。
中国历史的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中国历史的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中西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而中华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成为了人类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之一。
本文将以中国历史的中西文化对比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一、中西文化的区别1. 价值观念的区别中国文化强调和谐,注重家庭、社会和谐。
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主权,注重个人的自由。
中国文化重视道德,中国人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治国。
而西方文化则重视法律,法律法规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和权利。
2. 教育体制的区别中国文化有传统的师徒制度,尊重长辈和教师,并十分注重教育。
而西方文化则有较为专业化的学校体制和强调自由思想的教育模式。
中国文化注重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提倡创新和实践教育。
3. 社会制度的区别中国文化强调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尊重长辈和权威。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平等,强调人人平等,反对控制权力的集中。
中国文化注重规矩和制度,它有几千年的制度和文化积淀,虽然有些坏制度但也有很多好制度。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自由和人权,坚持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人权。
二、中西文化的相似点1. 家庭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样强调家庭崇拜和亲情关系。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交系统,两种文化都强调对家庭的重视和维护。
2. 文学艺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精深的文学艺术。
中国的文学曲艺有着悠久的传统,而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同样发展得非常丰富。
双方都强调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3. 尊重知识和学习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强调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和学者,注重教育以发人才。
结论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多不同点,但二者从不同角度可以管理和先进地自我完善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应当从西方文化中吸收先进之处,将其融合到中国文化中,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优秀。
双方应鼓励互相学习,以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和交流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和交流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世界上两个最为杰出的文明体系之一。
文明的兴起,带来了不同领域的成就和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方文明则始于古希腊,各有独自的特点和优势。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和交流。
一、历史背景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从殷商时期的青铜文化到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华文明凭借着强大的统治力量和一系列优越的制度,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文明之一。
而西方文明则始于古希腊,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和底蕴的积淀,逐渐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文明。
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塑造了不同的文明特色和风貌。
二、文化差异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华文明一直强调“礼仪之邦”,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的自我克制。
而西方文明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民主,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
此外,在文化形态上,中华文明比较注重意境和寓意,强调天人合一和和谐美观。
而西方文明则更倾向于透露出直截了当的意义,更加注重功效和实用性。
三、文明交流尽管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也从未停止过。
早在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就有了很多互动。
比如说,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使者互访,建立起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事实上,在古代,中东和欧洲地区的人士曾经非常喜爱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使得英德法三国的首都都曾兴建过“万国博物馆”,以收藏中国特有的文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除了旅游和贸易,教育也成为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到西方国家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接触到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和文化,而且也给予了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四、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好处,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博采众长,成就共赢。
中西文明的差异历史论文
中西文明的差异历史论文中西文明的差异历史从古至今延续至今,两者不仅在文化、哲学、科技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轨迹。
中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辉煌和西方古代文明的启蒙时代。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商、周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哲学,从法家思想到墨家的理想主义,中国古代文明在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而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文明也有着许多创新成就,如四大发明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一直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西方古代文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有着自己的鼎盛时刻。
古希腊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遗产,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影响至今。
而古罗马时期则以法律、工程和建筑等方面的发展为人所熟知。
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文明的未来发展。
两者的差异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加明显。
在中世纪时期,东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中世纪的中国,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
而西方则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文化开放了局面,科技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西方国家凭借着对科学技术的不懈探索和革新,成为了世界上的领先者,而中国则深陷闭关锁国的困境中。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西文明的差异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包容、借鉴和交流成为了两种文明之间的新趋势。
中西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将会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西文明的差异,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当今世界多元文明和文化共生的机遇。
中西文明的对照总结
中西文明的对照总结
中西方文明比较课程总结作为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后裔,中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当然了解,对中国的那些光芒万丈的年代心向往之,当局时刻不忘利用昔日荣光强化国民的自豪感,并企图做-一个复兴的美梦。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关最早、最快、最大、最高、最远的世界记录必然属于古代中国,至少截止到明清之前如此,对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状况知之甚少,久而久之,多少有点夜郎自大的心态。
关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些学者从客观物质条件方面去探究,有些则从经济发展方面去寻找。
从环境和经济角度来看中西差异,常常很难得到圆满的结论。
而作为深层文化的群体心态,诸如伦理思想、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等,在文学艺术特性形成的艺术过程中,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从文化心理结构上来探究。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文化体系,各具特色,相互影响,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两者的内涵和价值。
历史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持续不断地发展演变。
中国文化被视为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诗歌、绘画、音乐、文学、哲学、医学、科技、工艺等众多领域。
传统文化所突出的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和礼为中心,强调人性本善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而西方文化则源自欧洲,中世纪时期由基督教教义和文化传统形成,在宗教、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近代以工业革命等变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社会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推崇个人奉献和社会和谐。
家庭、亲情、教育、道德以及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即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和谐的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
西方文化强调民主、平等、契约精神、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
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应该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地生活,而不受其他人的干预。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和自由的价值观。
艺术与文学中国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充满着隐喻、象征和修辞的特点。
文言文、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以及中国画、汉绣、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传统的中国文化也给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和艺术品,如《红楼梦》、《山水画》、《茶文化》等。
西方文化则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爆发,引领了许多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
其中以莎士比亚的剧作、达芬奇的绘画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经典之作。
西方文化也强调个人创造和自由表达,这有助于西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多样性。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首先,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其次,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华文明在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还体现在它对其他文明的借鉴和吸收上。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也借鉴了许多西方文明的成果,推动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外文明对比与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探究
中外文明对比与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探究中华民族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大的民族,但却是历史上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随着演变,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中外文明之间的对比。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世界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中外文明之间的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比较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差异。
中华文明是一种基于哲学思想、文化、道德、礼仪和社会秩序的体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俗也对这个文明产生了影响。
相比较之下,各个国家的文明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其中最显著的区别。
东方文明荟萃着协调一致、平衡稳定的伦理观念。
道教、儒学和佛教等体系中贯穿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认同不仅限于中华传统文化,也体现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
西方文明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维护,注重个体的利益和个人的追求。
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中华文化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以国家和社会共同目标为重点的文化体系,集中在统治中央,以确保文明的正常运转。
这种集中的文化特征与西方文化的分权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历史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政治制度,但民主制度现在被广泛接受。
在经济方面,中华文化追求的是发展实力的综合体制,注重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西方文明则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发展的。
中华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形成不仅受到历史、文化和道德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和国家。
这些部落和国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仍然有着很高的重视。
儒家文化中提倡“中和”与“仁爱”之间的平衡,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家庭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
华夏文明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华夏文明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华夏文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东亚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华夏文明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历史悠久、卓越繁荣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上。
可以说,华夏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远古的华夏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和祭祀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
这些都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卓越性和综合性。
其次,华夏文明的地位体现在它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上。
在世界文明的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开创者。
在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贡献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发明,如天文学、历法、农业、铸造、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
同时,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医学、数学、物理等领域的贡献也都被人类所认可和传承。
这些事实表明,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具有特殊的影响与地位。
第三,华夏文明的优势体现在它的包容性和自我认知能力上。
华夏文明的包容性非常强大,中国历史上长期面对多元文化和不同种族的交流,因此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和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
华夏文明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极强的文明,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辨和自我反省,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特点。
最后,华夏文明在当今世界文化生态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日益明显的世纪,各国文化越来越交流和融合,这也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华夏文明在国际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总之,华夏文明是一种卓越、优秀、具有包容性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文明。
它在世界文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传统,扩大其在当代世界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
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深刻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重点聚焦于它们的历史、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等方面。
历史方面,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着较长的历史。
华夏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在这五千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经历了许多兴衰和变革,但它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忠诚、谦虚、勤奋等,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而西方文明的历史相对较近,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西方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直到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其核心价值观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
文化方面,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在艺术方面,华夏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音乐等都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艺术形式常常将天地人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强调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文化中的建筑、雕塑、音乐等则以其立体感和表现力见长。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表达强烈的情感和个人表达。
在文学方面,华夏文化中的传统文学,如《诗经》、《楚辞》、《论语》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这些经典作品强调了道德规范、家庭责任和个人修养。
而西方文化中的文学代表作,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的小说等,则常常展示出其独特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
哲学方面,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在华夏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注重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修养。
道家思想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身心平衡和修身养性。
而佛教思想则强调空性和不可得,寻求解脱和真理的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强调了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黑格尔则推崇了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价值观方面,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论析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论析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比较;继承发展论文摘要: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
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其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养异。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建立起开放、宽容和进取的新型文化观。
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文化是各民族、地区或国家基于一定的历史经验所产生的较高的原则和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
西方文化观念产生于工业革命后人们对传统价值的存续感受到威胁之际,具体表现为对机械性和物质主义的反动。
而在中国近代,龚自珍率先提出民族文化观念时,其思想背景则是对西方文化压力的逐渐认识。
由此可见,文化在纵向上,具有对传统继承和扬弃的一面,即时代性;在横向上,又包含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即民族性。
因此,将文化定义为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西方和中国由于历史情况、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西方文化以向前前进为特征,中国文化则以调和持中为特点。
由于受地理和技术条件的局限,中国和西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谈不上严格意义的文化交流。
历史记载下来的零星交流现象也呈现出偶然性(如元代马可·波罗来华)、间接性(长期以来文化和贸易交流主要通过波斯和中亚的中介)和单向性(由中国向西方输出文化为主,如四大发明)。
中西文化正面和系统性的接触发生在近代,更多地体现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和侵凌。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长期相互隔绝和接触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地位,导致中西文化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误解。
在西方,“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在思想界一直很有市场,直至今天,西方媒体仍未能彻底摒弃其视中、印东方文化为落后文化的文化优越感。
而中国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未能在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积极进取。
总的看,经历了一个从自大到自卑,从茫然到奋起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延续的文明才是领先的文明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延续的文明才是领先的文明今天在头条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把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从发端开始做了一些对比,得出的结论我有些不服气,所以在这里我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这篇文章开篇就是“中华文明真的曾经领先世界吗?”我的回答是把这句话中的“真的”去掉,或者把“真的”放到“曾经”的后面,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延续的民族,对这个骄傲的事实应该挺胸抬头,大大方方的说出肯定的语气!一个文明是否领先于世界最重要的是不间断的延续!轩辕黄帝像三皇五帝就不说了,在华人世界说说是没有问题的,放到世界上,老外肯定不愿相信,那段辉煌只停留在神话传说中,这就显出了当代考古发现的重要性,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毫无疑问的,咱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就像老外跟你讲诺亚方舟的故事是真的,你也会持怀疑态度。
但其实几个重要文明的历史记忆中都有一场大洪水,我想这并不是巧合,诺亚方舟的时期大约也是大禹平水土定九州的时期。
我觉得不用纠结发端早晚的问题,古埃及发端早,可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消失在悠悠历史长河里,最后只剩下几座金字塔而已,一个文明厉害不厉害,智慧不智慧,最重要的是如何不间断的延续下去。
殷商,从商汤灭夏开始(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整个进程延续500多年,辉煌的青铜时代开始了,在这期间,天文、数学、文字、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奠定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基础。
让我们来看看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古埃及已经到了后期阶段,不断的被不同文化入侵,最后彻底臣服于罗马帝国,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至此,古埃及文明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也有埃及这个国家,但你能说他和古埃及文明是一个意思吗?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也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中
把握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
西方文明作为一种基于游牧方式发展来的文明,带有齐先天的特点,那就是瞄准目标,精准打击。
就像现在西方人喜欢狗一样,也是游牧方式的遗留。
中国文明是基于农耕文明发展来的文明,这种文明需要协调关系,建筑大型设施,需要未雨绸缪,表现在文化的基因上就是整体观和预防观。
一如中国人从来不吃猫肉一样,源自猫对农耕民族的重要性。
对于东西方文明,人们从来是在优劣上打转,也一直不能有所突破,无论孰优孰劣,都难免自说自话。
如果不能突破文明优劣观,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明的进程和各自的特点。
世界文明起源一元论是当前的共识,上古文明在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哺育了周边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在掌握了技术和组织方式之后,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对农耕文明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也就是中东地区一个又一个游牧帝国的建立。
这一个个游牧帝国相互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互不统属,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都受到了农耕文明的滋养。
上古文明在经历了发生、辉煌和被打击之后,开始了向世界的传播。
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族群迁移,一种是文化传播,经历过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世界文明变得丰富
多彩,在这丰富多彩的文明之中,东西方文明无疑是处于世界文明的两极。
两极文明的发展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也是不同步的。
这种文明的不同步犹如人的两只脚,总是一前一后,交替前行,也许东西方完全同步的时候,便是不再前进的时候。
这种不同步有以下几个阶段:
1、从三千五百年前到二千七百年前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是中国的商朝和西周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和辉煌的时期,同时期的欧洲还没有文明。
2、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后,这一时期是古希腊文明时期,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不过不要以为古希腊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他的文明是在中东文明的基础上学习创造的,是一个次生文明。
这一段时期大致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吻合。
在这一时期,东方文明处于分裂时期,西方文明处于萌芽时期。
3、从秦汉到唐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上升期和文明昌盛时期。
同时期的西方处在罗马的短暂兴盛和之后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
这一时期,中国明显领先。
4、元明清时期,这段时期虽然有盛世,总体上处于下行时期,社会发展处于停滞和日趋封闭的时期。
同时期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华丽转身。
这是西方逐渐发展领先的时期。
5、民国以来,是中国社会除旧布新,脱胎换骨的时期,同时也是西方社会鼎盛时期,这期间西方主导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三
次工业革命,西方文明锋芒所至,无有对手。
但是物极必反,经历过长时间的兴盛,西方社会矛盾和弊端逐渐显现,衰落已无可避免。
纵观西方文明,从发端到现在,有两次兴盛时期,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76年,持续了一千二百多年,趋向灭亡。
第二次兴盛的原因是蒙古的西征为欧洲带去了全新的技术和全新的思想,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不用多说,中国的世俗思想对西方宗教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中国文明对西方社会的冲击产生的影响以至于今。
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器物和制度的影响,更是思想的冲击。
这次冲击主要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西方的契约精神对中国宗法社会和中国礼教的冲击。
这次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和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极,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概而言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思维,一个是外在的器物。
首先说说外在的器物,器物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服装,古代中国的服装重视彩色,不同的颜色赋予不同的含义和级别,比如杏黄色为皇家专用,官服依据等级具有不同的颜色。
西方服装以灰白为主,较少使用彩色。
第二个是建筑,东方的建筑多为庭院,宫殿庙宇多为斗拱重檐,西方的建筑没有庭院,建筑多尖顶,比如哥特式建筑,仿佛利剑。
第三个是图腾,中国最典型的图腾是太极图,阴阳相依,和谐圆
融,西方最典型的图腾是十字架,酷似一把利剑,所向披靡。
无论是服装、建筑还是图腾,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人的思维方式,这种外在的不同是来源于内在的思维的不同。
就内在的思维来看,差别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个是,中国的绘画是散点透视,通过散点透视画出来的山水,不因位置而发生变形。
西方是焦点透视,这种透视画出来的山水会因为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形。
散点透视的着眼点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对象,焦点透视是从具体的位置审视对象。
第二个是,东方的医学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表现为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西方则是孤立的,分析式的观点,表现为对病的定点打击,定点清除。
第三个是,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在治病上表现为治未病,西方人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
通过比较东西方的不同,包括外在的器物和内在的思维,会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更周全,更全面,能够从更宏大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提出方案;西方的思维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这两种方式无所谓优劣,但是都有自己适合的环境,在开拓性方面,西方思维更适合,在机械工业时代,西方的思维更有效。
但是,在信息时代,那种一根筋似的只看问题的思维相较于全面的思维应该不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明没有优劣之别,只是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处于一种交替繁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