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合集下载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其独特之处在于对空间的精妙组织,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以期对这些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层次感。

传统中式建筑以庭院为核心,围绕庭院布局各个房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庭院是建筑的中心,也是主人用以接待客人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各个房间则以大小和功能的不同进行布局,形成了层次感。

这种空间布局方式可以顺应自然地形,如山水园林中的亭、榭、轩,也可以在平地上构建小巧精致的庭院,如四合院。

其次,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注重的是对称和对景的运用。

对称是中式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平衡和谐的追求。

中式建筑常常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地布置各个房间和景观。

这种对称布局使得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庄重端庄的美感。

此外,中式建筑还注重对景的运用。

它通过精心布局的门窗、走道和庭院将自然景色和室内空间融为一体,使居住者能够在室内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增加了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中,还有一个核心概念是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

中式建筑常常通过设置过道、门廊和通道等来连接各个房间和庭院。

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空间流动起来,增加了居住者的舒适感。

同时,它也打破了传统建筑空间的边界,使得人们在不同的房间和庭院中可以流连忘返,体验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景观。

此外,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还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式建筑中的庭院和房间常常采用了象征意义强烈的设计元素。

例如,石头的摆放位置和数量可以代表吉祥和吉利,狮子和龙的雕刻可以象征权力和尊贵。

另外,红色和黄色等颜色也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中,因为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和繁荣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独具特色,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对称和对景的运用,以及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整体布局到各个功能区域进行探讨,并探索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设计原则。

1. 整体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是基于对称与平衡的原则来设计的。

一般以中轴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门厅或者门廊,代表着过去和外界的界限。

中部是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等。

后部是庭院,通常有花园、假山和水池等元素,与自然环境相连。

2. 大厅和主要功能区域大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

通常作为家庭成员集会和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

大厅一般位于中部,居于整个建筑的核心地位。

其通常具有高大宽敞的空间,以容纳更多的人群。

大厅的布局通常以对称和层次感为基础,采用象征性的装饰和陈设,如屏风、雕刻和绘画等。

除了大厅,传统建筑还包括其他的主要功能区域,如起居室、餐厅、卧室等。

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往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的,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起居室通常布置在大厅的两侧,用于休息和娱乐活动。

餐厅通常位于大厅或者与大厅相连,以方便家庭成员共进餐食。

卧室则通常布置在建筑的后部或者上层,与私密性与安静性的要求相符。

3. 庭院和花园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庭院一方面提供了自然的光线和空气,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密不可分。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假山、池塘等元素,以及雕塑和花草的装饰。

庭院的布局强调自然与人工的结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花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对自然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花园讲究秀丽和富有变化的景观,以及微妙的仪式感。

花园不仅仅是欣赏的场所,更是与人的精神和情感相互作用的场所。

4. 院墙和门窗院墙和门窗是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界限和过渡区域。

院墙一方面代表了家庭的隐私与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内外空间的过渡。

传统建筑的院墙通常采用红墙或者灰瓦的形式,以示庄重和壮丽。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

故宫的建筑布局与空间组织故宫,作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精致的空间组织而闻名于世。

自建成以来,故宫一直是中国历代皇帝居住和进行政务活动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

本文将从建筑布局和空间组织两方面来探讨故宫的特点与魅力。

一、建筑布局1. 故宫整体布局故宫占地约720,000平方米,建筑复杂且庞大。

其整体布局呈南北长方形,呈长轴线南北走向,采用封闭式建筑布局。

南北长900多米,东西宽800多米,外围环绕一道高6米的城墙,城墙及四角建有角楼,保护了整个故宫的安全。

故宫主要包含三个大殿:午门、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代表了中国皇帝权力的象征。

2. 三重主殿与双轴对称布局故宫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三重主殿与双轴对称的设计。

正中轴以午门为起点,东西两侧分别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向北延伸至太和殿。

这三座主殿呈南北向排列,沿着中轴线对称排列,给人以庄重而和谐的美感。

3. 严密的宫廷分区故宫内部设置了严密的宫廷分区,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用途。

从南至北,主要分为外朝、内廷和后苑。

外朝是皇帝进行大规模朝会和举行太庙祭祀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的居住地,太和殿作为封建帝王行使权力的地方,后苑则是皇帝娱乐和休闲的地方。

二、空间组织1. 中轴线的重要性故宫的中轴线被视为整个建筑的核心,也是空间组织的灵魂。

从南至北,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了许多主要建筑,这种布局形式使得整个故宫显得庄重且具有秩序感。

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简洁而庄重的感觉。

2. 多重院落的布局故宫内部采用了多重院落的布局形式,每个院落之间通过大量的门楼和门洞相连。

每进入一个院落,都需要通过门洞,给人以层层递进的感觉。

同时,院落内部还设置了多个建筑物和花园,如乾清宫、午门等,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增加了空间层次感。

3. 建筑威严与小细节故宫建筑威严而庄重,但在威严中也不乏小细节的装饰。

比如,建筑物的屋檐、门柱、栏杆等处采用了精美的彩绘和雕刻,增添了艺术美感。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一、台基(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佛教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

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11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

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组织形式。

其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和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展开论述,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以“园林”的形式为主导。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空间形式,它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不只是简单地建造房屋,更是在建筑周围布置花草树木,借助山石水池等元素,打造出一个和谐平衡的自然环境。

园林式的空间组织使人们可以在室内外自由穿行,欣赏自然景观,促进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进而获得身心的舒缓。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尺度的协调。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多进深的布局,通过逐渐升高的建筑体系,形成明暗交替的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受。

尤其在庭院的布置中,中国传统建筑常常运用透明的格栅、雕花屏风等装饰,打破了空间的边界,使内外空间交相融合,产生一种开放和谐的空气流通感。

这种层次感和尺度的协调,在传统建筑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空间的审美追求和对平衡的追求,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宏伟壮观之感。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的精神。

传统建筑常常依据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因素设计空间。

比如,宴会厅、书房等空间的大小布局取决于主人的身份地位,这种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凸显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通过雕刻、绘画、家具摆设等细节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与建筑空间紧密结合,为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传统与独特魅力。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在功能性方面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传统建筑通常以中轴线为纲,将主要功能空间布置在中轴线上,如大厅、正堂等,这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和有序。

同时,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构造方式也能够为空间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保护性。

比如,在北方冬季寒冷的地区,传统建筑常采用厚重的砖瓦和石头构建墙体,保温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地隔绝外部寒冷。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意蕴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情调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我国建筑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所关注,但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论述尚不多见。

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平面群体组合等,来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

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恋祖情结”、“浓于伦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之“大”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一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高空发展,而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一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和审美效果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传统建筑组群是一个民族、地区或时代的文化遗产,它是经过历史、文化、宗教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是指传统建筑群体在总体规划上的构成,包括其布局、形状、方位和空间组织等。

总平面构成的合理设计,既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能体现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传统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形状和空间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总平面布局传统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会遵循以下几种布局形式:1. 中轴对称布局中轴对称布局是传统建筑组群常见的布局形式,典型代表为古代中国的宫殿和庙宇建筑。

它通常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在这条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建筑、院落、园林等,形成一种平衡、稳健、整齐的布局。

中轴对称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2. 环抱式布局环抱式布局多见于中国古代的城池和园林建筑,其特点是以山水、城墙或建筑物环抱中心区域。

环抱式布局把外来的干扰和威胁隔离在外,内部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形式使得内部空间更为私密、安全,同时也产生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环形布局是一种围合式布局,常见于古代中国的村庄和寺庙群。

在环形布局中,建筑物和院落以环形连续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

这种布局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安全防御,同时也能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社区空间,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线性布局线性布局是一种沿着一条直线或曲线布置的形式,常见于古代的道教寺庙和佛教寺庙。

线性布局是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而形成的,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完全顺应自然的线索。

这种布局形式使得建筑和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了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二、总平面形状传统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形状也各具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状:1. 方形方形是传统建筑组群的常见形状之一,其包括了矩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庄重美观的建筑艺术作品,也是人们生活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风格,其中的基本组成结构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主要包括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平面结构。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平面布局的和谐与统一。

大多数古建筑采用了 "四合院" 的布局形式,即四面围合而成的中庭式建筑。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利用,同时也能使建筑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对称和秩序感,常常通过中轴线的设置来体现。

其次是建筑木构。

木构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中国古人尊重木材的自然属性,善于利用木材的弹性和韧性来应对天灾人祸。

建筑内部的柱、梁、榫卯等构件都是由木材制作而成,精细的工艺和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的突出特点是结构简洁、线条流畅,并且融汇了建筑的美学和工程学。

第三是建筑石构。

古代中国建筑中广泛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例如墙面的石砖、地面的石板等。

中国古建筑的石构以其独特的大气和华丽而闻名。

古人注重石构的外观设计和装饰,常常运用雕刻、浮雕等技法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此外,石构还能够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对于长久保存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是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结构通常采用檐式形式,即屋顶向外挑出檐角。

这种形式不仅能很好地遮挡阳光和雨水,还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对屋顶的设计非常讲究,注重屋顶的斗拱、歇山、脊饰等细节。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了建筑平面结构、建筑木构、建筑石构和建筑屋顶结构四个方面。

这些结构的和谐统一和精细工艺成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建筑学中,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是指由多个传统建筑组成的总体平面形态。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通常是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规划。

本文将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的特点和魅力。

一、总体布局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的总体布局是建筑群体的骨架,是建筑布局的大框架。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总体布局通常是按照“坊巷”、“块区”、“院落”等组合形式来构成的。

坊巷是指由多条街道和小巷组成的区域,形成了多条横竖交错的路网,在这些坊巷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块区。

块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被一些沿街建筑以及内部小巷所包围而形成的区域。

而院落则是块区内的个别建筑所包围而形成的小空间。

总体布局的形成是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四合院,即以四面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形成了院落网格。

这种布局形式适应了中国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内心的自然包容和谦逊之美。

又如,在西藏,寺庙和起居院落在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种布局形式既符合了藏族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充分考虑了高原气候和地形的特殊性。

总体布局是传统建筑组群的核心,它不仅是建筑布局的大框架,更是各个功能区域和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它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和地方特色,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二、功能分区在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中,功能分区是建筑布局的关键环节。

传统建筑通常由多个功能区域组成,每个功能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布局规划。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通常包括正厅、偏厅、耳房、厢房、厨房、凉亭、花园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正厅是传统建筑组群中的主要功能区域,通常是主人接待客人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它通常处于整个建筑中的核心位置,是整个建筑布局的重要标志和中心点。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
古建筑五种基本结构是:柱网架结构、木质剪力墙结构、圆形拱架结构、楼梁系统及漏斗状空间结构。

柱网架结构:柱网架结构是古建筑的最基础的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的柱组成,通过横梁、斜拉索及横格栅支撑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木质剪力墙结构:木质剪力墙结构为古建筑从二维到三维延伸建筑轮廓的基本结构,它包括了标准绞合剪力墙及木构拱墙结构。

圆形拱架结构:圆形拱架结构是古建筑最常用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的垒土拱架组成,在半径和斜角的不同组合中,它可以搭建出各种各样的圆形拱门、栏杆、穹窿及楼梁,丰富视觉效果。

楼梁系统:楼梁系统是古建筑的支撑结构,它是横梁与斜拉索的结合体。

楼梁的用途不仅是支撑楼地面,也可以支撑角柱及风门。

漏斗状空间结构:漏斗状空间结构由圆形拱结构和楼梁系统结合而成,它能够提供最佳的风流流通空间。

漏斗状空间结构也可以用来支撑顶部的塔楼,如北京故宫的钟楼。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根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村庄、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交流,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很多中国传统聚落都采用了中轴线布局,即村庄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考虑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情况。

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采用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里坊制:也称闾里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

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门和市门,里卒和市令看管把守。

全城实行宵禁。

春秋到隋唐时实行,北宋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取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并以此作为母题。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

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任斗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小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非结构构件叫小木作(如:门、窗、天花、家具、陈设等)。

大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结构构件的木作叫大木作(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坊、檩等组成)。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上较复杂。

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

各朝代具体形式也有新变化。

叠涩和束腰是基本构建。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著书人北宋将作监李戒。

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把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

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

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

我国的佛塔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主要包括:建筑的布局、建筑的形制、环境元素、布局关系、流线、空间序列以及尺度等构成要素。

(一)建筑的布局传统建筑一般分为院落式和灰墙式建筑,其中院落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院落式建筑通常由前厅、正厅、候厅和主室组成,以及左右配合的辅室和园林、山水环绕。

院落式建筑布局风格简洁,色彩明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受,是中国古代官方、贵族等社会阶层的普遍建筑形式。

而灰墙式建筑则以“大架子小间房”的形式出现。

它以其美丽的实用性获得了古代人们对城镇建筑空间的探索和贡献。

例如山西的木塔沟、陕西的南宁,都是具有类似建筑布局的灰墙式建筑。

建筑的形制是对建筑的形状、结构、色彩等有着独特的设计和表现方式。

在传统建筑中,虽然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规范和约束性,但在其细节方面却具备了很多的个性和文化内涵。

常见的建筑形制有:梁柱、拱形、封条、窗廊、四方翼、脊垛等等。

不同的建筑形制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为建筑融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景元素提供了契机。

(三)环境元素环境元素包括了建筑周边的多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元素,如水泥地面、石头、树林、花园等。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中,环境元素是至关重要的成分,它们不仅可以渲染出建筑的自然美,而且可以和环境和谐共处,营造出和谐宜人的居住空间。

(四)布局关系传统建筑的布局关系直接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例如,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大门、厅堂和宅院及其配套设施的布局方式,如前后联通,左右对称等,皆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功能特点。

对于访客而言,建筑的布局可以提供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和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五)流线流线是指人在传统建筑空间中的行走路径,它与建筑的设计和空间序列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传统建筑中,流线的设计和铺设,并不是简单的为方便人们生活和行动来考虑,而是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和传统习俗。

人在传统建筑中行走,既要符合传统文化礼仪,也要顺应流程规定,才能体现出传统建筑空间的魅力和历史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空间结构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传统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宫殿、庙宇、城墙、衙署等建筑类型逐渐形成。

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材料选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是统一而富于变化的。

1.规划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建筑与天地五行的相应关系。

建筑师在进行基础规划时,会尊重环境、遵循自然,使建筑与周围景色相融合。

又如在庙宇的设计中,一般都遵从宗教信仰和宗派,如佛教庙宇中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以面对中心点。

2.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对建筑内外空间的联系。

多以中心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排列。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在设计中都在追求尽量使空间公正、对称、协调。

3.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多数选取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兼顾了经济、美观和环保的特点,使得建筑物更加优美、实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1.以内中心轴为核心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中,多数采用内中心轴线的布置方式。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都按照中心轴线进行布局,形成远近追随、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2.左右对称排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左右对称排列是一种基本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的左右两侧,都会按照成对的方式进行摆放,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3.注重空间的分层和序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通常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布置,形成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空间。

这样不仅使建筑的功能得到优化,同时也保持了整个建筑的空间秩序和节奏感。

4.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

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到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连通性,尽可能打造空间的开放性,从而使之呈现出广阔、开放的氛围。

5.借景和造景相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布局与空间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布局与空间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布局与空间结构在中国原始社会,西安半坡⼈对于室内空间的功能已经有了科学的划分,⽽且对于建筑装饰业有了最初的运⽤。

根据西安半坡遗址资料显⽰,原始⼈已经意识到对室内空间的空间分隔和装饰美化。

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整,装饰着朱彩⽊料、雕饰⽩⽯等。

春秋战国时期,砖⽡及⽊结构装修上有新发展,出现了专门⽤于铺地的花纹砖。

春秋时期思想家⽼⼦的《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的哲学思想,揭⽰了室内空间设计中“有”与“⽆”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了第⼀次⾼峰,建筑规模体现出宏⼤的⽓势。

壁画在此时已成为室内装修的⼀部分。

⽽丝织品以帷幔、帘幕的形式参与空间的分隔与遮蔽,增加了室内环境的装饰性,⽽此时的家具也丰富起来,有床榻、⼏案、茵席、箱柜、屏风等⼏⼤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史上的第⼆个⾼峰,室内空间设计开始进⼊以家具为设计中⼼的陈设装饰阶段,家具形式普遍采⽤垂⾜坐的习惯,室内家具设计极为多样化。

建筑结构和装饰结合完美,风格沉稳⼤⽅,⾊彩丰富,装修精美,体现出⼀种厚实的艺术风格。

宋朝是⽂⼈的时代,当时室内设计⽓质秀雅,装饰风格简练、⽣动、严谨、秀丽。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最后的辉煌,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达到了新的⾼峰。

室内空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根据使⽤对象的不同⽽具有⼀定的等级差别。

室内陈设更加丰富和艺术化,室内隔断形式在空间中起到重要的作⽤。

这个时期的家具⼯艺也有了很⼤发展,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的⽂化⼀脉相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礼义、道德、宗法观念⼏千年来根深蒂固,使得家居⽣活很早就步⼊了秩序化、规范化的阶段,室内空间的布置⼀律严格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

同时,由于古⼈崇尚的最⾼美学追求是“神韵”,因⽽在布置室内空间时,在悬挂字画、选⽤器⽫、房间⾊彩等⽅⾯下⾜了功夫,使得室内空间在总体上呈现出典雅、古朴的美学特征。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研究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式。

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不仅是建筑布局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中式建筑的整体规划、建筑布局、空间转换、空间分隔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索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

古代中式建筑的整体规划是指建筑群体的布局和空间相互关系的安排。

在古代中式建筑中,建筑群体通常包括主楼、次楼和配楼等不同功能的建筑。

其中,主楼作为建筑群体的核心,往往位于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央位置。

主楼周围是次楼和配楼,它们的规模和高度都相对较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

这种整体规划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和谐性的追求。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转换是指在建筑内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转换方式。

在古代中式建筑中,常常通过门厅、走廊和门楼等空间元素进行空间转换。

门厅通常作为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

走廊则连接了不同功能区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连接。

门楼则象征着进入新的空间领域,同时也起到了与外界环境分隔的作用。

这种空间转换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流动性和连贯性的追求。

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分隔是指将整个建筑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在古代中式建筑中,常常通过博古、过厅、内庭等功能空间进行空间分隔。

博古通常作为陈列文物和展示艺术品的空间,起到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

过厅则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连接了前庭和正殿。

内庭则作为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用于家庭成员休息和活动。

这种空间分隔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空间使用和功能分区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代中式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式。

通过整体规划、建筑布局、空间转换和空间分隔等方式,古代中式建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空间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班级:姓名:学号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

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

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

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

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

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

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

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

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

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

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

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

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1.哲学思想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追求自然与人,人与人,甚至是人与社会的统一。

而此时作为实体的建筑也就成为内外空间相互之间渗透的“中介”。

虚的空间成为了建筑的主角。

依空间边界形状的不同,形成的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中介如天井、门廊等使自然与人得到充分地相融,达到整体建筑环境的统一。

襄汾丁村民居北院群体建筑,四周高大疏散,华丽富贵,组合有疏有密,空间起伏变化,向中心区合。

整体区域建筑气势庞大,高低错落,尺度适宜。

乔家大院风水思想主要从总体构思上立足于“人”这一主题,满足多代同堂的要求,也照顾到小家局部院落的相对独立完整,取得和谐的效果。

2)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特色还渗透出“阴阳之道”的思想。

纵观众多的哲学的基本哲学观,可以发现它们在空间的概念上是非常相似的。

空间是“阴”、“阳”两个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最能体现这一概念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它使得建筑有了“方中有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空间意境。

环境中有了层次,有了变化,丰富了其所表达的传统建筑的内容。

2.文学绘画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都是工匠设计的,同时也常常是知识分子———文人设计的,正是这些文人将建筑,特别是园林与绘画文学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用扁额、对联的形式将诗歌或富有文化气息的词直接加到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俯仰可见,比比皆是,这种做法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还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感受。

以听觉、触觉、嗅觉信息丰富空间环境渗透。

利用声、光、色创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风雨纵横乱入楼”则是将风和雨等大自然的现象引入建筑空间,赋予建筑一特定时刻的“心情”,使其人格化。

同样“柳浪闻茑”“, 万壑松风”等都使人从不同的感观信息中感受到建筑空间的意境。

人、自然、建筑相互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使传统建筑获得了更高的空间环境效果。

这种文学因素的存在,又一次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类的两个层次———感官感受性及理性。

文学因素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在感受上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意境,赋予物质构成的环境以精神功能,对人在建筑环境感受,重于结构及构造的物质表现,是通过寓意统一构成建筑环境的手段形成整体,并通过空间的命名以文学的手段表达寓意。

3.风水《黄帝宅经》中指出“夫宅者, 乃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故宅者, 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 若安则家代昌吉, 不安则门族衰微。

”阴阳乃为风水别名. 宅第中的居室取其闭、暗、藏、的特征, 可抵御火、噪、燥等的干扰, 是人们养阴安身的场所, 为阴. 天井、庭院, 取其露、张、放的表象, 能抵御寒、湿、风的侵袭, 但相对于居室而言具有纳阳、排水的作用, 是室外活动的小天地, 属于阳. 天井、庭院的院落式住宅布局符合了阴阳学说中的有序、变化与平衡, 达到了趋吉避凶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的重点——庭院1.组成要素中国传统庭院不但包含室外空间,还包含了大量实体元素,如垂花门、影壁、堂屋、荷池等,它们表现了传统建筑的面貌。

如此种类繁多的实体元素,通过类型学方法的过滤,可将它们向上逐级归纳,最终抽象为面以及点两种基本类型。

面是庭院的围合构,也是庭院空间形态特征的基本源泉,围合界面依不同的方式变换会得到不同种类的空间类型。

庭院的内含构成多以点出现,功能性较为次要,主要充当空间的活跃元或焦点,对整体环境效果起调节、强化作用。

这两类元素的组合,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可循。

(1)面——围合实体庭院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必然地由垂直面和下水平面所限,这两个方向的面从而成为极其重要的设计因素。

建筑形态学认为,四个垂直面所围成的空间,是限定作用最强的一种,垂直面对空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在传统庭院中单体建筑以及围墙充当主角。

A.单体建筑殿、堂、楼、阁、轩、馆、房、门等单体建筑,是组成庭院垂直界面的重要元素。

它们自身都有室内空间,呈三维体量,具明确的使用功能,与庭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围墙庭院的围合除了单体建筑外,还需要有院墙、隔墙、照壁等墙体。

这类构成无内部使用空间,呈二维形态的平面,隔断院内外的人流交通,也切断院内外的视觉联系,是一种封闭性强、限定明确的围合手段。

C.地面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庭院地面细部设计经验。

明计成所著《园冶》列有专门章节讨论铺地。

不同性质的庭院、同一庭院中不同部分的用地,对应有各自合适的材料、大小、纹样等,简繁不一,这本身也是对空间进行限定与划分。

D.水面水以其特有的自然属性,满足了传统“乐山乐水”的追求。

传统庭院中的水常以面的形式出现在园林型庭院中,有静亦有动。

(2)点——内含实体庭院中的点类型可忽略其面积而着意其位置与形态,它们往往根据庭院主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布局,对意境的营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A.建筑小品建筑小品,如亭、碑、石(铜)雕、石桌、石凳等,在为人们提供照明、休憩等物质功能的同时,点缀、烘托了庭院空间的气氛。

B.自然景物在空间构成上,树木、花卉、山石等自然景物可塑造地表、充实庭院景象,可遮蔽院墙、拓展庭院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木性。

2.庭院模式的特点1)庭院模式的文化性庭院充当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中介,这个中介调和了对社会和对自然亲和的矛盾,是其它建筑形式所无法达到的。

它渗透于中国传统各个层面的“天人合一”观念或称之为“天人合一”理想。

对于这种理想生活的表达,乃是建筑的永恒主题。

2)庭院模式的意识性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是与传统家长制、伦理观念相联系的。

有限的庭院空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这是庭院在生活上的潜在价值。

它使人安全、自在,得到在闹市中所迫切需要的冥想空间,使人享受围墙内空间自主的满足和生活的情趣。

3)庭院模式的伦理性礼俗的主要内容就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按照自己的地位的高低、贵贱及亲疏关系,区分尊卑、长幼、及男女礼仪行事。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每组群体都存在许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所产生的位置关系。

传统的伦理观念往往通过生活中的礼俗习惯影响建筑空间的形式,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空间构成的思维。

4)庭院模式的物质性庭院空间的价值和作用超过了任何的单座建筑,人们可以在此举行庆典、祭祀活动或在院子里散步,同时又是交往和团聚的空间。

它不仅可以解决日照、采光、通风的需要,也作为室内空间不足的补充,相当于中央的露天大厅。

四、结语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从横向来看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纵向来看,无论在过往的历史中,还是在我们当代建筑师以后的设计实践中,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财富,其在各个层面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与传统值得每一个中国建筑从业者去研究、去学习、去继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